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理学》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历史上的理学章节试读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308072106
作者:包弼德
页数:328页

《历史上的理学》的笔记-第46页 - 在11世紀尋求一個新的基礎

在時間的推移下,“文”也開始累積了好幾層意義:它是宇宙運行過程的具體顯現(所謂的天文學,就是對天的“文”的研究),是人類社會的具體形式(人文),是在三代和經典的基礎之上層層累積的文獻傳統,是政治與社會的價值所在,是聖王用於教化的文化形態(文教),最後,也是個人文學上的成就。

《历史上的理学》的笔记-第134页 - 學

歷史學家傾向於相信文化造就了個人,而人們把他們所學的內化,并遵循他們希望屬於的群體的價值觀。同時,人們所擁有的選擇是受他們所身處的社會制約的。極端地說,人們是一張張的白紙,社會在上面書寫文化,而因為人們把所學的內化,所以他們以為自己的行為是與生俱來的。

《历史上的理学》的笔记-第191页 - 第七章 社会

以智术杀身,以政术杀人,以举业杀子孙,以学术杀天下后世

《历史上的理学》的笔记-第150页 - 學

理學家強調人心不止能感知具體的身體,也能意識到人人與生俱來的由“理”的統一性所帶來的一致性存在。但一個人能否意識到是無法保證的,因為每個人的“氣”都不同,有些人思路清晰明快,有些則昏暗緩慢,但一個人察覺一絲微光的可能性永遠存在,這讓他可以在天理和人欲之間做一個選擇。

《历史上的理学》的笔记-第55页 - 在11世紀尋求一個新的基礎

唐代初期,經典詮釋的目的是為了綜合歷史上的詮釋,以取得如何理解經典的共識。在此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假設是,經典的內容是描述性的,但同時具有規範意義。在11世紀,解經的目的已經變成要設法理解聖人的思想,因為正是這些思想使上古的社會與政治成就成為可能。

《历史上的理学》的笔记-事 - 事

11世紀時的新世界:比較750年和1050年p13 宋,普遍主義的追求——>文化:所有人都能學習、參與 & 道德(理學道德哲學產物):萬物都擁有道德的天性。——>唐宋變革並未使對普遍主義的追求消失,而是改變了他的形態。
p14-15 南方的崛起:北方之不穩 & 政府的關注和投資
p18 政府在不积极维持对地方控制的前提下如何对整体利益负责?
保守派:社會停止變動(——>經濟停滯)&政府增加效率,但避免過分干預
激進派——>1,分配土地,人有其田
——>2,擴充官僚體系,up干預社會&推動經濟的能力(新法)==>開國理念:文治對恢復世界秩序的作用。
p20 理學在南方有較多支持者。參考:王之符之言(by 許篈)
在11世紀尋求一個新的基礎p39-40 三個發展:
學的政治化,改革科舉的呼聲隨其重要性上升而響亮
逐漸否定唐代支持帝國合理性的歷史感和宇宙觀—(雖未共識)—>個人如何與歷史、宇宙發生關係的觀念發生影響。理學家出過力,但非唯一發起人
學說加諸政治;新法之學校也導致知識份子在思想上分裂成不同派別
p40 宋,將自己與上古,而非唐相比較
p52 唐人與宋人的差別在於對上古&上古與當代的關係的理解。——>思潮不同,但皆在拆解對唐代的上古論述。
p55 孔子,經典的刪定者,卻開始思考孔子想通過經典傳達些什麽
唐初,爲了取得共識而詮釋經典(假設:經典的規範意義;難:厘清不一致)——>宋,理解聖人而詮釋(難:揭示微言大義)
以自己的方式閱讀經典並提出見解——>逐漸否定了漢唐註釋傳統的權威。【劉敞,以讀者為中心的方式; Inaba Ichiro選自Hervouet, A Sung Bibliography, 49】
==>p59 質疑唐代模式的共同點:rather than其各層面之理解,而是各層面如何聯繫在一起的理解。
p47 科舉之“文者,儒之職”,非科舉所創,乃源自中古宮廷的貴族圈
p50 古文運動:將學定義為對古道的追求,反而使文變得次要:觀念比文化更重要。
==>對自我的理解隨“學”的變動而改變:自身是否存在一些值得掌握的真實與恒常的部份。p70 in English: The Song literatus, however, was beginning to think that there was sth. important and enduring in the self that he should apprehend. ... 已逐漸相信,世界的狀況取決於他們自己如何思考和行動。
p56 李覯(1009-1059)強調文明的物質性,《禮論》七篇擴大并改變了“禮”的意義。
理學家p71 程頤:漢代經師&唐代文人不屬於儒,因為不關心“道”,而非道的載體。
that what might be called a "Confucian orientation" is largely a this-worldly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 found in many cultures. p.80
宋史.道學傳的編者:理學vs儒學——不接受理學者亦可能是儒者。
p81 承認理學的過程中,王安石被從孔廟中移出——理學的史觀。

《历史上的理学》的笔记-第75页 - 理學家

理學家對“道統”的興趣,其實和他們的一種主張衝突。這種主張認為只要我們正確理解事物的本質,那麼理學的正確性則不證自明。反之,內部歷史的書寫其實是為了標榜某些人的權威,并設法解釋他們的權威從何而來。這種歷史鼓勵學者去接受某些人的學說,因此學者的任務就是去理解和實踐其他人的學說。

《历史上的理学》的笔记-第170页 - 信仰

朱熹認為,“中”是內在的狀態,而“和”是其外在的相等物。“中”描述的是我們不受干擾與刺激的“性”(天理),而“和”描述的則是情感在應物時受到“性”指引的境界。


 历史上的理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