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外纪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舞台艺术戏曲 > 梨园外纪

出版社:三联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108024893
作者:徐慕云
页数:182页

作者简介

《梨园外纪》记述了20世纪初期活跃于京剧舞台的京剧名伶生活和艺术活动,他们的艺术造诣,成名经过,为人处世的态度,当时的社会兴论以及鲜为人知的轶事,以一系列的生动图景,成为中国京剧发展历史的形象映照。

书籍目录

序     沈达人
梨园撷英
伶界大王谭鑫培之聪明过人处
张荣奎老当益壮
贯大元擅演《永安宫》、《汉阳院》等老戏
冠绝一时之《长坂坡》带《汉津口》
《青石山》之八个马童
南方之琴鼓圣手
红豆馆主文武昆乱无所不能
一出表扬民族英雄的戏剧
点缀新年令节的几出戏
梨园往事
义伶罗葵舫生前两事足述
余叔岩不愿出演的最大原因
电影公司宜于请尚和玉摄制影片
金少山北上后大红的原因
三刘之孝义节
贵俊卿尚在人间耶
罗百岁临危犹作趣语
刘赶三二驴送丧
杨小楼亦崇拜李春来
南北各存一供奉
北平票界中两位呆公子
某王爷演搭桌戏之趣闻
自作聪明反倒弄出笑话
忆刘鸿声之暴卒
梨园风雨
家庭多故,菊朋几步大头后尘遁入空门
因言菊朋的红想起贯大元的潦倒
卧云居士的匿迹与李多奎的扬名
金嗓子坏了
孙毓堃、侯喜瑞染上嗜好太可惜了
伶人与鸦片
王克琴与张勋离合之经过
军阀残杀优伶的残暴行为
徐碧云触犯梨园白虎之忌
梨园掌故
旦角所用之长包头创始于梅巧玲氏
马连良《临潼山》之方靠旗
《战太平》的华云是花云之误
坤伶打炮不宜于唱《玉堂春》
老生老旦之嘎调
大轴戏前休息十分钟的意义
剃头与拔毛为伶人两大苦事
《乌龙院》剧中的金银问题
二十万公帑造就高材生十人
员外、贝勒、候补道
梨园戏馆
老伶工凭能耐吃饭 新艺人靠捧场赚钱
今昔邀角之不同
“戏忙子”与“吃飞的”
新建戏馆有开门破台诸迷信
上海宜于创一昆秦皮黄合演之剧院
民国后伶人身价抬高的原因
几位银行界的捧角家

前言

序                                      沈达人       徐慕云先生是20世纪中叶蜚声戏剧领域的戏曲史论研究家、剧评家、戏曲教育家、京剧艺术资料收藏家。原名徐长廙。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系清末光绪年间拔贡。受家庭熏陶,先生自幼酷爱文学、书法,后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攻读文学专业。大学毕业后,相继供职于《商报》、《大公报》,任副刊编辑,后又担任百代、高亭、大中华等唱片公司收录部主任,负责京剧和地方戏唱片的选录工作。1933年,受聘为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北平市政府文艺专员,1935年因母逝辞职丁忧。抗日战争爆发,先生在上海坚持民族气节,多次拒绝褚民谊邀请,坚决不为日伪工作。1938年以后,历任上海戏剧学校教务长、中华国剧学校校长,培养了关正明、程正泰、王正屏、黄正勤、张美娟、顾正秋、孙正阳、李松年、钟松碧、沈松丽等一批著名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生应中南文化部邀请,由上海移居武汉,与高百岁等筹建中南戏曲学校(后改名武汉戏曲学校),出任教务主任。同年,先生主动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清末以来一千多张戏单、三百多张老唱片,以及一些名演员的书画手迹捐献给国家,为中国戏曲文化建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1966年,武汉戏曲学校停办,先生虽届高龄,仍孜孜于戏曲著述,直至1974年逝世。此外,先生还创作、改编了京剧《赵氏孤儿》、《黑旗刘》、《脱靴辨奸》等历史故事剧。    先生自幼习闻家乡戏曲,在读大学期间即开始钻研京剧,后又师事陈彦衡,探讨谭鑫培演唱艺术,造诣深厚。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由于对戏曲的了解和钻研日深,又在与一些京剧、地方戏名伶的交往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先后编写戏曲论著多种。最早问世者为先生主编的《梨园影事》,1928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初版;后因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经与胞弟徐筱汀共同修订、补充,1933年改由华东印刷公司再版。1938年,先生主编的《中国戏剧史》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1977年台湾世界书局重印了此书。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此书作为“蓬莱阁丛书”之一再次出版,同时上海书店也将此书收录于“民国丛书”,足见其影响深远。躲斋先生在“蓬莱阁丛书”《中国戏剧史》“导读”中指出:《中国戏剧史》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完备的戏剧史,叙述了起自周秦时代的优伶,迄于民国以来的“花部”和话剧。其次,它还非常重视戏剧的演出实践,从表演着眼,以专章详述角色、唱腔、场面、后台等等,成为其一大特色。它又从横的方面,撰述了秦腔、昆曲、越剧、话剧等十一种各地各类的戏剧史。    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先生在《申报》发表了《故都宫闱梨园秘史》159篇,对京剧艺人的观念、行事、艺术均有述评,一些篇章有一定史料价值,成为梨园的趣闻轶事。先生于1924年至1940年,还在《戏剧月刊》、《半月戏剧》、《十日戏剧》、《剧学月刊》、《文化建设》、《梨花杂志》诸刊物发表戏剧评论文章多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生笔耕不辍,与黄家衡合著的《京剧字韵》,195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京剧唱念的阴阳平仄、五音四呼、尖团清浊及所用韵辙,并附京剧常用字汇表。1960年,先生所撰《京剧杂谈》由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京剧各行当的流派,第二部分杂谈京剧唱腔、字韵、韵白、脸谱、化装与靠旗、翎子、髯口、水袖的功用,是一部知识性读物。1970年以后,先生在高龄、重病的情况下,仍用四年多时间写成《京剧音韵字汇》一书,于1979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武汉分会、《长江文艺》编辑部内部出版,为发扬中华戏剧文化贡献了毕生精力。    徐慕云先生的《梨园外纪》,是继《故都宫闱梨园秘史》以后,在《申报》发表的又一部有关戏曲历史的著作。从1939年5月至1940年7月,连载204篇。全文记述了若干京剧名伶的生活和艺事活动,以对表演艺术的记述和评价为主干,也传播了一些京剧的知识。比如先生指出,嘎调有难易之分,《战太平》、《目连救母》中的二黄嘎调需使一长腔,较之《探母》中的“叫小番”要难得多。而且嘎调有软、硬之分,嘎调、半嘎调之分。这就增加了读者对京剧的了解和认识。再如先生谈到金少山与钱宝森同台演出《捉放曹》、《空城计》、《法门寺》时,正值钱宝森倒嗓未复元,金少山就绝不用嗓子啃对方,而是压低调门,让钱宝森得彩后,才偶尔要个好。有一次《龙凤呈祥》演出前,金少山还热心地在后台忙着给龚云甫送饭。声誉越高,架子越低,更不十分重视金钱。金少山为人虽有缺点,但在从艺的这些方面还是给后辈戏曲演员提供了可以学习的先例。     作者对表演艺术的记述,以褒扬为主,但也有比较和批评。比如认为贵俊卿学谭鑫培独有心得,袍带戏《盗宗卷》、《群英会》、《王佐断臂》百看不厌;《卖马耍锏》得谭鑫培琴师孙佐臣传授,更是老谭后的独一人。又如说红豆馆主溥西园学王楞仙功力很深,再从黄润甫学曹操戏,生、净、丑、末无所不能。而且文、武、昆、乱样样精到,全本《宁武关》远胜余叔岩、言菊朋、瑞德宝三人。作者还指出,所谓徐碧云犯梨园白虎之忌是妄诞的传说,徐碧云的失败、潦倒全在自己不思上进;原本容貌一般,唱青衣已属勉强;吸食鸦片,更是自毁面目;行为不检点,被罚苦力,尤为观众所鄙视。对1939年余叔岩违约,未到沪上某堂会出演的原因,作者的判断尤有知人之明。以为虽有无需以演剧维持生计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在于钱金福、王长林等老搭档物故,余叔岩为维护已获盛名,故而不愿草率登台。通过这样深层的心理分析,呈现了艺术家对艺术的严肃、认真态度。在以上种种记述之中,包含着对艺术精粗美丑的鉴别,以及伶人从艺的一些经验教训,颇值得后学者去把握体悟。     此外,全书以活泼、清新的文字娓娓而谈,让读者手难释卷,而无阅读疲劳之感。同时,所记述的京剧伶人生活和艺事活动,又以一系列生动图景,成为近代京剧发展历史的形象映照。     三联书店此次重新整理出版这部徐慕云先生早年的著作,对于帮助后人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界一些名人的艺术造诣、成名经过、为人处世的态度、社会舆论以及鲜为人知的轶事有所裨益。     徐慕云先生之女徐玉华为《梨园外纪》专著出版,嘱我作序。考虑到徐慕云先生的戏曲著述活动主要在20世纪的30年代到40年代,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已经了解不多,故而对先生的生平和著述做了如上介绍。是为序。

内容概要

徐慕云(1900-1974),江苏徐州人,我国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曾学戏于陈彦衡先生,对谭派艺术有过深入研究。20年代末,从事戏曲评论及戏剧史、京剧音韵等研究,著有《中国戏剧史》、《梨园影事》、《京剧杂谈》等书。曾任上海戏剧学校教务长、中华国剧学校校长、中南戏剧学校教务主任等职。在主持“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的戏曲节目选录工作期间,为京剧声乐艺术的资料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徐慕云,这是一个对一般读者来说已经相当陌生的名字,如今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某些历史转折时刻和某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往往会忆起一些旧人旧事,特别是那些发生了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不仅仅是为了温故怀旧,更重要的是知新前行。“梨园外纪”刊于《申报》之“游艺界”专栏,始于1939年5月3日,止于1940年1月7日,主要集中于民国初年京剧界的人和事,有时涉及一些与戏剧有关的政坛人物,也间或论及上海戏剧界的情况。

章节摘录

伶界大王谭鑫培之聪明过人处     今人每以为清季供奉内廷之伶工,处境必异常优裕而尊崇,往往生欣羡之心,实则机械式生活,完全丧失自由;且小心翼翼,大有“伴君如伴虎”之危惧。谭英秀(即谭鑫培)受西后殊宠,居然获得大王贝勒之崇衔,可谓尊崇极矣。惟每值内廷传差,黎明起身时恒作自恨之语曰:“老佛爷总是放我们不过,这么冷的天,这是何苦来呢?”盖谭氏嗜阿芙蓉(鸦片)甚深,平日起床极晏,若遇传差,即不能安睡。有时恐迟到误戏,辄坐以待且,而献艺帝后驾前,又惧或以失眠故,致嗓音失润,有效力不周之罪,不特难邀后赏,抑且将受斥责,于颜面声誉均大有关碍也。老谭之做此语,固见其心细如丝,临事而惧。……

图书封面


 梨园外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近世之戏曲,以演员﹑尤其是“角儿”为中心,实为一种世俗文化。从此意义上讲,戏曲文化,就是伶人的文化。徐慕云先生的《梨园外纪》,是一本颇有价值的介绍清末民国京剧艺人生活艺事的书。这本书由他于1939年至1940年在《申报》上连载的系列文章编辑整理而成。内容上,以对表演艺事的记述评论为主,涉及京剧知识﹑梨园轶事。行文娓娓道来,兼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很具可读性。书中对伶人吸食鸦片的介绍与分析,很是翔实中肯。《伶人与鸦片》一文中,作者细致分析了吸鸦片对旧剧演员的意义。吃“开口饭”者,嗓子是最大的本钱。而艺人一旦成名,各种诱惑也紧随其后。吃喝嫖赌诸“嗜好”中,尤以女色耗精血﹑对嗓子的损害最大,且易招来事端损毁名誉。而人抽上大烟以后,随着烟瘾加深,身体素质下降,心灰意懒,使情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更重要的是,鸦片可以稳定演员的演出状态。鸦片能镇咳,且吸食者长年不生小病。吸食足量后半小时登台,烟力正盛,此时的演员,神完气足。而若不是大戏,烟力完全可以支撑到后台。长此以往,便有了“大烟嗓”一说。有些艺人从小耳濡目染,以为老师在床榻间吞吐甚有气派,唯此方能成为名角儿。于是他们长大成名以后,得意地效仿自己的师父。想来这幅老师半卧半躺﹑且讲且烧消闲自得,徒弟垂手而立﹑恭谨唯诺的授课情景,也真是别致了。然而不少艺人,终究受了鸦片的祸害。自“伶界大王”谭鑫培“奉旨吸烟”以降,生行演员多标榜谭门子弟,在此嗜好上更要向老谭看齐。其中不乏使用不当烟瘾愈深而败嗓者,也有戒烟不得法以致嗓音暗哑失润者。另有老谭之孙谭富英,吸食鸦片后日渐懒散消沉,更受其父驱使驾驭。吸食大烟对演员的扮相也有危害。生行净行尚可以克服,而对于旦行演员则很致命。观众看旦角戏,在心理上对于主角的色相会有一定要求,即使对四大名旦一般的顶级演员也不例外。“五大名伶”之一的徐碧云,原本扮相就不很漂亮,眉宇间带有戾气。染上大烟后逐渐瘦削,扮相就更差了。客观地说,谨慎使用鸦片,才能有“烟嗓”之实,以裨于演出。而只追求虚表,不明真相,则多会有害于演员自己。徐慕云先生是学者出身,写文章分析细致﹑很讲道理。比如他对于余叔岩爽约未赴沪演出堂会,认为余的琴师配角都已凋零,且余经济宽裕,实无登台的必要。再如徐碧云没落的原因,绝不是“三只白虎相冲”的迷信说法,而是徐不求上进的结果。作者不止讲道理,有时还很较真儿。在《自作聪明反倒弄出笑话》一文中,某伶饰《探母》中萧太后,出场后为表现老态,一步一颠佝偻前进。作者不仅从戏理上作了分析和批评,文末更是上升至技艺传承的层次给予“寄语”:“仍以恪守规范,勿越常轨为是。因为一人的乖错为害尚小,倘若后进诸伶,也都争相效仿,以某某为法,那就遗患匪浅了。”看时下一些演员的表演,不幸真的被老先生言中了。无论褒扬批评,归根到底都反映出作者对于梨园事业的一份大爱。在这近五十篇文章中,作者对伶人不仅在艺术上态度严明,在生活为人上也如是。如金少山生活比较挥霍,后又近女色,作者是批评的。而金念旧,礼让杨宝森不“啃角儿”﹑为龚云甫送饭,又为作者所提倡。对于名艺人傲慢不逊,作者多是严肃批评,如郝寿臣的嗜财﹑卧云居士的恃才。同时,作者对事不对人,常隐去艺人的姓名,以“某伶”代之。而褒扬时必定点出所指,以为鼓励。写金少山的败嗓,旨在为其惋惜,亦提示他人自爱。故而文末“对金与两女经过的琐事,也不忍细述了”。作者并不把伶人视作“下九流”的戏子,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希望剧界自爱自强,真正成为社会名流。徐曾任《商报》《大公报》副刊编辑,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收录部主任,上海戏剧学校教务长﹑中华国剧学校校长。他不只以梨园行为友,更是尽力为戏曲事业做着努力。当然,这都是源自他对梨园界的大爱。笔者两年前通读了这本书,尔后又时读时新。除了作为资料与其他材料相互印证参考外,徐慕云先生的作文态度,很让我感慨。能作这类文章者,必然涉猎广泛,且与伶人交往很深。然而作者并不以此卖弄,以名伶八卦招徕读者。文中所述之事,即使不是亲身见闻,至少也是出处分明;所作揣测,也合乎人情事理。这种谦和而负责的态度,自然使读者读来舒适﹑信服。这一点,比某些材料的人与亦云﹑甚至编造故事,要强出许多。作为一个喜爱戏曲艺术的人,究竟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来评价艺人的表演﹑谈论伶人的生活为人?徐慕云的《梨园外纪》无疑提供了一个正面的参考。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要负责任,不能道听途说添油加醋。二是要合情理,合乎人情戏理,不能完全臆想,须有根据。三是要注意学习,外行人一直说外行话就很无趣了。时下政府大力扶持,戏曲界却依然萎靡。究竟有多少人是真心怜爱戏曲事业?又有多少人在做实事?近日京剧忝列《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便有专家出来大谈戏曲是如何的自信,实为不知羞耻。濒死者还谈何自信﹑作为?院团努力排演,学界严肃治学以提供理论支持﹑发掘剧目,培养稳定的观众群,三者具备,国剧才能生存下去。至于科学发展,那还是需要长久探讨的大课题。
  •     在关注徐幕云笔下的梨园旧事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回味一下某个法国人在面对东方文化时的一番慨叹。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的第一章中说道,“总有一天,我们会就我们的愚昧寡闻写一部历史,揭示出我们那种自我迷恋的愚昧性……”他在日本找到了自己迷恋已久的那套符号系统,这些零落的碎片貌似散乱无踪,实则坚不可摧。我很遗憾,他没有来到中国,没有对中国的传统戏剧发表只言片语的观点。事实上,关于中国戏剧在符号系统意义上的谈论早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徐慕云笔下的中国戏坛八卦故事揭示的是另一层符号学的价值。清末徽班进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某种民族气质的传承,同时也将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展现在彼此面前。全书开篇便讲述了老谭(鑫培)心计宛转,改戏保身之故典,个人和权力之间的纠葛始终伴随着艺术的发展史。而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权力策应的背后,作为伶人往事的整个符号体系才得以真正展开。伶人吸食鸦片乃是其中的一桩重要范例,从表演角度而言,“烟嗓”殊称圆润自如,演员吸食鸦片之后精神振奋,亮嗓自然清新高亢。若考察起日常经验来,有为师者授徒,常自怀烟枪,令学生侍候,待学生出师,竟也以此为授业之道待其后人,长此以往,吸食鸦片也渐形成了名角的一大身份表征。在菊坛的历史上,倘若忽视了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则几乎不可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和描述。《梨园外纪》一书,从头至尾俱由这样零散的片段描述所构成,是作者在1939至1940年间为《申报》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这貌似为现代传媒兴起后的资本主义产物,但我宁可将其纳入中国古代诗话体作品的范畴来加以考量。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起,中国人对诗歌(包括词、曲等其他文类)的论述往往和文化人的八卦新闻牵连在一起,密不可分。就一定程度而言,这和现代报刊一样满足了后世读者的窥私欲望,但是从形式上来看,这种不成片断的描述正和其所叙述的事物之间获得了一种充满悖论的的统一性。这种由散乱构成的统一性在暗中吻合了西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毋论其描述的准确与否,而离世界的真相越来越近确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如此看来,尽管两名作者自身几乎毫无相近之处可言,但是徐慕云笔下的梨园和罗兰•巴特笔下的日本确实显出某种类似。中西文化的整合在对于整体性的拆解上获得了彼此的认同,而这一认同本身又充满着空有之间的相悖,这是冥朦之初的神迹。电影《霸王别姬》借伶人故事极言世道沧海桑田,将虞姬饮剑示作终结,暗示了世界和历史的变幻在面对符号结构貌似散乱实则坚硬的体系时那一种无力和决绝。《梨园外纪》中所言国剧盛况在我落笔时刻早已不复旧日,但是世界的符号化则愈发昭然地呈现在人间,所留存下来的,只有文字和影像所建构起来的感伤历史想象。徐慕云著:《梨园外纪》,三联书店,2006年12月,28元。徐慕云著:《中国戏剧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月,24.4元。
  •     想了解过去娱乐圈的事情,就看看吧。反正我是抱着这念头看的。里面也有很多戏台的掌故,看起来很有意思。最近,老看着推陈出新的新戏曲,其实我说,把这些老玩意儿弄明白了继承下去,叫后来人看了不要变了味道是最真。你不能混不吝的就糟蹋了祖宗的好东西,不研究的创新,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犯罪。光环越大的越要注意这个问题。戏曲频道我看就有点糟践东西的意思,说的是发扬,结果把不明真相的群众往沟里带。徐先生也是一个玩闹到痴迷的高级戏曲粉丝,我怎么看这本书,都像一个有点传统文化追求的高干子弟的视角而出。追着角儿转悠,有的就是为了泡演员。群众龙套小粉丝能能握下手,就痛哭,溅一身幸福的泥点子,就回忆好几天……能挤进一个庆功会,就已经乐到不行。高干或高干子弟完全的就是以欣赏的角度看这些演员,不过书中的徐先生是乐的欣赏台上的,有的高干们更喜欢的是台下的床上的不穿衣服的。弄得歌星在床上比在台上还大声才叫到了欣赏的高潮……扯远啦。徐先生的意思还是说的台上是演戏,讲的台下是做人。看戏的唱戏的都一样。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京剧戏迷值得一读的梨园掌故
  •     出现在书中的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对梨园往事感兴趣的可以一读,非常有趣。
  •     给老爸买的,他非常喜欢。因为可以了解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     梨园史话
  •     徐慕云的叙述精彩至极
  •     徐慕云,这是一个对一般读者来说已经相当陌生的名字,如今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某些历史转折时刻和某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往往会忆起一些旧人旧事,特别是那些发生了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不仅仅是为了温故怀旧,更重要的是知新前行。“梨园外纪”刊于《申报》之“游艺界”专栏,始于1939年5月3日,止于1940年1月7日,主要集中于民国初年京剧界的人和事,有时涉及一些与戏剧有关的政坛人物,也间或论及上海戏剧界的情况。
  •     我是外行,看看老梨园的趣闻,只是一种消遣而已。
  •     梨园八卦。八面威风是由将军插八面旗来的?好多某看得人心痒……久闻大名的马连良被批得好多,还说余叔岩总比不上谭鑫培。啊,门外汉惊了_(:_」∠)_
  •     可以了解京剧界名伶的许多秩事
  •     老社送的。好看。相当八卦。
  •     这本书总体来说适合戏剧研究人员阅读,并可作为中国戏剧史的参考资料。很不错。值得推荐。
  •     戏曲
  •     就是写艺人们的事,台上的和台下的,多是谈戏和谈艺,比如角儿们怎么刻苦,怎么红起来,怎么形成自己风格,怎么走了下坡路。看着那么多老戏老人,真是眼馋,可眼馋也没法。    作者也会有揭隐私或者挖苦的时候,有的话说的稍微刻薄了,还故意隐去人名让读者猜,其实一猜就能猜到,也是作者的俏皮处。比如说张伯驹和余叔岩哪里,还有一处,说某角演十三妹和萧太后时几处发挥,纯属自作聪明,我想这个名角指的是尚小云吧。虽然有这些,但多半只对事不对人,细想都不过分。    八卦也要有品,这本书就是如此。
  •     文章短小,读起来有些意思
  •     很多京剧的老故事,很长知识。
  •     我了解的还是太少,所以有不少段子都不太明白。
  •     了解当代文人的现状
  •     书的内容是好的,可惜除了正文中的错别字之外,序言部分尚有重大讹误——沈达人先生在序言里把徐慕云提到的“宝森”与金少山演《捉放曹》、《空城计》等,附会成“钱宝森”(徐全文皆用“宝森”而未提及姓氏,但上下文一望便知当为“杨宝森”)。这些错处也就把整部书的质量打了折扣。
  •     十分有料
  •     记录了许多不知道的京剧界的逸事,很有趣味
  •     梨园圈内人士的评论,值得一读!
  •     旧人的气味
  •     很好的一本书,喜欢戏曲的可以看看
  •     梨園八卦集成。
  •     版印清楚,看起来挺舒服
  •     该书作者——徐慕云先生为20世纪中叶著名戏曲史论研究家、剧评家、戏曲教育家、京剧艺术资料收藏家。书中记述了三、四十年代若干京剧名伶的生活和艺事活动,以对表演艺术的记述和评价为主干,也传播了一些京剧的知识。全书文字活泼、清新,叙事委婉,读来爱不释手。记述伶人艺事和生活场面生动有趣,历历在目,使读者在叹赏的同时更多的了解了京剧发展的历史掌故。该书是京剧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好书!!
  •     很好,了解一些奇闻轶事~
  •     图片很珍贵,总是翻图看。是那个时代的文字。
  •     看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大师名伶们的奇闻轶事,特别长见识。喜欢京剧后读的第一本书,虽然半文言读起来有些费劲,但是读进去就会有种欲罢不能想一口气读完的感觉。非常好的书!!
  •     2010年4月15日 艾书吧 排版从第81至96页翻转。
  •     完全不了解的戏曲圈子 看的也就不知所谓
  •     买的时候没仔细看简介,以为是戏说的书,结果意外的专业,看的时候还是需要些耐心的,但真的很有意思,高于期望值啊。
  •     《广陵散》日日多矣。
  •     价格 还是再便宜点就更好了
  •     想过去伶人的勤奋与悲苦,不禁感叹今天没有上佳演员的原因了~19岁的生日礼物,值得纪念。
  •     很薄的小册子,三联这本书的定价偏高了,卓越的折扣也没有让利到位,不过纸张和印刷还有装帧没得说,是非常不错的。我的文言文水平不是特别好,读起来有些费事,有些文字的确非常的绕口。文章所涉及的人物有些没怎么听过,可能是我不太懂戏曲的缘故。总之,我还是比较喜欢看章诒和的《伶人往事》。
  •     八卦甚多,谭贝勒的急智,言家的混乱,枪毙刘汉臣,张勋骂大会,不一一笔记了。于评议剧目,臧否伶人之外,也抒发了不少兴衰更替,今昔对比的感慨。
  •     有些八卦还是蛮开心的
  •     可惜上一册买完了
  •     梨园掌故,有意思。
  •     措辞,文笔很有古韵。说了好多梨园行的旧事。也能借古通今。角的红也好,败也罢,都是有它的原因的。
  •     非常有趣
  •     文笔不俗,又是本好的梨园八卦。
  •     掌故书,可惜贵了点!
  •     是戏迷的高级八卦材料,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     读着开心 错了也看不出 看作者过了段时日回过头叹息自己之前期待过高也很好玩 主要都是谭派的事情 贬损起来很痛快 清末民初吃戏饭太爱染嗜好了……
  •     不可多得的京剧历史材料,值得一看。
  •     民国时代的娱记啊,八卦而有品。就是文字对现代人来说太文了点。
  •     惊艳的梨园笔记
  •     这个是在做广播编辑工作时看过的,很不错。
  •     你可以了解过去唱戏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生存的。
  •     真实客观 作者生活年代正是京戏鼎盛时期 与众多京剧大师都相识
  •     作者是从民国时代走来的戏曲评论家,对京剧的典故和大师们的趣闻轶事了如指掌,很长见识。别有趣味。
  •     当年看过,快全忘了,一脑子贵圈的八卦来源地之一
  •     很多故人都值得现在的人学习
  •     在取消的订单里,哈哈
  •     徐先生写梨园行的事儿,称得上原汁原味。
  •     纯粹科普,看看热闹
  •     内幕版的,什么内容都是好的,
  •     徐慕云,这是一个对一般读者来说已经相当陌生的名字,如今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某些历史转折时刻和某种文化氛围中,人们往往会忆起一些旧人旧事,特别是那些发生了重要影响的人和事。不仅仅是为了温故怀旧,更重要的是知新前行。“梨园外纪”刊于《申报》之“游艺界”专栏,始于1939年5月3日,止于1940年1月7日,主要集中于民国初年京剧界的人和事,有时涉及一些与戏剧有关的政坛人物,也间或论及上海戏剧界的情况。
    《梨园外纪》记述了20世纪初期活跃于京剧舞台的京剧名伶生活和艺术活动,他们的艺术造诣,成名经过,为人处世的态度,当时的社会舆论以及鲜为人知的轶事,以一系列的生动图景,成为中国京剧发展历史的形象映照。
  •     很多有趣的八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