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试通史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810645300
作者:杨学为总主编
页数:2500页

后记

《中国考试通史》的撰写工作,是在总主编杨学为先生领导下进行的。他主持全书的筹划,阐明指导思想,确定撰写原则,前期审查分卷撰写提纲,后期审阅分卷书稿,为提高全书质量和早日完稿交付出版而殚精竭虑。张海鹏先生热心支持本书撰写,曾出席课题开题会讨论,并参与第一卷撰写大纲的草拟和组织工作,他所提出的意见使人受益匪浅。他于2000年9月因病不幸逝世而终止工作,但他学术研究的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本书第一卷由孙培青、裘士京、杜成宪担任主编,由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安徽师大历史系部分同志负责撰写工作。绪论及第七、八、九章由孙培青执笔;第一、二、三、五、六章及第四章第二、三节由裘士京执笔;第四章第一节由汪福宝执笔;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章由杜成宪执笔,最后由本卷主编统稿定稿。本卷依靠各位同志的努力,终于胜利完成,这是共同协作的成果。由于我们学术水平所限,难免存在差错,恳请读者指正。2004年5月20日

作者简介

《中国考试通史》是在《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一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全书240万字。该书贯通古今,涵盖两岸四地。是一部百年不遇的奇书、重典。中国是考试的故乡。世界学者把科举制度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和一百多年的近代考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流下了痛心的教训。其中有辉煌,也有阴暗;有光彩,也有血泪,隐藏了多少不解的难题,尘封了多少古怪的故事!《中国考试通史》一书共分五卷。第一卷:先秦—隋唐五代;第二卷:宋辽金元;第三卷:明清;第四卷:民国(1911-1948);第五卷:当代(1949-1999)。

书籍目录

《卷一》总序序言第一章 先秦时期考试的萌芽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选贤举能和贡士一 传说中的尧舜选贤与试用考察二 商周时期乡兴贤能与贡士考察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招贤、养士与察能一 春秋时期的招贤、察能与考绩二 战国时期的礼贤、招贤三 养士之风大兴和奖励军功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学校考试一 官学考试二 私学考试第二章 两汉时期的学校考试第一节 中央官学的考试一 太学的设立与发展二 举试博士三 博士弟子的考试四 宫邸学与鸿都门学的考试五 举试童子郎第二节 地方官学的考试一 郡国学的设立与考试二 县学的设立与考试第三节 私学和私学考试一 私学的发达二 私学的考试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察举考试第一节 察举制的创立与发展一 察举制的创立二 察举制渐趋完善第二节 察举考试的改革一 察举制由“举”到“试”二 东汉时期的左雄改制第三节 汉代察举制度评议一 汉代察举考试的作用和影响二 察举制的弊端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考试第一节 三国、西晋时期的官学与考试一 曹魏官学的设置与课试二 蜀汉和东吴的官学设置与考试三 西晋官学的设置与考试第二节 东晋、南朝学校考试制度的恢复和发展一 东晋官学与考试二 南朝的官学与考试第三节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学校考试一 十六国时期的官学与考试二 北朝官学与考试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考试第七章 隋代的考试制度第八章 唐代的学校考试第九章 唐代贡举考试的程序第十章 唐代贡举考试的管理第十一章 唐代贡举诸科的考试第十二章 唐代的制举考试第十三章 唐代的武举考试第十四章 唐代的道举、童子举考试第十五章 唐代官员的铨试第十六章 五代十国的考试制度附录 征引文献书目举要后记《卷二》序言第一章 宋代学校考试第一节 宋代太学考试一  北宋时期二 宋时期第二节 宋代州县学考试一 宋时期二 宋时期第三节 宋代专科学校考试一 宋时期二 南宋时期第四节 宋代宗学考试一 北宋时期二 南宋时期第五节 宋代小学考试一 北宋时期二 南宋时期第二章 宋代贡举科目第一节 进士与明经、诸科一 进士科沿革二 诸科的盛行与消亡三 说书举与明经科的迭兴迭废第二节 经明行修与八行科昙花一现一  经明行修科二 八行科第三节 贡举科目沿革的特点及其原因第三章 宋代贡举考试(上):解试第一节 诸路州府解试一 应举人资格二 考试机构与试官三 考试时间与地点四 得解与免解第二节 转运司解试、开封府解试与国子监解试一 转运司解试二 开封府解试三 国子监解试第三节 锁厅试与宗室应举一 锁厅试第四章 宋代贡举考试(中):省试第一节 省试考试机构及考官第二节 省试考试方法一 考试时问与地点二 考场规则三 试卷评定第三节 省试考试内容一 进士考试内容二 明经、诸科考试内容三 围绕考试内容的论争第四节 省试奏名与特奏名一 省试奏名二 特奏名第五节 类省试一 诸路类省试二 四川类省试第五章 宋代贡举考试(下):殿试第六章 宋代武举考试第七章 宋代制举、词科与童子举考试第八章 宋代召试与铨试第九章 辽代学校考试第十章 辽代科举考试和世选制度第十一章 金代学校考试第十二章 金代科举考试第十三章 金代铨试及其他考试第十四章 元朝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第十五章 元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内容第十六章 元朝学校考试和其他考试后记《卷三》序言第一章 明代学校考试第一节 明代学校考试概述第二节 明代地方学校的考试一 社学书塾的建置及课试二 府州县学的建置三 童试——生员的入学考试四 生员的日常课业考试——月考和季考五 岁考和科考六 明代武学、卫学、宗学、阴阳学和书院的考试第三节 明代国学的考试一 国学的建置二 监生的入学考试三 分堂肄业与月试季考四 积分、历事与科考结语第二章 明代科举考试第一节 乡试一 乡试的内容和命题二 应试资格及名额分配三 考官的选任和职责第二节 会试一 内帘官、外帘官二 会试的录取三 会试的费用第三节 廷试一 考试官的选任和职责二 殿试仪式三 进士的待遇和前途第四节 庶吉士的考选一 庶吉士的考选二 庶吉士的授官及前途第三章 武举考试第一节 考试形式的演变第二节 考官的选任和职责一 武举乡试考官的选任和职责二 武举会试考官的选任和职责第三节 武举中武者的授职及前途第四章 八股文——标准化考试的萌芽第一节 八股文的兴起及其演变第二节 八股文文体剖析第五章 明代官吏的铨选与考试第六章 清代学校考试第七章 清代科举考试概观第八章 清代科举考试科目第九章 考试与社会第十章 舞弊手段和防止舞弊措施第十一章 清代铨选第十二章 清代其他考试第十三章 科举考试在海外的传播第十四章 新制学校考试第十五章 留学生考试后记《卷四》序言第一章 民国初期的文官考试(1912-1927)第一节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 废除科举的巨大冲击二  民国初年的统治危机三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示范效应四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考试规划一 文官考试机构二  文官考试程序与内容三 文官的任用第三节  北京政府的文官考试一  文官制度的推行二 文官考试机构三 文官高等考试四 文官普通考试五 特种文官考试六 检定考试与学缋试验七 文官的甄别与甄用八 北京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施行及特点第四节  广州革命政府的文官考试蓝图一《考试院组织条例》二《考试条例》及其施行细则三《法官考试条例》第二章 抗战以前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1927-l937)第一节 公务员制度的推行一 概念界定二 公务员的类别与等级三 公务员的任用资格四 公务员的甄别与登记五 其他相关规定第二节 考试院的设置及其职权一考试院本部二考选委员会三铨叙部四典试委员会第三节 主要考试法规的制定和演变一 《考试法》及其施行细则二 《典试法》度其相关法规第四节 任命人员考试一 高等考试二 普通考试三 特种考试第五节  考试复核和检定考试一 考试复核二 检定考试第三章 战时及战后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1937-1949)第一节 战时国民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统一第二节 考试院机构设置的变化第三节 任命人员考试一  高等考试二 普通考试三 特种考试四 检定、奖学、升等考试五 铨定资格考试第四节 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第五节 公职候选人考试第六节 行宪 以后的文官考试制度第四章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总体探析第一节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中的现代性特征一  法制化二 公开、平等、竞争三 考试权独立四 考试内容的现代化第二节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中前现代因素的抗拒作用一 考试程序和内容上的弊端二 考试与任用的脱节三 文官考试中的党治、军治色彩四 个人因素的不良影响五 派系势力的干扰作用第三节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中的争议问题一 考试性质:资格考试还是任用考试二 考试原则:考试党化还是人才主义三 考试限度:万能政府还是民主政府四  考试录取:凭文录取还是分区定额五 考试方法:论文考试还是新式测验第四节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运作成效第五章 北京政府时期的教育考试(1912-1927)第六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考试(1927-1949)第七章 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考试附录 参考文献后记《卷五》序言第一章 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普通初级中学的招生考试一 初中招生考试的制度二 初中招生考试的管理三 初中招生考试的内容第三节 普通高级中学的招生考试一 高中招生考试的制度二 高中招生考试的管理三 高中招生考试的内容第四节 普通中小学的校内考试一 中小学校内考试的种类二 中小学校内考试政策的变化三 对中小学毕业考试的说明第五节 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会考一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主要内容第二章 中等专业学校入学考试第一节 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考试及录取工作第三章 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节 从学校单独招生考试到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第二节 统一招生与单独招生的比较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工作体制的确立一 1954年的讨论与统一招生考试工作的改进二 1955年的讨论与统一招生考试工作的改进三 1956年统一招生工作的改进四 1957年的讨论与统一招生考试工作的改进五 1958年的讨论与统一招生考试工作的改进第三节 统一招生的性质第四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指导思想的斗争一 “左”倾的思潮对考试的责难二 在“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全面改进高校招生考试工作三 对高考责难的逐步升级第五节 关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第四章 废除考试实行推荐第一节 高等学校停止招生第二节 从试办班到恢复招生第三节 围绕文化考查的斗争第四节 文化专制与反文化专制一 推广“朝农经验”二 “划等号”论三 1975年招生会四 整顿五 反整顿六 1976年的招生工作第五章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第六章 高等学校校内考试第七章 各类承认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第八章 自学考试制度的诞生和发展第九章 自学考试的管理第十章 学历认定性考试第十一章 研究生招生考试第十二章 学业证书考试第十三章 职业证书考试第十四章 香港地区教育考试第十五章 澳门地区的考试第十六章 台湾地区的考试第十七章 海外在华的考试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考试通史》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前言

考试不是先天就有的。当社会出现了强制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出现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之后,当必须从人群中选拔出管理人员等脑力劳动者的时候,经过长期探索,人类才发明了考试。它的产生在于社会需要,它的社会根源在于脑体分工。当社会依然存在着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当脑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高于体力劳动者的时候,如果人类还没有发明出比考试更好的方法,考试就必然存在。任何人,包括伟大人物,也不能取消它;即使一时取消,不久还得恢复。为了寻找选拔管理人员等脑力劳动者的方法,我们的祖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中国选拔管理人员的方法,最早见于尧选舜为接班人的传说。当时的中国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部落酋长会议推荐舜,然而舜能否胜任这个职务呢?尧决定“吾其试哉”。尧的“试”,当然还不是考试,而是试用:在试用中,经过各种观察,根据群众反映,以决定取舍。

内容概要

    杨学为,1937生,196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后留校任教。1 9 78年调教育部,历任学生司招生处副处长、处长,学生司副司长。1 987年至1 999年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1 992年被评为研究员,1 993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持教育科学研究“七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标准化改革研究》,并获一等奖。主编《中国考试文献集成》、《中国考试通史》、《高考文献》,出版论文集《中国考试改革研究》。

章节摘录

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为政之本。考试之旨,首在取士。在我国,通过一定形式选拔、考核以发现、培养和任用人才的做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植根于民众之中的氏族部落管理机关,也需要把真正的“公仆”选拔到氏族部落的管理机构中去,因此在长期的实践中,约定成俗,形成一套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才选拔方法,经后世学者,尤其是儒家的鼓吹,原始社会末期的“选贤与能”,并采取试用考察的方式在实践中对被选举者加以考核的做法,成为早期社会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基本模式。商周时期选官除采用世卿世禄制外,还通过兴办官学培养与选拔后学,凡地方官有责任向朝廷推荐人才。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同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大增,各国为求生存纷纷招揽贤士,形成颇具特色的人才选拔、储存的奖励军功、养士制度,为秦汉人才察举考核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图书封面


 中国考试通史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