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悲剧意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生命的悲剧意识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1
ISBN:9787536049673
作者:乌纳穆诺
页数:393页

作者简介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或多或少的苦难,我们又如何知道我们的存在?除了受难而外,我们又如何能转向自己而获取到深思的意识呢?
我们享乐的时刻,我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我们的存在;这时候,我们变成为另外的一个人,一个陌生的存在体,我们隔离了自己。惟有藉着受难,我们再一度成为自己的中心,我们再回到自己。

书籍目录

关于《生命的悲剧意识》(代序)
第一章 骨肉之人
第二章 起点
第三章 不朽的渴望
第四章 天主教的本质
第五章 理性的溶解(毁灭)
第六章 深渊底层
第七章 爱、痛苦、悲悯与人格
第八章 从上帝到上帝
第九章 信仰、希望与仁慈
第十章 宗教、阴间的神秘学和灵魂归复
第十一章 实际问题
第十二章 唐吉诃德与近代欧洲的悲喜剧
作者年表
译后感言

内容概要

乌纳穆诺,Miguel de Unamuno (1864~1936) ,西班牙作家、哲学家。生于毕尔巴鄂,卒于萨拉曼卡。是“九八年一代”的代表作家,20世纪西班牙文学重要人物之一。曾在马德里中央大学修习文学、哲学,1891年任萨拉曼卡大学希腊语和文学教授,1891年任校长。1924年因反对普里莫·德·里维拉的独裁统治被放逐,后侨居法国。1930年西班牙独裁政府垮台后才回国。曾任立宪议会议员、全国教育理事会主席。
由于对当时西班牙现实极度不满,曾主张“欧化”,否定西班牙的一切;后又主张探索西班牙的灵魂,肯定西班牙的一切,思想中充满矛盾,无论国王、独裁者或共和国,无论法西斯主义或马克思主义,都加以抨击。他有一篇杂文,题为《既反对这个,也反对那个》(1924),是他的自我写照。他的作品较多,所写的随笔和散文尤为人所称道。代表作有《堂吉诃德和桑丘的生活》(1905)、《对生活的悲戚感情》(1913),前者认为《堂吉诃德》写了“人的灵魂”,批评塞万提斯不应对堂吉诃德加以嘲笑;后者指出生活的悲戚感情来自良心和理性之间的永恒的矛盾。历史小说《战争中的和平》(1897)描写西班牙王位战争期间毕尔巴鄂城被围的情景。雾(1914)是后期小说中最佳之作,写主人公因恋爱受到挫折而自尽,流露了作者内心的痛苦。

图书封面


 生命的悲剧意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人总是问自己为何,问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会把自己问疯的。哪有那么多为什么?连宇宙的来源都是无始无终的,可是难道人类就真的这么渺小吗?我们人类活着本身就无所谓有什么目的,我们只是上帝造出来的小玩偶,我们没有什么使命。人活着不活着,整个地球照样转,整个中国照样是一个国家,你的亲人和朋友也会只悲伤一会儿,然后忘记了一切。照这样来看,生命真的没有意义?如果承认这点的吧,正如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正如有的里面说,everything is meaningless。所以,人活着就该勇敢地尝试一切。正如《七天治愈拖延症》中说的,做自己打心眼里想做的事。或许我们只能这么虚无和浅薄地活着。以及自由地活着。只是自己活着,存在着,什么也不管。我曾在《开放的自我》中读着读着发现,自由无法解决一切问题,自由无法让一个人的内心平静,但是自由可以让一个人保持不死的心态,自由是一个发挥潜能的基础条件。但是自由让我觉得我的生命太轻,这次我读起了这本《生命的悲剧意识》,我想我的生活中是不是需要一些重的东西,如悲剧来填满我们,因为在自由的状态中,很多时候,人是空的。可是之后发现行不通,或许是我无法理解这种深刻的状态,我变得浅薄了。我暂时不想追求深刻了。我的心里满满的是人的渺小,而不是人的伟大,那就让我们逃离那写所谓的无私和博爱吧。你只能做你想做的,但是无法得到你想要的。叔本华这样说。或许是作者的思想太乱,哲学本来就是应该回到原典,里面都是作者对于其他的大哲学家,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等等的思想的评述和分析,我更愿意把书当成对哲学的另一种理解,以及和哲学史和其他哲学家的了解,但是至于作者个人的态度,我并不是十分感兴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好少都有真正原创性的思想了。但是,或许也是我个人的经历导致我对作者的人认同,但我真的敬佩,在唯物论被奉为绝对真理的时代,在物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的时代,还有人对精神和信仰如此地相信,对理性如此地批判。
  •     分享记录的读书笔记,数字代表页数。15 欧伯曼:“对于宇宙而言,我微不足道,而对我自己而言,却是一切。”20 最触动人心的东西,就是它的中心命题: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于对于不朽的渴望。21 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只是手段。人必须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人。总而言之,是寻求幸福的人。23 让我们称之为人生的悲剧意识,它包含着生命自身和宇宙的整体概念,包含着差不多已经格式化的整体哲学。这一意识,不但个体的个人可以拥有,它也可为全体人民所拥有。这一意识并不完全从观念衍生而出,并且可以决定观念。即使如此的话,随后所显示的是,这些观念却又能以证实的方式回应意识。41 哲学家不仅仅是为了哲学思考本身的缘故而从事哲学研究。古老的拉丁谚语如是说道,既然一个哲学家在他是一位哲学家之前,他是一个人,那么,在他从事哲学研究工作之前,他也必须生存。而且事实上,他是为了生存才从事哲学研究。通常一个人之所以走入哲学思索的领域,或许是为了顺从生命,或许是为了替生命寻求某种归宿;或许为自己分心而忘却悲愁,或许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或娱乐,比如运动或玩耍。47 凡是属于生命的事物都是反理性的,而不只是非理性的;同样,凡是理性的事物都是反生命的。这就是生命之悲剧意识的基础。65 让这天赐之福的时刻延续下去吧!让我得以安息,得以永存吧!就在此地,就在此时,就在这种稀疏而又模糊的光线里,在这宁静寂寥之中,我的激动心情处于平静状态,世界的回声达不到我的耳际!贪得无厌的欲望,现在才能安息并且不在梦中骚动;习俗,神圣的习俗,是我永存的主宰。我的惨痛经历,随着我的记忆一起消亡,我的恐惧随着希望一起消亡。124 当然,就如同现在我要继续生活我正在生活着的生命,我已经生活过无数次,因为对于过去而言已经有一个永恒(过去部分),在未来还将有一个永恒(追求部分)。但是,有一种更可悲的情况:我没有记住我过去的存在,虽然有可能记住它们的存在,这两种情况绝对是完全相同的事物,完全是意见事物,因为存在与记忆无关。我们不去设想我们生活在有限的宇宙里,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里;这种具体的无限,除了具体的永恒之外,在时间里时无法感受到的。那么,就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的银河系,在无限的空间里,已经重复了无数次。而我正在看着无数次的生命,而所有的生命是精确无误地相同。这是一个玩笑,但它的滑稽,它的悲剧程度并不亚于尼采,关于狮子会笑的故事。狮子为什么要笑?我想是因为疯狂。因为它对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而且还继续是一直狮子,并不感到满足。但是,无论是斯宾诺莎还是尼采,他们俩都是理性主义者,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但他们都是精神上的阉人。他们都有心意,有情感,尤其是有渴望,疯狂地渴望永恒,渴望不朽。肉体的阉人在肉体上感觉不到亲缘繁衍的需要。精神的阉人也感觉不到永存的渴望。130 既不是意识成功地把安慰变成真理本身,也不是理性成功地把真理变成安慰。但是理性来自于真理本身,来自于现实本来意义,它成功地把自身陷入一种深深的怀疑主义之中。在这个深渊里,理性怀疑主义与意识的绝望相遇在一起,这一相遇产生一个基础。一个可怕的基础,安慰的基础。138 应该可以这样说:一旦所有的狗都死了,那么狂犬病也将一并消失;一旦我死了,那么期盼不死的狂热也将不再折磨我。并且对于死亡,也就是说对于虚无的恐惧,根本就是没有道理的恐惧:所有这些话,看来都是很有道理的。是的,但是……但是一切都在运动中前进,因为它就是所有行动的源泉。141 意志与智慧彼此互相需要。那一句古老的格言说得好:“男女尚未相逢,何来说爱谈情”。用倒装句表述,也不显得那么滑稽:“不为谈情说爱,相识缘由何来。”142 维内特:“精神的成长本身需要心意。如果没有想观看的欲望,就不可能有所见。这是生命与思想的高度具体化,没有任何有关精神事物可言。”观在,我们看到:比如对于相信而言,首先要有相信的欲望。意志和智慧寻求的事物是相反的。意志的目的是要把世界融入到我们身上并把世界占为己有。智慧的目的是,把我们融入到这个世界中去。143 在本质上,信仰是属于意志的问题,而不是理智的问题。所谓信仰,就是愿意相信,首先是信仰上帝,尤其希望能有上帝。同样,相信灵魂的不朽,其实就是祈望灵魂能够真的不朽。但是,耗费如此大的力气去祈望它,简直超过了祈望的初衷,是对理智的践踏,对理智的忽视。真有点惩罚的味道。148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不相信会有人向我保证说:他们不曾在某些短暂的时刻里,哪怕一闪念,在某些孤寂与哀伤的时光里,在他们的意识里,显露出这些不确定的喃喃细语声。我不理解那些所说的话,死亡之后的期望并不曾折磨他们,对自身的消亡也不曾令他们感到不安。至于就我自己而言,我并不愿意在我的心灵与心智之间、信仰与理性之间,能和平相处。我宁可愿意他们之间保持争斗的状态。153 他写道:“时候未到,一旦来到的时候,宇宙跟大自然本身都将灭绝消失。并且就像泱泱大国与人类的帝国,以及随之而来的辉煌灿烂的作为,虽然在那美丽无比的年代是那样显赫,然而近日却不曾留下任何遗迹与名声。同样,所有创造物的整个世界,以及它那无尽的兴衰沉浮与灾难变迁,都将遗留不下任何遗迹。如果有的话,恐怕就是广褒无限空间里所存贮的、赤裸的静默与深沉的寂寥。”158 如果有人正在深渊底层,他在那里没有碰到行动和生命的动机和诱惑,因而在肉体和精神上自杀,或者一边自杀一边又拒绝别人的救助,对此给予谴责的人不是我。206 我漫游在理性的天地里,一直在寻求上帝,但是没有找到。因为上帝的概念没有欺骗我,我也不能将上帝作为一种概念。此时此刻,当我漫游在理性主义的荒漠之中的时候,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们除了向真理寻求安慰之外,别无选择。于是我向理性呐喊,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安慰。但是,当我一方面陷入理性的怀疑主义,同时在另外一方面又陷入意识绝望的时候,渴望上帝的火花又点燃了我,精神的窒息是我感到无助,感到上帝的现实存在。我希望上帝存在,上帝是存在的。如果上帝不存在,那是在存在之上。虽然我们存在着,那是因为上帝支撑着我们的存在。227 通常,并不是由于我们相信,我们才寄以祈望,而是由于我们有所祈望,所以我们才相信。231 由于人是一种意志,意志永远涉及未来;有信仰的人,相信未来,相信所渴望的事物。没有信仰的人,不相信现在也不相信过去,实际上是相信保证和实体。237 一个人常常走出自己。目的是为了向至高的“我”不断前进,个人的意识也常常从我们自己走出,目的是去融入自己所属于的整体意识,而自己却不必因此而毁灭。上帝就是从宇宙苦难中生成的“爱”,然后成为智慧。246 慈悲之根本,在于它将所爱的每一件事情予以永恒化,并在它带给我们善举的同时,也为我们析出隐而不显的美。247 一个没有经受苦难的人,所以没有经受苦难是因为不曾经历生活过程(这是符合逻辑核肯定无疑的),是以为没有情感的实体。因为没有感情,所以它只不过是纯粹的观念。属于哲学范畴的观念是不会受苦的,当然它也不会像人那样生活着或存在着。而世界又如何能从没有感情的概念获取它的根源与生命?如果真有这样一个世界,也必然是一个概念的世界而已。然而,世界和悲愁苦难是感受现实的肉身意识;完全是精神的感受,是自身的自我意识,是即刻的现实。248 忧伤比之痛苦而言,更强烈,更隐蔽,更伤身。身心上的极度苦痛是比苦难更深沉、更内在、同时也更触及灵魂。即使是在我们所谓的幸福的最深处,我们也常常感到苦痛的触摸,并且也就是因为幸福本身,我们不愿意使自己顺从于它,而且我们在幸福之前也感到颤栗。254 我最直接的感知和爱就在于,感知我自己的忧伤、我的苦痛,自己为自己饱受苦难,自己爱自己。并且,当同情拥有生命力并且处于超常丰盈状态时,它便从我的身上流向其他的人。当同情拥有多余的部分时,我便转向同情我的同类人。但当我所忍受的悲痛之多,以至多于我自己对自己同样抱有同情的时候,我即刻情形。当自己不能忍受自己悲痛的时刻,同情从我身上倾泻而出,这是宇宙悲伤的启示。257 虽然神为我们创造了完美的肉体,但是当我们没有感到心脏、胃部或肺部疼痛、挤压或烦恼时,我们就忽视这些生理器官的存在。生理上的苦痛哪怕是一种烦恼或不舒服,都说明我们内脏的存在。精神上的疼痛或内心的烦恼,其道理是一样的,甚至于我们心灵遭受创伤痛苦时,我们才理会到心灵的存在。265 宗教是生命的渴望,不是死亡的渴望。人类内心的宗教,心底的自私梦境是崇拜自己的存在,崇拜生命。289 是的,为什么没有一个痛苦的永恒?地狱就是灵魂的永恒,即使是伤心的灵魂。这是不是对生命的必不可少的惩罚?298 一座永恒的炼狱胜于一个天国,胜于永恒的升天。如果一切痛苦消失,假设这一痛苦是纯粹的和神化的痛苦,痛苦也可以是渴望。像幸运的人那样活着,真不知道该做什么。为了上帝而没有遭受痛苦,那以什么方式爱他?如果已经到了天国,慢慢地看见了上帝,一步一步靠近他,可是永远看不见他的全貌,没有任何认知和渴望的可能,一切都是不确定性,所有的人仍在昏昏欲睡。309 如果今天的世界确有一种真诚而又完整的悲观主义,那么,它必然是沉默静寂的。能够找到知音的绝望是一种社会方式,是来自于悲惨境遇的呼喊声,就像两兄弟走到一个阴森莫测的山谷里时,相互呼叫的声音,在那个山谷中一定居住着志同道合的人。335 如果说有罪孽的社会可加重每个人的罪孽,那么感觉有罪孽的人应该是罪孽最深重更多,基督就是,可他是无辜的。由于他比任何人都了解罪孽的深度,从更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罪孽最深重。人类的神性已经清晰地达到他神圣,与此同时,人类的罪孽也到了他身上。伟大的圣人因其小过而遭世人笑话,因为世人认为他们犯了弥天大罪。对此类现象,不少人都会莞尔一笑。但是,罪孽的深度不是以外部行为而是以对他的意识程度来衡量的。339 一个民族的或是某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就如同一朵花或一个果实,它是从植物的根部吸收营养的,而根是生长在土壤里。在土壤下面,就是哲学意识。344 总而言之,这篇包括12个章节的散文里面是充满着内心的矛盾,至少表面上的,一如生命,一如我自己。365 我们现在要去的地方是寻找我们思想的英雄,而不是去寻找可能还活着的有骨有肉的哲学家,而是去寻找杜撰的、但有行动的哲学家,比所有哲学家名声更显赫的哲学家,这个人就是唐吉可德。367 对于那些凭感觉生活的人而言,生命是一幕悲剧;而对于那些运用思想的人而言,生命则是一幕喜剧。我说,把理智置于信仰之上的人,将会戏剧性地死去,而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的人将会悲剧性地死去。因为以喜剧结束人生的人都是喜欢戏弄别人的人,当然上帝将会戏弄他们。而被戏弄的人是悲剧性的人,但他们是有尊严的人,高尚的人。
  •     乌纳穆诺认为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对不朽的渴望。生命与理性、精神与实体的矛盾是生命悲剧的根源。其后又说‘凡是理性的事物都是反生命的,这就是生命之悲剧意识的基础。’首先,生命与理性: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这件事物,结果都有理性站在个体不朽的渴望对面,说着不顺耳的话。这实际是说理性是生命的敌人。所有具有生命的事物是非理性的,所有理性的事物是反理性的,原因是理性在实质上是怀疑主义的。精神与实体:精神不能单独存在,它必得依附于实体;实体渴望纯粹的存在,实体排斥精神。‘如果说物质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我在也存在,但我之存在是较物之存在之更高一级的存在吗?物无意志,我有意志,我赋予物在以意义。但物在可以无意志而存在,意志则不能无物而单独存在,物在是一种更纯粹的存在。也许所有存在都有复归这一纯粹存在之自然本性,物质排斥意识,这就是死。’这是我以前写的一段话,觉得这和乌纳穆诺对于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观念相合。黑格尔说‘纯粹的存在等于纯粹的虚无’,个体在奔赴纯粹存在的道路上步向虚无,如何不朽?成为虚无!但是乌纳穆诺的生命之悲剧意识绝不是放在个体之上,而是至于民族和人类之上。他说‘人类思想的悲剧性历史,根本就是理性与生命之间的斗争的历史:理性固执地要把生命理性化,并且强化生命屈从于那不可避免的最后死亡,而生命却执意要把理性生命化,而且强迫理性为生命的欲望提供支持。’熊十力曾言‘西洋人承希腊哲人之精神,努力向外追求,如猎者强力奔逐,不有所猎获不止。其精神常猛厉辟发,如炸弹爆裂,其威势甚大,于其所及之处,固有洞穿壁垒之效。西洋科学精神实在此。吾人今日固宜戒委靡而急起直追。然西洋人虽有洞穿大自然壁垒之伟绩,而其全副精神外驰,不务反已收敛以体认天道不言而时行物生之妙,不能超越形限而直与造物者游,其生命毕竟有物化之伤。西洋人固自有悲剧而犹不悟也。’乌纳穆诺则说‘有些个人与民族还没有真正想到死亡和不朽的问题,还没有感觉到它的严重性。而有些另外的个人和民族则不再考虑这些问题,不再感觉这些问题。所以如此,我认为是因为他们这些个人或民族还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宗教时代而沾沾自喜呢。’中西两种思潮,一个讽‘固自有悲剧而犹不悟也’;一个嘲‘没有经历过而沾沾自喜’,两种文化相互攻击而不是相互理解,这何尝不是一个悲剧。葡萄牙诗人奎达尔说‘对于那些凭感觉生活的人而言,生命是一幕悲剧;而对于那些运用思想的人而言,生命则是一幕喜剧。’乌纳穆诺说‘把理智置于信仰之上的人,将会喜剧性地死去,而把信仰置于理智之上的人将会悲剧性地死去。’无宗教信仰的中国喜欢喜剧,宗教社会的西方正视悲剧;理智置于信仰之上而意识到悲剧那是痛苦,信仰置于理智之上而压抑悲剧,到头来还是痛苦。人一出生就开始步向死亡。所有出生的都行将毁灭。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推荐理由,我见过的最傻逼的一本书。
  •     可以当哲学来看
  •     难懂。觉得倒是简介里的几句话是这本书的全部。
  •     看着感觉生涩 读了其中几篇就放下了 希望是我的阅读习惯问题
  •     慷慨有余?不如读《迷雾》,或陈实译《不安之书》。
  •     这书差点就可以解答我的几个问题。但喋喋不休的说教和无法自洽的逻辑毁了一切。
  •     存在主义个大头鬼啦!心中没有爱的人,看起来毫无生机
  •      我不愿死后灵魂永恒。
  •     补录
  •     书有些旧,发黄啦 不过无所谓咯书的内容让我思考了很多莫名其妙的问题……
  •     : B551/2122-1
  •     是本好书,但是译者只顾学外语了,显然文学和哲学知识储备太少,人名错得离谱,如把拜伦译成庇龙。此类错误不少。中国大陆译者多没文化。
  •     苦难,信仰和爱
  •     “生命的悲剧意识来源于对不朽的渴望”
  •     生命诚然是悲苦矛盾的,然而,悲苦矛盾不是生命的全部。
  •     好看,下次再来!
  •     对「上帝」的讨论很有启发,解决了一些之前无法克服的困难,其他部分就非常普通了……
  •     心和腦的戰爭便是悲劇。
  •     可能正經俠老師會喜歡,因為生命的悲劇意識來自對不朽的渴望。我看不來。
  •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思维过于脱离我们的感觉,近乎平庸。
  •     呵呵。至始至终都没看懂
  •     ……对存在主义不是特别感冒
  •     之所以信不仅仅因为相信客观的创世主存在,也是人对于永生和理解的追求。
  •     稍嫌装~
  •     只有那些內心堅強的人才能讀這本書。
  •     甚至木有重读的勇气
  •     读的我累死了…………
  •     硬着头皮看完,以我现在的领悟力,尚没有醍醐灌顶之感,不过觉得放下书还有很多想法挥之不去。
  •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或多或少的苦难,我们又如何知道我们的存在? 除了受难而外,我们又如何能转向自己而获取到深思的意识呢? 我们享乐的时刻,我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我们的存在;这时候,我们变成为另外的一个人,一个陌生的存在体,我们隔离了自己 “ 真是逼人圣经
  •     为什么我要看这本书再看下去我要马不出论文了宗教哲学是无底洞啊所以古古莎到底是什么鬼头痛ING
  •     书不错 尽管翻译有一点点点瑕疵 总体很流畅 很好理解
  •     大受启发
  •     康德秉承启蒙理性的信念,对发端于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及其所伴生的社会变革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意欲将宗教建基于道德,而不是将道德建基于宗教,这是其完成近代主体性转变在认知论之外的实践论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乌纳穆诺受康德思想洗礼,但在其所处的时代古典自由主义理想已经被背离,基于占有性个体主义的的自由主义弊端群起危机四伏。乌纳穆诺在新教理论之外重新从天主教的信仰中去矫正理性主义的偏枯,高扬“非占有性个人主义”道德价值的意义,其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     书页没有破损 完整性很好 还没有看
  •     世界和生命里,最富有悲剧性格的是爱。爱是幻想的产物,也是醒悟的根源。
  •     翻了一些,感觉还不错,虽然感觉有些地方还带着主观色彩,现在看这个或多或少会影响心情。
  •     艰难的读到第五章就没法继续了
  •     无包装。 而且有脏痕。
  •     翻了一些,感觉还不错,虽然感觉有些地方还带着主观色彩,现在看这个或多或少会影响心情。
  •     生命的悲剧意识就是渴求永生与必死之间的矛盾
  •     有了悲剧意识,方才生出对生命的敬畏,方能好好活之。
  •     乐观的站在悲观者的立场上用悲恸的眼光看清这个悲惨世界的真相。
  •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或多或少的苦难,我们又如何知道我们的存在?除了受难而外,我们又如何能转向自己而获取到深思的意识呢?
  •     快乐让人忘记自己 悲剧让人体验存在 爱 让人在给予和付出中获得永生 最亲密的拥抱 也是最亲密的撕裂 接合其他组织 撕裂自身细胞
  •     这段时间太需要你了。
  •     精神与实体的矛盾
  •     嗯 就说人啊 天天奔着长生不老永垂不朽而去 就是人之本性 我说不上赞同与否 反正我也不是哲学家 而且我也无法长生不老 感觉按这个去推算 我这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又好像没什么本质意义 因为我并没有打算永垂也没打算不朽 还是烂作春泥更护花吧么么哒
  •     最爱这类。灵魂不灭。
  •     如果今天的世界确有一种真诚而又完整的悲观主义,那么,它必然是沉默静寂的。”“宁静不属于我们,当我们还不曾全然付诸行动面临生命的各项困境,当我们还没有完全体悟人世的诸般哀乐,我们是没有资格奢言宁静平和的。”
  •     共勉之!
  •     也许原著会好点
  •     不好意思太高深了
  •     关于生命转化的
  •     图书馆偶然遇到,暂时看做对克伦剀郭尔的各种复写。
  •     一边去,存在主义
  •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或多或少的苦难,我们又如何知道我们的存在?除了受难而外,我们又如何能转向自己而获取到深思的意识呢? 我们享乐的时刻,我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我们的存在;这时候,我们变成为另外的一个人,一个陌生的存在体,我们隔离了自己。惟有藉着受难,我们再一度成为自己的中心,我们再回到自己。
  •     我都有时间读完一本西方哲学书,却“没时间”写开题报告,看来我生命的悲剧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到每一个细胞
  •     译者的签名本,感觉行文有点吃力……原文是五颗星的,冰山下的内容还要多得多。一篇揭示天主教神秘主义与西班牙民族精神密切纽带的重要作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