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采纳与电子政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信息技术采纳与电子政务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302225539
作者:张楠
页数:172页

作者简介

《信息技术采纳与电子政务:微观与宏观的综合研究视角》结合微观与宏观两种研究视角,围绕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书中结合信息技术采纳、电子政务、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理论基础,提出了适用于中国环境的信息技术采纳综合模型(ITAIM),并应用于电子政务系统采纳的实证分析,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书中还从战略角度对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定位和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基于分析成果建立微观的政府部门信息技术采纳研究与宏观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研究间的联系。书中多角度的分析对从学术研究视角全面理解电子政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有所裨益。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技术采纳问题   1.1.2 中国信息化进展及电子政务的成就与瓶颈   1.1.3 信息技术采纳研究对电子政务发展的意义   1.1.4 宏观视角对微观电子政务研究的补充和扩展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简介   1.3.1 研究框架   1.3.2 本书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技术采纳、电子政务与文化视角  2.1 信息技术采纳研究回顾   2.1.1 概述   2.1.2 国际信息技术采纳研究发展历程   2.1.3 国际信息技术采纳研究新兴方向   2.1.4 TAM的贡献与争论   2.1.5 国内信息技术采纳研究进展  2.2 电子政务研究综述   2.2.1 概述   2.2.2 国际电子政务研究现状与趋势   2.2.3 国内电子政务研究发展与特点   2.2.4 电子政务采纳研究  2.3 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文化视角   2.3.1 概述   2.3.2 Hofstede的文化价值理论   2.3.3 纳入文化考量的信息技术采纳研究  2.4 理论基础的融合 第3章 信息技术采纳综合模型:理论沿革与初步检验  3.1 ITAIM构建思路   3.1.1 TAM的扩展方向   3.1.2 模型整合的得失   3.1.3 变量选取原则   3.1.4 不同采纳时间点的差异考量   3.1.5 开放式理论体系  3.2 ITAIM架构与核心假设   3.2.1 基本架构   3.2.2 TAM核心假设   3.2.3 从相容性到和谐性的概念衍变   3.2.4 个人特性   3.2.5 培训[印象   3.2.6 便利条件   3.2.7 理论框架总结  3.3 ITAIM验证方法   3.3.1 概述   3.3.2 问卷设计   3.3.3 数据收集   3.3.4 数据分析  3.4 学术环境下的预检验   3.4.1 目标与背景   3.4.2 研究假设   3.4.3 研究方法与流程   3.4.4 统计结果分析   3.4.5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采纳:理论应用与实证分析  4.1 朝阳区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4.2 实地研究I:基层公务员的全程代办系统采纳   4.2.1 背景与目标   4.2.2 研究假设   4.2.3 研究方法与流程   4.2.4 统计结果分析   4.2.5 讨论  4.3 实地研究II:监督员“城管通”系统采纳   4.3.1 背景与目标   4.3.2 研究假设   4.3.3 研究方法与流程   4.3.4 统计结果分析   4.3.5 讨论  4.4 文化角度的研究探索   4.4.1 实地研究I引发的文化角度思考   4.4.2 文化角度的信息技术采纳建模尝试   4.4.3 实地研究II中的验证结果   4.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政务发展的宏观分析:现状定位与关键问题  5.1 研究模型简述   5.1.1 阶段理论及其在电子政务领域的表述   5.1.2 扩散度与渗透度   5.1.3 政府信息管理关键问题  5.2 研究方法与流程   5.2.1 数据收集   5.2.2 扩散度—渗透度维度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3 统计结果分析   5.3.1 扩散度—渗透度结果与发展定位   5.3.2 朝阳区政府信息管理关键问题   5.3.3 政府信息管理关键问题的特点  5.4 结合ITAIM验证结果的综合讨论   5.4.1 电子政务发展状态划分与关键问题差异   5.4.2 发展转型与和谐性意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评述  6.2 意义与创新   6.2.1 理论价值   6.2.2 实践意义  6.3 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A 研究涉及的主要统计分析方法简介 附录B 研究中主要变量的操作化指标 参考文献

前言

  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在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活中全面渗透融合,并对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融合构成了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也强有力地推动了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研究与应用的蓬勃发展。近些年来,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呈现出技术与管理并重的趋势,其中,信息技术采纳研究旨在关注人们对技术的感知与响应及由此产生的管理问题,是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  电子政务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近年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从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视角来看,电子政务研究关注的是政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问题。同时,电子政务又涵盖信息时代政府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民主建设和社会发展等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是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形成的交叉领域。  本书作者张楠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从事信息技术采纳与扩散方面的研究,并围绕电子政务实践展开深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博士毕业后,他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工作,以期从微观和宏观的不同视角剖析和诠释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问题。本书作为他目前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汇集和总结,具有一定理论开拓和实践参考价值,对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凝练电子政务发展理论与应用课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有所裨益。

章节摘录

  1998年,Bajaj等人将滞后反馈环节引入TAM,构建了第一个跨时间点的动态模型,并得到了实证数据的部分验证(Bajaj et al,1998)。近年来,研究者又陆续引入预期修正理论(Expection-Disconfirmation Theory)、重复行为模式(Repeated Behavioral Pattern)等理论,力图更好地描绘信息技术采纳过程中使用者认知和意图的变化过程,尤其是认知与使用行为随时间推移的互动关系(Bhattacherjee et a1,2004;Kim et a1,2005)。虽然上述研究的实证结果尚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但已为信息技术采纳的动态建模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除了理论层面的难点,动态模型的实证检验在数据收集方面有一定难度。严格控制时间间隔的多时间点问卷调查不仅成本较高,也不易保证回收数据质量,这给模型验证带来了很大困难。近来电子问卷等新颖调查方式的采用可以适当缓解这一问题。信息技术采纳过程的动态建模及不同采纳时期特点的分析将在未来受到学者们的更多关注。  2.组织研究方向  行为建模角度的信息技术采纳理论模型的构建基础是个人理性行为假定,实证检验一般也是针对个人的信息技术采纳行为。在此类研究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用途的确主要体现在对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帮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早已超出个人计算的范畴,信息系统实施中组织协同性日益重要。面对一些组织级大型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问题(如ERP实施),对组织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的建模显然比对个体员工采纳行为的建模更有意义。

图书封面


 信息技术采纳与电子政务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