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09738344
作者:根纳季·亚纳耶夫
页数:188页

作者简介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反对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的回忆录,通过各种资料性的文字,反映了199P年苏联解体前后诡秘险恶的局势,以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之后的局势发展为主线,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讲述了自己的从政之路以及加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初衷,并冷眼观照、描画了各色相关人物——包括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在那个非常时期的想法及作为。
亚纳耶夫是苏联解体前后在苏联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1991年任苏联副总统时,在苏共党内强硬派的支持下建立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因病停职,自己出任苏联代总统(政变失败后被捕,1994年大赦出狱)。
作为“8·19”事件的核心当事人,亚纳耶夫对这个事件前后的所见所闻以及观点看法,所具有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相信《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反对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历史研究者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摇摇欲坠的国家支柱
第一章
联盟是这样被摧毁的
第二章
“水兵寂静”监狱的声音
第三章
灾难前夜
第四章
1991年燠热的8月71
附:瓦•瓦连尼科夫在“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案件
庭审中的陈述
第二部分“叛乱分子”眼中的事件
第五章
拥有不珍惜,失去空悲泣——或对斯大林的
第六章
有人需要战争,有人需要……
第七章
俄罗斯“摩尔人”的命运
第八章
旧话新说
第九章
自传体后记
附:履行苏联总统职权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
根纳季•亚纳耶夫以此存证

编辑推荐

根纳季·亚纳耶夫在《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反对戈尔巴乔夫》中主要围绕“8·19”事件,采取了本人叙述和记者采访实录及原始文件相结合的形式,用前后两个部分,依据“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立以来的事件发展脉络,全面回顾了自己的从政之路,谈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教训及自己加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初衷。

前言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是苏联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副总统,是1991年8月成立的、总共存在了三天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领导人。可是,“总共”这个词未必适合评价搅扰苏联社会的8月的那几天,实际上,当时无论如何都没有紧急状态的样子。    起初,亚纳耶夫对写书的建议没有一丁点激情——“我是什么作家呀。”2010年5月底同他见面时,他说:“你们应该去找戈尔巴乔夫。他不仅给你们写书,而且他会写出多部头的长篇巨著。然后,我可以根据人们翻来覆去研究的内容告诉你们新东西。”    但根纳季·亚纳耶夫最终还是被说服了,认为必须写一本书,让他的第一部有分量、大篇幅的著作接受读者的裁判。在谈话开始前,亚纳耶夫提醒我们说,5月底,他将面临另一种性质的定期“谈话”——与莫斯科一家诊所的医生们进行谈话。因此,当时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是,这对于这本篇幅不长却并非不需要的书来说已经足够了。    本书是录在口授机上并移到纸上的亚纳耶夫的回忆录,包括他对当前事件的评论及对各种复杂问题的回答。我们期待根纳季·亚纳耶夫将来并不满足于上述所述和所写的东西。要知道,以苏维埃联盟国家解体前苏联二号人物的地位,直到现在他都有责任对许多人说点什么……    本书编者、评论家    谢尔盖·格罗莫夫

内容概要

【俄】根纳季•亚纳耶夫,苏维埃联盟国家解体前苏联二号人物,苏联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副总统。1991年任苏联副总统时,在苏共党内强硬派的支持下建立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因病停职,自己出任苏联代总统(政变失败后被捕,1994年大赦出狱)。

章节摘录

第二章  “水兵寂静”监狱的声音    国内极其令人不安和非常复杂的局势把我这个副总统置于非常沉重的思想和道德选择面前。一方面,我明白,国家变革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显然,戈尔巴乔夫带领去的“不是地方”。要知道他的第一个口号“要加快”——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工业和农业、教育和社会领域。我们中间谁还会反对这个方针!但是这产生了什么?没有任何效果。或者说,难以产生任何好的效果。    承认这点无论多么恶心和羞耻——在政治局委员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中,我是最后一个依然真诚地相信,一个广阔无垠的大国的总统不应该是说空话和无足轻重的人,他迟早会利用馈赠给他的权力为国家谋利益。这种幻想是如此强烈,甚至在政治局会议上公开地宣布“国家方针”有害时,我试图保护总书记,使他免遭来自政治对手的尖锐攻讦。    而且,起初,“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倡议者们(首先是弗·克留契科夫和奥·舍宁)在1991年4月就要采取行动。当时戈尔巴乔夫正在日本访问,但是我得以说服他们放弃当时看起来没有任何理由、过分冒险的激进行动。我当时还怀着热烈的希望,认为总统不是“完全不可救药的人”,还可以使他觉悟过来。要不要解释,1991年发生的一切事件后,我对他的失望达到了什么程度?    呆在“水兵寂静”监狱里,我读完了戈尔巴乔夫“有重大价值”的书,其书名很有特点,叫做《对我国和全世界的改革的新政治思维》。我在这本“著作”里找到了如此多的逻辑上前言不搭后语、蛊惑人心的“信口开河”和愚蠢的地方,难以克制自己的想法,就在这本书空白的地方写满了各种各样骂人的修辞语和注解。特别让我愤怒的是戈尔巴乔夫前所未有的虚假的格言,比如:    “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的尺度来衡量自己所有的成功和错误。那些希望我们离开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注定要非常失望。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的一切——我们都要倾听,我们都要考虑。我们要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倾向作斗争,但是,我重复一次,要在民主的框架内斗争。我们不想削弱中央的作用,否则我们将失去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同时要遵循列宁关于在全国境内法制统一的要求,遵循关于不允许退离我国法律半步的要求。”    值不值得作出评论?我认为,不值得。毕竟还值得顺便提一下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在1991年8月后所做的令人惊奇的坦白。显然,“在灵魂里”,这个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倾向斗争的斗士”,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信念坚定的社会民主党人。必须明白,他竭力在国内建设成社会民主式的社会。例如,就像瑞典和芬兰那样的社会主义。或者说,最差的结局,就如同他在所热爱的统一的德国,在那里他获得了一个“最优秀的德国人”的头衔。    1991年8月22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起的行动被取消。其成员以及其他活动家(其中包括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阿。卢基扬诺夫)等被捕(1994年被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赦免);普戈自杀。8月23日,叶利钦颁布命令,暂时中止共产党在俄罗斯    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土上的活动(11月6日禁止)。    ——百科词典:《祖国史:从远古到现在》    在监狱里,我自然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如何使作出的结论和总结合乎规律。    我理解了苏联第一任和最后一任总统行动的动机——在经济遭受无数失败之后,他狂热地抓住权力不放,采取了更加不合时宜和更加让人担忧的措施,结果把国家推向彻底崩溃。    我记得,尽管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臭名昭著的反酗酒活动,它明显带有国家颓废的特征——所有这些“不含酒精”的共青团婚礼,排队购买酒精杀人般的踩踏场面,关于自酿酒、吸毒和毒品成瘾增长的官方通报,被砍倒的珍贵的葡萄树和其他让人高兴不起来的市井生活的画面。    其他一些灰暗的苏联晚期现实的片段也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例如,一次性关闭——好像是维修——国家三个最大的卷烟厂,结果,“不走运”的国家领导人被迫匍匐在保加利亚人面前,请求他们用飞机向苏联运输最普通的卷烟。    在莫斯科,忽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也许,只在战争年代)的供应困难问题。要知道这是悖论:在广播和电视里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次日,首都的商店里就不知从哪里冒出了各种各样以前“短缺”的商品。    合作社运动曾在苏联开始“繁荣和散发活力”,它帮助人们摆脱了大家极其厌恶的食品和工业品短缺了吗?根本没有。合作社的创立者很快就被人民当作合法的小偷和投机分子。有一次,我应邀去电视节目“观点”与一位合作社运动的领导人(也是苏联的首批百万富翁)塔拉索夫先生辩论。他们为什么招呼我来?为了把我说成是不可救药的守旧分子并要钉在“耻辱柱”(不知为什么他们用了十字架形的构造)上。我发言反对建立合作社来赢得这份崇高荣誉。当然,不是反对所有的合作社,而是反对那些寄生在国有企业上、利用大企业和大工厂的物资和基础设施来为自己发财致富的合作社。如果他们曾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某种好处,那也是非常令人怀疑的、昙花一现的,它造成的害处更大。    在“越糟越好”的口号下活动的各种势力完全放开了手脚,经济上毫不掩饰的匪徒破坏活动——无论听起来多么“有特色”,开始成为我国城市司空见惯的现象。事情发展到如此程度,拉着各种各样产品的货车在向首都运输过程中被拦下,或者把它们摧毁,或者返回其装货的地方。    当然,客观上的不平衡和不成比例也产生了影响——这是国家经济停滞的直接结果,但这不是纵容全面混乱和资本犯罪性积累的“足够理由”。    在米·戈尔巴乔夫领导下改革的六年是废话说够和真正到处欺骗的时光。改革所宣布的任何一个目标都没有实现。人民的生活急剧地恶化。到处都在怠工、腐败,各级权力机构的瘫痪加剧了反社会情绪的增长。    ——根·亚纳耶夫:《1991年8月:神话与现实》    了解到自己在人民眼里的“形象”不断地恶化,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末着手改革政治体制。其结果就是人民代表大会非常受欢迎(起初)的电视表演,半真半假地揭发党的机关工作人员腐败,但这没有产生真正的成果,反而千方百计地夸耀臆造的对外政策的成就。    P26-29

图书封面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亚纳耶夫花了那么多笔墨为卡廷事件辩解,自欺则可,欺人的目的却没有能够达到,真是枉费心机了。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成见、偏见来曲说历史,颠倒是非,这书的价值也就不必评论了。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反对戈尔巴乔夫》  [俄]根纳季·亚纳耶夫著,胡昊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11月  亚纳耶夫这个人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反对戈尔巴乔夫》一书,讲的是1991年8月19日到21日苏联发生的那一次失败了的政变。作者亚纳耶夫,戈尔巴乔夫当苏联总统的时候,他是副总统,二把手;在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时候,他下令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苏联总统职权”,现在由他亚纳耶夫“行使苏联总统职权”(第7页),成了一把手。政变失败后被捕,1994年2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对参加政变各人实行大赦时获释。  这是一本为自己作辩解的书。  这本书的书名有一点自相矛盾。书中说:戈尔巴乔夫“内心不希望把苏联弄垮。无论人们怎么议论他,这个倒霉总统还是想保留自己的‘王冠’,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权力抓住。”(第71页)事情当然是这样,他当苏联总统的前提是苏联必须存在,一旦苏联不存在了,他这个苏联总统也当不成了。他当然要用尽最后的力气维持苏联的存在。现在你反对的是一个最不愿意苏联垮台的人,怎么能把这事说成是“捍卫苏联”的举动呢?事实是,这次政变给戈尔巴乔夫的政敌叶利钦帮了大忙,使他在政治斗争中大大得分,几个月之后,他和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的领导人一起,宣告了苏联历史的终结,当然也同时宣告了戈尔巴乔夫苏联总统任务的终结。由此看来,把这次政变称为“葬送苏联的最后一着”,也许更符合实际情况一些吧。  亚纳耶夫的政治态度  亚纳耶夫的政治态度,书中表明,他不但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反对赫鲁晓夫的改革,反对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揭露和批评。书中说,赫鲁晓夫“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宣读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中,其‘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品行进行攻击。根据赫鲁晓夫的看法,这些品行是苏联国家的主要灾难。由极端的个人动机所决定的赫鲁晓夫反科学、非常庸俗的论述与公开的臆造掺杂起来,……对斯大林和我国苏维埃历史极尽诽谤之能事。”(第106页)  亚纳耶夫当然知道:“也不可能绕开所谓的斯大林镇压的问题。”不绕开,怎样去面对呢?他的逻辑是这样:虽然“在由内务人民委员部实施的‘大清洗’和其他‘活动’中,毫无疑问有无辜受害的人”,但是,“在一个直到现在都处在前所未见的敌对势力包围的国家里,还有全球性的军事对抗就在门口,严格说来,所有这些现象毫不奇怪,而且是完全合乎规律的”。(第115页)亚纳耶夫还告诉他的读者们:那些参加过对德作战的老战士们,并不关心斯大林镇压了多少人,“他们依然怀着崇敬的心情对待苏联唯一的大元帅”。(第132页)  强调苏联对波兰的贡献  关于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亚纳耶夫这本书只说到了波兰一国。斯大林对于波兰人民的贡献,书中列举了三条:“第一,它体现在把波兰领土从希特勒分子手中解放出来,为此苏联将士付出了60万人死亡的代价,实际上是把波兰人从被纳粹分子彻底消灭的计划中拯救出来了。第二,保留——准确地说是复兴波兰作为单独的国家,1945年以斯大林为团长的苏联代表团在波茨坦坚持了这一点。第三,扩大了以‘波兰’为名的重新建立的国家的领土,把什切青和东普鲁士的其他城市和土地并入其国家。”(第130页)这三件事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和结束以后的事情。第一件事,说的是1944-1945年苏军进攻德军占领下的波兰,进而进攻德国本土,进攻柏林的战争。大约是在波兰战场上阵亡了60万兵员吧。可是,苏军在1944-1945年攻入波兰之前,1939年也有过一次攻入波兰的军事行动,你怎么就不说了呢?  忽略苏军攻入波兰的事实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攻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在一星期以前,德苏两国已经在莫斯科签订了瓜分波兰的秘密协定,划分了各自占领的地盘。如果没有这个秘密协定,希特勒未必会在9月1日发动进攻。这样说来,“二战”是希特勒和斯大林联手发动的。  德军以闪电战攻入波兰,进展神速,就一再催促苏军早日出动,苏军却总是迟迟其行。并不是因为准备军事行动有什么困难,而是一时找不到一个可以欺骗世界舆论的口实。阿诺德·汤因比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以下简称《二战史》)第3卷“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对此有简略的记载:  俄国人想借口德国威胁在波兰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作为他们干涉的动机,这种主意德国政府自然是不喜欢的。……莫洛托夫承认,“苏联政府提出的理由,含有刺激德国人感情的口气”,但是他要求,“鉴于苏联政府的困难处境”,德国人不要对这一点小事介意,苏联政府“不幸实在看不出有可能找到其他任何理由,因为苏联以前从来没有为它居住在波兰的少数民族同胞的困境操过心,目前的干涉,对外界总得找个借口,以言之成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8页)  找到了“理由”,师出有名,就可以开始军事行动了。《二战史》接着说:  9月17日清晨,俄国以大批装备精良的部队开始侵入波兰,几乎不曾遇到什么抵抗,在一个星期之内挺进了大约一百五十英里——差不多到了寇松线。驻在东部各省的波军在9月的第三周中溃不成军,俄国人的进攻完全出乎波军的意外。俄国人散发的传单上印有德军进攻范围的地图,以涣散波军的士气,入侵者还造谣说,他们是来打德国人,而不是来打波兰人。(前引书,第52页)  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库利克1939年9月21日向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报告前线状况说:“1.红军转入进攻时,波兰军队士气一落千丈。除边防部队、民团和总司令部领导的撤退部队所进行的零星抵抗外,红军几乎没遭遇任何抵抗。2.俘获大量普通士兵和军官。……4.大部分居民情绪高昂地迎接红军。但在大城市中,特别是斯坦尼斯拉沃夫,知识分子和商人对红军的态度比较冷淡。5.在与罗马尼亚接壤的扎列希基市缴获了一家银行,其中有没运走的部分贵重物品和纸币。在那里还缴获了一辆准备开往罗马尼亚的装满钱的汽车。……7.由于我们推进速度快,所以除几座小桥外,铁路网桥梁都没被破坏。……”(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卷,第137-138页,本书以下简称《苏联档案》)  苏军的进军如此顺利,第一个原因是波兰正在以全部力量抵抗从西线入侵的德军,还有一个原因是波兰方面没有把苏军看作敌军。波兰利沃夫城防部队司令西科尔斯基准将1939年10月20日在俘虏营写给苏军乌克兰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的申辩信中说:“您肯定相信,我们彻底履行了我们作为士兵的天职,与德国侵略者进行了斗争,同时,我们也以相应的形式执行了波兰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没有把红军看成是作战的对方。”(《苏联档案》第19卷,第186页)波军没有把苏军看成作战的对方,苏军却是把波军看成是作战的对方的。俘虏了数以万计的高、中、低级军官,包括将军,几个月之后,他们就在卡廷森林被秘密处决了。  否认卡廷森林事件  这件事一直不为人们所知。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7月6日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1943年4月13日德国人宣布: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卡廷森林中发现大片波兰军官的坟墓,共找到4443具尸体。从此卡廷屠杀案就为世人所知。苏联方面却一直抵赖,说这些人是德国人在占领斯摩棱斯克期间杀害的,甚至后来还在那里立碑,说这是“1941年盖世太保杀害的波兰军官之墓”。直到1989年苏联才承认了凶手是苏联内务部。后来叶利钦、普京都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为此事向波兰道歉。  可是亚纳耶夫决心把抵赖坚持到底。他在书中说,一部名叫《卡廷》的电视片是“臆造”,“与纳粹的说法完全一致”(第130页)。不过他稍微作了一点让步:如果说苏联处死了波兰人,那也是该死的罪犯。他的说法是:“我们要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身处苏联领土的波兰人里,也有一些人对苏联公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可能,内务人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把他们处了死刑。”(第131页)这个说法能够成立吗?他们是俘虏,被集中关押在俘虏营里,有武装看守把他们和苏联公民隔离开来,他们有什么可能“对苏联公民犯下滔天罪行”呢?而且不是少数几个人,而是成千成万的人!  这本书中还说,关于这卡廷案件,“戈尔巴乔夫分子‘历史学家’伪造的那些‘文件’从政府的特别档案中‘失踪’了。”(第131页)我不知道“失踪”了的伪造文件是些什么。但是我知道沈志华主编的《苏联档案》第19卷有一个“苏联进军波兰与卡廷事件”专辑(第99-398页),整整300个页码,共收档案89件。现在中国的普通读者都很容易看到了,担任过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副总统的亚纳耶夫,如果愿意调阅,应该是随时可以办到的,不知道他是不是看到过。  档案材料确凿证明:此事与德国盖世太保完全无关。甚至不能把责任归之于苏联内务部,内务部是执行联共(布)中央的决定,即斯大林本人的决定,他们不过是刑场上行刑的刽子手罢了。亚纳耶夫花了那么多笔墨为卡廷事件辩解,自欺则可,欺人的目的却没有能够达到,真是枉费心机了。这种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成见、偏见来曲说历史,颠倒是非,这书的价值也就不必评论了。  关于八一九事件  亚纳耶夫作为8月19日事件的重要角色,他写的回忆录,对于人们研究苏联存在时期的最后一个重大事件总是有点史料意义吧。如果拿其他亲历者的回忆录来对照,他这书的史料价值就有一点可疑了。这里只讲一件事。  当他们已经把戈尔巴乔夫软禁在克里米亚的时候,派了总统办公室主任波尔金(一译博尔金)、苏共中央书记奥·舍宁、国防部副部长瓦·瓦列尼科夫等人飞到克里米亚,找戈尔巴乔夫谈话,要求他认可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作为。当然遭到了戈尔巴乔夫的拒绝。亚纳耶夫的书中写道:  当听到代表团到福罗斯觐见他的消息并通报很快将实行紧急状态时,他开始怒火中烧,开始骂娘和吼叫。……戈尔巴乔夫马上提出两个问题:谁派你们来的,逮捕叶利钦了吗?如果逮捕了叶利钦并向戈尔巴乔夫通报这个消息,一切会是另外的样子。(第23页)  照这个说法,戈尔巴乔夫到了这个时候还在念念不忘收拾自己的政敌!可惜这又是曲说。戈尔巴乔夫的“文胆”、总统助理阿·切尔尼亚耶夫(他曾协助戈氏完成他的名著《改革与新思维》),这时正随戈尔巴乔夫一同被软禁。后来他在《在戈尔巴乔夫身边六年》一书中记下了那一次“觐见”第二天的一件事情:  当我第二天早晨进到别墅的小楼时,我很长时间找不到人问戈尔巴乔夫在哪里。最后是他的外孙女娜斯佳跑到我跟前,把我领到了楼上。戈尔巴乔夫躺在床上,正在便条本上写着什么。我在他旁边坐下,开始大骂那帮无耻之徒。他用忧郁的眼光看着我说:“是的,结局可能会很糟。但是你听我说,在这种场合我相信叶利钦。他不会对他们屈服,不会对他们让步。不过那时候就会要流血。昨天我曾问他们叶利钦在什么地方,一个人回答说‘已经逮捕’,另一人纠正说‘将要逮捕’。”(徐葵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578-579页) 原来戈尔巴乔夫是在关心叶利钦的安危!和这一伙人斗争,他知道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叶利钦了。而叶利钦也真像他希望的那样,为粉碎这一场政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从这一例也可以看出亚纳耶夫的判断与实际情况距离有多远。  亚纳耶夫的书中还讲到一件与他本人有关的事情:  他们请求我临时承担起国家元首的职责,起初我坚决予以拒绝……当时瓦列里·伊万诺维奇·波尔金刚从福罗斯回来,他用慢吞吞的哲人般口吻宣布:“好吧,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我们不得不在你不参加的情况下行动。明天我们将会遭到逮捕,这近乎百分之百。  随后,再没有人说服我。我拿起钢笔签署了关于建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所有文件。(第74-75页)  这一次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同事们敦劝亚纳耶夫出来领导的聚会,在瓦·波尔金的回忆录《戈尔巴乔夫沉浮录》里有详细记载。记下了许多人的谈话,可是其中既没有什么人敦劝亚纳耶夫的话,也没有他自己说的促使亚纳耶夫最后下决心的那句至关重要的话。他那篇“现场记录”有好几千字(李永全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5页),请恕我不转录了。难道波尔金写书的时候忘记自己说过这句起了重要作用的话吗?亚纳耶夫已经不在人世,也无从去问他了。  亚纳耶夫态度鲜明地拥护斯大林,反对赫鲁晓夫,反对戈尔巴乔夫,反对改革。像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的卡廷事件,还要强为之辩。这些都足以说明他这本书的倾向了。可是在中国,有人愿意翻译介绍这本书,有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书,据译者说,还“得到一些读者的好评”(译者序第6页)。这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亚纳耶夫的见解在中国还颇有市场。这倒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问题。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根纳季•亚纳耶夫,一人无法挽回国家的解体,太晚解决是木已成舟
  •     可惜都是采访,不是严格的回忆录
  •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
  •     社科院的书还是值得读一读的,这本书翻译过来使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苏联的最后时光
  •     相关的书不多,难得
  •     语录集?
  •     大厦将倾,也不是人力能挽回的局面,只是可惜了一个泱泱大国这样的下场!
  •     这是前苏联最后一任副总统亚纳耶夫的自述,客观记录了前苏联解体的全过程.
  •     亚纳耶夫回忆录,我必须要看
  •     难得的视角
  •     当事人的回忆
  •     看到这本书,想到的字就是“乱”。所谓的乱,不是经济的混乱、政治的混乱,而是思想的混乱。正因为前苏联领导层思想的分裂,造成了广大党员和民众的思想混乱,进而酿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美国等势力的介入下,民众思想信仰的缺失,对腐败和不公平问题的深恶痛绝,对特权阶层厌恶,对金钱美女的渴望,以及对民主和自由的虚幻认识,最终使一个大国体系轰然倒塌。文中势力所捍卫的不是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而是他们的特权和地位,从这点上,二者的斗争是狗咬狗一嘴毛。可怜的是当地老百姓,经历了解体后的二十年动乱,也让中国进入了倒爷和万元户时代。不过文中势力的最后一搏在弗拉基米尔上台后,还是变相的实现了。
  •     可以翻翻。不过,亚纳耶夫属于典型的有心无胆者。
  •     抛开作者观点不说,作者描述的苏联解体前的一些现象现在中国都有呢。
  •     书的内容还行,只是书对价格太贵了。当然,主要问题是出版社定价太高!有抢劫的意味。
  •     不得不说苏联解体对我们是有大好处的啊
  •     其实和现在的社会很像,历史总是相同的
  •     对我来说,这书太左了。但要还原历史,总得从各个角度看过一圈才好~ 读完了各种人的一面之辞,历史的轮廓才能渐渐清晰。
  •     还行 感觉亚娜耶夫 也无能为力,政治斗争是不能有一丝软弱的
  •     这老头20年后回忆起当时还耿耿于怀,不过看的出来,当时的苏联没有比戈尔巴乔夫能力更强的人了,至于叶利钦,就是个窃国大盗
  •     解读了这次事件的一些真相,还是值得看看。可惜翻译的水平欠缺,不流畅。
  •     目前国内出版物,直接当事人所描写的819事件,就是2001年出版的原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的《狱中自述》,10年后就是这本亚纳耶夫的著作了,十分值得一读,对于苏联政治史的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福音。
  •     这种人我称之为牤牛政客,不是没有大脑就是中毒太深。读这种人的书,有的朋友说是福音,真不知从何说起。
  •     如此厚颜无耻的……其实也算是苏联文学的一个特点。
  •     国家权利的运用必须应和人民的呼声
  •     监狱里关了半天就反思出这?除了阴谋论就是戈尔巴乔夫人品不行,副总统当到这份儿上真该多关两年。
  •     已售出。
  •     很好的一本书,讲得很透彻
  •     前四章还有可读性,第五章开始就是李鹏和胡锡进般的絮絮叨叨
  •     真是大SB啊
  •     个人回忆录加上对这段历史的不熟悉,难免出现很多不理解。但是最重要的是,一群高官在一起竟然不政变,确实也有点不可思议。
  •     不是胡翻的。内容好像没有不和谐的····
  •     牢骚太多,应该当政论集而不是回忆录看,对于事件本身的叙述太少此外洗地洗的太没有节操,斯大林完美无缺,连卡廷都是德国人干的。
  •     老一辈达瓦里希的帝国往事臆想。
  •     改革总比革命好
  •     前苏联的解体,实在是历史的遗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不如叫加速苏联灭亡的一搏更好卖吧
  •     收到书主要给别人看,感到符合要求,
  •     雅戈达、叶诺夫、贝利亚分子试图谋杀斯大林,卡廷是德国的栽赃。
  •     亚纳耶夫
  •     要不要俄罗斯历史的顶峰?苏联副总统先生从头到尾没有解释清楚,他当年发动政变时到底在想什么
  •     值得看看,了解历史
  •     慢慢读。。。
  •     由当时紧急委员会主席所写成的书本来极具参考价值
  •     写的有点乱
  •     亚纳耶夫回顾八·一九事件的水平真让人失望。此外,他还用“贝利亚分子”一词,可想他对斯大林的态度了。他还狠狠地黑了瓦伊达的电影《卡廷》,说是“展示了对‘赫鲁晓夫之前’苏维埃国家的诽谤”。
  •     捍卫苏联的最后一搏,了解历史
  •     当事人写的,很真实
  •     左派的胡说八道
  •     “你不是低能,你只是善良”......
  •     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很好。
  •     和毛左调调差不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