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风俗画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民间艺术 > 赫哲族风俗画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531816478
作者:王益章,黄任远
页数:141页

作者简介

随着国家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系列丛书”的首卷《赫哲族风俗画》即将付印,我们如释重负,不仅思绪万千。
首次见到尤永贵老人的画,是1988年夏,在省文联会议室,省民协秘书长栾文海邀请时任省美术馆副馆长的我参加由他组织的民间艺术品评选,“琳琅满目”的剪纸、刺绣、根艺、农民画作品摆满一屋,而近百幅表现赫哲生活的风俗画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画面表现了冬季狩猎、叉鱼、食鱼、穿鱼皮衣、婚俗和葬礼等独特的生活习俗,其造型布局敦厚、率性,用铅笔勾勒、敷以水粉淡彩,心手合一、即兴涂画,似无“透视”,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你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正如一位朋友说的:如果把他的画作单幅拿出来欣赏,或许没有太大的感觉,但当把几十幅画作连贯起来摆在你面前时,给人的震憾力是非常强烈的。应当说我当时就有如此的感受,至今难以忘怀。经介绍得知,这些作品,是经省文联党组批专项资金,委派栾文海、黄任远、丰收同志,亲至街津口渔村收集的近百幅尤老的赫哲族风俗画。应当说,当时的“抢救”价值非凡!功德无量。
岁月荏苒,我再次见到这批画是在13年后,省文联党组委派我从省美协调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岗位,已是2001年末。在办公室角落一堆展品中,我发现有一卷用报纸包裹的画轴,我心中一动,打开一看,正是那近百幅的赫哲族风俗画,我惊呼“这是‘国宝’!必须珍藏!”立即将画全部存入保险柜中。后来得知,尤老已于1997年86岁高龄病逝,这批画成为老人绝笔遗作!
这些赫哲老人以心血和梦臆留下的珍贵、巨大的艺术财富,循沿历史,体认、发掘和重现赫哲民族风习,是一部赫哲族群历史形象的“活化石”。它是文字史不可替代的。它超越了历史,弥补了照相技术已不可能复制赫哲历史生活情状的缺憾。今天,能得以重现我的面前,潜意识告知我,是一种无形的责任!要让它走出民间迈向艺术殿堂,给予历史的定位,向人们展示和陈列。随着全国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程的启动和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挖掘,《赫哲族风俗画》多次亮相“哈博会”、“文化艺术之冬民间艺术精品展”、“全国艺博会”,引起艺术界、新闻界、文化界的关注和震动了如何将形式多样、风格不同的民族民间艺术集中整合、统筹规划,使它们整体上有个清晰的面貌,具体上又能呈现各自的特点,是我近年来反复思索的问题。
当黑龙江流域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的第一册《满族萨满神话》付梓出版,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展示时,一个新的计划在我心中萌生。在与艺术界好友的一次聚会上,省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徐晓丽热情地关注我所研究的新领域:《赫哲族风俗画》、《金源瓦当艺术》、《鱼皮文化艺术》、《桦皮文化艺术》、《萨满文物艺考》、《满族剪纸世家》、《黑陶艺术探求》、《金代雕刻掌故》、《北派民间皮影》、《民族服饰艺术》——“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系列丛书”。在我们共同策划和晓丽的推动出版计划的积极努力下,丛书列为黑龙江省出版总社2005年重点选题,并得到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领导的重视,成为重点扶持项目。民间工艺是实用型的,文化丛书是研究型的,使这二者互相借鉴、相得益彰,这是我们努力的出发点和方向。
感谢中国民问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白庚胜在百忙中亲为丛书作序。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出版总社、省文联、省美术出版社的领导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大家的倾心投入下,完整了本书的体例、装帧和内涵。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为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一件实事,当此卷付印之时,第二册《金源瓦当艺术》亦编辑完卷,可同期成书,实为民间文艺界一大快事、盛事!
任重道远……

书籍目录

钓冬鱼和捕鳇鱼 一、天神造人 二、又鱼特技 三、冬捕情趣 四、捕鳇趣话 五、大马哈鱼 六、三花五罗 七、捕鱼禁忌卡鹿道和堵熊窝 八、狩猎工具 九、狩猎方法 十、狩猎禁忌鱼皮衣和狍皮被 十一、鱼皮服饰 十二、鱼皮靴子 十三、狍皮衣被 十四、木槌槌床吃生鱼和吃烤鱼 十五、饮食用具 十六、鱼的烹饪 十七、晾架鱼毛尖窝棚和地窨子 十八、尖窝棚 十九、地害子 二十、鱼楼子桦皮船和狗爬犁 二十一、快马子船 二十二、狗站狗橇 二十三、冰雪木马挑女婿和撂挡子 二十四、赫哲婚俗 二十五、丧葬习俗 二十六、生育习俗 跳萨满和跳鹿神 二十七、信仰萨满 二十八、跳萨满、跳鹿神 二十九、原始骨卜烧包袱和乌日贡 三十、烧包袱 三十一、乌日贡 三十二、口弦琴

图书封面


 赫哲族风俗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少数民族文化风俗,我以前读过的大都是说明书。即便是为猎奇而来,也往往看得头肿。后来我总结,是因为太抽象,同时又离日渐西化的汉人生活太远,除了旅游,你简直看不出它还有什么别的价值。除了知识,它不传播别的。正因为如此,传播很失败。从这个角度来说,《赫哲族风俗画》的绘本路线很新鲜。作为官方颔首的“黑龙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系列丛书”的首卷,它吊起了我对这个系列的胃口。全书按渔、猎、衣、食、住、行、婚葬、宗教、节庆分章,每章用代表性事物命名。如第四章是“吃生鱼和吃烤鱼”,下又分“饮食用具”、“鱼的烹饪”、“晾架鱼毛”三小节。每节当中,以田野调查而来的简约语言行文,夹以引用赫哲族的古老有趣神话。所有这一切文字,与主体地位的风俗画互相注解。这不单纯是读图时代的胁迫,更可理解成为主动出击。风俗画的作者,赫哲族老人尤永贵已经去世。他所留下的近百幅作品,人物朴拙,重在风俗细节,以铅笔勾勒轮廓、敷以水粉淡彩,背景辽远苍寂,深具白山黑水的固有气质。这些美丽的画面,和正统的景深透视技术若即若离,保留了原始即兴的音韵。它,以及它所展示的风俗习惯,与民族童年期编创的繁多神话一起,低调阐释了赫哲族人对怀抱他们自然界的朴素理解和依偎。 我很怀疑如果换成了照片,能不能传达出相同的效果。六七十年代东北的移民垦荒潮,就对赫哲族的居住生态构成了破坏。直至今天,水质污染、过度捕捞、植被破坏、水利工程的交叉影响,已送葬了“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渔猎时代。谁都知道居住环境的改变对于民族文化意味着什么。老人们相继谢世。几十年前未做好的多媒体田野调查记录,在传统消逝的今天,更是难上加难。按照族人回忆所生成的图画作品,在资料性上对人类学照片构成有力补充,同时则传达出照片难以企及的民族美学气质。住在砖房中的赫哲族,四千人口的赫哲族,国家拨款包裹着的赫哲族,今天已被汉化得失去了质感。除了传说、老年人的回忆,除了屋旁象征性的鱼楼子,总还需要一些其它物什,能让时光瞬间倒流。不知道族中那些离家唱歌跳舞的孩子、当导游经商的孩子还愿不愿坐下来翻看这样一本画书,有关他们自己。在画中江天坦荡,他们的祖先呼吸着清澈的空气融入世代栖息的场所,藉由萨满、智慧和技艺,和神住在一起。http://wildsound.blogbus.com/logs/33481630.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绘本比相册更平易近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