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模式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301111796
作者:[美]阿伦·利普哈特(Arend Lijphart)
页数:274页

作者简介

本书考察了1945-1996年期间的36个民主国家,将它们置于一幅二维的民主“概念图”之中。凭借有力的证据和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作者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共识民主的效果比多数民主更好。作者认为,这一发现奖为正处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以及新兴民主国家提供参考。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阿伦·利普哈特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本书于1999年出版后,在政治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入了多所高等院校政治学专业的必读书目。本书以其新颖的学术视角、宽广的研究领域、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富的实证材料、严密的论证过程,成为比较政治学领域内的一部当之无愧的杰作。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I译者前言/Ⅳ前言/Ⅺ第1章  导言/1第2章  威斯敏斯特民主模式/6第3章  共识民主模式/22第4章  36个民主国家/33第5章  政党制度:两党模式和多党模式/44第6章  内阁:行政权力集中与行政权力分享/65第7章  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权力优势模式与权力平衡模式/84第8章  选举制度:过半数制、相对多数制与比例代表制/103第9章  利益集团:多元主义与合作主义 /125第10章  权力分立:联邦制和单一制的区别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差异/135第11章  议会和国会:立法权集中与立法权分割/146第12章  宪法:修改程序与司法审查/158第13章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依赖性/171第14章  民主的二维概念图/179第15章  宏观经济管理与控制暴力:共识民主能否产生影响?/190第16章  民主的品质与“更宽容、更温和”的民主:共识民主发挥了作用/203第17章  结论与建议/222附录A  两个维度和十个基本变量,1945—1996年和1971—1996年/228附录B  通过另一种方法对多党制、内阁构成和非比例性进行测量得到的结果,1945——1996年和1971—1996年/232参考文献/233索引/257

编辑推荐

《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是西方政党政治译丛之一,是一部关于民主研究的理论专著。作者考察了1945—1996年期间的36个民主国家,将它们置于一幅二维的民主“概念图”之中。凭借有力的证据和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作者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共识民主的效果比多数民主更好。作者认为,这一发现将为正处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以及新兴民主国家提供参考。《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适合政治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内容概要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校区教授。以其对民主制度类型的研究名振士林,曾在九十年代中期当选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是西方政党政治译丛之一,是一部关于民主研究的理论专著。作者考察了1945—1996年期间的36个民主国家,将它们置于一幅二维的民主“概念图”之中。凭借有力的证据和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作者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共识民主的效果比多数民主更好。作者认为,这一发现将为正处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以及新兴民主国家提供参考。本书适合政治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图书封面


 民主的模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书名: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作者:【美】阿伦.利普哈特 (Arend Lijphart)译者:陈崎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次:2006年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41117)1.是哪类书:政治理论书2.主要内容:在“共识民主”与“多数民主”之间差别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副民主的二维概念图,对世界上“稳定的民主国家”进行分类和定位,并且检验了各种民主制度的效果,提出了“多数民主模式在本质上并不比共识民主模式更民主或者更公平”的观点。3.主要观点:共识民主(其特征是比例代表制、多党制、合作主义的利益集团制度、广泛的联合政府以及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权力大致平衡)的效果要比多数民主(多数的、非比例性的选举制度、两党制、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制度、一党多数内阁、以及行政机关相对于立法机关的优势地位)更好些。在联邦制—单一制维度上,共识模式(联邦制)与多数模式(单一制)的政策效果并无显著差异。但作者相信联邦制的民主制度对于那些在种族或者其他方面存在分化的大国而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另外,作者认为某些机构的设置对任何民主国家来说都是适宜的,包括掌握司法审查权的、强有力的最高法院,强大而独立的中央银行。另一方面,设法限制这些机构的权力或许是更为明智的做法。4.要问的问题:共识民主与多数民主哪个更有效?绩效更好?5.书的结构:1章导言。2-3章,初步描述两种民主模式的10个相互对照的特征。第4章,系统介绍36个国家的情况。5-13章,本书主体,用不同的特征考察共识民主与多数民主的绩效。14章,总结研究成果。15-16章,提出结果怎样的问题。17章,展望及提出建议。6.重要的单字:民主模式、多数民主、共识民主7.重要的句子:对正在着手设计本国第一个民主体制的国家或者正打算推动民主改革的国家来说,选择共识民主模式的吸引力更大些。8.作者的论述:译者序共识民主的8个特征:①超大型联合内阁;②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权力平衡;③多党制;④多个问题维度;⑤选举的比例性;⑥联邦制和地方分权;⑦两院制议会;⑧受司法审查保护的刚性宪法。(1).多数民主与共识民主:多数民主模式的本质在于“政府由多数人控制并符合多数人的愿望”,是一种“排他性的、竞争性的、对抗性的”民主;共识民主模式虽然也承认多数人的统治优于少数人的统治,但仅仅把多数原则视为最低限度的要求,它的核心在于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到政府中来,“努力使‘多数’的规模最大化,而不是满足于获得做出决策所需的狭隘多数”,是一种以包容、交易和妥协为总体特征的民主。共识原则能够实现民主的范围和程度的最大化;而多数原则往往使政治权力集中在较为狭隘的多数人手中,并且容易引起对抗和冲突。(2).民主的两个维度和十个基本特征:从两种民主的本质区别出发,系统比较了两种类型的民主模式之间在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宪法、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利益集团以及中央银行等制度层面上的10个主要差别。并“把众多民主国家中各式各样的正式、非正式的规则和制度归结为一个清晰的二维模式”,即行政机关-政党维度(executives-parites dimension)和联邦制-单一制维度(federal-unitary dimension)。这样有利于简化分析和归纳过程,为描绘出一幅清晰的民主二维概念图奠定了基础。(3).民主的模式与民主的绩效:作者认为共识民主优于多数民主。(4).考察民主模式的方法:首先,术中广泛采用比较法,对两种民主模式的根本原则、基本特征、治国绩效的比较分析贯穿了全书始终。案例不足会导致比较法缺乏精确性,弥补的方法是“把比较分析作为研究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仔细的阐明假说,把统计分析作为第二阶段,在此阶段用尽可能大的样本来检验这些解说”。其次,应用统计法,通过对经验性材料进行数理处理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再次,采用案例法加强比较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效果。(5).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①可以根据多数政府与共识政府的差别,把众多民主国家中各式各样的正式、非正式的规则和制度归结为一个清晰的二维模式。②共识民主国家的总体绩效胜过了多数民主国家。前言研究涉及的国家比《民主政体》中的增加了15个,而且更趋多样化。作者设计研究操作化的首要目标是使作者采用的定量分析指标的效度最大化,也就是说,尽可能精确地把握哪些通常难以进行量化的政治现象的“真是状态”。第1章 导言民主的定义:①民治:在代议制民主国家中,政府由人民的代表来治理。②民享:政府要与人民的偏好一致。一个根本性问题:政府由谁来治理?当人民之间产生了不一致或有不同偏好时,政府应该代表谁的利益?多数民主:人民的多数。共识民主:尽可能多的人。共识民主模式仅仅把多数原则视为最低限度要求:它努力使“多数”的规模最大化,而不是满足于获得做出决策所需的狭隘多数。在共识民主模式下,各种规则的制定、各类机构的设置旨在使人们广泛地参与政府,并就政府推行的政策达成普遍的一致。多数民主模式把政治权力集中在多数人的手中,甚至往往集中在相对多数人而不是绝对多数人手中,反之,共识民主模式通过多种手段试图分享、分割和限制权力。多数民主模式是排他性的、竞争性的和对抗性的,而共识民主模式则是以包容、交易和妥协为特征。两种民主模式有10个主要的特征差别,分别属于明显不同的两个维度:行政机关-政党维度和联邦制-单一制维度。行政机关-政党维度:①行政权集中于一党多数内阁—行政权在广泛的多党联合内阁中分享。②在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方面,行政机关居于优势地位—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全力平衡。③两党制—多党制。④多数选举制、非比例代表选举制—比例代表制。⑤自由竞争的、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制度—相互协调的、旨在达成妥协与合作的“合作主义”利益集团制度。联邦制-单一制维度:①中央集权的单一制政府—地方分权的联邦制政府。②立法权集中于一院制立法机关—立法权由同样强大但构成不同的立法机关两院分享。③只需简单多数赞同即可修改的柔性宪法—只有经特别多数通过才能修改的刚性宪法。④立法机关对其所通过的法律的合宪性有决定权的制度—法律的合宪性要由最高法院或宪法法院通过司法审查予以裁定的制度。⑤依赖行政机关的中央银行—独立的中央银行。政治学界存在着一种强烈而且一贯的倾向,将民主单纯地等同于多数民主模式,却未能将共识民主模式看作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同样具有合理性的民主类型。纯而又纯的或者近乎纯粹的多数民主模式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在大多数民主国家中,共识民主的特征都很显著,甚至处于支配性地位。第2章 威斯敏斯特民主模式指英国式的议会制政府。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模式:①行政权集中在一党微弱多数内阁手中: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往往只不过代表者微弱多数,少数派则相对强大。②内阁处于支配地位:内阁与议会相比处于支配地位。③两党制:它们通常是单一维度的政党制度,也就是说,主要政党的纲领和政策往往只在一个维度上彼此大相径庭,这个维度就是社会经济问题。④多数决的、非比例性的选举制度。⑤利益集团多元主义。⑥单一制中央集权政府: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派生出来的机构,其权力不像联邦制国家的地方政府那样得到宪法的保障。⑦立法权集中于立法机关的一院中。⑧柔性宪法。⑨司法审查缺失。⑩行政机关控制的中央银行。新西兰的威斯敏斯特模式:①行政权集中在一党微弱多数内阁手中。②内阁占据支配地位。③两党制。④多数决的、非比例性的选举制度。④利益集团多元主义。⑤利益集团多元主义。⑥单一制中央集权政府。⑦立法权集中于一院制议会。⑧柔性宪法。⑨司法审查缺失。⑩行政机关控制的中央银行。1996年后情况改变了。巴巴多斯的威斯敏斯特模式:①-⑤同上。⑥-⑩多数模式的第二个(联邦制-单一制)维度的特点。第三章 共识民主模式多元社会中,社会按照宗教、意识形态等分界线高度分化,形成了拥有各自的政党、利益集团和传播媒介的实际上彼此分离的次级社会,导致了多数民主模式所必须的弹性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决原则不仅是不民主的,而且是危险的,其原因是长期被排除在政权之外的少数派感到遭排斥、受歧视,因而失去了对体制的忠诚。共识民主:强调共识而非对抗、主张包容而非排斥、力求使处于统治地位的多数的规模最大化而不满足与微弱多数。瑞士和比利时的共识模式:①行政权在广泛的联合内阁中分享。②行政权与立法权平衡。③多党制。④比例代表制。⑤利益集团合作主义。⑥联邦制、地方分权的政府。⑦强两院制。⑧刚性宪法。⑨司法审查。⑩独立的中央银行。第四章 36个民主国家民主国家的定义:①投票权;②当选的权利;③政治领导人为获得支持和争取选票而竞争的权利;④自由公正的选举;⑤结社自由;⑥表达自由;⑦可选择的信息来源;⑧根据选票和其他的民意表示制定政府政策的制度。第五章 政党制度:两党模式和多党模式两种民主模式之间最重要、最典型的差异:一党多数政府与广泛的多党联合政府之间的差异。它集中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差别。两党制是多数民主模式的典型特征,多党制是共识民主模式的典型特征。有效政党的数目:N = 1/(ΣSi²),其中,Si是指第i个政党占有的议席比例。在所有政党的力量相当的情况下,有效政党的数目与政党的实际数目相等。而当政党的力量有差别时,有效政党的数目少于政党的实际数目。结成紧密联盟的政党是否是一个政党的标准:①选举中是否为争夺选票而竞争。②在议会中的合作程度,尤其是两党是否组成了单一的议会党团、是否一起召开秘密会议。③在组阁时,两党的表现像不像独立的政党。④时间:只有紧密结盟的两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能够长期维持,把它们看作一个政党才是有意义的。作者的做法是同时计算把联盟中的政党算作独立政党和算作一个政党时的有效政党数,取其平均数,即把每一对紧密结盟的政党都被算作一个半政党。内部派系林立的政党:与计算政党联盟相同。分析36个国家的政党制度。党派冲突中的维度:①社会经济维度:存在于研究中所有民主国家的政党制度中。②宗教维度:考察的国家中半数以上存在着宗教差别。但重要性下降了。③文化-种族维度。④城市-乡村维度:只在少数几个国家的政党制度中构成了问题维度的一个来源。⑤政体支持维度:出现了反对民主制度的重要政党。⑥外交政策维度。⑦物质主义-后物质主义维度:核心问题是参与式民主和环保主义。问题维度与政党制度:问题维度的数目与有效政党的数目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6个民主国家的有效政党数目和问题维度数目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有效政党数目(N)和问题维度数目(I)之间的关系:N=I+1第六章 内阁:行政权力集中与行政权力分享人民选出的代表在政府行政部门中的参与程度。这个变量是多数民主模式与共识民主模式最典型的区别:一党多数政府与广泛的多党联合政府之间的差别,集中体现了将权力集中于多数人手中的多数决原则与广泛分享权力的共识原则之间的差异。通过36个国家最小获胜内阁和一党内阁执政时间的比例,以及前两者的平均数,可以测量各国在组阁过程中表现出多数主义特征的大体程度。政党制度与内阁类型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密切的联系。随着有效议会政党数目的增加,最小获胜一党内阁出现的几率不断下降,有效政党的数目每增加一个,一党多数内阁出现的几率就下降23.5%。第七章 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权力优势模式与权力平衡模式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关系。多数模式中,行政机关占优势,而共识模式下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更为平衡。议会制政府(立法主导)与总统制政府(行政主导)的3个主要区别:①议会制下的政府首脑,不管是何头衔,其内阁都要对立法机关负责,必须得到立法机关的信任,立法机关可以通过举行不信任投票或者谴责投票将内阁罢免。而在总统制下,政府首脑通常为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由宪法规定,在正常情况下议会的不信任投票无法迫使总统辞职。②总统直接由普选产生或者由普选产生的总统选举团选出,首相则是由议会挑选的。(中国是后者喽)挑选过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③议会制下的行政机关是集体的、团队式的;总统制下的行政机关是个人的、非团队式的。测量行政和立法之间的力量对比:对议会制而言,内阁的持久性是最适合的指标。长期执政的内阁在与议会的关系中很可能占上风,短命内阁则反之。作者使用两种不同方法,并用两者平均数来衡量内阁的稳定性。结论:宪法规定的行政权和立法权分离的原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权力平衡。最小获胜内阁、一党内阁与行政机关的优势地位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第八章 选举制度:过半数制、相对多数制与比例代表制多数民主国家采用的典型选举制度是“单名选区相对多数或过半数制”;共识民主国家则主要采用比例代表制(PR)。分析选举制度的7个基本特征:选举公式、选区规模、选举门槛、待选机构的总人数、总统选举对议会选举的影响、立法机关中代表名额分配的不公平以及政党内部的各个选举环节。通过计算36个国家选举的非比例程度,发现选举的非比例性与有效议会政党的数目这两个变量之间的总体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两组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大多数采用比例代表制的国家以及日本为一方;采用相对多数制和过半数制的国家、希腊和西班牙等采用不甚纯粹的比例代表制国家,总统制民主国家为另一方,两者分野大致吻合,但并不完全一致。第九章 利益集团:多元主义与合作主义是构成“行政机关-政党”维度的5个差别中的最后一个。在多数民主模式下,典型的利益集团制度由许多独立的集团组成,他们彼此竞争、互不协调,呈现出多元主义倾向;共识模式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其典型的利益集团制度中,各利益集团相互协调、以妥协为导向,富有合作主义色彩。采用相关研究来衡量36个国家的合作指数,但利益集团制度缺乏明显的因果关系将其与其他4个变量联结起来。作者提出的利益集团制度与其他4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的假设,完全是以合作主义-多元主义的差异与涵盖范围更广泛的共识民主-多数民主的区别在概念上的对应性为依据的。民主国家中最小获胜一党内阁出现得越频繁,利益集团制度的多元主义水平就越高;多党制的程度越高,利益集团制度的多元主义水平就越低。第十章 权力分立:联邦制和单一制的区别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差异多数民主模式的首要特征是把权力集中在多数人手中。共识民主模式则以非集权为特征,可以采取权力分享和权力分立两种基本形式。本章考察联邦制-单一制维度的第一个变量:联邦制地方分权政府与单一制中央集权政府之间的差别。作者设计了一个5分制量表用以考察联邦制和地方分权的程度,并将36个民主国家一一定位。联邦制所具有的两方面潜在优越性:为多元社会中的少数群体提供了自治权;允许进行制度方面的实验。第十一章 议会和国会:立法权集中与立法权分割立法机关内部的权力分配,即立法权集中与立法权分割。纯粹的多数模式要求就把立法权集中在一院制立法机关的手中;完全的共识模式则以两院制立法机关为其特征,要求立法权在组成成分不同的两院之间平均分配。作者得出一个可以对两院制进行定量分析的指数,然后考察这个指数所反映的两院制的强度与联邦制和地方分权程度之间的关系。第十二章 宪法:修改程序与司法审查有没有一部发挥着“更高法”作用的宪法能够对议会形成约束,而议会不能通过普通多数对它加以修改?或者议会(即议会多数派)是不是至高无上的立法者?作者设计了一个4分制量表,用以测量宪法刚性和司法审查的程度。作者还分析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司法审查给予刚性宪法的保护通常要多于柔性宪法。第13章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依赖性当中央银行强有力而且具有独立性的时候,它们在政策过程中就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经济学家测量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精确方法。中央银行最重要的任务是制定货币政策,即调节利率和货币供给。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民主国家的其他几项制度性特征联系在一起。第十四章 民主的二维概念图10个制度性变量分别属于两个明显不同的维度,即行政机关-政党维度和联邦制-单一制维度。同组的各个变量之间显示出了强烈的相关性,而不同组的各个变量之间仅存在着微弱的相关性。计算各国在每组中5个变量上的各种特征的平均数,就可以将其简化为两个总体性特征,再以这两个特征为根据确定每一个民主国家在民主的二维概念图中的位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管理与控制暴力:共识民主能否产生影响?多数民主与共识民主之间的差异是否对民主国家的运作,特别是民主国家的效能产生了影响?作者的工作假设:共识民主模式将产生更好的结果,但并未预期共识民主造成的差异会很强烈、很显著。共识民主与成功的宏观经济管理:共识民主与经济发展正相关,与通货膨胀负相关,与失业率也是负相关。这些都比多数民主制国家更好。共识民主国家每千名工人因罢工损失的工作日比多数民主国家少,在控制预算方面的绩效也略好些,但是差异没有显著性。共识民主制度与经济增长和经济自由程度的关系非常复杂,但共识民主国家在其他反映经济绩效的指标上都比多数民主国家稍好些,尤其是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的绩效远胜于多数民主国家。共识民主与控制暴力:共识民主是与低水平的暴力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共识民主国家的绩效至少比多数民主国家略胜一筹。共识民主在联邦制维度上的影响:共识民主的绩效仍比多数民主略微好些,它与反应经济增长的各个变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罢工的活跃程度和死于政治暴力的人数呈负相关关系;它与预算赤字、失业和暴乱的关系则很不清晰。不过,上述的各种相关关系过于脆弱,无法从中得出任何重要的结论来证明某种类型的民主更为优越。结论:第一,总的来看,共识民主国家的绩效优于多数民主国家,尤其是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的绩效十分突出,在其他测量宏观经济绩效的变量以及控制暴力等变量上,共识民主国家的表现虽然不像控制通货膨胀那么突出,但仍比多数民主国家更出色。第二,考察的总体结果比较薄弱,而且模糊不清。通过实证分析无法得出“共识民主制国家在作出决断、制定政策等方面优于多数民主制国家”的明确结论。第三,本章中最重要的结论是一个否定性结论:在管理经济和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多数民主国家与共识民主国家相比显然不占有优势。第十六章 民主的品质与“更宽容、更温和”的民主:共识民主发挥了作用共识民主国家通过以下方式展示了它们的更宽容、更温和的性质:它们更有可能成为福利国家;它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得更好;它们关入监狱的人更少,使用死刑的几率更小,发达的共识民主国家更乐于慷慨解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共识民主在妇女代表权、更大程度的政治平等、更高的选举参与度、政府政策更接近选民偏好、更坚决地遵循多数决原则等方面表现都很好。在政府的各项活动中,共识民主的宽容性和温和性体现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刑事司法和对外援助。作者的假设是,共识民主是同更宽容、更温和、更慷慨大度的政策联系在一起的。共识民主(在行政机关-政党维度上)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几乎所有反映民主品质的指标以及民主的宽容性、温和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最重要的两个结论:①可以根据多数政府与共识政府的差别,把众多民主国家中各式各样的正式、非正式的规则和制度归结为一个清晰的二维模式。②尤其是就行政机关-政党维度而言,多数民主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暴力等方面并不比共识民主国家做得更好,实际上共识民主国家的绩效反倒略胜一筹;而在民主的品质、民主的代表性以及“公共政策取向的宽容性与温和性”等方面,共识民主国家的绩效远胜于多数民主国家。在联邦制-单一制维度上,共识民主国家采用的联邦制对大国来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独立的中央银行则为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建议:对正在着手设计本国第一个民主体制的国家或者正打算推动民主改革的国家来说,选择共识民主模式的吸引力更大些。这个建议不但对于文化和种族高度分裂的国家来说十分中肯、极为紧迫,而且也适用于同质性比较强的国家。建议带来的两个好消息:①同传统的观点相反,由于在治理效率和高品质民主之间根本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就不必在优先实现哪一个目标的问题上作出艰难的抉择。②通过制定宪法和其它基本法来确立共识民主制的难度不大。坏消息:①制度传统和文化传统都有可能对共识民主产生强烈的抵制。②除非共识民主能得到一种寻求共识的政治文化的支持,否则它不可能扎下根来并茁壮成长。9.作者对问题的解答:尤其是就行政机关-政党维度而言,多数民主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暴力等方面并不比共识民主国家做得更好,实际上共识民主国家的绩效反倒略胜一筹;而在民主的品质、民主的代表性以及“公共政策取向的宽容性与温和性”等方面,共识民主国家的绩效远胜于多数民主国家。在联邦制-单一制维度上,共识民主国家采用的联邦制对大国来说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独立的中央银行则为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提供了有效的服务。10.我对作者解答的评论:政治学微博读书会作业①作者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共识民主与多数民主哪个更有效?绩效更好?②作者的主要论点(或理论假说)是什么?共识民主(其特征是比例代表制、多党制、合作主义的利益集团制度、广泛的联合政府以及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权力大致平衡)的效果要比多数民主(多数的、非比例性的选举制度、两党制、多元主义的利益集团制度、一党多数内阁、以及行政机关相对于立法机关的优势地位)更好些。在联邦制—单一制维度上,共识模式(联邦制)与多数模式(单一制)的政策效果并无显著差异。但作者相信联邦制的民主制度对于那些在种族或者其他方面存在分化的大国而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另外,作者认为某些机构的设置对任何民主国家来说都是适宜的,包括掌握司法审查权的、强有力的最高法院,强大而独立的中央银行。另一方面,设法限制这些机构的权力或许是更为明智的做法。③作者提供了何种逻辑与经验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首先,术中广泛采用比较法,对两种民主模式的根本原则、基本特征、治国绩效的比较分析贯穿了全书始终。案例不足会导致比较法缺乏精确性,弥补的方法是“把比较分析作为研究的第一阶段,在此阶段仔细的阐明假说,把统计分析作为第二阶段,在此阶段用尽可能大的样本来检验这些解说”。其次,应用统计法,通过对经验性材料进行数理处理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再次,采用案例法加强比较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效果。④基于对研究方法的分析,这项研究有什么主要的缺陷?a.在比较两种民主模式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暴力控制等方面的优劣的时候,采用的指标如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失业率等等,是否完全取决于国家的民主模式?甚至取决于国家是否是民主制度?比如把中国的指标放进来,怕会优于很多作者研究的国家吧?另外共识民主国家和多数民主国家两个组别的内部,这些指标的差异也许同样很大,会不会“被平均”了?b.作者的建议似乎并不“实用”,民主道路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很多利益集团,很多群体互相博弈中形成的,并且要受到各种各样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真要按照某个模式设计出一个方案来,效果未必会好。(把机动的题也做了吧)①通过12周的阅读和学习,你的主要收获是什么?了解了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并学会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一项社会学研究进行评价。另外就是养成了动笔读书的习惯,以前也写读书笔记,但不是每本都写,也没这么系统。②如何判断一部经验研究著作的优劣?看其选择的研究问题是否有意义?作者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否符合逻辑及常识?其选择的研究方法是否适合于要研究的问题?作者是否正确的按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是否证实(或证伪)了其假设?作者对研究结果的解释是否合理?是否提出了合理的建议?③如果自己要做一项政治科学研究,该如何做呢?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查找相关文献,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问题提出假设->针对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将相关概念操作化->进行测量、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对假设证实或证伪->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对结果进行推广应用,或提出新的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文献综述非常好。但是这本书的问题也很明显,主要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最后两章的定量分析,但是定量做的缺陷较多。
  •     让人不得不一路往后翻的书
  •     原来政治学也可以这样分析。
  •     相当给力的一本书,作者的论证和定量分析做得极其严密、科学,而且结合理论的论述,比较浅显,并不难懂。当然,我也感觉到似乎作者只是刻意挑选那些解释力强的检验结果放在书中,比如在最后几章里对联邦制-单一制这个维度的所有检验几乎都没有呈现。。
  •     非常有说服力!亲切地看到因子分析,强大的统计学啊
  •     被贵院读书小组包博士当作批判对象。要具有critical thinking,但讨厌平白无故批判批判的,尤其是还站在要批判的人的肩上的时候。
  •     共识民主大热,绕不开李帕特著作
  •     民主的模式:多数民主和共识民主。两种民主模式在10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
  •     估计是我个人的水平问题吧!专业人士看的门道多一些~!
  •     共识民主大热
  •     这书……是不是被禁了……
  •     我的政治学启蒙书
  •     “民主的政府是民治与民享的政府。” 同样的目的,不同的实现方式,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本书通过两个维度—十项因素对民主的两种模式——多数民主VS共和民主——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借此探讨了民主的品质与效能是否真如我们所认定的那样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多数民主vs共和民主 多元主义vs合作主义)
  •     研究方法太数学化了。我倾向于拿它当一本工具书用,书的结论反而是比较次要的。
  •     羞辱没有好好修过社会科学研究法的人的智商.....
  •     新颖的视角、宽广的领域、科学研究方法、丰富的材料、严密论证共5星
  •     與我的觀點比較接近
  •     没有细读,但是很棒啊!
  •     从对政体及制度的分类来看,利普哈特对比较政治学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但其将共识民主和多数民主对立起来的做法,以及共识民主优于多数民主的观点和实证都存在着富有争议的缺陷。见杨光斌(2007);包刚升(2014)。
  •     没有最好的民主制度,只有最适合的民主制度。。移植要注重本土化,民主三千,我只取一瓢
  •     略读了一下,了解了一下作者所谓“共识民主”的意涵——即在一个多元分裂的社会(国家)以能够容纳更多利益表达的方式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这些制度设计被作者归纳为多党制、大内阁、行政立法平衡、比例代表制、合作主义、地方分权、两院制、司法审查和独立的央行这十大制度特征。作者还通过对多大36个民主国家的制度分析印证了自己的观点,并最终提出了民主的二维概念图。然而,依然觉得作者仿佛忽视了这种民主模式的某些问题,当然,没有细看,也提不出什么意见。谨记。
  •     看瞌睡了
  •     比较政治学著作,新角度很值得推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