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美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书法 > 书法之美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547900802
作者:简墨
页数:182页

作者简介

《书法之美(品读古代书家)》以散文化的优美笔调,品读古代三十四位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无论是生平故事还是艺术风格,均作了感性细腻的分析,对广大书法爱好者及普通文艺爱好者均有启迪。

书籍目录

之一 总有些花朵要牺牲之二 悲痛的飞白之三 灯笼照亮之四 美人羲之之五 谢前谢后之六 比好更好的好女子之七 夫人们之八 徽之的分镜头之九 事事了了之十 可爱之十一 那样的舞蹈之十二 弯下腰去之十三 雪封门之十四 在柳边之十五 一棵树之十六 浣花笺纸桃花色之十七 大江日夜流之十八 提笔就老之十九 孤独的旅梦人之二十 处处黄州之二十一 山谷道中之二十二 孩童“米米”之二十三 无限江山之二十四 另一种彩虹之二十五 心画未成之二十六 闺中翰墨之二十七 雨打风吹去之二十八 如此痈狂之二十九 败笔残生淡笔书之三十 诗人万岁之三十一 谁有我痴之三十二 艮之三十三 温柔的战士之三十四 以诗歌的姿势后记

编辑推荐

  这一年,我把心汁滴进书法艺术里,如同酒鬼泡在酒缸里,沉醉不醒。多年来爱着书法,一直找不到一个好的机会吐口。终于在春天的夜晚,写下第一篇关于张芝的《总有些花朵要牺牲》,一直写到何绍的《以诗歌的姿势》,已是深秋,才将这一场长长的赞美收束——书法有多么美.就有多么值得热爱。我恭呈了。——简墨

图书封面


 书法之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张芝卫铄蔡邕钟繇王羲之谢安谢道韫郗俊王徽之琅琊王氏智永李世民张旭孙过庭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薛涛褚遂良杨凝式苏轼黄庭坚(江西诗派)米芾赵佶蔡襄管道昇唐寅徐渭董其昌王铎八大山人傅山郑燮何绍基张怀瓘《书断》《书估》张芝《笔心论》张壹《非草书》冯武《书法正宗》《蔡中郎集》孙过庭《书谱》刘熙载《艺概 书概》黄伯思《东观余论》梁庾肩吾《书品》李嗣真《书品后》赵炅《淳化阁帖》《宣和书谱》《宣和画谱》陶彭泽吕总《读书评》米芾《海岳书评》《宝章诗访录》《书史》《画史》蔡襄《茶录》《茶经》解于枢《困学斋集》张庚《浦山论画》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
  •     读了,感觉比台湾老者写得好,老者有老者的风度,但荡得太开,明显没话找话,简墨就不同,是实打实在写书法,不但语言优美,更兼行文结实,难得。到底是书画世家,本身也是书法家的缘故,期待这位大陆少有的大才女,下一部《国画之美》出版发行,一定去买!
  •     写书的作家透着骨子里的优雅,是学不来的一种劲儿,她吐口就是诗篇。搜来一篇:孤独的旅梦人他一辈子好象都只是在做一件事:到哪里?到哪里找那么大的纸?……像一个专注于哥德巴赫猜想课题研究的数学家,每日为这个题目所困,又为它痴迷——明摆着没有明天。像一个在明晃晃的大太阳下面旅行在梦里的人。可是,你知道,五代时还没有后来才有的丈二大纸供他使用啊,因而,被逼无奈的他只好选择墙壁这一载体,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搦着制作粗糙的大笔纵横捭阖,来往嘶杀,安排他的笔画,如率百万雄兵,将创作过程(表演)与创作结果(作品)一同奉献给观赏者,哪怕那墙壁刚刚砌好,有些小孩子调皮的细细划痕,还来不及干透,还淋漓着些新鲜的薄泥,到他的脚上,他也顾不得擦去,任它点点与滴滴,凝结在那里,好象旧旧的鞋面上刚刚开败了蔷薇花。而墙壁上,他的书写一直没停,隐隐作痛的笔画像慢慢爬满墙壁的爬山虎,像爬满墙壁的一列一列揩不完的忧伤。他题壁真多啊。大多数寺观的墙壁都被他题满了,寺院就以之为宝,派专人保护;有的寺院知道他的癖好,还专门粉饰壁墙,清扫墙根,等待他的墨宝上墙。杨宾《大瓢偶笔》记载他曾有题壁诗:“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也是十分有意味的诗作。他又有多可爱啊,只要见了光洁的墙皮,就像发狂,立即停下脚步,到处找笔,且吟且书,笔与神会,如入无人之境。好在人家不计较,还拍手欢迎。大环境好。想来,那些多么有幸的墙壁一定因为他的书写而愉快到陡增几枝绿意,而每一列的书写,也必定能像万千条琴弦一样的、鲜嫩的柳枝桃枝,引来万千只蛱蝶,翻飞在侧,丁冬舞蹈欢唱。他是那个荒寒小朝代的春天,一个箭步上到书坛——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坛的话。在那个朝代,他的别名叫做:“书坛的春天”。似乎,一个短短的朝代是一个长长的雨季。似乎,一个朝代只有他一个人在书写。哦,如果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用自己的手摸到那样激情的书写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也许会幸福到一时失语,愣在那里,然后,面壁倚靠着他当日的书写不出声地哭泣……可是,不能够。像他不能够有足够大的纸书写一样,我们不能够有足够大的福气去看和抚摸他的真迹。墙壁都倒塌了,保存最好的残垣外体也已剥落了一百回。那些和他同时代和离他近的时代的人真好,有这种幸福——直到北宋时期还有无数文人书家前往观赏,并留下许多发自内心的赞叹,比如“少师真迹满僧居,只恐钟、王也不如。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冯少吉诗);“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李建中诗);“余曩至洛师,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无一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黄庭坚语)等等。另外,他有几个十分优秀的学生,其中李建中写诗盛赞恩师的书法:“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冯道的儿子对恩师的评价是最高的:“少卿真迹满僧居,只恐钟玉也不如。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他在最后落款时很少用一个名字,有癸巳人、杨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题后也有时是楷书,有时是草书,像他的人一样随意,但水平都极高,所以很多人说他是五代时期书法第一人,是不虚的。关于他的资料和传说那么少,很多他的艺术和生平,我们都无从知晓。猜:他一定是个不怎么不在乎功名的人吧?那样的书写,压根儿没想着办书展、出字帖卖钱吧?一定出于纯粹的喜欢大气磅礴的书写。他一定也是个性格豪放不大在乎穿衣戴帽讲究不讲究的人吧?很男人气的那种人?可是奇怪的是,他留存下来墨迹与帖本,固然一帖一个样子,一帖一个风格和味道,除《夏热帖》稍见狂放外,余者皆内敛,清刚中见淡远,流便中见萧散。仔细读,还见得到一点脸红,和眼神的游移。转而一想,也便明白一二:这肯定只是他向我们亮剑展示的两大书法小宇宙之一,另一个书法小宇宙则是被时间淹没、无法为我们今人所感知的题壁书法,那必是一任天然、撕肝裂胆,给人以强烈的生命感和律动感、足以感天动地的小宇宙。解放手脚的东西,应该比字帖上的好。喜欢他的书体面貌各自不同,还喜欢把玩他书法语言里面那些别具一格的味道——生命的大道,以及别家没有的,世俗的甚至卑下的智慧。他不像我们,困囿于方寸之地,求精的,写熟写结,犹如唐代的写经生;求放的,放浪形骸,一味作惊人貌,还没头没脑“一窝蜂”仿效获奖作品,弄得人人都像多胞胎……更不用说透出大道和智慧——透出浅薄和小心眼还差不多。他出身上层社会,一生都在做官,虽然不至于太高,但也不算低了,可不知为什么还是喜欢乘了酒兴屐痕处处地墙壁上写大字——跟一些十分伟大优雅高贵的才子或领袖一辈子脱不了农民习性一样,他一辈子脱不了在墙壁上写大字的“毛病”。他的小字呢?譬如著名的《韭花帖》。作书过程也是很有趣的。某日(应该是春天吧,否则何来韭花?)午后,他小睡醒来,接到宫中送来的一碟韭花(以时新菜蔬赐给臣下……嗳,这个皇帝有点儿情趣),掐一点尝一尝,非常可口,于是,信笔便写下这张小帖答谢圣上。想一想他在那个时候的心情吧——春日迟迟,睡意未消,飞马报来,却不过是一丁点儿上不得台面的心意,全显出了君臣间那种心照不宣的风雅……走马灯一般滴溜溜转着圈子迷了路不知所往何处的孤儿五代,风云变幻中竟还有着这样一点子“静日绵绵玉生香”的小镇定,真不容易。《韭花帖》问世于唐代谨严书风的笼罩下,却扬起了抒情纵逸的风帆——这个著名的字帖字体介于行、楷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是他在那一瞬间的心情写照,因着这一纸短笺,而定格凝固,为宋人“尚意”书风开启了先河。试想,如果没有《韭花帖》,他写在墙上的狂草大字即便能够流传下来,不过是又一个“张颠(癫)”。但是,我们将这两者像对上两爿半边的镜子一样合在一起时,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圆满的、生动的他。就好像只有《兰亭序》的羲之也是不完整的一样——必须将《丧乱帖》与《兰亭序》合起来,才能真正了解羲之笔意的大好处,以及处事的风流放诞与内心的悲哀沉痛,才能看到一个经历过国破家亡的乱世的羲之形象。他的狂放,上承晋唐风采,是有渊源的,这不假,但是为什么,《韭花帖》却令人很自然地想到了后来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呢?说一点东坡捋一捋:据说东坡谪居黄州时,某夜无眠,起来寻到一个也睡不着的朋友,在承天寺的庭院中散步,月明如水,庭中树影如水中荇藻。他感叹: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短短几十个字,仿佛才起了个头,便煞了尾。那是漫漫尘世中偶然得来的一点闲情。记得林语堂曾说(大意),大多数中国人最喜欢的文人便是东坡,原因无他:东坡最懂得也最能欣赏俗世生活的种种细节之美。这句话似乎可以这样理解:他知道人生无常无奈,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热爱并享受人生间隙里的刹那和谐。《记承天寺夜游》极短,但它比东坡的大多数作品似乎都更能体现这样一种韵致,原因即在于此。同理,《韭花帖》的好也在于此:它虽为短制,韵致却迷死个人。就如那些三两笔挥就的旧文人画,他也是一个木炭上的火星儿般的小过渡段,连接了更加雄伟的两个堪称惊艳的艺术大朝代。但他的《韭花帖》里,不再有同样妙手偶得的《兰亭序》气韵流动的放诞,也不再有唐代法帖浑朴宽厚的气象,弥漫纸间的,是一种静静的心绪律动,以及对尘世漂泊每一步投以的打量眼神。《韭花帖》的这种善于咀嚼生命小景色的特征同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脉相承的。而他的另一名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深得颜真卿《祭侄稿》的神髓,错落有致,气势开张,展开,不用看,便觉有气息以古朴茂雄浑之势扑面而来。他的狂草《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则更加恣肆纵横,变化多端,点化狼藉,线条扭曲不安,偶有声气上的断续,对时局不平的郁悒之态跃然纸上。值得一提的是,《神仙起居法》在草书中时时夹入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十分生动,拘管不住按捺不住的样子,像染过的头发露出隐隐的白发的根,倒叫人生出对白发主人的怜惜来一样,是少不了的一宗莫名其妙的妙处所在。他的糊涂当然是装的,真实的他其实具有三重文化品格:游于儒、释、道之间,或曰风(疯)子,或曰散僧,或曰神仙,在一生中实现了三种角色的转换——仕途生涯中,他有过仕任五代的丰富阅历,其间也穿插有过以心疾理由而退居的多次记载,但都是很短暂的。当然,他有他的理由和路径:他没有像颜鲁公那样壮怀激烈的喷薄血气,也没有像苏东坡那样多次遭贬谪的不平际遇,他只想做一个真正的隐士,所谓大隐隐于市,这很难,因此,他妥协了——这没什么不好的。在官场中度过一生的他,才如鲁公,性如陶令,癖如旭、素,智巧如仪、朔,政治退避不如陶渊明来得利落,甚至不如苏东坡的心理强烈,在功名和书法上他都得以自我保全……他是中国古代书家中一个有个性而多元化生存的文人典范。但是,这不免让我有点担心,对好久以前的他——他这样洞明!在这条道上走下去,不知道是更近还是……更远?他“居洛下十年,凡临宫佛祠墙壁间,题记殆遍”,而书法的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在过程中求得美好的旋律、精神开释……等特点,与禅宗变通佛教规戒也相互映照,融通谐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书等于修行。也因此,佛是不计较的——佛的半边就是个“弗”嘛,程式掩盖不了精神,反是托举。他因这书写的造次修到了禅心自在,像一个肚腹宽宽、愚法声闻的大阿罗汉——人生无常,乱世乖戾,他秉半疯的状貌,半晦的哲学,难得糊涂,左右逢源,却真性不改,终老一生,也算证得道果,属于上天的体恤一种吧。时光潜行,安静得像一只桌角兀立的红苹果,而他手下曾缠绕滋长的那些柔软的黄金,那些我们以为坍塌了、蒸腾着芬芳的字们,是不是,只是穿越了我们的身体,去到了别的地方?……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在最艰难的时刻遇到的刻骨铭心的美
  •     閱後贈友
  •        这样一本书,一定是爱它的便一字一句都爱到骨子里;而不爱的又总觉得哪里看着不顺眼。它像极了世间那些秀外慧中,外表娴静而内心又偏偏带着怎么也甩不掉的天真脾气气派性格的美好女子;她像极了一个专心和最要好的伙伴玩耍着的孩子,彼此之间的一个眼神、一个姿势、一个词、一句话,都心领神会。如果你正巧走近她,她会抬起头向你微微一笑;如果你正巧也看懂了她在说的,她会高兴加孩子气地绵绵不断向你说起那些她爱的,她为之心动的、欢喜和流连的字、书、人和事。
      
       不知不觉中,她就和你说了那么多,她像在说她的家人、爱人,有时讲到那些有着“万年之寿”的纸身上的笔墨间诉说的那些红尘之事,她就忍不住加上她的感叹,一言一句中都是那样真实的爱。她她是真的爱他们,有种横竖都无法改变的偏执和可爱。
      
       就这样,一不小心你们就共处了这么久,你也被她的愉快幸福感染,还忍不住回想着,回想着她起初见到你时悠悠说出的那句“我常常恍惚觉出这个字的好处来----缘”,你不禁感慨,这缘好像已让你们相识了一百年。
      
  •     挺喜欢作者的文笔,可能有的地方太文绉绉了,但是那些古时候的书法家被她写的好可爱
  •     一直喜欢书法,但囿于知识面太窄,没有机会走出去交流学习,此书带给我了另外一个天地。认识了中国书法,认识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对于每一个书法家,她用的引入方式基本是一样的,有点俗套。而且文笔有点华而不实,自己挑了几个自己欣赏的书法家的点评。感觉很一般...
  •     喜欢这本,比较故事化。
  •     那些看不上这本书的高人们,请你们拿出你们的水平,写出好书来泽被我吧
  •       这个女孩子太厉害了,出身好,不是刻苦就能学来的,简墨是极有天赋的那种写作者,似乎不是写出来,而是文章早就存在在那里,她一回眸发现了似的。得承认,世界上就是有这种人,不用学习就会做事。
      力挺!
      搜出一篇贴出来
       一棵树
      
      他是我向往过一百遍的那棵树。
      
      唉,人跟书、跟某一种书体的缘分,和人跟人的缘分是多么地像啊!小时候,如果父亲交到我手里的是一本欧体字帖,我会不会不像今天这样,对书法一阵子热、一阵子凉、总体上说带搭不理的呢?会不会热爱书法如同热爱一棵树呢?
      
      没错,欧体就是这样一棵树。
      
      据记载,他的相貌并不好看,算得上丑陋。这当然也正符合我对于一棵树的审美标准——它完全没必要好看,好看是不好的,对于一种绝顶好的书体来说,如同对于一棵绝顶好的树来说一样。当然,对于一名绝顶好的男人来说,也一样。
      
      他(它)难看,他(它)傻乎乎,他(它)有小恙……就更激发起我对他(它)的怜惜和喜欢,忍不住想照顾到他(它)。很奇怪的性情。这简直是没办法的事。
      
      他虽然丑陋,但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在他年近70岁时,有一次在外出途中,偶尔看见路边杂草丛中有一石碑,于是下马观看,发现是西晋著名书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碑石,他非常喜欢,端详了许久,可是站得时间太久,感到腰酸腿痛,便转身策马上路,走不多几步,又返身回来,舍不得离去,最后干脆以毯铺地,坐在卧碑前三天三夜,细心琢磨领会碑文的风采和神韵……这种笃定的辽远也是一棵好树的徽征呢。倔犟也是。
      
      将字写笃定,反而比动更为不易。何况再加上辽远?
      
      单以那八风不动心的三天三夜的碑前琢磨看,知道了他痴不假,还有就是:他不怕慢。反观当代书法学习,是特别怕慢的——怕死了。多以才气相矜夸的工作室、函授站和培训班雨后春笋似的不断涌现,十天速成的书法班也出现了——好象人人都忙着赶路,慌不择路。那就赶路,用其他可行的方式辅助找工作赚钱去,不要学书法好了,何必来裹乱?就这样,书法从“慢功出细活”变成了“一夜暴富”似的天方夜谭,和学厨师、学修摩托车、学美容美发差不多了。重天资、轻勤奋成为普遍失衡的状况,“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和决心已抛到九霄云外。我个人的不成熟见识:书法是不需要太多天资的艺术,更多时候需要笨工夫,勤奋才是书法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门。羲之临池池水尽墨,米芾临池碎了十万麻笺,吴昌硕刻印烂掉一截手,包括这里说的欧阳询,也曾因繁忙工作的间隙在身上习书太多手指磨破衣裳……事例不胜枚举,这些均为书法史上的顶级大师,以他们的天资,尚且如此勤奋,何况你我?可以说,急功近利、浮躁狂妄的心态在书法领域内表现的尤为明显,这是艺术的大忌讳,需要远远地躲着走的——能多远就多远。因为书法是抒情达意、表现心迹的艺术方式,哪怕一点点不好的蛛丝马迹就会暴露出来,满纸燥气,东挪西跳,张牙舞爪。“快”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节奏,谁跟不上潮流就是落伍,就可笑,没人陪你玩。但是我们忘了,书法是一种很慢的艺术,越慢越好,虽然和时代不相称,却是真实朴拙、一千年都变不了的道理。欧字则是慢中需慢的一种字体,可以令全世界都暂时停一下,因为看到它的那一刻面对的是一个遥远的、无欲无嗔、沉着安祥的灵魂。他不说话,更不说大话——你去看,说大话的人往往做不来大事。因为力气都被说话用光了,将会没有力气走路。还有,说得精神亢奋,连觉都睡不好,别说能力,精力都难以保证,做什么大事?大事就像一个圆球,大话就是锥子和刺,会把要做的事情扎破的。那些行路的勇气就在你的大言不惭里一点点泄露,像气球漏气,最后就瘪了——或干脆爆炸。他把根须深植,在土里慢慢行走,脚步沉实,不吭声——不吭声是最难学的一种语言,很多人一辈子也没能学会。他们总是说得太多:辩白、吹牛、抗争、谄媚;诅咒、恶骂、血口喷人……而所有这些,一概没用。
      
      然而,纵然离开热闹的尘世再远、生发得再慢,一棵树,它总是要被伤害的——你不招惹他(它),他(它)还要招惹你。或者雷击,或者干旱,或者秋风(秋风从来就是利刃一种,它总是无端打开树的美玉之心,将之切割),或者是开放在幽微的黑森林里不知名的、企图耗尽你全部能量的野菌子……或者,干脆就是个人,把长钉子深深地楔入树干,使它流血,而目的不过是要晾几件子家常的衣裳——喏,上帝给每一个的身边都派来魔鬼,以测试那个人是不是天使。这儿的“魔鬼”说的是小人。
      
      而人的成就是特别忌讳小人的。可是,人的大成又是需要小人的——是个悖论吗?有点像,是个非常有意思和意趣的逻辑。你有了点成就之后,不免要沾沾自喜,小人唾液横飞骂声不绝可阻止你的骄傲;你不免要躺倒歇着,小人兜头兜脸泼你冷水,可防止你懒惰;你不免要辗转浮躁场所喝得红头涨脸,小人在阴暗处射出的冷箭,可警醒你保持冷静和安静,去争取更大胜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人是我们的恩人。一棵树也要经历许多,才能把疤瘌长成腱子肉。
      
      他的腱子肉也是从疤瘌长起。
      
      这“疤瘌”就是爱好舞文弄墨的人。这样的事例很多,最希奇的是,某人居然杜撰了一部传奇《补江总白猿传》,内容叙述梁将欧阳纥(他父亲的名字)携妻随军南征,略地至长乐山,其妻为白猿所窃,他历尽艰险,四处寻找,找到白猿居处,设计将白猿杀死。其后妻生子,貌类猿猴事。此故事明显具有嘲谵性质,讥诮他是猿猴之子的顽劣之作,几乎卑鄙。而那时,作传奇以发泄私愤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像一些没有翅膀的人最痛恨翅膀、并以贴近大地诅咒天空为自己的滞涩和臃肿辩护。
      
      这样的“疤瘌”虽然酷肖刀锋,也是一根长长的撑杆呢,有着很强的支持力和反作用力,加上他自身的勤勉,促他不仅一跃而成了一代书法大家,而且在临池之余,不忘专心研究书法理论,坚持不懈,终有双料的大成。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一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他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成为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理论作品。这种严谨、理性和坚强也是好树的品格之一啊。你什么时候、在哪里见过一棵好树长得东倒西歪、如醉酒的人?他总是醒的,并一直向上——身为书法巨擘而醒着,一直向上,不休止,是大不易的事呢。
      
      欧体是尤其需要临摹功夫的字体之一。而临摹的意义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带着镣铐跳舞”,在规矩中寻找自由,正如火车必须始终行驶在铁轨上才不会翻车。临摹中,一点一捺,一撇一顿,程式化的训练是不可少的,舍弃这个过程,书法学习便是空中楼阁。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只有通过机械程式化训练,让古人的技法荟萃于心胸,才能下笔天成,进入良好的艺术创作状态。因此说,临摹的本质实质上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明知是伤害个性,但必须先做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一定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无法超越。这是学习书法臻于化境达成自我风格和自然面貌的必经之路。只有临摹,才能像郑板桥说的慢慢做到“七分学,三分抛”,才能像李可染先生讲的“最大的勇气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而临摹又是一种弹性行为,要有适应能力,如果入不了帖,于己无益,而出不了帖,则徒劳无功。临摹不易,他的字又是最不好摹的,以至于在书法界有俗话说“十欧九不成”,因为,一个不留神,就入了刻板的、类似仿宋字的窠臼,无法自拔,别人也没法拔。那就糟糕透了,像天天见面却依然陌生的朋友,终究成不了彼此的挚爱。
      
      别着急,先读帖吧,读两年再说。沏杯茶,最好再插一朵花在旁边细颈细腰的瓶子里,坐下来,细细、慢慢地背临和意临他的作品——最好是那本被后人称为“唐楷冠冕”的《九成宫醴泉铭》,像一个好爱人似的,与他的精神和灵魂去暗自靠近,去紧密结合。你会发现,他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看上去几乎没有太强的个性,平正,从容,外形柔和,结构沉着,通篇气息初品平淡,细品依旧平淡,里面藏着的斯文气度不是咄咄逼人,而是似有若无地飘散着,如同那些入过《诗经》的细草和香花,有着白露茫茫、森幽无际的河气。摩下去,便觉它每一字都全神贯注,气息畅达,而自己的腕底也有活力开始在静态中潜行游弋,像微风徐来,小泽涓滴,而体内也有什么久久沉睡的东西,被瞬间启动了,催醒了……这个碑帖让人常读常新,足以使一个人心清气平。
      
      “静为燥君”,坐久才思动,静到极处才求动,而妄动、躁动、骚动和冲动,哪一样是好的?静并不是死气沉沉,但可以清幽空灵,池塘生春草,无声胜有声,是充实丰富,是平和宁谧,是风平浪静和万籁俱寂,是仰望等候和蓄势待发……到真正深雄的景色中去,便可知,山无言,水无语,是大美。大梅和尚曾经写过:“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华食有余。住处刚被世人知,更移茅舍入深谷。”其实,真正的隐士内心是渴望那样的音尘绝尽的,正如他曲折地表示出的:他需要安静。这是一切修习的根本。
      
      安静时,合欢花开起来,木吉他弹起来,明月清溪素影,便满眼和色舒颜;浮躁时则烈火烹油,垒石狰狞恶状,到处不堪难抑。我们生活在生活里,心动性起,行为举止,无不随心意起伏张合,一副躯壳,如受役马奔停……实际上,人一旦静下来,声音反而会多起来,本来细微如丝线的风声、雨声和市声,可以更清楚地进入耳朵,同时会发现心里面新鲜的思潮情绪不断浮现。所以说,静并不是空,而是腾空自己,放下一切,在澄怀观道的心灵状态中,能看到本来看不到的和平时视而不见的,感受到原本感受不到的,想到平常想不到的角度与内容……观察变得敏锐,在最平凡中可以有新的发现和洞见,装一大车来,落纸便成云烟。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实在是有如天赐。
      
      而真正持久的东西本质上应该是静的,动是爆发力,转瞬即逝,静才是永久的。就书法而言,总的来说,动得势,但形式应该是静的。静则古,静则守势,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是真正的学书之道。作书静,就有了隐忍,不出夸张之笔,但一定字字飞动,宕逸之气充盈,也才能出来真正的上品。
      
      他的作品里没有任何心绪的波动,没有忧伤或欢喜,没有抗争与激烈,它所散发的安静是如此深厚和浩大,使所有看得到的人都为这种安静所吸引,向这种安静的内里靠拢和深入——这是一种陌生的安静,因为你很难从别的地方寻到,它是非自然的,它是人为的,却如此自然(有些人喜欢装自然纯稚,是最不自然最不纯稚的了。他不装,他就是一笔一笔,团结紧张、严肃不活泼地写他的字,以成年人的样子)……它是一条小溪,蓝色的,无声息,将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相互连接;它也是一条你与自己相遇的小溪,因为在那里流淌的虽然不是你的灵魂,是他的,但因为他是与你相对应的灵魂,因此,你会从中触摸到自己的灵魂。你和他都缄默不语,可是你和他都听得见彼此灵魂的人欢马叫……把书法读懂,把他读懂,就读懂了自己的灵魂。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幸福,作为人的至大的幸福。
      
      相较于其他门类,书法是个十分特殊的例证:艺术之伟大不仅仅在于表现内心的痛苦。在这里,大艺术最终是对灵魂的大慰藉,从大牢笼得大自在。这大自在来自对社会、对生命的敏感,也来自独立特行的人格和寂然自守的孤抱——那根部的孤独,从而达成自我新鲜的、可以摸得到的不朽符号,而在枝头悄然萌动,长成光荣,钤印高古。
      
      学书是多好的事情啊。一用毛笔,人的精神自然集中起来,毛笔柔软多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动隐约深藏的柔软思绪,临摹或创作,慢慢抄写经文、诗句,体味其中的意境和神韵,带来灵性、彻悟、改变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对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沉静作书就是细细消受美好的人生啊。书法同那些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亲亲热热排排坐在一起,并有着相似的本质:麦子,晚霞,鸟鸣,收割后的田野,像一个花旦的蚕豆花,像一台大戏的油菜香……
      
      这自然还是一棵好树的气质:它安静。
      
      几乎是最好的一种气质了。他或者它。
      
  •     书写的不算好,文字有点腻腻歪歪,评论有时用力过度,特点不明朗,摘出一段来恐怕难以分辨出处。更像是论坛帖子,难登大雅之堂。 但选题真好。回顾书家真是一件难得的事,千古风骨,无人继承,未免凄凉,我们是太缺乏这些了。所以还是鼓励一下,加一星吧。
  •       读了,感觉比台湾老者写得好,老者有老者的风度,但荡得太开,明显没话找话,简墨就不同,是实打实在写书法,不但语言优美,更兼行文结实,难得。到底是书画世家,本身也是书法家的缘故,期待这位大陆少有的大才女,下一部《国画之美》出版发行,一定去买!
  •       《书法之美》:让人读得幸福
       我们遇到美好的事物,常常想与异地的好友共之。但许多美好是难以邮寄的,比如月光。深山清潭,掬水月在手,最想捧给远方的一个人,但怎么能够,没有一个邮局会办这样的业务。这时我们会有“不堪盈手赠”的轻叹。但又有人说了“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这里晴好,那里风雨,又怎能共婵娟?
      不过有了书,这种美好的赠予成为可能。落雪之日,风雨之夕,我们正可以关掉手机关掉电脑,关掉鸢飞戾天的翅膀,关掉经纶世务的皮鞋,捧一本好书,在温暖的字的流域里,静静接受一种生命应该获得的美好赠与。
      《书法之美》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是值得人暂时关掉外部世界的。中国人感知自己民族纯粹的美,在这个时代应该视作是自己对自己的挽留,如果自己都不挽留自己,我们在这个时代就没有一点位置了。
      有人说了:挽留?别吓唬人了,我失去什么了,我小日子过得不错呢。
      失去了什么?失去了蓬勃和热情,只有天知道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变得这样累、灰、和无趣。
      真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样下去我们民族传承五千年的文明薪火真的就要在我们的手里熄灭了。我们必须向回看,必须重寻我们古典中国那种贵重与典雅,向回看与其说是重寻我们的先辈不如说是重寻我们的童年,昨日那些脚窝里都盛满了我们古典文明的月光。
      在重寻古典的道路上我们发现了这部如良宵明月一样皎洁澄明的好书,《书法之美》美就美在她的中国气息,如空谷幽兰,有王者之气,芳华浸百页,翻书指亦香。
      书法是我们民族非常独特、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两千年,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每个时代都有名家圣手让这朵墨色奇葩绽放出摄人心魄的美。书法在我国是那种有点像宗教的东西,她拥有规模巨大的信众,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她被无数中国人喜爱着。她馥郁的墨香正是我们民族最经典的那种集体气味。更重要的是书法所散发的中国芬芳非常纯净,没有受到任何西方气味的沾染。
      不是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可以入侵的,我们的书法艺术西方就丝毫入侵不了。它的纯美气息一如千年前,它静如处子但深层的力量却是如此强大,强大到像一个森严壁垒。西方不但没有能力入侵她,反过来她还可以反衬出西方的浅薄和粗鄙。在我们皈依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寻到书法这样没染上一点西方气味的艺术门类对我们来说是太宝贵了。
      我们随着简墨的文笔看看书法里的东方之美。真正伟大的艺术可以让人获得片刻的解放,同时也发出对自由的永恒呼唤,这就是艺术最动人心魄的地方。在简墨的纵横挥洒中,我们处处能够感受到这种解放的快感。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就是那些黑暗历史里艺术家们的光明小传。简墨用她清纯美丽的笔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伟大书法艺术家的形象,这种塑造完全迥异于别的传记文本,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史无前例的。你看到《美人羲之》了吗?你看到《孩童米米》了吗?这样的称谓这样的形象是不是从来都没有过?他们在发黄的史册里是王右军和米南宫,但是一个大官儿、一个小官儿与那伟大作品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只有美人的称呼才配《兰亭》,只有孩童的小名才配《蜀素》,大师解放了艺术,简墨解放了大师,她把他们从官本位解放到人本位。这样的、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形象书里还有好多,我们在简墨的诗意诉说里看不到黑暗历史投射到大师脸上的阴郁,却看到大量明媚孩童、少年和青年的形象,这不是历史的真实,却是艺术的真实,是和伟大作品相匹配的艺术真实。那血气方刚的少年颜真卿,那风骨俊朗的少年柳公权,那冷峻倔强的少年欧阳询,那善良厚道的少年苏东坡,那侠骨柔情的少年郑板桥……不都是那些伟大作品最神似最理所当然的主人翁吗?少年们都叛逆了他们的历史、叛逆了他们的官印向我们走来了,这是艺术的归途,这是心灵的夏令营。
      除了那些少年,这部书还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女书家的形象。在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里,她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可能被完全低估了。其实中国书法之美有两个源头,一个是钟繇开创的方正硬朗的阳刚之美,一个就是卫夫人开创的妍媚幽丽的阴柔之美,徒弟王羲之大名鼎鼎,而师父却声名寂泯,这不是很不公平吗?
      这本书另一个极具特色的地方是还原了许多在史上备受争议的“污点”书法家的真实面貌。简墨是一个非常有侠义心肠的人,在墙倒众人推的手森林里她的手在墙的另一面,这是最可敬的。她写了赵孟頫写了赵佶写了董其昌,给了他们的艺术应有的评价。“两赵”无疑是艺术史上宗师级的人物,宋的寂灭是儒式王朝螺旋式兴替轨迹里的一个必然的波段,要人家艺术家负什么全责?
      光阴转,人已缈,岭外音书绝,明日隔山岳,简墨描写的那些可亲可敬的大师们现在也许离我们已经很远,但她却把他们的影子夹在我们的书页里。《中秋帖》、《快雪帖》、《寒食帖》、《松风帖》、《蜀素帖》里那些出尘弃俗的墨迹,我们完全可以看成那就是当年大师们写在明镜台上的身影,多少有点想象力的人都可以从他们垂露悬针的身形后看到昨夜的风与月,都可以在藏锋露锋的手势里闻到当年的诗与酒。感谢墨吧,这种物质的化学属性非常稳定,它是显影液,历经千年仍把大师的身影和手语忠实地显现在纸绢上。这些伟大的身影时时提醒我们我们背后的文化山脉是多么雄伟和绵延,我们应该是这个星球上最应自信和自尊的一群呀,我们的民族就是那个在别人不识字时就写字像写诗的民族。只要我们不自弃,哪有什么能弃你我?我们应把自己的影子贴在我们民族自己文化大师的影子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简墨的《书法之美》如月光的潮汐把从汉到清30多位书法大师都邀请到一起,为我们补了一堂传统文化课。因此,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本可以一辈子断断续续读的书。她邮寄的月光美得让人沉醉和幸福。
      感谢简墨。
      
  •     很遗憾不能欣赏书法~~
  •     2014-10-06 三星半。作者文笔好,对书法书家情感丰沛,书法方面也不是泛泛水平,因而读的愉快。但人物生平等史实角度有些地方存在问题。
  •     如厕书。
  •     没什么意思。就是每个人物后面有一副TA的碑帖,其他的介绍一股子的矫揉造作
  •     作者写得有点太苏。但是把一个闪亮亮的人物和他的生平、帖子背后的故事拎出来,对激发我这种门外汉的兴趣还是很有帮助的,用来普及很不错。
  •       写书的作家透着骨子里的优雅,是学不来的一种劲儿,她吐口就是诗篇。
      搜来一篇:
      孤独的旅梦人
      
      他一辈子好象都只是在做一件事:到哪里?到哪里找那么大的纸?……
      
      像一个专注于哥德巴赫猜想课题研究的数学家,每日为这个题目所困,又为它痴迷——明摆着没有明天。像一个在明晃晃的大太阳下面旅行在梦里的人。
      
      可是,你知道,五代时还没有后来才有的丈二大纸供他使用啊,因而,被逼无奈的他只好选择墙壁这一载体,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搦着制作粗糙的大笔纵横捭阖,来往嘶杀,安排他的笔画,如率百万雄兵,将创作过程(表演)与创作结果(作品)一同奉献给观赏者,哪怕那墙壁刚刚砌好,有些小孩子调皮的细细划痕,还来不及干透,还淋漓着些新鲜的薄泥,到他的脚上,他也顾不得擦去,任它点点与滴滴,凝结在那里,好象旧旧的鞋面上刚刚开败了蔷薇花。而墙壁上,他的书写一直没停,隐隐作痛的笔画像慢慢爬满墙壁的爬山虎,像爬满墙壁的一列一列揩不完的忧伤。
      
      他题壁真多啊。大多数寺观的墙壁都被他题满了,寺院就以之为宝,派专人保护;有的寺院知道他的癖好,还专门粉饰壁墙,清扫墙根,等待他的墨宝上墙。杨宾《大瓢偶笔》记载他曾有题壁诗:“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也是十分有意味的诗作。他又有多可爱啊,只要见了光洁的墙皮,就像发狂,立即停下脚步,到处找笔,且吟且书,笔与神会,如入无人之境。好在人家不计较,还拍手欢迎。大环境好。
      
      想来,那些多么有幸的墙壁一定因为他的书写而愉快到陡增几枝绿意,而每一列的书写,也必定能像万千条琴弦一样的、鲜嫩的柳枝桃枝,引来万千只蛱蝶,翻飞在侧,丁冬舞蹈欢唱。
      
      他是那个荒寒小朝代的春天,一个箭步上到书坛——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坛的话。在那个朝代,他的别名叫做:“书坛的春天”。
      
      似乎,一个短短的朝代是一个长长的雨季。
      
      似乎,一个朝代只有他一个人在书写。
      
      哦,如果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用自己的手摸到那样激情的书写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也许会幸福到一时失语,愣在那里,然后,面壁倚靠着他当日的书写不出声地哭泣……
      
      可是,不能够。像他不能够有足够大的纸书写一样,我们不能够有足够大的福气去看和抚摸他的真迹。
      
      墙壁都倒塌了,保存最好的残垣外体也已剥落了一百回。
      
      那些和他同时代和离他近的时代的人真好,有这种幸福——直到北宋时期还有无数文人书家前往观赏,并留下许多发自内心的赞叹,比如“少师真迹满僧居,只恐钟、王也不如。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冯少吉诗);“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李建中诗);“余曩至洛师,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无一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黄庭坚语)等等。另外,他有几个十分优秀的学生,其中李建中写诗盛赞恩师的书法:“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冯道的儿子对恩师的评价是最高的:“少卿真迹满僧居,只恐钟玉也不如。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他在最后落款时很少用一个名字,有癸巳人、杨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等,题后也有时是楷书,有时是草书,像他的人一样随意,但水平都极高,所以很多人说他是五代时期书法第一人,是不虚的。
      
      关于他的资料和传说那么少,很多他的艺术和生平,我们都无从知晓。猜:他一定是个不怎么不在乎功名的人吧?那样的书写,压根儿没想着办书展、出字帖卖钱吧?一定出于纯粹的喜欢大气磅礴的书写。他一定也是个性格豪放不大在乎穿衣戴帽讲究不讲究的人吧?很男人气的那种人?
      
      可是奇怪的是,他留存下来墨迹与帖本,固然一帖一个样子,一帖一个风格和味道,除《夏热帖》稍见狂放外,余者皆内敛,清刚中见淡远,流便中见萧散。仔细读,还见得到一点脸红,和眼神的游移。转而一想,也便明白一二:这肯定只是他向我们亮剑展示的两大书法小宇宙之一,另一个书法小宇宙则是被时间淹没、无法为我们今人所感知的题壁书法,那必是一任天然、撕肝裂胆,给人以强烈的生命感和律动感、足以感天动地的小宇宙。解放手脚的东西,应该比字帖上的好。
      
      喜欢他的书体面貌各自不同,还喜欢把玩他书法语言里面那些别具一格的味道——生命的大道,以及别家没有的,世俗的甚至卑下的智慧。他不像我们,困囿于方寸之地,求精的,写熟写结,犹如唐代的写经生;求放的,放浪形骸,一味作惊人貌,还没头没脑“一窝蜂”仿效获奖作品,弄得人人都像多胞胎……更不用说透出大道和智慧——透出浅薄和小心眼还差不多。
      
      他出身上层社会,一生都在做官,虽然不至于太高,但也不算低了,可不知为什么还是喜欢乘了酒兴屐痕处处地墙壁上写大字——跟一些十分伟大优雅高贵的才子或领袖一辈子脱不了农民习性一样,他一辈子脱不了在墙壁上写大字的“毛病”。
      
      他的小字呢?譬如著名的《韭花帖》。作书过程也是很有趣的。
      
      某日(应该是春天吧,否则何来韭花?)午后,他小睡醒来,接到宫中送来的一碟韭花(以时新菜蔬赐给臣下……嗳,这个皇帝有点儿情趣),掐一点尝一尝,非常可口,于是,信笔便写下这张小帖答谢圣上。想一想他在那个时候的心情吧——春日迟迟,睡意未消,飞马报来,却不过是一丁点儿上不得台面的心意,全显出了君臣间那种心照不宣的风雅……走马灯一般滴溜溜转着圈子迷了路不知所往何处的孤儿五代,风云变幻中竟还有着这样一点子“静日绵绵玉生香”的小镇定,真不容易。
      
      《韭花帖》问世于唐代谨严书风的笼罩下,却扬起了抒情纵逸的风帆——这个著名的字帖字体介于行、楷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是他在那一瞬间的心情写照,因着这一纸短笺,而定格凝固,为宋人“尚意”书风开启了先河。试想,如果没有《韭花帖》,他写在墙上的狂草大字即便能够流传下来,不过是又一个“张颠(癫)”。但是,我们将这两者像对上两爿半边的镜子一样合在一起时,我们才看到了一个圆满的、生动的他。就好像只有《兰亭序》的羲之也是不完整的一样——必须将《丧乱帖》与《兰亭序》合起来,才能真正了解羲之笔意的大好处,以及处事的风流放诞与内心的悲哀沉痛,才能看到一个经历过国破家亡的乱世的羲之形象。
      
      他的狂放,上承晋唐风采,是有渊源的,这不假,但是为什么,《韭花帖》却令人很自然地想到了后来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呢?
      
      说一点东坡捋一捋:据说东坡谪居黄州时,某夜无眠,起来寻到一个也睡不着的朋友,在承天寺的庭院中散步,月明如水,庭中树影如水中荇藻。他感叹: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短短几十个字,仿佛才起了个头,便煞了尾。那是漫漫尘世中偶然得来的一点闲情。记得林语堂曾说(大意),大多数中国人最喜欢的文人便是东坡,原因无他:东坡最懂得也最能欣赏俗世生活的种种细节之美。这句话似乎可以这样理解:他知道人生无常无奈,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热爱并享受人生间隙里的刹那和谐。《记承天寺夜游》极短,但它比东坡的大多数作品似乎都更能体现这样一种韵致,原因即在于此。
      
      同理,《韭花帖》的好也在于此:它虽为短制,韵致却迷死个人。就如那些三两笔挥就的旧文人画,他也是一个木炭上的火星儿般的小过渡段,连接了更加雄伟的两个堪称惊艳的艺术大朝代。但他的《韭花帖》里,不再有同样妙手偶得的《兰亭序》气韵流动的放诞,也不再有唐代法帖浑朴宽厚的气象,弥漫纸间的,是一种静静的心绪律动,以及对尘世漂泊每一步投以的打量眼神。《韭花帖》的这种善于咀嚼生命小景色的特征同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脉相承的。
      
      而他的另一名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深得颜真卿《祭侄稿》的神髓,错落有致,气势开张,展开,不用看,便觉有气息以古朴茂雄浑之势扑面而来。他的狂草《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则更加恣肆纵横,变化多端,点化狼藉,线条扭曲不安,偶有声气上的断续,对时局不平的郁悒之态跃然纸上。值得一提的是,《神仙起居法》在草书中时时夹入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十分生动,拘管不住按捺不住的样子,像染过的头发露出隐隐的白发的根,倒叫人生出对白发主人的怜惜来一样,是少不了的一宗莫名其妙的妙处所在。
      
      他的糊涂当然是装的,真实的他其实具有三重文化品格:游于儒、释、道之间,或曰风(疯)子,或曰散僧,或曰神仙,在一生中实现了三种角色的转换——仕途生涯中,他有过仕任五代的丰富阅历,其间也穿插有过以心疾理由而退居的多次记载,但都是很短暂的。当然,他有他的理由和路径:他没有像颜鲁公那样壮怀激烈的喷薄血气,也没有像苏东坡那样多次遭贬谪的不平际遇,他只想做一个真正的隐士,所谓大隐隐于市,这很难,因此,他妥协了——这没什么不好的。在官场中度过一生的他,才如鲁公,性如陶令,癖如旭、素,智巧如仪、朔,政治退避不如陶渊明来得利落,甚至不如苏东坡的心理强烈,在功名和书法上他都得以自我保全……他是中国古代书家中一个有个性而多元化生存的文人典范。
      
      但是,这不免让我有点担心,对好久以前的他——他这样洞明!在这条道上走下去,不知道是更近还是……更远?
      
      他“居洛下十年,凡临宫佛祠墙壁间,题记殆遍”,而书法的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在过程中求得美好的旋律、精神开释……等特点,与禅宗变通佛教规戒也相互映照,融通谐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书等于修行。也因此,佛是不计较的——佛的半边就是个“弗”嘛,程式掩盖不了精神,反是托举。他因这书写的造次修到了禅心自在,像一个肚腹宽宽、愚法声闻的大阿罗汉——人生无常,乱世乖戾,他秉半疯的状貌,半晦的哲学,难得糊涂,左右逢源,却真性不改,终老一生,也算证得道果,属于上天的体恤一种吧。
      
      时光潜行,安静得像一只桌角兀立的红苹果,而他手下曾缠绕滋长的那些柔软的黄金,那些我们以为坍塌了、蒸腾着芬芳的字们,是不是,只是穿越了我们的身体,去到了别的地方?……
      
  •     听同事推荐的,难得一见的好书,这么富有内涵文笔又优美扎实的艺术类品鉴书,近年来我第一次读到,我买了10本,分送朋友。
  •     豆瓣猜给推荐的,不是喜欢的那一种啊
  •       张芝
      卫铄
      蔡邕
      钟繇
      王羲之
      谢安
      谢道韫
      郗俊
      王徽之
      琅琊王氏
      智永
      李世民
      张旭
      孙过庭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薛涛
      褚遂良
      杨凝式
      苏轼
      黄庭坚(江西诗派)
      米芾
      赵佶
      蔡襄
      管道昇
      唐寅
      徐渭
      董其昌
      王铎
      八大山人
      傅山
      郑燮
      何绍基
      
      张怀瓘《书断》《书估》
      张芝《笔心论》
      张壹《非草书》
      冯武《书法正宗》
      《蔡中郎集》
      孙过庭《书谱》
      刘熙载《艺概 书概》
      黄伯思《东观余论》
      梁庾肩吾《书品》
      李嗣真《书品后》
      赵炅《淳化阁帖》
      《宣和书谱》《宣和画谱》
      陶彭泽
      吕总《读书评》
      米芾《海岳书评》
      《宝章诗访录》
      《书史》《画史》
      蔡襄《茶录》
      《茶经》
      解于枢《困学斋集》
      张庚《浦山论画》
      董其昌《容台集》《容台别集》
      《画禅室随笔》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