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忧伤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的忧伤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11817372
作者:何怀宏
页数:295页

作者简介

《中国的忧伤》是国内知名学者、伦理学家何怀宏教授思考和评论中国社会道德现状与前景的一个记录和总结。《中国的忧伤》从生死、医疗、教育、法治、历史传统等方面出发,揭示出在盛世中国的当下,社会依然存在的伤疼,在分析批评社会中种种不公、暴力、腐败、偏见等不道德的现象的同时,呼吁坚守制度与个人的伦理底线,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书籍目录

目 录
辑一 生 生 死 死
优先关注生存底线 / 3
此心忍死最堪哀 / 6
通过法律运行正义避免王斌余式悲剧 / 10
道德与法律偕行遏制恶性杀人犯罪 / 14
减少一份绝望就减少一份危险 / 18
对灾难的道德记忆 / 22
野外探险与尊重生命 / 25
濒死处境中的求生选择 / 28
中国第一代富人的光荣与危险 / 32
警惕财富转变成肆虐的日常权力 / 35
亟待疗救的病苦 / 38
愿一份自白启动更多的反省 / 41
今夜,祈愿所有生命的平安 / 45
雪夜,想起了一个人 / 49
死刑究竟意味着什么? / 52
死刑能否达到赋予它的目的? / 56
死刑在何种意义上是正义的? / 60
从校园系列杀童案谈到谁之罪 / 64
人间正道是生生 / 68
辑二 道 德 的 底 线 在 哪 里?
中国人,你为什么如此生气? / 75
社会焦虑的精神成因 / 80
让温和成为中坚的力量 / 83
保护网上的理性空间 / 86
“荒唐禁令”吁请阐明和坚持底线伦理 / 89
范美忠风波中的道德底线 / 93
基本义务求同,精神资源存异 / 96
“责任中国”比“感动中国”更迫切 / 100
让道德模范继续是自己行为的主人 / 104
承担对快乐后果的责任 / 108
救助与回报 / 111
舍己救人是不是一种义务? / 119
从夏普感受一种独立的精神个性 / 122
个人追求无定所,公共事业有定规 / 125
厕纸见证文明 / 129
辨“各人自扫门前雪” / 132
国际关系领域里能不能讲伦理? / 135
藏獒的故乡在高原 / 139
道德重建的力量与信心 / 142
继承传统以再造道德文明 / 145
辑三 重 为 惠,若 重 为 暴
重为惠,若重为暴 / 153
法治的希望在于普通而坚韧的努力 / 157
官民比中的概念与问题 / 161
为何官多,何以成患? / 164
贫有道,贪亦有道? / 167
反腐之道的制度互动 / 170
对治权力腐败的六条途径 / 173
古代官员的读书风气 / 177
从“君主下的贤贤”到“民主下的贤贤” / 182
软实力与硬实力 / 185
中国三种“传统”的认识与选择 / 188
对历史应有的温情与敬意 / 192
今天是否还要继续解构“孔子”? / 196
中国的西部精神 / 199
一起物业纠纷的标志性意义 / 202
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 / 206
看病难中的“物贵人贱” / 210
如何把药价降下来? / 214
免费了,新人为何还不去婚检? / 217
“换脸”一事应极其慎重 / 221
坏经济能使人变好吗? / 224
大学改制意如何? / 228
诉诸公共理性 / 232
港校与内地竞争是件好事 / 238
王选是院士也是好人 / 241
缩小贫富差距根本在基础教育 / 245
抄袭剽窃之风缘何而来? / 248
戒慎于强大的国家能力 / 252
附录 访 谈 与 答 问
底线伦理是我的冰山一角 —— —《经济观察报》访谈 / 257
《观察家》年会答问 / 273
就隐性采访谈义务冲突 / 276
大学不是市场,学界不是权力和利益的角逐场 —— —《科学时报大学周刊》访谈 / 282

内容概要

何怀宏:祖籍江西清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主要学术著作包括《良心论》、《道德•上帝与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公平的正义》、《生生大德》等书。另编有《生态伦理》、《公民不服从》等著作、及撰有《若有所思》、《珍重生命》、《比天空更广阔的》、《渐行渐远渐无书》等随笔散文集。译著有《沉思录》、《道德箴言录》、《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正义论》(合译)、《伦理学体系》(合译)等。

章节摘录

  我很赞成这位社会学家的基本判断,即认为这“荒唐”又有不荒唐处,甚至可以说是在某些方面给我们亮起了红色预警。有些领域的底线失守的确已对社会基础构成一种严重的威胁,而这种失守既与民族精神的根本断裂有关,又尤其与不择手段的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有关。正因为此,才更见证出申明一种客观普遍的底线伦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但我们还可以继续分析:为什么许多人还是会觉得这些禁令“荒唐”?原因大概就在于这些禁令所涉及的已经不是行业的底线,而是每一个公民的底线,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底线,甚至是每一个人“人之为人”的底线。它们也不仅是道德的底线,更是法律的底线。诸如不能奸污猥亵,不能酒后驾车等,这些不仅对某一行业的人,对所有人、所有公民都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违反者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作为各个行业的道德守则,是应当在这基础之上的,再根据各个行业的特殊情况,提出比这更具体、更积极、也可说是更高的要求。比如官员岂止不能挪用公款,更应当履行职责,有所作为,安定和繁荣一方;教师岂止绝对不能猥亵奸污少女,还应当教书育人、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如此看来,像将“严禁奸污猥亵女生”写入教师守则,虽然教育界确有败类,但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很不尊重的。而以上这些情况还说明,我们迫切需要厘清“道德底线”的概念,并发展一种“底线伦理”的理论,以确立社会生活的可靠屏障。  ……

图书封面


 中国的忧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戴望舒在1942年抗战期间的一首诗中写到:“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那是一个战火不断蹂躏大地的时代。诗人向往着明亮的一角,渴望在那里我们所有的人 “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而今崛起中的中国,我们依然需要关注中国忧伤的角落,不论这样的角落有多少,也许是少数人,还在社会的角落苦苦的挣扎;也许是少数人,还在不断突破道德的底线。但是,只要有一个人还挣扎在悲惨的生活境况,就应当足以使我们不安了。同样,也只要还有一个人在绝望、或贪婪、或愤怒、或完全的麻木中犯罪,也就足以使社会不宁了。如果其他的人不关心、不援手,悲惨将会加重、会蔓延;同样,如果我们不制止、不反省,罪恶也将会加重、会蔓延。因此,我们需要勇气直面中国的忧伤,需要反省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的伤疼,在分析批评社会中种种不公、暴力、腐败、偏见等不道德的现象的同时,呼吁坚守制度与个人的伦理底线,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     读何怀宏的《中国的忧伤》,并不一定被他的文字打动,那些道理也不是高论;倒是文中反复出现的那些场景,而今读来,历历在目。想想现在,不禁悲伤了起来,我们改变了什么?没有,我们还在那个圈子里。这本书不是时评,倒像是一本行为纪录片,告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坚韧些,站直了别趴下。
  •     读完这本书,以下摘抄是让我感触最深的:除了本性上的温和者,社会还应当有些有意识的、坚定的温和者,他们应当成为温和力量的中坚。他们对人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有坚定的基本准则。如果说他们也有极端,那就是温和到“极端”了:即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自己的根本信念和基本准则,不因对手的偏激攻击改变自己的观点;也不因对手的不择手段而使用下作或强制手段。他们可能并不轻易惹事,但事情找上他们的时候也绝对不怕事。当风暴袭来的时候,他们仍然能够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他们瞩目于长远而不在于一时,致力于建设而不是破坏。他们最优秀的一种德性是坚韧,而坚韧也许应该是今天最值得推崇的一种品质。他们也拥有能在的激情,但是,这种激情更多的是表现为长期沉潜的功夫,而不是一时兴奋的张扬。温和也许常常让人们觉得不过瘾,也不能“只争朝夕”。甚至温和有时也许会让人觉得软弱,但事情的最后往往是坚定的温和者取胜,或者他们个人成就的和对社会贡献的更多。关于温和者的描述,准确、恰当而深刻。就如作者说的一样,现在的中国需要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能在混乱不堪的时局面前保持自己的姿势,不卑不亢,也安安分分。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本来很喜欢何怀宏老师的文章和书的,但是这本让我感觉挺失望,题目很吸引人,很有内涵的感觉,但是内容一般,就是一些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的感想,看法,等等。有的甚至还有点发牢骚的感觉。没有很大的思想深度。就像看了一篇有一篇的评论员文章,但这些时事早就已经过期了。
  •     读了只会更忧伤
  •     很不错的书,值得慢慢细看
  •     好书,思考现实道德问题很有见地
  •     一部较好的著作。当代的世间百态。
  •     扯淡呢
  •     难得的有思想的读物。知识分子如果没有悲悯的情怀,能只能叫做“砖家”“叫兽”了。
  •     睡前躺床上看完这本书,很失望。现今的何怀宏已经不是当年的何怀宏了。当年那个写《世袭社会及其解体》和《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的学人到哪里去了?本书通篇都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调调和主流舆论界的味道,广度不够,深度有限——可能这些文都是报上登的,因此篇幅很短,许多问题都没有深入探讨。说实话,何教授不该是这个水平的。
  •     这本书题目好大,但内容一看,其实内涵较浅,基本都是在网上新闻报道加些分析,就可以了。
  •     发人深省。
  •     刚买来,被同事抢去了
  •     受不了作者的那种劲儿
  •     还没有看完,很多问题有同感
  •     空隙时间看看,可以了解了解,但是过于浅薄,不够深入
  •     很喜欢何老师的气质,温和而坚定,这也是我最向往也最有可能实现的人生态度。今天的经济社会学课上,我认真做了这本书的笔记。书中有很多可以触发我思考的点,值得多读几遍。
  •     绝对经典,不多说,力荐!
  •     这本书绝对值得,内容很深刻,值得深思
  •     值得一看,对国人生存环境的反思
  •     颇有拼凑之嫌- -不过何老师的深厚功力还是可见的~制度与人心必须要兼得。
  •     报纸上介绍了这本书,感觉不错,买了先。
  •     作者介绍了很多国内腐败黑暗的一面,表达了他对时政的看法,多是急迫想要唤醒人们意识的肺腑之言。正如作者说的“只有在忧伤才感到一丝真意”,人类总是透过历史正视惨烈的真实才会有改造的决心。
  •     评论性质的文章 比较深刻
  •     很深奥,迷茫看不懂
  •     何先生是哲学家,写的书很有人文关怀。
  •     先生说的都是一些很平常的道理,但于当下中国社会而言仍具启蒙意义。
  •     中国令人忧伤的东西太多了
  •     有些话非常具前瞻性 很有道理
  •     比较理性,适合学申论
  •     随手翻了翻,仔细看的话,应该会有收益。
  •     忧伤的有点蛋疼的嫌疑。
  •     现在,我们更应关注的似乎不是“差距”有多悬殊,而是这个社会的底线究竟有多低。
  •     儿子高中的推荐书目, 中学生读好写论文
  •     忧伤无处不在
  •     不太认同哲学家的思维方式
  •     一如其题,书中讲了很多现实的无奈与悲凉,很深刻,同时书卷气很浓
  •     用现实的例子进行哲思,很有说服力,但蛮感伤,正在看...
  •     虽然看过,但想着再看一遍,理性犀利的文风,我可以用崇拜来形容自己的状态。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有那么理性深刻的观点,真的不要不断一直学习才行,指路人,指航灯
  •     对现代社会法制缺失、道德沦丧等诸多令人发指的悲剧现实的控诉
  •     作者通过种种案例的介绍同时向读者解读了中国先进所有的那些不应该出现的人间悲剧与社会现象种种,在阅读的时候读者会与作者进行思维。伦理。道德上的沟通交流并且在读者有些许感触的时候明白什么是中国的忧伤!
  •     语言拉杂,缺乏深度,感性的发挥!
  •     不出所料,这样的标题最能吸引我。「此心忍死最堪哀」,聂树斌案终于告一段落了,正义,我们等得太久了!
  •     非常张知识的书
  •     底线伦理
  •     愤青为了证明自己的不懈努力~
  •     一本社会新闻散文集,点评比较隔靴搔痒。内心有个声音在说「不好看!」
  •     这个书名吸引了我
  •     何教授令人仰慕!
  •     还没有看,不过这是老师推荐的书,貌似何怀宏是世界知名的中国作家,内容应该不错吧~书的质量很好,二十多块钱还是很值得,赞一个~~
  •     网易新闻评论版
  •     文字平实 有些道理明明知道 却易遗忘 娓娓道来 有经年久远的老人讲话的那份隽永与平和 2011.12.6——2011.12.11
  •     对问题的理解深度不够。有时有点偏颇。
  •     读完这本书就把忧伤抛开,走我们自己的路。
  •     用事例体现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和对于历史传统的思考。现在我国经济的成就是不可忽视也不可否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毕竟需要时间和一定的制度基础。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种精神的环节,慢慢连成一片,重现一种可能是创新的文化精神。
  •     读也能读,但是我们已经足够忧伤,确切的说是哀伤。光说“应该做”,不说“怎样做”,又有什么用呢?
  •     在作者对各种社会事件的探讨中,看到了理性的思考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及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作者的分析使我有了不同的思考角度,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     理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