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心理健康 > 郁闷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3
ISBN:9787508045870
作者:雷明
页数:256页

每个心理医生都有一个作家梦

心理医生的确是一个收集故事的好职业,所以他们的出书率很高。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可以先从这类书入手,以讲故事的方式把病例一个一个记录下来,很多病症跟专业名词也都能了解一下。本书以两大部分组成,故事跟病例对话,一个病例是由好几段故事穿插着病例对话展现出来的。有意思的是故事部分写的很风花雪月,极富戏剧性,而对话部分又充满理性。本书都是一些模式病例,没有罕见的比如多重人格这样猎奇案例。都是生活中容易发生的心理障碍,所以比较实用。

念念碎

书中有两个案例中提到了婚外恋,而女方都因为经济上的劣势选择了继续婚姻,我想经济上的不利地位,让他们很难做出离婚的选择。当然这种经济上的劣势并不仅仅是由他们个人决定的。想序言中说的一样,作者很认真,如果来访者的问题与某些专业知识有关,作者会很认真的学习下相关知识,然后与来访者一起讨论,这也是我觉得心里咨询师行业吸引人的地方之一,给人一个条件以便不断扩展视野和知识。没读过作者的书前,倒是在电视上看到过他的视频,不太喜欢他的主持风格,不过书中给人的感觉倒是蛮好的。

真是像故事像电影的咨询笔记

仅作为感想记录一下:1、作者有非常棒的口才和文笔,将每一个咨询案例写得像故事,又把故事写得像电影。做为小说读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这种下笔如有神助,笔尖生花的本事可遇不可求,但可以尝试去学习。2、从咨访对话中可以看出来,咨询师自有其鲜明的个性,不用强求自己如教科书中的一般循规蹈矩,但无论怎样应答,咨询师都要做到:尊重、倾听、积极关注、共情、无条件接纳,这是基调。3、提醒我:可以在多去看看咨询手记之类的,学习如何记录。并且记录的有趣。

是郁闷还是复杂?

感谢Karon美女借给我的《郁闷-晨辉心理咨询档案》,天资聪慧如我,一本书便省去了每小时400块心理咨询费的必要,哈哈。一口气就看完了,看了很多故事,除了第一个“濒死体验”,每个故事里都有自己的影子,有生活中曾遇到过的影子。作者应该费了不少心思,来选取这些典型的生活状态,编成了这几个真实拼凑起来的简洁故事。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肃然起敬,虽然我也读过《佛洛伊德的心理哲学》其恶心和晦涩的程度,绝不亚于DSP(数字信号处理),能够把这么一门专业的学问,结合事实依据,通过自身的逻辑处理,不加主观的作出分析和推测,从而让客户自己去做选择和判断,简直太牛了!就好象客户本来的生活是一团麻球,掺和着理性与感性,到他那,他左看右看,找出几个线头,用一些规律和逻辑加以分类,就给摊开成一摊麻绳,随后能揉成什么样,都给客户摆一摆,要怎么选择就是客户自己的事情了。很多心理的纠结,愧疚啊,负罪啊,抓狂啊,受伤啊,到了他那里,就是那么一回事情,是一个由于现实生活的残酷而产生的正常状态,人们需要做的,不是去追究其责任或谴责什么,仅仅是,在认清现实的情况下,选择对于自己最为妥善以及自己最为期望看到的判断和做法。书中讲到了一种欺骗,我很认可,回避本身就是一种欺骗,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清楚结局会如何,或预估结局不会像对方想象的那样,而将结局模糊化,使得别人继续付出的,就是一种欺骗,不论其动机的善恶,都是一种欺骗。从这一点上讲起来,我觉得自己还是蛮真诚的,如果我知道有人因为喜欢我而接近我,如果其程度超出了可以控制的范畴,而我知道自己不可能给予相应的回报,我都会不顾尴尬的戳穿他,并敬而远之,我受不起那样的付出。即使对于我曾经爱过而不再爱的男朋友都是这样,宁可看到他有一阵非常痛苦,也不忍心欺骗他。至于自己是否受到欺骗,不能指责别人,只能看自己是否能超越一些单纯的“期待”,看到现实的状况,从现实的状况中得到真实的判断,而不是单纯的“相信”谁。

雷明出书,张越作序(转自雷明的博客)

有一天,我们的一期节目里需要请一位心理专家,就节目中人的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做出分析,专家很多,但能出镜的专家并不太好找,一方面固然要业务好——总不能在全国人民面前胡说八道;同时口才也要好,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否则观众不爱看。一位资深的纸媒同行(博主注:是《时尚家居》杂志主编殷智贤女士)向我们推荐了一个叫雷明的,说如何之好,于是赶快有请。专家准时来到,四方大脸、仪表堂堂、金丝眼镜、西服革履,一见面儿先朝我鞠一大躬,叫了一声:阿姨好!……这是医生还是病人?仔细一看,还真没叫错,是我们家老邻居,我住七号楼,他住六号楼,这孩子打小儿就管我叫阿姨,其实他比我小不了几岁。那天我首先就这个问题对他进行了采访:你凭什么管我叫阿姨?为什么不叫姐姐?他说,因为小时候经常看见我摇着大蒲扇、端着小马扎儿,坐在楼底下跟一群老娘们儿东家长西家短地穷聊,还以为我是他妈那拨儿的呢,估计他没好意思说我长得也显老……这不对呀!跟我记忆中的自己不相符呀!我记得自己从小就相当清高,凡人不理,俗事儿不问,除了上学基本上大门儿不出,二门儿不迈,只在闺房里读圣贤书……难不成我也一直就是个普通人儿?这个打击可太大了!可见人对自己的认知是相当靠不住的,常常由衷地替自己编故事,把自己以为成另外一种人,所以人会得心理疾病,需要雷明这样儿的人来治。我每年年底写工作总结,第一句都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现在看到街坊小孩儿都能出息成作家,来指导阿姨工作,越发信了这句话。那天我们是在下班后见的面,节目内容又多,所以聊到很晚,第二天晚上他出现在演播室时,拿出了一大摞稿子,他把节目中四位主角和若干配角全都做了分析,并写出报告,而录像这天他从一早八点半就开始做咨询,也就是说,他在前一天夜里写下这厚厚的一叠分析报告。说实在的,做电视节目的嘉宾不需要这么庞大的准备工作,电视是大众传媒,能够传递给大众的专业知识通常是比较浅显的,嘉宾们只需要来到现场,弄清谈话主题,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库里拎出一两条儿说个大概齐,也就够电视用的了,像这样大量备稿,几乎是在给节目写论文的嘉宾我还真没碰见过。于是我又有了另一重担心,他别是不会说话吧?机器一开他老先生拿起稿子就念,满口术语全是绕脖子的话,老百姓可不爱听……那不砸了?!录像开始,叫人惊喜的事发生了,只见雷明稿子一放,两眼放光,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满口的大白话儿,硬是把一门儿特深地学问讲得栩栩如生,五期节目一气呵成……这样的嘉宾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让我想起刚做主持人时的我自己,拿到一个主题就回家写论文,写完就扔,根本不带进电视台,张嘴说话完全跟论文没关,但写过跟没有写过不一样,要的是心里有数。阿姨的好作风传给了侄儿,可见革命事业自有后来人。后来的情况是这样的,本来请雷明就做一场节目,没想到做完就被扣下了,每次录像必到现场,我们有了个常设嘉宾。其后据我观察,每次录像前一天他都来剧组,把导演采来的内容认真看一遍,那可要好几个小时呀!然后回去做分析,写出一大摞报告再来现场,永远认真从不间断。我喜欢做事儿认真的人,认真比聪明重要,要是既聪明又认真那就了不得了。可笑的是雷明像我一样自我定位很不准确,他看完自己的节目一直在抱怨,说没想到形象这么差!我们力劝他:您的上身确实偏长,腰也不短,而且大灯一烤脑门易出油,说明肤质不是很好,这些现实最好接受。后来雷明陆续给我发来他写的稿子,我才知道他还在写书,都是他咨询过的真实案例。他这些稿子的主人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陌生人,但从这些主人公身上,我却看到了身边很多熟悉的人,我在一个永远抱怨工作全靠自己一人担当而下属完全不出力的人物身上看到我的一位同行,又在另一个永远焦虑担心自己被别人抛弃的人物身上看到我的另一位同行,在一个既热衷于掌控又与真实生活隔绝的人物身上看到我的某位领导,又在一个永远力图反抗自己的父亲却一直被父亲的阴影笼罩的人物身上看到我的一个朋友……他写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看了雷明的分析,我们就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得这种病。记得八十年代初,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过一篇短文,说美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都有与心理医生接触的经历,那篇文章是想通过这些数据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确腐朽堕落。我看了大吃一惊,那时不懂啥叫心理疾病,只知道一个词儿叫“精神病”。那时咱国家太穷,穷人不容易得心理疾病,得了也不知道……光忙着找窝头了。一想到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精神病,这国家还要得?!可见资本主义不如社会主义好!后来咱家也富裕了,人民都有了隔夜粮,原以为吃饱了就不愁,后来发现吃饱了也愁。有人孤独、有人忧虑、有人暴躁、有人孤僻,有人见人儿就想扑上去亲近,有人特怕见人巴不得躲到山洞里去,这些全是病。病就是不舒坦,身体不舒坦叫身体有病,心里不舒坦叫心理疾病,好多人特怕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以为那跟“精神分裂”差不多,其实哪儿的事呀?有病看病,没什么丢人的,我做电视这行,也算阅人无数,依我看,心理一点儿疾病没有的人,还真不太多,包括我自己在内。由此可见心理医生的重要,不过心理医生不是人人都能当,常有观众打电话来,说自己一直没有找着合适的工作,看着这一行儿,身不动膀不摇,坐那儿说着话就能挣钱,还真不错!问我上哪儿能当心理医生,我总是冷酷地告诉他们:哪都不能!专业知识的大大地重要,实战经验的大大地重要,知心大姐的不行!不过心理医生好像都挺贵的,病得不重又心疼钱也可以不找他们,买几本儿案例看看,自己给自己治病,我就是这么做的。


 郁闷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