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
ISBN:9787302126348
作者:朱志瑜,朱晓农
页数:188页

作者简介

佛经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传统的发端,是中国翻译硏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由于原始材料大都散布在石印版本的古籍中,不易找到,且为古汉语,一般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现代翻译硏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一般读者能夠容易读懂的现代版本。本书由理论篇和评论篇组成。
本书是一本佛经翻译的理论合集,收集了从东汉到北宋900年间,历代僧人学者讨论佛经翻译的论述。

书籍目录

总序 导论 凡例  选条范围  选条标准  编排  评论  注释理 论 篇  支谦     法句经序   释道安     道行经序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    比丘大戒序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阿毗昙序    鞟婆沙序  释慧远    三法度经序    大智论抄序  支敏度    合首楞严经记    合维摩诘经序  佚名(东晋)    首楞严经后记  释僧散    大品经序    小品经序    思益经序    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      大智释论序  佚名(道安弟子)    僧伽罗剎集后记  释道标    舍利弗阿毗昙序  释法慈    胜鬓经序  释道梃    毗婆沙经序  释僧佑    出三藏记集卷第一序    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        新集条解异出经录    新集律分为五部记录    新集安公注经及杂经志录    道生法师传    钞经录    弘明集卷第一  梁武帝    批注大品序  释慧皎    高僧传译经篇附论    高僧传经师篇附论    高僧传序录  释慧恺    摄大乘论序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释昙宁    深密解脱经序  释道安    孔老非佛  费长房    历代三宝记卷第六    历代三宝记卷第九    历代三宝记卷第十  佚名(隋)     缘生经并论序    佚名(隋)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序  释彦琮    辩正论  大亮   释道宣     大唐内典录序     大唐内典录卷第四     续高僧传译经篇附论     广弘明集卷第十三   释玄奘     谢高昌王送弥及国书绫绢等启   释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   释道世     法苑珠林卷第二•山量部     法苑珠林卷第七•会名部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致敬篇第九     法苑珠林卷第三六•赞叹部   释智升     开元释教录卷第七   崔致远     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   周敦义     翻译名义序   释赞宁     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系论     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     宋高僧传译经篇附论     唐京兆大慈恩寺法宝传     唐江陵府法明传     唐京兆大兴善寺含光传系论     宋高僧传兴福篇附论   释法云     翻译名义集卷第一     翻译名义集卷第六   释智旭     阅藏知津•凡例   释明河     宋天息灾法天施护三师傅 评 论 篇  ……参考书目后记

编辑推荐

  翻譯活動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已是學界之共識。本叢書内容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有較强的原創性和鮮明的特色,史料或語料翔實,硏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在更深更廣的層面上揭示翻譯的本質。本叢書爲打造學術精品、推動我國翻譯與跨學科的發展起到積極、實際的作用,本叢書旨在結集出版近年來海内外有關翻譯或相關領域的硏究成果。

内容概要

朱志瑜,香港理工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本科)、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硕士(比较文学)、香港大学博士(比较文学)。1999年获得STEPHEN C. SOONG 翻译研究奖(获奖论文:'Literary' vs 'Literal':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Sutra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Quarterly)。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教授翻译理论,翻译史等课程;兼任香港理工大学翻译中心主任。目前主要研究项目包括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和翻译类型学。发表主要译著有《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锦著)、《顾城诗选》(顾城著)的英译。曾在《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译丛》、《中国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与翻译》、《语言文字应用》、《翻译季刊》(Translation Quarterly)等期刊和国内外多部译学著作上发表过翻译学、文学和语言学类论文多篇。学术兼职:任《译丛》(Renditions)助理编辑、《中国翻译》编委等。
朱晓农,男,浙江乌镇人,1952年生于上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文学院语言学系博士,主修实验语音学。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工作。现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十多年来主持十多个立项专案研究,包括获得声誉卓著的澳大利亚研究院研究基金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Fellowship,1996-2000),香港研究资助局 (RGC) 竞标专项拨款 (CERG grant,2006-2009) 和一般研究基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2009-2012)等。研究领域包括:演化音法学、实验语音学、音系学、类型学、语言与逻辑、方法论。主张并实践以现代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人文社会课题,以实验和数学的手段探讨语言演化中的长久难题。

图书封面


 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凡研习佛教者,心中应恒具此观念,即今日所阅之藏经,为吾国人编译而成,非佛亲口宣说之经,其已千余年之流变,况梵汉语言不通,与佛所述已差之千里,且翻译如罗什、玄奘之贤者亦少矣,更不知史书记载慧远删罗什一百卷《大智度论》为二十卷,玄奘译《婆沙论》时竟添十六字混于佛言中,此二贤哲犹如此,况无以计度之诸译僧乎。此理吾已于上次文中反复陈说,望学佛者应悉知之。吾等学佛者常言皈依三宝,自佛寂灭后,唯法宝者,即经律论三藏为吾等所依止。故所言佛教者,即是言此,无论显密、禅定、法相、念佛以至诸宗诸派皆依于三藏而出,皆应能从三藏中寻出其根据由来,否则即是邪教,即是迷信。故学佛之人若不晓三藏究竟,何谈信佛?不知手中所阅之经之由来,何谈笃信?以外道或愚痴编纂之书为圣典,顶礼归敬,日夜诵读,岂非南辕北辙,用功弥多则相去弥远矣。三藏者,最初为佛口授世俗之众生,直入解惑,了不加饰,最为质朴,如孔子授弟子之学,于当时为最寻常之言语,然事随时迁,如今则不易明晰,且佛经入华,吾国译经之人喜好典雅文体,加以雕琢,故更为难解。况佛时无纸本,贝叶经书亦为佛灭度三百年后才有,且有纸本后,信徒尊敬,不敢书写,乃至后世无以为依,唯有依各派结集之说汇总拣选,故学者不可不知。常言中国佛教史,乍听其名似乎时间颇长,思想颇多,实际讨论佛教史之精华部分者,纵《四十二章经》为真,亦仅为东汉之唐末之间,东汉之前佛教未入,唐末之后流入禅风,仅有中间魏晋南北朝隋唐为佛教思想之精华,然亦应知自东汉高、谶乃至隋之前,此三分之二历史皆为佛经翻译之事,仅隋唐为佛经思想变迁与冲突,足以见得研讨佛典翻译之必要性。自经典东来,吾国即有译经之运动,如安世高、支娄迦谶者开南北先河,安世高自印度南行海路入吾国南方,印度南部为上座之派系,故安世高所传亦多小乘,其至吾国,又因吾国南方素好玄幻,故译经质而不野;支谶自印度北行陆路入西域再至吾国北方,印度北部为大众之派系,故支谶所传则多大乘,其至吾国,则因吾国北方质朴笃信,故译经偏了不加饰。此二人开译经之风,至晋鸠摩罗什前止,为第一期之译经。此一阶段之经断断续续为僧人记忆口诵而出,无文本可依,质量参差不齐,其译者多非吾国之人,言语不通,仅能直译,故艰涩难懂,其中唯有一人,为支谦,生于中华而通晓梵语,故译本多有发挥,相对其余译本之“质”,而显“文”之色彩。其第一期中又如道安所说“五失本”、“三不易”可见当时现状,所汇总问题者为三,即文质之争、格义之现与名义之定,皆为早期译经之问题,此问题亦延续后代,故不得不赘述。自罗什出以其才华译经,不拘文质,直达佛旨,空宗之说大倡。相抗衡者,唯有佛陀跋陀罗者,二人南北对立,译作颇多,大小乘兼顾,前人译经多为小品,即某一篇章之记忆诵出,至此时,多为大品翻译,又纠正前人疏漏,佛教诸派别经典已基本译出,门户壁垒亦得以建立。此时已不再执着细节得当,而唯译者之才是举。自罗什至玄奘约为第二期之译经,此一阶段多为汉梵互相讨论翻译,而非一期仅有梵僧活跃耳。自玄奘开求经之风,后起者多矣,然吾所强调者即在于此,玄奘往印度,非若基督徒朝拜耶路撒冷,亦非若穆斯林朝拜麦加,此非为宗教礼拜之行为,纯为求得经典,为前二期译经活动之后续,第一期经典初输入,第二期综合纠正前期之谬误及扩充,第三期则颇感经典不足,更欲探寻真理,故有西去运动,如梁任公所言,为中国最早之留学运动,若学佛者不知此,仅以唐僧玄奘为一执着之教徒,则枉费玄奘之苦心矣。吾今日所阅之经,不知经过多少删改,多少纠正,多少僧侣舍身求法取回修改,一经又为多少代人所译组合而成。今试举《华严经》为一例:1.《华严》最初输入者,汉桓、灵间(147-189)则《如来名号品》也,译者为支数迦谶,名曰《兜沙经》仅一卷。2.40年后吴孙权时(222-252)出《净行品》也,译者为支谦,名曰《菩萨本业经》(一卷)。3.又100年后西晋(266-351)竺法护,复续出五种,。4.同时有聂道真之《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则《净行品》之第二译也。5.又80余年后(401-409)姚秦鸠摩罗什与佛耶舍同译《十住经》四卷,即护公之《渐备》也,实今《十地品》之第二译。6.又10余年后,乞伏秦对坚译《罗摩伽经》四卷,则今《入法界品》之后半。计自支谶至罗什,前后二百五六十年间,三十九品之《华严》输入者仅八品(内两品重译),是为《华严》译业之第一期。7.晋义熙十四年至宋永初二年(418-421)佛驮跋陀罗译慧远之弟子支法领从于阗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则今存之《晋译华严》是也。是为华严译业之第二期。8.又260余年至唐武后时证圣元年至圣历二年(695-699),实叉难陀从于阗再求梵本,与菩提流志、义净、复礼、法藏等,重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则今存之《唐译华严》是也。9.又90余年至唐行宗贞元十二年(796),般若、宗密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则旧经末会《入法界品》之全可见吾今日所见之华严为9次方译成,年代跨度六百多年,真可谓是“百衲之本”。学者若不至此,只盲目供养,何谈学佛,前人辛劳亦何得所愿,故不可不深慎之。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雷声大雨点小。
  •     终于读到了 小三十二开啊 不过很专业啊 纸张硬朗啊 很好的
  •     这纸摸起来很不错……
  •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6月8日捐赠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