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宋明理学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3-01
ISBN:9787561735152
作者:陈来
页数:354页

作者简介

只要翻阅《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从其中充满着宋明理学有关道体、性体、心体、有无、动静的详尽讨论中,就可了解,中国新儒学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哲学性和思辨性,宋明理学的思想家对宇宙、人心、体验、实践有一套相当系统的理论化思考和细致入微的辨析分疏。因此,不可否认,理学即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知性探究,又是精神生命的思考体验,当然也是通向终极意义的道德实践。基于这样的理解,在中国学界的研究中,始终注重在哲学思想意义上的儒学研究。

书籍目录

序引 言  宋明理学的正名  宋明理学的内容  宋明理学的定位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先驱  第一节 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第二节 北宋前期的社会思潮第二章 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周敦颐  第二节 张 载  第三节 程 颢  第四节 程 颐  第五节 邵 雍  第六节 谢良佐第三章 南宋理学发展  第一节 杨 时  第二节 胡 宏  第三节 朱 熹  第四节 陆九渊  第五节 杨 简第四章 明代前期理学的发展  第一节 曹端  第二节 薛瑄  第三节 胡居仁  第四节 陈献章第五章 明代中后期的理学  第一节 王守仁  第二节 湛若水  第三节 罗钦顺  第四节 王廷相  第五节 王 畿  第六节 王 艮  第七节 罗汝芳  第八节 刘宗周附李滉结束语综合索引

编辑推荐

  只要翻阅《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从其中充满着宋明理学有关道体、性体、心体、有无、动静的详尽讨论中,就可了解,中国新儒学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哲学性和思辨性,宋明理学的思想家对宇宙、人心、体验、实践有一套相当系统的理论化思考和细致入微的辨析分疏。因此,不可否认,理学即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知性探究,又是精神生命的思考体验,当然也是通向终极意义的道德实践。基于这样的理解,在中国学界的研究中,始终注重在哲学思想意义上的儒学研究。

内容概要

陈来,1952年生于北京,祖籍温州。198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曾任哈佛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朱子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宋明理学》、《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人文主义的视界》、《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新理学与新心学》、《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等。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先驱  理学的正式诞生虽然在北宋中期,但理学所代表的儒学复兴运动及它所由以发展的一些基本思想方向在中唐的新儒学运动及宋初的思潮演变动向中可以找到直接的渊源。中唐的韩(愈)李(翱)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被公认为理学的先导和前驱,宋前期对理学后来的产生发生过直接影响的不止是三先生,范仲淹、欧阳修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范、欧在气质上也更接近于韩愈。在文化的“近世化”过程中,中唐到北宋前期学术之间看上去似乎超历史的联结十分引人注目。古文运动中“唐宋八大家”的提法,最好地说明了北宋前期文化与中唐的嬗延关系。新儒家运动也是同样,韩愈和他的弟子李翱提出的复兴儒家的基本口号与发展方向,确乎是北宋庆历时期思想运动的先导。而庆历时期思想运动又恰为道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一)韩 愈  前人说“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①。韩愈(768—824),字退之,昌黎人。他出身寒微,三岁时父母双亡,就养于伯兄家,由嫂郑氏抚养,后来伯兄故去,依寡嫂长大成人。由于“家贫不足以自活”,他自幼刻苦学儒,他自己曾说:“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沉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①他的出身与思想历程是一个典型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历程。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诗文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仁》、《原鬼》)体现了他的思想。

图书封面


 宋明理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朱熹认为人必须首先了解什么事道德的人、道德的行为、道德的原则,才能使自己在行为上合乎道德的原则,履行道德行为,成为道德的人。所以朱熹注重格物致知,读书穷理的渐修方法。而陆九渊则认为任何人都具有先验的道德理性,人的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根源于“失其本心”,经典的学习或外物的研究都不能直接有助于“本心”道德良知的完善,若能于默坐澄心之际,顿悟天理便是识得自家真主宰。陆九渊的这个立场,用《中庸》的话来说,就是始终强调“尊德性”对“道问学”的优先性。王阳明被认为是发展了陆九渊心学的理学大家,后世也将“陆、王”与“程、朱”对称,但是阳明晚年在“天泉证道”时对“四有、四无”分歧的调和却颇耐人寻味。阳明认为上根之人能够当下彻悟心体无善无恶,一了百当;下根之人需要在意念上为善去恶,循序渐进。也就是说聪慧之士以“顿悟”为功夫,而普罗大众则需以“渐修”为途径。以上根为对象的”四无“之说,只求一心体悟,鄙薄修养功夫,不可以轻易接人,否则易流入放浪不羁的状态。而以下根为对象的“四有”之说,虽稳当切实,却于向上一机终少透悟,即陆九渊所谓的“支离事业竟浮沉”。王阳明的学说调和了朱熹、陆九渊的在为学功夫中“渐修和顿悟”的分歧,并施之于不同的对象。后世学者也多有将此两种功夫用之以不同的人生阶段,蒋中正一生膺服王阳明,从其撰写日记反省“天理、人欲”的行为上,明显的可以看出阳明心学中“朱熹”一脉的影响!
  •     梳理了宋明理学二十几位理学家跟他们的基本观点,大脉络理得清楚,引文清晰,也都加上了简单的解读。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地方是陈来点评的公正,毕竟是介绍性的著作,于每个理学家的得失都会多少提及,不虚美隐恶。至于态度,可以看序,陈来在序里提及:“儒学或理学面临的矛盾是,它最多只能保持伦理学原则的一半纯粹性,而无法判定‘义’所代表的准则体系中哪些规范应当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因而可能会把规范僵化”“儒家伦理的褒扬……在不断地褒扬中把道德的最高标准当成了道德的最低标准,给人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相对承担的义务变成了压迫手段……”,与其说是为儒学辩解,不如看成一个研究者对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的无奈之辞。缺点是点到即止,加上篇幅有限,重点有点不明确;解读时常会用到唯物唯心运动静止这些术语,让人想起高中政治课本……瑕不掩瑜,作为教材本难以做到面面俱到,相较于传统教材《宋明理学史》,这本书中用于阐释的马列陈套也不算牵强,还是可以体会得到作者在写作时尽量在避免被这些套路影响。在读郭绍虞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时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宋代以来,书中都会有专章节提到了学者诗论文论,比如其中提及:宋代道学家以为,江郎才尽,根源是无学;明代文人重才不重学故气格终究不高,空疏无学故只顾标榜互相攻击;性灵等派的兴起发展,和心学思潮密切相关。这才悟到,中国本无文学,文附于学,如果不了解思想史、学术史,于文学就只能谈谈无关痛痒的肤浅之处,尤其是北宋以来对中国社会影响甚大的宋明理学,如果要一个学了四年中文的本科毕业生来谈,又能谈些什么呢?除了满目风月,又能从古诗文里感受到什么呢?读研之后更加有紧迫感,匮乏反而成了学习最大的动力。再借这篇书评遥远的怀想一下在台湾的朱老师,是她带我了解阳明学,交换时她的读书会,读牟宗三、蔡仁厚、林庆彰、陈荣捷、陈来等等,真的是带人从高处入门,这也是后来有师兄建议我入门读大陆某些教材时才感受到的差距……最后再吐槽一下华东这个版本,都第二版了,还会出现小标题和目录标错序号的问题,程颢跟程颐编辑好像也傻傻分不清楚,三联的新版不知道改过来没有?
  •     因为课程考试的缘故,这本书反复读了好几遍,修中国哲学史的同学几乎人手一本,取代了意识形态浓厚的官方教材成为宋明理学的标准课本。的确,本书属于导论性质,每个哲学家的思想基本上以大纲的形式展开,分列条目,虽然并不深入,却十分适合初学者重点把握哲学家的思想和气质。在这样广的跨度和简短的篇幅里,有两个缺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是对各位哲学家的生平背景、当时社会状况和思想传统介绍过于简略。我们知道中国哲学不仅是玄思,更是存在宣言和行为指南,一位哲人的家学、仕途、气质、逸事甚至军事才能可以说就构成了他的思想的半壁江山,例如张载和阳明都深有将才,二程讲学方法和治学路径的差异,最终都投射到他们的哲学体系建构上,更何况程朱陆王四大家传世的著作之中很大一部分确实就是他们的语录和生平记叙。宋明两朝的社会风尚、文化气质、内忧外患,也极大地影响了哲学家思考的对象和方法。二是未从思想传统的角度详细比较各家之间的传承和差异,例如各家是怎样看待性理问题,心的意义由始至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学说是有意对前人的反动,等等。但是陈老师在体裁的限制下已经尽力克服以上的缺点,只要读者有心去总结和发掘,辅以其他书籍,必然能够更加融会贯通理学的脉络发展。一本书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宋的忧患,明的严酷,都没有阻止时代思想的光芒。中国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有其独特的环境要求,中国哲学带给人的领悟和气象也是西方哲学无可比拟的。在现时的学问基础上,我能感受,却无力描述这种感受的根源和内容。经典西方哲学具有深刻的分析和抽象的建构努力,而中国哲学传统上更加侧重人格的塑造和社会的改良。到了宋明,同时代的中西方在理想和抽象的气质上又有所接近,程颐朱熹所说的理与性,不就像康德说过的两种让他惊叹不已的事物“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吗?只是从心学流行开始,强有力的传统取向将关注的重点又转回到了道德法则上;而二十世纪的海德格尔,又像是将西方哲学引领到关切世界的存在者的角度。然而即使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界最终的取向不是自然法则而是道德理性,它达到的深度依然让人惊叹,它带来的是冲击和顿悟,是匡正人心,安顿价值,重整社会秩序的效果。张载的诗的确很糟糕,但他的“西铭”和《近思录》中的四句话让我受到了莫大的震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知识分子的使命,这四句概括得不能再确切了。这种刚健乾正的气质,民胞物与的关怀,正心诚意的修养,也许是我从中国哲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其实写得很清晰,只是我不感兴趣。
  •     为了课程而看,但陈来先生深厚,尽管一本小书,也有无数隐藏。
  •     不错!
  •     书很好,内容很详实。对理学的讲解全面。
  •     之前在学校图书馆借到04年印刷的只要20块这次买到的是08年的可是感觉印刷纸张等都还没有之前那个版本好但是书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     我被绕晕了。
  •     2012标记,2015终于读完了……
  •     清晰扼要公允,非常好的教材。
  •     心学发展到明末还是变成了宋人空谈的那一套 知行合一到底一句空话
  •     读毕,对陈来唯有膜拜而已。字字珠玑,句句干货。干净明白,没有废话。室友鼓动写篇初学者的感想。先欠着,沉淀后下笔。再加一句,那些理学家不是每个都伟大,但陈来是伟大的。
  •     钱穆先生认为宋明理学是一种大我的寻证,这种概括性极强,能一以贯之的学识在很多书中见不到。摘抄原文,参和议见,就是一本著作?中国的学人精神去哪里了。无语中。。。。。。
    该书可荐之点在于,可增加一些理学常识。
  •     以前读过觉得很好。现在读了觉得还好。
  •     陈来的专业就是宋明理学的研究,挺好的
  •     按照历史顺序,将几个朝代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介绍得很清楚,也有对比分析。
  •     不错,简洁明了
  •     陈来老师所著之《宋明理学》,此书被我等用以“解决”丁先生中国哲学史之考试。近期完成之读书报告参考此书。窃以为此书涵盖面较广,论述较细。然以西学解释宋明理学之内容为学生所难以接受。且因为陈来老师以人为线索,所以如吕祖谦与朱熹之心性观之对比等内容需要读者自行联系(好吧最后一句只是吐槽写报告很心酸)
  •     跟第一版有印刷上的区别个人感觉第一版的纸张看起来更舒服这个装订也不是那么好书的内容还是相同的
  •     后来陈来签名的是这本。非常浅显清晰而,不太明白被绕晕的人怎么看的。写朱子那本更复杂的体系,以前做了笔记可以复述……
  •     程颐朱熹所说的理与性,不就像康德说过的两种让他惊叹不已的事物“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吗?
    当然不同了,中国哲学太封闭了,西方哲学则开放得多,比如说你缺水时把一个井挖得再深,还不如去寻找一个水源。
  •     写的真好,真标准
  •     “前辈们都说我是同辈中的中国哲学大师”
  •     陈师之作 可深可浅 凝练经典
  •     有宋一代儒门诸贤将古老的圣人命题置于宇宙关怀与心灵圆满的界域里,寻求内圣外王的新途径,以求与天地同参与日月同明,抵达生命完满的终极圣境。私以为,自孔曾思孟以来,儒家是一群可敬的的人。他们具有理想到接近可笑的大担当大报负,对于这样一群真男人,我们可以不赞同,但绝对不能诋毁.读ing
  •     简单、到位。
  •     何以大多事功不堪呢?
  •     后半部,想睡觉
  •     大概读了三分之二吧
  •     写的还是不错的,可与余英时著作相互参考,不过当然还是钱穆的最好
  •     简明清通。
  •     只能算是读过,了解了大概。越往下看,越觉得佛教之语多是青春期的厌离之心,渐渐的有种被儒家说服了的感觉,不过后来都是在互相批评中倾向于现实生活了。
  •     。
  •     教科书
  •     作者说了,是当做教材来写的,理学入门的话是可以看的,对帮助掌握知识点比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吕思勉《理学纲要》会更有帮助。概念分疏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但相对其他哲学史著作似乎好很多。但还是那句话,真正窥得理学堂奥,还必须读原典,真知行。
  •     这本书堪称大陆研究宋明理学的权威著作了。值得细读、收藏。
  •     考后重读,书是好书,思想家值得敬佩,但读完愈加不喜“新儒学”。在众多思想家中,个人首推王廷相,奈何淹没其中不为人知。看完后产生新问题,新儒学发展吸收了禅宗诸多思想,为何如此排斥禅宗?
  •     不错送货很及时书的质量也很好
  •     考試復習時候讀過
  •     陈来老师的书实在值得一看!
  •     如果我这个学期不学宋明理学我大概一辈子都不会翻开吧……
  •     简单清晰不枯燥
  •       朱熹认为人必须首先了解什么事道德的人、道德的行为、道德的原则,才能使自己在行为上合乎道德的原则,履行道德行为,成为道德的人。所以朱熹注重格物致知,读书穷理的渐修方法。
      
      而陆九渊则认为任何人都具有先验的道德理性,人的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根源于“失其本心”,经典的学习或外物的研究都不能直接有助于“本心”道德良知的完善,若能于默坐澄心之际,顿悟天理便是识得自家真主宰。陆九渊的这个立场,用《中庸》的话来说,就是始终强调“尊德性”对“道问学”的优先性。
      
      王阳明被认为是发展了陆九渊心学的理学大家,后世也将“陆、王”与“程、朱”对称,但是阳明晚年在“天泉证道”时对“四有、四无”分歧的调和却颇耐人寻味。阳明认为上根之人能够当下彻悟心体无善无恶,一了百当;下根之人需要在意念上为善去恶,循序渐进。也就是说聪慧之士以“顿悟”为功夫,而普罗大众则需以“渐修”为途径。
      
      以上根为对象的”四无“之说,只求一心体悟,鄙薄修养功夫,不可以轻易接人,否则易流入放浪不羁的状态。而以下根为对象的“四有”之说,虽稳当切实,却于向上一机终少透悟,即陆九渊所谓的“支离事业竟浮沉”。
      
      王阳明的学说调和了朱熹、陆九渊的在为学功夫中“渐修和顿悟”的分歧,并施之于不同的对象。后世学者也多有将此两种功夫用之以不同的人生阶段,蒋中正一生膺服王阳明,从其撰写日记反省“天理、人欲”的行为上,明显的可以看出阳明心学中“朱熹”一脉的影响!
  •     教材性质 言简意赅 如果配合一部研究性质的大部头一起读 效果应该会很好
  •     读完此书能对宋明理学有一个大概全面的了解
  •     : B244.05/7259-1
  •     云里雾里,究其原因唯心不静。
  •     两天狂看两百页。只有两天半可以看,第三天就要讲王阳明,两百页才刚开始看王阳明。后面一百多页,花了一星期才看完。
  •     看出陈来先生的功底来了。对于宋明理学的梳理,思路流畅,平实中肯,结构明晰,且有述有评。
  •     简明扼要,非常有用。不过至今记得的不多,看来是没有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王艮的家庭伦理沿袭,和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
  •     清晰,简明,流畅,易懂,对各个思想家的介绍也比较全面,一本很不错的入门教科书。但随之而来的缺点是,书中的观点比较简单,不够深入。打四星是要提醒自己,没有一个哲学家的观点是“简单”的,在接受教科书的同时也要丢弃它,不能让知识变成成见,反而成为阻碍。【看一年半前自己写的附注真是,应试味儿满满~
  •     外行看感觉写挺清楚的
  •     断断续续看完,大致梳理了“第二期儒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大概因为自己是自然科学出身,看完总体的感觉是:虽然现在有新儒家倡导儒学复兴,但如果依旧用儒学本身的那一套方法来梳理和研究而不跳出自身迷障(不一定用西方视角)的话,那么第三期儒学也仅仅只有学术史上的意义;从而不可能对现实有任何帮助。这不是全盘否认儒学。儒学作为中国几千年道统学说,有其合乎中国实际情况的一面,但其缺陷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儒学若要于现实有补,其出路绝不是新儒家的代表们在《宣言中》所说的开出科学与民主即可;而是要有重新整改的必要(这当然是以对传统和现实的根本剖析为基础的)。
  •     陈来老师的逻辑很清楚,语言表达够准确。通篇看下来对宋明时期的理学大师的各自观点基本洞悉。值得花时间细看!
  •     虽然有些思辨性的内容还是让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不过至少让我看到宋明理学不是铁板一块,里面也有很多我很赞同的说法呢,那个刘宗周很有点现代哲学的味道呢,而且完全不假道学的样子
  •     适合初学者
  •     入门书
  •       因为课程考试的缘故,这本书反复读了好几遍,修中国哲学史的同学几乎人手一本,取代了意识形态浓厚的官方教材成为宋明理学的标准课本。的确,本书属于导论性质,每个哲学家的思想基本上以大纲的形式展开,分列条目,虽然并不深入,却十分适合初学者重点把握哲学家的思想和气质。在这样广的跨度和简短的篇幅里,有两个缺点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是对各位哲学家的生平背景、当时社会状况和思想传统介绍过于简略。我们知道中国哲学不仅是玄思,更是存在宣言和行为指南,一位哲人的家学、仕途、气质、逸事甚至军事才能可以说就构成了他的思想的半壁江山,例如张载和阳明都深有将才,二程讲学方法和治学路径的差异,最终都投射到他们的哲学体系建构上,更何况程朱陆王四大家传世的著作之中很大一部分确实就是他们的语录和生平记叙。宋明两朝的社会风尚、文化气质、内忧外患,也极大地影响了哲学家思考的对象和方法。二是未从思想传统的角度详细比较各家之间的传承和差异,例如各家是怎样看待性理问题,心的意义由始至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学说是有意对前人的反动,等等。但是陈老师在体裁的限制下已经尽力克服以上的缺点,只要读者有心去总结和发掘,辅以其他书籍,必然能够更加融会贯通理学的脉络发展。一本书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
      
      宋的忧患,明的严酷,都没有阻止时代思想的光芒。中国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有其独特的环境要求,中国哲学带给人的领悟和气象也是西方哲学无可比拟的。在现时的学问基础上,我能感受,却无力描述这种感受的根源和内容。经典西方哲学具有深刻的分析和抽象的建构努力,而中国哲学传统上更加侧重人格的塑造和社会的改良。到了宋明,同时代的中西方在理想和抽象的气质上又有所接近,程颐朱熹所说的理与性,不就像康德说过的两种让他惊叹不已的事物“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吗?只是从心学流行开始,强有力的传统取向将关注的重点又转回到了道德法则上;而二十世纪的海德格尔,又像是将西方哲学引领到关切世界的存在者的角度。然而即使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思想界最终的取向不是自然法则而是道德理性,它达到的深度依然让人惊叹,它带来的是冲击和顿悟,是匡正人心,安顿价值,重整社会秩序的效果。
      
      张载的诗的确很糟糕,但他的“西铭”和《近思录》中的四句话让我受到了莫大的震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知识分子的使命,这四句概括得不能再确切了。这种刚健乾正的气质,民胞物与的关怀,正心诚意的修养,也许是我从中国哲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     真恶心,从里面出去的路真恶心,不如从外面轰进来吧
  •     #妈妈我在科大一年到底读了些啥系列#
  •     若改名为宋明诸子语录选,似乎更妥当些……只读引文,不读作者文
  •     坛经云:
    法无顿渐,人有利顿。
    迷即渐契,悟人顿修。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悟即元无区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     作者自序中也是如此交代,那么“教案”之外,这里可能是个补充http://blog.sina.com.cn/chenlai
  •     这应该是大陆近些年来非常不错的了
  •     史料引文详尽,是一本合适值得读的哲学史。
  •     语言精炼,用词精确,很容易懂。可惜中华文化的瑰宝被五四一棍子打死,现今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曲解仍然深厚,而统治阶级也丝毫没有要弘扬传统文化的意思,看看从小到大的课本,真的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痛惜不已。
  •     宋明理学入门必读书
  •     只看到宋 明代再说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