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代帝王 > 唐高祖传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11
ISBN:9787010028279
作者:牛致功
页数:158页

作者简介

唐高祖李渊是唐王朝的建立者,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不露声色,招兵买马,积聚人才,当条件成熟之后,立即揭竿而起,率众起义,最终夺取天下。玄武门之变后,让位于李世民,退居太上皇。唐高祖对于唐初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本书观点新颖,文笔流畅,值得一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初登历史舞台  第一节 历史进程的要求  第二节 初露锋芒第二章 从太原留守到大将军  第一节 准备行动而不露声色  第二节 誓师起兵第三章 利用李密,排除关东的威胁  第一节 李密与瓦岗军  第二节 智胜李密  第三节 落井下石,谋杀李密第四章 勇往直前,智取霍邑  第一节 进攻霍邑的决策  第二节 攻取霍邑第五章 进军关中,立代五侑为帝   第一节 对河东攻而不取  第二节 兵分两路,发展势力  第三节 夺取隋都  第四节 从大丞相到皇帝第六章 巩固关中  第一节 夺取河东  第二节 平定薛氏父子  第三节 不战而取河西第七章 打败刘武周,太原失而复得  第一节 刘武周的强大  第二节 长安面临威胁,高祖亲自为李世民出征送行第八章 东进中原,围洛打援  第一节 统一中原的先遣者李神通  第二节 隋唐之际的洛阳  第三节 窦建德援洛及其失败第九章 沿东东下,攻取江陵  第一节 箫铣割据长江中游  第二节 攻取江陵,统一长江中游及岭南第十章 统一长江下游与东南  第一节 杜伏威领导的起义军及他江淮势力  第二节 辅公祐的反唐与失败第十一章 消灭刘黑闼和徐圆朗起义军  第一节 刘黑闼起义  第二节 李建成消灭刘黑闼第十二章 平定梁师都,完成全国统一  第一节 梁师都建国称帝  第二节 太宗平定梁师都第十三章 唐朝的建立与突厥 ……第十四章 开创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第十五章 “贞观之治”的奠基人第十六章 智勇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第十七章 玄武门之变与高祖让位第十八章 太上皇的岁月第十九章 怎样看待与高祖有关的历史文献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后记  1997年初春,人民出版社陈鹏鸣先生来信,约写《唐高祖传》。经过再三考虑,我接受了这项任务。  在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友人的支持与帮助。老朋友韦建培、马驰、徐兴海、魏全瑞、王双怀、王七一、贾云、邱子渝等先生,都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或为本书拍摄了文物照片。曲阜师大历史系李季平教授、陕西历史博物馆魏*娥副研究员,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还有陕西师大唐史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系等单位资料室的同志们,都为我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另外,介永强等同志在最后定稿誊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说这本书中包含着以上诸位先生和同志们的劳动是千真万确的。  当今天下午三时半,我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不能不向支持与帮助我的朋友们、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牛致功  1997年12月24日

章节摘录

  窦氏对李渊在政治上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次,隋炀帝看到李渊面部皱纹很多,遂呼他为“阿婆”。李渊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窦氏问其原因何在,他迟迟不作回答,迫不得已,最后才很不高兴地说:“帝且某为阿婆面。”聪明的窦氏立即相贺道:“这是吉兆。你袭封唐国公,‘唐’之为言‘堂’也,阿婆面是‘堂主’。”言外之意,当然是指李渊应做皇帝了。实际上这是窦氏帮助李渊提高了应变能力。  窦氏喜爱书法,所书与李渊书法类似,有人难以辨别。在政治上,他极力促进李渊事业有成。大业年间,李渊有骏马数匹。窦氏劝李渊道:“上好鹰爱马,公之所知,此堪进御,不可久留,人或言者,必为身累,愿熟思之。”李渊犹豫不决,果然为炀帝所指责。不久,窦氏去世,终年45岁。李渊回忆窦氏的建议,深感窦氏很有见地,遂多次求取鹰犬进献炀帝,颇得炀帝欢心,不久,李渊即升为将军。于是,李渊流着眼泪对诸子说:“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由此可见,如果窦氏晚死数年,可能对李渊建唐有更多的帮助。  李渊打着“尊隋”的旗号起兵,这时他考虑到,以“尊隋”为手段实行改朝换代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当文武将佐劝他不要像刘邦那样,入关以后,“不即王位,项羽后至,悔无所及”的时候,他故意愀然改容道:“举兵之始,本为社稷。社稷有主,孤何敢二,刘季不立子婴,所以屈于项羽。孤今尊奉世嫡,复何忧哉?”这段话的实质,是他认为刘邦“屈于项羽”的关键是没有立子婴为帝,所以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因为如此,他立代王侑为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实际上这是他在改朝换代道路上迈进的第一步。  十一月十五日,李渊迎代王侑即皇帝位于大兴殿。代王侑时年十三岁。十七日,李渊自长乐宫入城。代王以李渊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以武德殿为丞相府,每天于虞化门视事。虞化门在大兴殿前偏东。不难理解,在这里视事当然是为了便于掌握小皇帝的动向。十九日,小皇帝又下诏:“军国机务,事无大小,文武设官,位无贵贱,宪章罚赏,咸归相府;唯效祀天地,四时稀袷奏闻。”这就是说,一切军政大权皆归李渊,皇帝只是祭祀天地的傀儡。同时,丞相还有自己的官属,如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二十二日,以李建成为唐世子,以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公,以李元吉为齐公。勿庸置疑,李渊的地位在皇帝之下已是无以复加了。  与此同时,正当李渊春风得意的时候,榆林(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灵武(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平凉(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安定(治所在今甘肃泾川)诸郡都遣使请降。这好像是为李渊擂鼓助威,摇旗呐喊,更加强了李渊的地位。  面对严峻的形势,太宗亲自出马,带领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等数人,直至渭水上,与颉利可汗隔水对话,责其负约。接着,“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力思力不返”,太宗又“挺身轻出,军容甚整,有惧色”。太宗又使诸军稍向后退,自己又单独与颉利可汗对话。萧踽担心太宗安全,“叩马固谏”。太宗道:“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指玄武门之变),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太宗对形势的分析,很有见地。正当玄武门之变以后,政局需要稳定的时候,突厥大军骤然而来,兵临京郊,显然是突厥欲乘唐危难之机,侥幸取胜。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威胁,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太宗不是闭门拒守或屈辱妥协;而是挺身而出,摆出一副打仗的架势,用政治攻势迫使敌人撤退。  摆出打仗的架势,并非一定要打。这时,宫廷政变刚刚结束,太宗首先急需从内部巩固自己的地位,尚无对突厥作战的充分准备和取胜的足够把握。否则,为什么不一鼓作气,乘机消灭突厥呢?正因为这样,他只是虚张声势,并未真的渡过渭水,出击突厥。突厥深入内地,不知唐内部虚实,所遣使者不归,太宗亲自上阵,不能不使突厥可汗有所顾虑。从双方的实际情况看,仗是打不起来的。太宗能在这种情况下取胜,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  太宗的胜利,并不是侥幸取得的,而是有打仗的准备,立足于以战求和。他对萧踽说:“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幽(应为豳)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重,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太宗抓住了突厥“唯贿是求”的特点,“啖以金帛”,使其“既得所欲,理当自退”。这和高祖最初从太原起兵时答应突厥的条件,只要突厥  “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基本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在对待突厥的问题上,太宗继承了高祖惯用的策略。所不同者,是高祖为了集中力量,发展壮大自己,以便夺得政权,统一全国;太宗则是为了巩固刚刚取得的皇帝地位。  太宗对突厥的胜利,使梁师都的阴谋彻底破产了。  (二)大败梁师都,实现全国统一  面对梁师都不断勾结突厥南进,直接威胁关中与长安,太宗继承了高祖的统一事业,坚决要平定梁师都。  贞观二年(628),突厥内部发生政乱,突利可汗欲联唐攻击颉利可汗。突厥政局不稳,当然无力支持梁师都。这时,太宗的地位已经巩固,于是,太宗利用梁师都势危援孤的困境,以书招降,梁师都拒不从命。  太宗对梁师都问题的处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例如,当受突厥统治的契丹酋长率部投降唐的时候,颉利可汗遣使请求以梁师都交换契丹降者。太宗理直气壮地告诉突厥使者:“契丹与突厥异类,今来归附,何故索之!师都中国之人,盗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兴兵致讨,辄来救之,彼如鱼游釜中,何患不为我有!借使不得,亦终不以降附之民易之也。”太宗把梁师都割据一方视为唐朝内部的问题,契丹与突厥是不同的民族,契丹降唐与突厥无关。这种回答,义正辞严。实际上就是反对突厥干涉唐朝的内部事务。  太宗既然“以书谕之,师都不从”就只好继之以兵了。贞观二年(628)四月,太宗命夏州(唐改隋朔方郡为夏州)都督长史刘曼、司马刘兰成负责平定梁师都。刘*等用政治和军事相结合的手段动摇梁师都的军心。他们把俘掳梁师都的部属放回去,从内部瓦解其队伍,致使梁师都内部矛盾日多,降唐者不绝。李正宝、辛獠儿都是梁师都的名将,他们打算执送梁师都于唐,但因走漏消息而未成,他们就先投唐了。这样一来,梁师都内部集团更加互相猜疑,政局不稳了。  刘*等人看到时机成熟,上表请求太宗发兵。太宗遣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钧率军前往,刘*、刘兰成等占据朔方东城,直逼梁师都。梁师都借突厥兵至东城下,刘*等偃旗息鼓,按兵不出。梁师都撤军时,刘兰成出兵追击,大破梁师都。突厥又发兵援救梁师都,恰与柴绍所统唐军在距朔方数十里处相遇,经过激战,突厥大败。梁师都被唐军包围,突厥不敢再救,城中粮草已尽,在这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梁师都的从父弟洛仁杀了梁师都,举城投降。梁师都盘踞达十一年零两个月的朔方郡,直到这时才归入唐的版图。唐改朔方郡为夏州。至此,太宗完成了高祖所未完成的任务,最后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隋末以来的分裂割据状态。  完成全国统一,是太宗的历史功绩之一。高祖在位只有九年,在不长的九年时间里,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同时,实行拨乱反正,改变了隋炀帝所造成的残破局面,使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这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所以梁师都在突厥的庇护之下,乘高祖忙于内地的统一和恢复发展生产之机,割据称帝于边境的一隅之地,决不能认为是高祖忽视了全国的统一事业。如果不发生玄武门之变,高祖消灭梁实都的割据势力也是势不可挡的。  梁师都在全国逐步实现统一的情况下,逆历史潮流而动,勾结突厥,多次南进,破坏生产,影响人民的安定生活,阻碍国家统一的完成,一直到太宗对其招降的时候,还顽固到底,坚持分裂,足证他是民族的败类,历史的罪人。古代史学家早就认为,“梁师都凶人”,一直到灭亡,“殊无改悔”。可见他是不可宽恕的罪人。  突厥兴起于南北朝后期,北齐、北周曾经受到他的威胁。隋唐之际,内地战争四起,国家呈现四分五裂的状态,突厥乘机插足内地,支持地方割据势力,助长分裂因素的增强。这时,高祖要改朝换代,再建统一的国家,必须要对突厥采取相应的对策。从太原起兵到建国称帝,直至后来统一全国。高祖既利用了突厥,又未受制于突厥;既对突厥有过战争,又未失和于突厥。总之,采用各种有效措施,避免了突厥的干涉,顺利实现了取隋而代之,统一全国的愿望。  高祖从太原起兵时,突厥已经相当强大。如欲举兵南下,突厥就是最大的后顾之忧。因此,解除突厥的威胁是高祖举兵南进的首要难题。在这方面,高祖的举措是成功的。  ……

图书封面


 唐高祖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已经看完了有些天了。在乌鲁木齐阳光书城买下它,打算在火车上消磨时间的。本来很喜欢这个系列的书,从《武则天传》开始,一本又一本,权当作历史故事来看,乐趣颇多。可是这一本,真是让人有些失望了。前四十页里面就有了三四处标点符号或者成语的错漏,让人反感极了。语言的拖沓也很不像样子。章节标题有一些都不够漂亮。也许是我期望太高吧。这本书实在不能推荐。至少我觉得标点或者措词的规范,是写书人应该慎重的,至于文采不足,虽然说是遗憾,可也不好强求了。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我才看了一半,已经发现几处错误。校对也太不走心了吧。 标题前面那段是前言还是总论?个人感觉没什么意义,不去掉还好点。
  •     送货很及时,我是货到付款很好
  •     语言真的没有那么差。所以诟病者,应在于矫枉过正,语多颂圣,卑躬屈膝。本书前面部分,多取创业起居,值得认可。
  •     比较平淡,但能全面了解李渊这个人物。
  •     历史的真相朦胧在政权的阴影下
  •     书有捆绑的痕迹。内容一般。
  •     意识形态神马的。。。地主阶级神马的。。。加上唐高祖本身不够传奇。。。
  •     失望,非常失望!此书是我看过的这套书中最肤浅,最无聊的一本。看了这么多年的书,也看了不少书,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感觉,试了几次还是看不下去,遗憾啊!
  •     不错,我喜欢!
  •     观点平实,叙述详略得当。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好书值得购买。
  •     值得一看,虽然对李渊的还原很有价值,但也有过火的嫌疑,李渊后来的昏庸也是确实存在的
  •     正视了历史上李渊的真实形象,分析得还算入情入理;功劳和业绩绝不是他李自民一个的,包括李建成也不是两唐书中所记载的那样无能,李世民不够光明磊落,的确殊为憾事。
  •     一直以来 多少年的教育就是唐宗宋祖 似乎唐高祖在历史上地位不怎么样通过本书了解了一些以前不为人所知的一个唐高祖 也是一个英雄 帝王之气
  •     矫枉过正,几近偏畸。研究初唐史历来是重太宗而轻高祖,这本书为了打破这种惯例,对李渊一味吹捧,全书无一字书其过,反而让人难以信服。
  •     质量不是很好,字体不是很清楚,内容一般
  •     相当不错,作者对史料的掌握和参考很全面,分析也很合理。关于玄武门之变问题的阐述是非常有价值的。就是文字不够好看
  •     要得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