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教父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财经人物 > 亚洲教父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309082340
作者:[美] 乔·史塔威尔
页数:298页

作者简介

《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披露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超级富豪们并不那么光彩的致富之道。详细阐释了包括印尼苏哈托家族、菲律宾马科斯家族在内的东南亚豪门巨族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建立起了强大的商业帝国的。
对李嘉诚、何鸿燊、谢国民、林梧桐、陈永栽等香港、东南亚商业巨贾的发迹史和生意经均有详细的介绍。
主导东南亚商界的精明华人大亨创造了该地区的经济奇迹,对吗?错!事实上,上述经济增长和复苏都是由平凡的出口行业推动的,而非这些大亨。史塔威尔得出结论:“教父们更多的是经济增长的受益者,而不是推动者。”《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披露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超级富豪们并不那么光彩的致富之道,详细阐释了包括印尼苏哈托家族、菲律宾马科斯家族在内的东南亚豪门巨族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建立起了强大的商业帝国的。作者反驳风行的“文化论”,指出东南亚富豪普遍是华人后裔或有华人血统,与传统儒家文化无关。正像作者所指出的,《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不是为了“揭丑”,而是为了激发读者思考,从而探索一条使亚洲保持持久的平衡发展的道路。

书籍目录

引言
作者按语
第一部 往昔的教父
第一章 历史背景
一心图谋的担负
大迁移时代
变变变
时势所造
民族主义和阶级——前奏
首先是一场美丽的战争
民族主义和阶级: 徒有虚名
红毛丹会议
一次彻头彻尾的交易
苏加诺的香槟社会主义
烙上时代精神印记的经济学
香港和新加坡的状况
缩略语中的最后一个词
第二部 如何成为战后教父
第二章 如何成为教父之一
——适应
同时,在城镇……
请躺在沙发上
我们出身卑微
选择性的节约
父亲大人
没有责任的权力
结论
第三章 如何成为教父之二
——核心现金流量
卡特尔,到处都是卡特尔
食利者,过去与现在
关系的真正发源地
关系不是竹网制成的
核心现金、纵向一体化、随机的多元化
第四章 如何成为教父之三:构建一个机构
——“奴隶头目”与鬼佬随从
圈外人中的圈外人
鬼佬王国
但是为什么要现代化呢?
第五章 如何成为教父之四:
银行、贪婪的银行以及
资本市场的乐趣
汇丰银行的由来……
总是说“是”的银行
一群出色的银行家
钱在哪里
然后就有了证券市场
欢迎加入集团公司
别摇晃船只
掠夺的艺术
一家银行,多家银行,然后市场
第三部 当代教父:保卫珍宝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 狂喜与清算
双脚离地
本该更清楚
该死的经济学家
扳机和枪
焰火
危机去了俄国,又回来
部分大亨的严重危机
有限的管制解除
加上这改革
医生现在要接见你了
暗箱操作艺术
阳光地带,某些阴影
第七章 结语: 这愚蠢的政治
账单
政治
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变体
可预测的新加坡
香港: 有别于周边地区的另一类领导?
更有效的模式
对免费午餐说不
最后,好消息
那么晚安,教父们
人物表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图表
致谢

编辑推荐

《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华尔街日报》推荐《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为“最佳亚洲题材书籍”!★★★《泰晤时报》盛赞《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发人省思”、“极具原创性”!超级富豪们的发迹史、生意经和高尚生活!《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由乔•史塔威尔所著,◎“华裔大亨多为白手起家”,这是一个慌言!真正白手起家者,只占其中五分之一。而多数大亨,均在某种程度上靠祖荫或父荫起家。该地区真正发达起来的商人,多为第二代而非第一代。◎商业大亨每天要工作16-18个小时!这真是不可思议!但若刨去他们做按摩、打高尔夫球、看报、参加商务晚宴、打纸牌等必要时间,所剩的“工作时间”无几。其主要精力多花在给“奴隶头目”们布置任务上。◎不务正业、专搞权钱交易、以权谋利的政治精英才是1997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祸首!

前言

1997年创办《中国经济季刊》(CEQ)的史塔威尔,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亚洲(主要是香港和北京)从事新闻工作。90年代,他替《经济学人》的商情部门(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简称EIU)写过大约十本与中国经济发展有关的小册子,算是“中国通”。2002年他的《中国热》(ChinaDream的台湾译名)一年“三刷”,在研究中国市场信息书刊多如牛毛的书市,足见该书言之有物,大受市场欢迎。史塔威尔2007年出版的《亚洲教父》,亦颇有可观,书的原名令人以为集中“揭发”香港“教父”的种种,其实不然,因为对新马泰印(尼)菲的着墨不少甚至更多。未及正题之前,必须指出作者强调读者不可视“教父”为“有组织犯罪组织领袖”,他不过借用这个带有“罗曼蒂克迷思”的名词,以形容“家长式统治、大男人主义和冷漠高傲”的搭通政坛天地线之巨贾,对于“教父”的称谓,史塔威尔要读者不可当真。本书提及的大部分“教父”,充其量只能归类为有权无钱的政客与有钱无权的商人互补不足、合谋牟利组成无形“财阀集团”的重要人物,他们攻守同盟、垄断市场、操纵价格、避免竞争、围标政府合约,并千方百计取得专利权。事实上这种种商界诟病,亦可视为善于钻营、长袖善舞、全心全意为股东牟取最大利益的正常商业行为,与做非法勾当的教父大异其趣,因此必须加上引号,以示指的是对权势炙手可热的商业大亨,与黑社会教父完全不同。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巨富,官商一体(不只勾结这么简单)及裙带关系之深,港官港商不能望其项背,他们中不少行为真的有点像MarioPuzo笔下(也是后来的同名电影)《教父》中的黑社会头目,此中最臭名昭彰的是苏哈托的次子汤米(Tommy,原名HutomoMandalaPutra,1962-),其行径与西西里黑手党教父无异,他于2000年(乃父于1998年下台)因受贿、盗窃国家财产(欠印尼央行十余亿美元)及非法侵占国家土地等罪名被判十八个月徒刑,在狱中指挥“门客”,成功暗杀判他有罪的法官而再加十五年刑期,但他有怨无悔、再下狠手,2003年派出手下由警察开路捣砸刊登其罪行的流行杂志Tempo并殴伤多名记者(此事闹上国际法庭,却因没有人敢做目击证人而不了了之)。汤米其后“上诉得直”,已于2006年10月“有条件”获释……把其他纯商业大亨和这类借父荫强取豪夺的流氓型人物并列,不加引号是不合理的。大体而言,史塔威尔细说中国香港地区及东南亚诸国大亨发迹史,此中不少——尤其是港澳地区——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本来并无什么可写处,然而,史塔威尔的功力在从中梳理出他们发迹的脉络及发迹后的“生活规律”,丝丝入扣、合情合理,这便非等闲之辈所能办,因而必须特为介绍。史塔威尔指出,亚洲这些超级豪富在经商上有两个相同的特点。第一是他们大都不是从事“最兴旺”的出口业,因为做出口生意要面对国际竞争,那意味即使订单源源而至、生意大有可为,但利润“普通”,从牟利角度看,做出口贸易尤其是兼营工厂,赚的是“辛苦钱”,而且比较起来是蝇头小利,因此避之大吉,是为上策。第二是他们较有兴趣的生意是港口码头、电信服务、公用事业、赌博娱乐和物业发展,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有专利或只有少数竞争者,因此较易组成卡特尔,进而财源广进。这种发展模式,和战后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进行经济改革、保持商业竞争,进而形成社会财富分配较公平,同时鼓励了科研及人文发展,大为不同。非常明显,从经济成长及社会发展观点看,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走的才是正途。因为这种缘故,亚洲地区的经济离全面自由甚远。香港多年来被“选”为世界最自由地区,特别是经济学自由学派大旗手、已故的弗里德曼一再作此强调,令香港与自由画上等号,对此不少熟悉港情者感到迷惘和迷惑,因为在实际商业运作上,许多重要行业都受管制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独家生意”,一般商人甚难加入,市场基本上不自由,而这正是推动市场自由化的“亚洲共同市场”在亚盟多年努力后仍未“成孕”的底因!史塔威尔书中对亚洲“教父”的剖析,新发现的事实不多,却有不少新看法,值得读者注意。其中比较突出亦令笔者有点意外的是,他指出“教父”们最热衷标榜的“出身草根,童年过非人穷困日子”,说法太夸张、失实;他就此访问香港大学前校长、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王氏说“我未曾见过一名苦力出身的商贾”,巨富当然更不必说了。王教授为研究华侨社会权威,这句话揭穿了众多豪富为彰显自我奋斗,成功编造“感人故事”故意贬低出身不尽不实的说法。史塔威尔还曾以此事质疑“对世界局势了如指掌”的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李爵士冲口而出,说白手兴家的豪富多得是,比如邵逸夫、李兆基和霍英东,便是从无到有的典型巨贾。史塔威尔不以为然,他指出邵爵士为上海纺织富商之后,李兆基的先辈是顺德成功的银庄主人,霍英东确是无产阶级出身,但他获英国政府奖学金入名校(皇仁书院,因“二战”而辍学)就读——在殖民时代,入读名校学得英语,等于跳出草根阶层、迈出事(职)业成功第一步!显而易见,在政权易手之际,南来的富家子弟大都身无长物,唯他们除了有富裕阶级的基因、童年受良好教育外,还有耳濡目染的“身教”以至广泛的人脉关系,这些都是草根阶层人民所完全欠缺的优势。至于那些有赚钱禀赋之士,即使出身清寒或中产,只要娶个有钱有势的妻子,便等于获得向上爬的社会梯阶、奠下良好的“商业基础”;这类富翁数之不尽,史塔威尔顺手举出的便有李嘉诚、郑裕彤、董浩云、吴光正和苏海文……泰国的逃亡总理他信在位时常说他生于穷乡僻壤,少年过得甚苦,其实是“大话西游”,他出身清迈大户,乃父为政府委任的地方税款“包收入”(taxfarmer),累积相当财富后从事泰丝、财务、建筑及地产发展生意,他信因此能够进名校接受最佳教育,后入军校,与将军的女儿结婚,自此平步青云、事业遂顺,商而优则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新加坡大亨李光前亦因娶大富之女而飞黄腾达……有个有钱父亲,当然财星入库、妙不可言,但和千金小组结婚,亦是致富快捷方式。几乎毫无例外,“教父”们在家庭及公司都有绝对权威地位,这种“社会地位”当然是因他们的能干与精明及有“叱咤风云”个性而获致,唯不可忽略的是,这与他们在生时紧紧拥抱财权不放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去年取消遗产税,香港豪富再无后顾之忧,因此会做得更彻底。摊开上市公司年报,巨贾的第二、第三代名下的股权真是“无足轻重”;史塔威尔以新加坡最大地主(约占该国四分之一的物业市场)黄廷方为例,今年77岁的黄氏至今仍持有过半数名下上市公司的股份,其长子黄志祥(罗拔仔)五十开外、白发苍苍,是官地拍卖场的常客,为信和置业及尖沙咀置业的名义“话事人”,然而只分别持有这两家上市公司0.06%和0.03%的股权;虽然在“父传子”的传统根深蒂固的华人社会,儿子——特别是大儿子是财产合法甚至唯一继承人,然而,老人家谢世后冒出若干庶出子女争产的事,时有所闻,那意味着遗产会被分散分薄——这种风险,是华人巨贾身后无可避免的风险。《亚洲教父》指出,坐镇新加坡的黄老先生每天打电话查询公司业务,这也许是黄志祥不敢怠惰,每天早上八时前便到公司办公的“原动力”;罗拔的弟弟菲立主持新加坡业务,据说黄老亦不因近在眼前而稍有松懈。史塔威尔又指出,不少巨富特别是新马泰的,其中年子孙,买汽车或其他“奢侈品”,都要征询老人家的意见,老人面有不悦之色,提议便自动取消;这种说法可能言过其实,不过,这样做的后辈的确大有人在,但那也许是摸准了老人家悭俭性格故意讨其欢心之举——后辈必需讨老人的欢心,以彰显老人手握财权的“效应”。掌握财产控制权的另一“效应”是有老人家在场,不管是开会或饮宴闲聊,后辈大都噤若寒蝉,不敢随便发表意见;老人家对后辈“相敬如宾”的大有人在,而在家庭聚会、职员面前甚至董事会进行中大发雷霆申斥后辈的事例,更不鲜见,已故金融业大亨冯景禧是代表者,《南华早报》在2003年2月的董事会中便出现了一次令众董事十分尴尬的场面……我国外交老前辈顾维钧的太太黄蕙兰的自传《没有不散的筵席》提及乃父印度尼西亚巨富黄仲涵(OeiTiongHam,1866-1924,当年的世界“华人首富”)“终生迷恋女人和性,有十八名正式过门的妾侍,她们为他生了四十二名子女……”。东南亚“教父”手握财权,有无上权威和随之而来的特权,包括随心所欲与女性“上床”的特权。东南亚“教父”的性生活和婚外“性”活动,“消息来源”大概是他们的“不肖”子孙和“怨偶”,与他们有密切接触的投资银行家,亦提供不少可信性高的“内幕消息”。据史塔威尔的描述,“教父”们之所以多有此种性癖,很大部分原因是被他们的太太纵容而“性对象”供应源源不绝,得之全不费工夫;其次是这些“教父”大都没有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有的只是“生意伙伴”),社交生活乏味枯燥,因此寻求年轻女性的性慰藉,几乎是唯一的“解闷”方法。东南亚“教父”令其西方“同行”难以理解的还有“好名”之心甚切,而且假戏真做;他们对名誉学位及皇室、土皇帝或政府的赏赐,不惜多方钻营、千方百计争取,一旦到手便到处炫耀、沾沾自喜。为了投其所好,各地政府都巧设勋衔,各大专院校每年颁授名誉学位必以“工商巨子”为主要对象,荣誉纷至沓来,附于大亨名字之前之后的头衔多多、蔚为奇观,Dr.Sir有之,TanSriDatoDr.有之,总之非常显赫、十分热闹;而一些略识之无的巨贾训示下属必尊称之为“博士”,当其秘书在电话中说“这是某某(如刘天就,20世纪80年代鞋业大亨)博士办公室”时,不识时务不懂港情的洋记者笑破肚皮,外国记者俱乐部以此传为笑谈。对各位的执著,皆因“身份危机”而生,近年另类“身份认同”的潮流是信耶稣,他们不惜高价将办公大厦辟室改装成教堂,出钱出力,办“主日崇拜”及种种“属灵”活动,此中以印度尼西亚“过江龙”香港力宝集团李氏家族和马来西亚大财阀邱继炳(KhooKayPeng,有不成文规定,下属友人见之必尊称为Dr.Khoo)以至新鸿基地产郭氏昆仲及恒隆地产陈启宗(在美国读神学并曾当传道人)最热心。基督教与华人社会价值取向——特别是儒家精神大不相同,然而,华人乐此不疲,马来西亚YTL集团杨氏家族一位大佬指华人是“变形虫”,当他们精神缺乏寄托并感前路多变而政府又不能信赖时,“信教”便是不错的安定情绪尤其是平衡他们“极富”带来内心不安的精神食粮。“教父”们的“选择性节俭”亦令洋人大开眼界,他们中不少仍住在数十年前购下的古旧豪宅(其目的多半是以节俭的身教示之儿孙,洋记者忽略的还有不愿舍弃“发财宝地”的风水问题);有人买下大屋后拆建为数间较小的物业,然后把它们卖出或分租,保留一间“赚回来的”自住。他们中很多人支取比扫地杂工还低的工资,以示不计较收入“无偿为股东服务”。为此,史塔威尔指出香港有薪俸税而无股息税,揭穿了“低薪之谜”。在收股息方面,恒基的李兆基名列榜首,李氏(1996年香港首富、世界排名第四)近年在世界富豪排名榜的名次虽从高位略为回落,然而,其“香港首富”地位应该保持,这二十年来,他仅从恒基地产收取的免税股息便可能高达三亿美元,唯数十亿港元在千多亿的身家中,小数目而已;李兆基在美国拥有超过三万个物业单位,这些年来美国楼价翻数番,加上私人投资基金,他的个人财富真的不可估量!本书不少内容,有待“教父”们自行澄清,笔者希望他们会这样做,如此,后之学者才能为他们撰写与事实相近(即非隐恶扬善拍马阿谀之作)因而有价值的传记;一个人创造了以百亿计的财富,肯定有过人的能耐,因此“益后人”的,不应仅限于金钱,而要把克服困难创业致富的经验一并传诸后世,才不枉此生。事实上,“教父”虽然富可敌国,然而,史塔威尔认为他们无论在企业管理和发掘及利用人才上,并无垂范后世的建树(他们的CEO是“奴隶头目”、“洋人”是鬼佬。这是《亚洲教父》第四章的题目),那等于发大财却在社会层面无法“立品”(不少巨贾捐款做善事,然而,在大多数例子中,那只是他们为身后名的投资),令人引以为憾。据史塔威尔的分析,“教父”只知道设法获得专利,然后削减成本,提高边际利润率和绞尽脑汁交纳最少的税款,与西方社会企业家在自由市场下竞争因此必须培养、聘请一流人才拓展市场进而对商业社会作出贡献,大不相同。林行止香港《信报》创办人、著名经济学家、专栏作家

内容概要

资深中国事务观察家,《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的总编辑和《中国热》(The China Dream的台湾译名)一书的作者,在欧亚各地担任自由撰稿人及媒体主持人长达10年。1991年至2000年间常驻香港及北京。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就踏上了东南亚这块土地,但一直到19世纪之前,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扩张。欧洲殖民者的到来使原本已经明显的倾向更加明显,但同时又使这些倾向发生了变化。使已经明显的倾向更加明显是因为在我们关注的国家和地区中,殖民主义在人事安排上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结果,殖民者只能通过已有的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进行统治。使已经明显的倾向发生了变化是因为殖民当局创造了三方权力关系,而以前却只存在较为简单的双方关系。现在,欧洲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当地政治领袖和经济领袖必须与他们建立关系,同时,他们自己也必须建立相互关系。这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有抱负的移民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朝着欧洲文化发展,因为欧洲人代表着主宰权。当地政界精英向欧洲文化标准靠拢,与此同时,也打破了当地人对外来移民——最显著的是对华人——的文化优越感。泰国例外,因为它并没有被正式殖民化。在泰国,一直到20世纪早期,华人成为泰国人的过程是迅速的。而20世纪早期,由于中国经济政治的崩溃以及新的旅客航运服务出现,大量移民进入泰国。进入泰国的中国妇女人数的剧增以及泰国的民族主义浪潮,暂时打断了同化进程。正是荷兰人在爪哇,后来是在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无情地区分了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对大量人口的控制是通过当地的“普里亚伊”穿袍贵族实施的,这些人继续统治着他们的省和地区,而在他们背后是少数荷兰殖民者“居民”。关键的经济角色逐渐由华人承担。他们是各种税收和垄断行业的包税商,从收取屠宰动物费用到经营特许市场都由他们主宰。最大的课税来自制造和贩卖鸦片。它是我们所关注地区的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它在印度尼西亚尤为重要,因为当地人也是这些产品的巨大消费者;在其他地方,以吸食鸦片作为消遣的主要是华人。荷兰人除了加强华人的经济地位,还提拔了少数有权又效忠于他们的华人社区领导,因为来自中国的移民在17世纪增加了许多。这些人成为该地区最早的大亨教父的一部分。荷兰人沿袭东南亚第一个欧洲殖民者葡萄牙的传统——授予华人社区中最重要人物以上尉军事头衔。后来扩展成少校、上尉、中尉这样一个完整的军官体制,这个等级制度延续了两个世纪。华人军官调查华人人口,向华人征税并收取罚金,颁发许可证,他们的意见在诉讼案件中非常重要。他们非常有权,同时又常收取巨大的课税,并且以买办,即中间人的身份,为荷兰人工作。而且,普通华人被强迫生活在特定的城镇中指定的华人地区内,未经允许不可到其他地方去。这些限制并不适用于华人精英和华人包税商。华人精英,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高枝”,管理着这个国家,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同胞,即潜在竞争者,却在理论上被禁闭在都市的隔离区内。通行法常常被忽视,而官员们拥有太多的权力(包括准合法权力),他们可以让那些冒犯者生活得非常不愉快。总体而言,华人在印度尼西亚继续其文化适应过程,移民后代不断失去对中国方言的掌握,慢慢地适应了当地的习俗。但是随着荷兰人的权势渗透整个群岛,有抱负的移民就不太想在爪哇王室谋求职务,也不太想和当地的“普里亚伊”穿袍贵族通婚。另一方面,北欧白人不能容忍有色人种与荷兰人通婚,更不能容忍有色人种融入荷兰群体。与泰国不同,在印度尼西亚,与统治精英的完整结合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马来西亚产生了“折中”的身份。到了19世纪,会说马来语(一种本地贸易语言)的华人遵循一种杂合的文化,即中国南方文化和爪哇文化的混合,同时他们又希望得到荷兰殖民者的恩宠和提携,他们人数众多,但十分容易辨认,人们称其为“土生华人”或“侨生”。他们中的主要人物成了华人社会的领袖:作为荷兰人的军官让华人遵守秩序。他们竞标课税权,并且还与当地的贵族合作,以保护他们的包税区免受走私者——尤其是鸦片走私者的侵害。最成功的创业者几乎是最不纯正的“华人”,因为他们必须在荷兰殖民者、当地贵族和男性华人这三者之间寻求一个文化均衡点。相似的情形也出现在菲律宾这个国度。西班牙殖民者于16世纪后期从他们的拉美殖民地出发,穿越太平洋来到这里。与荷兰和英国殖民者不同的是,西班牙殖民者的任务显然在于宗教和政治,而荷兰和英国的殖民者则由垄断贸易公司所代表——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西班牙殖民者试图让菲律宾人放弃原来的宗教信仰,去信奉天主教。在这方面,当时在马尼拉区域经商的华人令西班牙人感到十分头疼。西班牙人需要华人向他们的驻军提供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并经营高档的中国商品,但华人一开始就抵制天主教。在17世纪,华人与西班牙人不时发生一系列流血冲突,关系不断恶化。与此同时,西班牙人给予那些改信天主教的华人以及与当地女子结婚的华人行动的自由,允许他们加入当地精英团体,降低他们的赋税。文化的交融过程开始了。至1800年,菲律宾已有约12万华菲混血儿,约占人口的5%,几乎与印度尼西亚的华人混血儿数量相等,而纯华人只有7000人,白人只有4000人。对纯华人血统人口的严格控制进一步促进了华菲混血儿社会的发展。华菲混血儿主宰了岛内贸易,并且不断购置土地,进入地产行业。西班牙人总是担心他们会带领当地的土著人发动叛乱,但事实上,华菲混血儿放弃了大部分中国文化,他们和城市化了的土著人一样,与菲律宾式的西班牙文化息息相关。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华裔混血儿已有了他们自己的、体现了混合文化的服装和习俗。

图书封面


 亚洲教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读完。书中提的比较多的三个人是李嘉诚、李光耀和郭鹤年。后两位了解不多,其实李嘉诚了解也不多,但是见报率高。因此,将书中有关李嘉诚的内容摘录如下。我只是原书的搬运工。。。。------------------------------羞涩的分割线---------------------------------李嘉诚的出身在香港,亚洲首富李嘉诚总喜欢说自己是教师的儿子,其父1940年身无分文来到了香港。他的香港长江集团官方网站声称:“为了扛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李先生不到15岁就辍学,在一家塑料贸易公司找了份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1950年,他的勤奋、谨慎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让他有了自己的公司香港长江实业。”事实上,李嘉诚读过几年书,后来在一个富有的舅舅庄静庵那里工作。庄静庵的家族拥有香港中南钟表有限公司,并曾任广东政协港澳委员,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因为李嘉诚娶了老板的女儿。李的已故妻子庄月明,是他的表妹,就是那位有钱舅舅的女儿。李嘉诚所经营的企业事实上是属于他岳父的,李嘉诚只是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据李嘉诚的一位老朋友透露,李嘉诚的岳母也给了他额外的经济支持。李嘉诚拿多少工资让李嘉诚引以为豪的另一件事是,他从上市公司中获取的工资很少。2005年,从他的长江集团旗舰公司中只得到了10000港元的工资。但有一点却未被提及,即在香港工资要被征税,而股息却不被征税,所以大亨们利用后者来避税。香港摩根士丹利公司的前任总经理卓百德谈到李嘉诚的一位同僚时说:“李兆基,在20年内仅仅从恒基地产的旗舰公司得到的分红就有1 5亿美元。”李兆基用这些钱在美国买了3万套公寓,当然还有别的。归根到底,他们并不是靠微薄的工资收入生活的人。李嘉诚与儿子们的关系李嘉诚常把自己描述成“友好的狮子”,这里面可以捕捉到同样的意思。在这方面,东南亚大亨极力追求慈祥教父的形象。他们在公众的眼里可能是这个形象,但他们在家里,尤其在公司里,经常使用自己的权威震慑别人。李嘉诚的孩子都已步入中年,但依然害怕他们的父亲发怒。李嘉诚的执行官回忆起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有一次在会议中打盹儿,被其父亲的尖叫声惊醒,好像遭到了电击一般。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就是半主动反叛的一个罕见例子。李泽楷在12岁时被送往寄宿学校,而且香港人普遍认为他母亲是自杀的。一部未经授权的中文版传记在2004年出版,里面的事情只有李泽楷的圈内人才知道。这部传记详述了李泽楷和母亲的亲密关系,他创立自己公司的过程,以及后来在未告知其父亲的情况下接管香港电信的过程,还讲述了为什么他心中的英雄是李光耀而不是他的父亲李嘉诚。李嘉诚也会自恋?有机会接近教父的人会惊奇地发现这些大老板有多么自恋 他们公司的接待处到处都是关于他们的作品。在就这本书所作的采访过程中,最常见的是《财富》、《福布斯》和《远东经济评论》(那时是道琼斯公司的一个周刊)等杂志。这些杂志竭尽奉承之能,列出了许多“杰出的”亚洲公司的名单。对有些杂志,只要它们不追根究底,大亨们还是会给予稀少的公开采访机会,《财富》和《福布斯》就属于这类杂志。这使人们很难继续认为亚洲教父是无我的。李嘉诚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李嘉诚的公众形象是沉默寡言,他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报纸,有中文报纸,也有专门为他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报纸。他的办公室保存了关于他的文章,当读到批评他的人的名字,他喜欢用荧光笔在空白处作记录。据香港报纸的管理者们说,任何李先生坚决反对的事都会转化成他公司广告开支的削减。《壹周刊》以及它的姐妹版《苹果日报》调查了李嘉诚妻子的死亡事件后,李嘉诚的所有公司都停止在《壹周刊》和《苹果日报》上做广告。没有如此引人注意的报道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如《南华早报》在2003年11月(几乎20年后)提到了1986年李嘉诚被指内线交易一事,李嘉诚的公司立刻撤销了与该报纸签订的广告合同。李泽钜绑架案1997年,“大富豪”张子强及其同伙抓走了李嘉诚的大儿子李泽钜,索要10亿港币的赎金。据与李嘉诚家人关系密切的人士透露,如果这件事本身不危险的话,那么后来的事就是喜剧了。和郭家一样,李家决定不报警,相反,一收到勒索信,李嘉诚就叫可靠的同事和雇员从香港各银行提取了10亿港币,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富豪”是个特别鲁莽的人,竟然出现在李嘉诚位于深水湾道的住处去拿赎金。但他并没有想到这么多钱要占很大的地方,一次性把所有的钱都放进他的车里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先带走其中一部分,然后再回来拿剩下的钱。但是,笑到最后的并不是绑匪。张子强与他的同伙在中国内地被抓,审判之后,于1998年12月被处死。据说李嘉诚和他的私人保镖(为首的是前警局行政长官)都希望“大富豪”在内地被逮捕,这样他就能被处死。香港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引渡在它管辖内犯法的罪犯,因为香港没有死刑。行政长官董建华说“大富豪”是因为在中国“策划”犯罪而被逮捕的。香港几乎没有人同情这个被处决的人,他的绑架案提醒教父家庭确实应该注意他们的安全。但是绑架威胁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富翁们广泛的隐秘文化。李嘉诚的生意经香港其他事实上的卡特尔包括超市和药店,其中李嘉诚的百佳连锁超市和香港怡和集团的惠康超市约占了百货贸易的70%,李嘉诚旗下屈臣氏集团和怡和控股的万宁公司也几乎占了药材销售的70%。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法国零售商家乐福和一家当地开办的资金充足的苹果速销商,曾努力去打破这两个日用品亿万巨头的垄断,可是都失败了。这些拥有巨额财富的教父,拥有香港重要零售商店,并向供货商申明如果与新的竞争者合作,将断绝与他们的生意来往。马克•西蒙亏损了1 2亿美元之后,停止了苹果速销的营业。据他说,苹果速销的送货车根本进不了由李嘉诚控制的居民住宅区和办公大楼。李嘉诚还是香港电力生产的双寡头之一,另外一半的股份由伊拉克的犹太人嘉道理家族的中国照明与动力公司(香港)拥有。政府调节计划把公司被允许赚取的利润与资本支出连在一起,导致了对折旧期很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其副作用则是更高的电费。其他重要的企业卡特尔包括公交车、汽油、预拌混凝土和专业服务。西蒙•莫瑞(前香港怡和集团的经理,后受雇于李嘉诚)在李嘉诚得到香港和记后,被李嘉诚聘请来管理这个原英国商行。他回忆了了解教父之间关系的曲折过程。莫瑞任职后不久,收到了新世界集团董事长、亿万富翁郑裕彤的邀请函,请他见面随便聊聊。因为郑裕彤和李嘉诚是有名的高尔夫球和桥牌上的伙伴,这一切看似非常正常。但莫瑞向李嘉诚提及郑裕彤的邀请时,李嘉诚的反应却令他感到很惊讶。他回忆道,李嘉诚严肃警告他:“要提防这些人,他们几乎与我们一样聪明。”莫瑞解释说:“从理论上说,他们是朋友。”李嘉诚有没有失败过?香港没有竞争法,因此大亨们得以从服务业中收取高额费用。香港港口集装箱的终端运输费是世界上最高的,尽管劳动成本极低。中国大陆小型制造企业及托运人, 多年来一直开展反香港的港口垄断活动,但都没有成功。主宰集装箱终端运输公司的股东都是房地产大亨。李嘉诚的香港和黄拥有香港24个停泊港中的14个泊 位,成为港口终端运输业的领袖。多年来李嘉诚从港口中获取的现金流量使他得以在房地产市场投机。投资银行认为,若没有香港和黄的港口收入,他早就在20世 纪80年代中期的房地产风暴中破产了。现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他的腰包,使他摆脱了困境。1982年至1983年,全球经济衰退,同时伴随着当地政治震荡:因为香港回归中国的谈判开始了。楼价大幅度下滑,李嘉诚的核心房地产开发公司长江实业集团的收入也大幅度下滑。更糟糕的是,有传言说李嘉诚的私人公司严重亏损,而李嘉诚曾保证这些公司购买的房地产有最低回报。但这些都无关紧要。1984年3月,前英国商行、掌管李嘉诚的港口利润的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输出了共计2 56亿美元的红利,李嘉诚拿了大头(只有优先股有分红,普通股没有分红,而李嘉诚拥有大量的优先股)。他获救了。尽管李嘉诚常在香港新闻报道中被称为“超人”,但在他的投资事业中,既有不合时宜的买卖,也有经过长期痛苦的努力才能赢利的收购来的公司企业。20世纪90年代早期,他在英国、澳大利亚以及许多亚洲国家的移动电话及传呼机市场的投资上遭受了严重损失,但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的橙子电话公司使他大发横财。后来李嘉诚又投资3G,但3G至今亏损严重。1987年,他转向了从事石油业的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随后他又投入更多的资金增加了他的股份,但这次投资带来的却是连续几年的亏损和账面价值的降低。在这些投资过程中,来自港口、零售、电力以及其他香港卡特尔的核心现金流量保障了李嘉诚的各种扩张。这个地区的最佳投资者的经历说明了为什么只有少数竞争者能生存下来。李嘉诚有多勤奋?李嘉诚工作有多辛苦呢?这是一个引起人们兴趣的问题。普遍的看法是工作很多小时,一般普通人是没有能力做到的。董建华船王之子,也是香港的首位行政长官,经常在公共场合说起他马拉松式的长时间工作,最终宣布由于工作日一直工作长达16-18小时,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不得不辞去行政长官一职。人们都知道李嘉诚等大亨天不亮就起床,根本没有“假日”这样的概念。因此,教父的一天通常很长,塞满社交事务。李嘉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6点前起床,从香港岛南部深水湾道的家出发,下山去附近的九洞高尔夫球场并确保能在7点以前打出第一竿。他可能和住在香港高尔夫俱乐部附近的亿万富翁一起打球,也可能和他公司里的某个高级管理人员打球,亦可能和一个他想作出判断的新生意伙伴打球。10点李嘉诚到达办公室。自从位于中心商务区的70层高的长江中心落成之后,他的办公室就一直在那座用铬与玻璃建成的塔的顶部,那儿几乎被一个顶部缩进的游泳池占满了 。李嘉诚做的第一件事是查阅报刊,看看有没有和他或他的公司相关的报道。他用英语和别人交谈,但喜欢阅读中文,因此,英文报刊中的有关部分在他到达之前就已翻成了中文。李嘉诚也很关注经纪业对他公司的评价,那些激起他怒火的撰稿人将接到他助手的电话或是收到他的律师函。前面提到过,哪家报纸使他难看,他就会撤销在那儿的广告。李嘉诚会拿着文件、信件,打电话给一至数个高层管理人员或者直接召他们前来商谈。公司里的电话系统让这些人知道这是大老板的电话。上午11:30,李嘉诚开始做按摩。此后,还要去处理更多的管理事务,13:00吃午餐,当然是工作餐。午饭后,李嘉诚在办公室里工作两个小时,16:00回家。在17:00,他很可能会再做一次按摩,之后,也许会在18:30与生意伙伴玩纸牌。最终,商务晚宴后,于22:00就寝。这样日复一日地循环下去 。把一切都算为工作的话,李嘉诚和其他教父可以说一天工作16小时。但是他们公司的实际管理以及落实打高尔夫或吃午饭时谈成的生意的任务,都落到了经理身上。这样的经理有很多,但是在大多数大亨帝国里有一个明确的人担当此任,他可以被称为“奴隶头目”。当教父想要别人去做什么事情时,第一个叫到的就是这个人。李嘉诚的“奴隶头目”是坎宁•福克。他是个有点超重的主管,留着灰白的布丁碗似的发型。在公共场合中,他有时会双手递给李嘉诚一部移动电话,这是亚洲一种表示敬意的行为,人们常常这样递交名片以示尊敬。坎宁•福克承担着大大小小的事务。一方面他要监督李嘉诚的超过200亿美元的第三代移动电话的投资,另一方面,他还要痛骂建议出售李嘉诚某一公司股票的证券分析师。保罗•麦肯兹,里昂证券资深分析师,曾经遭到坎宁•福克的痛骂,只能惊异于坎宁•福克还能找到时间骂他。他说:“你会认为坎宁•福克有更要紧的事情要做。” 然而,“奴隶头目”的工作是了解老板的怪想法,使之成为现实。坎宁•福克特会恃强欺弱。香港的一个消息提供者回忆在午餐中听坎宁•福克谈论商业交易,李嘉诚的人还没提及对方,他就说:“他们必须按照这个原则做事,否则我们就压垮他们。”那人说,坎宁•福克说这话的时候,“真的很像《教父》里的情景” 。李嘉诚的用人风格坎宁•福克也许是除美国境外报酬最高的管理人员,一年能赚约1500万美元 而他们每天除了伺候和听从他们的主人外,什么都不做。坎宁•福克很少在凌晨2:00之前睡觉,而且要在李嘉诚到达之前先到办公室。20世纪70年代,李嘉诚就开始建立和英国侨民的重要联盟。1979年他控制了以前的英国商行 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随后,他马上吸收欧洲和北美的高级经理成为他的员工,李嘉诚将国际化提到了一个新水平。莫瑞说,李嘉诚自己亲自管理他的房地产企业香港长江集团,而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就像一个“鬼佬王国”一样被经营着。鬼佬们集油滑、贪婪、专业于一身,但他们都很有用处。据分析,李嘉诚在用人、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技巧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这使他成为最富有的教父。李嘉诚的帝国里有许多来自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而其他教父只是聘请一个鬼佬装装公司的门面,几乎是在种族上提醒人们谁是真正的主人。李嘉诚的高管们与李嘉诚最早建立关系且关系最持久的人之一是杜辉廉。杜辉廉的名字现在已经成了百富勤集团倒闭的同义词,这个集团是1998年以前除日本之外亚洲最大的投资银行和经纪公司,因40亿美元的债务而破产。杜辉廉因为管理不当而导致百富勤破产,被禁止在4年内拥有香港公司的管理权。杜辉廉的父亲是股票经纪人,1972年为了摆脱报酬昂贵的英国侨民,雇佣当地人为维高达证券行(那时英国所拥有的最大的经纪公司之一)的员工,把他送到了香港。那时,那里的经纪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杜辉廉执笔撰写了他宣称国际经纪界给出的第一份有关中国香港公司的报道。这家公司就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杜辉廉后来告诉百富勤的员工,在文章公开面市之前,他发送了一份报告的复印件给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之后,李嘉诚的下属致电给他,指出了报告中的一些细小的错误,于是,杜辉廉便将这份报告全部重打了一份。这就是杜辉廉与李嘉诚长达30年的合作关系的开始,而李嘉诚则被杜辉廉公开称为自己“最亲密的私人朋友”。1988年,杜辉廉建立百富勤,李嘉诚就是它的投资者之一。时常有传言说,杜辉廉与大亨的关系好得超乎寻常。1982年,据香港首家内部交易仲裁机构披露,在李嘉诚宣布接收和记有限公司前,杜辉廉指示他的交易商在24小时内尽可能多地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而这些股票中的一部分属于杜辉廉的个人家庭账户。但他本人否认通过内部消息进行交易,并通过李嘉诚的证明而被宣布无罪。1991年初,原百富勤的分析师们说杜辉廉插手删去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关于出售和记有限公司的股票的建议。“杜辉廉来到研究部门,自己改写了这份报告。”一位前职员说。现在还没有证据能证明报告中的修改与一项银行投资有关联,但这份报告透露出了杜辉廉的工作方式。他本人则拒绝对此发表言论。尽管有许多关于百富勤公司倒闭的负面舆论,尽管法庭禁止杜辉廉再管理公司,李嘉诚还是聘请他为香港和记有限公司的顾问,按时给他发工资。杜辉廉在此处待了下来,躲在香港和记有限公司大楼的顶层,办公室里到处都是20世纪60年代他年轻时当F3方程式赛车手的图片。李嘉诚圈内的另外一个早期鬼佬是阿伦•约翰森•希尔。他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李嘉诚的“总助理”。阿伦•约翰森•希尔原先是吉姆•史莱特的史莱特渥克证券的管理人员。20世纪70年代早期,史莱特渥克证券在亚洲开始了一系列的收购狂欢,包括收购新加坡大亨胡文虎创建的虎豹集团。但是积极进取的史莱特渥克证券却破产了,随后新加坡政府对它展开了调查。调查的很多内容都聚集到了斯派德证券,发现斯派德证券的股东都是虎豹集团的资深高级管理人员(阿伦•约翰森•希尔也是其中一员),还发现斯派德证券公司是为了收购虎豹集团和其他公司而建立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虎豹集团的一位经理理查德•塔林,1979年10月在新加坡被判入狱。但很多经理没有受到控告,阿伦•约翰森•希尔便是其中一个。但是,人们还是怀疑他违法操作。香港首个内幕交易法庭指控为李嘉诚工作的他,在大亨宣布收购公司控股权之前不久,大量买入了和记的股票 17万股。阿伦•约翰森•希尔说,他是在李嘉诚告诉他收购消息前几小时买入了这些股票。他向法庭提供了书面陈述,但是并没有接受法庭的盘问。法庭决定撤销他的案子时,他已回到了欧洲,在法国买了一个葡萄园。香港人取笑说他葡萄园的产品是长江酒庄。 李嘉诚聘请英国人乔治•马格努斯后,他与虎豹集团的联系得以继续。马格努斯在政府对虎豹集团展开刑事调查后被聘为经理,管理新加坡的虎豹集团。虎豹集团公司购买了李嘉诚香港长江实业集团20%的股份作为投资,如果这些股份落入别有用心的人手里,李嘉诚的公司将成为被其他人接管的对象。1978年,乔治•马格努斯辞去虎豹集团总经理一职几个星期后,有人宣布那20%的长江实业集团的股份已卖给了李嘉诚。马格努斯后来又出任长江实业集团的执行董事,再后来升至副主席,同时还是李嘉诚几家公司的董事。他跟随李嘉诚25年,后来退休去了离温哥华不远的海岛,但他依然是长江实业集团的非执行董事。1986年,李嘉诚、乔治•马格努斯和长江实业集团的其他董事被香港第二内幕交易法庭指控“涉嫌参与非法的内部交易”。这项罪名涉及李嘉诚旗下的国际城市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交易,但他们只受到了象征性的处罚,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此类交易在香港并不构成犯罪。1984年,李嘉诚聘请了前香港怡和集团的经理西蒙•莫瑞出任香港和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莫瑞有自己的贸易公司,在香港的生意场上极受欢迎和尊重。一些评论家认为聘请西蒙•莫瑞出任总经理说明了鬼佬们还有其他用途。李嘉诚最近强制性地要求香港和记有限公司的董事会支付256亿美元的特别红利,红利的大部分进入了长江实业集团,因为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房地产大崩溃的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资金严重短缺。和记有限公司支付了这笔红利,尽管之前其总经理曾公开承诺和记有限公司不会成为现金提款机。此时,李嘉诚又被怀疑内部买卖国际城市控股有限公司的股票。在这种情况下,莫瑞承诺保护和记有限公司小股东的利益。他继续管理着和记有限公司,直到1993年,由于一系列的分歧从经营策略到有关香港未来的政治观点 莫瑞离职了。李嘉诚一如往常,小心翼翼地确保与莫瑞的分离不会使双方太失望、太难堪。李嘉诚让莫瑞继续留在香港和记有限公司和长江实业集团的董事会里,并支持他创建私人证券公司。1984年那次特别分红事件后,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3位经理被辞退了,但李嘉诚以同样的风格,支付了他们近300万美元,这在那时可是一笔不菲的金额。他们虽对李嘉诚的行为不快,但还是平静地离开了。李嘉诚的事业飞速发展,更多外国人受聘从事高精专的任务。现在,两位英国人分别管理着他的港口和零售事务。一位加拿大人在香港和记有限公司任财政总监。不管鬼佬们做什么,李嘉诚对他们的使用是其他大亨所无法相比的。李嘉诚真正体现了世界性教父的风范。他自学而成的英语口语虽然不是很流利,但已经足够使他充分地和自己的鬼佬副手进行交流。然而,李嘉诚从来不在股东大会上说英语,也从不在记者围着他的特殊情形下说英语。在那些时候,他的身份完全是一个广东人(虽然,他明显地带有潮州地方的口音)。由于他与殖民地的大企业较量过并打败过他们,香港媒体30多年来一直将他捧为社会名流,并称他为“李超人”。因此,李嘉诚也会腾出时间来接受那些他喜欢的广东记者的采访。而那些对他没有表示足够尊重的外国和英文媒体,很少有机会接近他。李嘉诚和汇丰银行李嘉诚和汇丰银行关系密切。有件事情发生在最浮夸、最具争议的沈弼任汇丰银行主席(1977 1986年)期间。但是香港人记住他是因为他和李嘉诚的关系。当沈弼在没有竞标的情况下,直接把和记黄埔的控股权卖给李嘉诚的时候,他认准了李嘉诚将要取代包玉刚,成为首席教父。20世纪70年代初,汇丰银行对和记集团及其以前的子公司香港黄埔船坞公司进行救市,因而取得了和记集团的控股权。与25年以后的百利集团一样,和记集团在印度尼西亚从事高风险的租赁业务,因经营不善而垮掉了。汇丰银行向更名后的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提供资金,取得了22%的股份,任命澳大利亚人比尔•韦利为经理,希望他能使公司恢复往日的辉煌。沈弼任汇丰银行主席两年后,他决定卖掉这个已经复苏的公司。但他没有向有明确购买意图者 怡和集团、太古集团或者当时的船运大亨包玉刚推销这家公司:前两者是两家最具影响力的英国商行,包玉刚则是汇丰银行的华人大亨合作伙伴。相反,他以非常慷慨的价格把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卖给了李嘉诚。比尔•韦利估计,6 39亿港元的成交价还不到组成和记黄埔地产集团所有公司净资产的一半,还说他列出了会出更高价格的购买者。20多年后,韦利回想起说:“对李嘉诚来说,这不愧是一笔漂亮的买卖。这家公司的折卖价值比他出的价多出两倍以上。”此外,李嘉诚还获得了延期付款的特权,进一步降低了实际价格。1979年李嘉诚与汇丰银行挂上钩,成为其一分子,从那时起,作为教父典范的李嘉诚,其职业生涯充满了一系列费解的豁免于股市规则的事例。当香港和记于1985年接管港电集团时,李嘉诚被免除了公开要约,尽管超过了35%股权的底线。当1987年香港和记把其在李嘉诚的另外一个旗下公司 嘉宏公司的股份从23%增加到52%时,他还是被免除了公开要约。同年,李嘉诚把他在香港长江集团的个人股份增加到35%以上,而香港长江集团也把其在香港和记的股份增加到了35%以上,类似的免除又被准许了。在这些事件中,香港财政司长同证券交易所的接管委员会产生了矛盾,并否决了接管委员会的意见。20世纪90年代,李嘉诚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震惊 为他的互联网子公司Tom.com赢得了一系列特殊的豁免,他允许Tom.com在其股票首次发行的6个月内发行新的股票,允许Tom.com把公司资本金基础价值的50%的购买权给员工(规定是10%),还允许大股东在6个月之后就可将他们的股票抛出,而法定是两年之后。Tom.com公司的经历使李嘉诚公认的情人周凯旋一夜之间变成了亿万富翁,至少账面上是这样的。更大的问题是,股市规则好像不适用于大教父,甚至在香港。无招标的低价销售引发了许多问题。但是从战略水平上来讲,把和记黄埔地产集团卖给李嘉诚的决定并不是没有道理的。1979年,成功收购和记黄埔地产集团后,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已经是仅次于怡和集团的香港第二大房地产公司。此后,和记黄埔地产集团原有的资产确保了李嘉诚迅速上升为首席教父。他拥有了集装箱货港卡特尔的领导地位和香港岛上价值不菲的土地,百佳和屈臣氏使他在双头卖主垄断零售行业里的超市和药店也有一席之地(另一个是怡和集团)。简而言之,李嘉诚加入了香港经济那种舒适的殖民商业群体。他早已与汇丰银行有业务往来,但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依然按他们的方式行事。“李嘉诚对汇丰银行的支持,是把他所有的商业事务都通过汇丰银行来进行。”李嘉诚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说。随着汇丰银行不断加快吸收华人非执行长官的步伐,李嘉诚是继包玉刚之后又一位汇丰银行的非执行副主席。这向其他的教父传递出一个信息:银行也愿意为他们提供资金。1986年沈弼退休时,李嘉诚借此将一个约1米高的新汇丰银行总部的纯金复制品作为告别礼物送给了他,以表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希尔顿酒店就餐的贵客对李嘉诚如此高调地表示感情惊奇不已。其中一位在场的客人开玩笑地说,雕像肯定会在沈弼的英国庄园里“熔化”掉。李嘉诚会撤离香港吗?真正的斗牛士会有上百种方法欺骗上市公司的其他投资者,而不被察觉,然后一本正经地开始完美收场,把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以其资产价值的零头收购到私人手中。如果这个游戏玩得好,就不会有赎出,也不会有令人尴尬的强迫重组。这是教父常用的艺术形式。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曾尝试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将他的星期日移动手机公司私有化。摩根士坦利在亚洲的前任总经理邱吉浩,评论这些商人们:“他们使投资银行家看起来像小学生。”亚洲人,尤其是香港人,一直喜欢利用上市公司的合资企业进行操作。李嘉诚的母公司长江实业集团只持有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49 9%的股份,而不是更多,是因为这样意味着这两家公司的合资企业无须进行常规报告。这样的公司很多,而且都是些大公司。管理合同、物资供应和其他资产交易无须面对透明的评核。外人不能对合资企业真正的债务资产和赔偿责任作任何检查评论。李嘉诚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一个大项目就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香港电力当时搬空了它在香港岛南边鸭脷洲的发电站和油库。香港电力拥有一块很大的地皮,过了桥就是一个很大的住宅区。如果香港电力要使这块地皮价值最大化,最好的办法是向不同的房地产开发商竞标开发房地产。然而,香港电力被不可避免地拉进了香港长江集团和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中。它们总共竖起了34座高楼和两家商场,但没有向香港电力这位股东提供任何有关这个项目的详细经费和管理方案。人们只能猜测,如果小额股东的股份与大亨的股份有同等的待遇,香港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会是什么样子。当然,香港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已经远远好于东南亚的其他地方。泓富产业信托很好地说明了不要去购买的教父公司的类型。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保留18.6%的上市股份,和记黄埔拥有10.4%,这充分说明了资产定价过高。小投资者只有购买教父拥有的大部分股份的公司股票,才不会吃亏,因为他必须与其他沟通者一起分享收益承担痛苦。遗憾的是,这样的教父公司不多。小投资者自身判断力极差,要他们保护自己是不可能的,但奇怪的是,很多人连这样简单的道理也不懂。陈方安生 – 彭定康任总督时的政务司长,在金融危机后,严厉责骂李嘉诚在资本市场的古怪行为和其他事情。她说,很多次他在政府官员面前和公共场合威胁说,如果监管机构对他视为最佳利益的“业务”采取行动,那么他会把他的资金撤离香港。“我对大部分香港商界人士已经没多少尊重”她愤怒地说。但是李嘉诚的威胁只是老套路。1990年但他控制的星空卫视需要特别的监管豁免权时,他也说过类似的话。此外,李嘉诚几乎不可能离开他的房地产、电力、零售以及港口卡特尔的统治地位,去更开放的市场竞争。1999年,和记黄埔出售了旗下的欧洲橙子电信公司移动通信分公司,获利150亿美元,并立即孤注一掷的把资金投到了世界各地的3G业务上,李嘉诚再次需要他的香港现金流去弥补资金密集型的亏损企业。如果没有这样的收益,李嘉诚很可能早就注销他的3G业务了。相反,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毫发无损的进入了2007年,而且规模不断扩大,他的名字排在了福布斯亚洲富豪榜首位。在2006年的世界富豪榜中,他名列第十。
  •     偶然读到这本书,读前半本的时候充满了兴奋,信息量很足。得到的几点启发:1、政治秩序在经过震荡之后重又回复到以前的轨道,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深刻,大意是——菲律宾今天仍然还是殖民地。2、以前只知道霍英东给大陆走私货物,不知道他参股何鸿燊的赌场生意。3、书中的主要观点是:大亨是东南亚政治环境的产物,而不是原因,他们依附于政治权力而生存发展壮大。看完这本书基本上会对东南亚六个国家和地区(新、马、泰、印尼、菲、香港)的大亨们有个大体的了解。
  •     作者乔.史塔威尔做为资深中国事务观察家和《中国经济季刊》的总编辑,从1991年到2000年常驻香港和北京,得以近距离观察和深入了解香港和东南亚(当然也包括中国,虽然这本书中并没有涉及)的经济深处的一些东西。在一般的国内媒体中,东南亚这些华裔大亨的形象是极其光鲜的,如何如何的节俭,如何如何诚信,如何如何靠自己的勤奋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当然最后也不忘其华裔身份,强调中国传统的文化对其成功如何如何重要。《亚洲教父》却毫不客气戳破了这件十分光鲜却不结实的外衣,把这些大亨们的发迹做了深入的揭露。国家权力渗透和政商勾结是这些大亨们成功的不二法门,林林总总的许可证制度,让那些一般创业者根本无法生存,能生存下来总是那些在政界有各种关系,善于周旋在政府和商业的家伙,甚至是官员的家人和亲戚,了解一下这些大亨或者教父们所从事的行业(房地产,金融,电力,电信,博彩等等),就明白这一点了。另外,大亨们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欺诈和金融全套,看看这些大亨们的97年的金融危机的表现就知道了,按照作者的说法,很做教父们的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要坐牢的。教父们的成功往往与某位政治大佬密切相关,这样的例子很多,包括盘古银行的老板陈弼臣,菲律宾的陈永栽,不同的是政治大佬可能很快失势,而教父们却往往能攀上政治新贵。还有,在世界排行榜上,东南亚的教父们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却没有创造一个知名品牌,他们的企业也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也充分说明,他们的杰出能力并不是经商和创新,而是在复杂的政治和商业环境的闪转腾挪。这些教父们在攫取财富的同时,并没有给普通中下层人带来太多的好处,结果只能是基尼系数的超高。所有的这些现象或者是结果实际上与他们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作者把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以及香港的政治环境与日本,韩国台湾做了简单对比,而这些国家的政治环境好很多,这些国家的国民在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好处,商业环境更加健康,企业也更加有竞争力。作者并没有描述中国的经济状态,也许这正是作者聪明之处,否则我们能否看到这本书就值得怀疑了。不过只做一个简单的类比,就可以看出一二,在中国国家权力无处不在,富豪榜上的房地产商所占比例,大量超大型国有企业在石油,电信,电力等行业的表现,民营企业的举步维艰,让人不能不怀疑中国在走东南亚甚至拉美的老路。如果国家治理环境,或者是政治环境的不做改变,最终最可能的结果估计是,经济的停滞,社会持续的动荡,中下层人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恶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说描述的东南亚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不为过。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也在书中提到,本书描述的重点并不在揭露那些教父大亨们如何虚伪,奸诈等,只是借这些人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东南亚那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最后比较有意思的有两点:一个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社科类图书,大部分在封面或者封底都有很多名人的推荐,可惜这本书却没有一个名人来推荐。另外国内的一些大亨们的做派也越来越像那些教父了。比如王石的形象,所有的关于其的书籍都把其塑造成为商业道德楷模,如何艰苦创业,如何诚信,却没有人提起其父亲是高官的信息。潘石屹也一再强调自己小时候如何穷的穿不起裤子。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也许是翻译的原因,野史的文风,但其实还是有一定的深度的。对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并不了解,但作者对香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分析上很靠谱,香港学校1/4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造成了整个香港社会的政治化,这显然表现在了去年香港中环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聚集上。另外,作者对于东北亚日韩和台湾与东南亚国家在创新和建立世界级制造业品牌上的区分,显然是很准确的。至于东盟的前途?可能根本就没有前途。
  •     最后为充满爱与正义到国际组织点赞的一句话,让这本书不值五星。
  •     看到最后一段真是无限伤感……教父和普通人的区别似乎只在于命……
  •     为我们呈现了东南亚、香港教父之间的博弈
  •     这本书把东南亚这些听起来很牛逼的大富豪们讲解的非常透彻,讲到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这些大富豪的一面,他们的发家史,他们官商勾结的方式等等。建议关注此方面的朋友们都读一下。
  •     亚洲的企业家,绝不同于欧洲与美洲。如何在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的冲突中,找到一条自己的路,这本书将会告诉你。
  •     澳门赌王的成功秘决 何鸿燊:我没有什么秘诀,一是做事必须勤奋;二是锲而不舍,有始有终;三是一定要有好帮手;四是待人忠厚,做事雷厉风行。他说,钱千万不要一个人独吞,要让别人也赚。做生意一定要懂得有取有舍,有的虽可获一时之利,但无益于长远之计,宁可舍弃,不可强求。
  •     好书呀,通过阅读知道了经济和政治的密切关系,也知道那些富人是如何发迹的。看起来资料也比较真实。
  •     原来李嘉诚不是白手起家第一桶金来自赢取白富美,毁童年力作。
  •     原来以为是阴谋论,仔细读下来发现,都是干活!对东南亚政治经济生态有深刻解读。五星推荐。
  •     通过垄断来获取暴利是非常 原始和低级低效的做法,现在依然在大行其道。 当所谓的圈子和阶级越来越明显,而且流动相对趋于停止时,一切将陷入腐烂,只有颠覆与革命才会让社会重新焕发生机。
  •     虽然在某些观点上不能认同 但是书中有很多实例,可以让我们对亚洲富豪们的实质了解的更清楚,从而得到很多更接近事实的结论
  •     明眼看世界
  •     似乎比官方的宣传更真实,扒去了一些巨富们的外衣。
    凭心而论,亚洲巨富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跟西方的福特,卡耐基,洛克菲勒,盖茨,乔不斯等相比,其贡献值等于零。
  •     出自一个外国作者的手笔,非常深刻的揭露和剖析了香港及东南亚富豪们的发家史,以及其获取金钱和权力背后的官商一体复杂深厚的裙带关系。值得一看!
  •     极好,资料很多很充实,值得入纸质版再次研读。东南亚的大亨经济窒息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阻碍了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从根本上,这应该是此地政治混乱和文化落后的结果(虽然作者一再强调并非完全如此)。说真的,如果从精英到平民都还保有着十九世纪的社会价值观,对父权制和封建关系没有深刻反思,那官商勾结、裙带关系、腐败、贫富分化等等,几乎会是不可避免的事。
  •     国内深度思考,花了很多时间和功力写的书太少了
    展开一个很大的视角看东南亚,分析方法也对我们的借鉴很大
  •     这本书很不错。无论是白手起家、还是知识经济,都只是极少数的一些人。大部分的所谓富豪,要么是依靠关系,要么是有过硬的祖荫。本书从另一个视角,为大家揭露了所谓的亚洲富豪是如何起家的,譬如,香港的霍某,早年就是依靠走私枪支弹药赚得了第一桶金。若是从香港公民这一角度衡量霍某,霍则为不折不扣的犯罪走私分子。诚如本书观点:不务正业 专搞钱权交易 以权谋私 的政治精英才是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祸首。
  •     太棒的一本书。
  •     非常经典的一本书。书中对亚洲教父们爆料不少。政商一家。
  •     值得每一个对我国现状,和将来深思的人阅读。“香港和新加坡并不出色,只是比他们的邻邦做得稍微好些就可以”。这样的评论非常西方化,但也非常真实。联想到现在的情况。令人感到悲哀。
  •     近期内唯一一本让我有“如饥似渴”感觉的书。。希望能看懂TAT
  •     给了一个审视亚洲经济模式的全新视角!
  •     这本书值得看。只是真的很怀疑这样的翻译是怎么过审的,翻译实在糟糕
  •     这本书从华侨移民历史背景以及结合中华文化来解析这些亚洲富豪成功的背后故事,与以往媒体、书籍中美化这些富豪的传奇不同,这本书揭露更隐晦的富豪们的商业规则,值得一看。
  •     不错揭露了东南亚,其实现在中国社会关系也是这样
  •     对于写实的作品要多加鼓励。
  •     这本书的宣传很商业,第一眼让人感觉是投机之作,看了才知道作者的严谨学术态度,每章都有对应内容的注释,而且很充实,基本上没有一句废话,一个字一个词都少不了,个人是强烈推荐。
    看了之后发现东南亚经济史,是一部灰色经济史,很多情况与国内当下经济有相同之处,让我眼界拓宽不少。
  •     还原了我们曾经迷信和崇敬的人物。真实讲述了所谓的白手起家和励精图治的亚洲财富人物。
    让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还是应该独善其身?
    更让我们思考,当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面对的未来在哪里?
    也许,我们一直在赞叹财富人物的发家史;但当我们了解了事实,我们会作何呢?
    无奈、无语...
    总之,仅仅是总之,我们明白了很多。
    很奇怪,我没有埋怨、没有对我曾经崇敬的人降低尊敬......
  •     能让你了解东南亚华商有多厉害
  •     得利者而非推动者、创新者
  •     1,几乎所有教父都在垄断生产资料,并形成小圈子阻止新人成为教父,但教父也会衰退,经济模式创新、政治颠覆等等,都有可能形成新的教父,然而不论从前还是现在,仅通过一代人努力就蹿升为教父简直天方夜谭。积累加上狗屎运,才有可能破茧。2,不管是威权体制还是资本主义,危机来了,率先倒霉的都是中产阶级。可怜的中产阶级。
  •     是翻译的问题吗。。读不下去
  •     一个侧面而已。
  •     由于是翻译过来的,翻译质量一般,读过来有些地方太拗口,阅读体验不流畅,讲的又大多是历史,有些枯燥乏味
  •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
  •     翻译太烂。
  •     不同角度了解这些教父发迹史
  •     戳穿灰姑娘童话,揭示东亚富豪获取财富的社会根源及灰色的一面,令人深思。
  •     解读的方向不同,所以读这本书能让你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亚洲富豪们。
  •     读过这本书的后遗症就是我每当遇上招聘会都会脑内:"哦这家企业是给李嘉诚卖命的" "哦这家企业是给郑裕彤跑腿的" 以前那些高大上的职业理想现在都变粪了呢
  •     一切都不像教科书讲的那么简单,富豪更愿意给自己贴上白手起家的标签
  •     大亨群像,卡特尔式经济,向寡头转变,破坏自由经济秩序,低效
  •     本书深入透彻的分析了香港、东南亚的经济状况,行文流畅,通俗易懂
  •     你还会相信这些富豪所谓的发家史吗?其实对于每个人的话,我们都需要辩证的去看待……
  •     了解到富豪起家的另一面,让我们更加的认识到现实的残酷。
  •     原来是这样,欢迎继续出书介绍东南亚情况,谢谢老外,调研客观真实仔细。
  •     土地改革,发展有自我技术和竞争力的企业和调整政治结构的能力
  •     这本书,对于金钱交易采用了许可证或者说行业准入门槛。其次对于造成教父的文化氛围忽略掉而用教父的个人生活以及家庭和个人的爱好取代。把一切都归于地域的特殊,而没有说明这些特殊的文化底蕴!
  •     作者真的很敢说
  •     刚刚到手,看个大概可以大致了解东南亚的金融.
  •     好书!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看这本纪实财经书上了,简短的记录下看法:
      
       1)一次颠覆性的体验,纠正几个错误看法。
       2)一直流传的海外华人善于致富可能是个谬误,实际更多是历史和环境的结果。
       3)东南亚当中的香港和新加坡的定位,是周边国家的洗钱中心!香港对大陆,新对印尼。
       4)新加坡的成功与李氏家族统治手段有关,新从马来被独立出来,开赌场、发展金融业,以前看不懂的,现在可以理解了。
       5)李嘉诚发展是靠了岳父/舅舅的帮助(企业是中南钟表),郑裕彤也类似(私人企业是周大福)。
       6)教父的私人企业是最赚钱的,公众公司反倒不见得,这是私利vs公益,也是人性使然。
       7)东北亚模式要好于东南亚模式,包括日本/韩国/台湾。
      
       最后想到的是,自己平常的观点里肯定还有不少是错误的/不客观的,部分原因是信息来源问题(不足和被包装),还有更重要原因是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轻易的接受了别人的看法!因此,对于关心的事物,要多听多看,经过自己分析,这样才能进步,简单的说--就是独立思考、尽量客观了!
  •     东南亚大佬经济的来龙去脉
  •     从西方观察家的角度解析了亚洲华人的政商勾结、政治经济生态,部分反映了东南亚排华的根源。
  •     糟糕的政治,到处都是卡特尔
  •     对东南亚经济体发展模式有不同的看法,有资料支撑,值得一看。
  •     了解一下富人怎么富的,超级富豪和一般的百万富翁不同
  •     东南亚超级富豪的发家史和社会的结构性不平等;极其学术地阐述了乍看八卦的题目。最后点睛之章叫"这愚蠢的政治",泰、马来、印、菲固然各有沉疴,香港和新加坡也并非所标榜的自由经济旗手和国家资本主义典范,就连作者推崇的欧盟今天看也难称典范,着实应换成"这复杂的政治"新浪手机微博 weibo***
  •     很不错,能真实记录各位富豪的成长经历。
  •     富人很少是白手起家的
  •     1.真实的人物和数据。 2.带有偏见的作者。 3.教父们只是被时代需要,只是时代的润滑剂。 4.无论第一桶金是否光鲜,他们都有第一桶金,并找到了持续的现金流,才足以撬动更大的蛋糕。这就是规律。 5.所有社会都有刚性的运行成本,香港是地产税+名义地税,大陆是各种税+国企税+房产税+各种智商税(彩票,P2P等)。 6.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只是实现的方式是东方式的。
  •     可能因为篇幅太短的原因,有些富豪没有更具体点的信息
  •     这本书是写东南亚官商勾结赚钱的书。大亨都出身名门或受过高等教育,让本屌暴富的心理瞬间绝望。在这本书阴暗的背后,本屌本着乐观的心找到了正能量,默默学习
  •     这本书揭示的内容是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结合的产物---亚洲教父,我们学习的是首先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只有这样,在机会来临之际才不会错失
  •     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东南亚大佬
  •     讲述亚洲富人的故事 很好
  •     如果叫亚洲教父的话,还应该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大陆有背景的人要多得多。
  •     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
  •     看了教父电影,想了解下亚洲教父。教父给人的印象总是富有神秘畏惧。
  •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所谓的富豪的发家史是这样的。
  •     金钱 权利 暴力
  •     买办和托拉斯 在美国他们都要去坐牢
  •     求求你们不要杀我
  •     东南亚金融大佬的发迹史,总结下来首先是富二代+官商勾结;其次就是没有永不失败的投资,但如果有核心资金流就能度过难关,否则就有可能破产;再次,大股东都在以牺牲小股东的利益为基础来中饱私囊,所以买股票时应该尽量选大股东持股量最多的那支。
  •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父之说;所谓的大亨大部分是体制下,官商结合的产物;
  •     东南亚、香港的教父们不是我们膜拜的对象,他们都是玩弄政治的商人和投机走私者,发现新的增长点、依靠技术与管理才是未来的潮流
  •     读第一章历史背景花了太多时间。 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历史功底不够,作者引用几件事情我就要跑去查半个小时资料…… 本书开启了我对东南亚历史的认知。不过还是希望这类书的编辑能附带一下关于历史的更多注解便于阅读…… 后面商界八卦还没有看,先来打个分吧。
  •     在亚洲,技术和关系同样重要,同时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创造关系维系共同利益
  •     让你了解富豪不为人知的一面,但其实很多内容都比较理论性!
  •     “出身卑微”,“节俭”,大赌棍,放纵的性欲,特许经营权等,大亨的特质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一句话“他喜欢这个游戏,喜欢这个工作。”
  •     好评 给那些人泼冷水
  •     比尔盖茨推荐
  •     了解一下教父们“白手起家”的发家史,免得被网上鸡汤和洗白跪舔文刷低智商。
  •     家族、特权、大亨,暴力、无耻、谎言!
  •     这些大亨们产业十分庞大,经营着那么多的行业,与我理解的正常的管理确实并不一样。对一些大亨行为的疑问在书里的分析中得到了印证和解释,这本书确实能让人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些大亨及他们所在的国家。 不过,书里大部分观点并没有太多的数据和历史资料来支撑,用了太多的据说这个词,加了太多作者个人的推测,大量的事情并没有说明依据。而且对中国人低调从商的解释也十分不靠谱,简单说对大亨们的文化背景可能不是很理解,大量对个人品德的推测也就很难说了,有时候多少有一点阴谋论的影子。 总之,这不是一本严肃的经济学相关的书,茶余饭后看看还可以。
  •     教父!我看是教负!作大!
  •     详细描述了亚洲富豪的不同一面。
  •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东南亚和香港超级富豪背后的畸形发家史,金钱寄生权力,精英的无道德,藐视法制与不负责任令人惊愕。 大陆和东南亚发展模式的相似值得警惕。
  •     解开了很多大佬不为人知的成功背后
  •     东南亚,卡特尔政商垄断。东北亚,土改、技术型企业、民主政治。
  •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事实胜于雄辩。的确,平常见多了如此这般的说法:李嘉诚艰苦创业,靠一间小塑料厂起家,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终成亚洲首富……曾经屡次被震撼,被感动,读罢此书,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如梦方醒——事实终归是事实,不是玩弄文字的人可以掩盖的。我相信,不论富贵低贱,人人都好面子,男人尤其如此,有谁愿意承认发家致富依靠的是婚姻,确切的说是女性?谁都希望自己是顶天立地披荆斩棘的英雄好汉,即使街头乞丐也会有这样的情结吧。衷心感谢作者的努力,他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     本书详细的讲述了,所谓的亚洲教父不过是与政治家相互勾结的红顶商人而已,自身的努力当然不可小视,但是背后代表的人物可不是努力能够争取到的。
  •     內容尚可 但編輯作業有誤 錯字漏字一堆
  •     内容本身太好了。翻译挺糟糕的。
  •     同事爱看,不知道是不是想学习成为教父啊?
  •     没想到这么多人读过这本书,做工很细,作者费心,推荐!不管那些非正式采访的可信度多强,都为大家打开了新的大门。不用再追捧教父。。 作者显然不太看得起东南亚(以华人为主)的商业手法,比如教父的工作就是和人打高尔夫。但实际上,关系的确是中国人无法绕开的生意门道,也是我们最擅长的门道。 你要理解。
  •     犀利
  •     很棒的书,写富豪内心世界和市场斗争
  •     从另一个方面看富豪,借鉴
  •     确实是本好书,挂不得李嘉诚等人大名鼎鼎,不过好像还没有什么高科技企业,而且经济也缺乏后劲
  •     想来作者写此书定是不易,如此多的黑幕都被挖出来,一定要五星鼓励,赞扬。于那些名人传记比较着看,甚是感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