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的困境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选举的困境

出版社:四川人民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220075377
作者:赵心树
页数:710页

作者简介

《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增订版)》是一本角度新颖独到的研究美国选举制度的著作。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勾画了美国选举制度的历史现状,深入分析了导致美国总统选举历史上出现的不同困境的原因。这种从制度设计和政治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研究极为少见。与此同时,该书还将美国选举制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选举制度作了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横向比较,无论我们是否同意这种比较,它都为我们认识美国选举制度的利弊提供了一个富有启迪意义的视界。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给庞然大物画速写——美国现行选举制度概述
第二章 衡量选举制度的尺与秤——合法、正当、正统与资格
第三章 孔子、耶稣、杜甫、霍布斯的启示——选举中的人人平等
第四章 买制度还须看价格——正当度与可行度
第五章 给次品分类起名——难局、僵局与困局
第六章 杰弗逊、亚当斯、海斯、科什图尼察和布什的经验——五种僵局
第七章 林肯、提尔登、金大中、宋楚瑜和戈尔的体会——单位选举中的困局
第八章 截利蛇、臭冬瓜、猪肉桶和打群架的鹬蚌——多职位选举中的困局
第九章 次品造成的损失——僵局的后果
第十章 再谈次品的损失——困局的后果
第十一章 掏出心来瞧一瞧——难局的心理成因
第十二章 拿起笔来算一算——难局的概率成因
第十三章 找把尺来量一量——僵局的计量成因与改进措施
第十四章 翻开法律想一想——难局的计量成因与改进措施
第十五章 放开手来试一试——计分在选举以外的应用
第十六章 翻开法律再想想——多职位选举困局的制度成因和改进措施
第十七章 搬出宪法谈一谈——与选举有关的宪政问题
第十八章 回过头来看一看——对付难局的正面经验
第十九章 结束语
索引
后记
第一版后记
增订版后记

编辑推荐

《选举的困境: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增订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容概要

赵心树,生于上海。美国北卡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传播学院教授兼研究中心主任;2008-2009年间离职访问香港,任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教授兼院长;同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客座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章节摘录

  第三节 三足鼎立,还是四足鼎立?  上一节关于“三足鼎立”的国家体制的讨论,在某一点上是接受了1788年生效的美国《宪法》正文的思路,即将立法、行政、司法确定为唯一重要的三足或三支,似乎没有其他东西与它们至少是同样的重要了。  其实,美国的开国者在宪法还没有签字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三支思想”里隐含的致命缺陷,并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对之予以纠正。这个缺陷就是,《宪法》正文中只字未提言论自由。  上文提到,美国的立国者们已经理解到:(1)稳定离不开民主,所以总统必须民选;(2)民主离不开法治,所以司法必须独立;(3)法治离不开民主。所谓法治,就是由人民代表制定的法律来管理有关社会的一切;要使绝大多数的人民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的管理,就必须让他们信服,法律真正是“全体人民的相互约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民选的代表来制定法律,所以议员必须民选。  但是,单单做到以上三条,即民选总统、民选议员、司法独立,是不是就保障了民主法治呢?不是。所谓民主,当然是指人民当家做主,具体体现为民选各级行政长官和各级议员。但是如果有人垄断信息来源,不把有关社会或自然的全面情况告诉人民,或不让人民相互了解各自的愿望、意见和主张,这样垄断者就可以操控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意见,表面上做主的人民就成了实际上的傀儡,就像封建时代的皇帝大公可以被宦官、外戚或强臣挟制架空一样。这样的民主就成了假的、空的。民主不存,法治焉附?  最有可能实施这种信息垄断的,自然是包括行政长官和立法机构在内的各级政府。一是因为他们掌控着政权,有这个能力。二是因为官员要连任升迁,有这个需要:连任升迁需要政绩,政绩说到底是在人民心中,在别人心中的政绩不仅是做出来的,更是说出来的;要保证别人说你政绩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信息,也就是控制言论。  这并不是因为政府官员特别的“性本恶”,而是常人天性和工作性质使然。譬如,若在足球场上不设守门员阻遏对方的前锋,前锋们自然就会不断地把皮球踢进双方的球门,踢得球赛失去了悬念和惊喜,踢得球迷失去了渴望和刺激,踢得球队失去了球迷和收入。莫怪前锋“性本恶”,这不是前锋的错,而是制度的缺陷使然。

图书封面


 选举的困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是一本优点和缺点都比较突出的书。优点,就这是一本比较通俗的介绍选举投票问题的书,值得学习。缺点,一是全书太过冗长拖沓。二是,某些论点有些幼稚,缺少可行性。    这里主要说说我的不同观点。    一、在即刻复选制或博达-计分制下,不限制标选范围是不可取的。以即刻复选制为例。在目前条件下,选民仍需在纸制选票上排序或打分。在这种情况下,允许选民标出任意多个候选人的顺序,或者为任意多个候选人打分,会为篡改选票留下空间。因为在选票中仍有空位的情况下,他人可以在空着的候选人上面继续排号或打分。所以,从防止篡改选票的角度上考虑,应当规定选民标序的范围。比如,可以规定,选民只能选择5名候人进行排序或打分。这样也可以减轻计票压力。    二、统一转票制会降低选民的选择质量。作者设想的“统一选票制”(以下简称“统转制”)是以全国为一个选区进行的统一转票,只能在电脑技术发达的未来可以实现。但是,即使到了那一天。选民的精力和兴趣仍然是有限的,虽然在电脑的帮助下,划票不成为问题,但选民仍然是无法深入了解大量候选人的。要利用统转制开列出一堆候选人的排序,就只能依靠各种中间组织的传说。统转制下的候选人,虽然关注他的选民人数可能比其他制度下的更多,但其所受到的关注细致程度,无法和小选区或者中等选区中的候选人相比。而且,因为统转制的选区范围太大,区内候选人太多,候选人要想当选只能借助集体的力量。本来,“统一转票制”相比于“政党比例制”的优点,是选民直接选举议员,但在超大选区的形势下,其真实的运作效果,只能更接近于间接选举。与“政党比例制”的不同,仅在于把议员名单的提出分散到各种民间政治组织中去,打破了政党对候选人名单的垄断而已。    三、统一转票制的全国转票,会为大量散票的产生创造条件。统转制下,每个议员要当选,所得的票数必须超过“选票总数/(议席+1)”(之所以要在议席后加1,是因为分配选票时,只要能保证其他人的票足够当选,而剩余的选票无法支持下一位候选人当选就可以了。)。每轮计票时,末尾候选人会被淘汰,他的得票会转给选票上下一顺序的候选人。但这个候选人必须未当选,也未被淘汰才行,否则只能再往下一顺序候选人上查找,看能不能转票。那些查找到最后,已经找不到下一轮转票目标的选票,就只能成为废票。——问题是,以全国为选区一场选举,候选人必定很多,这为选票的大分散创造了条件。当然,按书中的机制,如果让不够当选票数的候选人,当选为只有1/2或1/4投票权的“副议员”,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奇怪的问题,就是大党的议员反而少,导致党内精英“就业不足”;而小党的议员却多。   四、国会定员50以下不可行。为了避免国会政党林立,导致国会决策效率低下。一些国家采用了小选区制或提高政党比例制下国会入门门槛的办法(比如德国规定为政党得票超过5%的,才能参与席位分配)。统转制显然是没有这种门槛的。相应的,作者认为可以通过减少国会议员数目来提高国会的可治度,这个道理上讲是可行的。但是,他认为可以把国会定员在50人以内。这就太天真了。因为这绝对不会被政治精英接受的——“官帽”太少。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国会的议员少了,那一个议员的影响力就太大了。那么,如果这个议员在当选后,改变自己的政治观点,或者被利诱收买了怎么办?又或者,这个议员可能因为自己心理上的某些偏好,决定某些事务,而这种偏好又不能成比例地反应选民的意志(比如大男子主义,有洁癖,或者其他偏好等),这时怎么办?——所以说,只有让议员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分散这方面的风险。也才能让议员的偏好也大致反映了普遍选民自身的偏好分布情况。而且,作者所论述的,用少量议员代表全国选民的方案,只是在投票的统计学上看,具有高代表性。而实际意义上,议员的精力有限,国会议员太少了,必然影响他们对自己选民的事务的了解情况。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实质上的“代表性”。另外附带说一下,作者把国会的可治度等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双边关系的论证方法是有问题的。比如,作者论证,3个议员有3对双边关系,4个议员有4对双边关系,200个议员就有19900对双边关系,所以议员多了影响议会可治度……但事实上,议员多了之后,政党间关系就将取代议员个体间的关系,成为议会中的主要关系。所以,以议员间的双边关系来衡量国会可治度,是有问题的。    五、行政首脑直选制未必优于议会制 作者推崇直选行政首脑的政治制度。相对于统转制下造就的碎片化的国会,恐怕只有实行总统制或直选总理制了。但是,作者也承认,对直选的行政首脑,是不宜像议会制中那样用过半数的不信任案就将之免职的。作者提出国会的65%的多数可以通过法案,使总统和国会重新进行选举;总统也有权在35%的议员的支持下,解散国会,并同时进行总统选举。这种方式的确给政治僵局提供了制度性的解决方案。但是,总统的改选,要惊动全国选民,这是折腾;其次国会65%多数才能让总统去职,怎么可能比得上议会制民主?又加之,如果国会中的反对派达不到65%,就不可能通过重选案;而总统如果担心自己在重选中失败,他就不会冒然解散国会,这样,政治僵局仍会持续。当然,作者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如果总统和国会同步选举,那么他们都是民意的代表,如果政见不一,显示的是国民自身的犹豫,对犹豫的事缓一缓是好事。——这个分析有时是对的,但一些情况下就不对。比如阿扃,任内支持率曾到17%,但是,国会达不到罢免他的多数。台联和民进党的部分立委即使对他不满,但也只能含泪支持。原因之一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更讨厌吕秀莲。这涉及副总统继任的问题。二是阿扁为了自保,联合绿营基本盘,绑架了整个绿营。但如果是议会制,他们完全可以换自己相信的其他“本土”代表人物替下阿扁。而总统制下,如果采用副总统继任,可能被一些党内人不喜欢;如果采用重新大选,执政党会担心自己无法赢得大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他们含泪力挺,延续僵局。而这种情况下,就是政治人物被制度劫持了,而并非作者所述的“反应人民在重大问题上犹豫不决,所以等等更好”的那样一种情况。   六、作者提的总统与政府班子集体竞选的作法不可行首先,总统的候选人可以是多人。在即刻复选制下,多人竞争总统职位不会造成“玉蚌困局”,就更会鼓励同一政治势力中多个人共同竞争总统职务。在这种情况下,重要政治人物是不便冒然参与某个候选人的“影子内阁”的。——万一最后当选的不是他,自己就去不成别家了。从总统候选人的角度讲,他也不宜于提前选好政府班子。因为他还得考虑给竞选失败的同党中人,或支持自己竞争对手的同党中人一些安抚。 其次,作者认为“总统当选应视为整个班子当选,法律也应对总统当选后撤换主要部长的时间和人数加以限制”。这就更不妥了。这干涉到了总统的行政特权。在议会制下,总理也可能无法顺心地撤换部长,但这些部长是以议会民意的存在为基础的,而议会民意是动态的,一旦民意变化,总理即可撤换之。但总统制下是直选,只能知道选举当时的民意,这个民意是静态的。用这个静态的东西去限制未来的总统的任用权,是有问题的。七、正负计分制的负面影响赵心树先生强调计分制可以削弱“分化型”候选人,鼓励和谐中庸的候选人当选。从减轻社会的分裂与对立的角度看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事物有两面性,追求和谐中庸也可能催生“摸棱两可”的老好人儿作风。比如,在面对福利国家的福利病问题时,“老好人儿”绝对是差选。尤其,赵先生在书中提到的“正负计分制”,比正计分制更趋向于促进中庸,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大一些。在“正负计分制”下,选民不但可以给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打正分,同时还可以给自己讨厌的候选人打负分。引入负计分制的原因在于,在正计分制之下,对那些被选民厌恶的候选人,至多也就是给0分,同那些被选民忽略的候选人一样。如此,选民的负面看法就无从度量了。设立负计分制正好就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是,相比于正计分制,正负计分制在实际运行时,会加剧“和谐中庸”的效应。主张或作风被一部分人厌恶的人会被扣分。同时,越是知名的候选人被此利器杀伤的几率越大。因为一旦知名,喜欢他的人多,讨厌他的人也会多起来。并且,还会有人出于策略心理,给有实力的竞争对手打负分。如此一来,知名候选人和左右两极候选人会被削弱。主要候选人得分会趋向于扁平化,如此,因为得分接近,产生“争议僵局”的可能性会加大。
  •     例证就几个,来回来去说,显得作者很没文化。有些题目起得很弱智,侮辱我智商话说得很罗嗦,一句话能讲清楚的非要分成十句讲,看得很累。言语无趣且偏激。
  •     前些天申请了一本《选举的困境》,该书的副标题是民选制度及宪政改革批判,顾名思义,里面介绍了当今流行的民主选举制度的种种不足。我非常同意另一篇里面说的“很罗嗦,很无趣,逻辑性很差”,但并不代表此书一无是处,就像我的标题里提的“民主绝非完美,但我们无法拒绝”。关于选举的问题,其实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叫独裁者必然存在。大意是这样:投票是这样的模型,有 N 个候选人,每个投票者都对这 N 个候选人进行排序,最终的结果是根据所有投票者给出的 N 个候选人的最终排序。一个合理的选举方式应该满足 3 个条件:1. 如果所有人都认为 A 比 B 好,那么最终结果应该也是 A 比 B 好2. 没有独裁者,也即,不存在这样一个人,无论别人怎么排序,最终结果的排序都和这个人的排序一致3. 无关因素独立性,也即,在第一次投票完成后, A 排在 B 前面,现在进行第二次投票,如果所有人都没有改变自己投票中 A 和 B 的相对顺序,那最终结果应该也是 A 在 B 前面证明的细节就不在这里介绍了,其实比较简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前面列出的链接 http://roba.rushcj.com/?p=509 。证明的结论就是,同时满足 1 和 3 的选举方案,必将导致独裁者的存在,也即不满足条件 2 。本书中则是从实际的事例为基础,介绍各种选举制度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将面临的各种问题。书中提到的各种“困局”都是作者自己提出的,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也找不到别人对这些“困局”的介绍,困局和困局之间也缺乏层次性和条理性,里面用的数学模型描述也不够专业。抛开这些因素,这本书还是有挺多有趣的地方的。其中有一章,从美国的选举制度说起,介绍美国选举制度的不足,然后针对其不足,提出种种改善,然而每种改善都有其各自的问题,其中的变化很有趣。先说美国选举制度,美国的总统选举是一种“赢者通吃”的方式,每个州根据其人口多少,有几十或几百的“州票”,州里的人对总统候选人进行选举,在某个州获得票最多的那个候选人,获得这个州的“州票”,然后统计所有候选人的“州票”多少,获得最多“州票”的候选人获胜。这样制度的问题是显然的,比如如果只有两个州,A州5个人,而B州4个人,州票也分别是5和4,如果某候选人X在A州以3:2获胜,另一个候选人Y在B州以4:0获胜,这样显然候选人Y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6张票,而候选人X只有在A州的3张票,但是由于“赢者通吃”,X获得了A周的全部5张“州票”,Y只获得了B周的4张“州票”,在全国只有1/3民众支持的X居然获得了选举的胜利。这样的情况在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就出现过,小布什的州票领先于戈尔,然而在全国民众中统计支持戈尔的人数确实大于小布什的,当然戈尔输给小布什还有另一个原因,这里按下不表。如果放在算法领域,可以看出这里的问题在于,为了统计结果R(最适合的总统人选),找到了一个特征A(每个民众的投票),而决定结果R的,却不是特征A,而是由特征A推导出来的特征B(州票),在特征A向特征B的推导过程中,信息丢失了(每个洲的支持百分比不一样)。“赢者通吃”这种制度的具体历史原因先不说,解决这种问题的最直接方案就是从“赢者通吃”变成直选,也就是一人一票,直接统计票数,然而这样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在谈那一系列问题之前,先把要解决的问题抽象一下:为了在n个候选人中选出最合适、最符合民意、也符合逻辑的那个人,在全体民众中调查意见,并把调查出来的意见进行分析汇总,最终在n个人中选出1个人来。方案1:一票制,每人一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候选人,对结果进行统计,得票最多的那个人当选。这样做的问题是会导致作者定义的一种“鹬蚌困局”,举例说,如果有ABC三个候选人,其中BC政见比较类似,支持B的人也比较支持C,反之亦然,在全民中,喜欢BC的人占多数,A的政见和BC相反,支持A的人在全民中占少数。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BC获得的票会比较分散,而A获得的票比较集中从而获得胜利,如果BC中有1人不参加选举,票就会集中到B或者C一个人的手中,从而使多数选民的支持者当选。前面按下不表的戈尔失败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跟戈尔政见类似的耐德的参与,他分散了部分戈尔的选票。可以对此问题有所改善的方案叫做“二选制”。方案2:二选制,每人一票,如果无人获得大于50%的支持,则将得票最高的两个候选人拿出来,再进行一轮选举,得票多的人获胜。法国总统选举就是这样的二选制,但是这样的方法只能改善“鹬蚌困局”,而不能彻底解决,2002年的法国总统大选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当时民众对左派的政见支持较多,然而在二选制下,最终的前两名却是一个右派和一个极右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年有16个总统候选人,且多数是持左派政见者,这样就导致左派的票极端分散。方案3:n选制,每人一票,如果无人获得大于50%的支持,则去掉支持最少的候选人,再进行一轮投票,若依旧无人获得大于50%的支持,再去掉得票最少的候选人,直到有人大于50%支持为止。2001年奥委会决定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时候,就是用的这样的制度,在第一轮投票里大阪被淘汰,北京在第二轮就获得了半数以上的支持,从而当选。n选制的问题在于不实用,如果是奥委会这种只有几百个人投票的情况还可以使用,如果类似前面法国总统选举,有16个候选人,举国上下最多可能进行15次投票,成本有些太高。方案4:即刻复选制,每个民众对候选人进行排序,如果某个候选人获得了50%以上的首选,则直接获得胜利,否则淘汰票数最低的候选人,并且把票数最低候选人的得票中的第二候选人拿出来,分给对应的候选人,如果有人获得50%以上,则当选,否则再淘汰一位最低的,并且把他票分给里面排序最高的且未被淘汰的候选人,如此往复。爱尔兰总统选举和伦敦市长选举采用的是类似的方案,此方案也有问题,试想如此场景:选民共10人,中间派候选人是3人的首选,左派和右派的候选人分别是4人的首选,当然左派选民最讨厌右派候选人,而右派选民也最讨厌左派候选人,而左派右派的民众对中间派候选人倒是都可以接受,不管是即可复选制还是n选制,中间派候选人都会在第一轮被淘汰。而中间派候选人则是全体民众都可以接受的人,也最能调和各派之间矛盾,最和谐。这个方案的本质问题是,虽然每个选民可以对候选人排序,但是在第一轮的时候却只考虑了第一选,没有考虑选民的二、三选。方案5:上行复选制,跟方案4类似,只不过第一轮淘汰的不是支持最少,而是反对最多的候选人(末票最多的获得者)再看上面提到的情况,中间派候选人由于不是任何人的末选,所以第一轮淘汰的是左派或者右派,再第二轮选举中,中间派的候选人就可以获胜了。方案5也有方案5的问题,考虑这样一种情况,只有两个候选人AB参选,选民9人,其中6人喜欢A而讨厌B,3人喜欢B而讨厌A,无论按照之前的哪种方式,都会是A获胜。但是现在又多了两个候选人C和D,喜欢B的3人中,都是把A列在最后一个候选的,而喜欢A的6人的末选,却是BCD各2票,这样,在第一轮选举中,A就由于获得了最多的末选票被淘汰了,而通过精心的构造例子,完全可以使B最终当选。仅仅由于CD参选或者不参选,A和B之间的胜负关系就发生了大逆转。实际使用此方案的例子不多,只有在公元前507年的雅典有类似的方案,不是让民众投支持票,而是投反对票,把反对最多的人投出局。方案6:多赛制,民众对候选人排序,然后候选人之间两两pk,统计每一张选票上看候选人A在候选人B前面还是B在A前面,如此找到获胜场次最多的候选人来赢得选举。这样的问题是可能导致循环胜负,如ABC三个候选人,有3个民众,投票分别是ABC,BCA,CAB,可以看出AB之间A获胜两次,A>B;BC之间B获胜两次,B>C,AC之间C获胜两次,C>A,这样就构成了一个A>B>C的循环。这个是不是有点像足球联赛的记分制啊,如果积分相同,足球比赛中可以再看净胜球、进球、胜负关系等,但是作者似乎不太懂足球,没有在这个方面进行展开,而是介绍了另一种方式:博达制。方案7:博达制,民众对候选人排序,假如有n个候选人,第一位的候选人得n分,第二位得n-1分,以此类推,然后统计每个候选人的总分,获得最多分的获胜。有人对博达制的批评是:可能有选民会利用这种方式进行作弊,最支持B的候选人本来心目中的排序是B>A>C,但是由于相对A,他们还是更喜欢B,因此,为了把B拉上来,就得把A拉下去,他们的投票就变成了B>C>A。博达对此批评的回应是:我的制度只适用于诚实的投票者。而这本书的作者却认为博达制的“策略票”问题没那么严重,如果无法准确预测民意和精确控制策略票的投法,有可能因为用力过猛,不但把A拉下来了,反而让C获得的支持票增加,这样就使得最支持B的那些人的“策略票”反而使得他们最讨厌的C当选了,当年在IMDB上就发生过类似一幕。蝙蝠侠6(TDK)上映后,蝙蝠侠的粉丝们觉得这部片太酷了,于是就想把TDK投成IMDB第一位,于是他们疯狂的给TDK打高分,而同时,也纷纷的给当时的IMDB第一《教父》(TGF)投低分,导致的结果就是用力过猛,TGF变成了第三名,原来的第二肖申克的救赎(TSR)变成了第二,而后来,随着疯狂粉丝的热情消退,理性的人占据了上风,TDK的得分逐渐下降,跌到了第10。而教父则很久没有回去了。(对了,现在IMDB也被墙了,fxxk!)博达制是否有其他问题呢?除了介绍这些制度及其问题之外,作者还介绍了一个民主的理念,民主不应该是在任何时候都“少数服从多数”,而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兼顾所有人的意见”,因为少数人也有少数人的权利,“少数服从多数”这个原则,在有时候会变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由此引申出来的就是,不要因为一件事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就认为总体上看是没问题的,就像我们不能从被强拆的人是少数人得出“全国形势一片大好”这个结论。以上只是对这本书第14章的一个笔记,也仅仅针对“多候选人单职位”问题进行了讨论,书的后面还会对“多候选人多职位”的情况继续探讨,也就是根据每个人对候选人的排序,来决定最终的候选人排序。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值得一读!
  •     分析了现有的选举制度可能出现的各种困局和僵局,并对未来的选举制度进行设计。
  •     老板的书推荐一下
  •     老师推荐看的,但是实在是有点厚呀
  •     内容还成,就是有不少文字明显是在凑字数,另外有很多跟文章联系不大的插图
  •     等这本书等了很久了,电子版已经读过了
    买本纸质翻阅
  •     操作的公平合理如何与结果的正义有效在制度中相遇 // 一本为了完成实验而读的非常厚的书
  •     书讲述的内容叫专业,对一般人来说较无聊,我看了一章就看不下去了
  •     很精彩 但把选举制度弄得不必要地复杂百分之百不是一件好事
  •     全方位地分析各种选举制度的优缺点,尤其着重分析美国的制度。我对博弈论有了新的认识。我一字不落地读完了,真后悔读得太快。
  •     内容很翔实,但作者的某些观点似乎太理想主义了
  •     被普及了~虽然对政治不够感冒,不过这本书真是挺不错的
  •     非常全面精到的对于选举制度的介绍与分析。有大量真实案例。各种选举制度、得票规则下对于当选概率的比较计算非常有价值。极棒!强烈推荐!
  •     这本书在大学的时候就无意间读过第一版,内容非常好!对于选举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和问题一一介绍,全面翔实。还配以精美的插图。比国内某些空洞的说教高明实用一百倍!读这本书还可以同时了解美国民主的历程。个人认为,如果想学习选举知识的话,这本书应该是必读书目。现在看到的是增订版(二版),内容比一版有了一定的补充。但感觉有点拖沓,不如一版精简。还有就是封面设计太普通,逊色于一版。总体上说是一本经典书籍。应了书后面封底的一句话:读后让人“不忍释手”。
  •     可以翻翻
  •     快速翻读。开头中西合璧的文风甚是怪味。主要内容是用博弈论来评价和优选选举制度,适合搞社会学统计人读,普通人着重看看开头和结尾那几章就行了。倒是结尾提到道德作用,似乎是走出选举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     不过中心思想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值得看,但是要自己提炼文章的重点,有点累:(
  •     可以称得上是深入浅出吧,虽然废话不少,但的确讲得很细,即便没有什么这方面的专业基础,除了那些统计学公示略有些难懂,其他都能给予不少的启示
  •     选举程序的精炼;对计分制的提炼;对选举制有过多幻想。不错的资料集。但缺乏政治分析的深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