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研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500486817
作者:李莉
页数:351页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虽然已经过去两年有余,但现在我仍然无法忘怀当时那段“累并快乐着”的时光。我依然记得当我坐在电脑前,看见在自己手指的敲击下完成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内心涌起的心情:喜悦,舒心,还有一份心力憔悴和遗憾。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喜悦和痛苦交织的过程,喜悦是因为不断萌发的思想火花使我能体会到与智者对话的魅力,而痛苦则在于学养的不够深厚而无法将心灵的感悟完全诉诸笔端。看着这部30多万字的字稿,我无怨无悔并觉得在人生最重要的求学路上,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收获了友谊和幸福。我是充实的,也是幸运的。能够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攻读博士,是我的幸运之一。珞珈山上不仅风景如画,满园苍翠,桃红樱白,而且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武汉大学禀承着这句名言,不知开启了多少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旅,奏响了多少引人入胜的学术乐章。回顾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的三年,上了很多堂醍醐灌顶的课程,读了不少传世经典的书籍,听了一些如沐春风的讲座,也参加了我们政治学专业独有的激扬文字、激荡心灵的学术沙龙。这三年,不仅让我打开了宽广的专业视野,而且更使我深切地明白了读书人如何去“入世”与“出世”。能够师从施雪华教授,是我的幸运之二。早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通过阅读《政府权能理论》一书,我就被施老师的学识所折服,而从我报考博士的第一天起,我又为施老师真诚宽厚的人格和对学生无私的帮助所感动。在学习中,老师学术上的严谨、睿智和学养,特别是对理论的宏观把握和实践的深入观察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识,还有生活中待人的宽容、真挚,都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我学会如何踏实地做学问和平和地做人。

作者简介

《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以“治理”为核心,对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探讨:以多元化的视角。对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治理机制于己于人效应展开讨论;以公益基金会存在与发展的各种理论解释为基础,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公益基金会,对基金会的组织、管理、机制、作用等展开分析与评判……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內外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四 研究框架与创新空间第一章 公益基金会治理理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公益、基金会及治理的概念梳理  一 公益与基金会  二 公益基金会的特点  三 公益基金会的类型  四 治理的概念解析 第二节 公益基金会治理研究的理论背景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二 治理理论  三 NPO理论 第三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研究的理论适用与整合  一 中国语境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公民社会  二 治理理论与公民社会理论的整合  三 公民社会理论与NPO理论的融合第二章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生长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情况  一 萌芽生发期(1981—1988年)   二 初步发展期(1988—1995年)   三 规范发展期(1995年至今)  第三节 中西比较中的中国公益基金会特性  一 管理导向不同: 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  二 组织性质不同:财团法人与社团法人  三 发展规模不同:强与弱  四 运作形态不一:资助型与运作型 第四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存在的“合法性”分析  一 社会合法性  二 政治合法性  三 行政合法性  四 法律合法性第三章 自组织治理:中国公益基金会内部治理理念、结构和机制 第一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治理理念  一 哲学理念:从慈善文化到公益文明  二 公益基金会组织文化中体现的治理理念  三 公益基金会慈善不足及其理念危机  四 回归公益基金会治理理念的现实途径 第二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法人治理结构  一 委托一代理关系衍生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 中国公益基金会法人治理结构的构成  三 中国公益基金会法人治理结构的现实缺陷  四 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结构的完善 第三节 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治理机制  一 中国公益基金会组织治理的特殊性  二 中国公益基金会两大治理机制的构成  三 当前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机制的问题  四 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发展第四章 合作治理:中国公益基金会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中国类社区公益基金会的成长  ………第五章 协同治理:中国公益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第六章 参与治理: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发展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结语:中国公益基金会的成长与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政治发展与政府创新研究丛书

前言

政治发展是现代化在政治层面的体现,是一个政治体系从传统政治形态转向现代政治形态的行为和过程。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亨廷顿先生在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后认为,一个社会要现代化,政治权威化是关键,这是现代化的第一条件,没有一个权威的政治体系,特别是没有一个权威的中央政府,资源总量有限而且十分分散的传统社会不可能大规模地推进社会的现代化。所以,现代化进程中,当经济发展唐动以后,政治发展就成为大规模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火车头。从明末清初开始萌生的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之所以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原因就在于政治发展步履蹒跚,从而使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第一条件不充分。1840年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之下,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进程。这种特殊的起点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和政治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的冲击直接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的迅速解体和现代经济的产生,但是,它也使中国社会陷入主权危机和治权分裂之中,现代化资源匮乏,社会分化严重,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在危机中前行。中国在“危机现代化”中前行,政治发展布满荆棘、步履蹒跚。在清朝末期,内忧外患迫使中国的有志之士寻找应对之策。但是,这个过程也助推了中国政治精英的分裂。精英分裂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洋务派与顽固派分离,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实现现代化。19世纪末,传统政治精英进一步分裂,君主专制政体遭受质疑,君主立宪派从传统政治精英中分离出来,他们试图通过政治体制改良来走向现代化。

章节摘录

(二)效率精神治理理论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提倡有效率的治理。作为一种观念,效率是传统统治模式和治理模式所共同主张的一种精神。但是传统统治模式主要是从生产角度来看效率的,即单纯的管理效率,而治理理论对效率的强调则不局限于管理效率,同时还关注制度本身的效率。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在政策执行方面,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第二,制度效率,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失败的批评并不是因为政府管理的内部效率非常低,而是认为即使政府的效率再高,也比不上让市场去做的效率。治理理论吸收了公共选择的合理主张,认为治理的效率必须放在大的环境中全盘平衡,综合考虑,从而得出效率高低的评价。第三,回应性,回应性是责任性在效率问题上的体现。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在以上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般认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格局的关注,对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的重视和关切。管理社会并不只有政府一个公共权力中心,除政府外,社会上还有一些志愿性的或属于第三部门的机构,如志愿组织、非政府机构、社区互助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运动在负责维持秩序、参加政治、经济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与调节。它们分别致力于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解决,把传统上属于政府的一些责任和职能都接收过去。

图书封面


 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有些概念梳理得还是挺好 比如国家-社会关系的几种主义,治理理论,NPO发展迅速的理论支撑等。但整体风格有点沉闷... 而且用的分析对象公益基金会指的是非公募还是私募?不太清晰...
  •     还没有看书
  •     近年来,公益基金会发展迅猛,如何治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这本书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参阅一下。
  •     公益,应该是一个国家所有组成部分的事情,不是任何一个单独力量可以完成的,也因此在公益型基金会的治理上就更应该多学习。这本书涉及内容较广,可以参考。
  •     信息很多,分析的点很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