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领袖首脑 >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4-07
ISBN:9787108007384
作者:龚育之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是记述毛泽东读书生活的文章荟萃。朴素的叙述,依依的深情,浮现出一代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也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她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书籍目录

目录
博览群书的革命家
―――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
毛泽东读马列著作
从《实践论》谈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关于毛泽东
读哲学书的几封信
对几本哲学书籍的批注
毛泽东与自然科学
毛泽东与逻辑学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
(教科书)》的谈话
读鲁迅著作
古籍新解,古为今用
―――记毛泽东读中国文史书
“红学”一家言
毛泽东读报章杂志
忆毛泽东学英语
读有字之书,
又读无字之书

章节摘录

  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 逄先知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问家。孜孜不息的读书生活伴随着毛泽东的一生,和他的革命生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从一九五。年冬到一九六六年夏,为毛泽东管理图书报刊,历时近十七年,直接和间接地了解到毛泽东读书生活的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尽管是片断的、零碎的,但是把它们介绍出来,对于了解和学习毛泽东是有价值的,对于今天的两个文明建设也是有意义的。  酷爱读书,广收博览  毛泽东从幼年起,就勤奋好学,酷爱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读书欲望愈来愈强烈。为了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废寝忘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后来,即使在最艰苦、最紧张的革命战争环境,他也总是不忘读书。到陕北以后,毛泽东通过各种渠道,尽—切可能,从国民党统治区购买各类书报。到了延安,他的书逐渐多起来了,并有专人替他管理。他的书起先放在离住处不远的一排平房里,后因日机轰炸,搬到一个很深的窑洞里,保护起来。毛泽东十分爱惜自己的书。有一次,他的一些书被别人搞散失了,他非常生气,这件事他一直没有忘记。一九四七年从延安撤退的时候,别的东西丢下了很多,但是他的书,除一部分在当地埋藏起来以外,大部分,特别是他写了批注的那一些,经过千辛万苦,辗转千里,以后搬到了北京。这些书是毛泽东藏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是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珍贵资料。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读书的条件好了。在我接手管书不久,毛泽东就提出,要把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所有图书都给他配置起来。这个要求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后来实际上也没有做到。但是他对书的酷爱,给了我极深刻的印象。当时毛泽东的书总共还不到十个书架,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我离开这个工作岗位的时候,也就是一九六六年夏,他的藏书已达几万册,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又适合毛泽东需要的个人藏书室。这里要特别提到,为建设毛泽东的个人藏书室,田家英所做的贡献是不应当忘记的,他是花了很多心血的。没有他的指导和具体帮助,建成这样的图书室是困难的。毛泽东的藏书,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鲁迅的全集以外,一些著名类书和丛书,如《永乐大典》(部分,影印本)、《四部备要》、《万有文库》(部分)、《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各种世界名著翻译丛书等等,基本上配齐了。就个人藏书来说这不算少了,但仍不能满足毛泽东的需要。他还经常要我们向一些图书馆替他借书。一九五八年夏,北京图书馆换发新的借书证,我们特地给他办了一个。北图的同志出于对毛泽东的敬重,把他的借书证编为第—号。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杂书。就哲学来说,不但读基本原理,也读中外哲学思想史,还读逻辑学、美学、宗教哲学等等。这里稍为多介绍一点毛泽东对宗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的阅读情况。他对宗教问题是比较重视的。代表中国几个佛教宗派的经典如《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都读过一些。对于禅宗的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禅宗不立文字,通俗明快,它的兴起,使佛教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要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这是一部在慧能死后由慧能的弟子编纂的语录。哲学刊物上发表的讲禅宗哲学思想的文章,毛泽东几乎都看。基督教的《圣经》,他也读过。毛泽东阅读宗教经典,既作为哲学问题来研究,也当作群众工作问题来看待。他说:“我赞成有一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宗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中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要做群众工作,我们却不懂得宗教,只红不专,是不行的。”。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三十日,毛泽东在—个文件上写了一个批语,说:“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谈耶稣教、回教的没有见过。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再以科学技术书为例。从各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史,直到某些技术书籍,毛泽东也广泛涉猎,而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最有兴趣。一九五一年四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邀请周世钊和蒋竹如到中南海作客,曾对他们说:“我很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可惜,可能不容许我有这样长的假期。”  毛泽东常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一九五八年九月,张治中陪同他一起外出视察工作。有一天,在行进的列车中,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工业的书。张治中诧异地问他:“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泽东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毛泽东经常用这句话教育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不论是做秘书工作的,做警卫工作的,还是做医护工作的。一九五七年他亲笔写信给他的秘书林克,要他“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  毛泽东跟书籍可以说是形影不离。在他的卧室里,办公室里,游泳池休息室里,北京郊外住过的地方……都放着书。每次外出也带着书,在外地还要借一些书。杭州,上海、广州、武汉、成都、庐山等地图书馆,都留下了毛泽东借书的记载。  毛泽东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先做两方面的调查。一是向人做调查,询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现实情况;一是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以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  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泽东首次到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三月四日下午,一到这个蜀汉古都,立即要来《四川省志》、《蜀本纪》、《华阳国志》阅读。以后,又要来《都江堰水利述要》、《灌县志》等地方志书籍,还在书上批、划、圈、点。会议期间,他亲自挑选唐、宋两代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十五人写的有关四川的诗词四十七首,明代杨基、杨慎等十二人写的十八首,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三月八日他曾借阅楹联书十余种,其中有杜甫草堂的对联,还有孙髯作的昆明大观楼长达一百八十字的对联。毛泽东对这幅长联甚为赞赏,他能背诵如流。清人梁章巨在《楹联丛话》中,认为此联“究未免冗长之讥也”,毛泽东颇不以为然。他在对此书的批语中写道:“从古未有,另创一格,此评不确。近人康有为于西湖作一联,仿此联而较短,颇可喜。”毛泽东生前多次到杭州,工作之余,常常借阅当地的地方志、当地古人的文集和诗集。例如,他借阅过宋朝林逋(和靖)的诗文集,明朝于谦的文集、传记和有关的小说。林和靖,就是那个隐居西湖孤山,一生不做官,种梅养鹤,被人称为“梅妻鹤子”的诗人。于谦,爱国名将,做过明朝的兵部尚书。毛泽东在杭州还要过历代古人写的有关西湖的诗词。当时在杭州从事文史工作的叶遐修,收集了自唐至清咏西湖的诗二千多首,从中选出二百首,编成《西湖古诗集粹》,抄送毛泽东阅览。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几乎渗透到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或者探讨一个问题,或者参观了一个展览会,或者得悉科学技术上有什么新的重大发展,以至看了一出戏,往往都要查阅有关书籍,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一九五八年,刘少奇曾以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为古代官吏禁带家属的例证。毛泽东觉得不妥,为查明此事,不仅翻阅了《全唐诗话》等书,还特地查阅了《旧唐书?列传》的贺知章传,发现贺传中并无不带家属的记载。毛泽东随即写信给刘少奇,陈述自己的看法,并送去载有贺传的那本《旧唐书》。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毛泽东与周培源、于光远谈哲学问题,在讲到地动说时,毛泽东说:“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落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晋朝的张华在他的~首诗里也写到‘太仪斡运,天回地游’,”这首诗叫《励志诗》。随后要我们找出载有这两篇诗词的书给他。辛弃疾在《木兰花慢》词中有这样两句:“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说,从我们这里西边沉下去的月亮,到什么地方去了?是不是另有一个人间,那里刚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呢?毛泽东认为,这些诗词里包含着地圆的意思。一九五八年七月二日,毛泽东在中南海瀛台参观一机部的机床展览,回到住所,就要我们给他找两本书:《无线电台是怎样工作的》、《1616型高速普通车床》,这是他在参观时看到的。一九五九年一月二日苏联发射了一枚宇宙火箭,六日他就要了几本关于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行的通俗读物。  毛泽东的学问很渊博,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他碰到不懂的东西,或者读一些有关的通俗小册子,或者请教专家,或者查工具书。在读书学习上,毛泽东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五十多年前,毛泽东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或许是他的经验之谈Ⅱ巴!毛泽东所以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战略眼光宽广一些,成为一个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他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对于这一点,凡是与毛泽东作过长谈的人,包括外国的一些学者、记者和政界人士,都是表示钦佩的。  说毛泽东博览群书,并非说他涉猎了一切方面的书籍。例如,外国文学作品,除了《茶花女》、《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少数的名著外,他读得很少;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也读得很少;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特别是国外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管理方面的书读得更少。这一情况,不能不使他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局限,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毛泽东读书也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他最重视、最喜欢阅读的是马列著作、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毛泽东很重视工具书,我们也很注意为他收集这类图书,在他的藏书室里,各种辞书和地图等工具书是相当齐全的。他使用最多的是《辞海》、《辞源》、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  《辞海》、《辞源》是过去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两部辞书,但毛泽东对这两部书都不甚满意。一九五七年,他在北京见到《辞海》的主编之一舒新城时说:《辞海》我从二十年前使用到现在。在陕北打仗的时候也带着,后来在延川敌情紧急的情况下,不得不丢下埋藏起来,以后就找不到了。现在这部书太老了,比较旧,希望修订一下。不久,在上海集中了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从事这项巨大的重编工作。一九六五年出版了试行本。新的《辞海》出版以后,毛泽东要身边工作的一位同志将它跟旧《辞海》一条一条对照,看看新《辞海》有什么优点,与旧《辞海》有什么不同。他对新《辞海》仍不甚满意,他说,有的条目写得太简单,有的条目应该有而没有。这些话,与其说是对新《辞海》的批评,不如说是反映了毛泽东强烈的求知欲望。新《辞海》后来几经曲折,终于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九七九年重新修订出版。在重编《辞海》的同时,《辞源》也根据毛泽东的提议进行了修订。  在毛泽东的故居里,现在还保存着一部小字本的《辞源》,那是从延安带出来的。解放初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部《辞源》,里面有他圈、划的地方。当人们看到这—道道的笔迹,会深深地为他的勤学精神所感动。这部书字太小,后来我们给他买了一部大本的《辞海》,字稍大些,一直使用到晚年。  毛泽东提出编辑的另一种重要工具书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据谭其骧回忆,一九五四年冬,有一天毛泽东和吴晗谈起标点《资治通鉴》的事,讲到读历史不能没有一部历史地图放在手边,以便随时检查历史地名的方位。谭其骧说,解放前一些书局虽然出版过几种历史地图,但都失之过简,一般只画出一个朝代的几个大行政区划,绝大多数历史地名在图上查不到。这种图只能适应中小学教学的需要,满足不了读《资治通鉴》之类史书的要求。吴晗想起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绘的《历史舆地图》,一朝一册,凡见于诸史《地理志》的州县一般全部上图,正符合毛泽东提出的配合读史的需要。因此,他建议在标点《资治通鉴》的同时,也应把杨守敬编绘的地图予以改造,绘制出版。毛泽东赞许他的意见,改绘“杨图”的工作经吴晗推荐,由谭其骧负责。绘制《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项更为艰巨的工程,它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一九八二年才开始正式出版。全书共八册,为研读中国史书提供了一部详尽的地图集。  ……

图书封面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力荐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说这本书写的有多么的出彩,而是毛泽东那种将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的。
  •     在旧书肆淘到一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主席他老人家在我们这个时代早就走下神坛,大家小巷都还能听到关于他老人家的议论,而在官面文章上他老人家早早就离开了。多年前,我肯定是不屑看这种小册子的,但是今天我却有兴趣做下来,泡一壶茶慢慢了解一下一代伟人的读书生活。书是由三四位作者的文章组成,有些文章还是能看出吹捧的迹象,但大体上已经是比较客观了。毛泽东喜欢历史,对于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的点校工作,是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正因如此,中华书局才给老人家送了一套大字本的资治通鉴,供老人家备览。这里还提到,中华书局送了一套四库备要,老人家倒是经常浏览。至于,坊间看到的毛泽东二十四史批语,却也曾流行过一段时间,只是不知道什么人在看而已。对于马列著作,毛泽东也是经常看,只是想来译本可能不会太好,但是老人家坚持自己的看法,经常会在书商做很多的批注,其中大体的意思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革命家的读书方式,与做学问不大相同。但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完全陷入到文本之中,估计老人家也打不下江山。对于红楼梦的爱好,导致他也成为了红楼梦重要的一家,在建国初对于俞平伯和胡适的批评,是否也是在跟他们争夺关于红楼梦的解释权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后来四大名著的点校工作,都与老人家对于革命造反的精神息息相关,看到人民文学本的四大名著,前面长长的前言,大体上都是在其授意下写成的,大体可以看做是老人家的文学观。读书精神,其实这是湖南学术的传统,自曾国藩打仗读书两不误,毛老人家也是如此,这一点上我想老一代革命家中能如此读书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今天的领导们能够说两句诗词,都被认为是有文化了,那老人家本身就是诗人那就更不容易了。至少今天的读书人没有毛老这种气魄,也没有这种读书的精力,能够如此泛观博览的读书,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没有英雄的原因之一了。
  •       伟人爱读书  2007.11.7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有关领袖的话题总是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毛泽东则更是焦点中的焦点。我手边的这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是1986年9月三联书店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1.55元。但时至今日已至少又有三联和中央文献两社共4个版本出现,价格也历经4.80元、15.80元到2005年的20元,这本书经过这么久生命力仍很顽强,可见内容是很受欢迎。  这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署名龚育之、逄先知和石仲泉,包含了14篇有关毛泽东读书的专题文章,其中龚育之4篇(含一篇与宋贵仑合作)、逄先知5篇、石仲泉1篇,另有其它四位作者各一篇文章。前面提到署名的三位都是常年研究毛泽东的专家,同时也都是多年的文献工作者,都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或比较近距离的接触过,对这毛泽东的读书情况非常熟悉,保证了本书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书中内容既生动又不失严谨,是一本可以让我们可以很好了解这位伟人生活的书。  书中内容虽由不同的人所写,但正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得到了一个立体的形象。书中介绍了毛泽东读书的内容、方法、习惯以及各个历史阶段所发生的变化,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这位伟人的读书生活。毛泽东所读的书中,马列主义以及哲学最多,这也是他最有兴趣的一部分,此外历史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前者是他的工作,是这些书帮助他形成了最终的毛泽东思想,让他领导了中国革命;而后者正应了李世民的那句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他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处理具体事情。除此外毛泽东读的书还很多,他的爱好非常广泛,因此所读的书种类也很多,称得上是博览群书,包括有自然科学、文学、诗词、报刊杂志等等,比较有名的是他很喜欢读《鲁迅全集》和《红楼梦》。  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与今天不同,读书的条件很差,解放前更是如此,但他仍想方设法读更多的书。虽然他身居高位,可能有些便利,但毕竟条件有限。例如长征时期一方面是没有书,另外一方面有书也没办法都带在身边,不像我们今天这么方便。但即使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还是通过读书思考,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路线。解放后条件改善,但我相信仍没有今天我们的条件好,因为当时没有这么多书可以选择,查找资料也没有这么方便,但他还是在日理万机之余,抽时间读了大量的书。  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经常用笔加注写下心得,有些书甚至写了多遍。当对一个领域不是很了解时,他也不会轻易发表看法,只有到了非常有把握的时候才会说话。不像我们身边有些人只看过一本书就好像了解了整个学科。此外,他还非常注意的是读“无字之书”,即要多从实践中学习,正应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缺一不可的说法。  这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内容虽然不多,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让我们对这位伟人的读书生活有个大概的了解,学习一二。读完整本书后,我有些感慨,一方面是,一代伟人的成长也是靠一点一滴的努力完成的(当然读书只是成长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即使是博览群书的伟人,学富五车,也同样会犯一些很严重的错误。看来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末了。  最后提一下:本书作者之一著名理论家、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龚育之教授因病于2007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在这里谨表示纪念!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很多老同志在回忆录中说主席是心胸宽广、虚怀若谷的人
    一代霸主,虚怀若谷?
  •       毛泽东是爱读书的。他在中南海的那间卧室,令人震惊的不是奢华的装饰,而是那铺天盖地的书籍——连床都有一半的空间被书挤占,他只能在另一半就寝。
      
      很多老同志在回忆录中说主席是心胸宽广、虚怀若谷的人,但老人家至少有过一次不宽容:有一次,一些书被人弄丢后,他大发雷霆,很久都难以释怀。1947年,胡宗南大军压境,毛泽东和他的军队不得不撤离延安。那些与毛泽东朝夕相处的家什大多流失,而大部分书却在两年之后,辗转千里,与他在新都城北京相逢。
      
      无论是在疲于奔命之际,还是在安逸恬静之时,读书始终是毛泽东生活中的大事。这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人能如此嗜书如命。难道书本真有如此大的魔力?有人说这是习惯使然。据说,青年毛泽东能在闹市读书而不为外界所动。很多老师都用这个事例勉励可爱的学生们热爱读书,但很多调皮的学生会好奇地问读书为什么一定要在闹市。
      
      那场“险隘经验论”的争论,让毛泽东身陷窘境。此前,对这位操湖南口音的图书管理员,胡适、傅斯年等北大青年才俊都流露过不屑的神情。这些都深深地灼伤了毛泽东的自尊心。后来,他在延安安顿下来,开始了“发愤读书”。作为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涉猎过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但他最喜欢读的、读得最多的是列宁的著作。列宁凌厉、明快的文风也影响到毛泽东的写作。斯大林当时在共产党世界如日中天,毛泽东不仅读斯大林的著作,还时常引用斯大林的论述批判从莫斯科回来的王明等人。这些留学苏联的人被指斥为“言必称希腊”。他们再也不敢给毛泽东扣“狭隘经验论”、“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等帽子。因为此时的毛泽东已能灵活地引用马恩列斯的经典语录演说、写作。(三十年后,林彪率先在军中号召学习毛主席语录,邀得了毛泽东的欢心。)斯大林对毛泽东能娴熟地引用自己的话表示满意,这帮能说一口流利俄语的人只能噤若寒蝉。读书对很多人而言,也许只是消遣,但对此时的毛泽东而言,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延安的十多年里,住在窑洞里的毛泽东读过无数古籍,书中的“韬晦”对他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参议员傅斯年访问延安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为故人题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在1949年10月1日之前,也许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限制了毛泽东读书。那么,在此之后,他大可随心所欲地读书了。1958年,北京图书馆换发新的借书证,工作人员出于对领袖的爱戴,将毛泽东的借书证编为第一号。拥有第一号借书证的毛泽东可以说能读遍他想读的书,但他读了些什么呢?
      
      我这里有一张毛泽东1959年10月23日开出的书目。他即将外出,照例要带很多书。书目里包括《资本论》这样马恩列斯的二十多本书,《荀子》等中国古籍三十余种,以及黑格尔的哲学书等。至少有一百多本书的书目里,最多的仍然是厚重的古籍,没有一本关涉到民主、自由、博爱。虽然十多年前重庆的《新华日报》对这些词津津乐道。
      
      这种阅读,或许解释了他的时代依然只是二十四史的延续……
      
  •     你倒数第二段复制的吧,请加上引用号
  •     买的旧书。我买的是1986年9月版。一本小书,很快读完。对认识毛泽东的一些思想有帮助。说实在的,毛泽东读书真多啊。
  •     知道历史才能懂得未来,懂了中国的历史才懂得中国的未来。我非常喜欢雨果的书,深深着迷,但是觉得雨果没有老毛透彻。我也喜欢托尔斯泰,但是托翁没有老毛的勇气。我也读狄更斯,但是狄更斯的人民观是混乱的。
    殊不知批判老毛不读平等博爱的人是不是了解孙先生的平等博爱的结果。
    大资本家会爱你吗?比尔盖茨会爱你吗,巴菲特会爱你吗。你会爱乞丐吗?你会去给西部的孩子种粮食吗?平等博爱,哪天自己去扫一个月马路,看你还平不平等博不博爱。
    一楼,虚怀若谷就不能成就霸业吗?狗见人就吠,老虎见到人则避而走之。谁厉害?
  •       开始读此书,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治学的严谨,若我们都能怀着这样一种对真理追求的态度去读书、治学。那我们的民族将有光明的未来
  •     成就魄力
  •     霸业,我听着都想吐。
  •         老毛爱读的书不必多说了,普通人总结下来也和书里总结的差不多,哲学、马列、自然科学、鲁迅著作、红楼梦都是他爱好的方面。
        从网上老毛的办公室的照片,和书里他卧室的照片一对比,发现唯一的不同就是办公室是罗汉床,床架堆满了书,卧室是床旁边多出一张床的面积堆满了书,其他布置如书柜等等都相同。
        书里讲了毛泽东学英语的事,于是我又八卦了好一阵子洪晃她妈和名门痞女洪晃。
        老毛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刘邦为什么打败项羽?因为刘邦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下层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知识往往是经过困难、经过挫折才得来的。”
        关于《红楼梦》,毛泽东对他的表侄孙女说:你要不读一点《红楼梦》,你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
        把《红楼梦》当历史读,通过它形象的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生活。
        “贾府衰败的原因,冷子兴作了评论,毛泽东有一次提到这一点。他说‘红楼梦第二回上,冷子兴讲贾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讲得太过。探春也当过家,不过她是代理。但是贾家也就是那么垮下来的。冷子兴还说,贾府这个大家族‘今日的儿孙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这就是说,一个家族垮下来,首先在于这个家族的人垮下来。安富尊荣养成一代又一代无用的膏粱纨袴。贾府的爷们,哪个不是如此!唯一一个有思想,有才华,有个性的,却是这个家庭和这个制度的逆子——贾宝玉。这样的家族,这样的阶级,还能有什么前途呢?’”
        我想所有期望基业常青的企业,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吧?
  •     毛主席教导我们:知识面要宽一些,让学习占用工作以外的时间,活到老,学到老!
  •     不错的书评,向革命前辈学习.
  •     我看着本书也很奇怪,为什么毛泽东这么爱读书,而且尤其爱读历史书,但却不能大度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下“罪己诏”,对忠臣良将的批评反而打击报复?阿城说:毛泽东尽管爱读书,有文化,还是个诗人,但本质上,他是一个“武化人”,而不是一个“文化人”,还是很有道理的。
  •     还可以
  •     逄先知 解读毛泽东读书世界 【作者:理论网记者 程冠军】
    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同志共同担任总编纂的《毛泽东读书集 成》出版在即,为此,记者专门访问了著名的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逄先知。
    今年78岁高龄的逄先知是山东胶州人。由于是山东老乡的缘故,没见面之前就对逄老仰止已久,见面 之后更是倍感亲切。眼前的逄老身高约1.85米左右,但他并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山东大汉”的那种魁梧 ,而是一种带有儒雅之风的伟岸;并且逄老作风严谨,谈锋甚键,带有敏锐洞察力的目光中透出一团和 谐之气,让人既生敬畏,又如坐春风。
    早在采访逄老之前,就了解到《毛泽东读书集成》原定名是《毛泽东藏书》,因此话题便由此而起。
    毛泽东是一位读书家
    即将面世的《毛泽东读书集成》共238卷,达3亿字,是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并 且是有次序、有重点地反映毛泽东读书生活和读书方法的丛书。
    逄老介绍说,编纂出版毛泽东藏书的愿望由来已久,这个愿望早在九年前就开始着手,时至今日已历 时九载。《毛泽东读书集成》得以问世的艰辛和不易,从书名的推敲上就可见一斑。1998年开始编纂这 套巨著时,拟用书名为《毛泽东藏书》。但随着编纂工作的推进,我与滕文生同志认为《毛泽东藏书》 这个书名并不能体现主席藏书的独特内涵。但由于编辑工作任务繁重,大家也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书名, 这个问题就被搁置下来了。
    逄先知说,主席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对书的热爱完全是出于对社会、对人生、对真理的思考的需要 ,所以,他不同于书斋式的学究,而是把自己的读书生活紧紧地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结合 在一起。对毛泽东来说,读书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伴随他的一生。生命不息,读书不止。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毛泽东藏书》这个名字就不能体现出主席是一位读书家,而是单纯意义的藏书家。于是,在 2007年4月召开的编务工作会议上,我与滕文生同志向大家提出了一致的看法:把《毛泽东藏书》的名 字改为《毛泽东读书集成》。
    逄先知说,说毛泽东是一位读书家,是因为他读书的目的是救国、治国,读书治天下。毛泽东读马克 思主义著作,是认定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够救中国的革命真理,他便终生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逄先知回忆说,全国解放后,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候,毛泽东也开始有针对性地 阅读经济学著作,尤其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主席在1954年再次阅读《资本论》时,还在目录上写了 批语,以后又多次阅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十三篇》等经济学经典著作。
    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毛泽东在1959年至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 学教科书》时说过一段很重要的话。“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 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 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逄先知说,这段精辟的论述,对于当前党的理论 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逄老回忆,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主席于1963年提出要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写序、作注。并于 1965年亲自召集陈伯达、艾思奇、胡绳、田家英等到杭州进行这项工作。当时,逄先知也一同前往,他 还按照主席的要求专门为主席带去了三十部大字体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再加上一些别的书,装了整整
    两大木箱。毛泽东专门提醒工作人员,写序一定要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可惜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头, 就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了。
    除了马列著作外,毛泽东尤爱好读史。逄先知说,毛泽东读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在史书里面,主席 最喜欢的古籍是《二十四史》,1952年,逄先知和其他工作人员专门为主席添置了一部大字本的《二十 四史》,这就是主席经常反复阅读,并大量圈阅、批注的那部。逄先知说,在唐诗、宋词里面,主席最 喜欢的唐诗是浪漫主义诗人“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最喜欢的宋词是豪放派词作家苏东坡、 辛弃疾的词。这都跟他的心情、性格和爱好有关。在明清小说中,毛泽东最喜欢《红楼梦》,他是把《 红楼梦》当做历史来读,他不但自己反复读,也劝别人反复读。在现代作家中,毛泽东最推崇鲁迅的作 品,将读鲁迅的著作作为终身的爱好。
    逄先知说,主席最后阅读的一部书是《容斋随笔》,时间是1976年9月8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 的5时50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共读了7分钟。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从读有字之书到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怎样读书?逄老说这个问题是很难说清楚,毛泽东同志光 是藏书就有1万多种,近十万册,并且还有不少读而未藏的书籍。为了让笔者了解毛泽东同志读书之一 斑,逄老提供了一份他当年记录的为主席提供书籍的清单:
    (1959年)10月23日
    主席今天外出,要带走一大批书,种类很多,包括的范围很广。他指示要以下一些: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的主要著作,诸如:《资本论》、《马恩文选》(两卷集)、《工资、价格和利润》、《 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马恩通信集》、《列宁文 选》(两卷集)、《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国家与革命》、《“左 派”幼稚病》、《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退两步》、 《做什么?》、《什么是“人民之友” ?》 、《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列宁主义基础》、《列 宁主义问题》、《联共党史》。
    《毛泽东选集》全部。
    普列汉诺夫:《史的一元论》、《艺术论》。
    黑格尔的著作。费尔巴哈的著作。
    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荀子》、《韩非子》、《论衡》、《张氏全书》(张载)、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
    《逻辑学论文选集》(科学院编辑)。
    耶方斯和穆勒的名学(严译丛书本)。
    米丁:《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尤金等:《辩证法唯物论概要》。
    艾思奇:《大众哲学》及其他著作。
    杨献珍的哲学著作。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
    河上肇:《政治经济学大纲》。
    从古典经济学家到庸俗经济学家一些主要著作。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文选集。
    《六祖坛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大涅槃经》。
    《二十四史》(大字本,全部)。
    标点本《史记》、《资治通鉴》。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西洋史(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日本史。
    《昭明文选》、《古诗源》、《元人小令集》、唐宋元明清《五朝诗别裁》、《词律》、笔记小说(自 宋以来主要著作,如《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
    朱熹:《楚辞集注》、《屈宋古音义》。
    王夫之关于哲学和历史方面的著作。
    《古文辞类纂》、《六朝文絜》。
    《鲁迅全集》(包括鲁
    迅译文集)、《海上述林》。
    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
    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
    技术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书籍(如讲透平,锅炉等)。
    苏联一学者给主席的信(讲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
    郭沫若:《十批判书》、《青铜时代》、《金文丛考》。
    字帖和字画。
    中国地图,世界地图。 
    从这份珍藏的书目可以看出,毛泽东一次出行所带的书就达近百种,而且内容包括古今中外各个时期 ,门类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佛教等。由此可见毛泽东读书之多、之广、 之勤。
    逄老说,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但他并不唯书,他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既提倡读有字之 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
    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对抗大的同学们说:“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 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
    为了读好“无字天书”,毛泽东一生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于他将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在 大革命时期,他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作出了科学分析。在井冈山时期,通过 农村调查,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1930年5月,他通过对江西寻乌县的调查,写出了8万字的《寻乌调查 》,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城镇商业、地主、富农的情况,提出一些解决富农问题的政策。1930年10月,他 在江西的“兴国调查”,则得出了关于中国农村土地占有情况的基本概念,解决了贫农、雇农的问题。通 过一系列农村调查,逐步形成了一套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正确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寻找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年初,毛泽东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门 的工作汇报,做了一次系统的经济问题调查,写出《论十大关系》。六十年代初,为了纠正工作中的错 误,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他自组织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做农村调查。在这个基础上,于1961 年3月主持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为继续扭转困难局面,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大作用。
    主席的读书精神使我受益终生
    1929年10月,逄先知生于山东省胶县(今胶州市),1950年3月,他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走进了中国 政治的中心——令人向往的中南海,到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工作。同年11月,被安排负责为毛泽 东同志管理图书,直到1966年5月,这中间近十七年的时间,逄先知始终伴随着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逄老说,这十七年也是他由一名青年学生,在毛主席的教导和影响下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的十七年。
    回忆起在主席身边的日子,逄老说,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问家, 孜孜不卷的读书生活始终伴随着他的一生,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主席身边工作期间,有一件事情对逄先知影响很大。毛泽东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有坚持每天读报 的习惯。他对读书观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报观则是:一天不 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逄先知说,刚到主席身边的时候,他并不是十分了解主席对读报的重 视。那是1951年,有几次他没能及时把当天的报纸及时送阅,开始主席没有说什么,后来主席不高兴了 ,很尖锐地批评他说:“我是要看新闻,不是要看旧闻”。受到主席的批评,逄先知很惭愧,从此之后, 送阅主席的书报,他每次都是及时送达。这件事情对逄先
    知震动很大,逄老说,正是这个尖锐的批评,才使他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使他受益终生。
    在中南海工作期间,逄先知经常按毛泽东的要求为他买书、借书。1958年,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 图书馆)专门给毛泽东办了一个“1号”借书证,那段时日,北京图书馆、琉璃厂等地的古旧书店都是他常 去的地方,目的是为主席借书和买书。期间,逄先知还参加了由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的几件大事:一是 《毛泽东选集》的编纂工作。从1951年的第一卷开始,到1960年的第四卷,他都参与其中。谈起《毛 选》的一至四卷,逄老十分谦虚地说:“在编纂《毛选》的过程中,我只是做了些校对和抄写工作,这些 工作在编纂过程中没有起到很大作用,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更深刻地感知和了解了一代伟人的 思想境界”。
    二是参与编辑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该书共90万字,由毛泽东同志亲自编辑,田家英 和逄先知协助主席做编纂工作。毛泽东同志对这部书非常重视,他亲自修改文字、定标题,并为每篇材 料都写批语。虽然这部书中的有些观点不是十分正确,但主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着实令逄先 知敬佩。
    三是1956年到1962年间,他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跟随田家英同志参加了四次调查活动,这四次调查足 迹遍布山西、四川、湖北、河北、浙江、湖南等省。四次调查,使逄先知真正认识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 性。在这四次调查活动中,他与小组的同志真实地了解了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有些地方合 作化规模过大,有的农民希望包产到户等。这些情况反映给主席后,有的意见被采纳了,有的则没有被 采纳。逄先知说,晚年的毛泽东脱离了他创立和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是导致他犯错误的一 个主要原因。
    关于读书和做学问,毛泽东曾有一句精彩的论断:“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 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这句话也成了逄先知人生道路中读书治学的指 路明灯。1966年5月后,逄先知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8年后,他被安排到中国科学院政策研 究室工作,1980年调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历任毛泽东研究组副组长、室委会委员、副主任、主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党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几十年来,他坚持不懈地从事毛泽东生平、思想的 研究和编辑工作。主编或参与主编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著作选 读》新编本、《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毛泽东年谱》、《邓小平文选》等,出版了《毛泽东的读 书生活》、《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等著作,成为了著名的党史专家和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
    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逄先知依然勤于读书,勤于思考,仍在为毛泽东思想研究和党史研究不遗余力 。逄先知说,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不仅影响中国,也影响世界。尽管毛泽东同志在晚年脱离了实际, 犯了错误,但这些错误难掩其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
    近期以来,逄先知还多次应邀赴欧洲讲学,目的是宣讲毛泽东思想,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 践。
  •     五星是给老毛同志的。
  •        第一篇
       第一节的小结用结束段的部分语句:毛最重视最喜欢阅读的是马列著作、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但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读得少,经济管理方面的书读得更少。
       第二节讲的三本工具书:《辞海》、《辞源》和《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负责编辑的因由)。
       第三节讲的是读书要独立思考,大胆怀疑,寻根究底。问题要弄清楚,至少要了解两方面的意见。四多: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第四节摘录:读书效率高,迅速抓住要点,抓到问题的实质。
       第五节p21讲到75年后读的书。
       附记给出了毛一次外出带的书。
       第二篇
       第一节:p29尤其喜欢读列宁的著作。读的最多、下功夫最大的恐怕恐怕也是列宁的著作。毛评价列宁著作的话:“他说理,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即使和敌人斗争,也是如此。”
       第二节:p38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干部要学习的十二本马列著作。
       第三节:p45晚年把马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教条化甚至误解,...
      
      
  •         伟人爱读书
      
        2007.11.7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有关领袖的话题总是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毛泽东则更是焦点中的焦点。我手边的这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是1986年9月三联书店一版第一次印刷,定价1.55元。但时至今日已至少又有三联和中央文献两社共4个版本出现,价格也历经4.80元、15.80元到2005年的20元,这本书经过这么久生命力仍很顽强,可见内容是很受欢迎。
      
        这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署名龚育之、逄先知和石仲泉,包含了14篇有关毛泽东读书的专题文章,其中龚育之4篇(含一篇与宋贵仑合作)、逄先知5篇、石仲泉1篇,另有其它四位作者各一篇文章。前面提到署名的三位都是常年研究毛泽东的专家,同时也都是多年的文献工作者,都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或比较近距离的接触过,对这毛泽东的读书情况非常熟悉,保证了本书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书中内容既生动又不失严谨,是一本可以让我们可以很好了解这位伟人生活的书。
      
        书中内容虽由不同的人所写,但正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得到了一个立体的形象。书中介绍了毛泽东读书的内容、方法、习惯以及各个历史阶段所发生的变化,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这位伟人的读书生活。毛泽东所读的书中,马列主义以及哲学最多,这也是他最有兴趣的一部分,此外历史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前者是他的工作,是这些书帮助他形成了最终的毛泽东思想,让他领导了中国革命;而后者正应了李世民的那句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他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处理具体事情。除此外毛泽东读的书还很多,他的爱好非常广泛,因此所读的书种类也很多,称得上是博览群书,包括有自然科学、文学、诗词、报刊杂志等等,比较有名的是他很喜欢读《鲁迅全集》和《红楼梦》。
      
        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与今天不同,读书的条件很差,解放前更是如此,但他仍想方设法读更多的书。虽然他身居高位,可能有些便利,但毕竟条件有限。例如长征时期一方面是没有书,另外一方面有书也没办法都带在身边,不像我们今天这么方便。但即使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还是通过读书思考,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路线。解放后条件改善,但我相信仍没有今天我们的条件好,因为当时没有这么多书可以选择,查找资料也没有这么方便,但他还是在日理万机之余,抽时间读了大量的书。
      
        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经常用笔加注写下心得,有些书甚至写了多遍。当对一个领域不是很了解时,他也不会轻易发表看法,只有到了非常有把握的时候才会说话。不像我们身边有些人只看过一本书就好像了解了整个学科。此外,他还非常注意的是读“无字之书”,即要多从实践中学习,正应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缺一不可的说法。
      
        这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内容虽然不多,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让我们对这位伟人的读书生活有个大概的了解,学习一二。读完整本书后,我有些感慨,一方面是,一代伟人的成长也是靠一点一滴的努力完成的(当然读书只是成长的一部分);而另一方面,即使是博览群书的伟人,学富五车,也同样会犯一些很严重的错误。看来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末了。
      
        最后提一下:本书作者之一著名理论家、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龚育之教授因病于2007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在这里谨表示纪念!
  •     读毛主席的书
  •     很值得一看
  •       在旧书肆淘到一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主席他老人家在我们这个时代早就走下神坛,大家小巷都还能听到关于他老人家的议论,而在官面文章上他老人家早早就离开了。多年前,我肯定是不屑看这种小册子的,但是今天我却有兴趣做下来,泡一壶茶慢慢了解一下一代伟人的读书生活。
      书是由三四位作者的文章组成,有些文章还是能看出吹捧的迹象,但大体上已经是比较客观了。毛泽东喜欢历史,对于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的点校工作,是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正因如此,中华书局才给老人家送了一套大字本的资治通鉴,供老人家备览。这里还提到,中华书局送了一套四库备要,老人家倒是经常浏览。至于,坊间看到的毛泽东二十四史批语,却也曾流行过一段时间,只是不知道什么人在看而已。
      对于马列著作,毛泽东也是经常看,只是想来译本可能不会太好,但是老人家坚持自己的看法,经常会在书商做很多的批注,其中大体的意思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革命家的读书方式,与做学问不大相同。但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完全陷入到文本之中,估计老人家也打不下江山。
      对于红楼梦的爱好,导致他也成为了红楼梦重要的一家,在建国初对于俞平伯和胡适的批评,是否也是在跟他们争夺关于红楼梦的解释权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后来四大名著的点校工作,都与老人家对于革命造反的精神息息相关,看到人民文学本的四大名著,前面长长的前言,大体上都是在其授意下写成的,大体可以看做是老人家的文学观。
      读书精神,其实这是湖南学术的传统,自曾国藩打仗读书两不误,毛老人家也是如此,这一点上我想老一代革命家中能如此读书的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今天的领导们能够说两句诗词,都被认为是有文化了,那老人家本身就是诗人那就更不容易了。至少今天的读书人没有毛老这种气魄,也没有这种读书的精力,能够如此泛观博览的读书,也许这就是这个时代没有英雄的原因之一了。
  •     LAB
  •     论文的必读书
  •     关于读什么和怎么读
  •     为作论文读的 后来也没有用上
  •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现代国家治理复杂得多,毛读了什么治天下,并且,乱天下呢?
  •        力荐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说这本书写的有多么的出彩,而是毛泽东那种将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的。
  •     看之前还挺感兴趣的来着,看着看着就渐渐觉得太政治了,不知道该说“不愧是他”之类的话还是其他什么。总之是突然觉得虽然说确实伟大但这人好无趣。那感觉就和小时候看家里的红楼梦序里写着关于阶级斗争的话突然没了兴趣一样。 提起沁园春雪是反封建的,话是这么说没错。可突然之间就不大喜欢他了。 大概都是我的错。
  •     这些可以好好拿来作为借鉴,以防后来人不要像他那样读书
  •        本书整理自毛的几位图书管理员的记录,真实呈现了毛读书的历程,让我们认识了较真实的毛,同时对如何读书有一些启发。
       首先,毛的读书不是学究式的,而是目的性很强的实用型,他涉猎马列著作、哲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多是如此,如果把毛的读书与钱钟书的读书混淆起来是大大的误解
       其次,在革命年代想要看书是相当困难的事,书籍是稀缺资源,即使是毛等领导人读书也是相互间交换,条件非常艰苦。因此可知,解放前的毛看的书是有限的,很多方面不能系统的进行了解和研究,但他结合革命实践通过无字书摸索出了战胜敌人的道路,解放了全中国。到了晚年,毛能很轻松的获得各种图书资源,书读的多了,理论水平也高了,但读无字书少了,最后走了很多弯路。
       ……
      
       毛读书很多,经历了艰苦的岁月,从书中得到了精神力量。因此他把”精神鼓励“看得很重,对”物质鼓励”近乎无视。他要人民革命,担心人民富足之后不愿意革命;他推崇矛盾和斗争,又担心物质的不平均会带来更复杂的矛盾……
       然而,治大国若烹小鲜,毛终究是太心急了,读书太讲实用,什么都想拿来就用,但火候不到,菜便鲜不了。读书,除了周树人还有周作人,除了艾思奇还有梁漱溟,除了马克思还有孔夫子……
       读书书斋一点也无妨。
      
  •     学习毛主席的学习精神,学习毛主席学过的东西
  •     毛老头为啥喜欢读史书?
  •     很受启发,感动复感慨!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无数伟人英豪志士仁人为之求索,令后来人敬仰之后奋发向上。
  •     估计他没怎么好好地读过资本论
  •     关于王小波爸爸受接见一事,此书可作背景了解。寒气第七本
  •     如果你刚开始读书或想读书,可以读下这本小册子。它会告诉你书籍内容的涵盖面和一些基本的读书技巧。要相信:伟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     毛圣人名不虚传
  •     八卦
  •     借阅于海城市图书馆。2001年12月2日阅毕。
  •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中央文献出版社
      
       几点感想和摘录:
      1.如今图书馆A打头是马列著作的情况从毛在延安精看马列书籍可见端倪。可见,根据新中国发展的需要,毛开的书单对当时知识分子读书选择的影响之大。
      
      2.无论是在延安,还是解放后,毛会指定给中高干部必读书籍(基本都是马列思想为基础的哲学,社会学和科学书籍)。不知道现在的干部都在看些什么书呢?
      
      3.书中讲到,毛对圣经、佛教、禅宗等宗教经典阅读颇多,是有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目的的。
      
      4.每到一个地方考察,除了查阅地方志,毛居然会尽可能的找来唐宋诗人描写当地的诗词,甚至对联,且津津有味。我想毛是会把新中国放在一个历朝历代的延续的位置上的。
      
      5.毛是真的拿书本指导革命的。打下大城市,就去抢书,抢到好书,就去反复读。
      
      6.我想起了学校开设的“马哲毛概”课程,其实我身边的人没什么好好学的。不知道当时干部对毛开的必读书单是什么态度?
      
      7.书中提到了毛喜欢读《光明日报》,我不禁想起那时每日饭后,我爷爷,也算个中上干部了,都会带上老花镜,必看《参考消息》和《人民日报》。那一代人和现在的年轻人对待报纸的态度不一样了。是关心政治大事的方式不一样了,还是态度不一样?
      
      8.书里提到,毛看到一篇好的稿子,便说,这篇好!可以在报纸上发!还给作者亲自写信:希望原作者能在多写些。我立刻就想到了现在的censorship。
      
      9.“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早在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三届四届上被确定为二十世纪奋斗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确认,直到我小学的课本里,不过现在好像不怎么提了。。。哦,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了。
      
      10.毛提出:“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
      
      11.一九四零年一月的陕甘宁边区文协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题词两则:其一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而奋斗”,“二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可见当时毛对鲁迅的重视,而毛当时为何对鲁迅如此的重视和加以宣传,而鲁迅今日的高度有多少是建筑在毛的宣传上的?
      
      12.毛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是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1957年,中共全国寻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3.毛对中国史书读的很多,四千万字的《二十四史》他是通读的,有些部分还不只读了一遍。
      
      14.毛:《东周列国志》描写的是当时社会剧烈变化的上层建筑,缺点是没写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的剧烈变化。《金瓶梅》在揭露封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矛盾,揭露统治者和被压迫者的矛盾方面,描写的很细致。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封建制度的叛逆性格,而支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生活方式不足为训。
      
      15.实事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是被毛挖出的古语,作为当时的思想纲领或者行动路线的。。。许多沿用至今。
      
      16.还有《愚公移山》进入语文课本是不是因为,毛在七大闭幕词上用了这个故事。类似还有《陈情表》,《离骚》,还有毛喜欢的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和苏东坡和辛弃疾。不知我们这一代人语文课本中东西,有多少是受毛泽东影响而选入的。
      
      17.毛说过:“《人民日报》要注意发表学术性的文章,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学术文章。”
      
      18.“要让学习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
      
      19.“我的经验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做调查,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打仗也是这样。”
      
      20.毛很想骑马跑跑两条大江,一九六四年,年逾古稀的毛真的准备去实现这一愿望,骑马沿黄河而上,知道直到源头,做一次系统的社会自然考察。他还准备组建个智囊团,包括搞天文的,地质的,历史的。。。对然这件事后来没有实现。
      
      21.“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现成的书本知识,和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
      
  •       从中可以学习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还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毛泽东。书中的内容比较客观,即没有过分的捧,也没有过分的杀。读此书后颇为感慨,但凡一个伟人,一定是通过勤恳的学习、不懈的思考和艰苦的奋斗而成的,是一个人之所以不平凡的必要条件。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