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

出版社:中国社科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00496588
作者:郭小安
页数:306页

作者简介

《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把“网络民主”放在“媒介与民主”关系视角中加以考察,既对媒介与民主的一般理论进行溯源和总结,又从媒介和民主的现状和困境出发寻找网络民主兴起的背景,这种视角的切入使得“网络民主”的研究既能从媒介与民主的一般理论中吸收养分,又能在历史变迁过程中理清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既能理解媒介和民主关系为何能从分离状态走向融合,又能弄清媒介和民主走向融合的条件及后果……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选题价值    四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第一章  媒介与民主关系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大众媒介及政治功能    一  传播、媒介与大众媒介    二  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  大众媒介的政治功能  第二节  有关媒介与民主关系的经典论述    一  古典思想家笔下的政治传播观    二  启蒙思想家有关“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经典论述    三  精英民主理论思想家有关“媒介和政治”的论述    四  发展传播理论有关“媒介与政治发展”的论述    五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媒介与政治关系的论述  第三节  媒介与民主关系的理论概括    一  大众媒介的政治能动性    二  大众媒介的政治依附性第二章  媒介与民主的关系:现状与困境  第一节  西方民主政治中的大众媒介    一  媒介与民主关系的历史进程    二  “政治媒介化”背景下媒介的功能异化及其表现  第二节  西方民主政治中媒介功能异化的政治后果    一  政治参与水平低下——“没有公民的参与”    二  政治生态失衡——政党政治的衰落和议会权力的虚化    三  社会资本的下降——“独打保龄球”    四  公共领域的萎缩——“再度封建化”的危险  第三节  中国媒介与民主的关系现状    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媒介与民主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  大众媒介属性的变化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第四节  中国媒介与民主关系面临的困境    一  身份困境:政治属性还是市场属性    二  发展困境:自由与秩序的两难    三  监督困境:建设性还是批判性为主    小结第三章  走出困境的曙光:网络民主的兴起  第一节  互联网兴起的历程    一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扩散    二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网络与民主的契合性    一  互动结构的改变——高度交互性    二  控制结构的改变——隐蔽性和离散性    三  信息格局的改变——“自媒体”时代的来临    四  参与结构的改变——平等性和非中介性  第三节  “网络民主”的概念及内涵    一  从电视民主到网络民主:媒介民主形式的变迁    二  相近概念的辨析    三  “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    四  网络民主的科学内涵  第四节  网络民主的表现形式及运行机制    一  网络民主的实现途径:网络政治互动    二  网络民主的载体:网络公共空间    三  网络民主的外在体现:网络舆论    四  网络民主的运行机制:虚拟与现实的相互作用第四章  网络民主的效度:不同政治生态下的考察  第一节  有关网络民主的价值层次    一  重振代议民主    二  重塑代议民主    三  颠覆代议民主    四  培育代议民主  第二节  网络民主在西方民主政治中的现实功能    一  网络选举:“得网络者得天下”    二  网络监督:“让扒粪运动来得更猛烈些”    三  网络结社:更加多元化的集团政治格局    四  网络决策:更多的直接民主实践  第三节  网络民主在中国的角色和地位    一  民主的中国式表达    二  网络民主在中国的特定意涵  第四节  网络民主给中国民主政治带来的变化    一  输入主体变化:从“沉默的大多数”到“新意见阶层”    二  公共决策模式变化:从“黑箱模式”到“新群众路线”    三  监督力量变化:从“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到“离地三尺有网民”      四  纠错模式变化:从“内部纠正”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第五章  网络民主的限度:结构和功能的视角  第一节  网络民主的结构性缺陷    一  网络民主的主体缺陷:“网络民主”还是“网络贵族民主”    二  网络公共空间:离理想的公共领域还有多远    三  网络舆论的喜与忧:自由之花上的苦涩果实  第二节  网络民主的功能性缺陷    一  “蒙面式民主”的代价    二  “群体极化”和“协同过滤”带来的极端化和碎片化    三  “人肉搜索”的道德和法律困境结语  网络民主的出路与展望    一  现实政治的对接和容纳    二  培养多元化的民主力量而不是仅仅寄希望于网络民主    三  与其他民主形式相互协调和补充    四  以网络民主来促进民主形式的平衡发展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统方法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媒介与民主的一般理论进行溯源和总结,提炼出媒介和民主关系的一般理论;然后从现实出发,比较媒介民主关系在不同政治生态下的差异,并在比较分析中理清媒介与民主关系的现状及困境等;论述网络技术的扩散和网络民主的兴起的背景,以及网络民主的定义、内涵、运行机制;重点考察比较不同政治生态下网络民主功能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从差异中的原因中寻找网络民主的效度及影响因素;并从网络民主的结构性缺陷、功能性缺陷等方面出发,论述网路民主的缺陷,最后提出网络民主的出路。

内容概要

郭小安,男,1980年12月,江西遂川人。1999——2003年在南昌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学习,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3——2009年在武汉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学习,获得法学硕士学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进入华中科技大学任教至今。主要研究网络政治、电子政务。目前已在《公共行政评论》、《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网络政治相关文章20余篇,其博士论文获2010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及应对策略》、湖北省教育厅人文专项基金《网络时代学生舆论领袖的作用及管理》以及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政治学视角下网络谣言的认知及治理》等多项课题。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那么,大众媒介到底应该服务于无产阶级政党,还是应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喉舌还是人民的喉舌?大众媒介的双重身份如果未能理顺的话,势必带来身份困境。需要指出的是,大众媒介的身份困境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凸显,因为当时社会高度一体化,结构分化不明显,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现实中能够很好地融合一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开始分化,利益和价值开始趋向于多元化,大众媒介的身份困境开始凸显出来,成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从根本上讲,党的喉舌、政府的喉舌、人民群众的喉舌,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矛盾,有时甚至相当激烈的冲突,引发了身份困境。 与身份困境相对应的问题是大众媒介属性困境:即大众媒介应该突出政治化属性还是应该突出产业化属性?虽然大众媒介在有限的市场化之后,获得了比以前大得多的自主地位,同时具备了政治和市场的双重属性,但如何来协调两者关系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把新闻事业的属性定位在上层建筑,认为新闻事业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确认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一认识从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创办伊始就确定下来。1921年8月,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劳动周刊》在上海创刊,在《发刊词》中宣布:“我们的周刊不是营业的性质,是专门本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宗旨为劳动者说话,并鼓吹劳动组合主义。”可见,不搞经营,专事宣传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基本运行模式,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新闻事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力量不断得到认可。新闻事业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本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进而形成了上述的“双重性质”。作为事业单位,中国的传媒业无一例外都必须以党性原则统率一切,无条件地接受党政机关的直接领导,无条件地完成上级领导所确定的宣传任务,这使中国的传媒业无异于“行政部门”。

图书封面


 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