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政府的治理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没有政府的治理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9
ISBN:9787210024415
作者:詹姆斯N.罗西瑙
页数:351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中十位顶尖专家考察了“没有政府的治理”的核心特征。他们探讨了对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采取的不同治理模式的结构和方向具有指导意义的哲学基础、行为模式和制度安排。

内容概要

  大学国际事务和政治科学教授,美国国际研究协会的前主席,是世界知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他的研究和教学领域主要是世界政治的动力和内政外交事务的重叠,他在美国众多名牌学府(如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许多国家的大学包括贝尔格莱德大学和印度的尼赫鲁大学拥有教学和研究职务,罗西瑙教授著作颇丰,迄今发表了140多篇论文,出版了30多部专著。最近的著作有:《世界政治的涡流:一种变革和连续理论》(1990)、《骚动世界中的联合国》(19920、《全球之声》(1993)、《国际政治经济:理解全球失序》(1995)、《沿着内政外交的边缘:探求骚动世界中的治理》(1997)、《与前对手的逆向关系: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1998)。在罗西瑙教授的早期著作中有现已成为名著的《外交政策的科学研究》。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是一部集十位学者之力、历经数年研究讨论而最后汇集而成的论文集。虽然该书主题较为生疏、充满争议,并缺乏统一的陈述和一致的定义,但各章的内容仍然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考虑到十位作者之间的不同语言风格,在组织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也做了细致的分工。第一至第十章的翻译任务分别由张志新、东海、姚志刚、张胜军、主父笑飞、李宇晴、李莉萍、陈红、袁雪珍和刘小林等同志担任。刘小林同志于百忙之中还担任了第二、三、七、八章的校对工作,最后由张胜军对全书文字做了统一。

章节摘录

  如果对两个世纪出现的问题的复杂性做出比较,欧洲协调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在19世纪,大国间存在重要的意识形态分裂。相反,王朝的原则和做法使18世纪的欧洲具有政治同一性。(前一个世纪的宗教问题已通过三十年战争得到解决,不再是乌德勒支和维也纳之间冲突的根源。)两个欧洲帝国的没落并最终解体和许多新民族国家的出现是19世纪的特点(见下文)。相反。18世纪目睹了王朝国家的整合和巩固。在19世纪,奧托曼帝国和它的孱弱是国际竞争和冲突的长期根源。但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这个“欧洲病夫”却刚刚显出衰落的迹象。鉴于19世纪的国际事务的性质和复杂性,与前一世纪相比,该世纪本应有更多的战争。但事实恰恰相反。  不同于18世纪的先行者,1814—1815年间的调停者和他们的继承者接受了泛欧战争的教训。因此,他们建立和制定各种制度、制定各种规范和惯例以超越18世纪的权力均势这只退化了的“看不见的手”,我们称之为治理体系。在没有损害无政府体制的原则和安全困境的持续性的同时,该体系有效地“限制了”大国和小国的“行动范围”、防止了多次违规行为、并依据团队愿望“扼杀”利己行为,从而极大地减少了战争事件。至少在1854年以前,“随着囚徒困境的反复上演……每个国家都抱着合作的态度以期望别国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多边和自我克制的问题处理方法已取代更常见的单边和较少克制的方法,成为优先选择”。欧洲协调还做了  许多其他的事情,均不理想。有时它的决定和行动会遭到忽视、抵制和挑战;但更多的时候,问题都得以解决,也很少爆发战争。1822年英国退出维也纳体系后,坎宁为拥有新的行动自由而欢呼:“各国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凹当英国能够短暂地退回到相对孤立状态、忽视或忘却欧洲的利益时,其他国家原本也可以这样做,但都放弃了。他们为自己制定的各种措施所约束,打破这些限制通常会导致战争。他们的服从维持了和平。  在维也纳解决方案之后的99年欧洲全面和平期间,也出现了多次危机。在其他情况下,这些危机可能已经导致战争。在此期间还有一些可称为“棘手案例”(奧兰.扬[Oran Yang],在其论文中的用词)的局面,“这些局面中的种种条件显然不利于作为社会结果决定因素的社会制度的运作”。我们已经引证了发生在1878年的那个前所未有的案例,当时欧洲协调迫使战胜国(俄国)修改和约以符合其他大国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一场即将爆发的双边战争得以避免。]9世纪20年代,欧洲协调对俄国和奧斯曼帝国施加的压力带来了希腊的独立,且使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野心有所收敛。整个19世纪里,大国对奧斯曼帝国的集体支持(例如,反对埃及穆罕默德.帕夏(Mehment Pasha)延缓了它的瓦解,和被单边(如俄国)瓜分。协调外交所阻止的小国战争清单也令人印象深刻。如上所述,如果发生在18世纪,清单中的许多个案早已兵戎  相见。毫无疑问,1814—1815年间构建的领土权力均势是欧洲协调能够运作的必要条件。大国共同致力于维护协调的主要原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1856-一1875年期间可能是个例外。整个19世纪,均势和协调携手并进,对战争、尤其是大国战争的爆发几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治理体系的解体  如同对欧洲协凋体系的效力和影响有过争论一样,对该体系何时和为何解体也缺乏一致的看法。杰维斯和施罗德(schIDeder)把1854年作为分水岭。但是拿破仑三世在1863年给维多利亚皇后的信中提到了维也纳秩序处于解体的边缘。一些人提出普法战争决定了欧洲协调体系的命运——它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阻止战争的爆发——还有其他一些人认为在该体系的规范和惯例当中,至少有部分一直维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经过细致研究,我们可能会发现在1854年前后这个体系时有兴衰,但从未完全消亡。格雷斯登(Gladstone)在19世纪70年代晚期曾想复兴协调外交,但没有成功。“君主国际”(‘monardls’international)在1875年扮演了散布战争恐慌的角色,但柏林会议(1878年)实际上为巴尔干地区创建了一个新制度——这填补了维也纳解决方案留下的巨大真空——而且,柏林协商(1885年)在制定管理各国在非洲扩张与竞争的游戏规则问题上也起了作用。直到1906年前后,欧洲协调,不包括德国,作为和解人和改革动因在巴尔干地区仍起着主要作用;而且在1912和。1913年的巴尔于战争中,欧洲协调设在伦敦的一个大使级协商机构扮演了一个集体角色,尽管最终并不成功。可是在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战争期间,它却呈现休眠状态;而且在阿尔及尔危机期间(1906年)和奥地利兼并波斯尼亚时(1908年),它不是软弱无力就是按兵不动。当然,它最大的失败出现在1914年7月,当时,不顾各种举行谈判和召开会议的呼吁,各国纷纷进行了军事总动员。表l粗略表示了协调效力的周期性。这里使用了治理体系的各种指标和标准中的三项:(1)制度的运用(倒如规范的遵守、协商、和决定与行动的频率);(2)对治理任务的认识在观念上的一致;(3)集体成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这个判断只是一种看法而非精确的尺度。  作为治理体系,欧洲协调在1875年后比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显得更有效。但是当基本结构和观念上的变化侵蚀着治理体系的根基时,作为维也纳秩序的守护者,它的效力令人怀疑。相对于列出大多数解释欧洲在1914年走向战争的常见原因——秘密外交、死板的同盟、对进攻的狂热、总动员步骤和德国对奥匈帝国不负责任的支持都是通常的元凶——_我宁愿强调三个更基本的因素。首先是治理体系中的主要结构性变化。其次是适用于评估权力均势和战争准备的技术革新。最后一个因素强调高层决策者对战争的态度变化。  欧洲协调体系是由具有许多相似特征的国家领导人建构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都具历史声望。至少从17世纪中期开始,它们就一直是欧洲外交关系中的主要角色。尽管有一些国家已经是、或者正转变成共和国,其他一些国家仍维持王朝体制,但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外交、战争及调停所带来的社会化影响。1814——1815年创立的秩序设想了治理者的整合和继续存在。实际上,这个体系是为了维持一个由五个有能力和社会化程度相似的领导者领导下的国家社会而特别设计的。  在整个19世纪,为创建基于种族/宗教/语言的划分和效忠论之上的民族国家所作的努力,是招致战争的主要问题。新国家的创立过程必定会损害像奥托曼帝国、奥地利和法国等历史大国的利益。始于19世纪加年代希腊从奥托曼帝国中解放出来,接下来是意大利的统一(牺牲了奥地利的利益)和德国的统一(牺牲了奥地利和法国的利益),最后是巴尔干地区众多国家的兴起(再次牺牲了奥托曼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的利益),这整个过程侵蚀了后拿破仑秩序的根基。两个历史帝国面非五个传统历史大国,管理着—个共有11个重要国家(不包括尚存的几个公国)构成的体系。

图书封面


 没有政府的治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用了接近五天左右的时间看完了一本书,名字叫《没有政府的治理》,据说是治理理论方面的著名著作。这本书是由九位研究治理问题的学者所撰写的论文组成的论文集,由研究治理问题的知名学者罗西瑙主编,本书一共十篇,这些论文虽然是由许多作者分别写就,但仍然能共同构成一个主题,都旨在探讨超越权威性统治的治理,力图研究有关这种全球治理的理论。第一章是罗西瑙本人所写,可以看作是对“治理”的概念厘清,以及本书的内容介绍。治理有别于强调权威的统治,它是一种强调协作、参与和互动的模式,“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而这个目标未必出在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它既可以存在国家内部管理领域,又可以存在于国际领域,而本书主要是从后者的角度进行论述的。国际社会或者说世界社会是一个无政府的社会,它没有一个高于所有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更高权威对各种行为主体进行规制,这就需要相关行为主体相互合作,建立相关制度,以构建国际社会的良好秩序。治理涉及到全球秩序的三种基本层次,即观念的主观层次、行为的或客观的层次、集团和政治的层次,治理需要在这三个层次同时活动,以实现构建良好全球秩序的目标。接下来的第二章主要是研究19世纪欧洲国际政治中的治理问题。19世纪的欧洲主要表现为一种多头政治,由五大国共同运作一个不完善的体制,五大国通过会议等形式协调各国的活动,贯彻诸如发布规范、批准政策、阻止行动、确立国家地位、创立国际机制、引入冲突解决机制以及强制法令等,一般情况下,这些行动都不是强制执行的,而这些行动之所以能得以执行则依赖于大国的实力后盾。其实这种稳定机制是不稳定的,它最终因为结构性变化、技术革新和战争态度的变化而导致治理体系的解体。第三章探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衰落,这一体系是一个主权国家构建的体系,而这一体系的衰落则正体现着对没有政府的治理的需要,它意味着主权的地位受到削弱,而国家也不再是全球秩序的独霸。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已经不能再拒绝用自主权换取其他有价值的事物,而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则会不断加强。第四章探讨的是发展中国家中新古典经济学说的兴盛。治理的存在是以秩序的存在为前提,而秩序可以区分为三种形式,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观念体系、作为一定时间的跨国趋同结果的体系、为一定目的服务或被治理的体系,从这三个体系中可以辨识出三个跨越国界范围的问题:世界秩序的观念、实践趋同和制度化的或被治理的规制。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广泛运用新古典经济学说,就是因为自由经济政策和利益的最小限度趋同是一个自由国际经济形成的先决条件,而发展中国家要融入这个国际体系中,就需要使自己适应这个体系的各种观念,并建立相应的制度。第五章从观念意义上探讨治理问题,是本书唯一一篇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不同的文章,它主要是从观念的角度探讨世界政治的主观性基础,其目标在于为促进世界政治中的结构性变化的行为、以及作为政治行动指南的实用知识提供基础。作者通过探讨伊斯兰学者伊本.赫勒敦对他所处时代的治理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将其与现今的治理问题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其中的共性。第六章探讨制度的有效性问题,一般情况下,各种制度是可以有效运行的,但这就无法发现治理的效力所能达到的程度,而通过探讨一些棘手案例,则可以很好的发现治理仍然存在的问题,作者探讨的这些棘手案例包括冷岸群岛的归属问题、商业捕鲸问题、国际贸易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作者找到了影响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这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制度本身的因素和环境等外在因素,这些要素主要有透明度、健全度、规则改变的难易、政府能力、权力分配、相互依存度以及智识秩序等。通过观察某项制度的这些要素,可以发现这些制度是否能够有效的应用于对行为主体行为的治理和规制。而第七章也带有制度研究的倾向,它主要从国家建设的理论方法角度研究跨国惯行的管制问题,研究了一些原本合法或者不被重视的问题是如何变得非法或者被重视的,可以将这些问题简单的归为三类,即受到国际管制的问题,如毒品、恐怖主义;被引入国际议程、没有受到国际管制的问题,如酒精;没有被引入国际议程、没有受到国际管制的问题,如雇佣兵主义、烟草等。可以看到,大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这些问题是否能够被管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第八章主要是从新古典经济理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功能主义及新功能主义等角度对西欧一体化问题进行探讨,可以看出新古典经济理论主要强调经济利益在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拥有共同的基础,但前者强调权力,而后者强调制度的重要性,研究的是制度化了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各种行动。功能主义既研究利益如何通过制度来实现,又研究制度如何影响行为者对利益的理解和表述。第九章则从安全、经济利益和规则三个领域对治理问题进行分析,并特别强调规则的核心作用。但这里的分析存在一个问题,即认为民主国家间不存在战争,从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反驳,应该是反驳它所提到的原因,作者指出民主国家有不使用暴力的传统,这显然是不对的,从这一点上就可以显示出这一观点的谬误。当然,从纯理论的角度考虑,民主国家的公民不会赞同暴力却也有一定依据,但可惜这些只能是纯理论,是排除了大量先决条件的假设。最后一章是罗西瑙本人写的文章,主要内容是探讨治理的微观基础。他强调,治理涉及三个层次,宏观层次、微观层次以及宏观和微观的互动层次。应该看到,随着国家权力的衰朽、技术进步、相互依存度的提升、信息革命、公民能力的提高等因素,公众提高自己参与治理的能力,并且也具备了参与治理的影响力,这使得治理只重视宏观层面的传统观念显得过时,在新条件下,应该加强对个人层次上的微观研究。《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a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主编:[美]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Rosenau) 译者:张胜军 刘小林 等目录:译者的话:从无政府走向世界治理 作者序言 第一章 世界政治中的治理、秩序和变革 第二章 没有政府的治理:19世纪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多头政治 第三章 威斯特伐利亚神殿有支柱正在朽化:国际秩序及治理的蕴意 第四章 发展中世界新古典经济学说的“胜利”:国际经济秩序的治理基础和政策趋向 第五章 面对后霸权世界秩序的概念化:对伊本·赫勒敦相关问题的思考 第六章 国际制度的有效性:棘手案例与关键因素 第七章 诠释跨国惯行的管制:一种国家建设的理论方法 第八章 它的运转一如既往:欧共体中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力量 第九章 治理与民主化 第十章 变动中的全球秩序与公民权 专有名词对照表 译后记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0千字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社会由人构成,国际社会由国家构成。不管是统治,还是治理,其中所描述的都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有诉求,个体有差异,相处之下,不管是组成所谓“公民联合体”,还是形成所谓“行业规则”或“国际惯例”,其本质都是为了和谐共处。圣人说的好“礼之用和为贵”,抛开我们日常所认知的“政府”“集团”这些概念,只要是由不同利益诉求个体组成的社会,便需要有人来承担“统筹”的责任。这一点出发去思考,社会运行其实也只是“统筹人”思考问题方式及出发点决定的。个人认为,作者谈及过多概念,但这个社会是活生生人的社会。不如抛弃我们所学所知,裸眼看世界。
  •     老师推荐书目,值!
  •     民主赤字了,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在哪里?
  •     应该是压箱底的书了,不过凑合
  •     这种学术论述翻译灰常需要到位o>_
  •     本书历史地回顾了世界各地区政府管理的情况,后提出了没有政府管理的概念,即国家应由各社会力量共同管理。对公共管理感兴趣的同学可看看。
  •     2011年8月。治理有别于强调权威的统治,它是一种强调协作、参与和互动的模式,“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而这个目标未必出在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它既可以存在国家内部管理领域,又可以存在于国际领域,而本书主要是从后者的角度进行论述的。 治理涉及三个层次,宏观层次、微观层次以及宏观和微观的互动层次。应该看到,随着国家权力的衰朽、技术进步、相互依存度的提升、信息革命、公民能力的提高等因素,公众提高自己参与治理的能力,并且也具备了参与治理的影响力,这使得治理只重视宏观层面的传统观念显得过时,在新条件下,应该加强对个人层次上的微观研究。
  •     满意五本书和一张碟都挺好的。
  •     好书,推荐专业的和非专业的都读一读
  •     一本经典书籍,推荐!!
  •     值得一看的治理理论书籍!
  •     有关全球化治理的,虽然没有给出结论,但提供的思路相当有借鉴意义。
  •     想写治理理论却不读这本书,那才叫丢脸丢大发了
  •     好书,经典之作, 不可不看
  •     翻
  •     没什么意义!
  •     送的不是很快,分了好多单,收起来很麻烦
  •     不可多得的国关领域佳作集!
  •     很好的书,推荐大家来看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