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与记忆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崇拜与记忆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8-1
ISBN:9787305062971
作者:陈蕴茜
页数:613页

作者简介

孙中山崇拜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政治和文化产物,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威崇拜的遗存和延续,又是国民党政权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刻意制作政治象征符号、藉以整合社会、巩固其威权统治的一大创制,也是国民党利用国人对孙中山的爱戴、崇敬与祭奠的社会心理,有意引导和设计成为个人崇拜的精神产物。本书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理解孙中山符号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深化民国政治文化史研究。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传统语境中的个人崇拜与近代社会文化转型
第一节 传统语境中的个人崇拜
一、个人崇拜定义及其产生渊源
二、中国传统个人崇拜的兴盛
三、中国传统个人崇拜表现形态
第二节 近代中国个人崇拜的延续与变异
一、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二、近代个人崇拜的延续与异化
三、孙中山崇拜兴起的近代语境与体制基础
第二章 走向神坛:孙中山的自我抉择与国民党造神运动
第一节 孙中山走向神坛
一、孙中山个人崇拜思想渊源
二、同盟会与孙中山个人权威的初步建立
三、中华革命党与孙中山个人权威的强化
第二节 统治合法性与国民党造神运动
一、孙中山生前党内的神化倾向
二、孙中山逝世与孙中山崇拜的社会基础
三、国民党垄断孙中山政治遗产
四、总理遗教与孙中山精神领袖定位
五、从“总理”到“国父”的法律定位
第三章 神圣仪式与孙中山符号的建构
第一节 追悼仪式与孙中山符号的初步建构
一、国民党定位追悼仪式并垄断仪式资源
二、北京公祭仪式
三、西山碧云寺暂厝仪式
第二节 各地追悼仪式与孙中山符号的传播
一、各地追悼仪式与社会动员
二、各地追悼仪式布置与程序
三、各地追悼仪式的增生形式
四、仪式主题及社会反响
第三节 奉安大典与孙中山符号的强化
一、国民党与奉安大典宣传动员
二、奉安大典空间布置与仪节规范
三、奉安大典前奏仪式——奉移与迎榇
四、奉安大典仪式操演——公祭与奉安
五、全国各地奉安纪念仪式
六、奉安大典的社会影响
第四章 纪念仪式的日常化
第一节 谒陵仪式中的孙中山崇拜
一、北平谒灵与孙中山符号之争夺
二、中山陵谒陵仪式的滥觞
三、谒陵仪式的象征功能
四、谒陵仪式的日常操演
第二节 政治仪式中的孙中山崇拜
一、仪式核心——恭读总理遗嘱
二、纪念日仪式中的孙中山崇拜
三、集会仪式中的孙中山崇拜
第三节 日常仪式中的孙中山崇拜
一、总理纪念周“场域”与仪式操演
二、就职宣誓仪式与孙中山崇拜
三、公民宣誓仪式
四、社会各界日常开会仪式
五、婚丧祭仪中的孙中山纪念仪式
第五章 时间政治与中山精神永生
第一节 总理纪念周与孙中山崇拜
一、纪念周制度时间的形成
二、纪念周制度时间的运作
三、社会各界眼中的纪念周
第二节 逝世纪念与孙中山崇拜
一、逝世纪念日的诞生与制度化
二、植树节与孙中山精神永存
三、植树仪式与孙中山纪念表达
四、植树节宣传与社会动员
五、中山纪念林与中山永生
第六章 纪念日与纪念传统的确立
第一节 诞辰纪念日与孙中山崇拜
一、诞辰纪念日制度的形成
二、诞辰纪念与欢乐庆典
三、诞辰纪念与意识形态宣传
第二节 孙中山系列纪念日与民国新传统
一、系列纪念日与孙中山形象建构
二、系列纪念日宣传与社会渗透
三、孙中山纪念日与民国新传统
第七章 空间政治与孙中山符号的建构
第一节 神圣空间的建构
一、中山纪念空间的最高形式:中山陵
二、总理遗像的神圣地位
三、总理塑像的推广
四、纪念碑与孙中山故居圣地化
第二节 政治空间的建构
一、中山纪念堂的建设
二、中山堂变体形式——中山室的普及
三、中山符号与行政区划
第三节 教育空间与孙中山符号的传播
一、课本中的孙中山形象及总理遗教
二、校园里的孙中山符号
三、各级中山学校的普及
四、中山图书馆与中山民众教育馆
五、孙中山符号在社会教育空间的普及
第八章 中山符号日常化与空间重组
第一节 日常生活空间的建构
一、市政系统与中山纪念空间建设
二、休闲娱乐空间里的中山符号
三、身体空间与中山装的流行
四、日常生活中的总理遗像
第二节 中山符号的空间定位与表现形态
一、总理遗像与塑像的空间定位
二、孙中山符号在城镇空间的定位
三、中山纪念建筑的空间形态
第三节 纪念空间三民主义化
一、纪念建筑之三民主义化
二、行政区划之三民主义化
三、市政系统三民主义化与空间重组
第四节 中山纪念空间与民族主义
一、民族主义象征空间的建构
二、日军破坏与汪伪争夺中山纪念空间
三、抗战后中山纪念空间的重建
第九章 孙中山符号与社会记忆
第一节 公众参与性与孙中山符号记忆
一、公众参与性与孙中山崇拜运动
二、时间、仪式与孙中山崇拜记忆
三、空间生产与孙中山崇拜记忆
第二节 孙中山符号的社会分层记忆
一、政府官员的孙中山记忆
二、社会精英与孙中山符号记忆
三、商人对孙中山符号的利用与宣传
四、下层民众实践化的孙中山符号记忆
结语
一、孙中山崇拜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二、孙中山崇拜与民族国家认同
三、国民党权力渗透与孙中山崇拜地域差异
四、孙中山崇拜与国民党专制统治
五、孙中山崇拜的终结:与民间社会及民间崇拜的疏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概要

陈蕴茜,历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任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发表著作4种(含合作),并在《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章节摘录

  孙中山推行个人集权的专制作风与革命党人一向追求的自由民主南辕北辙,导致大批同志分道扬镳。但是,孙中山并未接受教训,在护法运动期间,仍然不改集权心态和作风,动辄运用个人权威压制党内不同意见。  第一次护法运动时,孙中山等在广州建立了与北洋政权相对峙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军政府是专制体制,它实行以大元帅掌管内政、外交的元首制。大元帅府是军政府的首脑机关,下设参谋、秘书、参军三处,设卫戍总司令一人、亲军总司令一人,负责保卫军政府;设顾问若干人,以备大元帅咨询。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及交通等六部是军政府的行政机关,在大元帅的直接领导下分别管理各自的事务。这样,从制度上保障了孙中山的集权。孙氏依旧作风专断,与盟友桂系间发生意见分歧及权力斗争时,采取武力解决,曾两次不顾革命党内部的反对意见,下令炮轰位于广州观音山(越秀山)的督军府。  1920年11月,孙中山重返广州恢复军政府,开始了第二次护法运动。次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新的《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法》,并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有论者认为非常大总统的选举不具有合法性。其实,当时陈炯明就对选举的合法性提出质疑,指称“选举总统应以约法上的‘总统选举法’为依据。‘总统选举法’规定,两院议员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出席,约五百八十人左右,才能进行总统的选举,而现在到广东的国会议员仅有二百二十余人,如果进行总统的选举,就是违法,护法者不能自身陷于违法的地步”。虽然陈炯明或许有自身利益的考虑,但从法理层面而言不无道理。

图书封面


 崇拜与记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陈老师这本书研究民国时期孙中山崇拜的缘起、形成和成效。从立意到框架,都明显可以看到现在西方史学流行的新文化史路数。而在材料上,则非常翔实、完备,几乎穷尽了现有史料(包括方志、回忆录、文史资料等等)。两方面结合,可谓是一部新文化史中国实践的力作。本书的优点十分明显,从新文化史的角度开启了我们对民国政治文化构建和国家对日常生活规训的思考。国家政治和日常生活并不会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从臣民到国民角色的的转变也不会随着帝制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就自动完成。需要一系列现实和象征意义上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操作,去实现。而孙中山崇拜就是其中的典型例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例证。从选题就可以看到作者不凡的敏锐视角和历史感。对孙中山崇拜中现代和传统因素的辨析,对仪式、日常生活的时空构建、文化再生、社会记忆等诸多方面的清理和分析,都显示了作者的功力──她是理解了新文化史的思路,而不是简单照搬。 在具体的论述上,作者也展现了少有的史学功底和扎实的学风,毫无新文化史末流的“虚”病。500多页的书,材料之丰,令人惊叹,网罗了各种与孙中山崇拜有关的史料,几乎涵盖了中国全部地域。蕴茜亲口对我说,243种文史资料,她翻阅过两遍,虽然只是参考书目中短短一行,其中花费的心血和时间,令人钦佩。然而,通读下来,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从大处来说,故事主线太死板。对于孙中山崇拜的构建以平面描述为主,缺乏纵向的时间轴上与政治史的互动。在论证上,对于国民党构建孙中山崇拜的用意有着先验的负面评价,因此整本书虽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但并未挑战民国史的“范式”。然而,我觉得如果不是被“国民党话语暴力”这个负面意向束缚住的话,她对孙中山崇拜在国民党合法性建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还会有跟精细的“生成性”(genetic)论述而不是专注于“共性”(generic)论述。由于这个缺陷,书中对“党”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处理得比较粗糙,虽然作者强调国民党对孙中山崇拜的垄断,但一开始孙中山的纪念活动是全国范围内的,甚至共产党也尊孙中山为“国父”。这些不同行动者如何竞争孙中山象征的解释权和论断权,以此来作为争夺国家领导者合法性的策略?一言以蔽之,我希望看到更多动态的互动,而不是静态的描写。从技术角度来看,这本书材料的丰实也影响了此书的可读性,有些材料可以概括一下放进注脚,有些类似的材料可以选用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例子,而不是全部罗列。如果压缩一下的话,整本书的结构可以更紧凑,例如第五、第六章就可以合并为一章,专门讲孙中山崇拜的时间构建,第七、第八章可以合并为专门讲空间构建的一章。此外,我觉得孙中山的“符号化”(包括课本、商业标志、中山装、文凭及其他日常文书、室内装饰等等)应该分出专门的一章来。现在这些关于象征性空间的内容夹杂在空间建构的论述中,反而影响了对实体空间构建问题(例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中山陵等等)的理解。瑕不掩瑜,此书作为国内用新文化史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实践,可谓成绩斐然。
  •     看不下去了,很枯燥乏味,但好像当时那班家伙干得津津有味,寡廉鲜耻地挥霍民脂民膏,愚民效果好像还可以……无耻啊……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下了苦功,10年前就能写孙中山崇拜,题目出的好啊。不过确实是一种女性写作的方式,拼贴性,即便如此,其研究的价值依然在建筑史学界可以凸显。
  •     系统性的造神运动很成功,七八十年后的今天,对孙文生平几乎一无所知的小年轻看到新街口中心的孙中山铜像依然会满怀崇敬之情
  •     翔实,有趣。
  •     几乎穷尽一切材料,但分析不足
  •     沃阅读……
  •     D092.6/37
  •     史料过多
  •     得了,腊肉更有力呀!
  •     没看完。但有关空间的分析还是有待讨论的。比如“中轴线……这一空间定位系统体现了陈敏对帝王与国家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传统礼教在空间上的体现,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近代以后,这种空间象征系统并没有根本改变,但孙中山纪念空间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格局。”
  •     挺时髦的写法
  •     史料翔实,内容组织得当。优质的博士毕业论文。
  •      “瑕不掩瑜,此书作为国内用新文化史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实践,可谓成绩斐然。 ”
  •     新新图借的第一本非专业书,好当砖头了
  •     本书追根溯源,上溯至中华民国设政初期,把二十世纪早期的“个人崇拜”,与中华民国的国族建构,与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做关联讨论,有很好的揭示。作者细细地清理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的老仓库,从档案馆、老报纸、旧杂志,乃至方志、笔记、小说中整理出来的事实,看到二十世纪政治中流行的“个人崇拜”,真的还是由现代政党发动的,而肇端于1924年以后的“国父崇拜”。在“军政”、“训政”时期奉行的“个人崇拜”,少有民权运动作基础。不是“自下而上”,却是“自上而下”,因而也是相当暴力的。问题在于作者太注重材料的丰富,而欠缺分析的力度。其实,跳脱历史学的学术本位,我更感兴趣的地方恰恰是作为一种渊源流长的“政治领袖神化”文化现象,究竟反映何等社会心态,民间又是如何看待个人崇拜和崇拜对象,官方与民间关系的紧张,是否或如何互动
  •     细碎但不够细腻,内容组织多有复沓,最令人不满的就是各种寻章摘句式的理论引用,也无怪作者自己都说不想在做研究而是在玩。对毛的生祭就是从对孙的死祭中脱胎而来的;孙也无处不在,可作者只用短短几节说他其实他的在也近乎不在,不过也不能难为作者为无米之炊。谝句闲传,我总觉得“中山”二字太普通,组合起来完全可以无视其指示意义;还是说其实我已经被这种符号权力给吞噬了?
  •     材料太丰富了,内容拖沓,理论浅显,分析很概括,翻来覆去说。
  •     政治文化史的最新代表作。
  •     一堆精心打理的破烂儿
  •     资料做得很齐 D092.6/7244 浦分 普通 参考
  •     受新文化史影响,利弊互见。聚焦仪式节日建筑区划塑像服装等特殊维度乃至日常时空身体维度的符号化过程,揭启现代政治人物形象、国家政党认同和社会记忆塑造之关联。书面史料宏富多元,欠缺背景推敲。理论似先行,例证显堆砌,推进或反思不足。简单引用社会理论且不乏硬伤。
  •     國內黨國研究新生代的旗幟標杆。
  •     女性风格较为明显,巨细靡遗,结构上也是层层深入。不过,“硬理论”的毛病也比较明显,尤其是还有引自名人名言大辞典的话。第一章写的绵里带针,颇为精彩,不过就历史论文来看,断语过多,论据不足。
  •     非常厚
  •     对人物崇拜的思想史研究新理路,相当不错。很有启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