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脉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军事人物 > 曾国藩人脉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0-1
ISBN:9787210044062
作者:萧岳
页数:286页

作者简介

《曾国藩人脉》内容简介:曾国藩以一介儒生纵横官场,是清朝“第一名臣”,更被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曾国藩人脉》从君臣、官场、朋友、门生、僚属5个方面梳理曾国藩的人际脉络,也希望读者能够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感悟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书籍目录

君臣篇曾国藩与道光皇帝皇帝的心病,翰林的大考官升四级的秘籍曾国藩与咸丰皇帝文臣死谏,惹恼年轻皇帝湘军是如何“练”成的羽毛不丰,不可以高飞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每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君臣对局,到底谁赢谁输赏还兵权,重出江湖两江总督,得来全不费工夫按兵请旨,破解天大的难题曾国藩与慈禧太后不搞兵谏,暗帮慈禧一把权绾四省,身兼六职咸丰的遗言,慈禧没有兑现进路与退路,曾国藩的抉择剿捻无功,三请开缺初见慈禧,感觉才具平常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慈禧不胜骇异,曾国藩难得糊涂官场篇曾国藩与穆彰阿三甲进士的翰林梦朝中有人好做官遇事留心PK迂腐欠通曾国藩不忘师恩曾国藩与奕訢恭王荐贤,曾国藩出山办团朝廷之用心,良可感矣叔嫂失和,恭王遭贬斥东山再起,为曾氏兄弟开脱草莽曾国藩叩见王爷曾国藩与肃顺旗人混蛋多,汉人得罪不得举荐之恩,曾国藩默记于心危急关头,曾国藩按兵不动朋友篇曾国藩与胡林翼胡翰林的嫖友与同事暂寄曾国藩麾下艰难困苦的岁月胡林翼协和楚军联手图安徽笨人下棋,死不顾家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胡林翼之才,十倍于臣曾国藩与左宗棠季子自鸣高,藩臣当卫国曾国藩的四重罪左师爷的牛脾气为父奔丧的三个理由交欢如初,不念旧恶曾左胡“三巨头”相会志在平吴,不在人蜀知人之明,谋国之忠饷事直不可问,军事各持己见同心若金,攻错若石自愧不如元辅曾国藩与郭嵩焘其器愈大,就之愈艰夜访曾家,说曾国藩出山首倡水师。肇湘军水师之始受邀入曾幕,为湘军筹饷乡居湖南,坚请不出著述之才,繁剧之职公之去,未必不为吉也乡间闲居,为津案画策郭失长子,曾失佳婿门生篇曾国藩与李鸿章去访京师有道人师生办团,姜还是老的辣此君难与共患难淮由湘出,犹如水源木本出曾幕记,告别青涩岁月挺经心法,活学活用师生双簧,不分垂成之功裁湘留淮,移花接木前方后方,捻乱止于河防将来致御外侮,事事须另起炉锤薪尽火传,筑室添为门生长曾国藩与彭玉麟曾国藩衡州练勇,彭玉麟墨经从戎为语衡阳诸弟子,从今努力建奇功血战田家镇,洪炉断铁锁芒鞋徒步七百里,以义赴难彭郎夺得小姑回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创办长江水师,为晚清海军布局书生喜了出山愿,敢乞残骸旧种田曾国藩与李元度罗江布衣上书,文人投笔从戎追随忧患日,生死笑谈中带勇非其所长,文人再赴疆场曾国藩约法五章,李元度兵败徽州士不忘丧其元,公胡为改其度生平负人甚少,惟负次青实甚生我者父,知我者公僚属篇曾国藩与王闿运击剑学纵横,游说湘军大帅两赴曾幕,皆悻悻而归政变前夕,秘密致信曾国藩送曾国藩的挽联,被搁置一边秉笔直书,及其引发的绯闻晚年悔过,不敢重污文正曾国藩与赵烈文初入曾幕,合作并不愉快上万言书,论用人之道审讯忠王,为曾国藩献策为大清朝把脉,余命不足五十年京师归来,点评朝廷高层人物曾国藩与容闳看容闳的长相,是个良好将才为中国谋最有益的事,从何处着手江南制造总局,乃一永久之碑中国两千年历史,特开新纪元矣创大业者,造化往往不赐以永年

编辑推荐

  如果没拜上帝教闹太平天国,不是世家子不是海归的曾国藩最多能做上一两届国务委员而已:如果曾国藩的江东是上海而不是倔强狠霸的湖南,我不信能有三千汉子会放弃小笼包子,挥舞梭镖长矛,和曾国藩开赴那一条近乎死路的战天京之旅。  集晚清官场场潜规则之大成  没有道光、成丰、慈禧的赏识信任,他怎能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没有穆彰阿、奕诉、肃顺等朝中奥援,他何来君王信任和破格赏拔?  没有胡林翼、左宗棠、赵烈文等人鼎力相助,他怎能立下盖世奇功?  没有李鸿章、彭玉麟等人的薪火相传,他何能独享“古今第一完”之美誉?

前言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一个偏远山村,身处盛极而衰、内忧外患、时局动荡的晚清社会,既无深厚的家学渊源,也没有显赫的官宦背景,却凭借自己的勤勉坚毅,以一介书生办团练、建湘军,历尽艰辛克平乱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在满汉众多官员中脱颖而出,终成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传奇一生始终为后人评说纷纭,在他去世之后的100多年里,对他推崇备至的名人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如蒋介石、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梁启超、陈独秀、胡适、林语堂等。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名人都推崇曾国藩呢?关键在于他能办成事而且能办成大事。中国历史上不乏建立功业之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之人,前者如诸葛亮、范仲淹,后者如孔、孟等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只有曾国藩一人。毛泽东早年“独服曾文正”,主要也是因为“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曾国藩何以能成大事呢?他本人曾讲过一句成功“心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但这句话太过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于是后人总想从其言行事功中寻觅其成功的奥妙,因此有关曾国藩的书籍数不胜数,有曾国藩全集、有曾国藩家书、有曾国藩传记,更有著述专门探寻曾国藩的“成功心诀”或“成大事的方略”。其实,人生在世,成功并无定法,但却有道可循。这个“道”是什么呢?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说破,即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并且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曾国藩成功之道亦在乎是。香港作家冯唐曾以戏谑的口吻说:如果没拜上帝教闹太平天国,不是太子党不是世家子不是海归的曾国藩最多能做上一两届国务委员而已;如果曾国藩的江东是上海而不是倔强狠霸的湖南,我不信能有三千汉子会放弃小笼包子,挥舞梭镖长矛,和曾国藩开赴那一条近乎死路的战天京之旅。前者点明了曾国藩成功的“天时”条件,后者点明了曾国藩成功的“地利”条件。曾国藩本人对此也毫不隐讳,自撰墓铭说:“不信书,信运气。”但言及“人和”条件,冯唐简单地归结于曾国藩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自我修养功夫,却似嫌偏颇。  马克思有言: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一定社会联系中才能生存,这种社会联系也就是人际社会关系,或者通俗一点讲就是“人际脉络”。孟子在解释“人和”时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如果将孟子所说的“人和”通俗地理解为现代社会所谓的“人脉”,似乎更接近其本意,“亲戚畔之”实际上就是人脉枯竭的最惨境地,“天下顺之”实际上就是人脉旺盛的最佳境界。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认识谁(whom you know)。”曾国藩的成功之路似乎正验证了这句话。

章节摘录

  道光帝是清朝入关后第六个皇帝,原名爱新觉罗·绵宁,登基后为了祈求天下安宁和太平,改名为旻宁,但天不遂人愿,反而事与愿违,在位期间“内而遗太平天国之大乱,外以开鸦片未有之奇辱”,成为历史转折关头一个悲剧性的皇帝。道光生于1782年,比曾国藩大29岁,1820年即位定年号为道光,以1821年为道光元年,这一年他39岁,曾国藩刚刚10岁。1838年,27岁的曾国藩考中进士,开始效忠于56岁的道光。此后道光在位的10余年间,曾国藩的仕途几乎一路畅达,从一个农家子弟,蹿升为朝廷二品大员。这固然与他个人努力分不开,与他的恩师穆彰阿的精心运作分不开,但更离不开道光对他的赏识、提拔和重用。1850年,道光怀着满腹忧愁,病死于北京西郊圆明园,享年69岁,庙号宣宗。这一年,曾国藩正好步入人生的不惑之年。  皇帝的心病,翰林的大考  1834年,23岁的曾国藩在湖南乡试中考取了举人。1835—1836年,曾国藩赴京参加会试和恩科应试,虽然名落孙山,但眼界大开。1838年,曾国藩27岁,第二次到北京参加会试,以第38名中试,殿试取得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并入翰林院(中央高级干部培训中心)继续深造,从此开始效忠于道光皇帝,也是两人10余年君臣关系的开端。  翰林院深造结束称为“散馆”,散馆的时候皇上往往要亲自主持一次考试,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培训班结业考试,当时称为“翰詹科道大考”。按照清朝的规矩,大考一般分三等:考在一等的,不是升官,便是放差;考在二等前几名的,也有好处,考在二等中间以及二等之尾的,无升无黜,乎平过去;考在三等的,就有降职调职等处分。所以清朝有句老话,叫做翰林怕大考。有些稗史当中对曾国藩在这次大考中的机缘巧遇及此后的官运亨通做过生动的记述。  说是当时有个名叫陈暄的浙江人,已做了翰林院侍讲多年,只因年老,既惧降调,又不愿升官,便在未考之前,私下拜托一位做尚书的亲戚许乃普,表示情愿考在二等稍后,无荣无辱足矣。许尚书答道:“这容易,你只要在试卷上面洒上三两点墨迹,我只要看到这个记号,自能如你心愿。”等到考试那天,陈暄自然按照所嘱办理。  不想等到考试那天,曾国藩因套笔管匆促,卷子上面也沾上了几点墨迹,许尚书阅卷时误把曾国藩的卷子当作了陈暄的卷子,居然把他升在二等的倒数第一名。等到所有试卷呈给道光御览的时候,皇帝先把一等的几本卷子随便一看,放在一旁,再去抽出二等末了的几本一看。因为那时道光帝死去一位爱妃,阅卷大臣要拍皇帝的马屁,题目出的是《落叶赋》,又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八字为韵,无非是取“哀蝉落叶”之意。可巧道光看到二等末了几本卷子的当口,忽然想起死去的爱妃,一时悲从中来,情难自禁,便没心思再往下看,即把手上的几本卷子随便一摆,挥手即令太监拿去。  阅卷大臣接去一看,曾国藩原本考在二等倒数第一,竞变为二等顺数第一。起初都觉不解,及至翻开卷子一看,方才看出内中有“除非天上能开不夜之花,安得人间长种恒春之树”的句子,才知道这几句话正说着皇帝的心病,所以曾国藩大考名列优等,升补为翰林院侍讲,且放四川省的正考官。  这其中包括三桩机缘巧遇:第一是误洒墨迹。第二是道光帝随手摆错了卷子,曾国藩都一点不知。第三就是文章中的那一联句子,曾国藩也并不知道宫中死了妃子之事。他只是偶然想起了自己刚考中秀才时结识的红颜知己,正好可以切题,遂动情地写下上面的句子。不想阴错阳差,竟说中了道光的心病,并机缘巧遇得以升任四品京官。  官升四级的秘籍  曾国藩升迁之后,为人更加谦虚谨慎,时常以盈满为戒,并将书房命名为“求缺斋”,提醒自己不可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有一次侍讲完毕,道光问曾国藩:“朕听说你的书房名为‘求缺斋’,这是何意?”  曾国藩答曰:“臣今年37岁,祖父母建在,父母安康,弟妹与妻儿俱全,自身又荷蒙皇恩,供职翰林院。常想自己是何等愚贱之躯,居然能享此罕见天伦之乐。此生足矣,夫复何求!遂自命书房日‘求缺斋’,取求全于堂上,而求缺于己身之意。”  道光当时已经年过花甲,素来向往延年益寿、抱孙弄子的天伦之乐,今日才突然发现自己身边的四品大臣中,竟有祖父母、父母、弟妹、妻子一应俱全的福人。他为此深感欣慰,觉得是自己的仁德感动了苍天,上天才降此福人于自己身边。人上了年纪,难免常常想到自己百年以后的事,道光当然也难例外。道光共有9个儿子,由于前面3个儿子死得早,第4子奕詝实际上就成了长子,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另外第6子奕诉天资聪颖,最有能力继承皇位,到底选谁继承大统呢?道光颇为踌躇。有一年春暖花开时,道光命令诸皇子:明日到南苑射猎,能去的都必须去。奕拧连夜为此事向老师请教,老师给奕詝想了一个应对之策。第二天傍晚收猎时,各位皇子向道光自报猎获数目。奕诉所获最多,奕詝一无所获。道光好奇奕詝为何没有打到猎物,奕詝把老师教的话背诵了一遍:“时方仲春,鸟兽孳育,儿臣不忍伤生以干天和。”道光听后盛赞说:“吾儿此语,真帝者之言。”当即立奕詝为太子。但道光心里也明白,奕詝到底才具平平,必须破格简拔几个品行端方、诚实可靠又有才学的能臣来辅助他。道光心想:曾国藩尚只有37岁,与其说是老天爷赐我以福人,不如说是上天赐奕詝以福臣!望着跪着的曾国藩,道光温情地说:“你明日一早到养性殿,等候召见。”

图书封面


 曾国藩人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在晚清之危局之下,文正公“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他一介书生领兵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此我们不讨论其是否正义,因站在现在的阶级斗争立场,曾的做法是反动的),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士子,秉承“学而优则仕”“忠君为国”等儒家思想,所以在这个立场来说,他个人并没有什么做错。他为人忠厚,从不为了个人私利而做出有违儒家思想的事,他深受理学思想影响,生活生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所谓的二元论,若非圣贤,即为禽兽),虽然很是极端,但也反映出他对自己要求之严格。他对身边之人要求也甚是严格,李鸿章曾对此很不适应。为师:它的学生部下督抚遍天下,李鸿章甚至位极人臣。为将:一手镇压了太平军,并且创建湘军等一系列建军制度。而后来的黄埔军校曾用《曾胡治兵典籍》作为教材。可见他不但是创建了一支部队,也设计了一套很科学的练兵制度。为相:深的西太后信任,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他的影响绝对够的上一位宰相的功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