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转的时刻》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不可逆转的时刻

出版社: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542625793
作者:冉克雷维
页数:122页

在轰鸣中感受死亡

人们对死亡的焦虑,是由于惧怕孤独地走向未知。生命是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存在,也是内在和外在的共同支撑体。生命和死亡一样只有一次,死亡令生命无价,生命使死亡震痛。活下来,灾难中的人们,这是生命主观的渴望,也是生命客观的期盼。五月十二日,仿佛是无限长时间的痛苦,刹那的恐怖震颤撕裂了大地和天空,撕裂了宁静,撕裂了生死的界限;仿佛是瞬间爆发的呐喊,永恒的爱温暖着寒雨凛冽的大地和天空,温暖着呻吟,温暖着幸存的人们和孤独的人们。难以想象远方的痛苦,只能遥遥地祈祷着、盼望着、祝福着。当万众一心的时候,生命是另一种样子,不再脆弱,不再孤独,不再惶恐。在守望相助的这些天里,华夏的血热烈地交融,人民生死相守。献上我微不足道的帮助和祝愿,在无情的灾难中,在国殇里与族人共同坚强。我们要努力地幸福地生活下去,这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命的哲学。

不理解生命的时候阅读死亡的意义

这是个不恰当的事,初中那会意外读到这书,其实彼时我根本不明白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每天每天重复着这样那样的生活,看不到终点又觉得开始点没有什么目标。任性地想着怎么去接近死亡的感觉,不愿意承担活着的空虚与无聊。一开始并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逆转的时刻,只是封面觉得应该很好看,却不知道其实有此番沉重。彼时想的事,不过是,即使长大是个无限接近死亡的过程,而活着这个事就是把死亡隔绝在外的枷锁。是不是只有不可逆转的时刻之时,才会有真正解脱与脱于肉体束缚的那一刻呢,亦或是活着本身就是为了那一刻呢。因为当时从来没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并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友情,什么是喜欢,没有太多的依恋的时候于是也就什么也没所谓了。然而回头想想,即使是现在,开始都有了解开始都有明白过,就算下一刻就是面对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遗憾才对。到底什么是存在呢,到底我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呢,这个世界所有的我看到我摸到我想到的是真的存在的么,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一味假装以为,只要去感知,去理解,去触摸,就是在最大化的感受我存在的样子吧,虽然即使也没有太多的存在感。活着的意义就是活下去,而相反的事的意义也是一种对于活着的释放的话,只是让我觉得两方都是可以让我欣喜的啊。让我欣喜的这样的感觉,我有时候在想,是不是也是幸福呢。

咄咄逼人的死亡

1. 有关死亡的书籍很多,但以对话录方式出现的并不多。作者冉克雷维毕业于巴黎高师(被誉为思想家的摇篮,从这儿走出了罗曼·罗兰、萨特、福柯、梅洛·庞蒂、德里达等。)2. 除了安乐死,冉克雷维集中谈了有关死亡的方方面面。死亡,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事实,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对于死亡而言,每个人只能自己走过去,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我可以在某种场合代替您,甚至为您赴汤蹈火,但我不能代替您去死的位置。每个人只为自己而死,自己谢世,为了自己。“(P19)这种必死性的荒谬之处就在于,我们知道自己终有一死的事实却无法逃避。这种窘境带给我们的就是死亡焦虑。3. 为了克服死亡焦虑,人们有多种途径。“我知道我会死去,但我不信。”雅克·马多尔如是说。我知道,但我内心深处并不以为然;如果我确实相信,千真万确,那我就活不成了。所以我就只好安在别人头上。从我周围的人开始。......这边是最主要的欺骗方式,把死亡无限期地延长并强加到别人身上。这也是生存的需要,这一需要使我们不断地欺骗自己。(P15)就算”死亡是确定的,感谢上帝,而时间是不确定的。所以我死是必然的,但日期不肯定,早早晚晚,越晚越好......在确定的事实与不确定的日期之间我们可以陷入不确定的希望之中。”(P75)对于死亡,我们心存侥幸。在死亡把我们逼得退无可退时,宗教总会适时出现,它“令我们产生安全感......尽管没有多少上天堂的可能,他的生活也有意义,因为生活已经融入一种宏大的事物中了。有意义的条件就是将生命的期限融入到其他事物中。".(P17)应该说,这些思考,对克服死亡恐惧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冉克雷维说:"这只是自省的看法,这种看法对我没用。”4. 对于死亡,作者有着自己的看法。“死亡是没有任何形式或形状的过渡。所以这种事根本没法表述,不是凭经验就能解决的。就是达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境界,或什么都不是,或虚无。......可以说是一种更加抽象的东西,完全不同的事物。甚至都不能说不同,也不能说是另一个,因为另一个意味着同一事物中的另一种形式。”(P97)既然死亡不可名状,因此,“对于死亡,我所能够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要想它,因为没什么好想的,没什么好说的。死亡藐视话语,死亡也藐视思想。”(P99)。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于死亡我们无动于衷。”死亡的哲学就是对生活的思考......对死亡的态度就是生活中的一种态度......我对死亡的想象都是针对生活而言,是生活的变异,仍然是生活。“(P35)虽然“死亡是不可挽回的、不可逆转的,但由于这个人曾经存在是个事实,那么对于他的存在而言,事实将永远封存,这事实不可剥夺,不可磨灭,不可破坏。"(P25)雁过留声,我们的生命总是留下痕迹。”既然如此,就让我的生活永远充实、美妙,让它带着神奇的奥妙。"(P36)5.对于生命的出口,以及如何克服怕死心理,虽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但我始终认为,天堂有路,这条路不止一条。我尊重所有的出口。

失语的另一国

“那个躺在豪华陵墓里的胫骨并不比埋在公共墓地里的穷人更加幸福。不平等中的最大平等就是死亡。”来自法国的犹太裔哲学家冉克雷维一本《不可逆转的时刻》里,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今年,中国目送了众多生命的离和逝,有失踪后再也没有寻回的亲人,有地震中集体丧生的人民,还有无数不知道名字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轰鸣一声中的工程事故、煤矿塌方离开了现世。也许是事故,也许是天灾,也许是经济危机逼疯了本来就很弱势的他们……时至今日的中国,可能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需要心理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慰籍。当然我指的不是《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那种招摇撞骗,不知所云的书,而是一些心理哲学书籍。《不可逆转的时刻》首先是一本装帧特别,可以揣在冬天大衣口袋或是手袋里面的那种小书。里面的话题——死亡,却是人类永恒的论题。其主要收录了哲学家在不同的场合就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而做出的回答。当年,冉克雷维对很多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朋友说:“我要写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他们回答:“怎么,您没有找到其他可写的吗?我们现在是1966年,人类都登上了月球,有多少振奋人心的事值得大书特书。“只有一位对他说:”对,应该的,所有的人都失去过亲人……“这就是哲学,做一些不太有用的事情。冉克雷维最后说到。脑海中忽然浮现了荒凉山头的一座墓碑。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一些片断长期地凝滞在我记忆的图像中,不曾消失。比如我还小,在家看到爷爷从沙发上站起来需要借助一个拐杖,喘很久,要大口地呼吸,停顿弯着的腰很久,才能继续;再比如,爷爷弥留的最后病房桌上,摆放着一盘还在冒热气的清蒸鲈鱼。爷爷已经没有力气,也没有食欲了。亲人怀绕,大家都只是干着急,我默然立亲戚中的最后一排,只看到窗外阳光洒进来,苍白的床单让人心生寒意。再比如,我唯一次看到父亲哭得无以自己是爷爷刚离开的那段日子。我惊恐地看着他不停地抽泣,眼泪从眼眶中逼出来,冬夜里暖气嗤嗤地响着……“人们并不需要面模、面具和误解,简朴的方式将消除人类一切的自高自大,人其实只想寻找安慰和宽心。“当时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我,无法透析,却在每次去爷爷的墓前探望,动手点燃那些通往冥界的纸钱,看袅袅的烟雾上升至墓园的半空中时,隐隐看到了苍老的奶奶眼角的湿润。在冉克雷维的回答中,我总能发现一些话语可以回答自己面对的困惑,正如在面对生活匍匐行进的同时,人们也在遵循内心的法则,借此来构建个人哲学。编者说,对冉克雷维而言,人生是“宇宙狂想曲中的一个梦想的插曲“,或许只是被无尽的死亡所分隔开的一段”转瞬即逝的旋律“这并不让人生显得微不足道或空虚无意,因为经过人生的时间和空间,实则是死亡和绝望都无法抹杀的永恒事实。当大学某一年在家翻看旧时资料,无意查到爷爷所撰写的回忆录以及那些老照片时,看着爷爷苍劲的字体,读着那些年代里的风云往事,家庭被普通日常生活下隐蔽的那些激荡在我眼前出现。爷爷是走了么,还是他并没有真正离开。我有一天,也将站在父母的位置,送别他们吧。此般未来不敢想象。可我心里明白,不可避免我需要面对。生命是损耗的过程,流星划落的轨迹中,和大气层的摩擦也在损耗星体,这就是衰老。不可逆转的除了结果,还有生命的变异。那是存在的彻底夸张,也是最深的遗憾,最美的歌曲,最感人最令人心碎的诗歌之源。还记得在阿姨的化妆镜前和她的对话,我们讨论着脸上的色斑以及皮肤白的人为什么在年老后会有更多的苦恼,阿姨边利索地涂防晒霜,边朝我笑着说,那在我看来,是一种知晓并认可自己状态轻盈的语气;我也记得不久前大学时代的好朋友和我煲电话,压低声音说,你还记得么,也就是两三年前,大家似乎时间多得挥霍都挥霍不掉。妈妈上个月告诉,一个同学外婆心脏病去世了,我脑里立刻浮现小时候常在路口碰到的拎着菜篮子的老奶奶,一个才华横溢隐居中小城市的女士。一转眼,不过就一转眼。书中还探讨了安乐死、宗教上关于死亡的仪式,多半不深奥,对话本身基于一种浅易的理解。但你若是期待着读《小时代》那种大白话也是不明智的。语言在有些地方是废话,有些地方是箴言。不需要动脑固然轻松,但也别忘了,还有不少积极思考的脑袋,可能人除了活在现在,还需要为未来生活的高潮或低潮建造一座自己的堤坝。那是感情的底线。你要看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么?书的封面打开是一张海报,第一页的女孩的心脏悬空挂在黑暗中。有人也许会问我,怎么,你没有找到其他可读的吗?我们现在是2008年,中国人办了奥运会、太空行走,有多少振奋人心的事值得大书特书。“会有人对我说:”对,应该的,所有的人都失去过亲人……“类似的话么?

我们这是自寻死路~

死亡的第一层涵义消除了生活的意义,因为我一死,就哪也去不成了,但另一层意义上,与前一种相反,由于死是虚空,即我说不出我去哪里,正因为这样,我的生活反而变得美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在这儿,就在这个时候,这个事实怎么说都是很奇特的。每当我们怀疑上帝(这里的上帝可以是宗教意义上的,也可以是宇宙规律的代名词)时,往往会再怀疑。比如我们想,不会有命中注定的,我现在就可以决定我下一刻做什么,然后我又想,谁知道我做的决定是不是也被安排好的,因为结果上只能出现我做的一个决定,所以我并不能判断我是否做了一个偏偏不同的决定。又比如死里逃生,到底是不是从死里走了一遭,或者是本来就大限未到,还在苟延残喘。然而跳出这之外,我又可以带点狂妄地说其实上帝也就是通过再怀疑这手段来打消我们的怀疑吧。可是这样说的话,我并没有跳出来,我又承认了我所怀疑的上帝。真是个苦恼呀。 讨论怎样减轻面对死亡的焦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个讨论势必会涉及到死亡除了是虚空外,到底是什么,我们最终会是什么样子。这无从知道。正因为这样,就像打赌一样,如果知道结果,那除了一点可怜的目的达到以外,这场打赌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面对死亡,如果焦虑,那就焦虑好了。特地去报一个减轻焦虑的辅导班事帮不上忙的,况且死就只有一次,培训之后也不能说比哪一次“死得更好”。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尼采批评苏格拉底慷慨赴死,好像是自愿去死,完全没有了对死亡应该有的恐惧。我当然不会同意“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一种愚蠢的群体活动”这一观点。奥运会只是“大型比赛”的一个借代,没有了奥运会,大概各种世锦赛就成了“愚蠢的群体活动”了。这些大比赛原本只是为了区别没有名义的午后练习。体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而且也是在证明人类力量的极限,这就好比很少人学只是只是为了扫盲,大家都是为了寻找最高的真理才在学习着的吧。人类能有多高、多快、多强,这些在成为虚无之后即使想也没办法弄清楚的事情,在那之前把整个人类的缓慢发展历史作为交换换来的结果这一过程无论如何也没有那么愚蠢吧。至于,它变成了一项商业活动,我把它看作是做好事的同时顺便赚的外快,你怎样看,其实不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不可逆转的时刻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