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梆文化生态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 怀梆文化生态研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500495215
作者:丁永祥
页数:282页

作者简介

《怀梆文化生态研究》,本书从自然、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讨论了怀梆的生存环境,指出了环境变化对怀梆发展的影响。同时,作者还非常认真地研究了怀梆的内部生态机制,应该说,内部动因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更重要的因素。《怀梆文化生态研究》对怀梆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传承模式等的探讨很有见地,值得重视。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化生态学与怀梆文化生态研究
 第一节 文化生态学
 第二节 怀梆文化生态研究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研究
二 怀梆研究
第二章 怀梆的产生、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第一节 怀梆产生的地区和流行范围
一 怀庆府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二 怀梆的流行范围
 第二节 怀梆的产生和发展
一 怀梆的产生
二 怀梆的发展
三 怀梆的衰败
 第三节 怀梆的审美特征
一 怀梆的音乐特征
二 怀梆的文学特征
第三章 怀庆府自然生态与怀梆发展
 第一节 怀庆府的自然条件
一 怀庆府的气候
二 怀庆府的水土
三 怀庆府的景观
 第二节 怀庆府的物产
一 怀庆府物产的概述
二 四大怀药
 第三节 自然环境对怀梆发展的影响
一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怀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 重要的交通位置促进了文化交流,带动了怀梆发展
三 特定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怀梆的艺术风格
四 优美的自然景观促进了怀梆发展
第四章 怀庆府社会生态与怀梆发展
 第一节 怀庆府村社社会
一 村社结构及功能
二 怀庆府村社民俗
 第二节 怀庆府民间信仰
一 民间信仰
二 祭祀活动
三 祭祀仪式与民间文艺的关系
 第三节 怀商与怀梆
一 怀庆商帮
二 怀商对怀梆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怀庆府文化生态与怀梆发展
 第一节 怀文化圈
一 怀文化的界定
二 怀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 怀庆府多样共生的民间艺术
一 民间音乐
二 民间舞蹈
三 民间戏曲
 第三节 共生态中怀梆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一 共生
二 竞生
第六章 怀梆内部生态机制
 第一节 怀梆戏班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 怀梆戏班动力机制的形成
二 怀梆戏班发展的动力结构
 第二节 怀梆戏班的运作模式
一 专业戏班的运作模式
二 业余戏班的运作模式
 第三节 怀梆传承
一 怀梆传承的传统模式
二 传承机制变化与传承困境
第七章 怀梆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怀梆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形成原因
一 怀梆发展面临的困境
二 怀梆发展困境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怀梆保护的意义、紧迫性和关键问题
一 怀梆保护的意义和紧迫性
二 怀梆保护的关键问题
 第三节 由怀梆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一 怀梆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一 环境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民间艺术在实现民众的精神和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尊重客观规律,从环境人手进行整体性保护
后记

内容概要

丁永祥,男,1965年生,河南武陟人,文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负责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独著、合作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40多篇。

图书封面


 怀梆文化生态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探索保护和优化稀有剧种文化生态途径的有为之作——评丁永祥新著《怀梆文化生态研究》张大新 徐芳芳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强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和强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仲呈祥撰文指出:民族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粘合剂,也是强大的思想能源和精神动力。非遗保护法的出台,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丁永祥先生的《怀梆文化生态研究》一书,从对国家级非遗保护剧种怀梆文化生态的考察和研究入手,探索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在大量田野调查活态资料的基础上,思考由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途径和方式,自觉承担起维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历史使命,藉以唤醒民众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吸引高校师生和社会有识之士主动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可说是一部独具机杼、具有导向和指导意义的理论著作。怀梆作为河南地方戏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他蕴涵着丰厚的中原文化内涵,凝聚着鲜明质朴的地域文化品格。近年来,伴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方式也逐渐朝着以寻求快感和刺激的低俗方向偏转,包括怀梆在内的民族戏曲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以致濒危和消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维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注。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坦斯勒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应当说,文化与生物一样有自身的成长规律。我们通过对文化生态系统的维护,来促进其生长繁荣并延长文化物种的寿命。著名戏曲文化学者康保成呼吁保护传承民族的精华与文化的多样性,要像保护物种一样保护我们的剧种,倡导建立地方性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在这一方面,丁永祥先生可谓是一位身体力行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多年来,他带领学生立足河南、远在浙江、江苏、河北、山西,深入广泛地开展田野调查,走访各地艺人及演出团体,不避艰辛地搜集怀梆的唱腔、剧目,转抄摄录,以获取和掌握第一手鲜活的文本音像材料,并积极与政府文化职能部门协商筹划,制定保护怀梆艺人和怀梆演出团体的有效措施。丁先生通过对怀梆文化生态的整体研究,概括出了非遗保护的一般规律,认为非遗保护应当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着眼:注意维护非遗生存传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着力改善非遗生存的文化空间和传播渠道。这些认识,对于增进非遗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非遗保护机制具有建设性的意义。本书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到怀梆生态方面,着力从自然、社会、文化和怀梆内部机制等方面深入发掘探讨,并以大量鲜活的民俗、戏曲史料作为翔实可靠的论据,从中可见作者迎难而上、锐意创新的学术自觉性。专著论述中反映出的作者扎实宽厚的理论基础、宏大而周严的结构、深入浅出且富有学术思辨色彩的论述语言,既保证了专著的理论档次,也显示出具体而切实的实践指导意义,对怀梆的传承、保护和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保护戏曲的多样性、生态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当下的非遗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从这本厚重、扎实的论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丁永祥先生敏锐的洞察力与执着的求索精神。丁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目标明确,持之以恒,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与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治学方法,为当下学者提供了成功的范式。丁先生的研究以其系统的文艺美学素养为基础,从生态美学的独特视角切入怀梆等地方剧种的保护传承研究,注重文物、文献与田野调查三重证据的有机整合,将怀梆置于多维立体的空间——“怀文化圈”进行考量,对怀梆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传承机制进行综合考察,研究了怀梆的发展规律和保护对策。本书整体框架严谨,治学方法新颖,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与日本非遗保护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给中国地方戏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范式与参照。其著作作为静态的固态文化结晶,丰富了文化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俗话说,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就失去了本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戏曲,必须担负起建立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责任,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和重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性格的崇高历史使命。丁先生致力于地方戏与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传承保护,着力发掘怀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性艺术特征,力图探索和解决怀梆乃至民族戏剧摆脱困境的方式和途径,其对民族戏剧保护传承的执着和卓有成效的努力,足以引起文化界同仁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钦敬和重视。曾任日本参议院文部委员会委员长的田中耕太郎在《文化财保护法详说序》中说:“民族文化的振兴,可以为全人类的交响乐团提供一个乐手,为全世界美丽的庭院奉献一株花木。”应当说,民族文化的弘扬,不仅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要准备,还为陶冶民众情操,重塑人格精神和道德范式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非遗保护、维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立场来考量,丁永祥先生的《怀梆文化生态研究》出版发行的价值和意义,都将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展开逐步显现出来。作者简介:张大新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徐芳芳 河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戏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
  •     《怀梆文化生态研究》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非常值得重视的成果。它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怀梆的学术专著,对怀梆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研究的贡献都是不能忽视的。在对待如何提升非遗研究的理论性问题上,丁先生将文献整理与文物考索、理论建构与田野调查向结合,将其多年从事的生态美学研究融入其中,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研究的体系和模式;在面对如何将非遗研究的具体性与一般性结合起来的问题上,丁先生则选择了怀梆这一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作为最终提炼非遗研究一般规律的典型性案例;在面对如何提升非遗研究的及物性与可信度问题上,丁先生则选择了难能可贵的田野调查方法。藉此,丁先生在《怀梆文化生态研究》中完成了对文化生态、怀梆、非遗研究的三重推进。首先,《怀梆文化生态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研究具有显著的推进意义。诚然,文化生态学并不是丁先生首创,利用文化生态学进行非遗研究丁先生也非第一人。然而,丁先生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生态学、生态美学的研究经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学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见解。自上个世纪末叶,中国学界引进“文化生态学”理论以来,它已被迅速地应用于多个学科的研究。在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其外部的环境关系,而对其内部的生态机制却较少涉及。丁先生颇具独创地认为:“文化发展的生态机制、其内部变量之间的关系等也应该是文化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固然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其内部发展的生态机制才是控导它发展的根本因素。正如一个生物有机体一样,决定其生长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物内部的生长规律,环境只是其外在的决定因素。因此,加强对文化内部生态机制的研究也特别重要。”(《怀梆文化生态研究》第6-7页)此一见解,极其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哲学关于事物发展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论述,进一步完善了文化生态学的外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学具有显著的推进意义。其次,对怀梆研究具有重要的推进意义。怀梆,作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以来受到了一定的关注。然而,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怀梆的源流、特征以及现状等问题上,要么浅尝辄止、不够深入,要么过于零散、不够系统,亟待进行一次系统、深入的研究。《怀梆文化生态研究》作为怀梆研究中的第一本学术专著,系统研究了怀梆的产生、发展、审美特征、环境关系、生态机制等,这对怀梆的发展和保护是极有意义的。在书中丁先生还提出了“怀文化圈”的概念,并结合怀文化圈讨论了整体性保护等重要问题。这对怀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相关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更为可贵的是,支撑这些研究的大部分材料,都是丁先生通过走访、调查研究而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著作中丰富的图片材料也便于我们更为直观认识怀文化以及怀梆。令人稍感遗憾的是,田野调查所得来的怀梆唱腔艺术的声像资料没有录制成光碟,与著作配套出版,这也算是《怀梆文化生态研究》的美中不足吧。再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具有一定的推进意义。著作尽管命名为《怀梆文化生态研究》,但却并没有只停留在怀梆研究,而是以怀梆为个案上升到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照。从怀梆文化生态的研究中,丁先生首先总结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般特征:生活性、群众性、本土性。与生活紧密相连,保障了民间艺术的鲜活性;与群众紧密相连,保障了民间艺术的基础性;根植于本土,则保障了民间艺术的民族性与多样性。丁先生认为,恰是这些鲜活性、民族性、多样性才是民间艺术、非遗的重要价值。认为民间审美趣味低下,应当被同化为“精英审美趣味”的想法,不仅有悖于艺术趣味多样性的原则,也很可能隐藏折射出了阶层分类的区隔心态,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另外,丁先生还通过怀梆文化生态的整体研究,概括出了非遗保护的一般规律,认为非遗保护应当从整生态着眼:注意改善非遗生存的意识环境、维护非遗生存的生活环境、改良非遗生存的物质环境、保护非遗生存的文化空间、爱惜非遗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论断,对于我们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都具有建设性的启示意义。
  •     《怀梆文化生态研究》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非常值得重视的成果。它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怀梆的学术专著,对怀梆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研究的贡献都是不能忽视的。在对待如何提升非遗研究的理论性问题上,丁先生将文献整理与文物考索、理论建构与田野调查向结合,将其多年从事的生态美学研究融入其中,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研究的体系和模式;在面对如何将非遗研究的具体性与一般性结合起来的问题上,丁先生则选择了怀梆这一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作为最终提炼非遗研究一般规律的典型性案例;在面对如何提升非遗研究的及物性与可信度问题上,丁先生则选择了难能可贵的田野调查方法。藉此,丁先生在《怀梆文化生态研究》中完成了对文化生态、怀梆、非遗研究的三重推进。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内容比较详细,研究方向比较新颖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