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子弟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清代八旗子弟

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3
ISBN:9787807225638
作者:刘小萌
页数:234页

作者简介

本书对清代的八旗制度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旗民分治,一代经制、旗民畛域,日渐融通、濡染汉习,渐忘旧俗、盛极而衰,命蹇多乖、破除旗汉界,谋生皆任便——辛亥革命前后的八旗子弟。

书籍目录

一、导言二、旗民分治,一代经制  (一)居重驭轻,禁旅驻防——八旗子弟的分布  (二)生则入档,壮则当兵——八旗子弟的职业  (三)铁杆庄稼老米树——八旗子弟的钱粮三、旗民畛域,日渐融通  (一)旗民的交往与杂居  (二)物本相感生,相感乃相亲——外族人的入旗  (三)汉军子弟的出旗四、濡染汉习,渐忘旧俗  (一)文风蔚起,彬彬弘诵——八旗子弟的文教  (二)八旗读书人,假借词林授——重文轻武习气的养成  (三)时趋难挽,旧俗陵夷——旗俗的流变  (四)满语荒疏,姓氏汉化  (五)宗教信仰的递嬗五、盛极而衰,命蹇多乖  (一)赳赳武夫干城器——八旗子弟代有英才  (二)纨绔膏粱尚虚华——八旗子弟的衰堕  (三)酒债寻常行处有,朝回日日典春衣——八旗子弟生计的困厄  (四)布靴宽袖夜方归,善仆营中个个肥——八旗兵丁的荒怠六、破除旗汉界,谋生皆任便——辛亥革命前后的八旗子弟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旗民分治,一代经制  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定鼎北京,很快确立起“旗民分治”的两元社会结构,即在广大汉族地区继续沿用明朝制度,设置省、府、州、县各级地方行政机构,任命总督、巡抚、知府、知州、知县等管理民政。与此同时,千方百计地维护本族的旧有社会组织和制度,将全体满洲人和一部分早先收编的汉人、蒙古人等“俱隶八旗”。为保证兵源和军队的战斗力,而将兵丁列入不同于民籍的“军籍”的做法,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屡见不鲜;为实现对异族的统治和奴役,而让自己的整个民族日愈脱离生产而以当兵为主要职业,在北方若干少数民族如北魏拓跋、辽契丹、金女真所建政权中亦不乏先例。清朝统治者在祖述这些做法的同时又多所发明,使“旗民分治”成为一项基本的制度。  (一)居重驭轻,禁旅驻防--八旗子弟的分布  清朝入关后,为了以人数较少的八旗兵丁有效地控制全国,采取了“居重驭轻”重点配置的政策。北京是统治的中心,也是八旗驻防的重点所在。以后基于镇戍地方的需要,将一部分旗兵陆续派往各地驻防,于是形成“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的区别。  1.  屯聚京师的八旗禁旅  在顺治元年清朝定鼎于北京以前,北京曾作为辽的陪都和金、元、明三朝的都城。除明朝外,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以及清满洲的统治者都是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北京城之所以为历代王朝尤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所青睐,主要是因为它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北京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端,永定河的古冲积扇上,背依群山,面向开阔的平原。北面以燕山山地与蒙古高原毗邻,西以太行山脉与黄土高原接壤,南面是一陌平川,遥瞰渤海。燕山、太行山两幅巨大的屏障,从东北和西北两面围拱着北京所处的小平原。两山相会处,形成的狭长峡谷--美沟,历来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的重要交通孔道。  …… 

图书封面


 清代八旗子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刘小萌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满汉语的融合,很有意思,摘录如下:在满族子弟逐渐使用汉语的同时,汉族民人也从满语中汲取了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这一点,在北京和东三省汉语方言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清中叶以后,旗民在日常谈话中,兼用满汉词汇,称“满汉兼”。宗室奕赓说:“常谈之语,有以满汉兼用者,谈者不觉,听者不知,亦时习也。”并援举数例说:俗以不甚修饰者为“懒散”,不知“懒散”即清语,相当于汉语的“邋遢”;又如事之不常见者及人之性左者俱曰“噶钮”,不知“噶钮”为清语,汉语谓之“怪”;又如俗言响声曰“咕咚的一声”,不知“咕咚”也是清语,也就是汉语中的“大声响”。此外,如称戏谑为“岳伯”,马蹄袖为“瓦杭”,奶子糕为“乌他”,山楂为“温普”,下处为“蹋潭”,侍卫为“辖”,长者赐食曰“克食”等等,都是融入汉语的满语语汇(《括谈》上)。奕赓认为这类例子“不可枚举”。这正说明当年“满汉兼”的语汇相当丰富,所以才会成为人人习而不察的有趣现象。……从形式上看,近代以来,除了东北偏远地区满人聚居的农村尚有部分人使用满语外,作为一种享有特殊地位的语言确实是近乎消失了,但实际上从清中叶开始,它的一些成分也在点点滴滴地融入汉语中,丰富了汉语词汇,影响到北方汉语的语调,最典型的,就是对今天“北京话”的影响。一些研究民族语言的专家指出,北京话正是满语融人汉语之后的产物。一方面,北京话中吸收了不少的满语语汇,比如老北京们俗把“腋下”叫“胳肢窝”;把“小儿子”叫“老疙瘩”;把“乞求”叫“央给”;把“肩胛骨”叫“哈巴骨”;把“给别人作难”叫“扎罚子”;把“上哪儿去?”叫“上哪儿克?”;把“祸首”叫“祸搭”或“坏事搭”;把“妖怪”叫“妈虎子”;把“查看”叫“掰赤”等等。这种满汉语汇的结合,丰富了汉语语汇,说起来轻快好听,逐渐形成北京话的一个特色。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中规中矩
  •     读了一半被老师当做科普读物鄙视了→_→
  •     这本书从多个方面对清代八旗子弟的生活生存状态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推荐大家读一读,看看这些特殊群体在当时是如何生活的。
  •     最后一章作者似乎有意少写,可能由于目前的社会氛围不容许吧。
  •       本书不是探讨八旗制度的专著,而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述了清代八旗子弟的荣辱兴衰。作者在书中举出大量生动的事例,使读者对整个清代八旗子弟的生存状态有一个纵向的了解。

      清朝崛起于关外白山黑水之间,它的强盛是一部惊天动地的创业史。从努尔哈赤起兵(1583年)到建立后金政权(1616年),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从建政到入关问鼎、砥定中原(1644年),也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以区区十几万人的少数民族能够在两代人的时间里君临中原,得益于其精兵简政、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和威猛善战的八旗兵。清统治者就一再标榜“本朝以弧矢戡定天下”。

      八旗制度是满清特有的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是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的。清定鼎北京后,为了维护民族特色和社会等级,清朝统治者将原先“兵农合一”的体制变为世袭的常备兵制,八旗贵族人人享有俸禄,可世代为官,养尊处优,就是一般旗民地位也特殊,坐享钱粮。
      在满族入主中原之初,其内部的秩序、团结和对外的一致性,较之于人心涣散、气数已尽的明朝,还是显现出相对的竞争优势。但满族进关后,八旗的军事职能进一步强化,生产职能却迅速萎缩。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使这一勤劳善战的民族,一夜之间变成了特权阶级,他们不工、不商、不农、不桑,无论是谁,只要是旗人,就可以免除所有苛捐杂税,而且还可以按月领到可观的钱粮。不劳而获的悠闲生活,使得众多的八旗子弟逐渐失去了勤劳勇敢的本色,成为游手好闲的大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寄生者。狭隘的八旗制度加速了八旗子弟的腐败、没落和种族退化。
      就如书中所言:“八旗生计的不断恶化主要是由于八旗制度的束缚、八旗人口的繁衍、封建阶级的苛剥,而八旗子弟本身竞逐奢华、追求享乐、不知节用的陋习,也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综观八旗子弟没落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封建世袭制和封建特权,是八旗子弟的腐蚀剂,孳生社会寄生的温床。
  •     内容详实的一本长见识的小书。满族入关,八旗子弟流血出汗,无论是割据满城,还是享有兵役之俸,八旗子弟虽受优待但始终都是皇族、宗室的看门与走卒。鞑靼未必是污蔑,汉人自有料敌之方。山东、山西人至受眷知于满人,颇令人啼笑皆非。浮华中也有静默之满族才俊。
  •     书很精致,不错!
  •     清代八旗子弟的兴衰史,只不过民国时代以后比较少
  •     备用的参考资料
  •     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观点数据有依据,然不注出处,普通阅读比较方便,做为学术参考,却需自己查考。然以本书作者在学界声名,或其文字本身即可成为出处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