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之色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收藏/鉴赏 > 瓷之色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513401296
作者:马未都
页数:299页

作者简介

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喜欢就事论事。研究瓷器是这样,研究者喜欢以包围之势将对象看穿,而不顾其生成的原因以及周围的环境。瓷器颜色缤纷,成长分先后,有的贯穿始终,有的昙花一现;过去我常常被其苦恼,弄不明白,遂惦记在心,终于有一天柳暗花明。
我开始知道文化不可单一形式,陶瓷同样也是。科学、文学、美学、哲学乃至玄学都为此层层加码,让简单包涵玄妙,使单色成为五彩。而成功表达这一成就,个人就显得力不从心,语言苍白。偶然一天,看见墙上悬挂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顿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瓷之色亦如是。

书籍目录

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釉
唐代邢窑
宋代定窑
辽白·金定
元代枢府釉
永乐甜白
德化白瓷
乌衣巷口夕阳斜 黑釉
德清黑釉
唐代黑釉
耀州黑釉
河南黑釉
宋代建盏
宋代墨定
磁州黑釉
山西黑釉
辽代黑釉
金元黑釉
永乐黑釉
康熙乌金釉
春色满园关不住 青釉
原始青瓷
汉晋青瓷
隋代青釉
越窑·秘色瓷
柴窑
耀州窑
雨足郊原草木柔 青釉
玉碗盛来琥珀光 酱釉
摘尽枇杷一树金 黄釉
春来江水绿如蓝 绿釉
百般红紫斗芳菲 红釉
影落明湖青黛光 蓝釉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官釉
淡妆浓抹总相宜 色斑釉
四时佳兴与人同 仿生釉

编辑推荐

《瓷之色》是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概要

马未都,汉族,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同时出土的另一件黄釉盖罐,整体由跳刀纹呈波浪形。跳刀纹装饰由宋人创造,本是制作时的缺陷,却被工匠化腐朽成神奇,成为宋代独具特色的装饰手段。跳刀纹在日本被称为飞白纹,源于中国书法技艺的一支。两件作品其黄色正,满饰均匀,追根寻源,与近些年在河北定窑遗址中出土残片近乎一致,推测定窑作品当妥。定窑受邢窑影响由唐历五代进入宋以来.白色是其大旗,猎猎作响,其它如黑、酱、绿、黄等杂色,无法加入主流队伍,仅凭一腔热血,不计荣辱,尾随前行。大同市博物馆藏有一件黄釉素梅瓶,其造型凸显宋金时期梅瓶之优美,翻唇细颈,丰肩瘦腹,有意思的是其釉色虽鲜艳但不均匀,与常见同期黄釉有异,似有意而为。追求釉色之匀是陶瓷工艺的一惯目标,但当目标达到,工匠们又另生心计,以可控不匀又向均匀挑战。正是这条思路,让中国陶瓷在攀登古代美学的高峰上独僻蹊径,鲜花盛开。有元一代,黄釉不得统治者欣赏,悄没声地走到舞台幕后,等待再次登台的机会。黄釉的退缩,可能预示着大变革的到来,如同黎明前短暂一瞬的黑暗,母腹中躁动不安的胎儿。

图书封面


 瓷之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转自本人微博[@子冯的书架]-一周一阅06期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说马未都的书好,也经常看到有人说他不好。说好的人基本都是文化受益者,就是很多东西以前不知道,让马先生一说,就长知识了。说不好的人很多都是文艺青年,或者是伪文艺青年。这些人有的真有学识,觉得马先生讲得很浅。有的纯属是在装,看过几页季黄先生、畅安先生的东西,就以为自己是真文人了,看不起马先生。其实这里没有谁对谁错,关键是立意问题。马未都的书实际上还是以普及文化、推广文化为主,比如说《说收藏》《醉文明》等大部头的书,都是在宣传我们民族正在失去的文化。而季黄先生、畅安先生的东西很大一部分是学术性的,或者是随笔抒情的内容。二者不可相提并论。其实我在小的时候,家里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根本谈不到收藏。当然自己更没有这种爱好,唯独喜欢看书写字。真正爱上收藏与鉴赏是在大学时代。你可能以为我会说,因为看了马未都的节目。那就大错特错了。有一次我在一家书店里闲逛,那家书店正在甩货。厚厚的书堆中有一本大部头的精装书一下就吸引了我,内容是古玩收藏方面的,还是全彩印刷。我只花了三十多就把它买了下来。那本书很厚,我也没有完整时间去看。里面从陶、瓷、玉、木、金属、漆、珐琅、杂项等一一列举,内容非常丰富,我一时间大开眼界。后来有一天,我偶然看到里面有一张精美的图片,内容是一件圆明园的瓷瓶。我仔细看着这件瓷瓶的纹理,忽然被下面一行小字吸引了。上面写着,成交价¥1600万(年光岁旧,记不清了),收藏者马未都。对于一个寒酸的大学生来说,一千多万真不知道是什么概念,我遂被这位“马未都”先生的阔绰震惊了。亦因如此,我才开始搜集此人的信息,再后来开始看他的节目。马先生是老北京,说话很有腔调,总带着一股幽默感。同袁腾飞、纪连海他们这些人一样,满嘴京片子。你有时候听他讲东西不像在授课,倒像是唠嗑。他是一种典型的“虫子”出身的收藏家,就是很钻的那种,不似豪门阔少挥金如土,搬回家来看都不看一眼。这让我想起了老北京的琉璃厂、老天津的沈阳道。有一类人天天“住”在里面,是不是宝贝都得瞅上两眼。遇见赝的自己不买,也捎带劝劝别人。遇见好的不着急,非要冷嘲热讽一番,然后使劲砸价,最后还像是很不情愿的买回家去。每天腻在那里,青年时的马未都大抵就是这种人吧。我家有一堆马先生的书,但从不把他的书看得那么艰辛。在我看来,他的书更像是古代文化常识。从他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一名穿梭在稀世奇珍中的人,对传统文化有着别样独特的情怀。同时也衷心的感谢马先生,令我的眼界大开。以前看王力先生的文化史,就觉得写得太少不过瘾。现在看完马先生的书,真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发现很多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原来皆有不平凡的渊源。更可笑的是,自此以后,古装剧我基本上是不看了。如果真以我今日之眼界来看待那些“天马行空”的古装片,那基本上都可以划到穿越剧这一类。《瓷之色》一书是我这次重点推荐的。因为本书装帧非常精美,可以说书的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看瓷器文化流传千年,柴、汝、官、哥、钧、定,再隽永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出其中一种的色彩。同样,再华丽的文饰也不能渲染出其中一种的美感。只有图片能告诉我们,china是这样的美。毕竟,文化就是要给人以美的感受。马先生后又于2013年出版《瓷之纹》两卷,也都是精品。老北京有一批人,和马未都一样,对各种玩意儿如数家珍。珠子、把件、笔墨、珍玩,哪种材质好、产地何方、什么年代、是不是仿的。即便是真正的书画家、艺术家也不一定比他们的知识渊博。这些人大多上了年纪,有的混出面目,俨然收藏家之名。有的磕磕绊绊,最终埋没在秦砖汉瓦的石砾之中。诚然际遇不同,但中华的珍玩艺术却在这些人的推杯换盏之中悄然传承着。可以说,这些民间收藏家为传承文化作出的贡献不容小觑、值得钦佩。可悲的是,时代终将变迁,今天如马未都这样的“闲人们”已经愈发稀薄了。当越来越多的淘宝人黯然离开琉璃厂的地界时,民族的艺术也即将走到它的终点。2014年12月24日 笔者于雨鉴阁
  •     中华文化的色彩《瓷之色》喜欢马未都的书,是因为喜欢这个有趣的老头,能够痴迷于中国文化,并且玩古董玩得非常专业,办博物馆办得有声有色,那个方面都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马老的书出版的基本上都看了,感觉都很不错,虽然数量不少,但是没有那种七拼八凑注水的产品。不过有几本特别贵的没买。这本《瓷之色》一出版,就让人很喜欢,马老观察事物的角度都很独特,往往能抓住本质的东西,一眼看得很深,他的很多观点都让人感觉很有道理,当然这种眼光,不仅仅是因为马老的聪明,更是因为多年以来沉浸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耳濡目染朝夕相处,和我们普通人自然没法相提并论。中国古代的瓷器是中国古玩中最大的亮点,虽然如我这样的工薪阶层,没有条件在家中摆一件真正的古瓷,但是在博物馆中也看了不少,这么多年来关于中国古代的瓷器的书也没少读,可是还是弄不清楚。书中反复解释的都是,汝、哥、官、定、龙泉、景德镇等等的窑口,还有青花、釉里红、甜白、粉彩、斗彩等等专业术语,其实看过了还是一片模糊。马老从颜色入手,的确独辟蹊径别具一格,其实每种颜色的出现都有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在里面蕴藏。书中把中国古代的瓷器分成十一色,其中青釉占了两章,这样就变成了十二章,分别是黑、白、青、酱、黄、绿、红、蓝、官、色斑、仿生,不过严格来讲,后面三种算不上是颜色,但是也和颜色密切相关。书很美,美得好像一件瓷器,图片色彩都让人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喜欢。不用看,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到了这本书的分量。
  •     每次在电视上看《收藏马未都》时,都感慨马先生是个极其聪明的人,收藏知识自然不说,社会常识也极其丰富,更有一般人少见的人情世故,世事洞察,硬是把一出平淡无奇的鉴宝节目演绎得生动而有趣。从年龄上说,马先生应该是和王朔,冯小刚等差不多一批的“人精”,出身普通,自小便经历过大混乱,见过各色场面,牛鬼蛇神乱七八糟人等也打交道无数,因为够聪明,所以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即能坚持自己,又不得罪人,还讨得大家欢喜。只是这帮伶俐人各自品性不同,志向有异,这么多年过去了,有的沉寂了,有的转向了,当然大多数在“赚钱”的道路上越奔越远,终不可见。似乎只有马先生,没有离开我们,始终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坚定不移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陶冶了广大老百姓,也再次成就了他自己。话说回来,从书的本质来说,和各等书比,《瓷之色》也是这两年见到的为数不多的用心之作之一,而不是应景赚快钱的急吼吼的作品,这自然令人欢喜。如果和《百家讲坛》时的“马未都说收藏”那套书相比,此书郑重了许多,没有了文物作伪的小段子,或是买家卖家斗智斗勇的有趣的小故事,更像是马先生的沉淀之作,不矫情,不造作,不卖弄技术,不故弄玄虚,平实之间见大智慧,见真感情,像是这么多年振荡过后,激烈平息的智者喃喃教诲。字里行间,可见马先生对于瓷器以及背后不知名的匠人们,以及所代表的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而且,这种感情是浓烈而深沉的,是渗到血液和骨头里的,如同自己身体一部分一样无法分割,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更“高端”一些,更像是马先生从“颜色”这个特殊的视角写给自己的书,就像是老师自己的备课笔记,或是多年的工作总结,因此本书绝不是百家讲坛似的科普类作品,不用口语,不讲故事,建议完全不懂陶瓷的读者最好做做功课,略有些基本知识,陶和瓷不一样吧?瓷和釉分得清楚吧?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不同?马先生写的如此用心,读者自然不能懈怠呀。但即使一窍不通,读者翻开这精美装帧的书籍,静静看上5分钟,哪怕只浏览照片,或许就会被美轮美奂的各色陶瓷所吸引,所愉悦。没错,即使实物没有摆在面前,只是通过纸面,一种巨大的魅力就无声无息地渗透出来了,然后默默地驻扎在我们的内心里。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身居其中而不自知的伟大传统文化的魅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我最喜欢哒是汝窑~不过这本书里介绍不多,还没看够!
  •     還是實物更美
  •     培养“看得上都是买不起”的外屌丝内贵族装逼范儿!
  •     马未都的书还不错,想收藏瓷器的朋友或者想在这方面学习的朋友可以看看,我老家是瓷都但是俺非常不懂这个鉴赏,所以买了看看。
  •     马未都先生的书绝对值得一看,有瓷器,有故事,有哲理,让你在欣赏瓷器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还有对时代,对人生的思考。
  •     不同颜色,不同感觉。
    喜欢马未都,知识渊博,出口成章,还那么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可爱的老头啊~~
  •     以颜色分类讲解瓷器比较新颖。虽然知识点比较浅显,但是能够大致了解每种瓷器的来龙去脉,挺好的
  •     以颜色论中国瓷器发展,值得细细品味
  •     #瓷之色# 一口气读完,真的是“读”完的,根本停不下来。器物本身纷杂繁复,分类体现最高智慧。这书三级分类:色一级,史二级,窑三级,既能看出同一个色系在不同时期的偏好,又能看出同一个时期中不同窑口的兴衰,还能看出同一个窑口对不同色系的取舍。思路灰常清晰,奇归纳,神总结。
  •     看完能对各代瓷器的颜色特点有个大概的了解,排版很棒
  •     侃侃而谈瓷器和颜色的文化意含,在传统文脉中理解瓷器颜色的变迁,也算是很好的入门之作。
  •     喜欢马未都的文字,当年马未都在百家讲坛的讲座集集不落。回想起来,最早知道马未都是在80年代的《北京青年报》上读到马未都的文章,抑或是介绍他的文章。当时俺读初中。书的装帧很好,洗手、沏杯茶,“悦”读。图片精美,文字也好。
  •     福音啊,对于我等在博物馆里不知道干什么的人来说
  •     鉴宝节目彻底泛滥了,专家和观众的最关心的都是价钱。唯独马未都,只谈文化,极少谈钱。难得的是语言功底深厚,一看就是大家。欣赏
  •     喜欢马未都先生的讲收藏系列,这本《瓷之色》印刷精美,分色讲解,从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娓娓道来,受益匪浅,图片拍摄精美,印刷清晰,连光泽都历历在目,非常值得收藏。
  •     老马的作品,一贯的好,文辞华美,是大众了解瓷器的必备书。
  •     爸爸生日,想来想去也不知道送什么礼物好。老爸很喜欢搜藏古玩,喜欢看马未都的电视节目,所以想来想去,选定的马未都先生的这本《瓷之色》。老爸很感动,因为这件礼物送到了他的心里,每天都爱不释手当宝贝似的看着,我心里也美美的。
    这本书装帧精美,值得收藏,也能让人从中受益匪浅,就连我这个收藏外行都很愿意读上一会。
  •      每次在电视上看《收藏马未都》时,都感慨马先生是个极其聪明的人,收藏知识自然不说,社会常识也极其丰富,更有一般人少见的人情世故,世事洞察,硬是把一出平淡无奇的鉴宝节目演绎得生动而有趣。从年龄上说,马先生应该是和王朔,冯小刚等差不多一批的“人精”,出身普通,自小便经历过大混乱,见过各色场面,牛鬼蛇神乱七八糟人等也打交道无数,因为够聪明,所以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即能坚持自己,又不得罪人,还讨得大家欢喜。只是这帮伶俐人各自品性不同,志向有异,这么多年过去了,有的沉寂了,有的转向了,当然大多数在“赚钱”的道路上越奔越远,终不可见。似乎只有马先生,没有离开我们,始终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坚定不移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陶冶了广大老百姓,也再次成就了他自己。
       话说回来,从书的本质来说,和各等书比,《瓷之色》也是这两年见到的为数不多的用心之作之一,而不是应景赚快钱的急吼吼的作品,这自然令人欢喜。如果和《百家讲坛》时的“马未都说收藏”那套书相比,此书郑重了许多,没有了文物作伪的小段子,或是买家卖家斗智斗勇的有趣的小故事,更像是马先生的沉淀之作,不矫情,不造作,不卖弄技术,不故弄玄虚,平实之间见大智慧,见真感情,像是这么多年振荡过后,激烈平息的智者喃喃教诲。字里行间,可见马先生对于瓷器以及背后不知名的匠人们,以及所代表的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而且,这种感情是浓烈而深沉的,是渗到血液和骨头里的,如同自己身体一部分一样无法分割,同呼吸,共命运。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更“高端”一些,更像是马先生从“颜色”这个特殊的视角写给自己的书,就像是老师自己的备课笔记,或是多年的工作总结,因此本书绝不是百家讲坛似的科普类作品,不用口语,不讲故事,建议完全不懂陶瓷的读者最好做做功课,略有些基本知识,陶和瓷不一样吧?瓷和釉分得清楚吧?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不同?马先生写的如此用心,读者自然不能懈怠呀。
       但即使一窍不通,读者翻开这精美装帧的书籍,静静看上5分钟,哪怕只浏览照片,或许就会被美轮美奂的各色陶瓷所吸引,所愉悦。没错,即使实物没有摆在面前,只是通过纸面,一种巨大的魅力就无声无息地渗透出来了,然后默默地驻扎在我们的内心里。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身居其中而不自知的伟大传统文化的魅力。
  •     很美很美的一本书
  •     128的价钱让人望而却步,但是很多人吃一餐买件衣服都不觉得贵。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比一顿饭一件衣服高太多太多。

    书的纸张非常好,印刷也非常棒。更棒的是中国瓷器所展示出来的,中国古人那无与伦比的审美文化。这本书就如题目所言,展示的是瓷器的色彩,以此来展示中国古人在色彩上的追求。当我欣赏的文物越多,我越觉得,古人的审美已经达到教授级别,而现代人小学都没毕业。这么好的书关注的人太少,可惜。
  •     马老的又一力作,瓷之色,色这个切入点非常妙,围绕技术进步这条主线,系统介绍了我国陶瓷颜色的演化,专业性很强,但文笔优美\精练,读起来不觉晦涩难懂,书中插图精致\漂亮,装祯精美,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     马未都是一个“顽主”更是一个大家。看他的书很流畅。有理有据,旁征博引,趣味横生。值得一读。
  •     极致美丽,虽然开本比想象的小了一圈,但装订真是没话说,线装的硬壳本,不用担心散架,里面纸张超好,印刷清晰,色彩艳丽,我眼光一般,但觉得色差还比较小~
    书中的介绍其实比较笼统,虽然没一个类别都介绍到了,但相比较那个全面的介绍DVD还是显得单薄了,不过对于初入门级的来说够用了,而且绝对是非常精练的知识,大量瓷器图片会让你目不暇接,想要一只捧着这本书阅读,就是这么一本好书~
  •     绝赞,马爷的书一如既往地好。
  •     瓷作为中国人文和美学一个典型的代表,既有文物收藏级别的,也有寻常百姓家用的;马未都先生的这部作品,既有瓷文物收藏的科普,又有艺术美学的展现,还有人文雅意的点评;插图/选色/配文等等,都着力精妙,匠心处处,人文雅意蕴寓其中。
  •     印刷精美,物有所值。堪称马未都系列里的精品,值得收藏。
  •     不算是专业书,毕竟读起来不吃力,所以知识点就比较少,但是以釉色来划分瓷器呢也算是一个有趣的点
  •     喜欢马未都的文字,通俗有趣却又专业雅致,充分智慧和生活情趣,这本书作为普及型专业书籍,适合慢慢学习和品读,书的印刷很好,彩图直观,值得收藏....希望马先生多出些书,呵呵!
  •     每周都看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节目中《瓷之色》的几期专题也看了,感觉书的内容更详细,图片更丰富!支持老马!
  •     偶然中接触到马先生的博客,到电视节目,再到马先生的书,在收藏节目泛滥和投机之风盛行的今天,发现马先生做收藏的心态要平和许多。马先生以写作起家,收藏为平生一大爱好,并为之努力研究做学问,这种收藏的态度就值得赞扬。作者说写了一年,想了十年,从此对书中质量可以大体有个比较了。粗读了一遍,而后又慢慢品味细读,从中领略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瓷器的动人魅力!
  •     pdf 文件图片色差太大了
  •     啥玩意儿
  •     好看。世间还有这么好看的东西,多感动。
  •     大学就买回家了,到现在才读,很好看。嗯,最喜欢甜白、蓝和红、黄。
  •     个人认为这是马未都写的最好的一本书。
  •     脱口秀看的多,真的怀疑这文风是马老写出来的吗?
  •     胜在印刷之精美
  •     看了台北故宫的瓷器之后,对中国古代瓷器产生了深厚兴趣,马先生从颜色的角度让大家感知瓷器的美,喜欢!
  •     看了马未都老师的瓷之色,突然觉得青花,粉彩之外,单色釉是那么 有生命力!釉色与纹饰比较,似乎最简单的反而最难,也最美!
  •     从来没有接触过瓷器鉴赏收藏这一领域,所以这是对我而言学习了解瓷器的第一本书。不知道为什么,当初在入手一本这领域的书的时候,选择了马先生的作品,而且还是新作。我崇向老一辈的大师的作品,喜欢阅读自己出生前出版的那些文稿。不过这本书并没有现代社会那一种浮躁、浮夸、奢华。更多的是一种率直的玩性,看历史变迁,文化在世界磨砺出珍珠。那个年代的人,是拥抱了怎样一种信仰,让脚下的土地流传千古?古玩古玩,看文物成长降生的那些故事,感动文明前进。
  •     还是马先生的书读起来最舒坦。
  •     有文化散文风,但内容充实靠谱,相见恨晚~个别地方如“有芒”不能是光芒的意思吧。
  •     收藏这种东西,尤其是精细的质地和颜色,不是常年摸这些东西已经出了经验根本没法判断,看画册还有色差呢,所以对多数人来说,做个科普就好,不看到真东西根本没感觉。
  •     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是瓷器爱好者不错的读物,尤其对于喜欢马未都的人而言。
  •     收藏过马先生的几本书,也去过观复博物馆两次了.准备看完这本书,再去观复博物馆看"瓷之色"专题展览.
  •     无论是从书的质量和内容,都是本非常棒的书。如果你喜欢收藏,喜欢马未都的话。
  •     物流很快,但是书的封面有一条很长的褶皱印,让人不是很舒服,但是并不影响阅读。整书以颜色分类,分别用图文两种方式讲述各种釉色的瓷器文化,历史,印刷很精美,内容很丰富,真心期待下一本色之纹。
  •     全书的结构非常有趣。
  •     入门书不错。先以色分,每个章节再以年代为序。看完以后第一感觉:原来对打开片和斑点还是欣赏无能;第二感觉:故宫好牛逼竟然啥都有多去故宫看真品吧;第三感觉:观复博物馆也不错啊哪天去看一下。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马未都经典之作,写的很好,从历史的角度解读陶瓷
  •     中华文化的色彩《瓷之色》

    喜欢马未都的书,是因为喜欢这个有趣的老头,能够痴迷于中国文化,并且玩古董玩得非常专业,办博物馆办得有声有色,那个方面都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马老的书出版的基本上都看了,感觉都很不错,虽然数量不少,但是没有那种七拼八凑注水的产品。不过有几本特别贵的没买。

    这本《瓷之色》一出版,就让人很喜欢,马老观察事物的角度都很独特,往往能抓住本质的东西,一眼看得很深,他的很多观点都让人感觉很有道理,当然这种眼光,不仅仅是因为马老的聪明,更是因为多年以来沉浸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耳濡目染朝夕相处,和我们普通人自然没法相提并论。

    中国古代的瓷器是中国古玩中最大的亮点,虽然如我这样的工薪阶层,没有条件在家中摆一件真正的古瓷,但是在博物馆中也看了不少,这么多年来关于中国古代的瓷器的书也没少读,可是还是弄不清楚。书中反复解释的都是,汝、哥、官、定、龙泉、景德镇等等的窑口,还有青花、釉里红、甜白、粉彩、斗彩等等专业术语,其实看过了还是一片模糊。马老从颜色入手,的确独辟蹊径别具一格,其实每种颜色的出现都有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在里面蕴藏。

    书中把中国古代的瓷器分成十一色,其中青釉占了两章,这样就变成了十二章,分别是黑、白、青、酱、黄、绿、红、蓝、官、色斑、仿生,不过严格来讲,后面三种算不上是颜色,但是也和颜色密切相关。

    书很美,美得好像一件瓷器,图片色彩都让人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喜欢。不用看,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到了这本书的分量。


  •     了解一些是可以
  •     瓷之色(全彩色印刷,大量高品质瓷器图片。一书在手,让你感知瓷器的大美)
  •     没多大意思
  •     书中的图片非常清晰,没有偏色什么的~~关于瓷器的介绍也很详实,易懂,适合初初接触瓷器知识的初学者~~图文并茂,展现了中国瓷的精致与大气~~很好。美中不足的是运送过程中书的外壳被揉伤了……有点点心疼……
  •     马未都的作品我都很喜欢,不管随笔、博客还是收藏。本书设计清新淡雅,印刷讲究,知识性强,值得收藏。
  •     马未都不愧为收藏大家,他按照瓷器的颜色分类,对不同颜色的瓷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收益了、欣赏了、享受了。另外,书的印刷和纸张都很好,指的收藏。
  •     马未都结合此书在广西卫视做了一档节目,依旧幽默睿智,依旧受益匪浅.恰逢当当12周年庆,立马出手.书的装帧印刷真是一点都不马虎,加之物流也足够幸运,品相堪称完美.才开始细读,文字娓娓道来,平易不平淡,开卷有益.
  •     比什么讲坛凑齐的讲稿当然要好一点,更有系统,也更多个人的体会,却仍然有走马观花之感
  •     我这本是我在北京的观复博物馆买的,还有马未都先生的题字。内容的精美简练素雅清净,真是尽得瓷之精髓。
  •     装帧精美,图片清晰,文字保持马先生一向的平实,说的瓷器道理也非常易懂。很不错的书。
  •     看完了马未都说瓷器的上下册后,该仔细看看老马的瓷之色了,相信一定会有不少收获,因为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是个明白人”
  •     这本书是在参观过观复博物馆之后买来看的。非常精彩。我从小生长在瓷器之都,对瓷器耳熟能详并熟视无睹,既亲切又陌生。看过这本书,对瓷器发生了无限的兴趣和好感。仔细看看生活里,处处都有美好实用的瓷器,而博物馆中闪耀着历史之光的各类藏品,让人看了之后心往神驰,遥想当年先民的生活情景。物的存在体现着人的思想,古董的价值更多是散发出先民的精神闪光。
  •     与平时的书本相比价格高了些许,但完全可以接受。从最早的瓷器出现时代到清末的所有颜色、类型、用途的瓷器皆收入书中。当合上书时,感受到的是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的是自己经历了一段辉煌的文化历程。
  •     适合收藏的一本书,有时间了就随便翻翻,很喜欢马未都
  •     2012
  •     从瓷器颜色入手,不用于其他瓷器鉴赏的书籍,深入浅出,颜色是我们对器物的直观感受,瓷器鉴赏往往注重釉质,胎土的成色,马未都老师根据多年的经验,带领大家从颜色入手对瓷器有一番另类的欣赏和鉴别。此书为硬皮珍藏版,装订细致,图片清晰精美,值得入手!
  •     本书按颜色分类介绍各类瓷器,文字和图片优美,读来引人入胜,值得收藏。
  •     马老师的又一杰作,从中国瓷器的颜色这一角度说起,帮我们梳理了中国瓷器的历史,另有马老师对中国瓷器的深刻理解,获益匪浅!
  •     马未都的书图文并茂,美并感动着~
  •     看来不错
  •     以颜色为线索,条理很清晰。每种颜色同不同朝代的文化现状相联系,涨姿势
  •     与买的《中国陶瓷鉴定史》一起看,对比之后,只想说,这本书的价格太坑人了。排版设计是不错,但里面的瓷器就未必好。内容更是泛泛而谈,比《陶瓷鉴定史》差远了。
  •     马未都的书的确不错,一种特殊的学习瓷器的方法
  •     每次看马未都的节目都发现他使命感特强。这本书也不含糊,印刷在没有亮度的书面纸上吃力了点,色彩表现比较弱,但不反光是比较舒服的,这也是近年的流行。很多文化书都印亚光的纸上。在中间色调的瓷器上比较ok,但是在一些艳色的:如黄色,就很不理想。如果能在滟蓝、红、黄等色改用穿插铜版纸,可能会有帮助。。。
  •     欠精密。
  •     忘不了的永乐甜白
  •     马未都先生的书,自不必说。印刷美,文字美,图美,无论什么时候拿起来随意翻一页,都令人惊叹不已,叹为观止。
  •     没图的电子版。语言还是太矫情。还是内容比较通俗易懂。
  •     舒服 马未都的书读起来第一感觉就是舒服 没有故作高深 没有弯弯绕绕
  •     说的有点概括,文笔可以与散文诗媲美
  •     风采各异的美。
  •     秘色的瓷 白瓷和青瓷 真是喜欢 能在书中得以一见 也甚是欢喜
  •     浑然天成大巧不工
  •     马未都先生的书一定很专业。
  •     的确感知到了瓷器的大美,非常喜欢马未都的作品!
  •     把评分给配图和装帧
  •     书还挺好的写的不枯燥,带上颜色分析,瓷器其实还挺现代美感的…少颗星因为图像素太低
  •     装帧超美 文字详细 图片丰富
  •     绝对是本好书。排版精美。作为一个小马扎。我必须要买这本书。先把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下)看完。普及下基础知识。再欣赏这本大作。
  •     瓷以釉为生命,釉以色为灵魂。马未都先生此书,专以釉色为鉴赏客体,甚而连书页编排都以釉色和出现的年代为序,更添一层文化韵味。书中图片色泽极正,翻看之下,如睹实物。一册在手,天下重器历历在目,令人心鹜八极,神游万仞,足畅心怀。定价128元,在活动期间以70元购得此书,大悦。
  •     封面真好看!!
  •     对得起这个价格
  •     里面有大量的瓷器图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窑址,不同瓷器种类的分类图,对历史上的瓷器做了大概的总结和归纳付之于图画,更清晰更明了!唯一不足的是,拿到的书封皮有点损坏毕竟这书有点贵,也是自己买的新书可是有点心疼了!
  •     瓷器
  •     买过全套的马先生的《百家讲坛》的实录。 这本是借来看的。 觉得还是百家讲坛的那套好看。 本来就是图案而已, 还要区分那么多的系类, 还要重复的塞进历史史实。 个人觉得是注水之作。
  •     很喜欢看马先生的书,这本书专门针对瓷器的色彩做详细的介绍,很实在,另外配图非常精致,很喜欢……
  •     从颜色阐述传统瓷器文化,高手!
  •     印刷精美,爱不释手,支持马未都
  •     对陶瓷感兴趣的,强烈推荐看这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