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斯的旅程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文德斯的旅程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
ISBN:9787563351893
作者:卡特・盖斯特,韩良忆
页数:203页

作者简介

维姆・文德斯,二次大战后德国电影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本书真实再现声誉日隆的电影大师,充满迷惘、挣扎、奋斗的艰辛历程,凝聚矛盾冲突情结的代表作。维姆・文德斯,二次大战后德国电影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记录了这个消沉的国家,刻画了那一代年轻人的寂寞、孤立与迷惘,他的胶片中掺杂着他对文化和世界的理解。
书涵括了文德斯第一时期(1967―1977)的德国电影以及他(1978―1985)定居美国期间拍摄的影片。这些作品呈现出“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发展痕迹,传神地表达了文德斯着迷于寻找欧洲与美国精神之关联的强烈意念,在将欧洲作家电影的叙事艺术与美国类型电影风格融合的尝试中,营造出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

书籍目录

译者序
作者序
前言
故事与影像:电影学校时期
首部剧情片:《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
失而复得:《红字》《爱丽丝漫游记》
公路电影:《歧路》《道路之王》
《美国朋友》
好莱坞:《哈默特》《水上回光》《事物的状态》
《得克萨斯州的巴黎》
附录一:文德斯作品年表
附录二:彼得・汉德克的电视电影
附录三:文德斯的时空戏剧――从《欲望之翼》到《咫尺天涯》
参考书目
索引

编辑推荐

本书涵括了文德斯第一时期(1967-1977)的德国电影以及他(1978-1985)定居美国期间拍摄的影片,融合了欧洲作家电影的叙事艺术与美国类型电影风格,随着作者对其多部作品的深透分析,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虚空感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

内容概要

卡特・盖斯特,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习文学、历史及艺术史,文章散见于Art Journal,Film Quarterly及Post Script,并于伊利诺 伊州立大学教授电影研究。 韩良忆,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做过录像带字幕翻译,儿童英语老师,报社编译、记者。译作有《认识爵士乐》等 ,著有电影小说《寂寞芳心俱乐部》、散文集《罗西尼的音乐厨房》。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维姆·文德斯,二次大战后德国电影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本书真实再现声誉日隆的电影大师,充满迷惘、挣扎、奋斗的艰辛历程,凝聚矛盾冲突情结的代表作。维姆·文德斯,二次大战后德国电影导演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记录了这个消沉的国家,刻画了那一代年轻人的寂寞、孤立与迷惘,他的胶片中掺杂着他对文化和世界的理解。

图书封面


 文德斯的旅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他处理电影,记录性大于操纵性。他的电影总是透过城市、风景、事物以及拍片的那些人,来处理当时的那个时代。在文德斯眼里,拍电影可以参考或运用美国式的技巧捷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内心认同这个观点:电影不是要展示任何东西,而是借以保持事物的原样,例如《三张美国唱片》。几乎每部文德斯的电影都有一个孤独、压抑自己、冷漠甚至麻木的主人公,男性居多,他们演绎着过分亲密、腻爱是如何让两个甚至更多当事人互相羡慕/嫉妒/恨。那种裂变的过程优美、凄美且卑微,最后拼了命地想遗忘不愉快,却发现自己成了自身和社会都丢不掉的包袱。
  •     书本身有点论文化不容易读懂但是对于文德斯的一些重要命题例如在路上的那种寻找以及人与人无法交流而命中的那种孤独感以及他对于以摇滚乐为代表的美国文化的从兴奋到失落的过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新电影运动
  •     我不知道是先看文德斯的电影,还是应该先读这本书。无疑,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每个读者都在面对文德斯相对晦涩的那部分电影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例如《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歧路》或者《事物的状态》这样的作品,我第一次看的感觉就是无数次的想要睡去,甚至是真的睡过去了。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对文德斯内心里的一些矛盾有所了解,进而对那些电影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自我感觉,本书还是容易理解的。作者把他《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之前的作品条分缕析地分析得相当清晰,从而让读者对他的创作特点与路线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但我还是推荐先看一看文德斯的电影,回过头再读这本书。这样感觉比较好,如果顺序倒过来的话,还是有偷懒的嫌疑。先让我们在文德斯的电影迷宫里体验一下迷路的感觉,然后再感受一下旁观者清的感觉。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就是这个男人打开了“公路电影”之门。
  •     值得收藏!
  •     文德斯的剖析,成长在他生命中影响了一生
  •     四星半。截至《得克萨斯的巴黎》~
  •     像是研究论文的结集,还不错。
  •     公路啊 旅程啊 从德州到巴黎
  •     可能是先有台湾远流出版社的译本,后来才在内地有了简体字版本,书中某些片名和人名并不是现在内地常用的。
  •     没有旅行,就没有文德斯
  •     要是大师自己写的 估计会好看很多!
  •     美国的评论员该不会全都是给大众杂志供稿的吧
  •       书本身有点论文化
      不容易读懂
      但是对于文德斯的一些重要命题
      例如在路上的那种寻找
      以及人与人无法交流而命中的那种孤独感
      以及他对于以摇滚乐为代表的美国文化的从兴奋到失落的过程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新电影运动
  •     想买的书在网下都 看过了,文本没问题,就是觉得网上买的品相大多有瑕疵。
  •     总觉得他很年轻
  •     原来是他诗意的虚无感在吸引我
  •     大师系列,都值得收藏。看了就知道了。
  •     大爱文德斯。
  •       我不知道是先看文德斯的电影,还是应该先读这本书。无疑,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每个读者都在面对文德斯相对晦涩的那部分电影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
      
      例如《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歧路》或者《事物的状态》这样的作品,我第一次看的感觉就是无数次的想要睡去,甚至是真的睡过去了。
      
      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对文德斯内心里的一些矛盾有所了解,进而对那些电影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自我感觉,本书还是容易理解的。作者把他《德克萨斯州的巴黎》之前的作品条分缕析地分析得相当清晰,从而让读者对他的创作特点与路线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但我还是推荐先看一看文德斯的电影,回过头再读这本书。这样感觉比较好,如果顺序倒过来的话,还是有偷懒的嫌疑。先让我们在文德斯的电影迷宫里体验一下迷路的感觉,然后再感受一下旁观者清的感觉。
  •     没看过他的所有电影的人,千万别买,要不你买了也看不懂。
  •     迷惑中
  •     全忘了他说了些什么。零零散散。
  •     16岁时文德斯曾想从事神职。他偏好"不拍故事"到接受叙事体。从感性主义到天真观点到几近乏味的内敛,又回到天真的电影制作立场...这个深度知性的德国导演❤
  •     德州巴黎
  •     图书馆借来的书。很遗憾之前对文德斯没有太多的了解。只知道把德国拍得那么动人心魄的《柏林苍穹下》,还有,那便是他是小津狂热的拥趸。
  •     原来柏林苍穹下的女主角是文德森的同居女友。
  •     电影,我又走了一程。对一个导演的探讨,与推崇
  •     又是别人写的。我能有什么感触啊?
  •     大一看了之后超想看文德斯的所有电影
  •     是文德斯的个人旅程,也是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历程,也表现了美国化的一代德国青年的挣扎与挫折。
  •     “与法西斯毫无关联的唯一事物,就是摇滚乐。”文德斯那些被摇滚乐挤得满满的电影,如今想来,似乎都带着一些之前没感受到的意味了。
  •     还是去看电影吧
  •     作者他只是知道的多,资料大把地堆砌。别指望获得多少理解。 大多数的传记书总是远远配不上所写的人。 而你又觉得,他要是多用点心,可以写得好很多。
  •     解读作品本身,个人笔墨不多
  •     没看出个啥,就知道文德斯德国人,从小因为德国战败美国占领德国而受到美国文化熏陶,向往美国,电影表现出当时德国社会的没有归属感认同感,迷茫与浮躁。
  •       他处理电影,记录性大于操纵性。他的电影总是透过城市、风景、事物以及拍片的那些人,来处理当时的那个时代。在文德斯眼里,拍电影可以参考或运用美国式的技巧捷径,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内心认同这个观点:电影不是要展示任何东西,而是借以保持事物的原样,例如《三张美国唱片》。
      几乎每部文德斯的电影都有一个孤独、压抑自己、冷漠甚至麻木的主人公,男性居多,他们演绎着过分亲密、腻爱是如何让两个甚至更多当事人互相羡慕/嫉妒/恨。那种裂变的过程优美、凄美且卑微,最后拼了命地想遗忘不愉快,却发现自己成了自身和社会都丢不掉的包袱。
  •     了解到很多导演早期的经历,喜欢他的值得一看
  •     讲了他最开始也是最有趣的一段历程。
  •     过于理论……
  •     2005年6月5日 天津
  •     内容翔实,观点明确。只可惜只做到1992年的咫尺天涯。
  •     半价购书
  •     公路电影最高!
  •     有文本分析,有对文德斯创作特点形成和变化的介绍。还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