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杂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语文作文 > 作文杂谈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7-5
ISBN:9787101055009
作者:张中行
页数:246页

作者简介

该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中行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如何写作的小书,作者总结自己同语文打五十余年交道的经验和体会,以简明实用的方式与读者交流有关写作的多方面知识。

书籍目录

序 一 缘起二 什么是作文 三 为什么要作文四 言为心声五 辞达而已矣 六 言文距离七 课堂作文的练功八 多读多写 九 熟练与知识一○ 读什么一一 怎样读 一二 精与博一三 读与思一四 眼力的培养 一五 文言问题一六 由记话起一七 随手涂抹 一八 低标准和高标准一九 关于照猫画虎二○ 写作知识 二一 言之有物二二 关于一己之见二三 题与文 二四 条理与提纲 二五 按部就班与行云流水二六 开头结尾及其间 二七 思路与字面二八 藕断丝连二九 顺口和悦耳 三○ 采花成蜜三一 规格之类三二 修改 三三 粉饰造作三四 累赘拖沓三五 板滞沉闷 三六 师生之间三七 言教身教三八 课内和课外 三九 作文批改四○ 结束语读后记再版说明

编辑推荐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中行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如何写作的小书,作者总结自己同语文打五十余年交道的经验和体会,以简明实用的方式与读者交流有关写作的多方面知识。

内容概要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路,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晚年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自20世纪80年代始,十馀年间,相继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速》《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文言常识》《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钧玄提要,百炼工纯,以其见识之深邃,文笔之独特,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图书封面


 作文杂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看完张中行的《作文杂谈》,印象最深的是作文的基本精神,则是深入浅出,行文犹如对白似话般通俗易懂。书里面行文有三层境界,一个是不知如何写;二是知道要写什么,但用力太猛,痕迹过重,注重形式,过于讲究用高深难字长句,试图彰显高人一等;三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用短句多,似讲话对白,鲜明、生动、幽默、有趣,行文内容看似无力,但或有出猛力,但让人看不出来。这样对照起来,自我发觉自身是处在第二层,喜欢用长句,用力太猛,内容不够具体、通俗易懂,故弄玄虚,含义过于模糊,行文意图不是讲述事物,而是用来彰显自己的高人一等和卖弄情怀、技巧等虚无事物。对于行文的本质要求、本意。也即是写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每篇文章都有其主题和主旨。有感而发,才能真情实意,真情流露,方能写得认真细致。有主题、主旨,后有思路、方向,整理成条理、提纲,循着这方向而作文。对于内容和遣词用句来讲。主题内容往往太大,面大而且深度不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没有说服力和有益内容的。须知,人读文章目的,就是要吸取知识和见解,交流想法。看这无关痛痒的无病呻吟,是毫无益处,不单浪费时间,反而会影响读者心情,自然下次不会再关注。内容无用,那字词自然也就更加无从谈起,字词、句子、段落是为内容服务,一篇文章没有核心思想和主题,就算这些文章的字词、句段组成再如何华丽也没有用处。字词的运用,首先要选通俗易懂的简体字,而不是繁体或是生僻字,字词组成了句子,成段成文之后,还需要再至少回头检查两遍,看有没有可以替换或删减的可能,能简的字词、句子,甚至于段落,都是对行文的一个完善,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是对读者的负责。字词如此,那句子和段落也是如此要求。对于行文形式。行文形式,视觉上来看,就整篇文章的篇幅,是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对于句子,相对来讲,多短句,对文章的理解是有益处的。具体还是要看行文要求,短句能说明描述的,最好用短句。人的视觉功能对短句是易于接受的。对于段落来讲,也要根据对句子的要求,对于可以集合的内容,归为一个段落,但内容排列繁多时,也可以适当分段。对于不同概念段落,就要分段描述,易于读者阅读理解。
  •     由于平时工作的关系,经常需要写些文章,但感觉大多时候是盲人夜行,写好了却不知如何写的。最近看了张中行、王梦奎等写的一些关于文章写作的书,深受启发。如何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问题。文无定法,文章是一种技巧或者艺术,是强调特色的。大凡一些名家的文章与其学识、经历、情感、品格等个性化东西紧密联系。然而,文无定法并不是说文章之道完全无迹可寻,无从学来。文无定法指的是要练就一手好文章,达到一定境界,其中的具体方法技巧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是需要个人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去总结、去体会的。但是,任何特殊的事物都出于一般。写文章跟学画、学音乐等其他技艺一样,都有一个初学、熟练、精通,乃至到达一定境界的过程,都有一以贯之的“道”。如何去寻得文章之道,首先还是应该去从好的文章中去发现,因为好的文章是文章之道的具体体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这句话说的就是文章的好与不好,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文章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读者见识不同、立场不同、修养不同、所处时代不同,往往对同一篇文章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好的文章往往能得到大多数人的首肯,往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人们对于好的文章都有一些共性的认识,而好的文章都能够体现这些认识。孔孟之书、唐诗宋词等经典能流传至今就是明证。那究竟如何才算一篇好的文章?文章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两者缺一不可。好的文章一定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出彩之处。好的文章内容应该首先是真实。言由心生,不要写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叙说的故事也好(除了小说、话剧),引用的材料也好,表达的感情也好,应该是真实的;其次是通达,就是讲道理,有自己的见解,能够把相关的道理说清楚,写明白;再次是恳挚,让读者信服,让读者感动;最后是能够给读者带来正面的启发,能给读者正向的引导。另一方面,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表现形式。文章的起码要求是达意,就是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与心里所想的一模一样,就如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 这里有几个基本要求,一个是准确,就是用词不能模糊,尽量不要让读者产生歧义;第二个是简约,文章就得是把复杂的事情写得简单明了,换句话说就是“拎干货”,不要废话一大堆。要言不烦,这是至理;第三个是朴实,扭捏造作,文过饰非是写文章的大忌。过于夸大浮饰只会让读者感觉不实。除了达意以外,除了一些严肃的文章,生动性也非常重要,穿插一些感人的事例,运用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都可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有一点,好的文章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说服力,这就需要文章写作一定要看对象。文章写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去影响他人。对象不同,文章内容深浅、形式、语气也应该有所不同。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对此有过深刻的表述 “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你走。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大致分析了文章之道,也梳理了好文章的标准,那如何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这是具体实施层面的问题。不少名家对于这一问题也做了不少探讨,但有一点看法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多读多写”。熟能生巧,因此多写这点好理解,那为什么还要多读?写作与读书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写作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其实是对思路的梳理,不仅能增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能让思维更清晰,让思想更深刻。而读书能够开拓视野,获取知识,能促进人形成好的思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其实也可以用到写作和读书关系上来。只读不写,所获取的知识混杂在头脑中,不经过写作这一个思考的过程来梳理,难以形成系统、全面、深刻的思想,只会读书越多,越发困惑。只写不读,没有新知的获取,不仅写的内容空洞无物,而且写的形式也多是口水话,长此以往,知识难得长进,写作水平也难以提高。多读一方面在于扩大阅读面,不要局限于专业领域;另一方面在于要会读书,独立思考,不存成见。有的书要精读,大量的书浏览便可。写作要取法乎上,所以多读一些经典好书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可以适当读一些目前还超过自己理解能力的书。读书时,不仅在于学习书中精妙的思想、深刻的见解,更在于学习作者的写法,学习他的结构布局,论证方式,遣词造句,学习他为什么要这么写。这里要说到选书的一些方法,自己平日也喜欢收藏各类书籍,收藏多了便有一些心得。一般来说首先看作者是谁,一般来说书中都会有作者简介,即便没有,在百度上也应该能找得到,一些在某个领域有公允的作者所写的书可读价值比较高,比如像钱穆、许倬云、余英时等这些大师的历史著作肯定要比袁腾飞、当年明月写的一些通俗历史有价值得多。其次是看此书是“某某著”还是“某某编”,一般来说“某某编”的书往往都是大杂烩,看似无所不包,实则胡编乱凑,经常有些成功学类、心灵鸡汤类的书籍就是如此,引人眼球的书名,内容却干瘪无物。还可以看是什么出版社,好的出版社对自己出版的书是经过严格评审了的,这可以省去读者不少功夫。比如中华书局、三联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都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大多都是精品。此外,豆瓣网是一个不错的读书交流的地方,里面的书评中肯、客观,值得去参考一下。最后说到多写,首要还是在于坚持定期写,写作跟练功一样,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于这点,自己也深有体会。当有一段时间工作学习过于繁忙,或是一段时间玩耍休闲过去,想写文章时就会感觉毫无灵感,憋着写不出来,实际上就是生疏了。万事开头难,最开始写的时候是最困难的。张中行就曾建议可以从随笔乱抹开始,一开始不经意求好,反倒能克服畏难心理,而且笔随兴之所至,日久天长,就可以在无定法中领悟多种法,找到自己的文风。具体的方式,一是写日记,但是长久写下去多会成为记流水账;二是写札记,也就是平时读书阅世的所感和所思,这种方式比日记更佳,不仅增见识,而且可以练文笔。许多大学者、大作家都在这方面下过功夫,比如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清朝顾炎武的《日知录》。上述说了这么多,文章之道似乎不过这几点,但是大道至简,真正要写出好的文章还得靠自己循着大道多去实践,多去意会,方能在写作上有所成就。
  •       看张中行先生的书,是从《文言津逮》开始的,然后是《文言与白话》。这样的顺序是因为当时在思考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出路。后来零散地读了一些张先生的文章,张先生的另一本书(《诗词读写丛话》)看到一半,就放下了。而张先生的这本《作文杂谈》,以前在网络上见过,但当时还没有仔细考虑过作文教学,所以虽然知道有但也就放过了。前些日子,在单位的图书馆里翻出了这本《作文杂谈》,花三天的时间看完。感觉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      这本书题名为《作文杂谈》,其实却是凝聚了张中行先生在几十年语文编辑工作中对语文的集中认识,令我感兴趣的有三个方面:      一、作文的评价标准      张先生在“什么是作文”一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标准“文,目的不同,体裁不同,写法不同,自然有难易的分别。却不当因此而分高下。一张便条,写得简练、明白、得体,在便条的范围内说,同样是优秀的。”   其实我们如果评价的范围定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学生在基于其自身写作能力上的真实展示同样是优秀的。      二、“文”与“话”的区别      在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中,自己曾经有过一个懵懂的感觉,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文”的作用,而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进行研究。尤其是在借鉴一些国外语言研究的成果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由汉字的独特性所拓展出来的书面语的独立性。这次在张先生的书中,发现了比较完整的论述。      在“为什么作文”一章中,张先生说:“有文化的成年人都听过大量的话,读过相当数量的单篇文章和整本著作,如果两者的内容像物一样,都可以集成堆堆,然后察看,比较,就会发现,话的一堆和文的一堆,且不管“量”,在“质”的方面原来有相当大的分别:话轻文重,话粗文精,话低文高,等等。总之,文所传的不只是话,而远远超过话。”后面张先生有列举了“文”超过“话”的几个大的方面:一、精确(包含“简练”、“有条理”、“确切”三个方面);二、深远(包含“难明之理”、“难表之情”两个方面);三、优美。最后,张先生总结说“由此可见,文是话的书面形式,却又超过话的书面形式;它有大本领,有大成就。由利用它的人这方面说,它是表情达意的更好的工具,学会使用它就会有大成就,才能有大成就。”      张先生的这番论述,对我们认识“文”与“话”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是在日常作文用语的指导中,让学生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外,在“言文距离”一章中,张先生还谈到了对于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文章,念要让隔壁听见的人以为是说话,不是读文稿,才算到了家”这一说法的四条商榷意见,这四条意见极为中肯,体现出张先生对“文”“话”之间差距的洞察力!      三、文言问题的梳理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过看过两本张先生关于文言文的书。但也许是体例的关系,感觉那两本书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的参考价值并不是很大。反而是在这本书中,获益颇多。      在“文言问题”一章中,张先生说:      “绝大多数人反对学文言,是因为学通不容易,不通无用,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其他地方。这种看法有道理,并有大量的事实作依据。问题在于学会文言是不是真如行蜀道之难。我的看法,主要症结恐怕是学习方法不妥当,而不是学习对象太难对付。近年来学习外语的人不少,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也就学会了,可见学一种新语言并不太难,这经验值得深思。有人说,学文言比学外国语难,这是危言耸听,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文言不是另一种语言,它同现代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1)文字都是用汉字,只是文言中生僻字多一些。(2)语音也是承袭多于变化,因而我们还能以普通话的语音读并欣赏骈文和诗词曲。(3)词汇变化比较大,可是像牛、马、山、水等许多词,我们仍在原封不动地沿用,像蹙额、凝眸、致知、格物等许多词,现代语虽然不用了,却不难望文生义。(4)现代语,尤其成语,其中有大量的文言成分。(5)句子结构方面,古今差别很少,如《孟子》第一句“孟子见梁惠王”,现在不是还得这样说吗?因为是这样,所以旧时代有些人学文言(那时候都是学文言),可以主要靠自修,碰到什么念什么,不懂或不完全懂,不管,只是念,日久天长也就懂了。学语言没有什么秘诀,“熟”就能学会,不熟就不能学会。熟由“多”次重复来,不“勤”就不能多。好的学习方法是要保证勤,譬如说,每天能用个把钟头,或者只是二三十分钟,读,养成习惯,成为兴趣,连续几年,学会文言是不会有困难的。”      从上面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充分看出张先生思考的深刻与细致。更难得的是在这一章的最后,张先生并不是以权威和专家自居,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探讨“文言问题”,“以上像是为文言说了不少好话,其实我的本意不过是:对于像学文言这样复杂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多分析,不早下结论;在没有定论之前,容许不同的意见走不同的路,即使暂且算作试验也好。”由此,我们更能看到前辈学人的谦虚谨慎和实事求是的治学风范。         以上是我个人从这本《作文杂谈》书中所收获的一些内容,挂一漏万,并不足以展现这本书的精髓。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只能有待更多同仁去挖掘了。仅就自己所见而言,收获虽然不多,也不见得能消化吸收化为己用,但有一点我是可以肯定的:这本书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再三阅读的佳作。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读张老的书就是能以小见大。书名是“作文杂谈”,固然是没有说教的意味,像一位和蔼的老者在耳边慢慢地和你交流对文章、文化、乃至人生、世界的体会感悟。读后使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     我们大学写作课本之一,当然它本来应该是给中学生看的。潜台词就是老师认为我们这些大一学生的基础写作水平连个“理想的中学生”都不如。
  •     此书是张中行老先生在写作上的感悟与总结,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读了挺有启发。
  •     本书写的平白如话,仿佛在与读者亲切交谈,践行了作者写话象“话”的主张,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我很喜欢这本书。
  •     书还没读,待我有空时慢慢啃。
  •     推荐一下,很好的一本书
  •     喜欢这本书在于这本书的诚意,慢慢道来,十分可亲, 没有架子,只是用心去写,我真的感叹这样的风格在于他的心境是如此只好。。。
  •     这本书1984年就出了,90年代我参加工作怎么也没读到?现在不教学了,却读到了。此书是针对中学语文老师写的,通俗易懂,针对问题,条分缕析,谈得很好,张老也曾是教书匠吗,经验丰富。但作文写法,一谈经验就有八股味道,因此张老说文无定法,完全赞同。
  •     好
  •     作文教学必读。
  •     印象很深。
  •     如题!打算再看看张老的顺生论。
  •     一些作文的观念,更适合从事语文(作文)教学的人。
  •     很实用的写作方法,简单朴实,对我的写作有启迪。
  •     这本书非常适合语文老师!
  •     2014-06-15四星未满。其实不光是说作文,学语文无非就是多读多写然后多想想。
  •     给当当做了很多的广告了!现在办公室同事买书都在当当上!当当真的响当当!
  •     上海市教研室老师推荐,看了很有启示。把作文怎么写,讲得很清楚!
  •     真心喜欢这样的小书,比起那些动不动几百万字,却不知所云、不明所以的专著要好太多了,深入浅出。作文说来没那么难,也没那么简单。
  •     前一段时间在写作教学上存在许多疑问,于是大学老师给我推荐了这本书作为参考。内容很细很实用,我的一个学生看了也喜欢,现在在他手里看着。
  •     张老的书就是好。推荐大家读读看。一定对提高写作能力有帮助的。
  •     其实我想要《九阴真经》,而不是《如何扎马步》
  •     到底是大手笔!
  •     读古籍的兴趣,就是从这本书来的。
  •     感觉内容还算比较平实。但多老生常谈,无大新意。
  •     可能是我还小吧,这类书一直看不太懂
  •     四颗星吧。就是写的都对,但对写好也没什么大用。教不了小朋友。
  •     外面下雪,静静地看大师的说,在棋盘上一点点摆着,时不时喝口茶忙了一年,难得难得啊
  •     上十节语文课,都不及花三小时阅读大家的著作,受益颇多,书很好,内容更好。
  •     对写作有指导意义
  •     此书是张中行先生的经验之谈,他是语文教育的大师,读之可以明了作文的径途
  •     行老的话,最是恳切
  •     看的是更早的人教版。
  •     最近读到的写得最清晰明了的指导书. 内容上, 让我对写作有个整体认识. 表达上也实践了作者提出的原则, 总是条分缕析
  •     2008.05.26
  •     先生行文朴实亲切,写作的方方面面基本都谈到了,颇有启发,值得一读。
  •     很好的一本书,短小精悍,娓娓道来。杂家张中行先生的著作。写文章,看起来简单,似乎文无定法,其实,里面还是有讲究的。我们小时候,许多人都有害怕作文的经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没有掌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作文,正如庄周所言,妙在有法与无法间。个中体味,张中行先生的经验不妨借鉴。无论是为文者,还是辅导小孩子写作文的家长,都不妨一读。或许,读后你会恍然大悟的。
  •     需要找时间看书!
  •     虽然杂,但是很有深度
  •     看完这本书后,对如何写作有了一定的思路,但写作写作,终究要到纸面上才有效果。
  •     以下所说,属于个人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这本书就是太好了,很多地方都写到我的心里了。要是我小学时按着作者的方法而不是学校老师的方法去习练作文,那么今天的我写出的文章一定能让旁人赞叹。
    我参照自己的成长历程来看本书,作者的观察和实际相符,提出的办法能非常好地解决问题,而且能够简洁明了地让我懂得他的意思。
    我决定要继续买张中行先生写的其他书。
  •     有的人名气很大,文章不怎么样;有的人名气不大,文章却值得可读。张中行老师无疑是后者。看张老的文章需要慢慢体味,慢慢消化,慢慢地不自觉地,你会感觉到认识到这才是真正的老师,而不是像某些大师,最合适的称号只有一个活动名流。做人要学张中行,做学问更要学张中行。
  •     如老饕论吃~虽粗茶淡饭,张中行先生也品出了龙肝凤髓的滋味。妙不可言!
  •     这本书很适合老师读!
  •     虽然还没看,但既然是大师的著作,应该不会让我失望。
  •     道速速度很快。。
  •     自己学习用的书
  •     讲得非常精彩,但对自己的意义并不大。究其原因,在于自己和张先生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所以更多是互相印证了。最精彩的部分是33-35。看来,说如何写文章,正面说固然好,但从反面说更尖锐。另外,书中举例,太多应用鲁迅文章的例子,这一方面单调,另一方面也有失说服力。
  •     作文和编程有很多相通之处
  •     翻了一遍,和文心一起再读一遍。现在的水平也就写日记开始了,不过相信多读多写多思考总会进步的
  •     书很轻,内容还没看
  •     泡一杯茶,悠悠地看这本谈作文的书,是一种享受
  •     果然是大家,写得太精彩了!
  •     从他的禅外说禅开始,就喜欢他的文风。绵里藏针,那针是锐利的智慧之光。
  •     部分观点很中肯 但重复和唠叨过多 文字写得干净漂亮
  •     适合大人阅读
  •     价钱稍贵
  •     语文老师必看
  •     行文非常的朴实亲切,内容丰富
  •     老生常谈
  •     : G634.34/1252
  •     家常话,真心话,实在有用
  •     他的文笔,以实为精,可品可味呀!更多的社会知识精英要读一读的。
  •     这本书写得好,读后很有回味。
  •     印装,排版,插图都很不错,又是好书,值得收集
  •     信赖大师的作品
  •     写作介于“有法”与“无法”之间,这本书对学习写作是很有启示的。
  •     书的内容很好,本想买一本作为子女写作指导,可惜没买到。张中行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看似散漫的闲谈,然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     民国时期的教育成果,依然很适用于今日之学子。可以给一线教师启示。
  •     看的就是你
  •     不错,对写作文有帮助。
  •     ʵʸҪע
  •     先生语气诚恳,点出作文之实际道理
  •     我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是真心真意、言简意赅、辞明理达、文从字顺。
  •     真是让人受益匪浅的一本好书。值得反复品味。更值得在工作中学习、借鉴。
  •     张中行的散文不错,经朋友介绍,我买了全套
  •     扔掉一切法,多读多写,行文要像说话,不能言之无物、言之无己,不能造作、拖沓、呆滞。(反面谈比正面谈得要好。)
  •     快三十了再来看这本教你作文的书,感觉真是不一样。受益匪浅,十分必要!
  •     封面和封底的印刷双影了,内容没问题,这个概率不大吧,留着收藏了。
  •     比叶圣陶,夏丏尊那一套讲得密致。对于有一些写作经验的人而言,此书可用来梳理一下概念和经验。但是可操作性上没有叶 夏书系强
  •     条缕清晰,有逻辑,知识扎实,内容有料,而且张中行也是一个好可爱的老先生!不得不说,当时读了这本书,一方面激发了我要好好学习写作的决心,一方面让我觉得做老师真的好伟大。
  •     很值得精读的一本书
  •     读《庄子》的《山木》篇,深深叹服其立言之巧。在讲述伐木者不取无所可用的山木和故人杀不能鸣的雁两个故事之后,写道:“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作寓言读,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示。也许是有点职业病吧,我从中悟出一点作文的道理。作文有法吗?有人说有,而且甲乙丙丁,不能越雷池一步,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有人说无,文无定法,也可以说是无法。我要学庄老先生,笑一笑说: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最近应某刊之约诌了一首勉强算作诗的诗,比较详细地说明这点勉强算作一种主张的主张,不妨抄在下面:“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我的这个主张,不过是“野狐禅”。曲高和寡,曲怪,和者也未必多。读张中行同志的《作文杂谈》,与我心会,才知道我并非踽踽的独行者。中行同志同我一道从事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30多年,长我近20岁,可谓忘年之交。他学识渊博,融贯经史百家之言,历览古今中外之书。文得力于蒙庄,诗似玉?生,金石书画亦广有见闻。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真正的杂家。在这30多年间,他感到心情最舒畅的是近六七年。虽然年逾古稀,身子骨还挺硬朗,干起事情来像个小伙子。啖蔗后甘,以此比喻他的老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曾经表示:自己学语文,教语文,编语文,研究语文,运用语文,同语文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体验到其中一点甘苦,很想把一己的体验写出来,对教者和学者也许都会有点益处。他这样表示,就这样做起来,才一年的光景,这本《作文杂谈》就完稿了。
  •     理论上不支持,但是心态尚可,看看倒无妨
  •     现今,也许很少有人认真去读一本书,更不必说是写作理论方面的的书了。但本书却的确相实,值得一读,也为追名逐利的生活平添一点宁静。
  •     写作课也许是最吃力不讨好的*行老这样的大手笔的经验之谈尚且如此--谁要想读点类似书就长进好多写作能力,恐怕要失望吧?
  •     很好。等读完再详评。
  •     无它法,多读多写多想,本书也算加深了对此的认识。
  •     眼力的培养分为三个阶段:“能感”,“能认”和“能思”。有不少人,看小人书,看小说,目的是玩赏故事,而且急于想知道结局,这就不能不一扫而过。这样看,故事的情节像是大致清楚了,可是记叙故事的文字,用什么样的词语,语句怎样连贯,有什么妙笔值得欣赏,等等,却视而不见,轻轻放过。
  •     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作文
  •     大家之说。
  •     我买了先生的好几部书,都非常喜欢,先生敦厚的文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上学期学大学语文时看的,好书。
  •     罗里吧嗦的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当然,这是我的问题……
  •     书还是不错的,前提是你有耐心。
    你得特别抽个时间,做到书桌前。
    打开书,认认真真的从第一章看起,如果是想看完作文就上50的高中学生那还是会失望的。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慢慢提高。
    不过感觉书中语言确实是啰嗦了一点,怕这怕那的。
  •     与专业对口,很好
  •     小学五年级。不是这个版本。也是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
  •     光看是不是不行的关键是要行动
  •     值得一看得一本书
  •     这是一本叫人写作文的好书,他与其他同类书籍,如《文章例话》最大的不同是,不单单从语文视角来谈作文,而是间接用了哲学的眼光来谈作文。我想这样的文字也只有以哲学为事业,以语文为职业的张中行可以为之,其他人是代替不了的!
  •     40结束语有文章脉络,待重读时看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