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
ISBN:9787301090237
作者:史作柽
页数:185页

作者简介

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其伟大作品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种新空间观念的到来。杰出画家有诗人的心,灵动的手,更要有哲学层面的[看]。塞尚这样开风气之先的艺术家,不从哲学的、美学的高度探测,则难以走近。这本书是作者有关艺术的重要著作,书中对塞尚深刻而精彩的分析,从艺术到美学,从美学到人生,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只要我们愈长久地注视塞尚的绘画,尤其是当我们更能从他绘画之整个历程来看他的绘画,我们就愈是发现到,塞尚的艺术所给人的启示,绝不是任何单方面的、强烈的、惊喜的、快乐的,或悲剧性等等的情愫;反之却是一种透过坚实结构的宁静感,向人不休止展现的一种反省之情。
人永远有一个达不到的世界存在着,甚至就是我们知道了也一样说不出来。但尽管如此,我们依旧不休止地追求了下去,因为正有一片永恒的自然存在在那里,于是我们便不能不以永恒的追求去获致它,甚至就当我们明明知道追求不到时,我们依旧如此不休止地追求下去,此即永恒的追求,此即永恒的心灵,永恒的自然,同时亦发即一种人的永恒性。

书籍目录

自序
一、孤独与究极
二、苍茫的宇宙
三、焦虑之旅
四、永恒的自然
五、生命的历程
六、风格
七、感觉的实现
八、感觉与自体
九、感觉、视觉空间
十、古典
十一、空间与整体(一)
十二、空间与整体(二)
十三、空间与整体(三)
十四、几何图形与结构
十五、情感的胜利
十六、形上之幻影
十七、终结

前言

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可说是人类高度表达世界中,所不可或缺之方法性的中心题旨或关键。但时间的存在,尤超越于空间的存在,常使人不能真得其究竟,所以说若就人类表达之事实来说,大凡都在于空间的范畴中了。这不但对于哲学是如此,对于科学是如此,对于空间性艺术之绘画来说尤其如此。我们假如能真知一种绘画之空间的表达方式,大概就算是我们对此绘画,有了一种比较方法性的严正认识了。

内容概要

史作柽,哲学思想家、诗人,兼及绘画艺术,早年就读于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文化大学、台湾新竹高中,并在台湾各大学巡回演讲,在台湾师范大学举办讲座,极受欢迎。有五十多部著述,拥有广泛影响。北大出版社第一次推出台湾诗人思想家史作柽系列“未名•大思想随笔”,包括《三月的哲思》、《三月后的五卷》、《九卷》、《时间中的苦索》、《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聆听的世界》、《艺术的终极关怀》、《美感与安慰》、《形上美学》、《哲思日记》、《生命现象》、《中国哲学的智慧》、《忧郁是中国人的宗教》。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名家评论:     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哲学教授 石朝颖:      如果你是年轻的读者,那么史作柽的著作是你青春情感的指南;如果你是成年人,那么更需要看一看史作柽这位哲学家的哲思了!这都是我个人在这二十多年来的亲身体验,希望能分享给有缘阅读此书的读者们。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中心主任 林安梧:     史作柽,我的第一个印象,他是灵魂的苦索者;第二个印象,他是形而上真实的追索者。     著名文化工作者 胡因梦:     在我的眼中,史作柽以哲人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的眼前,却以艺术家的面貌出现在众神的眼前。

名人推荐

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哲学教授 石朝颖: 如果你是年轻的读者,那么史作柽的著作是你青春情感的指南;如果你是成年人,那么更需要看一看史作柽这位哲学家的哲思了!这都是我个人在这二十多年来的亲身体验,希望能分享给有缘阅读此书的读者们。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中心主任 林安梧: 史作柽,我的第一个印象,他是灵魂的苦索者;第二个印象,他是形而上真实的追索者。 著名文化工作者 胡因梦: 在我的眼中,史作柽以哲人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的眼前,却以艺术家的面貌出现在众神的眼前。

章节摘录

(1) 在台北阳明山的文化大学的校舍阳台上,望着眼前的山丘。在这春天的季节里,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似乎都知道自己的“自然之道”在那里。 (2) 提笔写史作柽这本《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一书的导读,禁不住地,我想到塞尚的这段话: 我们和自然的接触,即获得一种训练,但我们却只有靠了专心一意的钻研,才能将混乱的视觉纳入秩序。所以说,艺术即以人的感觉,通过视觉的确立,所完成的一种“结构”之理论…… (3) 史作柽在这本《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的书中,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正是要指出塞尚通过绘画艺术的穷尽表达,来“结构”出人与自然的永恒关系。 (4) 如果认清了这一点,在阅读本书《永恒的自然》一节时,就能了解作者在书中为什么会引用塞尚的一段话,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所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会散灭或消失,但自然却始终如一。……自然乃一永恒之物。 (5) 接着本书作者也更进一步地提到: 人永远有一个达不到的世界存在着,甚至就是我们知道了,也一样说不出来。但尽管如此,我们依旧不休止地追求下去,因为正有一片永恒的自然在那里,于是我们便不能不以永恒的追求去获致它,甚至就当我们明明知道追求不到时,我们依旧如此不休止地追求下去,此即永恒的追求,此即永恒的心灵、永恒的自然,同时亦即一种人的永恒性。 (6) 看了上面的这段话,我们就不难体会出“永恒的自然之道”,在史作柽的艺术哲学与塞尚的绘画作品中的意义在哪里了。 (7) 史作柽在他的其他著作中,曾提到哲学的本质是介于基础与形式之间,但情感是人惟一的存留。 (8) 为什么情感是人惟一的存留呢?因为形式永远是人的一种设定,但是心灵却是人的惟一基础,不过真正基础性心灵的尽底里,所存留的一点点纯粹的情感,是我们人类向一切种类之理想奔赴的惟一“动力系统”。 (9) 史作柽的这本《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于1982年在台湾出版以来,就一直成为大学艺术学院的重要参考著作,也被许多研究塞尚绘画美学的学者推介,于1989年5月获中国画学会颁发的艺术理论“金爵奖”。我想只要有机会阅读此书的读者,一定会被本书作者对塞尚艺术所表达的哲学诠释所感动…… (10) 再引一段塞尚晚年的话,来作为本短文的结语吧: 终我一生都在努力地探讨大自然的奥秘。但我的进步是那样的慢,如今我又老又病,所以我活着的惟一可能与意义,也无非是誓以绘画而亡罢了! 我想从这段话里,也可以看出塞尚的绘画艺术所要追求的“永恒的自然之道”吧!

图书封面


 塞尚艺术的哲学随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前些日子和ww聊起艺术流派的演变,讨论的结果着实令人胸闷:20世纪,许多艺术类别早已度过了巅峰期,有的甚至正走向消亡。在ww看来,舞蹈的全盛时期还应追溯至远古时代!在英语中,“演变”(evolution或development)一词包含积极向上的意思,似乎总是褒义的;而在汉语中,它既可以是落后文化的变革改良,又可以是鼎盛王朝的自我颠覆。对于这一词条的理解,汉语显然要客观许多。以音乐为例:巴洛克风格向以贝多芬、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的转变,无疑是成功的;更难能可贵的是,音乐并未在古典主义的巅峰上迷失方向,而是步入了浪漫主义的高原,涌现出舒伯特、门德尔松、李斯特、肖邦等一系列创作及演奏巨匠;然而,浪漫主义向印象派的发展却是从辉煌沦为平凡的过程,音乐不再以旋律作为根本要素,而开始追求形式的标新立异。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萨蒂的《烦恼》,将一个32小节的主题重复840遍。雕塑的情况也颇为雷同,米开朗琪罗的大气磅礴、贝尼尼的精雕细琢,以及罗丹的激情四射,分别代表着雕塑界的三个等重的时代。罗丹开启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变革,可遗憾的是,后来者再无罗丹之底气与神韵,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也在一系列的扭曲作品中逐渐沉沦。马塞尔•杜尚竟然把一个现成的男用瓷质小便池倒过来放置,就当成自己的作品,还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泉》。笔者之所以分别以音乐和雕塑为例,是因为前者力求在过程中追寻动态的美,而后者试图在瞬间把握静态的美。因此,印象派成了动态和静态艺术发展的分水岭。用流淌的音符来描绘园中的一朵小花,或山间的一幢木屋,实在是勉为其难了,难怪印象派对于音乐而言是个不祥的字眼,但印象派的绘画,却是近代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毕沙罗、基约曼、雷诺阿、西斯莱、莫奈等仿佛是一群天真的儿童,睁着好奇的慧眼,对于自然界的神奇幻变感到无限的惊讶,于是靠了光与色的灌溉滋养,培植成这个繁荣富丽的艺术之园。然而,在这群园丁中,忽然有一个中途倚铲怅惘的人,满怀着不安的情绪,对着园中鲜艳的群花,渐渐地怀疑起来,经过了长久的徘徊踌躇之后,决然和毕沙罗们分离了,独自在园外的荒芜确土中,播着一颗由坚强沉着的人格和赤诚沸热的心血所结晶的种子。他孤独地垦植着,受尽了狂风骤雨的摧残,备尝着冷嘲热骂的辛辣之味,等到这园丁六十余年的寿命终了的时光,这颗种子才萌芽生长起来,为现代艺术的奇花异草拓殖了一个崭新的领土。这个奇特的思想家,这个倔强的画者,便是塞尚。同其他许多艺术家一样,塞尚具备一项能确保身后留名的重要条件,即生前不被人理解。孩提时代的挚友,同为文艺工作者的左拉与他分道扬镳;巴黎美专拒绝录取这名野心勃勃的学生;前辈马奈将他的作品定性为“龌龊的画”;妇人看到他的浴女,总是切齿痛恨,说这位拙劣的画家毁坏了她们美丽的肉体;大小报章杂志,都一致地认他是一个变相的泥水匠,把什么白垩啊,土黄啊,绿的红的乱涂一阵……话说回来,不被理解的未必都是伟人。窦唯的音乐,想必在座没有几位能够适应或认可,但我强烈怀疑一条咬不住王菲这根救命稻草的咸鱼,还有没有翻身的机会。塞尚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根源,在于其过度追求形式与技巧的变更和创新,终为时代所不容。然而也正是这一点,确保了他能在去世之后成为时代人物。在此,我要区分史学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概念。文学史、艺术史中浓墨重彩的,多是像塞尚这般开创新流派或新时代的改革者,或具有较高政治觉悟、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愤怒党”。博览群史并不能说明读者的文艺修养达到多高的境界,因为像大仲马、小仲马、勃朗特三姐妹、华盛顿•欧文、爱伦坡、梅尔维尔这类重文采轻立意的名家,是较难在书中觅到踪迹的。帕格尼尼为世人所熟知的是其纵横恣肆的炫技演奏,但我认为,他同时也是一把创作好手。诚然,帕格尼尼最为著名的六首小提琴协奏曲,就其结构和信息量而言是无法和同类作品相提并论的。但单从美学角度来看,它们却又那么的真挚和热烈,仿佛一位不知忧伤为何物的歌手在灵动地变换着一段又一段抒情浪漫的旋律。试问阁下,您是愿意闷头听840遍同样的调子,还是坐在音乐厅里跟随帕格尼尼high上一回?史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孰轻孰重?言归正传,马奈对塞尚的诟病并非空穴来风。塞尚作品之所以显得“龌龊”,是因为他太过注重中间色和几何体的搭配。塞尚的画,不论是人物,是风景,还是静物,其光暗之间的冷色与热色都极复杂。他不和前人一样只以明暗两种色调去组成画面,他是用各种复杂的颜色,先是一笔一笔地并列起来,再是一笔一笔地加叠上去,于是全画的色彩往往显得激动而浓厚。几何体的呈现亦是拜中间色所赐。塞尚并不像其他画家那般倚重素描,等到他把颜色堆积起来后,轮廓自然就有了,几何体也随之浮现。像这样涂抹而成的作品,其画面必然显得笨拙而失真,这完全背离了印象派的审美原则。塞尚作品的另一特色,便是视角变换。为了避免实物与投影的重叠,或借助影像来填补画面的空白,他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来勾勒物象,致使画面常常显得倾斜而扭曲。在塞尚的作品中,物与像的和谐始终凌驾于个体的独立与真实,与其说他是在为静物写真,不如说是在灌注自己的艺术思想。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林林总总的形式主义流派,从而奠定了现代绘画的潮流。塞尚不仅通过视觉,更是通过心灵来捕捉画面。其肖像画《塞尚夫人像》是在他五十岁时,同居的夫人离他而去之后才作的。塞尚认为,身为艺术家,一方面要运用视觉观看自然;另一方面,借助心灵的逻辑来统驭我们的感觉。真正的整体,如以塞尚所言,乃非形象、非轮廓、非线条、非一般之造型;相反,是在人对于实体与生命之彻底要求中,通过逻辑性的方法追索,最后才得以完成之人面对自然所必然获得的那种惊异感,或其表达方式。塞尚的作品浓缩了唯心主义哲学的精髓,但美术是否真的需要哲学?不可否认,哲学本身是一种美。然而哲学之美在于思维的移步换景,是纯粹的动态之美,适合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相反,雕塑、绘画作品应力求给欣赏者带来瞬间的视觉冲动,即一种人人皆能感知的不可名状之美。在此基础上,对于作品的色调、构图、景深及细节处理的分析才有意义。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看搞哲学的人说艺术,有时候会觉得根本不适合。
  •     老人家很厉害,但感觉好像不为国人所知。遗憾遗憾。
    萝卜青菜,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会觉得无趣吧。
  •     值得一看
  •     感觉先生整个透着悲观的意识,最喜欢他的《时间中的苦索》
  •     读起来有点儿累的 这家伙写书喜欢用长句子和"之",还喜欢用后面的句子把前面说的再解释一遍...或者一个意思用几种方式说....就经常看到后面搞不清前面到底说了什么就又翻回去看...有些内容还是不错的~就读起来太尼玛纠结了!!!
  •     其实挺深奥的,以后会看得懂的
  •     快死开,你个唯心主义解读的混蛋
  •     换个角度看塞尚
  •     此书装模作样,言之无物。不读也罢,读罢必冷笑三声!
  •     读不懂…留待读懂再评
  •     有些地方不太看得懂,其他都很好
  •     不错的书
  •     人不到四十岁以上 谈什么古典情操 而且必须是男人
  •     好,喜欢。还没有时间看,准备好好读读。
  •     很哲学,作者对塞尚极度推崇,说的神乎其神,可惜我水平不够,真心看不懂。但确实不明觉厉,只能谦卑地对待很多东西。
  •     哲学思维还是可以解开一些艺术问题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