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之法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9-1
ISBN:9787108025289
作者:邓小南
页数:553页

作者简介

“祖宗之法”在宋人看来,是治理国事的“法宝”,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该有的治事态度;既包括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本书就是讨论“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宋代的政治格局在与“祖宗之法”的互动中得以最终确立。通过这种讨论,不仅揭开了宋代政治史的奥秘,同时也抓住了宋代制度史的精髓,揭示了北宋专制官僚文化精神的特点。

书籍目录

序引:问题的提出一、 关于政治史研究:以宋代为例(一)“问题意识”:政治史的研究导向(二)过程·行为·关系:政治史讨论的对象(三)学术创新:学人永远的追求二、关于宋代的“祖宗之法”(一)“祖宗之法”:宋代政治史的核心问题(二)“做法”与“说法”三、关于本书的基本内容(一)本书希望讨论的问题(二)本书的篇章安排第一章 家法与国法的混溶——“祖宗”与“祖宗家法”一、“奉宗庙社稷,承祖宗休烈”:两汉时期对于“祖宗”的尊崇(一)“宗庙社稷”与“尊祖敬宗”(二)“汉家故事”与“祖宗之制”二、“祖宗之法,期于慎守”:唐、五代时期对于“祖宗成规”的强调(一)“念尔祖宗,宁我宗社”(二)“祖宗成式,修举罔坠”(三)“但遵故事,合举成规”三、“祖宗法度,乃是家法”:“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一)宋人对于李唐史事的反思(二)从“保守门户”到“嗣守祖宗基业” (三)“祖宗家法”:帝王的“家事”与“国事”第二章 走出五代——十世纪中原王朝统治人群的转变一、五代宋初统治人群中民族色彩的淡出(一)五代时期的民族混溶(二)民族色彩的淡出与“胡/汉”语境的消解二、走向再造:十世纪前中期的文臣群体(一)重“流品”与抑“浮薄”(二)“崇尚”与“荡涤” (三)“文士”与“吏能”(四)交汇与再造三、导向的确立:“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一) 宋初对于“读书”的提倡(二)关于“宰相须用读书人”(三)关于“事业付之书生”(四)文武兼长与文武分途第三章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太祖、太宗的创法立制与“祖宗之法”基调的形成一、“变家为国”:北宋初年政治格局的形成(一) 从军阀到君主(二)重建集权:从收兵权开始二、波折中的调整:北宋初期的政治中枢(一)宋初的“二府”与“废坐论之礼”(二)走向外朝:宋初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三、“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宋代“祖宗之法”的实质(一)“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提出(二)重在防范“内患”的防弊之政第四章 从“保祖宗基业”到“守祖宗典故”——真宗朝的过渡一、“祖宗法制具在”与“务行故事”(一)并非顺畅的皇位交替(二)遵先朝成宪,守“祖宗基业”二、后澶渊时代与“神道设教”(一)再受“符命”:“天书”与“圣祖”(二)“神道设教”:殊尤之瑞与治世之灾 三、“务行故事”原则的确立(一)抵触与困惑(二)“典故所无不可听”第五章 “祖宗之法”的正式提出——仁宗朝前期一、 “祖宗法不可坏”(一)“遗诏”与“遗诰”:乾兴与明道(二)“祖宗法”的明确提出二、 故事、《圣政》与《宝训》(一)《宝训》、《圣政》的修纂(二)《宝训》、《圣政》的基本体例(三)进读与阐论:对于故事的“发明”三、从“奉行圣旨”到“共治天下”(一)“皇王之道”与“君臣之际”(二)“比隆汉唐”与“称说三代”(三)从“奉行圣旨”到“共治天下”第六章 概览:“祖宗之法”对于两宋政治的影响——北宋中期到南宋后期一、“法祖宗”与“不足法”:北宋中后期的朝政风波(一)从“庆历新政”到“熙丰新法”(二)从“更化”到“绍述”二、“我朝家法,远过汉唐”:南宋时期对于“祖宗家法”的尊崇(一)“绍祖宗垂创之基”(二)“本朝家法,远过汉唐”(三)“乞复旧典以彰新化”三、附谈“祖宗之法”的诠释与“祖宗”形象的塑造:从北宋中期到南宋后期(一)对于“祖宗之法”的主观诠释(二)“道理最大”说的提出及其阐发(三)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结语:对于“祖宗之法”的再认识一、“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一)稳定至上:“祖宗之法”的中心目标 (二)防微杜渐:“纪纲”与“和气”二、虚实之间:再谈“说法”与“做法”(一)宋人的“本朝”史观(二)被尊崇与被利用赘语参考书目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邓小南,邓广铭之女。1950年6月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多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学术成果包括《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等专著,以及发表于国内外学术刊物的研究论文五十余篇。曾参与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

图书封面


 祖宗之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全书整体把握(一)对本书写作脉络的梳理认识本书作者是北京大学从事宋史和妇女史研究的邓小南先生,她以详实的史料,精练的文字,深入发掘“祖宗之法”在宋代的政治影响和文化蕴意。全文线索思路清晰,论述鞭辟入里。全书在最先开始“问题的提出”,从政治史的研究角度引出具体分析的问题——宋代的“祖宗之法”,通过把握政治史的过程、行为、关系的研究,从赵宋祖宗朝的政治举措及倾向、“祖宗之法”的提出及其被崇奉的过程、祖宗形象的塑造与“祖宗之法”的神圣化和宋代士大夫在祖宗之法框架下对事件是非、制度因革、人物评判的认识四个方面讨论,中心阐释“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的关系。在序引思路导向下,开始六章的论述。第一章通过考察宋以前历代统治者对“祖宗”及祖宗成规故事的尊崇现象,追溯祖宗家法形成的渊源。第二章通过分析唐末五代的社会演变,反映宋初政权草创面临的问题,从而阐述“祖宗之法”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三、四、五章论述“祖宗之法”在太祖到仁宗前期从初步形成到正式提出及神圣化的历史进程。第六章概述仁宗中期到南宋后期不同的典型时段下“祖宗之法”对政治的影响。[1]本文主要阐述笔者对全书的基本理解——“祖宗之法”的整体认知,基本涵义,重点从其形成背景,后世影响两个方面入手,表现对本书的理解和近期中古史学习的思索。“祖宗之法”形成背景与晚唐五代时代变化息息相关,可以从唐宋变革,思想史方面理解阐发;针对“祖宗之法”在典型时段——王安石变法过程的政治影响试析,以及作为宋人的政治文化遗产,“祖宗之法”对第三帝国[2]趋向内向和非竞争的性格塑造,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变化,甚至在当今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方面对于中古史后期总体脉络的把握理解是大有裨益的。(二)对“祖宗之法”整体认知“祖宗之法”是指宋代列祖列宗建立与维持的基本轨范,后渐成为基本治国原则。“祖宗之法”形成于宋太祖、太宗创法立制的基础上,过渡于真宗时期,正式提出于仁宗初期,被后继皇帝和士大夫们奉为治国理事之圭臬。它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统治者应遵循的治事态度、贯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和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等内容,其实质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精髓是“防微杜渐”,着眼于“防弊之政”,主要目标是保持政治格局与统治秩序的稳定。“恪守‘祖宗之法’不仅止是一种政治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文化模式,在所谓‘祖宗之法’层层复复、高度包容的内容之中,倾注着当时士大夫们建树统治规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切热情,体现着一代代人对于时代责任所特有的认识与追求,也折射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理想。而对于‘祖宗之法’不恰当的倚重与抬高,也是酿就赵宋因循保守政风乃至关键时刻无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之一。”[3] 这番对“祖宗之法”的评价切中肯綮。宋人称颂本朝百年无内患,追复三代,比隆汉唐,是他们的始终致力的治国理想。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宋代可以“称治”,原因是“家法为之檠括”和“政教为之熏陶”,也肯定了“祖宗家法”的积极作用。在动态积累中形成的“祖宗之法”,重在维系精谨制度以防范意外之变,其影响下实行的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既有弹性的一面,又有僵滞的一面,到了北宋中期以后至南宋,应对内忧危局,外虏侵扰的乱局,表现出了其制设矫枉过正,适得其反的僵滞一面。怀着“惓惓之心”忧国忧民的士人痛斥时弊,却只能徘徊于祖宗旧典的巢窠,理宗时期,飘摇王朝失去了自救的最后机会。二、“祖宗之法”形成背景(一)尊祖敬宗、家国一体的思想基础“家天下”社会中,早在先秦时就有“行先王之教”、“奉先王之制”的理念广泛存在,可以用“社稷”代指的国家,常常与宗庙、祖宗联系起来认识。以尊祖敬宗为核心的儒家礼制要求历朝重视宗庙祭祀礼仪,强化秩序伦理观念,在现实政治中庙堂之上的“祖宗”依然发挥影响,在议政时引用汉家故事,祖宗之制总是具有说服力。魏晋南北朝社会长期战乱,从两汉“累世经学,累世公卿”或豪强地主发展起来世家大族活跃在政治舞台,为了家族长远兴盛,掌握政治话语权,这些世家大族不仅凭借政策优势和经济特权巩固物质基础,重点通过家族特色文化传承(例如琅琊王氏、清河崔氏的书法传承),兴学崇儒,制定家法(例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等思想文化措施教育家族子女,家法的家族维系作用凸显。以后历代宗族将士族的礼法门风、伦理行为、礼仪规范订为家法,源远的族谱昭示着肩负祖宗创建不易的基业,吸收祖宗智慧与严厉规制的家法因荣耀长存。经历经典文本的诠释传统到世俗统一伦理规范的演变的汉唐“家法”,使儒家伦理从国家意识形态向社会和个人伦理规约的转变,国家意识最终变成社会和家庭的意识。宋代“祖宗之法”的提出,就有“家法”世俗伦理化过程,和士大夫之家的“家法”被借鉴吸纳,进入“天子之家”的过程。(二)五代纷纭,唐宋变革——垂法创制的时代背景唐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皆存在差异的现象,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将其归纳为“唐宋变革”。其出现的原因跟五代时期社会变化有关,作为从动乱走向稳定的转折期和统一趋势不断增长的时期,五代十国社会民族色彩淡出——胡汉语境消解,文臣群体转换——兼具文字与治事能力综合型的人才崛起,文武关系调整,这些变化是宋初统治者决策创制时需考虑的因素。960年陈桥兵变,像重演9年前后周太祖郭威兵变被部下拥立一样,只是主角变了。为了不让宋成为短暂的第六代,追求稳定成为太祖太宗两朝人的目标。太祖等人对于文士的任用,更多地着意于建构统治秩序,着意于文武制衡。王朝开国基调,统治中枢的基本政治格局,宋初的文武关系,士大夫政治的形成无一不是“祖宗之法”的内容范畴。守内虚外,崇文抑武基调下,本着“防微杜渐”精神,太祖太宗朝垂法创制,中央设中书门下(政事堂,都堂),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和谏院,分管行政,军事,财政,监察;地方派遣文官知州事,设通判监督,设路州县三层行政管理体系;同时施行“更戍法”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制度设计体现中央集权和分权制衡特点。在用人方面,“陈桥兵变”的阴影还留在继任君主心中,对臣下的信任徘徊反复;“欲武臣读书”对读书的提倡,反映王朝文治的基调;从太祖“文武兼长”的用人标准,到太宗的“崇文抑武”,再到真宗时期最终形成“文武分途”——制定文武七条分别考评文武官员,帝王如何统御文武臣僚的问题得到确定;以文臣任枢密使的祖宗家法在王朝巩固发展中逐渐塑成。三、“祖宗之法”衍生现象及后世影响(一)士大夫政治1.共治天下宋初任用臣僚多选用品格重厚质实的人才担任重要官职,官僚集团中的循默守正风气渐形成。直到真宗开始自编自导的天书封禅运动时,反对此番“闹剧”的精英官僚群体提出了“务行故事”的原则,企图将君主的行为制约到合乎礼法限定内。及仁宗朝摆脱刘太后控制后,君臣们认定的治世良方,不外乎祖宗法度。此时的士大夫自身平素端正,居位慎密,既熟悉官僚制度运转方式,又有建设性作为,以王朝长治久安为目标的宋代真正士大夫政治,由此发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宋代专制君权与忠君观念皆处在强化过程中的同时,限制君权的制衡程序也在增强。士大夫编纂的阐发本朝历史,总结经验的《宝训》《圣政》等书走出宫廷,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科举需求,扩大了“祖宗之法”在社会的影响力,同时官僚队伍在更新过程中并不影响治理思维和精神的变更。2.典型时段分析——以“王安石变法”为例面对北宋中后期陷入“三冗”问题和内忧外患的危局,神宗任命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口号提出变法的王安石主持新法,值得一提的是,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与王安石的目标是一致的——“效仿先王法度”,只是实现途径不同,试图超越习行故事倾向的他,对于“祖宗之法”注重制衡、防患未然的原则精神是认同的。最初锐意进取,支持变法的神宗,对于“祖宗之法”的基本态度与王安石产生分歧,对“祖宗之法”的尊崇,防范猜忌之心等也是他立场徘徊不定的主观因素,变法随着神宗早崩而破产。后王安石时代,北宋政局陷入党争泥淖,新法成为各派政治势力相互倾轧的口实。徽宗时期以蔡京等人为代表的所谓“新法党人”打着“新法”旗号倒行逆施,社会矛盾愈加激烈,靖康之变后,南宋人的本朝史观多将华北失陷归结于新法党的对外政策,“批判新法党,把政策失败和国土失陷的责任全推到新法党身上,成为有关北宋后期政治史的固定观念”[4]。高宗时期支持“新学”的秦桧上台持政,后人多将此期间妥协外交政策和内政过失归咎于他身上。新法党势力遭到清算,朝政谨遵“祖宗之法”,日趋保守僵滞。与此同时,思想领域随着朱子学的出现,作为新法党政权对抗势力诞生的道学更加受到士大夫推崇,道学体现“祖宗之法”注重自我道德文化修养倾向的精神反映。与作为王安石变法理论的新学不同,新学的基本立场是独占朝廷中枢,通过巩固的政治体系和对教育机构的统治,构筑滴水不漏的严密的社会秩序及中央集权体制,而道学是从人的内心精神方面解决现实问题,自下而上——从受到地方士大夫们的拥趸到“淳祐改制”得到中央正式认可,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宗族势力需要三纲八条目的道学,与家礼、家法联系在一起,共筑发展体系。(二)后世影响“祖宗之法”作为政治文化遗产,带给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祖宗之法’的原则对于国家政事及君主皆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因而宋代的独裁专制并未走向极端,政治文化风气比较开放自由。”[5]历朝“祖宗家法”皆有差异,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重建国家体制,洪武二十八年(1395)颁布《祖训条章》表明为朱明天下确立废宰相永不复置的决心,将其作为家法之一。为应对废相后伴随而来的繁多政务,内阁制度逐渐完善;废相后的权力真空状态下,宦官势力的抬头成为必然表现。假皇帝与代管家——阁权之争愈演愈烈。与宋朝家法“必重经筵”一样,明朝皇帝需要出席经筵,“经筵的着眼点在发挥经传的精义,指出历史的鉴戒,但仍然经常归结到现实,以期古为今用”[6]。皇帝作为“活着的祖宗”,言行举止需符合徳仪礼范,以1587年前后为观察点,奉行“三不”政策的皇帝长期怠政,在醉生梦死中度过深宫岁月,道德代替法制的王朝在经历张居正改革得到短暂稳缓后很快陷入不复泥潭。五十七年后,东北方向,金戈铁骑正从关外呼啸而来。明亡清兴。二百五十四年后,内忧外患下,祭出“祖宗之法不可变”旗号的守旧派发动政变,百日维新宣告失败。结语在古人之后,忆古人之失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难。近代“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当代“两个凡是”方针等许多历史现象,我们都能从宋代“祖宗之法”里得到渊源和阐释。记得幼时读《红楼梦》“探春理家”一节,家族的日常管理需要参考往常旧例才有教上下听服的可能。不论在古代治国齐家,还是当下时政民生各方面,汲取前人智慧和经验,是对我们有助益的。宋代“祖宗之法”下制度设计中的防微杜渐,理性务实的原则,以及具有“先忧后乐”精神的士大夫自觉推进政治革新的时代责任感,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当今的国家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仍有借鉴意义。注释[1]邓小南先生是在序引里的“本书的篇章安排”中将第二三章和四五章作为框架,放在一起讨论。在本文是按拙意解构篇章的。[2]第三帝国划分详见黄仁宇先生《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的“大陆版卷后琐语”[3][5]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政治前期述略》,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518页、528页。[4]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5页。[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第53页。参考文献[1]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4]谢景芳:《假皇帝与代管家——朱元璋废相后的明代的阁权之争及其批判》,《齐鲁学刊》1996年 第2期。P.S:折磨我一个月的古代史书评,终于在上周完成 。囫囵吞枣了这本书,抄书的部分是有的,不难发现。上交之后再看时发现了好多错误。书面上的,书名“祖宗之法”后应该是冒号,我打成了破折号;有些句子读起来不通顺,这很可能是自己遣词不够准确或者自己的表述与原书用词混合不搭造成的;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格式是学报式的页下注,与整体的仿毕业论文格式矛盾。我的理解内容很浅显,跟大家的认识差不多。邓先生的原书可不是这么论述形成背景和后世影响的——真正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精准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等许多学术素养都是我以后要努力提高的方面。2014.12.03
  •     又是一本在包里放了很久的书,实在是惭愧。我对宋史并不熟悉,无法在这个范围内评判本书的学术价值。而且本书主要集中在北宋前期的政治史上,而相对于王安石变法期间和南宋的内外交困来说,这一段时间可能并不甚出彩,所谓祖宗之法的构建过程也往往被夺嫡等事件所掩盖。当然,作者称其选题曾得到其父邓广铭的认可,可见这个说法还是比较重要的。实际上,作者明确地指出了两个要点,一是宋代除五代之弊,虽无汉唐国威却有相对文治盛况之实,祖宗之法在士大夫政治兴起的过程中的构建过程,二是时人围绕祖宗之法的对于意识形态的一种构建过程,并且提到了李猛的分析,很是有趣,当然,也很自然地可以比之今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其父之家学,無其父政治史学之倾向,为不可不读之宋史专著,宋代政治文明之研究可补余英时先生之未备者。
  •     讲座只是小儿科,这才是真功夫啊——所以看不明白……比较大的收获是消除了一些误解:以前总觉得祖宗之法是某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有固定的具体内容,经过小南姐姐解释之后明白到这个东西只能算是一种“提法”,不同的群体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或者宗旨进行不同的阐释。旁征博引,审慎绵密,确实是家风昭昭。
  •     偶然发现小南老师的书!认真拜读||“祖宗之法”通过“道理最大”实际上与之前由《春秋繁露》所构建的“天道盈亏”理论贯通起来,成为了士大夫阶级借以实现政治目的和自我保全的凭籍。当然这是建立在“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者”的底线之上的,否则锦衣横行坦克上街又是另一朝“祖宗之法”了。
  •     读下来感受最大的是一不再以王朝更迭为研究范围,而是进行长时段的尝试,打通晚唐五代北宋早期,第二就是以特定的视角“祖宗之法”来观察北宋历史,尝试建立某种政治史格局,可以说本书地位上与田余庆先生《门阀政治》、陈寅恪先生《两稿》一样,奠定了我对中古政治世界的看法,鄙人冒昧地说作者在前言自谦文笔不好,我以为是自谦之词,读下来真的比不上田先生。不过在廿年内,很难说能有学人研究北宋前期政治史能够超出“祖宗之法”这个基调了。
  •     公允持平之作,小处着手,娓娓道来,重心始终在政治层面。看了一半,感受就是祖宗之法,就宋而言是太祖太宗之法。非常好的视角,方诚峰新作的延生阅读,对于祖宗故事、家法的强调也正是唐宋对于汉学的继承,清末变法也涉及到祖宗家法,这难道是帝制的根本性局限?
  •     序引,政治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     重读有新感受
  •     线索非常清晰的一本书
  •     常读常新,案头常备。
  •     虽然不少地方以史带论,但并不难读,越读越生出趣味。
  •     对“祖宗之法”在北宋政治构架地位的展示,从前奏到起源、发展和南宋的衰落,将两宋政治,尤其是北宋部分做了精彩的界说。强力推荐
  •     看下来,从五代到宋初的制度变革清晰了很多。不愧是邓广铭之女啊。
  •     不得不说,此书宏观叙事与微观考察皆有其精到之处,部分章节读起来有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之敏锐与洞察,可谓经典。越来越倾慕邓小南老师。
  •     篇幅可以浓缩下的
  •     典范之作
  •     这本书可以说是北宋士大夫的精神史诗,以细腻的文笔、严谨的考证描摹了宋代士大夫政治自觉的觉醒。一切都存在在阐释中,祖宗之法作为规训皇权的武器以及造成保守、不思进取的作风的两个方面都有涉及,也以此描述了熙宁变法的重要性以及士大夫对这一社会活动的反思。除了对元祐以降的政治史描述略显简单,整本书堪称完美。
  •     曾经,这书是伟大的济民师借给我读的。不禁感叹济民师宫墙万仞,生民未有。
  •     宋代革命和建设的初期,即建立了“事为之防,曲为之备”的政治原则,来随机应变的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几乎就是原版的“摸着石头过河”。但愈到后期,愈沦为僵化的口号,甚至援引祖例的目的和当初的精神正好相反,祖宗之法遂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来,用来打击异己统一思想。越是冠冕堂皇的套话所吹捧的体制越容易僵化,最终只会在历史潮流中被嘲弄和抛弃啊。
  •     对于五代民族色彩的淡出的理解很赞。
  •     稍感有缺,想看到更清晰的议论
  •     内藤湖南的理论用的不错。
  •     邓老师以问题意识为研究导向,从长时段的发展过程、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三方面论述宋代的祖宗之法。此书显现了近年大陆宋代政治史研究的转向,即不再把政治人物、事件与制度,作为政治史研究的重点,而是把研究重点转向揭示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邓老师也强调,她此书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宋代“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的关系。书中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从长时段观察宋初宰相的职权,并不是常说的削弱而是加强(梁太济等人观点)。宋初宰相“坐论之礼”的废除是专制皇权发展、中枢运作方式变化的结果,君臣忙于处理政务,无暇坐论。枢密院从晚唐代宋初,经历了内廷机构到外朝机构曲折的演变。邓老师分析细致,能看到常人忽略的地方,如宋初太祖所言之“宰相需用读书人”只是一个导向而已,当时实际没有这么做。又如对于“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解读。
  •     天开我朝,道统复续。艺祖皇帝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对曰:“道理最大。”此言一立,气感类从;五星聚奎,异人间出:有濂溪周敦颐倡其始,有河南程颢程颐衍其流,有关西张载翼其派;难渡以来,有朱熹以推广之,有张栻以讲明之。于是天下之士亦略闻古圣人之所谓道矣。
  •     小邓先生有料归有料,文笔实在是不行……
  •     读罢此书,一方面能通过“祖宗之法”在两宋不同时期的具体面貌,对宋初四朝深刻把握的同时勾稽起整个两宋政治史认知;另方面能提供一个审视国史历朝流变的视角,以及进阶读者治政治史之思维方式。不愧是一代宗师之女,笔力细致绵密、史识蔚为大观。
  •     第三章
  •     读的不开心,但可以看下去。
  •     什么时候再读一读,难读程度与老教授不相上下。
  •     对宋代政治史的一个通观。
  •     祖宗之法,防弊之政,此一政治文化氛围为士大夫所塑造,也反过来扼住了士大夫的喉咙与宋代的未来。
  •     小南姐与阎爷爷写作的区别基本上就是≪汉书≫与≪史记≫之别了。
  •     与其说祖宗之法有准确的定义,不如说它是一代代士大夫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发展起来的一套用于制约皇权的话语体系。与之前看的那本‘中国转向内在’一脉相承,本书也表示祖宗之法在开国时曾代表积极的理性主义,矫唐末五代之枉,到后期人们逐渐失去对其精神内核的理解和领悟,反而教条地遵循它,逐渐变为思想的桎梏,与其密切相关的在宋代兴起的理学也影响了之后的几百年中国的历史,中华文明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又一次有了变化的机会。
  •     此书干货不少,读完很有启发,但行文实在笨拙,气韵不通,读起来很累~
  •     大一读时一直在想这本书不写祖宗之法具体是指什么,写五代胡汉干什么,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其实可以看做论文集
  •     严谨而无趣的学术著作,可读性不高。不厌其烦的罗列材料,尽可能详尽地分析、比较、论述,很扎实。其父是宋史大家,但作者并未在书中吹嘘其父,为此点个赞!
  •     赞。其实没传说中那么深奥难读?
  •     史料运用淹博,裁剪得体,持平同情之论,合理的想象与还原,确实勾勒出北宋前期政治的大格局,对真宗朝的讨论很好。第二章视野极开阔,论述有力,对史料的运用及处理比陆扬好。四五六三章读来颇有惊喜,方法已不限于纯粹之史学,一种对“仪式”的凝视,圆融有神,启发极大。
  •     窃以为关于五代的三篇文章最为精彩。
  •     读此书的时候还在上学
  •     这绝对是超越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书。
  •     邓老师详细阐释祖宗之法的形成源流及其不同视角的内涵
  •     虎父无犬女……
  •     很扎实也很有启发性,名为宋初其实从五代写到南宋末。唯一感到23333的地方是“历史书写”“语境”之类名词略多,不过这也算近来文史哲学界通病了……
  •     经典之作
  •     好书,启发良多
  •     明史研究在祖宗之法方面何时也能出这种作品啊。。。
  •     Some stories are interesting
  •     其实人们也不关心宗教和政治民族多么纷繁复杂,也不关心世界星空多么辽阔,那心儿空,梦儿亮,要掀开,便彻底祭祀,极尽父亲而穷尽尽头,好好的和农民与女儿聊天,从来都是朴素的青菜生长出真正的帝国,幻肢大笑又有何用,去和农民和女儿好好聊天,他们会告诉你,尽头其实是何等辽阔,屠戮中央又是如何荒诞不经
  •     好书。渐入佳境!后三章让人想熬夜读完。史料使用极好。对了解北宋中前期政治格局颇有助益。但概念还是不大清晰……另,宋之后各断代材料之多让人想到帆帆在练习课上说的“这些东西读都读不完,特别宋以后,太多了”。有点想找几本笔记翻翻哈哈。
  •     如果对北宋前期了解不系统 这书蛮适合扫盲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