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城市的世界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2005
ISBN:9787208058583
作者:[美]安东尼·M.奥罗姆,陈向明
页数:185页

作者简介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城市和地点
地点的两个缩影
地点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对地点的再认识
作为具体地点的城市
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综述
人类生太学:群体与人类生活
新马克思主义:从地点到空间
城市作为增长机器
作为象征性经济的城市:地点的创造与再造
历史或制度的观点
全球化观点:城市不再是地方性的
结论
第三章 社会差异与大都市空间的创建
美国大都市产生过程中的财富和权力
美国大都市建设过程中的种族与少数民族
性别与大都市
结论
第四章 地点的变迁与沿革:全球背景下的城市
地点的动态变化与相对不变
自上的压力与自下的回应:经济全球化与城市重构
地方政治仍然是当地的吗?相对自主性与无休止的企业型政府
带有混合特征的地点:全球消费主义与地方文化景观的转变
地点的分分合合:全球化、地方空间差异及城市联系
永恒的中间人:地点转型中的全球、地方力量
第五章 从批判城市到对城市的再建构
保进与地点的联系
保护性的策略
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和对新传统城市地点的建设
重新营造全球的城市
术语表
译名对照表
译者后记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前言第一章 城市和地点 地点的两个缩影 地点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对地点的再认识 作为具体地点的城市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综述 人类生太学:群体与人类生活 新马克思主义:从地点到空间 城市作为增长机器 作为象征性经济的城市:地点的创造与再造 历史或制度的观点 全球化观点:城市不再是地方性的 结论第三章 社会差异与大都市空间的创建 美国大都市产生过程中的财富和权力 美国大都市建设过程中的种族与少数民族 性别与大都市 结论第四章 地点的变迁与沿革:全球背景下的城市 地点的动态变化与相对不变 自上的压力与自下的回应:经济全球化与城市重构 地方政治仍然是当地的吗?相对自主性与无休止的企业型政府 带有混合特征的地点:全球消费主义与地方文化景观的转变 地点的分分合合:全球化、地方空间差异及城市联系 永恒的中间人:地点转型中的全球、地方力量第五章 从批判城市到对城市的再建构 保进与地点的联系 保护性的策略 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和对新传统城市地点的建设 重新营造全球的城市术语表译名对照表译者后记

内容概要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社会学教授,兼该校政治学与城市规划政策教授,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客座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曾当选氨美华裔社会学学会主席和美国社会学学会社区与都市分会理事。先后获得美国学术社会委员(ACLS)、美国社会学学会、开放社会研究所及哈佛大学的奖励及奖助。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和经济发展,万其关注中国以及东亚城市的发展。发表了许多关于城市研究的文章,并撰写著作《当疆界扭曲时》

图书封面


 城市的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记得上海在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时候,提出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真切地认同这句话。对于商业、经济来说,城市自然有其独到的好处,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而言,它一定更美好吗?那可不一定。《城市的世界》,副标题是「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这本书给我们一个理解城市的指导。正如作者写道,当今对于城市的研究多从批判地角度出发,其中非常的有名的莫过于简·雅各布斯在其富有创意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然而,在未来的人类社会当中,城市必然承担了重任,因此创造美好的生活,自然是城市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安东尼和陈向明两个作者,虽然在前言当中提到本书作为教科书的属性,但是他们也没有拘泥于教科书式的宣讲,反而在语言上显得十分生动。开篇引入「地点」作为核心概念进行考察,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宏观与适用性的视角。虽然说书中是以城市作为对象,但是并不妨碍你参考他们的做法将「地点」这个概念用到一些更小范围的地方,比如说一所学校之类的。不过要说道本书当中最令人感到受用的部分。还要看中间的两章内容。一部分是在第二章中,作者对城市研究的不同理论与观点都进行了梳理,并扩展到对城市发展的不同观点,城市运行看待的不同角度,以及对于各种理论与观点的优缺点都进行简要的分析。这样的一章综述,对于作为学生的我来说,其实是大大开阔了眼界。例如,若非作者的话,我恐怕很难将韦伯与马克思两个人与城市研究联系在一起,我也无法想到什么他们有关于城市本质的任何论述。但是作者提出马克思的观点虽然不直接与城市有关,但是他的理论在众多的理论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说起这个,还是能够发现书中在进行分析的时候,偏向于使用列裴伏尔有关社会生活与空间以及其建立在马克思理论基础之上的一定斗争性阐述。另外一部分是第四章,也就是以全球化的视角来对比分析当今城市,主要是以中国和美国的城市进行比较。中国的城市讲的是上海、深圳、东莞这样三种类型的城市。上海是原本便建立有工业的基础,并有着很长时期的对外交流的历史。而深圳则是从无到有,以经济特区的试验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城市。东莞则是与台湾省(侨胞)的投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然在这一章当中作者所要讲述的,其实是全球经济如何改造城市的景观(「景观」这个词本身也是社会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便是中国这样原本一个封闭的体系。然后作者考察的是地方自治,或者说是中央政府放权给地方,地方政府由单纯的政治性统治转为经济的引导以及与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竞争。这种竞争通常都是给以外部企业以优惠的条件,来吸引他们的投资,从而带动地方上的经济发展。这样的境况,并不应当是看作是在中国才会出现。它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发生着。所有的城市都面临着在商业或是说经济上的竞争力的考验。不妨可以说,「全球化」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空间的联系,这些种种因素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对于处于弱势竞争地位的地方来说,其原本存在的独特性或者说本土化性质其实是经受着考验的。例如,麦当劳、星巴克这样的跨国公司对于地方社会的空间环境的改造,以及对于本土竞争者的威胁,都改变着地方城市的特色。再联系到波德里亚对于「物质系」、「消费社会」的思考,虽然我们是在用「全球化」这个词汇,但是其背后实际上是商业,也就是资本的力量,消费的行为。而这样的领域里面,马克思的理论自然是有其适用的空间。除此之外,作者在第三章以及第四章当中,所列出的美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表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表都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让我们再回到开头,问一句自己,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     个人比较喜欢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贡献是把“地点”带入了分析的视野。但是“地点”是什么呢?我的理解还是说是一个比较具体的可感可触的地方,可以有一些特别的标志让你产生认同和归属,也可以存在在你的记忆或梦想里。与列斐弗尔等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对于空间的组织和生产的抽象的“空间”相对,强调人与空间的联系。其中第二章对于城市社会学各流派的理论综述很是脉络清晰。第三章回顾了美国大都市18世纪晚期到现在的成长历史,其实就是以美国作为具体案例说明了历史变迁在都市空间上都会留下烙印。第四章引入全球化的视角,想说全球化对城市的作用力和受到的反作用力,本来我对这部分是充满期待的,但是看了有点失望。书中主要以地方政府为考察对象,论述了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中央如何有意地让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在作为“经纪人”的地方政府对于全球资本的争夺战中,城市也从一个地方性的城市变成了全球的城市。觉得这部分对相互作用的过程论述的过于简单,看到的就是城市如何顺应全球化的过程,而引言中提到的全球化力量在地方受到的反作用力,也仅仅只是体现在比如故宫的星巴克如何变成了木格子窗而只保留一小块标志等这些非常浅显的事件上。最后一章主要就是从地点出发,论述如何从增强人和地点间的联系的思路来改善城市生活。总之读下来,觉得最有收获的是文献综述部分,至于后面的分析,总觉得说是说到了,但是又好像没说透。
  •     如果说世纪之交我们还在为入世而欢欣鼓舞的话,那么现在是时候反思全球化对我们的影响了。 马克思经典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价格高于价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就会向这些部门流入,导致这些部门生产的扩大和供应的增加。而当资本夹着古巴的雪茄,喝着法国香槟在全世界乱窜,已获得更高利润时,在民主国家为主的世界版图上,劳动力大部分还被束缚在自己的国家。于是富人变得更富,穷人变得更穷。当然,还有更可气的。 为了吸引资本和就业机会,地区间围绕税收优惠展开了无休止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在使地方丧失谈判能力和地位的同时,也给跨国公司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而在跨国企业不断寻找下一个低成本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变得异常脆弱,乃至有可能失去近期已获得的经济利益。资本家们像一个无赖的邻居,吃完你准备的丰盛午餐后,打了个饱嗝,拍了拍屁股,说“不好意思,我还要赶下一场呢。” 好了,是时侯开始反击了。 首先出场的是坐了很久冷板凳的小个子选手。学者们通过对亚太地区子区域(由不同国家的一部分地区组成)的研究中发现,地理的连续性和可接近性是处于国际疆界上的边境城市建立有效联系的关键因素。而这些边境城市又或因历史问题、政治原因都被各自的政府忽视过很长一段时间了。例如位于亚洲东北部的大图们区域(GTS),它由吉林的延边、朝鲜的北部以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组成。现在,一条穿越边境的公路通过穿越中国的三河将延边和朝鲜港口城市清津连接在一起,而另一条公路则从中国的延吉出发,经沙陀子直到罗津港。想象一下做为边境城市的晖春,当它与全球制造业建立起直接联系后,无疑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中心。 再下来,是城市间的强强联手。芝加哥,这个世界最大的商贸交易所——芝加哥贸易和商品交易委员会所在地,正在与伦敦、巴黎、台北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期货市场建立起贸易联系,在这个网络的任何一个连接点,你都能享受到国际一流的交易服务。对了,让我们还不得不再次强调的是,越来越多的亚洲城市(例如汉城、曼谷、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显得更加活跃,而这些城市在“中心”城市的地位正随着一项关键的功能定位——飞机旅行——上升或者下降。 好吧,原谅我开头的危言耸听,全球化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是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全球化又是个不能不提的话题。佛山,地处珠江西江流域和广佛经济圈,在物流资源上可谓得天独厚,然而随着制造成本的增加,如何能持续吸引国际投资的目光、迎接全球化挑战依然不容忽视。在巩固原有基础的同时,佛山只有继续大力发展铁路国际联运,增强区域联系,依托广佛经济圈与白云机场物流业务,开展“卡车航班”,增进国际接轨,方能实现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自我增值。 ——————传说中的分割线————————————————————— 以上不是什么报刊评论,纯属《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的习作与《城市的世界》摘要。看《华》一书,除了对国内媒体的唏嘘以外,或许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本作文教科书来看。王家卫说,一个好的导演首先应该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那么多剧本摆在投资商的面前,如果你不能在三分钟吸引到他的话,那什么后话都不用说。好吧,让我们将上文当成一篇不成功的习作来阐述一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一篇文章开头是关键,导语一定要够吸引。(体会1)你可以骇人听闻,你可以故布迷漳,你也可以倒行逆施,重点是够吸引。当然,别与你后面的文章脱节。好吧,当世界都是平的时候,你突然正襟危坐的说全球化有影响,这就不得不使人往下读。接下来第二段就是要说影响了。全球化影响每个人,当我们拿出一张A4纸写上所有的影响时,我们不是为了为全球化立传,把最现实、最直接的影响抓住,其他的我们暂且放一边。(体会2) “好了,是时侯开始反击了。首先出场的是坐了很久冷板凳的小个子队员。”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段。在你的脑海中是否想象着NBA的球员脱去外套上场的情景呢?是的,动态化,让画面动起来。(体会3)类似的还有“打个饱嗝”, “拍了拍屁股”,它会让读者脑海中的情景动起来,而不是傻呆呆的一幅画。而与之类似的还有另一点,人性化。布隆代尔在书中说,最能吸引读者的元素:第一,狗,第二,小孩。这些都会让读者有很强的画面感,身临其境。——当你说伊拉克战争死了多少人时或许没几个会触动,当你说起战死战士的母亲、兄弟——他或许就住在你隔壁——泣不成声时,你还会支持伊拉克战争吗? 金庸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引起的争议早已尘埃落定,却似乎没有人关心中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我只知道,如果读一篇文章首先就要划分段落、提炼中心思想的学生,大抵是不会知道上面的体会的。 讲完自己蹩脚的习作,该说说读《城市的世界》的体会了。 阅读是社会的一部分,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所想的是,旧城改造、城市化、房价乃至城市外来工问题。2007年,是全球城市人口超过非城市人口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遇到这本书是我的幸运。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地点这一全新概念,“从本质上讲,城市代表着地点——空间内我们定居下来并能说明我们身份的具体位置”。然后沿着这一思路下来,我们看到城市对社会的影响,它给我们带来个人身份认同感、社区归属感、时间感(过去和将来)以及家一般的感觉。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看到城市地点的沧桑变迁——全球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这本书做为一本入门书籍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二章对关于城市社会学的一些理论综述,人类生态学、新马克思主义、地点的创造与再造观点等等,都会让你眼界豁然开朗。做为两个美国学者,天然的优势——众所周知,这个超级大国上演的城市演变足以提供各式研究样本——使得他们在研究美国大都市建设过程中的产生的财富与权利、少数族裔的影响以及对性别的影响,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当然,更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名合作者陈向明做为一个美籍华人,对中国以及东亚城市发展的关注也会使你在阅读此书时不会觉得陌生。 节前的大风雪使得80万大军滞留广东。当地政府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留粤过年。很有意思的是,大年初一了还是有记者采访到一些回家过年的人们。请允许我现学现卖一下,地点,维系着人们的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可能年纪轻轻就外出打工,但他所生活的城市似乎没有提供“字样那些有提升作用的、富有灵感的、令人难忘的建筑环境和居住模式,从而形成特殊的归属感”。在冷冰冰的大城市,他们只是暂栖的候鸟。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看看
  •     这本书,篇幅很小,专业性很强。很发人深省!逻辑性强!非泛泛之辈能一次弄明白的。相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难太多。作者字字为金。句句震撼!
  •     前两章还不错,蛮新颖的。但后面的分析并未完全贯彻前面的理论。地点在某种程度上又被等同于了空间。
  •     推荐
  •     当文献综述看一下~最开始关于地点和空间的部分还行,后边就没啥用了感觉~
  •     很喜欢这本书的视角
  •     对“地点”这个概念的阐释还是蛮新颖的。
  •     新城市主义
  •     作为不那么大个的学者写的不那么大部头的introduction,差强人意~可是能译出戴维·里卡多,路易斯·威尔士,乔治·斯密尔(Simmel是斯密尔,还斯密达呢),译者实在是很给力。
  •     “地点”概念的复活,但是还是不彻底,人文生态学的视野有待深化。
  •     城市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具体地点,很多力量影响着城市的运行方式,理想的城市生活应该是每个人都与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
  •     宏观城市理论
  •     这本城市学著作用特定的学术术语构建了整本书结构,但给人空泛的感觉,似乎没说透。
  •     床头小书,却不失理论的精准||第二次读
  •     看完中文版之后感觉当初看英文版的时候只看了开头和最后两章是正确的选择
  •     前面一部分不错 后面的不喜欢
  •     页数不多,内容好,对城市规划和社会学都有帮助。新理论。
  •     作者关注于「地点」的观念,围绕着「城市」的发展历史以及全球化视角下不同城市的比较展开。其中有关中国与美国不同城市的比较分析,显得有些单薄,大抵是受限于篇幅的缘故。不管怎么说,这本小册子,带着其一定的中国性,多有理解与参考价值。无论是作者还是我,都希望城市能够给人以更好的生活。
  •     城市社会学.前面的部分很好,介绍了很多研究城市的理论,后面对国内城市的分析太初步了内容也少不过瘾.整本书还是很好读的.
  •     全球消费主义与地方文化景观混合杂糅成的一种城市特点,这一章于我很有用~
  •     对“地点”这一概念的阐述 多少还是偏重学理的分析,但是事实上在实际中却很难厘清出地点和其他重要概念的明确界限。不过作为一本理论的书籍是成功的 视角很好!
  •     前面简述了很多学说研究,但最后笔力稍弱了,有点像《身份的焦虑》那样,最后有种突然间泄气了的感觉…
  •     mark: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理论综述
  •     泛泛之谈,着重于美国城市的分析研究,但也没有多少启发性和建设性的内容,关于中国的部分只是个众所周知的添头
  •     城市研究入门读物。对比视角,全球视野却似乎少了些本土研究。
  •     原本就是听梁文道在“开卷8分”中介绍才买的。梁兄算是做了很好的导读。短而精道,薄而厚义。研究城市的文章,就该这么有效率。
  •     部分阅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