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医学理论与研究 > 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08031686
作者:余新忠等
页数:398页

后记

2006年8月11-14日,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疾病医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武清的天鹅湖宾馆召开,聚集国内外历史学和医学界多方面的研究者来共同研讨历史上的疾病、医疗和卫生,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当时,国内的医疗社会史研究应该说还只是刚刚起步,在筹办会议之初,多少有些担心人气不够,故在差不多一年之前,就广为发布了会议通告。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随着会期的临近,来自国内各地的与会申请纷至沓来,颇有些叫人应接不暇。尽管我不得不遗憾地婉拒了相当多的申请,但在安排会议议程时,还是特别深刻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捉襟见肘。这次会议汇聚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的50余位学者,提交论文近50篇。虽然会议规模不小,但直到会议召开,我仍对是否编辑会议论文集态度保留,会议论文集普遍存在的议题分散、论文品质参差不齐的通病,让我对编辑这类论文集的学术意义抱有疑虑,不过,当在会后阅读会议论文,发现了不少与自己的研究兴趣接近又很有意思的论文后,我开始不忍让这些有意思的篇章散落各处,而决定将其结集出版。显然,这次会议是本书问世最直接而重要的动因,故此,这里要首先感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及其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对这次会议以及新兴的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鼎力的支持。

作者简介

《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是国内第一部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论文集,共邀集了来自中、美、日等国的18位历史与医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来共同探讨清代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问题。其中既有享誉海内外著名学者,也有崭露头角的年轻学人。内容涵盖了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方法、清以来的疫病及其社会应对、中西交汇下的医生与医学、近代境遇中的“卫生”等方面。编纂这样一部论文集.首先是希望藉此来展现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这一新兴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动向.进而推动国内这一研究的发展。其次.也有意将其放在本世纪初一些学人所倡导的“新史学”构架中,从一个具体的专题领域入手,来践行和展示“新史学”的学术理念,特别是社会文化史的取向和对“现代性“的省思。最后也期待通过展示海内外和内外史之间的研究的各自特色,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书籍目录

前言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 医疗史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作为历史指标的传染病 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 药物、医学知识与消费文化:清代人参史研究的新取向疾病及其社会应对 清代江南的民俗医疗行为探析 疾病谱与治疗观——早期教会医院的案例分析 清末政府应对疾病的新举措 战时上海的霍乱预防运动中西交汇下的医生与医疗 “血症”与中国医学史 论争前的和谐——近代中西医知识中的“热病”论述初探 中医存废问题第一次大论争——清末天津中医与《大公报》笔战事件考察 从宣统年间社团档案看清末广东善堂的 社会医疗救济活动 民国时期医生之甄训与评核近代境遇中的“卫生” 沐浴与卫生——清人对沐浴认识的发展和转变 清末北京卫生行政的创立 近代上海医疗卫生史的另类考察——以医疗卫生广告为中心的分析(1927-1937) 民国时期的卫生运动初探——以天津为例 农复会与1950年代台湾的乡村卫生后记

编辑推荐

《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四大主题: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方法疾病及其社会应对中西交汇下的医生与医疗近代境遇中的“卫生”

前言

在时时处处追求进步的时代背景和无不高唱创新的学术氛围中,在某些词汇之前加上一个“新”字似乎理所当然地就拥有了合理性和正当性,不过实际上,真正的进步和创新并不是轻松可以取得的,若非有些“感觉”并肯下苦功而轻言所谓的“新”,终不免让人感觉只是附庸时髦而已,故而以“新”相标榜,又往往容易自陷于被视为非主流甚至“异端”的困境。尽管如此,在21世纪初,还是有一批年轻的史学研究者再一次义无反顾地高举起了“新史学”的大旗。…究竟何谓“新史学”?似乎并没有让人感觉清晰的说法,而且即使在主要倡导者的认识里,大概也没有特别明确而固定的边界。他们以此相标榜,显然也不是要标示其他的研究是“旧史学”,而毋宁说,他们是希望以此来表达自己一种自认为合乎现代国际学术发展趋向的学术理念和学术追求,并借此形成一个没有组织甚或有些模糊的学术流派。

章节摘录

插图:然而当年以“中西汇通”的方式把中医“现代化”或“科学化”的做法,并不止于“改良”中医知识体系或治疗方式。捍卫中医更重要、更实际的考虑是让中医师能够成为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成员,包括使他们能参与检疫、疾病预防与医疗法规的修订等重要公共政策。即借此保护、巩固中医师在现代政体里的发言权。[2]换言之,民国时期中医界深刻体会到的危机不单来自医学知识本身所面临的困境,更致命的是传统医学知识的传授机制、职业的管理与现代政权、体制脱节。例如:传统中医的行医资格并非由官方的学校或考试认定,使得中医师无法经有效渠道进入官僚系统,或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与制定,传统中医师的专业与政治前途因而受到极大的限制。清末民初中医师在困境中的挣扎催生了20世纪初中国医疗体系的深刻变化,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政体重要的构成部分。这是中国面对当时世变所必须做出的改革。虽然这个新体制大体上建立在西方近代医学知识与政治意义形态上,但是中医界的参与,使之成为与西方不尽相同、深具在地文化特色的体制。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在建立过程中所透露的“现代性”,是史学工作者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语言的层面,即显示其复杂性与文化独特性。

图书封面


 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清宫戏,可以算当前影视中的一个大类别。里边不仅充斥着国人熟悉的谋略与生存技巧,同时,翩翩公子与窈窕佳人缠绵悱恻也引人遐思,再加上各种传奇点缀。总之,看点多多。然而,影视的表现多半是今人想象的产物,且不说其中的审美趣味改变,美女帅哥多西化面孔,就服装、道具、环境而言,也和当时的习尚相差甚远。这一点,翻看老相册就可以发现,连人物表情,也是各具时代特色、临仿不易。《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是2006年“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疾病医疗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会议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这本书就是一个话题相对集中,却又包含很多日常生活细节论文集。它大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课本,那种用一个年号加事件简述粗线条的勾勒,构成了我们印象中的“历史”,最后化作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考试题目。就从北京说起吧。当年漫步长安街,注意到街边有成排的铁板,长一米、宽三十厘米的样子,间隔几十厘米,十几个一组列成一排,不明用途。询之老生,答云:大型集会、游行,篷布一围,盖板一揭,此临时厕所也。原来如此,底下必连通城市下水道,不然,十来万人的聚会,情何以堪?书中恰好有记载明清北京城市的文字,兹引入下:“北京缺乏厕所,故居民以街巷为方便之所,每到清晨,揽衣方便者触目皆是。”胡同“完全未经修整,无一沟渠,故雨水任其自流,或待日光晒干,或污水只排于路上,别无他途。”“各家庖厨等废物,皆弃于道路。妇人分娩时污物绝不拿出屋外,以埋于房角为常习。”官府清道衙门“主要负责皇帝可能经过的街道的清洁,普通市民居住的胡同基本不在其管辖范围之内。”(论文《清末北京卫生行政的创立》)这样背景的清宫戏,还有收视率么?1901年8月,清政府成立了京师警务学堂,聘请日本人担任教习,传授有关卫生的知识。当时北京卫生行政内容深受日本卫生警察的模式之影响。宣统二年底至三年初(1910年10月至1911年4月),东三省爆发鼠疫,波及关内直隶、山东、天津等地,造成六万多人死亡。迫于严重疫情,清政府委派留英博士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赴东北领导防疫。年仅31岁的伍连德熟谙细菌学、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学,采用隔离疫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火化鼠疫患者尸体等多种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长期在中国供职,晚年重返马来西亚。他是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协和医院的创立者之一,并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提名,这是屠呦呦之前离诺奖科学奖最近的国人(简介如此,似乎应该算马拉西亚人?)。正是那一次疫情,引发来近代中医存废的第一次论争。天津《大公报》即成为存废双方的交战场地,就此次鼠疫中医能否有把握医治开始,论争逐步激烈以至于打赌,《大公报》愿提供程礼延聘中医赴东省一试:“二三君子何不束装赴奉一试其技,而乃与此间饶舌乎?”。然中医并未在此次鼠疫防治中体现出绩效。民国二年(1913年)中医学被教育系统扫地出门,史称“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再次引发争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余岩作为中央卫生委员会的委员,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称 “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为民族进化计,为民生改善计,不可不取断然手段。此乃国家大计,非区区主奴之见也。”会上合并了四个与废止中医有关的提案,最后通过了《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议案,通称为“废止中医案”,由卫生部实行。其内容主要来自余的提案:一,旧医需要登记,领取执照。登记限至1930年底止。二,禁止开办旧医学校。三,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之宣传品及登记介绍旧医等事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此次提案,引发中医的抗争,演化为游行、绝食、请愿等政治性运动,最后被迫进行调适,未能付诸实施。中医此后也转入近代西医标准化轨道,如中医学院毕业、任教、中医院工作、职称等,几乎全是引入西方专业制度下的新兴产物。余岩多从西医的观点出发,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并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取缔汉方医学影响,主张“废医存药”。他推崇日本施行的“科学救国”的道路,认为必须抛弃旧有文化,才能使中国科技得到发展,主张中国应该像日本消灭“汉医”一样,阻止中医的一切发展。有趣的是,余岩本人是学中医出身。19世纪中后期,日本开始脱亚入欧。近看一些资料,发现那个脱亚,指的是摆脱中国影响。这个学了中国上千年的小国,终于在那时,开始仿效更先进的文明。废止汉医,也是很自然的选择。19世纪晚期,日本有大量中文典籍被抛售。书法家杨守敬的简介中,可以看到如下文字:光绪六年三月,杨守敬第六次会试不中,无奈之下,遂於是年夏天应使日大臣何如璋之招请,作为使馆随员出使日本。当时,日本正值维新之际,提倡新学,唾弃旧学,古典汉籍更是被看作落后的象征而随意抛掷。於是杨守敬得以大量购进许多国内已散佚的善本秘籍。仅一年时间,竟购求到三万多卷古书。中医存废问题,关涉的不仅仅是中医学的兴废,还折射出中国,甚至日本社会的走向。我读这本书,还不时想起2003年的SARS。接近而尚未公开疫情那几天,恰好我在京津出差,对那种紧张程度的直观感受,是所住饭店电梯间门口始终立着一名侍者:左手端着一个盘子,上面满是药棉球,大约是浸了高浓度酒精,客人按一下电梯按钮,侍者马上右手用镊子夹一个棉球涂拭按钮。有一天办完事回到房间,隔壁马上有人提醒:看电视!原来是凤凰卫视开始披露了。这里面同样涉及疫情调查、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媒体披露、公众知情权等等环节。遗憾的是,之前看过的报道,居然是广东等地板蓝根脱销的新闻,豆腐块一样大小的版面,令人莫名其妙。之后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是在首都机场。人人都带着口罩,一片煞白,霎时想起的,是岑参和叶赛宁关于雪花的名句。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细节,摘录一二。卫生一词出自《庄子》,但现代意义上的卫生,则是经过明治日本再回传中国的。意味着健康不仅仅是个人养生问题,而且已经成为公共领域的事务。人参是清代专卖品,这是历代唯一的。清政府设有参局,打理发放参票、征收人参税、统一管理旗籍刨夫、确定人参价格等。清初八旗贵族分山,各旗在分配的人参山采参,清律严禁越境采参。人参作为官卖,主要交几个特定的机构变卖,如江南三织造(原来曹雪芹家还干过这个!红楼中写到过人参,待细勘)。王清任(1768—1831),著《医林改错》,尝试解决医经中与解剖学相矛盾处。著作遭到当时正统医学圈子反对,质疑其通过直接观察尸体内脏所得知识的道德性质。1910年代,西方优秀医学传教士在派往中国之前,要通过细菌学硕士学位。19世纪,随着来华西医传教士不断增多,传教士于1886年成立了中华博医会。虽然该会的目的本是为传教士医生服务,但却慢慢承担起确定医学院和教师标准,充当开业医生注册机关等职能。而这些,本应该由全国性医学会或者政府承担的。中国医院制度肇始于晚清时期的教会医院。李时珍在159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中,将经血和普通的人血列入药材。西方传教士也报道了血的类似用途。1923年的《中华医学杂志》,报道了河南处决28人后,心脏被士兵挖出以作药用。1903年,德龄姐妹从海外归来担任慈禧身边的女官。姐妹入宫后,在诺大的皇宫里没有找到一套可供洗澡的器具,深感不便。据记述,老太后也只是使用两只木盆擦澡,一只用于上身,一只下身。西医在过去两百年中发生了巨大改变,西医在最初传入中国时,并无细菌、微生物之说。在1935年磺胺制剂和40年代抗生素出现后,西医才能有效治疗许多传染疾病。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资格认定、医学职业考试肇始于清末两江总督端方组织的医生考试。时年36岁的丁福保获得最优等证书,被端方派往日本考察医学。丁福保国学修养深厚,我有他编的《历代诗话》及续编。还有一些信息,并非书中所列,而是网上随时可以查询的,附录于后。至今,无一味中药通过双盲检测。欧盟2004年出台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规定,所有植物药生产企业必须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注册,否则不允许在欧盟境内销售和使用。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发布新闻称,为了进一步帮助人们购买和使用安全的草药制品,从2014年4月30日起将全面禁售未注册的草药制品。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翻看非遗名录,似乎集中在古老艺术以及特色制造工艺。其定义: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如果视作一种文化习俗的话,是不能和科学划上等号的。中西文明的碰撞依然在继续,中医存废也时常被提及。清宫戏还是收视热点,不过,那些所谓的神医题材,似乎只能归为纯娱乐性质。我们现在接触的中医,实际上是个融汇了西医的文化混血儿。很多方面,和古代已经截然不同了。2016-4-12
  •     这类书,买的时候都比较犹豫担心。。。希望是正经说事儿别来中医怨妇语言。。。到讲清代人参贸易和观念演变一文为止都还好。。。忍着没有直接跳到后面那章讲上世纪30年代中医存废论战的一文。。。
  •     翻过这次医疗史会的论文集,感觉这本书所选的文章的确主要还是反映了余新忠自己的兴趣,比如他就没有选胡成教授有关东北鼠疫与殖民主义的文章。虽然打着"社会文化史"这一大旗,但大多数文章也很流于表面。整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上只能算一般,这也是国内医疗卫生史的现状。理论这一部分,梁先生的文章最有深度,有关现代性和后殖民的医疗史评介,极具指导意义。饭岛涉作为日本研究中国疾病史的顶尖学者,这篇文章也不错,只不过所讨论的主题都不太深入,点到即止。所选的台湾学者文章,个人感觉只能反映台湾学界前些年的学术志趣,但是相对来说,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另外,吴章女士的论文值得一读。可以对照高家龙教授的《中国药商》一书中有关黄楚九的那一章。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Anderson那本讲菲律宾的书写得极好。
  •       翻过这次医疗史会的论文集,感觉这本书所选的文章的确主要还是反映了余新忠自己的兴趣,比如他就没有选胡成教授有关东北鼠疫与殖民主义的文章。虽然打着"社会文化史"这一大旗,但大多数文章也很流于表面。整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上只能算一般,这也是国内医疗卫生史的现状。
      理论这一部分,梁先生的文章最有深度,有关现代性和后殖民的医疗史评介,极具指导意义。饭岛涉作为日本研究中国疾病史的顶尖学者,这篇文章也不错,只不过所讨论的主题都不太深入,点到即止。
      所选的台湾学者文章,个人感觉只能反映台湾学界前些年的学术志趣,但是相对来说,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另外,吴章女士的论文值得一读。可以对照高家龙教授的《中国药商》一书中有关黄楚九的那一章。
      
  •     好好做医学史吧,我发觉国内外差距还真不是一点两点。
  •     正如作者所说,质量参差不齐。不过还是有我所需要的。
  •     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以社会文化史为视角的探索 .尚未看,不便发表看法。
  •     第一部分的文章较好。
  •     很好的医疗史学术参考,不懂医学也可以看
  •     皮国立,鼠疫P205;陈邦贤,鼠疫的文献,自勉斋随笔
  •     恩。他不愧是Charles E. Rosenberg的得意門生。我最近才知道Rosenberg的老婆竟然是哈佛的校長。。。
  •     文章有好有壞
  •     : R-092/8905
  •     余新忠老师写的东西很好,很爱读,只可惜接触迟了
  •       这类书,买的时候都比较犹豫担心。。。希望是正经说事儿别来中医怨妇语言。。。
      到讲清代人参贸易和观念演变一文为止都还好。。。忍着没有直接跳到后面那章讲上世纪30年代中医存废论战的一文。。。
  •     一般般,如果10分为满分的话,大概可以打5.5
  •     第一部分前三篇分别从现代性、历史性和政治角度思考了医疗史研究的意义。后面的若干篇文章,通过疾病、医疗与卫生三个主题组织论文,反映了医疗史选题的若干方向。大致说,一部分是政府或民间组织为切入的研究,反映了医疗作为社会焦点和社会事业,官方非官方权力渗透其中并施加影响的过程;一部分是文化角度的研究,通过西人对华观察、华人内部传统近代之争、以及近代化过程中传统思维和风俗移易来表现近代性和民族性的碰撞。相当部分文章只是材料堆砌,只是给读者提供了某一领域的基本面貌,缺乏独特的思考,研究者本身的立场和智慧在论文中是缺失的。此外,一些文章给人感觉是简单套用理论,只是把现有的研究模式套用在新兴的医疗史领域中,缺乏新鲜感,不能产生独特的新问题。第一组讨论是高屋建瓴的,后面的文章则反映出研究现状与设想的落差。
  •     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医学社会学,也算是边缘学科吧。
  •     医疗卫生史是从西方引入的,目前国内有一批青年学人从事此方面的研究,为历史学增添了一张新的面孔,此书介绍了该领域的一些基本研究理念与方法,也有实证研究,值得一读。
  •     从医疗卫生情况窥看中西医转折时代的变化。
  •     社会史新视角
  •     一本该研究领域的真正好书,郑重推荐!!!
  •     迅速了解医疗社会学的论文集。适合非历史、医学出身的人。
  •     一些文章的集合,作者是没有态度的,只是一些相关文章的集合
  •     有点杂乱的论文集
  •     作为国内第一部“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论文集,书中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探讨清朝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问题。内容涵盖了“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研究理论方法、清朝以来的疫病及其社会应对、中西方文化与文明交汇下的医生与医学、近代境遇中的“卫生”等方面。书中选用了国际上众多历史与医史学界专家学者的论文,对研究中国近代“医疗社会文化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     梁其姿的论文中的“傅科”应按大陆惯例译作“福柯”,编辑没更正。
  •     有几篇论文挺有意思
  •     我觉得胡成那篇文章的确不错
  •     入选文章良莠不齐
  •     不知道现在是停车了还是溜坡了。。。
  •     我猛然發現,梁先生的文章里竟然也有錯誤!第16頁提到“研究南亞殖民醫療史著名的學者安德遜(warwick anderson)” 這位學者其實是研究澳洲與東南亞殖民醫學的,與南亞研究並無關係。
  •     无论怎么样,因为内地医学社会史的著作少之又少(台湾医学史发展极快),所以这本书都是力推的。对于历史专业以外的同学来说,此书有几篇文章可以重点关注下,可以给某种既定的理论或观念一种新的视角和佐证。饭岛涉,再次阐述了为什么医学也可以纳入历史研究的范畴。梁其姿与杨念群的现代性、现代政治论述,从中国自身的脉络去寻找现代性(梁),「采生折割」的叙述现象,空间与地方两概念之互动,空间催生了地方意识,熟人社会的逻辑被打破,身体要服从空间,即一种医学的空间,空间必须要制度化,国家政治规训身体,身体—空间—制度,三者的推进关系,社会动员等。医疗卫生广告的分析非常类似于文化研究(但缺乏理论,史料和结论之间推断过于武断),沐浴概念里面征引的材料很广泛,亦包括文学(文章未必好,行文思路可学,但总感觉像学生作业)
  •     文章良莠不齐
  •     直接怀疑不是正版书,因为书的质量差到不行
  •     很有意思的立意,不錯的研究方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