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舞台艺术戏剧 > 昆曲日记

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
ISBN:9787801843128
作者:张允和
页数:405页

后记

张允和老师与昆曲的情缘,来自她的父亲张吉友老先生的影响,在她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就为她和姐姐请了最好的昆曲老师,从此,学唱昆曲、欣赏昆曲、演出昆曲、研究昆曲,一直伴随着张老师,从不间断。1956年8月,俞平伯先生与致力于昆曲事业的同好,发起并成立了北京昆曲研习社,张允和老师担任联络组组长,她曾经与社长俞平伯先生一起,代表研习社出席了1959年10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一次国宴。在研习社发掘、继承、创作的昆曲演出中,张老师曾先后饰演过四个丑角,《西厢记•寄柬》中的琴童、《金不换•守岁》中的书童、《白兔记•出猎》中的王旺和《风筝误•后亲》中的丑丫头,每逢回忆及此,她都非常得意,用她的话来说:“戏里总要有一个小丑,戏才更有情趣……昆曲中小丑最美。”然而,“文革”中断了研习社对于昆曲的继承和研究工作。1979年,张老师与周铨庵老师等为了恢复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正常活动四处奔忙,在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局的支持下,70高龄的张老师以她高度的凝聚力和组织力,接替俞平伯先生,用柔弱之躯,挑起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大梁,终于在曲社中断15年活动之后,恢复了对于昆曲的研习活动。张老师在位期间,为抢救、保存和发展昆曲艺术,恢复、巩固和壮大北京昆曲研习社,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可谓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作为张老师的学生,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张老师常说,继承、研究昆曲不是几年、几十年的事,而是子孙万代的事。因此,每次曲会,她必着紫色衣服,以表子孙万代之意。八年后,张老9币毅然将社长的职务,让位给了年轻人。人虽退位,但张老师热爱、关心昆曲事业的责任心不减,时常写信给社委会,提出各种建议。每当新春佳节,张老师必有十个曲谜奉献给曲友,一来祝贺节日,二来报以平安。90年代,在龚之水先生和林琼女士的协助下,张老师整理了她的有关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日记,包括“文革”前8年的8本和复社后8年的7本,计40余万字,详细地记录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兴衰,为研究我国的昆曲事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1999年,《昆曲日记》全文录入稿完成之后,张老师把出版权赠给了曲社。2002年春节,我和郭俊琴女士去看望张老师,她的身体已大不如前,频繁吸氧,但见到我们依旧是那样兴致勃勃,话不停口,说到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首,她更是激动万分。她说有几个心愿,一愿在2008年奥运会上应该有代表中国文化的昆曲大堆花,由13支队伍组成:除了12月花神的12支队伍外,还要有一支儿童的队伍,一来中国的农历中有闰月,二来儿童代表昆曲的未来,寓意昆曲代有新生;二愿北京曲社能够主办一个世界昆曲联谊会,团结世界上各个国家爱好昆曲的曲友们,一道为祖国的、世界的昆曲事业贡献力量;三愿《昆曲日记》早日出版,为研究昆曲的同仁提供一些业余曲社的资料。2002年8月14日,张老师带着对昆曲的眷恋,满怀着对昆曲未来的希望离开了我们。我送张老师远行,她仍旧着那件紫色的衣服,头发仍旧那么整齐,容貌仍旧那么端庄。令我感动的是,周有光先生以97岁高龄继续着张老师为之奋斗一生的昆曲事业,为《昆曲日记》的出版而奔忙。经多方联系,语文出版社表示愿意承担出版重任,并邀资深编辑徐军女士做责任编辑,而我被周先生任命为他的联络员。周有光先生多次约我们共同讨论、商量相关事宜;亲自写信邀请有关人士写序言丰富资料;不断询问编辑中的困难。面对诚挚的老人,我们只有加倍的努力,不敢有丝毫怠慢。其间,胡忌先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亲自审阅稿件,电话询问,关怀备至;朱复先生为《昆曲日记》制作曲人名录,不辞辛苦。但《昆曲日记》的编辑工作并非易事,要查阅原文、查找出处、统一格式……不知不觉中,一年的时间飞逝而去,留下太多的遗憾:倪征噢先生不得为书作序而驾鹤归去,朱家■先生也未曾等得《昆曲日记》的问世……今天,我们终于以《昆曲日记》的出版告慰张允和老师,告慰关心、爱护、扶持昆曲事业的前辈们。《昆曲日记》不仅记录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日常活动,还记录了自1956年以来文化部、文化局以及各剧院团对昆曲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记录了海内外曲友对于昆曲事业的执著。《昆曲日记》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补充了建国以来国家对于抢救、继承昆曲事业而不断做出努力的历史记录,弥足珍贵。在《昆曲日记》出版之际,北京昆曲研习社又迎来了第三次大变革,继俞平伯先生、张允和先生、楼宇烈先生之后,主任委员的重任落在了我的肩上。我深知,我和我的社委会成员,都是曲社的孩子,刚刚走过蹒跚学步的阶段,毕竟涉世不深,尚需家长引路,前辈指点。但我们年轻的一代有信心把北京昆曲研习社的工作继续下去,不辜负前辈们的希望。这也是张允和老师的心愿,她希望昆曲事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仅以此书献给敬爱的张允和老师.献给尊敬的周有光先生,献给为昆曲事业奋斗终生的诸前辈,献给即将迎来50岁生日的北京昆曲研习社。向语文出版社,向徐军女士、龚之水先生、林琼女士、胡忌先生、朱复先生,向一切关心、支持昆曲事业的人们致谢。

作者简介

《昆曲日记》主要内容:在这本被人誉为“奇人奇书”的日记里,记录着当年不少文化人所制作的构思奇巧、妙趣横生的曲谜,粗略算算,数十条之多。如谜面“酒阑人散”,谜底为剧名“罢宴”;谜面“老调子”,谜底为曲牌名“前腔”;“赤壁鏖战”的曲牌谜底是“满江红”;而唐诗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张允和制得谜底为两个戏剧人物“关羽、张飞”。日记记载,当年的吴祖光亦曾制谜一联,谜面是三国里的故事“辕门射戟,翼德低头”,而谜底就是故事的结局,竟是这本日记的主人“张允和”,这曲谜要细细琢磨,会让您豁然贯通,不能不感叹制谜人的智慧与幽默。绞尽脑汁去解读曲谜,大有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昆曲日记》一书,不仅记载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活动,还包括各地昆曲领域的大事,是一部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

书籍目录

昆曲日记》序
一份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读《昆曲日记》
待等时来风便
日记正文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附录一 曲人名录
附录二 北京昆曲研习社大事记
永远不落的彩虹
奇人奇书
后记

编辑推荐

《昆曲日记》不仅记录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日常活动,还记录了自1956年以来文化部、文化局以及各剧院团对昆曲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也记录了海内外曲友对于昆曲事业的执著。《昆曲日记》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补充了建国以来国家对于抢救、继承昆曲事业而不断做出努力的历史记录,弥足珍贵。

前言

允和表姐的遗著《昆曲日记》将要出版。表姐夫周有光先生命我写一篇序,把一部分稿件托人带给我读。这些稿本一部分是一九五六年九月十四日到一九五八年八月十七日的。另一部分是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到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读这些日记,给我的感受好像是和表姐对坐长谈一般,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允和表姐自幼爱好昆曲。曾登台演过《牡丹亭•游园惊梦》《玉簪记•茶叙》《西厢记•佳期》等等。中年以后,有时还演丑角,如《风筝误•惊丑》。但又不止于醉心演出。她的精力的更大部分是为喜爱昆曲的人做许多别人不耐烦做的事。如一九五六年与俞平伯先生共同创办北京昆曲研习社,一九七九年为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活动而奔走呼吁,从向文化部、文联提出申请到租借场地、服装,到准备曲社活动时用的签到簿、茶叶等等,可谓事无巨细。许多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曲友大概都会记得,当年每逢演出时,允和表姐总要在家里烧一两样可以凉吃的点心,带到后台。为了昆曲的抢救保存不遗余力,这句话用在允和表姐身上是最合适的。日记中所记载的人差不多我都认识,所记载的事情差不多我都知道,并且其中屡次出现我的名字。例如,一九八○年北京昆曲研习社恢复正常活动后的第二次公演,她记载了全场节目,最后一出《麒麟阁•激秦三挡》朱家潘演秦琼。并且记载着这一次的公演中,最小的演员是《游园》里演春香的樊翠云,是十五岁的初中生。最大的是演秦琼的朱家潘,今年六十七岁,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还有我的名字前加两个字的评语“亏他”,言《三挡》是一出难度很大的武戏。我记得这一次演出的次日我就离开北京到武当山去作地面上文物考察,一个月以后才回到北京。从那时起我知道允和表姐写日记。因为当我不在家的时候,《北京晚报》刊载一篇吴小如先生介绍我们演《麒麟阁》的文章,她给我看,我看完以为是给我的,就揣起来,她说:  “你不要拿走,我还要跟我的日记一起归档。”我才知道,她的日记是含有“档案”性质。这张报纸属于附件,所以要“归档”。她对于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演出实况照片、说明书、通知单、有关的来往信件、录音带、录像带,这些统统归档保存。在《昆曲日记》里肯定还有大量如同这张《北京晚报》一样的附件,同样都是珍贵难寻的历史记录。《昆曲日记》一书,不仅记载了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活动,还包括各地昆曲领域的大事,是一部珍贵的当代昆曲史料。2002年10月27日

内容概要

张允和,1909年生,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能写曲、填词、亦工诗。原籍安徽合肥,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苏州。上海光华大学毕业。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1956年与俞平伯创立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并演出昆曲剧目多种。写有诗词近百首,散文多篇。出版《书的故事》、《多情人不老》,并自编家庭刊物《水》本书是她绝大部分散文的结集。

图书封面


 昆曲日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昆曲曾经靠什么来维系,请读此书。他们曾经如此鲜活与生动,尽管他们不太可能进入昆曲或戏曲史。可惜,日记存在断代的缺憾。相信,日记并不曾断记!
  •     去年秋天去北京昆曲研习社感受昆曲。研习社在校尉胡同的校尉小学里,大厅里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排身段,初秋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教室里,笛师在给新学者拍曲,笛子声想起,整个教室的光线都不一样,一位身材娇小满头银发地老太太走进教室跟大家打招呼,解释最近身体不好没有来,听听大家的念白给大家纠正发音,当时在想张家的充和允和二姐妹大概就是这个气质吧。之前看过合肥四姐妹,相比较这是一本去私人化的日记,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昆曲复兴工作部分,看里面记录老艺人的去世,简单一笔,接到电话/同志,某某某去世了。老艺人尤其是传子辈的艺人,走一个少一个,但那代人的经历让人对待生死尤为平静。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貌似出了新版本 上下两冊 说是增补了一些文章 但本着买原版的目的加上这个便宜就买了 结果感觉意思是这个还不完善 还是新版本好~一次次再版修订 说是增加修订了内容 无非也是为了抬高价钱吧~ 就这吧~当收藏了~
  •     已经想不起来为什么要看了……是个很好的史料库,虽然是流水帐,但觉得颇有趣,怎么做事和事本身都挺有参考价值,十二月花神歧异有趣。前后对《十五贯》的评价差异也很好玩,颇有矮子里拔将军的意思。感觉张允和和张兆和关系不咋样啊……
  •     写得多好啊,可惜就是我生得太晚了,只记了我的一出戏。谢谢老奶奶了!
  •     时代缩影,需要耐心,我略着看了……
  •     只读了一半,以后补全吧
  •     从书中更了解昆曲的兴衰发展史,敬重张老和同批昆曲友,可以说将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昆曲。书中日常琐碎读起来也不会枯燥,不过有些太专业,比如表演身段等等,不怎么懂。
  •     浏览
  •     昆曲的那些优雅沉静又明媚亮丽的好日子,大概随着张允和的青丝白发与滚滚红尘,一去不复返了。
  •     其实最大的念头就是老太太长得太迷人了
  •     不用说了,买的人都知道!好书
  •     张家二小姐的昆曲日记
  •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     琐碎,但有意思
  •     这个老太太的丈夫很帅
  •     纯粹日记,非热血昆曲爱好者所不能得其要领的;我本指望看到更多的旧事温存。而且,不得不说这出版社真是……糟糕
  •     张允和老师很美……这书我看不大懂也`
  •     确实是日记,很琐碎的日常事物,研究价值是有的,看热闹的就算了。
  •     昆曲界似乎很有记日记的传统:吴梅先生著有《瞿安日记》,张允和有这一本《昆曲日记》,连如今的当家闺门旦沈昳丽也经营着一个叫作“沈昳丽的昆曲日记”的新浪微博。虽同为日记,质量却不同,张允和的这本《昆曲日记》是上世纪后半页北京昆曲活动的重要史料,而沈昳丽的微博,百年以后也许只是新浪服务器上的数行电子垃圾(此非贬沈,时代使然尔)。这是一本昆曲的艰难复兴史:文革过后百业待兴,昆曲缺人,缺钱,缺行头,缺观众,缺场地......每一项都要经营筹划,尤其到了后期,在繁忙的工作记录中,几乎每个月都有同行老友离世,在这种环境下为艺术坚持数十年,实在令人敬佩
  •     对昆曲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好书,但是对非昆曲爱好者,基本没用。卓越还是不错的,这本书我发了缺货通知,两周就通知我到货了。说起这本书,我一开始还是听卓越的网友问起的,后来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的出版背景。说是张允和女士生前一直联系许多出版社,但是他们都不给出,婉拒,还是她去世后高龄的老伴周有光帮她完成的这个遗愿。想想这些大师、闺秀,真的都是“最后的”了,不禁让人感慨。本书基本上有点像“流水账”,但是细致地记录了北京曲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文中涉及众多大师大家,作为当代昆曲的资料文献,是极其珍贵的。
  •     曾经迷恋过读昆曲的一段时日。与我而言,昆曲看上去比听上去更美。
  •     有些琐碎,果真是老太太的书。
  •     版式设计、装帧!
  •     昆曲编年史,日记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有个编者
  •     去年在上海大剧院买的,今日才读完。张家四姐妹都走了。不知道以后传说会变成什么样。幸好还有这样的日记存在。
  •     一腔真心的热爱。
  •     这实在不是一本有文彩的书,确实不多的能吸引我连续读完的书。昆曲虽至光绪末年开始衰败,几经凋零,但绝不会消亡,因为他代表一种成熟而极致的中国美。张允和先生蒙业于全福班名旦尤彩云,热爱昆曲,晚年致力于传承昆曲,更做了很多繁琐,“吃力而不讨好的事”,向这位可爱的前辈致敬。
  •     对老一辈曲家的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为名利,只为昆曲!!!
  •     质感不错。。。就是这样。收藏。。
  •     张家姐妹还真是灵气,不枉沈从文先生爱上兆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