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正在改变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9529308
作者:张铁志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无论如何,走过1968年,走过1989年,走过2011年,从埃及到华尔街的抗议,人们还在继续寻求那个想象的乌托邦……没有人有乌托邦的答案。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对于这场变革的方向以及明天的具体样貌,每一个人都将是关键的参与者,都会是时代的改变者。
在本书中,来自台湾的多面手评论家张铁志,以一贯的睿智理性的批判笔调,挑战既成的政治、商业与文化权力,强调个人抗争和参与对时代改变的作用与意义。本书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台湾民主化历程及其当代问题的回顾与评论,尤其关注台湾公民社会成长的曲折与艰难,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视角厘清大陆对台湾转型的部分误读;第二部分将视野推向世界,既反思民主与市场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关注反叛文化与社会运动的结合,无处不在探问时代正怎样改变,以及我们如何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书籍目录

序 :观念的力量
自 序
上 部 台湾:寻找民主之路
台湾民主地图
1972 :台湾政治转型的起点
从保钓运动到校园民主
蒋经国是台湾民主的推手?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光
《当代》杂志与台湾当代思想之旅
台湾公民社会的成形与贫困
“党国资本主义”与台湾版的“国进民退”
崩世代与台湾社会的不平等
台湾族群政治的兴起与消退
民进党的转型之路
真相与和解 :台湾转型正义的迟到
台湾的新公民运动
土地正义与绿色民主
灵魂的重量 :死刑与反死刑的斗争
台北花博的华丽与空虚
不敢正视历史伤痛的“百年论述”
夺回文化想象的权力
台湾公民素质从何而来
重探台湾民主转型
时代正在改变 :青年力量的崛起
下 部 民主与市场的反思
威权统治的转型如何可能?
新兴民主的停滞与逆转
扔向资本主义的石头 :
从 No Logo 到休克主义
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矛盾
市场的道德界限
维基解密解开了什么
社会改变可以被网络“推”动吗?
占领华尔街与民主觉醒
从修伦港宣言到占领华尔街
阿拉伯之春打破了“资源诅咒”吗?
新加坡是民主国家吗?
乔治 • 奥威尔在缅甸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制止 KONY 的真实与虚伪
若你看得到,就仔细看
奥巴马带领美国进入后种族时代?
奥巴马时代 :国家与市场的新战役
哈维 • 米尔克与美国同志婚姻
思想如何改变世界?
欧文 • 克里斯托和美国新保守主义
文艺如何改变世界?
为什么害怕“暴动小猫”?
革命在他方

编辑推荐

  无论如何,走过1968年,走过1989年,走过2011年,从埃及到华尔街的抗议,人们还在继续寻求那个想象的乌托邦……没有人有乌托邦的答案。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对于这场变革的方向以及明天的具体样貌,每一个人都将是关键的参与者,都会是时代的改变者。

内容概要

张铁志:台湾政治与文化评论人,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在台湾、香港、大陆各主要媒体长期撰写专栏,现任香港《号外》杂志主编,著有《声音与愤怒》、《时代的噪音》等。

章节摘录

  首先,你来到台湾东南方外海的绿岛。  这个迷人的小岛现在是台湾的旅游胜地,充满青春、阳光与欢笑,拥有美丽的珊瑚,以及台湾独一无二的海底温泉“朝日温泉”。但曾经,这是一座恐怖的岛屿。海岸边是两座白色恐怖时期专门囚禁政治犯的监狱: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训导处(1951-1965年) ,和“国防部”绿岛感训监狱(1972-1987 年,通称绿洲山庄)。  现在,这些牢笼和外围区域成为绿岛人权纪念园区。在刺人的阳光下,你会先看到海边的“人权纪念碑公园” ,这个公园成立于1999年12月10日。在广场中有一块垂泪碑,上面刻着曾被囚禁于此的柏杨先生的句子:“在那个时代有多少母亲,为她们囚禁在这个岛上的孩子长夜哭泣。”  在公园坡道的墙上,刻着一千多名为追求民主、人权而遭到政治迫害者的姓名。你轻轻摸着那些早已被无数人摸到发亮的名字; 是的,这些名字正是那历史之河中最闪亮的光芒。  两座监狱现在则改为展示厅,展出白色恐怖的历史资料与相关文件,并让人们感受当时囚犯的生活状况。在那些依然幽暗的囚房中,你仿佛还听得见那些暗夜的叹息之声。  ……

图书封面


 时代正在改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只看了第二部分。不算是常识和启蒙的书籍。一点笔记:logo代表的品牌会不会成为新的类似民族主义场所,社会公民的空间如何得到保障?选举主义的谬误——威权下的选举?——不民主的民主是否还是民主?——没有公民社会暂时的民主是否还是被选举出来的政治精英吞噬?网络公共领域在威权社会——新的政治空间?——能否导致革命?——推墙的作用?——对民主的作用?民主与市场——市场太过于至上是否会腐化?——穷人的个人尊严和权利如何保障?——可以在市场中花钱排队,看医生,买卖友谊、爱情,那买卖儿童呢?奴隶买卖呢?反对全球化的反对本身是否就可以作为诉求?阿拉伯国家的政体为什么难以出现民主——石油丰富导致民众不用交税,缺少政治参与感?——政府有大量的钱财可以对媒体进行收买和打击反对派?——以仇恨强化民族主义强化统治?
  •     时代的力量读张铁志《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象的权力》To the future or to the past, to a time when thought is free, when men are different from one another and do not live alone — to a time when truth exists and what is done cannot be undone: From the age of uniformity, from the age of solitude, from the age of Big Brother, from the age of doublethink — greetings!千篇一律的时代,孤独的时代,老大哥的时代,双重思想的时代,向未来,向过去,向一个思想自由、人们各不相同、但并不孤独生活的时代——向一个真理存在、做过的事不能抹掉的时代致敬!放下手中的书,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却开始在脑海中萦绕,威权体制、思想、观念、专制、自由、民主。这些我们在熟悉不过的字眼,却在张铁志先生的书里得到了新的诠释。张铁志是个时评人,常常做客很多评论节目。我平时非常关注广西师大出版社,这几年思想国的沙龙总是少不了他。政治学博士出生的他,对现在大陆、台湾的时局有比较独到的看法。也是因为观察的敏锐,他在书中探讨的问题总是带着发人深省的问号。未来,该怎么办?该书分为上下两节,上部 台湾:寻找民主之路;下部 民主与市场的反思。花个一点时间仔细读一读,或许你对这个时代的民主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台湾:寻求民主之路在如今网络迅猛发达的时代,我们多少了解点台湾的民主。知道小马哥引以为豪地打着他的台湾民主牌,大陆人处处赞扬台湾民众的素质。可是我们多少人不知道,两岸相隔这么多年里,台湾其实和大陆没什么区别,党国威权体制的独大,处处展现出白色恐怖。从1945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台湾的政治就拉下了浓厚沉重的巨大黑幕。二二八事件、美丽岛事件等等掐着台湾民众的喉咙,绑架着他们的双手双脚。台湾民众在蜿蜒坎坷的民主路上踏着一具具冰冷的尸体徘徊前行。这是我们并不知晓的台湾。回到该书,张铁志一书并不是来喊冤的,更多的是理性的表达。书中我读到了台湾从民间社会到公民社会的转型,台湾民主是如何形成的,台湾公民是如何参与政治的。台湾民主的形成过程,公民社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永远无法避开那一个个冷冰冰的时间点:二二八,美丽岛,解严,第一次政党轮替,第二次政党轮替。就像我们中学历史课本里学到的抗战伤亡人数多少多少,都是冷冰冰的数字。而张铁志把这些时间点用针线串了起来,给这副冷冰冰的骨架添上了血肉。当然谈论过去是远远不够的,书中还详细的分析了台湾民主当前的困境和出路。他说我们从威权体制下的被统治者好不容易成为了民主体制下的公民,但我们作为公民的主要内涵却只是作为定期上场的「选民」,我们在许多领域自我阉割,使之欠缺公共与民主功能,而自我削弱了民主最重要内涵的公共生活。人们把权力交给了政客,让他们把政治领域建造为一座巨大的、隐形的利益竞技场,在其中上演着各种利益交换的把戏。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自愿站在场外,等待时间到了再决定下一场看什么。问题是我们甚至不是好的观众,因为这个剧院太多朦胧外衣、太多隐密角落,让我们连戏都看不清。我们必须重新占领这个公共剧场、重构台湾的政治领域与我们的民主。以这样的方式,以贯彻整本书的主题,时代正在改变。有意思的是去年韩寒那篇《太平洋的风》的游台见闻,诉说着台湾的乌托邦式的美好。说的让身为台湾人的张铁志都觉得不好意思。之前我也看到廖信忠回应韩寒《太平洋的风》及一点小看法,说道台湾的美好特点并非是因为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因为台湾的民主造就的。说台湾社会所谓的“温良恭俭让”真的是中华文化在台湾得到良好继承的结果恐怕是大陆人的一厢情愿。在书中,我看到了张铁志对台湾公民素质的由来做了分析。回过头来看,想想没有权利似乎比拥有权利更加潇洒。因为权利永远和责任对等的,而没有经历民主化的洗礼,拥有再多权利也无法实现责任的落实。民主与市场的反思该书下部述说了亚欧非美多个国家的民主现象和困境,唯独没触及大陆的政治威权体制。在这里,我也不想多说,道理很简单,因为很难厘清内在逻辑。但书中的几个政治学的观点,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也是当下困境所在。第一,一党支配型的威权体制向来比强人统治性和军事统治性的政体,更为稳固,因为所有威权体制都可以靠经济表现、民族主义或者恐怖统治来巩固权力,比如委瑞内拉、利比亚等,但一党支配行的政体对社会有更强大的穿透力和吸纳力,比如北韩和其他国家。第二,一个真正民主的政体不只是要有政治竞争和公民参与选举的权力,还必须有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对政治权力的限制,以及政治竞争的公平性。第三,从民主转型的理论来说,并不是民间先挑战威权而导致威权体制的解体,而是既有的统治集团因为遇到某种危机而出现分裂,因此给民间力量崛起的机会。但是民间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却是更漫长的道路。以上几点应当对大陆的现状反思有更好的理论依据。当然,我们期待民主,并不是干巴巴地等待老天下雨,时代在变,各种因素的交织或许会让利于民主的因素更加快速的形成。如今微博问政、地方民主选举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民主更需要我们的参与。相信时代的力量,只希望一切的一切不会来的太晚。用鲍勃•迪伦《时代正在改变》的歌来期待我们的时代吧!政客们,请注意人们的呐喊不要在阻挡的路上一场战争正在外面进行愤怒地进行并且将撼动你们的窗和墙因为时代正在改变父母们,不要批评你们不了解的东西你们的儿女已经不是你们能掌控的如果你们不能伸出手帮忙,那就不要成为变迁的阻碍因为时代正在改变。
  •     对台湾有些了解的大陆人,最熟悉的两件大事便是二二八与美丽岛。前者用一声声枪响,一滴滴本地人的鲜血,开启了国民党的威权统治,后者则开启了台湾走向民主的大门。然而这样了解的历史却太过零散,只这两件孤零零的大事件,像是骨架,却缺乏了血肉,台湾是如何从二二八走向美丽岛的,五〇年代到七〇年代的台湾都发生了什么事,脑子中的印象却总是空白。本书就介绍了不少这些年间发生的事,将骨架之间的空白填充起来。写到此处,可再推荐另一本“填充骨架中间空白”的书,便是《我们台湾这些年》,这书是另一个台湾人所写,从普通人的视角观察台湾发生的大事小情,看八〇年代以来台湾的变迁。两书的差别是,本书的内容是报纸上的专栏汇集,内容更加严肃可考,另一本《我》则原本是天涯的热门帖子,语言更加直白有趣,但更少专业性。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大陆人对于台湾历史的常见误解。其中之一便是对于蒋经国的历史评价,在大陆的网络之上,对蒋经国颇多溢美之词,他推行开放政策,废除党禁报禁,说他是用独裁结束独裁的独裁者,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也这样认为。然而在作者和很多台湾人看来,蒋的作为,则更像是顺水推舟,有很多的“顺应时势”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最多只能算是正确,远远算不上是伟大。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这些原本不是台湾人的“外省人”占据了台湾的统治地位,进行威权专政,原本就在台湾居住多年的“本省人”则被排挤出了权力之外。到了七〇年代,中美建交、中国在联合国中取代了台湾的位置、反攻大陆无望,这一切使得蒋经国和国民党当局的执政合法性受到严重质疑,蒋对此的应对是开发,一方面,推动经济、民生发展,另一方面,则逐渐接纳长期以来一直被排挤的本省人。而这种开放,就像是水坝被扒开了一个口子,水流起来就再难控制了。另一方面,从“二二八”开始,台湾的本土民众从未停止过对威权的抗争,到了“美丽岛”之时,在台湾的民间,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自主意识,台湾人已经认识到自己应该有的权利,也愿意为这些权利而努力。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蒋经国意识到强权难以为继,只好顺水推舟,让台湾彻底的走向开放。提及此,便不得不提到李登辉。由于中国大陆的宣传政策,从小到大对李登辉的印象便是“台独份子”。然而,刚刚从威权统治之下解禁的台湾,究竟会走向怎样的道路,却是不一定的。在历史上,有太多的军政府、投机份子、野心家攫取政权的例子了。然而,李登辉却是那个让台湾可以相对平稳的过渡的人,他劝说连任n届的“国大”的国民党老代表们辞职,把位置留给更多的更能代表当时台湾民意的新生力量,推动修改宪法,把总统选举改成全民直选,实实在在的为台湾做了不少事。但可能由于是在大陆出版的原因,书中没能有多少关于李登辉的话题。关于台湾的另外一个常见误解,便是台湾的人情味为什么那么浓,为什么在台湾可以受到那么热心的帮助,台湾人的心境为什么那么平和。很多大陆人去过之后,会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台湾被传承了下来,然而在作者看来却并非如此,毕竟台湾也有过像如今的大陆一样暴戾的年代,而且,热心肠、平和的社会氛围,在欧美许多地方也能见到。这里摘抄一段书中原文:---民主制度让人们有渠道可以表达并解决他对私人生活或公共社会的不满。他可以打电话投诉官员,可以写报纸批评,可以上街头抗议,因此可以降低社会的暴戾之气,减少被压抑而随时等待爆发的愤怒。人们会活得比较平和一点。---这便是作者的答案。读此书之时,刚刚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发生了一件公交车纵火案,在生活中遭遇诸多不顺的陈水总,在公交车上点燃了汽油,一场大火夺走了连他在内的四十八条人命。纵火伤及无辜,固然是不该,然而,若是陈水总能有机会找人投诉,或者找个地方和平抗议,或者找报纸说出不幸遭遇,哪怕早一点点让他有机会得到一些同情,这场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常有人说当今中国的社会充满了戾气,是否作者这个方案,可以起一些作用呢?看完台湾,就不由自主的想对比大陆,作者笔下的台湾,与大陆有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中国大陆究竟会走向何方呢?台湾能走向今天的状态,历史人物确实起了不小作用,然而其最重要的因素便是人心,台湾人经历了那么多事,他们愿意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读罢此书,一个观念更加被强化:暴力终不可取,民心才是关键。以上,是前半册的感想。后半本书,收录了作者对于世界许多地方的政治评论,内容较为分散,而且我对很多国家非常欠缺了解,所以读起来较少共鸣。从书的主题而言,我也希望能把前半本书充实一下,篇幅变长,独立出版。我给本书打了四星,所欠缺的一星,就是这个了。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至少不再有张铁志另几本书“精华只在序言”那样的尴尬,读完对台湾民主发展历程,以及民主的一些理论、概念有了初步的接触。
  •     什么才是最理想的民主,也许难以找到答案。但正是有着一群怀揣着理想,相信行动力量的人,慢慢的改变着这个世界。
  •     感觉一般,很多地方浅尝而止
  •     最初知道张铁志,是乐评人。后来才知道,也是时评人。焦元溥也是。所以那些 胡德夫的民谣里面的美丽台湾,是真实而且他们想要保护的。就思想和觉悟来讲,我们和台湾,差的不是一点点。并不是我们本身差,而是我们都还没有醒过来。
  •     前半部分主讲台湾,后半部分放眼国际。从篇幅和内容来看,像是作者在其他媒体发表的专栏文章合集。有启发性但不深入。
  •     有点虎头蛇尾,前面对台湾政治历史系统性的回顾与深思有比较独到的见解,后面略显混乱。说到底,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远比与世界的关系复杂且重要。而作者开了一个很好的题“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却没有把这个观点升华,借以对比大陆,或许从中能学到什么,但可惜结束的很快,浅尝辄止。
  •     翻看
  •     对民主和自由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很难得,写的一点都不枯燥,尤其是下半部分,收获颇多。
  •     读小学五年级的12岁的侄子很喜欢很满意!
  •     像张铁志和许知远这类人总是太过一厢情愿。
  •     了解的台湾的政治
  •     各种专栏的合集,编排较散,但仍有参考价值。
  •     “他们怎么回事?连摇滚乐队都怕?连摇滚乐队都怕?……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怕他们?”
  •     政治杂文集,写的散、泛,视角非常局限;全书都是一种文人在家yy“民主大法好”的论调。
  •     一般
  •     上部尚可
  •     看了很久,总算是看完了。前半部分讲台湾民主进程,后半部分是世界民主(尤其以美国为主)的运动。以前不知道怎么阅读这样子类型的图书,总觉得看过一遍当没看。现在觉得,可以从头再看一遍,不懂的地方就百度,或者参考其他书目,慢慢读,一年读完一本都不算久。
  •     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听《美丽岛》,“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台湾一部分满眼的双引号,有或者没有,会有差别吗?
  •     感觉挺好的一本书,可惜我读不懂。书中的专业名词和逻辑上的辨析,让浅薄的自己感到惭愧。读这种书也是一如既往的让自己困惑、怀疑。不知从何时起的,对历史、对政治、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物甚至对观点、对概念都失去了信心。这是一直信仰上的缺少,还是自己无知的自以为。我不知道。愿我能知道。
  •     这一次,贴纸老师终于不再以音乐为主题/幌子去写政治了,读起来有点“艰深”,但我觉得还是包裹了甜衣的文章还是比较易读,反正剥开了外衣谈的事情本质还是差不多。
  •     关于台湾民主的部分不错,对党派和媒体都有一些反思。作者本身的政治倾向也很明显,后面有些论述譬如街头政治部分不敢苟同。
  •     差评
  •     没有人有乌托邦的答案 重要的是 对于这些问题 对于这场变革的方向以及明天的具体样貌 每一个人都将是关键的参与者 都会是时代的改变者 在那个黑幕下 是一条坎坷蜿蜒的民主抗争长流 水上飘着的是腐烂的青春之花 沉在河底的是流淌着鲜血的肉体 在那些依然幽暗的囚房中 你仿佛还听得见那些暗夜的叹息之声
  •     文笔倒是流畅,不过那段历史大陆人终究不熟悉,读起来远不如张铁志有关摇滚乐的另两本书
  •     像记流水账一样。而且作者的观点不太客观,不过里面对台湾民主进程的解读也算扫盲了。
  •     站在一定的政治立场上论述,观点自然不会太客观。
  •     前半本台湾民主进城,后半本民主、市场、伦理。看地挺头疼,对这方面不了解。
  •     虽然观察还是处于浅层,但作者将亲历的、思考的事物以轻而流畅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值得学习。
  •     时代正在改变
  •     大陆:触不到的未来
  •     约略了解到一点点台湾。
  •     很不错!特别是前半部分的台湾民主历程!
  •     上半部为台湾民主的思考,下半部为民主与市场的反思。整体可以看出作者对民主和市场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是条理不够清晰,只能作为杂文来看。
  •     缺乏技术能力支撑的理想是噪音和陷阱。
  •     作者部落格的结集,许知远写的序,关于政治问题,很深入。描写互联网时代,青年的迷茫,愤怒,和勇气,值得劄记的片段非常多,引用的书目值得拿来一读。
  •     书的故事
  •     前一部分论述台湾历史与民主确实精彩,讲到台湾一路走来民主化进程中各派人的争取与牺牲,而后是对全球各地民主论述。哎,怎么说呢,少了点激情的行动力。
  •     額 就醬吧 長微博科普的感覺
  •     前有台湾民主的由来,后大陆,美国各种思潮的概述,学习了。
  •     比较实用,真的很实用
  •     尽量少看评论合集
  •     还不错,虽然有些泛泛,看得出来这家伙还是有些政治学研究功底的,要是把论文出版出来就好了。
  •     政治类的书读起来都挺吃力的,他涉及太多了,历史,文化,思想,各个方面都有有涉猎。这本书,作为一个旁观者,写得还是属于入门级别的,但是可以对过去台湾,欧美,等地区的民主、政治进行一个梳理。书中的一些数据存疑。
  •     上部是台湾人寫台湾民主之路,读读做基本科普。下部偏左,挑着讀,讀乔治奥威尔在缅甸,很讽刺 提到韩寒《太平洋的风》那篇有一点优越感。 一个感想,港台的青年,明星,会有政治发声,参与,而大陆的年轻人和明星都在說什么(1960年代欧洲的年轻人在搞什么我國的年轻人在搞什么,魔幻的平行世界
  •     台湾的民主进程。前半部分较好,后半部分有点颠来倒去
  •     前半本讲台湾民主转型,几个方面几篇文章。后半本匆匆翻过,印象最深的是文艺如何改变世界。读这本想起了在前台看到一半被借走的《我们台湾那些年》。顺便,近来最深的感受是,一年前因为写稿子写得看不见价值和意义,以为文章一点用处没有,四处晃荡过去,发现不晓得如何下笔,有前些年写的简单也有手生了的缘故,最大可能还是因为没有去“孤独/规律/专注”思维被手机里存在的世界切割成一片片。写作是一项手艺,搞新闻写稿子也得有匠人气质,这些早先记得,差点儿忘光。
  •     “这是台湾民主的异化:我们从威权体制下的被统治者好不容易成为了民主体制下的公民,但我们作为公民的主要内涵却只是作为定期上场的「选民」,我们在许多领域自我阉割,使之欠缺公共与民主功能,而自我削弱了民主最重要内涵的公共生活。 人们把权力交给了政客,让他们把政治领域建造为一座巨大的、隐形的利益竞技场,在其中上演着各种利益交换的把戏。我们大多数人只是自愿站在场外,等待时间到了再决定下一场看什么。”
  •     認識張鐵志應該是從《號外》上知道的 昨天晚上把這本看完 寫的不錯 在大陸想要知道關於台灣民主前後的發生的時間真的很少 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到解嚴到太平洋的風到地下社會到反核到一批批知識青年的發聲 現在這個時代仍然還在改變 我們正在歷經 是被記錄還是被改寫 就看未來了
  •     了解台湾民主进程的入门书,张铁志有他的立场和逻辑,就是经济向左政治向右,他重视青年运动,但私以为甚至有点过于讨好年轻人
  •     民主这东西,你所说的真是你想要的?你看到的真是最好最适合你的?从最近的英国脱欧公投来看,也不尽然,全世界都看了英国的“民主”闹剧。
  •     同样是威权主义统治 台湾和大陆在80年代末却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 在台湾逐渐转向后物质主义时 大陆的关心重点仍然是赚钱
  •     台湾的民主转型,并非是民间挑战威权的结果,反倒是统治集团遭遇统治正当性的危机,本想通过有限改革来纾缓困局,不料低估了民间力量的崛起,走向民主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     老实说。陈述手法很好,但每篇文章最后都要刻意发问引起反思,就显得很说教了
  •     威权体制下人会被异化,社会压抑且暴戾,平静如水下其实是暗潮涌动。这些,我深信,终将被公民社会的进步所取代。但是,填写一张纸片选出什么来并不难,难的是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持续参与和理性思辨,换句话说,让政治权力不再是官僚的禁脔,而是公民的生活方式。路漫漫其修远兮,嗳!
  •     有很多印刷错误,内容还需消化
  •     也弃了!大部分怪我自己才疏学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