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导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黑格尔导读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
ISBN:9787806578933
作者:[法]亚历山大·科耶夫
页数:722页

作者简介

《黑格尔导读》是亚历山大·科耶夫1933年到1939年间在巴黎高等学校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课程,它并不是纯粹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导读。在这部由他的学生的笔记整理而成的著作中,科耶夫融入了他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独立的哲学著作。
为什么说科耶夫的黑格尔解读在20世纪的作品里可以为那么多人称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揭示了黑格尔思想的当代意义,并且明确告诉人们,我们正在按照黑格尔的理念,走向历史的终结。科耶夫的一些话,说得十分精辟,比如他在冷战时期就断言"苏联人和中国人只是目前还贫穷的美国人而已"。这一席话,直到今天,依然警诫我们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

书籍目录

目  录

编者按…………………………………………………………………………………
代 序…………………………………………………………………………………
I.1933—1934学年课程…………………………………………………
II. 1934—1935学年课程……………………………………………
III.1935—1936学年课程……………………………………………
IV. 1936—1937学年课程……………………………………………
V.1937—1938学年课程…………………………………………………
VI.1938—1939学年课程………………………………………………

附 录
I.黑格尔关于实在事物的辩证法和现象学方法…………………………………
II.黑格尔哲学中的死亡概念……………………………………………………
III. 《精神现象学》的结构…………………………………………………

译者说明………………………………………………………………………………

编辑推荐

为什么说科耶夫的黑格尔解读在20世纪的作品里可以为那么多人称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揭示了黑格尔思想的当代意义,并且明确告诉人们,我们正在按照黑格尔的理念,走向历史的终结。科耶夫的一些话,说得十分精辟,比如他在冷战时期就断言"苏联人和中国人只是目前还贫穷的美国人而已"。这一席话,直到今天,依然警诫我们自己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读《黑格尔导读》。

前言

主编的话                                                      刘东    总算不负几年来的苦心——该为这套书写篇短序了。    此项翻译工程的缘起,先要追溯到自己内心的某些变化。虽说越来越惯于乡间的生活,每天只打一两通电话,但这种离群索居并不意味着我已修炼到了出家遁世的地步。毋宁说,坚守沉默少语的状态,倒是为了咬定问题不放,而且在当下的世道中,若还有哪路学说能引我出神,就不能只是玄妙得叫人着魔,还要有助于思入所属的社群。如此嘈嘈切切鼓荡难平的心气,或不免受了世事的恶刺激,不过也恰是这道底线,帮我部分摆脱了中西“精神分裂症”——至少我可以倚仗着中国文化的本根,去参验外缘的社会学说了,既然儒学作为一种本真的心向,正是要从对现世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把人间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源头。    不宁惟是,这种从人文思入社会的诉求,还同国际学界的发展不期相合。擅长把捉非确定性问题的哲学,看来有点走出自我囿闭的低潮,而这又跟它把焦点对准了社会不无关系。现行通则的加速崩解和相互证伪,使得就算今后仍有普适的基准可言,也要有待于更加透辟的思力,正是在文明的此一根基处,批判的事业又有了用武之地。由此就决定了,尽管同在关注世俗的事务与规则,但跟既定框架内的策论不同,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说,决不会是医头医脚式的小修小补,而必须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预设。有意思的是,也许再没有哪个时代,会有这么多书生想要焕发制度智慧,这既凸显了文明的深层危机,又表达了超越的不竭潜力。    于是自然就想到翻译——把这些制度智慧引进汉语世界来。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此类翻译向称严肃的学业,无论编者、译者还是读者,都会因其理论色彩和语言风格而备尝艰涩,但该工程却绝非寻常意义上的“纯学术”。此中辩谈的话题和学理,将会贴近我们的伦常日用,渗入我们的表象世界,改铸我们的公民文化,根本不容任何学院人垄断。同样,尽管这些选题大多分量厚重,且多为国外学府指定的必读书,也不必将其标榜为“新经典”。此类方生方成的思想实验,仍要应付尖刻的批判围攻,保持着知识创化时的紧张度,尚没有资格被当成享受保护的“老残遗产”。所以说白了:除非来此对话者早已功力尽失,这里就只有激活思想的马刺。    主持此类工程之烦难,足以让任何聪明人望而却步,大约也惟有愚钝如我者,才会在十年苦熬之余再作冯妇。然则晨钟暮鼓黄卷青灯中,毕竟尚有历代的高僧暗中相伴,他们和我声应气求,不甘心被宿命贬低为人类的亚种,遂把■译工作当成了日常功课,要以艰难的咀嚼咬穿文化的篱笆。师法着这些先烈,当初酝酿这套丛书时,我曾在哈佛费正清中心放胆讲道:“在作者、编者和读者间初步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景象,作为整个社会多元分化进程的缩影,偏巧正跟我们的国运连在一起,如果我们至少眼下尚无理由否认,今后中国历史的主要变因之一,仍然在于大陆知识阶层的一念之中,那么我们就总还有权想像,在孔老夫子的故乡,中华民族其实就靠这么写着读着,而默默修持着自己的心念,而默默挑战着自身的极限!”惟愿认同此道者日众,则华夏一族虽历经劫难,终不致因我辈而沦为文化小国。                                                           一九九九年六月于京郊溪翁庄

内容概要

亚历山大·科耶夫(1902-1968)法国哲学家,出生于俄国。是存在主义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对法国当今的思想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除了《黑格尔导读》外,主要著作还有:三卷本的《论异教哲学思想史》(第一卷: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第二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三卷:希腊化时代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康德》,《论法学现象学》,《概念,时间和语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这是对《精神现象学》的天才解释:不知有多少次,克诺和我从小课堂里出来时透不过气来,是的,透不过气,说不出话……科耶夫的课程将我折断、压碎、杀死了不知多少次。                                    ——巴塔耶,《内在体验》

章节摘录

书摘做人,就是不受任何特定存在的制约。人具有否定自然、否定自己的任何本性的能力。人能否定其经验的动物本性,人能自愿死亡,冒生命危险。这就是人的否定存在(否定的:否定性):在否定其生命的时候,实现否定和超越其给定的实在性的能力,超越和不同于纯粹的生命存在。    如果他人的活动也实现了这种否定性,那么每一个人都希望他人死亡。但是,杀死他人意味着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的境地。因此,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死亡,至少认识到死亡是可能的。    否定的存在是本质上有限的。只有当人会死去时,人才可能是人。但是,为了做一个人,必须作为人死去。死亡必须自由地被认识到;这必然是一种在战斗中的暴卒,而不是一种生理过程的结果。    即使人在实现自己的原始欲望,也就是对一个自然的现实事物的单纯欲望时死去,人也否定自己,没有解放自己,而仍然依赖于自然:他作为动物死去。    人必须冒生命危险才能制服他人的意识。他必须进行为了得到承认的斗争。人在冒生命危险的时候,向他人表明自己不是动物;人在希望他人死亡的时候,向他人表明自己把他人当作人。    因此,有生死斗争的必然性。否定性=死亡=个体性=自由=历史;人是:终有一死的,有限的,自由的,历史的个体。    所有这些概念都相互关联。    生死斗争不是一种最终的存在态度。因为如果人必须冒生命危险,以使他人承认自己的人格,那么他不是作为尸体希望得到承认。如果他试图杀死他人,那么他不是通过他人的尸体希望得到承认。    P55

图书封面


 黑格尔导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科耶夫的用力之处?注意其和施特劳斯通信时讲到其有时故弄玄虚)生死,主奴与否定性。p102 第五章提纲 C知识分子表达他的“本性”,局限于他的“本性”,没有超越自己。真正的(主动的)人超越自己:通过斗争和劳动。当人走出存在(Sein)时,虚无在虚无中飞跃:他消失了。当人作为人,即主动地活着时,虚无在存在中成为虚无。虚无在真正的(历史)时间中成为虚无--按照一种真正的将来。时间--就是在破坏存在的同时,在存在中保存的虚无。时间是精神(人)。p113 1935-1936年课程II精神 导论(313-316页)。。。主人的世界。这是希腊世界。因为主人不仅仅是一个奴隶的主人,而且也是一个国家(贵族政治的国家;城邦)的公民。他还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古代社会和国家如何源于主人的家庭?通过暴君的意志。。。伟大的政治家把还没有实现的、准动物的集体意志变成国家:通过其作为暴政的意志;他的意志凌驾在善与恶之上,他的意志是普遍的意志,能摧毁作为特殊的个人的意志。之后,个体称为忠诚的公民,并通过他们的特殊活动实现普遍的目的。。。。暴政是暂时的和过度的。。。。法律统治(Herrschaf)的时代来到了,公民“忠诚地”接受法律。p114 。。古代国家归根到底是一种压迫,这是实现古代国家的“真理”的诸罗马皇帝的专制制度所揭示的。在最终发现自由概念的人,也就是成为基督教徒的奴隶的意志面前,古代国家崩溃了。这些奴隶拒绝为保护皇帝的生物身体进行斗争,他们不承认皇帝的专断意志。古代世界由此结束。。。。现代世界(1807年),更确切地说,分析在拿破仑帝国之内产生的德国唯心主义。基督教被超越。(由于国家的继续存在,由于大量可以成为市场奴隶的新进劳动力的存在,使得黑格尔意义上的战斗的劳动者难以持续斗争下去。只有在主人对于奴隶的支配到达每个角落,也就是说,只有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当地球上(即人类存在的自然限制下)已经完全由主奴关系所支配的情况下,普遍同质国家才可能达到,而战斗必将得以实行。最终的人?(然而,由于人自身生存的生物性和有限性,其作为个体可能被极度压制和毁坏,而且其可能会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消解自己的生物特征,甚至延伸至其对于自身的理解,自我消解))p132 谢林理解自然(“自然哲学”),黑格尔理解人(历史)和实现绝对知识。p140 基督教徒不想为征服世界而斗争。但事实上,他改造世界,因为他在世界中劳动(这也是一种行动)(清教徒?)p148 历史表现(阶级)斗争;真正人性的(人类发生的,“人性化的”)斗争是一种为了纯荣誉的斗争。(虚荣促使主人进行斗争,以得到这种承认;正是这种“虚荣”在基督教世界中被认为是罪恶;也正是这种“虚荣”为“最终的”公民的满足(Befriedigung)奠定了基础,--就像虚荣源于欲望,动物的欲望;虚荣是真正人性的第一和唯一欲望,承认的欲望。)文化来自斗争和对立;正是在(阶级)斗争中和通过这种斗争,人的文化得以实现。。。。财富。。。知识分子。。。p154 知识分子。。。他相信,他的语言是不可战胜的,他将用语言统治世界。。。。在语言中和通过语言,知识分子已经超越了这个自由民世界,但他不知道这一点。他不准备推翻受到其语言批判的伤害的世界,他认为自己是“会说话的意识”;--世界在听他,“诚实的”人也在听他,但没有被感动。结果是彻头彻尾的“虚荣”(Eitelkeit),我们看到了这一点,--我们进入了议题。--因此,“拉摩的侄儿”是一种纯粹的因循守旧的态度,尽管表面上是虚无主义的和怀疑主义的。 p156 基督教不是“自在和自为的宗教”(Religion an und fuur sich),因为自在和自为的宗教不是别的,就是黑格尔的宗教(不再是宗教和信仰的绝对知识)。然而,基督教是一种真正的宗教,因为它承认超验。相反,异教是一种假宗教;异教关心此世,实际上只是一种宇宙论。而基督教意味着一种(无意识的)人类学。因为人--也仅仅人--能超越自然世界,和作为自然存在的自我;谈论超验,实际上就是谈论人;基督教徒在意味谈论上帝的时候谈论人;但是,异教徒在意味谈论人(和诸神)的时候--实际上--只是谈论自然。
  •     摘自《晶报》 作者:古 屋 雷蒙•阿隆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提到青年时期对他影响很大的三个朋友:萨特、埃里克•韦伊和亚历山大•科耶夫。阿隆与萨特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早已著述甚多,而阿隆与后两位的关系却知者寥寥。实际上,阿隆与埃里克•韦伊都曾是科耶夫黑格尔现象学研究班上的学生。多少年后,阿隆谈到科耶夫时,那种敬畏之情仍然溢于言表:“我对亚历山大•科耶夫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我提出一种大胆的设想,那么他在我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该设想的构思。即使他没有产生这种想法,他依然具有这种能力。”  亚历山大•科耶夫是一位俄国流亡者。他于1902年生于俄国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1920年科耶夫远赴德国,最终去了海德堡,师从卡尔•雅斯贝尔斯学习。但这位花花公子型的哲学家当时对哲学学习并不专注,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习东方的语言和宗教,甚至还想修读一个物理学学位。科耶夫在柏林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如果说有所收获,那就是认识了另一位法国哲学家亚历山大•科瓦雷。据说科耶夫与科瓦雷的会面十分具有戏剧性。当时科耶夫与一个大他十岁的女人相爱,而这个女人恰好是科瓦雷弟弟的妻子。科瓦雷原本打算通过约见科耶夫对他进行一番羞辱,结果发现这位富家子弟竟然在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两人一见如故,长谈到深夜。1926年科耶夫来到巴黎后,通过科瓦雷的引介进入了巴黎的学术圈,出入各种沙龙,参加法国高等实践学院的研讨班,开始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9年之后,科耶夫面临着各种危机,他花完了所有的钱,在巴黎的学习也总是主题多变,兴趣不定,一直拿不到学位。正是在科瓦雷的帮助下,他最终从法国高等实践学院获得了学位。1933年,一直主持研讨班的科瓦雷接受了开罗的一个职位,他提议科耶夫作为他在法国高等实践学院的继承人。于是从1933年到1939年之间,科耶夫在这个研讨班上开设了一系列关于黑格尔现象学的课程,被后人称之为“戏剧性地塑造了这个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科耶夫的研讨班改变了法国哲学的面貌。让我们看下出入科耶夫课堂的学生名单:文学评论家乔治•巴塔耶、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文学家安德烈•布勒东、政治哲学家雷蒙•阿隆、文学家埃里克•韦伊,还有一位文学家雷蒙•葛诺——正是后者在1948年整理了科耶夫的课堂笔记,出版了《黑格尔导读》。科耶夫的影响不限于此,美国的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一直对其推崇备至,也送他的弟子艾伦•布鲁姆和弗朗西斯•福山参加他的研讨班。阿隆曾在回忆录中回忆到听科耶夫授课的魔力:“在座的知识分子向来以苛刻的提问、异议和批评著称,但听他的课却能如此入迷。这其中奥妙何在?在于他高超的才华和精湛的论证技艺……所有听众都沿着他的思路走,甚至那些不信历史气数的人,那些怀疑艺术后面隐藏着手段的人,也抵挡不住这个魔术师的魔力。”对当时法国的传统而言,科耶夫提出了一种新的看待哲学的方式。他讲课不用讲稿,不用笔记,直接把德语的句子直接翻译成法文,并逐字逐句地解读,避免诉诸任何书面文字。他的思想和语句乍看都是自发性的,仿佛看到了原文才思考到关键,所以不免有很多矛盾性。但是科耶夫的魅力就在这种瞬间的思维联系上征服了很多心高气傲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科耶夫展示出了一种源自物理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的多种杂糅的黑格尔式的解读。对许多法国知识分子而言,这种方式的解读是如此新颖,以至于让他们对各种新观念和新词汇念应接不暇,巴塔耶甚至这样形容他听完科耶夫的课程后的感觉,“不知道有多少次我摇摇晃晃地走出那间小屋子,气喘吁吁——感到窒息而沮丧”。  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科耶夫正是通过雷蒙•葛诺选编他的课程讲义《黑格尔导读》一书,中文译本最早于2005年出版,但并未引起多大的效应。近几年,科耶夫的似乎有重新火热之势,而颇为吊诡的是,科耶夫再次引起人们注意,是因为列奥•施特劳斯和卡尔•施密特研究的兴起。在刘小枫主持的“经典与解释”丛书中,收录科耶夫与施特劳斯来往信件的《论僭政》,编选了《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论文集,以及科耶夫去世后才出版的《法权现象学纲要》等。译林出版社也刚刚出版了《权威的概念》,这部“从现象学、形而上学和本体论角度补充了已经出版的科耶夫在法学、政治学和哲学方面著作”的手稿——值得提及的是这本手稿的译者仍然是《黑格尔导读》的译者姜志辉。  1945年之后,直到1968年去世之前,科耶夫又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放弃了在大学教授哲学的机会,进入了政府机构,成为法国经济部门的一名官员,他也是欧盟和关贸总协定(CATT)最早的设计者之一。面对很多学生和朋友的质疑,他的回答也显得神秘莫测:“我只是想知道历史是如何演进的。”阿隆说他想学柏拉图当“哲人王”,对当代的统治者施加某种影响。他尤其热衷于争辩国际经济问题,对于他来说,比起政治或军事问题,贸易外交似乎更能准确地体现黑格尔哲学的思想。科耶夫总是乐此不疲地实践着他的生活和智慧的冒险历程,他对各种话题的兴趣,对情欲的沉迷,花花公子般的生活,都变成了他实践一种哲学生活方式的魅力标志。
  •     欲望是什么?欲望是空虚的一种解释,是一种现实的不存在的显现。是在在于本身的同一中维持下去。人之所以存在,就在于欲望。清心寡欲的人也不能说自己没有欲望,饮食男女这样的基本生理诉求自不待言。如果从欲望之于人的必要性角度看,这个观点似乎站得住脚,但就好像说空气也是indispensable,所以,人的存在就因为空气。这样的结论当然是荒谬的。只是要突出,物欲横流的时代,从来不是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人活着,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就是靠着欲望生存下来的。同时,欲望在实现人的价值的时候,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对人的自我价值追求的一种倒逼。芸芸众生,没有心怀天下的伟大抱负,但是凭着生的意志,攫取特定的生存资料的需求,就注定了我们的所为。评价宗教的真实性,在于是否承认超验。可以说,超验是对经验世界的超脱。那些只关心此时的宗教——异教,实际上只是一种宇宙论。而基督教是人类学。谈论超验,就是在谈论人;谈论上帝,也是在谈论人。围绕这宗教的自觉不自觉的行为的根本核心就在于认识自己,进而实现自己。而异教徒呢?他们在谈论人的时候,实际上只是在谈论自然罢了。这无形中把人降低到与自然无异的位置上去。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是Hegel真正地树立其了人在宇宙中的尊严。这个尊严不是靠个体的独立精神,而是依据外在内化的无形力量的鞭策。人不是一个存在的存在,人是通过存在的否定,成为虚无的虚无。圣经有言,虚空的虚空,一切都是虚空。在解释那种普遍规律的时候,神的话语看得被历史上所有的人都透彻。不但是那些我们所汲汲追求的东西,就是那些我们所慵于管束的事物,最终的结局也是虚空。人也不例外。人最终还是要成为虚无的一部分,或者,成为整个虚无。而这种虚无化的过程的实现,就在于人对自我的否定。自我否定即是一个自我标榜的过程,就是一种不安的体现。每个人都怀揣着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天命,认为自己的一生是要实现一定的价值的。至于这个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不用去管。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价值。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对自我的否定。只有在否定中,人才有自由;只有在否定中,人的存在才成为可能。人的最终归宿就是死。所以,人毫无畏惧,除了死,我们什么都不怕。如果动物也有思想的话,人在死亡之下的自由是难以置信的。动物的死与疾病,都是自然缺陷的一种平衡与补充。只有人,意识到了人终有一死。这种死,不是宿命论的悲观,而是对种终点确定的豁达。这种达观,不是建立在个体对死亡的态度上,毋宁说,这是整个人类对死亡发出的自由宣言。人不在死亡的奴役下,相反,人从死的宿命中挣脱出来,焕发了新的生命。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流变,直到现在,都在诉说着生的倔强与不息。人把一种最高价值给予了自己。但是,人还不取它这种价值给予生活在具体世界中和行动的自己:不敢把这个世界作为作为一种理想加以接受。人是如此的矛盾,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的缺陷,但又不可能创造出尽善尽美的世界来;另一方面,又有对完美世界的朴素向往。人就是在这种遐想中,努力地恢复那种失落的文明之光,将人的意义与价值投射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当中去,并在超验的想象中,缔造一个属于每个人,抑或是某个集体的普遍印象。耶和华在犹太文明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是希望犹太人遭受苦难的。当这个民族被打败了,那么它的上帝就成了胜利者。上帝希望这种失败,好将自己的能力彰显在这帮顽梗悖逆的神的子民身上。我不晓得我这种大不敬的忖度是否就是事实的真相,但我们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竟是惊人的温和。不管是被掳至巴比伦,还是在罗马人的统治之下,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信心就重新被建立,这个民族的自信就在那位独一的上帝。除此以外,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拯救。所以,耶稣的存在,是对他们的弥赛亚的希望的一种打击。他们太渴望被自己所仰赖的上帝所拯救。但上帝选择让耶稣(当然也是耶稣的决定),成为世人的弥赛亚的时候,犹太人心中该是有多么的愤愤。如果连救恩的希望都被世界所有的民族所白占了,那他们的骄傲的源头也就没有了。所以,无论如何,耶稣都是要死的。他触怒的不仅仅是罗马当局,更是犹太人的骄傲,以至他们说这个人的血留在我们子孙的身上!是在事物不能承受思维:它甚至不能承受虚假的思维;而真实的思维与实在事物是一致的。是在事物能承受行动,但不能承受思维。严格地区分所谓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历史上所有的哲学家都不会这么干,只有执政掌权者,在意识形态教育要求下的偷懒的做法,坑害了多少人的思维,结果与代价就是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反观老马同志,他的认识是有道理的:都是实践的产物。没有纯粹的物质,因为所有的物质都将打上人的烙印;而孤立的思维又是毫无功效的。这个世界的归宿或者说定义,就在于实践。时间是将人与自然统一的唯一道路。人的错误实际上在时间的过程中能自我纠正,并成为真理。人们甚至能说,本以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一种被纠正的错误。没有纯粹的绝对的真理,所有的所谓的真理都是相对的,都是特定时期内对特定规律的具体把握。而历史发展的进程又是无法阻止的,所以真理永远是要在否定中实现循环。也就是在Hegel的辨证的逻辑循环中完成某种复归。

精彩短评 (总计82条)

  •     对研究还是有些帮助的。
  •     才华横溢
  •     需要结合《精神现象学》好好读,接近天书
    《精神现象学》才称得上真正的天书,科耶夫把黑格尔简化了
  •     这一段时间正在阅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需要把其当着参考书。
  •     不错,关于科耶夫和施米特思想联系的那部分我第一看见有人从这个角度论述。
    关于科耶夫的生平,你从哪里找来的资料?
    另外,施米特长得有点像是瓦辛格……
  •     我是说翻译得很差
  •     这本书是科耶夫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讲义集合,读之前建议先读黑格尔的著作。
  •     一下子啃不动精神现象学,先读这种平实有力的讲评比较好
  •     从科耶夫的角度阐释黑格尔的思想,这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一个诱因
  •     翻译真是个令人恼火的问题。
  •     此书在我看来是一个天才对另一个天才的天才阐释 4个月的时间只能让我窥见黑格尔哲学大厦的偏隅一角 但却已然有醍醐灌顶之感……也许人们只能说自己读过或在读黑格尔 而永远不可能说自己“读懂了”黑格尔 不是因为人们读不懂 而是因为被读懂的永远不会是黑格尔 而总是某些其他的东西……
  •     不是书不好,而是对我这样非专业的学者,这样的书气少系统性,基本上属于理解不了.
  •     为论文读的,精神现象学里比较熟悉的半段各种拉康齐泽克的即视感,但涉及到各种名词还是分辨不出来其具体所指,黑格尔这套理论实在是太nachvollziehbar以致于让人经常忽视细部的东西。另外一点就是我对于这套理论的理解一直局限在个人/主体这样的范围内,上升到宗教国家就觉得发昏。要回过头来再读。
  •     不得不说 LZ你这篇文章全是摘抄啊 主要来自后现代政治的根源一书
  •     此书是理解黑格尔著作的阶梯。
  •     学习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参考书,看一看人家是如何解读黑格尔的名著的。
  •     哈哈 黑老师你出来打假了你
    不过是啊 LZ你的内容几乎全是摘抄嘛
  •     男爵,我也认为德鲁丽那本书不怎么样。批判很猛,准星差点。谢谢你说到的科耶夫的拉丁帝国,以后找时间读读。
  •     这其实不是黑格尔著作的导读,而是存在主义的新黑格尔主义之作。但是,到底什么是存在主义的新黑格尔主义?由于萨特,存在主义超出了形而上学,而进入到社会政治思想的领域,而黑格尔主义又同马克思主义有父子关系。因此,本书可以打开另一扇窗,让我们观察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     看的很艰难......
  •       摘自《晶报》 作者:古 屋
      
       雷蒙•阿隆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提到青年时期对他影响很大的三个朋友:萨特、埃里克•韦伊和亚历山大•科耶夫。阿隆与萨特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早已著述甚多,而阿隆与后两位的关系却知者寥寥。实际上,阿隆与埃里克•韦伊都曾是科耶夫黑格尔现象学研究班上的学生。多少年后,阿隆谈到科耶夫时,那种敬畏之情仍然溢于言表:“我对亚历山大•科耶夫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我提出一种大胆的设想,那么他在我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该设想的构思。即使他没有产生这种想法,他依然具有这种能力。”
        亚历山大•科耶夫是一位俄国流亡者。他于1902年生于俄国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1920年科耶夫远赴德国,最终去了海德堡,师从卡尔•雅斯贝尔斯学习。但这位花花公子型的哲学家当时对哲学学习并不专注,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习东方的语言和宗教,甚至还想修读一个物理学学位。科耶夫在柏林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如果说有所收获,那就是认识了另一位法国哲学家亚历山大•科瓦雷。据说科耶夫与科瓦雷的会面十分具有戏剧性。当时科耶夫与一个大他十岁的女人相爱,而这个女人恰好是科瓦雷弟弟的妻子。科瓦雷原本打算通过约见科耶夫对他进行一番羞辱,结果发现这位富家子弟竟然在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两人一见如故,长谈到深夜。1926年科耶夫来到巴黎后,通过科瓦雷的引介进入了巴黎的学术圈,出入各种沙龙,参加法国高等实践学院的研讨班,开始阅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9年之后,科耶夫面临着各种危机,他花完了所有的钱,在巴黎的学习也总是主题多变,兴趣不定,一直拿不到学位。正是在科瓦雷的帮助下,他最终从法国高等实践学院获得了学位。1933年,一直主持研讨班的科瓦雷接受了开罗的一个职位,他提议科耶夫作为他在法国高等实践学院的继承人。于是从1933年到1939年之间,科耶夫在这个研讨班上开设了一系列关于黑格尔现象学的课程,被后人称之为“戏剧性地塑造了这个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科耶夫的研讨班改变了法国哲学的面貌。让我们看下出入科耶夫课堂的学生名单:文学评论家乔治•巴塔耶、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文学家安德烈•布勒东、政治哲学家雷蒙•阿隆、文学家埃里克•韦伊,还有一位文学家雷蒙•葛诺——正是后者在1948年整理了科耶夫的课堂笔记,出版了《黑格尔导读》。科耶夫的影响不限于此,美国的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一直对其推崇备至,也送他的弟子艾伦•布鲁姆和弗朗西斯•福山参加他的研讨班。阿隆曾在回忆录中回忆到听科耶夫授课的魔力:“在座的知识分子向来以苛刻的提问、异议和批评著称,但听他的课却能如此入迷。这其中奥妙何在?在于他高超的才华和精湛的论证技艺……所有听众都沿着他的思路走,甚至那些不信历史气数的人,那些怀疑艺术后面隐藏着手段的人,也抵挡不住这个魔术师的魔力。”对当时法国的传统而言,科耶夫提出了一种新的看待哲学的方式。他讲课不用讲稿,不用笔记,直接把德语的句子直接翻译成法文,并逐字逐句地解读,避免诉诸任何书面文字。他的思想和语句乍看都是自发性的,仿佛看到了原文才思考到关键,所以不免有很多矛盾性。但是科耶夫的魅力就在这种瞬间的思维联系上征服了很多心高气傲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科耶夫展示出了一种源自物理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的多种杂糅的黑格尔式的解读。对许多法国知识分子而言,这种方式的解读是如此新颖,以至于让他们对各种新观念和新词汇念应接不暇,巴塔耶甚至这样形容他听完科耶夫的课程后的感觉,“不知道有多少次我摇摇晃晃地走出那间小屋子,气喘吁吁——感到窒息而沮丧”。
        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科耶夫正是通过雷蒙•葛诺选编他的课程讲义《黑格尔导读》一书,中文译本最早于2005年出版,但并未引起多大的效应。近几年,科耶夫的似乎有重新火热之势,而颇为吊诡的是,科耶夫再次引起人们注意,是因为列奥•施特劳斯和卡尔•施密特研究的兴起。在刘小枫主持的“经典与解释”丛书中,收录科耶夫与施特劳斯来往信件的《论僭政》,编选了《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论文集,以及科耶夫去世后才出版的《法权现象学纲要》等。译林出版社也刚刚出版了《权威的概念》,这部“从现象学、形而上学和本体论角度补充了已经出版的科耶夫在法学、政治学和哲学方面著作”的手稿——值得提及的是这本手稿的译者仍然是《黑格尔导读》的译者姜志辉。
        1945年之后,直到1968年去世之前,科耶夫又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走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放弃了在大学教授哲学的机会,进入了政府机构,成为法国经济部门的一名官员,他也是欧盟和关贸总协定(CATT)最早的设计者之一。面对很多学生和朋友的质疑,他的回答也显得神秘莫测:“我只是想知道历史是如何演进的。”阿隆说他想学柏拉图当“哲人王”,对当代的统治者施加某种影响。他尤其热衷于争辩国际经济问题,对于他来说,比起政治或军事问题,贸易外交似乎更能准确地体现黑格尔哲学的思想。科耶夫总是乐此不疲地实践着他的生活和智慧的冒险历程,他对各种话题的兴趣,对情欲的沉迷,花花公子般的生活,都变成了他实践一种哲学生活方式的魅力标志。
      
  •     这本书的翻译到底能不能看?值不值得买??
  •     读起来惊心动魄,特别是涉及到政治和宗教这部分。可是少了很多形而上的意味。对前三章的导读很少。不少地方可与马克思的批判比对。
  •     哈哈,这样的细活我就干不来,佩服佩服!
  •     丁盟可以说说译本的口碑问题么?哪里不好?谁说的?是文字不顺还是有妨碍理解的错误?很想知道。
  •     同意楼上,翻译基本过关,有些地方甚至不失精彩,端看读者自己的态度和功力。
  •     科耶夫的精彩阐释,妙不可言。
  •     对于研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很大的帮助,原来读不懂,结合这本书,给了很好的提供参考。质量也不错,介绍给大家
  •     本来买这本书是比较随意的,之前读了点康德,然后就想读读黑格尔。其中的原因在于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哲学思想不太满意,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有点左右摇摆,毕竟马克思主义也很大程度上受了黑格尔的影响。这样在网上搜的时候,另外也因为另外一本书里(名字忘了,可能是拣尽寒枝)提到了科耶夫,这哥们文革的时候还来过中国,想劝说领袖不要如何如何--这些事都让人诧异,也惊诧、惊异、震惊。这样就买了这本黑格尔导读。然后就开始读这本书,读的很慢,每天读一点,这本书的开始,就让我惊异,黑格尔的抽象的人的开始,主人和奴仆的关系的列出,非常让人震惊,我不知道他这是从哪里来的,我是第一次知道这种抽象,印象很深了。后面的论述逐渐展开,我大致知道了他要说的是什么,他的精神是指什么,就是那个绝对精神;黑格尔对基督教信仰的在他的角度上的赞同,也给我很大的鼓励。这样我大概看到了这本书的一半。书的后面部分,科耶夫的讲解逐渐自己的意思可能更多,但是我想他没有离开黑格尔太远,他不是简单的复述黑格尔的意思,他的理解很有利于我们理解。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我逐渐佩服了这个科耶夫,是非常杰出的人,是真的非常聪明,真是一流的人。但是对黑格尔,我们知道他是大师,已经知道,对他的敬佩没有在这本书里得到更多的提高,因为时间已经过去了三百年了吧,他的想法的一些方面,私下里其实有点觉得虽有启发,但是不完全对。也向这本书的译者致敬,翻译是好的。虽然没看过原文,也不懂德文(还是法文),但是感觉翻译是好的,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词的旁边,列出这个词在原文中所对应的,这个方法对于理解著者的本意,是非常好的做法。2012.9.5
  •     一直拖沓才读完这本必读书
  •     理解黑格尔,科耶夫是个独特的视角。
  •     看在导言惊为天人的份上,暂且忽略翻译问题吧
  •     科耶夫的学术读本
  •     正在读英文版
    非常漂亮
  •     2007-01-05 22:08:30: 吕蕤冰|庆祝16家1大
      不错,关于科耶夫和施米特思想联系的那部分我第一看见有人从这个角度论述。
      关于科耶夫的生平,你从哪里找来的资料?
      另外,施米特长得有点像是瓦辛格……
    ---------------
    这帮子反动学术权威极左的极右的,人这叫真真整整的反动,长得都挂像的说,施米特像施瓦辛格,科耶夫像白兰度
  •     我十分喜欢这部书
  •     很好 很有教育意义 我很喜欢
  •     主奴辩证法
  •     本来想读读,但没有时间.姜志辉这个人翻译的阿伦特,据说翻译得也不好,有一篇骂他的文章,校对了几段,可以去看看.关于这个译本,我是在文化研究论坛听说的.据在阅读的一位同志说,还能够读下去.
  •     这本书的译者实在不敢恭维。有能力的最好看英文本。
    很敬佩楼主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     亚历山大·科野狐
  •     和现象学八字不合
  •     引文完全可以参照贺先生和王先生的译本,不知道译者是认为自己译得更好还是态度问题。科耶夫的解读基本是围绕欲望和主奴关系中的承认概念展开的,虽然很有自己的创见,但毕竟和黑格尔其他部分不大融贯,至少黑格尔不会将主奴关系作为一个社会事实,而是意识自身发展的阶段
  •     姜志辉这个人胆量很大,翻译的哲学著作可以说是量不在少,但是质量就不那么让人放心了,不过算是热情可嘉吧,刘小枫“经典与阐释”系列也出了一本科耶夫的拉丁帝国,将其政治理念说得很好,德鲁丽那本书还是没有得科耶夫他老人家的精髓,窃以为。
  •     呵呵,不错啦,建议购买
  •     富有激情的思考。但感觉一些关键问题似乎被回避了,如主仆斗争的最后阶段到底是以怎样的形式,如何能在双方都不至死亡的情况下获得承认,如果历史的终结自拿破仑帝国始,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已经获得了承认(换句话,承认到底是理想还是事实?)
  •       
      ——《黑格尔导读》的导读
      西闪/文
      1967年,西柏林的学生运动领袖们满怀崇敬地向科耶夫请教革命之道。刚从北京访问归来的科耶夫给出的主要建议是:“学习希腊语”。
      科耶夫的古怪建议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解释,因为他曾经说过:“早在2400年以前希腊发生的一些事,其实是一切事情的缘起与答案。”这让我想起伽达默尔的话:“基本上,我只看2000年以前的书。”
      科耶夫是谁?如果说普通读者对这个名字很陌生,那么他的全名恐怕更少有人听说:亚历山大·弗拉基米洛维奇·科耶夫尼科夫。在苏俄时期,科耶夫不过是一个因为在黑市贩卖肥皂而差点判处死刑的17岁男孩。也就在同一年,他偷偷越过国境进入波兰。因为被误当作间谍,他在波兰的监狱里呆了一段时间,最终到了德国。在雅斯贝尔斯的指导下,他沉迷于从佛陀到黑格尔的宏大世界里,悠然取得了博士学位。然后,作为康定斯基的侄儿,曾经的俄罗斯上流社会中的纨绔子弟,科耶夫带着漂亮的夫人移居巴黎,继续他的奢靡生活。可是1930年股市崩盘,他投资的奶酪业股票“会笑的奶牛”将他所有的积蓄化为乌有。他不得不搬到郊外,另找工作。从1933年开始到1939年,每周一的下午五点半,他都在巴黎高等学校定期举办关于黑格尔的研讨班,找点零花钱。
      他喜欢别人叫自己为“科耶夫”。这样称呼他的人很多,他们中包括雷蒙·阿隆、梅洛-庞蒂、雅克·拉康、安德列·布勒东、乔治·巴塔耶等等。而这些人都可以算得上科耶夫的学生。整整六年,这些声名赫赫的人物一直坐在研讨班的课堂里,听科耶夫讲黑格尔哲学。在科耶夫的培养下,这群法国知识界的菁英被后人称为“3H一代”,3H分别代表三个以H开头的名字: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只有萨特没有来听科耶夫的课,而本来他是可以从中获益颇多的。
      那时候,科耶夫不过三十出头。有人说,每一次和科耶夫对话都让他 “支离破碎,犹如被人反复戕害,最终窒息并被钉在十字架上。”而雷蒙·阿隆毫不犹豫地把科耶夫列为平生所遇到的三个真正卓尔不群的心灵之一。他的学生们几乎一致认为,科耶夫“在思想上绝对地统治了一代人”。
      以赛亚·伯林1947年在巴黎也曾和科耶夫见过面,谈话中他对科耶夫说:“很遗憾我们对古希腊的智者们了解太少。我们关于他们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他们的反对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就像我们只从苏联教科书了解伯兰特·罗素的观点。”
      科耶夫回答说:“噢,不是那样的。要是我们只从苏联教科书了解伯兰特·罗素的观点,我们可能认为他是一个严肃的哲学家!”伯林对科耶夫的评价是:“我所见的最理智最风趣的人”。
      列奥·施特劳斯是古典哲学大家,因为他的美国弟子们在小布什那里登堂入室,近年来更被学界势利眼们称为新保守主义政治的教父。他和科耶夫早在20年代的德国就认识,两人的学术方向截然不同,但施特劳斯终其一生都坚持将他重要文章的打印稿寄给科耶夫,期待后者予以回应。而科耶夫大笔一挥,就在施特劳斯的《什么是政治哲学》一文的后面批了几个字:“施特劳斯=神学”,引得后学研讨不休。
      卡尔·施米特,这位被科耶夫认为是“惟一值得交谈的德国人”,前纳粹的桂冠法学家,一直将敌我关系视为政治最根本的基础。科耶夫却轻蔑地告诉他,政治的根本标准不是敌我关系,而是为了承认而进行的斗争。所谓敌我关系不过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一刻,终将因为人们彼此承认而随着政治的消亡而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只有管理,没有政治的“世界国”。科耶夫对人类前景的描述,让施米特忧心忡忡了一辈子。
      可是这样一个在思想上统治了一代人的人,忽然却遁入官场,专心做起了政府幕僚。1939年,他在法国财政部的对外经济联络处做顾问,和一帮高傲的技术统治论者一起工作,主要负责欧洲经济统一方面的谈判事务。直到1968年去世,科耶夫一直是深受法国政府倚重的高级经贸顾问,法国总理眼中“杰出的法国谈判代表”,“其它商业代表团的噩梦”。
      科耶夫本人显然意识到了身边朋友们的困惑与不解,他解释说:“生活是一出喜剧,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地表演它。”
      但如果对科耶夫的思想稍有深入,便不难理解他的出格之举。在他看来,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海德格尔,他们超越黑格尔的企图都失败了,而他才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传人。科耶夫认为,1806年,黑格尔在耶拿(Jena,德国城市,拿破仑曾在这里大破普鲁士军队)亲眼目睹拿破仑跨上马背,在那一刻他意识到了后者对世界以及历史的重大意义,而那一刻正是历史终结的一刻,也是哲学走向终点的一刻。
      在科耶夫的眼中,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前,如同人们创造出神祗或者善的先验概念来统治自己,又迫不及待地将这些偶像打碎,人们也因为自己制造的各种观念而争斗。这些争斗既发生在人、阶级和民族之间,也发生在宗教、智识等意识形态之间。但归根结底,这些争斗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我们对平等承认的渴望。而随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人类互相承认的理念得以建立。在此之后,和平与繁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人类已经抵达彼岸,成为彼此平等的、心满意足的公民和消费者。在他看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历史一无是处,舞台上上演的晚近两个世纪发生的一切:战争、革命、侵略、政变和大屠杀,不过是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衍生物罢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科耶夫淡然地说:“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不过是拿破仑法典在中国的引入。”
      既然人类有了共同的理念,那么作为思考理念的工具,哲学的任务也随之终结。科耶夫认为,思想者的任务就是在政治上用黑格尔的智慧管理事物,协助打造“普世而同质的国家”,也就是全球化的世界。在普适的和平与繁荣观念下,国家进入“人生的星期天”,而包括政治在内的所有意义深远的人的激情将从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快乐人”随心所欲的游戏。这种“快乐人”不仅是尼采笔下的“最后的人”,甚至在根本上不再属于真正的人。就像科耶夫所描述的:
      “实际上,人的时代的终结或者说历史的终结——即是说严格意义上的人类或者自由的、历史的个体之决定性的毁灭——直接意味着行动一词在完全意义上的无效。实践意义上,它意味着战争和血腥革命的消失。也包括哲学的消失:既然自此人类自身不再有任何本质上的改变,所以也就不再有什么理由去改变建立在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理解基础之上的真正原则。但是其余的部分仍可能被保留,尽管尚无定数,譬如艺术、仁爱、游戏等等,简言之,就是一切令人快乐的事物。”
      也许,“快乐人”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让人恐惧的人性丧失之所,“一切令人快乐的事物”也让人生疑。但如今,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已经降临。生活在如此时代的我们无论幸运还是不幸,了解一下那个预言家总是好的。相当程度上,科耶夫是一个精准的预言家。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当大多数知识分子还在设想资产阶级民主和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或者法西斯主义取代时,他已经预感到一个依据理性组织起来的世界官僚政治体系的形成。他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欧洲联盟和第三世界的发展来促成历史终结的真正降临。事实上,法国二战后的国际战略、欧洲共同体的诞生、关贸总协定的签署,他在其中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有人说他是法国政府中影响力仅次于戴高乐将军的人,而今不少人认为他就是欧盟的理论之父。至此,古怪的科耶夫遁入官场的古怪之举就大可理解了。
      了解了这个看似古怪的科耶夫,再深入阅读他的著作《黑格尔导读》,定能进一步体验到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也能理解他为何被人视为20世纪法国左翼思想的秘密源头。
      
  •     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地形学(拓扑学)的思维方式,读这种书反而不如以前好懂了
  •     翻译还行,不妨碍理解基本大义。乃们得注意一件事,不是翻译得好就容易懂,翻译基本到位就可以啦,其余都是自己的事~要是觉得这部大部头太大,可以网上找下 《驯服欲望》里的科耶夫的 《黑格尔、马克思、和基督教》。不过,不得不说这部著作所带给来的震撼!当然,科耶夫的黑格尔也是应当被新时代的人们扬弃的,因为科耶夫自己说,“恰恰是因为黑格尔哲学尚不是正确的,唯独这样的哲学有一天才能够变为是正确的。因为只有黑格尔哲学说,真理是在时间中从谬误中创造出来的,且没有超越的标准”。
  •     不知是不是因为是冬天下雪的缘故,收到的书本封皮竟然是沾了泥水的,虽然外边还包裹着一个塑料封皮,不过那也看来是事后包上去的。竟然连这个塑料袋也是旧的。书本脏脏的,不太喜欢。拿到书的欣喜也顿时减了几分。
  •     读到的最烂的翻译,没有之一。读这个译本无法理解哪怕一丁点该书。译者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
  •     每一个专断(授课的原因?)句子后面足以写下很多问号?好多地方不明白,知识储备不够。奴隶主人,斗争劳动。革命的必需,怎么在讲这些?只撷历史和存在全体之一面,“得一察焉以自好”?我对被承认的欲望也不很高——自我压抑么?
  •     这个导读虽好,但文章是外国人写的么?这个译本的口碑并不好.
  •     hegel,看看我发表的日期再说话。做人还是要踏实。
  •     Kierkegaard、sound and fury两位好友,能否告知英文版如何获得?您二位有么?如果有pdf版的话,能否给我发一个。谢谢!!我的邮箱是:xiaobing@hqu.edu.cn
  •     书很好呢推荐
  •     评分3星,其实不是说书籍如何,而是评俺的智商。老实说,康德和黑格尔,对俺来说太难了。俺看待有人说康德-黑格尔-尼采-虚无-纳粹是一脉络的,俺很惊讶,所以就开始读他们的著作,太伟大了,俺要承认自己智商的不足,2年下来,进展不大,所以决定不读了。只是书籍照买不误。各位自己看着办,嘻嘻。
  •     哈哈哈,楼上下水道一号居民好可爱,
    看看科耶夫那个代着墨镜的酷照,绝对教父!
    最近在阅读科耶夫的黑格尔导读,
    在《萨特的世纪》一书中第一次看见科耶夫的名字。
  •     科耶夫写得好,姜据说法语不错
  •     这本书在两个半星期以前被某人黑的一无是处,呵呵。
  •     科耶夫
  •     这帮子反动学术权威极左的极右的,人这叫真真整整的反动,长得都挂像的说,施米特像施瓦辛格,科耶夫像白兰度
    嗯。就是。我第一次见科耶夫黑格尔导读里面作者介绍的照片,就写了---黑帮老大,看来科耶夫也是教父啊。
  •     此書和我喜歡的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都是同一個系列。書寫得條理清晰,不難讀,對黑格爾分析比較全面。但是貌似偏重于《精神現象學》,其實個人覺得不但適合作爲黑格爾入門,即使喜歡讀黑格爾的讀者,也一定能從中發現作者理解的獨到。印刷還算精美,裝幀大方。
  •     主奴辩证法,终于看懂了。尼玛论文写成了,把相关读书笔记贴出来。
  •     黑格尔是哲学中的佼佼者。要读懂黑格尔,先读这本简单的书。此书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非常独到的解读和阐释,经典好书,值得收藏!
  •     有点主观。作为导读型的书,是不是不该掺杂太多的个人观点?
  •     思想史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     被黑格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三人附体的发疯的科耶夫。影响了整个当代法国哲学的思想家。
  •     这本书不能单独的读,否则很伤,要对照着精神现象学读,但是最好先读一遍精神现象学。
  •     刘小枫先生称赞科耶夫为大侠,自是有他的道理。但是不看过科氏的《黑格尔导读》,又怎会明白。
  •     比较经典的一本书,内容挺好,半价入手,不错。
  •     想读。
  •     看完福山之后看的这本书,可以说科耶夫是我学习哲学的领门人,但是翻译得不好。
  •     肤浅的有点惊愕
  •     本书扉页引言有明显错误,且同本未注明引用的《精神现象学》页码对应的是哪个版本的书,这是两个严重的硬伤。但即便如此,从支离破碎般的文段(因是课堂笔记不免有过于省略或交代不清的部分)中,仍能一窥科耶夫的风采。这么好的讲演,若译者再经点心,不啻读者大幸矣。遗憾之书啊。
  •     吕兄,科耶夫的资料的确很少,我是在好几本别人的书中凑合出来的。像伯林的、阿隆的、施特劳斯的、马克·里拉的……这样翻检,很好玩。
  •     楼主这层功力,着实了得,尤其是没有翻检索引的资料.
  •     没懂
  •     基本上是现代法国哲学的源头
  •     比德语和英语的全
  •     姜志輝的翻譯實在太糟糕
  •     天才之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