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中医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中医 > 爱上中医

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3
ISBN:9787810728775
作者:何裕民
页数:208页

作者简介

2006年春节前后,笔者收到了《医学与哲学》杂志社的几份稿件,其中一篇就是导火索:《告别中医中药》,作者口气很大地以科学的名义,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提出要“告别中医药”。说实在的,作为《医学与哲学》杂志的中医副主编,关于中医学的稿子看了不少,这篇口气好大的论文“真不怎么的”!然而,我们还是力主其发表,且坚持原文不改。基点有三:一、既是《医学与哲学》杂志,理应关心热点问题,且应充分尊重原作者意见(这也是科学的底线之一);二:本文虽不怎么地,但相关的问题已广泛引起争议,近几年的第四次“科玄”大战,证明社会关注这一话题;三:不管怎么说,作者张功耀是个大学教授,且为哲学教授,他的观点更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总之,当今讨论一下中医药问题,并非坏事,争鸣是一种进步。

书籍目录

导言:从排斥到热爱——我的学医历程第一章 跳出中西医之争看医学 第一节 现时代医学的种种难题  一 夹缝中的现时代医学  二 健康领域的新难题  三 不和谐的噪音  四 补充和替代:无奈的重要选择 第二节 变革:医学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 社会的新呼唤  二 现代医学,变革同样重要  第三节 需要慧眼的整合——医学之“道”的不足与互补  一 规律是否特殊性?  二 天人之道  三 灵肉关系  四 何不谦虚的相互借鉴呢? 第四节 医学之“理”的偏颇与交融——睿智的选择  一 气论“真的”“已在”科学中产生重要影响?  二 “经络”——一个怪胎的挑战  三 治疗思路的参照——“战争模式”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  四 多余的话 第五节 讲究实用的取舍——医“技”的承望、兼容与拓展  一 医学主体是什么?  二 患者要求(需求)什么?  三 医学应该怎么样?!  四 主流医学欠缺什么?  五 中医学可以提供什么? 第六节 科学的,更是人文的——纯科学主义批判  一 呼吸人性的医学  二 治病:怎能忽略了人第二章 评中西医学之争的怪谬 第一节 请守住科学的底线  一 请尊重事实  二 请历史地看问题  三 善作哲学思考 第二节 对中医学诘难的回应  一 怪论赏析  二 不合常理的表演  三 杨振宁先生观点的联想……第三章 思考与案例剖析第四章 自我批判中走出夹缝

内容概要

何裕民教授,男,生于1952年8月,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现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撑项目“亚健康”课题组第一负责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中医基础学科系列分化教材总主编。
毕业于原上海中医学院,1983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图书封面


 爱上中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最近一些年,中医逐渐热起来了。谈论的声音比较多,话语也多是偏向中医的。但中医究竟是什么,很难讲。人们多只知道药铺里用小秤称量出中药,再混合起来用砂锅来熬。中医大夫的典型形象也多是长着一把胡子,戴着眼镜的老头。在这之外,便印象很少了。现代人对于古医书更是避之惟恐不及,否则便坠入五里雾中。的确,中医难懂。初学者不仅要熟悉至少400多味常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和几十个常见方剂,还要学习阴阳五行等绕来绕去的抽象医理。然而,即使这样,在中国古代,人们谈医论药似乎也是常见的事。宋代的《梦溪笔谈》、明代的《五杂俎》和清代的《浪迹丛谈》就都是很好的例子。作者虽非医家,但谈起医理方药来头头是道,这就很让人感觉中医在民间扎根很深。的确,前几天偶然买的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是明代陈眉公作的序,而李东垣的《脾胃论》,则是元好问作的序。由此可见,中医之影响,真是非同一般了。然而,中医书并不好读。特别是前人用药治病,即医案方面,非平素对医理药性熟稔而不能通,更遑论兴趣了。然而,我以为中医药的特色却正在于此。试想一下,中医治疗皮肤病可以从肺论治,因为肺主皮毛。而西医有用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药来治皮肤病的吗?中医治疗肠道的疾病也可以从肺论治,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尔,中医可异病同治,也可同病异治。所以,正如《爱上中医》的作者何裕民教授所说,“中医是一门艺术”。何教授又说:“中医是一个煲,要慢慢熬,才有味道。” 这话也是不错的。试想,“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朱丹溪反对张子和,而后世的张景岳又反对朱丹溪,陈修园又反对张景岳。历代医家观点相左的有的是,到底听谁的呢?当世大医家尚且观点相左,更何况一般人了。况且,医者意也。每个病人的禀赋、证候、病症都有所不同,很多医家经验也是不可重复的,故而运用之妙,就存乎一心了。这也正如陈修园《医学心法》中所说:“孔门一贯呼参,二南诏鲤,师以授之弟,父授之子,皆本心法,以为心传,医道何独不然。……心悟乎古人之言,能畅达古人言中之意,心契乎古人之心,能曲绘古人意中之言。辨其是非,判其偏正……,殆所谓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矣。” 其实,中医难精更有一个原因在于,《黄帝内经》作为一个经典就比较难懂,而历代的医书又太多。对于医家来说,只有《内经》等经典吃透了,对疾病诊治的水平才有可能上长。而要吃透《内经》,又要旁参诸书。但古代的医书据估计就有1万种,近30年出版的又有6万种,超过了过去所有医书的总和。书与书之间所论又不尽相同,非不多读而不能道地,况且还没有实证来检验。 书看不过来,就只要择其精者来读。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偏好李东垣的补土派。我以为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本来自禀赋遗传,已无法挽回;只有后天,还有发挥的余地。脾居五行当中,为气血生化之源。如能健脾益气,则诸病可愈了。而诸病之起,亦首在伤脾。所以医家在用补法时,非常注意脾胃的保养,否则汤药里的活性成分无法吸收。到现在,我觉得这都是治病的一个思路。当然,补土派也只是门户中的一家。但专其一家,也许才能趋于精纯。 与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中医的盲目推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代西医涌入以来,中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在此之前,人们只是质疑庸医,而对中医体系却并不怀疑。但到了近代就不同了,余岩等人首先发难。1916年,他出书对中医进行全面的批判。后面跟随的还有严复、梁启超和章太炎等人。调和中西医的也有数家。近年来出版的《当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一书就对当时的历史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只可惜有些简略,若能加上更多当时医家的反应就好了。不论如何,西医的全面涌入使中医感受到了危机,直到现在,西医仍然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存在。 我把从近代以来中西医的论争看作是科玄论战的一部分,现在更只是余波。结论当然还没有。不过书店里能看到的有趣景象是,一方面是《刘太医论养生》,鲜明地提倡中医,排斥西医;另一方面是方舟子的《批评中医》,一边倒地替西医说话。倒是何裕民《爱上中医》在袒护中医的同时略为中庸一些,说古代巫医不分,中医带有朴素的原始的色彩,难免泥沙俱下。 其实,与《爱上中医》相比,何裕民主编的另一本书《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更有影响力一些。这本书对中西医学的诞生、发展与其自身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比较。不过,书是1990年出的,也是很早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是中医出身,故而对处在强势地位的西医也颇为在意。而现在的西医界,除了少数一些人,大部分对中医几乎是不屑一顾的,几乎很少有西医出身的人来谈论中医。这种对话的不平等,已经严重制约了医学的正常发展。 因此,近代更深的门户之见我以为是在中西医之间。虽然已有中西医结合之刊物和相关理论与实践,但大多是以一种西方生物医学的理论来诠释中医药。其实,中医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同样以尊重事实为依据,并不一定要强加给西方的物理化学和细胞原子理论。《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也就够了。而杨念群博士《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一书所透露出的对“医学帝国主义”(medical imperialism)的批判,则也正是对当下西医霸权论者的一个寥远而含蓄的回响。这场争论也许还要继续,不过二者仍然会各自前行。 何裕民著:《中医新世纪大论战:爱上中医/从排斥到执着》,中国协和医大出版社,2007年3月,26元。 何裕民主编:《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出版社,1990年7月,8.7元区结成著:《当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三联书店,2005年5月,19元。 [元]李东垣著:《脾胃论(新校版)/中医经典诵读丛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11月,10元[明]李中梓著:《医宗必读》,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月,20元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以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来看中医,确实只能定义为“伪科学”或“玄学”。如何克服中医内源性缺陷,让现代社会能够接受中医?首先要改变现代人“科学”看待健康的方式,我想并不容易。 本书内容大多是作者以往发表相关文章的一个汇编,因此有很多案例、表述前后重复。
  •     爱上中医:从排斥到执着 2007-12-7 19:53:14借书
  •     哲学思辨不少,可惜无法落到实处,跟中医本身一个毛病:说得好听做不到,无法验证。
  •     呵呵呵呵好多哲学
  •     为了写论文而粗读一遍
  •     毫无新意。毫无创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