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00451938
作者:唐君毅
页数:409页

作者简介

中国哲学传统深厚,诸家义理丰富多项,而思想有流变,不是无端而来,知其来处方知其去处,即有溯本归原的必要。本书纵线专就环绕一核心观念而开展对中国哲学问题的讨论,横向则广摄各家学说,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 包括原理、原心、原名、原辩、原言与默、原辩与默、原致格物、原道、原太极、及原命等诸文,一皆可作为进入中国哲学义理世界之门户。由 再进,专就中国哲学核心观念“性”而论,既成 ;盖“命”不离于“性”,及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能有其理想,生出中国哲学广大之价值世界者,必因其“性”之义而起也。
本书之写法独特,唐先生言之为“即哲学史以言哲学”。唐先生反对无据而妄臆,盖古人之言,不能仅执一端,否则必造成不可解的冲突;而应就其所当之义,分疏条列,使之各得其位。顺是,唐先生把历史上中国先哲言人性之种种理论次第展示、以寻求其本原之义,还曾普遍水恒之价值,以寻求皆一一融和于一广大的义理世界之可能。本书就是以中国哲学各主要观念作为线索,足见唐先生对哲学问题思考之圆熟。

书籍目录

自序(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
一缘起
二本篇大意,
三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义
第一章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一导言
二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
三魏晋玄学与名理
第二章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四佛学与空理
五宋明理学与性理
六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
七结论
第三章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一本文宗趣
二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
三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
第四章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四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
五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
六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第五章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
一导论
二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
三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
四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
五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
六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
七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
第六章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
一缘起
二辨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
三辨“或”与“假”
四辨“效”
五辨“辟”
六辨“侔”
七辨“援”
八辨“推”
九辨“辩”之七事
十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
十一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十二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
第七章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
一导言
二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
三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辨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
四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
五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度
六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
七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
第八章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
一墨家之论“辩”
二庄子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
三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
四言与无言
五葆光与物化
六孟子之论“辩”
七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
八荀子之论“辩”
九孟荀之辩与默
第九章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导言
二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
三王阳明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
四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
五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
第十章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
二王阳明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
三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
四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
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
第十一章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
一序言
二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
三道之第二义——形上道体
四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
五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
六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
七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第十二章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一如何会通此六义之道之讨论
二道体之存在之直觉的印证及要终以原始之道体观
三辨道相之对照物而呈于人心,当次于道体
四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得于道,以成其德
五道之为自然律义及物之无常与道之常
六道为生活之道义及自然律与生活律
七道为心境及人格状态等之状辞义及“不道”一名所自立
八老子论道之思想之外限
第十三章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
一导言
二太极图说之历史性问题
三太极一名之古训问题
四周子言太极之不同于汉晋诸儒织所在
五太极图说之太极与通书之诚道及周子所谓无极一名之诂释
六张横渠之依太和神两一以言太极义
七邵康节之合阴阳之象之和以言太极,及其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
八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与气之生生不息义
第十四章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
一对天地万物根原问题之诸说与太极一名之诸义
二统体之理之所以必须建立之理由与实现原则
三生生之理与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气与西哲所谓质料之不同
四朱子之理不离气义之说明
五朱子之太极动静义之说明
六朱子理气为二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义之说明
七朱子之理先气后及理生气义
第十五章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
一后儒对朱子之太极论之疑难与对太极之异释
二理不离气之二义及后儒之说与朱子之说是否可并存之讨论
三朱子之言心与气之灵
四心之昭明灵觉与生生之理之自觉
五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现
六象山之言心与理及己分内事与宇宙内事之合一
七朱子之心犹阴阳义及心有动静,与性无动静非阴阳义
八综论心理气三者之相依
九象山之皇极及阳明之言心之动静皆涵心即太极与本文结论
……
第十六章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
第十七章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是唐君毅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整理、研究与阐释工程的重要系列成果之一。本书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针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理”与“心”两个最为根本哲学范畴,展现中国哲学本体之理自先秦“名理”、魏晋“文理”、隋唐“空理”、宋明“性理”与清学“事理”的波澜壮阔的哲学发展史。

章节摘录

  吾人上文分别论列文理、物理、名理之不同。今再进而试论南北朝隋唐佛学中之空理之性质。以佛学家与魏晋玄学家较,佛学家乃更喜欢用理字者。僧肇竺道生已重理。后之法相、天台、华严三宗更以理言实际。法相宗所本之解深密经中原有四种道理之分,其中之观待道理、作用道理,指事物之相对关系、因果关系之理,不出吾人所谓物理事理之外。其所谓证成道理,本可泛指一切由修养而证得之理。法尔道理可泛指一切究竟不可更诘,而法尔如是之理。然在佛学,则此后二者,恒用在指空我执法执后所证得之法尔如是之真如理。玄奘窥基综结此宗要义所成之成唯识论,首言造论宗旨在“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末章言“显唯识理,乃得完满,非增减故。”此书卷一破我法执破外境等,处处以“所执非理”“理俱不成”“理亦不然”为言。卷九论遍皆所执中能所取二分“情有理无”。又证见道日:“谓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真见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卷十释四涅椠亦皆以真理为言。如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磐。谓“烦恼障尽所显真理”,为有余涅磐。谓“有为法与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为无余涅磐。谓“断所知障显法空理,此理即无住涅粱”。传为天台宗慧思所作之大乘止观法门论卷末终于“顺本起净,即顺净心不二之本,故有相资之能。违本起染,便违真如平等之理,故有灭离之义也”之言。至华严宗则特以言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名。华严宗之初祖杜顺华严五教止观(大正藏四十五卷)第三事理圆融观,承大乘起信论而言“心真如门是理,心生灭门是事”。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亦论约法以会理。至法藏澄观宗密,对理事无碍之旨,发挥尤多。法藏之华严菩提心章,言“发心观真理”,言“一味真理”,“观此真如理”。澄观华严法界玄镜,释四法界三观,谓真空观之真空,即理法界。理事无碍观者“理无形相,全在相中,互夺存亡,故云无碍”。周遍含容观者“事本相碍,大小等殊。理本包通,如空无碍,以理融事,全事如理”。至宗密注华严法界观,则全篇皆在言“理”时言“理性本有”,“理含万德”。天台发展至湛然以及于宋之知礼,更重理具十法界三千诸法,即性具三千之义;而以华严之只缘佛界理以论性起,而断“九界理亦为性具”之义者,为不备。可见中国佛学之发展,乃向“理之重视”之方向而发展也。然此佛家所谓理,初毕竟是何种之理,则甚难言。今说般若宗所论为空理,尚可无争。因般若宗原主毕竟空。但他宗亦说有。今姑不论天台之理具三千,不宜只以空说,即唯识与华严之理,亦非可只以空说之者。但成唯识论中以真理释四涅磐,及华严宗之理法界之理,仍初当毕竟是指由执障空所证得之诸法实相,或清净寂灭相,或涅磐,真如而言。至所谓“唯识理”之理,则可是指唯识之理论义谛而言。涅磐真如之理,是直指一境界或理境。唯识理是指为达此境界,吾人当如何思想,当去掉何种错误之观念情见,而逐渐引生正知见,得正智之理论。然吾人可说涅磐真如既是由空执障而后显,亦即须吾人在思想上去掉所执之错误观念,或空诸情见而后显。则佛学家所讲之“理论”,亦即所以显真如涅磐之为“真理”或“理法界”者。二者相应,而为一事。因而可同以一理字表之。吾人今亦至少可自佛家之境界或理境必由空诸情见而后显上说,名佛家之理为空理。而本文用空理一名,亦重在表示佛家之理论之注重空诸情见方面,而不重在由空诸情见后修行所证之境界方面。此佛所证之境界,可说是真空,亦可说是妙有。佛之“果”德,固不能径说为空者。学佛之六度万行之“行”,亦不能只说为空。然吾人及诸有情众生之境界中,由妄执实我实法而生之各种情见,则佛家必说其空。因不说吾人之情见是空,则不能引发正知正见。故至少在“境”上言,佛家理论乃偏重在对世人说空,偏重对世间之种:情见以及种种外道之学术理论,加以破除遮拨,亦是必然之事;而对其所向往之佛境,亦必然说其为超一般之情见所及,超一般之思议所及,而为超思议,或不可思议者。因而佛家之积极表学佛之行与佛之果德一方面之话,从学术理论上看,便见其不如其破除遮拨方面之话之重要。

图书封面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由于时间限制,目前只能挑着读,不过以后有空的话,我一定会好好的再读这本书。唯一的问题,就是作者使用的语法不太合乎现代汉语(大陆)的规范,需要读者自己调整,不过读完二十页之后也就习惯了,能坚持把这本书读完,是有大好处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澄澈,通亮。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546308/
    你这个丁老师风格真像我熟悉的丁老师……冒昧问楼主曾是snnu的学生么?
  •     從大學到現在,這本是我讀過最多次的唐先生著作。記得初讀時非常痛苦,需要讀很多遍才能理解,但現在讀,卻澄澈通明。而且每次翻閱都有新的體悟。果然要買這種能讀非常多遍的書阿。
  •     唐先生的著作真的很有深度,值得细细体味,觉得唯一的缺憾就是谴词造句与现在的语言习惯有很大的不同,读起来很是滞涩!
  •     我至今认为,这是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中哲导论。不扯淡,不神棍,更不生造体系,能在历史和问题中找到平衡感,材料和观点也组织得极好;其弱点也是一般中哲所共有的,那就是用复杂的方式说出简单的道理,却很少能在分析生有所深入,故于思想独特价值的揭示,多少不免留在“地方特色”一级;对西学的了解仍旧十分有限。期待后学能有所推进,让这门学科不再被神棍和遗老把持,而是不论作为历史还是作为分析,都有自身的价值在哪里。
  •       由于时间限制,目前只能挑着读,不过以后有空的话,我一定会好好的再读这本书。
      唯一的问题,就是作者使用的语法不太合乎现代汉语(大陆)的规范,需要读者自己调整,不过读完二十页之后也就习惯了,能坚持把这本书读完,是有大好处的!
  •     一本提纲挈领之书,对研究非常有用。
  •     跟牟氏“六经注我”的风格相比,唐书读来真是舒服多了。
  •     唐先生是著名的学者,书的内容自然博大精深不提。排版实而不华,原汁原味,除了正文没有什麼别的东西干扰阅读。但略嫌大段文字过多,看起来有点费劲。
  •     好看哭了
  •     可以跟张岱年的大纲求同存异一下。
  •     很好。本套书都买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