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剧艺术汇考(全二册)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 国剧艺术汇考(全二册)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3
ISBN:9787538250411
作者:齐如山
页数:504页

作者简介

齐如山(1875-1962)是昆弋腔发源地河北高阳县人,童年时代就养成看戏习惯,后毕业于同文书馆,曾两次去过欧洲,一九一三年回到北京后,开始研究戏剧,著有《说戏》一书,为汪伯唐(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所赏识,并在"正乐育化会"为京剧艺人做过演讲,引起会长谭鑫培、田际云(艺名几霄),以及梨园中人的注意。他原是梅兰芳的观众,看了梅的演出惊为天才,他说梅嗓音圆润,身段优美,扮相俊秀擅长做戏,既有天赋又能发挥,"确是一块好材料"(当时谭鑫培赞美梅兰芳的话),由此而产生扶植梅兰芳的动机。齐梅二人的结识并没有介绍人,而是通过书信往来而论交的。一九一三年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齐如山坐在台下看戏,看到薛仁贵在窑外唱"家住绛州县龙门"那一大段时,饰杨迎春的梅兰芳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老先生都是这么教的)这一大段唱词正是薛仁贵在叙述当年与柳迎春结合的经过,柳迎春怎么可以丝毫没有反应呢?于是他便写了一封长信给梅兰芳,阐明他的看法:"假使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十八年的丈夫回来了,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这是对他的考核。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虽说老先生是这样教的,但是损坏了剧情,戏剧是永远不允许演员在台上歇着的,何况这一段是全剧的关健,妻子听了丈夫叙述旧情,决不会无动于衷的,如果要想成为一个大演员,非有改革之心不可。"齐如山还在信中,把他设想的动作,按照薛仁贵的唱段,逐句具体写了出来,供梅参考。旬日后,梅兰芳又演《汾河湾》,齐如山再去看戏时,梅已完全按照他的设想作了艺术上的加工、修改,并且获得了一阵阵喝彩声。据说散戏后,演薛仁贵的谭鑫培对人说,他很纳闷,他并没有耍腔何来众多喝彩声,留神一看,原来梅兰芳在做戏。由此可见,梅在青年时代(当时不满二十岁),就能虚心接受意见,从善如流。不久,梅兰芳就叫跟包的送一封信给这位台下看戏的老观众,请他见面叙谈,从此两人订交。     辛亥前后,梅已崭露头角,例如一次为"正乐育化会"办的小学校筹备经费义演,谭鑫培压台,杨小楼唱倒第二,倒第三是梅兰芳和王惠芳的《樊江关》,那天梅有三处堂会,赶不过来。谭、杨自信有他们坐镇,少梅一人无足轻重,不料杨小楼刚一出场,台下就人声嘈杂哄了起来,说是非要看梅兰芳的戏,否则退票,主持人只好派人催梅赶来参加,台下才告平息,害得杨小楼草草终场,大为不快,当时梅兰芳风头之健,可见一斑。但是曾几何时,第一舞台约来了南派名旦林颦卿,大演海派新戏,使人耳目一新,座无虚席。而在东城吉祥戏院演出的梅兰芳,却大受影响。齐、梅合作之处女作是《牢狱鸳鸯》,这个故事是吴震修从前人笔记中找来的,执笔人是齐如山,演出后,大为轰动。     齐如山又从古画中为梅设计了古装打扮,并把古代各种不同的舞姿,帮助他安放到戏中去。首先是《嫦娥奔月》,继之又有《红线盗盒》、《天女散花》、《廉锦枫》等等,这些戏李释戡、罗瘿公也曾出谋献策,但总其成者是齐如山。     二十年代,是京剧鼎盛时期,当时都中名角荟萃,各张一军,杨、梅、余称"三鼎甲"最为突出,俟"四大名旦"形成,各自编排新戏为号召,竞争尤烈。当时程有罗瘿公、金晦庐,荀有陈墨香,尚有金菊隐,而梅之新戏皆多半出于齐如山之手笔,尤以当时齐为梅从古装剧而神话剧而言情剧,排演了脍炙人口的《俊袭人》、《洛神》和连续上演的四本《太真外传》,使梅派新戏别具一格,立于不败之地。     一九二八年《晨报》(北平出版)附刊的《星期画报》第一二九期上,刊有顺德罗瘿公所作(俳歌调齐如山)一诗,抄录之下:     齐郎国四十未为老,歌曲并能穷奥妙;结想常为古美人,赋容恨不工颦笑。可怜齐郎好身段,垂手回身斗轻软。自惜临风杨柳腰,终惭映日芙蓉面。颏下蒹蒹颇有须,难为天女与麻姑。恰借梅郎好颜色,尽将舞态上氍毹;梅郎妙舞人争羡,苦心指授无人见。他年法乳看传衣,弟子程郎天下艳。北方已再得倾城,晚有芬芳播玉京;舞衣又藉齐郎授,共道前贤畏后生,双秀门前好桃李,曹穇善才那有此?奇福真堪骄傲世人,封万户侯宁足比;潜光必发待我诗,送尔声名日千里。

书籍目录

本书说明
自序
凡例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来源及变迁
第三章 上下场
关于戏中人之身份的
关于剧中人之行为的
关于场子之地位的
上场
下场
第四章 动作
以曲线表现舞式
美化的动作
以他种动作替代之动作
废去不用各事
背供
同场的背供

内容概要

齐如山(1875-1962)是昆弋腔发源地河北高阳县人,童年时代就养成看戏习惯,后毕业于同文书馆,曾两次去过欧洲,一九一三年回到北京后,开始研究戏剧,著有《说戏》一书,为汪伯唐(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所赏识,并在'正乐育化会'为京剧艺人做过演讲,引起会长谭鑫培、田际云(艺名几霄),以及梨园中人的注意。他原是梅兰芳的观众,看了梅的演出惊为天才,他说梅嗓音圆润,身段优美,扮相俊秀擅长做戏,既有天赋又能

章节摘录

  书摘  国剧与俳倡优伶的关系:  这些年来,文人每逢谈到国剧,则免不了要用俳、倡、优、伶等等的字样,尤其是乐意说优伶二字。这些字眼,与戏剧自然都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大,且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现在把这四个字,在下边分着大略谈谈它。  俳《集韵》及《韵会》,都注为俳优杂剧。史游的《急就篇》则云,倡优俳笑,是一物而二名也。《汉书·霍光传》云,击鼓歌吹作俳倡,注俳优谐戏也。《大和正音谱》云,乐府有俳优体,诡  喻淫虐,即淫词,按诡喻乃行文常法,未必皆淫词,此谓即淫词者,盖谲谏之意,别于正言庄论,兼假通俗语以释之耳云云。综观以上关于此字的注释,大致都是谲谏诙谐的意思,与优字大致相同,《霍光传》所谓俳倡,也就是诙谐的说法,此俳字亦无歌唱之义。余详优字条下。倡《正韵》曰,倡优女乐。《说文》俳字下段注云,以其戏言之谓之俳,以其乐言之谓之倡。《礼记》中《乐记》篇云,一倡而三叹,倡发歇也。《汉书·灌夫传》云,所爱倡优巧匠之属。  注云:倡,乐人也;优,谐戏者也。综合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它只是歌唱的性质,故《乐记》一倡三叹句下之注曰:与唱通。  伶 古云,伶人乐工也,伶伦,古乐师,世掌乐官,故号乐官为伶官。《国语·周语》,伶人告和,注伶人乐人也。《诗经·邶风》,简兮序笺,伶官乐官,伶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  官为伶官,阮元校勘记云,唐《石经》伶作泠,案释文云,泠官字从水,乐官也,字亦作伶,古书中说字应从水之处甚多,不多赘。  综观以上的记载,伶人只可以说是乐工,也可以是音乐家,与后来戏剧的情形不同。  优《正韵》优,调戏也。《左传》襄公六年,宋华弱与乐辔,少相狎,长相优。《汉书·东方朔传》,朔好诙谐,武帝以俳优言之。《晋语》有优施。《史记·滑稽列传》,有优孟、优旃,皆善为  优戏。综观所有的记载,但只是谲谏、诙谐、滑稽,现在的俗语,叫作说笑话、斗嘴、开玩笑。按国剧的要点,是歌唱与舞蹈,这两种情形,它可以说是一点也没有。它的嫡传,是现在说相声的,历来关于此事的记载,最显著者,是优孟、优旅等等几人,大致都是滴谏,就说优孟假扮孙叔敖一节,似乎有化妆的性质,然现在说相声的也往往化妆。不要小看说相声的这一行人,他是千余年以来,就没有断过,永未失传,历朝都有关于他的记载,一直到清朝还是如此。宁寿宫最后层,就有一个小台,与宝座相去不过三四尺,专是为乾隆老年听相声之处。北平数百年来,这行也极为发达,咸丰以后,光绪中叶以前,北平有所谓十三绝、八大怪者,其中多数都是说相声的,我还赶上过一两位。这个优字恒作动词用,但他处不多见,而北平则常常用之,比方戏中小花脸、小生等等,常常设法引观众笑乐,则大家便说他真能优,再如有甲与乙开玩笑,或编一套假词冤乙,乙知是其假造,则恒说他别这儿优着玩儿咧等等的这些话,是常常听到的,这完全是古优字的原义。  似上这四个字,伶与音乐有关系,倡与歌唱有关联,可以说是与现在的戏剧也都有些关联。俳优两行,都只是说话,可以  说是与戏剧没有直接的关系,然却有些间接的关系,就是戏中的丑脚,也有优的性质,处处以引人笑乐为要务。每一本戏中,  都有这样的场子,编剧者有的对此也极为注意,遇到这种场子,都是字斟句酌,用心编制,以图引人笑乐,例如各戏之数板等  等,都是此义,这大概是因袭的古之俳优。不但编剧者如此,演剧者也是如此,稍有本领之丑脚,都讲究要在当场现添引人笑  乐的言语,这个名词叫作抓现哏,这与相声有些相同之点。但这只可以说是后来吸收的,作为插科打诨,引观众笑乐,不是说  戏剧是来源于它,因为它不但不是戏剧的本质,且不是重要部分,因戏中以正生、正旦为重要脚色,而正生正旦绝对不能有此  种举动也。   国剧最初在始创之杂剧,其结构虽比歌舞队较为复杂,但也相当简单,后来慢慢陆续吸收来了许多其他的事情,才变成  了现在之戏。它不但吸收了俳优的诙谐,而且吸收了别的东西也很多,大致举几种如下:   一是兰陵王破阵乐。此种舞唐宋早已有之,但未与杂剧合作,后来杂剧把它收进来,国剧之有脸谱,与此关系极大。   二是 国之舞。按此舞亦早就有之,但系另一舞队,与杂剧无干,到了元朝才加入,所以到现在还传留着 演这个名词。   三是新疆一带的音乐。新疆的音乐歌舞,早就很发达,汉唐两朝吸收的就非常之多,无朝在杂剧中又利用了不少。不过  哪一种是由汉唐两朝传来的,哪一种是由元朝才加入的,若查《元史》,还可以考查出些线索来,现在只凭记忆力,是说不清  了。   四是西南各国之音乐歌舞。元朝地面很宽,与西南各国交往更多,例如阿富汗、俾路芝、波斯、意大利、印度等国都有交往,尤其是印度,来往既多,两国的事情,就难免有彼此同化,戏剧乃社会中娱乐的事情,更是容易彼此利用,所以吸收印度的东西尤其多。例如国剧在元朝就名曰脚色,此色字即来于印度。印度管戏叫作兰喀,即颜色之义,演戏的人,名曰行色者  (此乃德国雷兴博士告余者)。最明显的是南北曲,与印度乐相同之点更多,南北曲的音节与僧人念经的音节,已经有相同之  处,所用的音乐,如饶、拔、鼓、星、唢呐(初名聂兜姜,即由印文译来),海笛(初名聂聂兜姜,俱见《清会典》图),也与和尚用者相同,是可以断定它的来源相同,最微也有相当的关系。   五是吸收了提线戏。吾国之有提线戏,时期也很早,又名提线傀儡。《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都有关于此之记载。宋朝傀儡戏很发达,有悬丝傀儡,走线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等等的分别。悬丝傀儡,即提线戏。据戏界老辈人云,戏剧与提线戏有极大的关系,比如演员上场,念完引子或诗联之后,归座时,如系外场椅(椅在桌前边曰外场椅,椅在桌后曰内场椅),则身体须先向左转,走至椅子前,再往右转,方坐。如系内场椅,则须先往右转,走至桌后,再往左转再坐,倘都向右转,或都向左转,那提线就拧成绳了,到现在受过传授之演员,仍人人如  此,无一或差,此足见戏与提线是有关系的。尤其演员的步法,如武将之抬腿、落足等等,确与提线人子之步法、姿式,都大致相同。   六是跳判官。唐朝就有一种判舞,一直传流着未曾失传,戏中何时吸人虽不得知,大约总在明朝。它的动作与戏中一切  别的动作,都有不同,身段姿式要阔大,而神气态度要紧凑。戏界所谓大身段,小神气。最初是凡有判官之戏,都须要这种动  作。以后净脚所扮之神仙,如《青石山》之周仓,《琼林宴》之煞等等,也有采用如是身段者。   七是脸谱。这种种类颇多,如北齐兰陵王,宋朝狄武襄、五花翼弄、好脸,各种神仙妖怪等等都是,容后边第七章详之一   八是切未。戏中所用的物器,都曰切末,此亦容于第十章详之。   十是踩 。这种最初是来源于西南夷之长矫伎,长矫伎即现在之踩高 。最初踩高 者,只是两腿捆于两木杆之上,还  没有别的服饰,后来扮女子之踩高 者,乃把裤于制长,把真足掩住不露,另在下边绑一付假的小足,所谓三寸金莲,如此不但小足美观,而真人下边多增了几寸假足,更显身体长而袅娜,特别美观,因为踩高 美观,于是戏界扮女于者也来效法它。此事始于西安,因彼处高 会,亦极发达也。由西安戏界,又传到囚川成都、重庆,由重庆又传到北平。西安是何时把它吸收加入,未能详考。而北平则是于乾隆年问,由魏长生于四川带来的,彼时曾以《滚楼》等戏出名,此事见于记载者很多,不必赘述。然这种踩 的装扮及演法,都是变成了写实的性质,实在是已经出了国剧的规矩,所以昆戈班中,至今仍不许用。皮簧  梆子班才有之,然正脚如青衣、闺门旦仍不许用,容后第十章详之。   十一是裤子袄子、戏中庄重脚色所穿的衣服,都是长袖有水袖,是舞衣的性质,这种裤子袄子,都是时装,庄重脚色绝对不许穿,大约是乾隆年间,才吸收加入,此层亦于后边第六章详之。   十二是旗装,这当然吸收的更晚,大致乾隆年间始有,然都是脚色自备,戏衣箱中,到现在还不预备旗袍,此亦于第六章详之。   以上不过只举十几种,其余尚多,因为加入了许多别的东西,便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戏剧。所以目下所演的戏,其规  矩与元朝之杂剧固然不同,就是与明朝之传奇,也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这也是自然的道理,凡一件事情,没有年久不变动  的。杂剧传奇之后,又吸收了许多地方小调,变化成了许多种戏剧,我所考查到的,全国戏剧约有七十余种,我不知道的还不  知有多少。不过这些种腔调,可以说是戏剧吸收的它们,也可以说是它们利用了南北曲的规矩,利用南北曲的规矩较早、变  化早的,便衍成了较完备之戏,俗所谓大戏,利用的晚,刚有戏的规模,尚未完备之戏更多,即俗所谓地方戏、但有的大戏,在一个地区演久了,也可又变成地方戏。

图书封面


 国剧艺术汇考(全二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词条式
  •     工具书,必入。
  •      梁实秋说,“齐先生之于国剧是使用了他毕生的精力,看他从年轻的时候热心戏剧一直到倒在戏院里,真是始终如一地生死以之。”
  •     太帅了
  •     可以作为入门书来打个基础再..
  •     考大学前草读
  •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用的书,是在淘旧书的时候发现的,品相也不错。我看得很仔细,发现了两处错误,可能是印刷错误。然而遗憾的是,当时没意识到它的价值,也只买到了第一册,下册死活找不到,而网上的价格几乎是标价的十倍。
  •     好书。
  •     值得一读
  •     晓畅好读,某些提法颇有意思。(就是碰到“我与兰芳巴拉巴拉”的时候容易出戏。。哈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