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专科 > 急危重症护理学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ISBN:9787117145138
作者:谭进
页数:190页

作者简介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介绍了院前急救、急诊科及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和护理,对常用急救技术、监测技术、复苏技术以及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进行了重点介绍。在急救技术和监测技术编写时,强调操作前、中、后的护理重点。在编写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时,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体现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另外,心肺脑复苏参考了《2010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编写。同时,《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采用知识链接形式,介绍了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新进展。
此教材主要适用于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使用,亦适用于三年制高专护理专业学生和在职护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使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概念和范畴
一、概念
二、研究范畴
第二节 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简史
一、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
二、国际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简史
三、我国急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一、概念
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
第四节 急危重症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具有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
三、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四、熟悉常用急救技术
五、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章 院前急救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二、院前急救的特点
三、院前急救的任务
四、院前急救原则
第二节 院前急救模式
一、国外院前急救模式
二、我国院前急救模式
第三节 院前急救护理
一、现场评估
二、急救护理措施
第四节 灾难现场救护
一、概述
二、常见灾害的特点与急救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护
第三章 急诊科的管理与护理
第一节 急诊科设置
一、急诊科设置原则
二、急诊科的设置
三、急救绿色通道
第二节 急诊护理工作流程
一、接诊
二、分诊
三、急诊护理
四、转诊
第三节 急诊科护理管理
一、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要求
二、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制度
三、涉及法律问题的患者的处理
第四章 常见急症患者的分诊与救护
第一节 发热患者的分诊与救护
第二节 呼吸困难患者的分诊与救护
第三节 胸痛患者的分诊与救护
第四节 腹痛患者的分诊与救护
第五节 意识障碍患者的分诊与救护
第六节 抽搐患者的分诊与救护
第五章 ICU的管理与护理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一、ICU的设置
二、ICU的管理
三、ICU感染控制
第二节 ICU的监测技术
一、体温监测
二、循环系统监测
三、呼吸系统监护
四、脑功能监测
五、肾功能监测
六、消化系统监测
七、血液系统功能监测
第三节 ICU患者的护理
一、ICU收治与治疗
二、ICU的监测分级
三、转入的护理
四、护理评估
五、心理护理
第六章 常用急救技术
第一节 环甲膜穿刺术
第二节 气管插管术
第三节 气管切开术
第四节 深静脉穿刺插管术
第五节 动脉穿刺插管术
第六节 止血术
第七节 包扎法
第八节 固定技术
第九节 转运技术
第七章 常用监测技术
第一节 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
第二节 动脉血压直接监测技术
第三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第四节 心电监护
第五节 机械通气技术
第八章 心肺脑复苏
第一节 心搏骤停的评估
一、心搏骤停的原因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三、心搏骤停的诊断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
一、基础生命支持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
三、延续生命支持
第九章 休克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休克患者的护理
第十章 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患者的护理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
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第十一章 创伤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多发伤患者的护理
第十二章 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护理
第三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护理
第四节 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的护理
第五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护理
第六节 急性乙醇中毒患者的护理
第七节 强酸强碱中毒患者的护理
第十三章 理化因素急症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 中暑患者的护理
第二节 淹溺患者的护理
第三节 触电患者的护理
实践指导
实践一 见习或电教急救中心
实践二 见习或电教医院急诊科
实践三 见习或电教重症监护病房
实践四 常见急症患者的分诊与救护
实践五 常用急救技术
实践六 常用监测技术
实践七 心肺脑复苏术
实践八 休克患者的护理
实践九 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
实践十 创伤患者的护理
实践十一 急性中毒患者的护理
实践十二 理化因素急症患者的救护
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供五年一贯制护理学专业用。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我国EMSS工作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卫生部从急救事业的组织建立、体制管理、救治质量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性和指导性支持,推动我国EMSS的进程,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EMSS发展道路。1.建立灵敏的通讯网络 建立健全灵敏的通讯网络是提高急救应急能力的基础,对重要单位、重点部门和医疗机构设立专线电话,以确保在紧急呼救时通讯畅通无阻,提高反应时效。2.改善院前急救的运输工具急救用的运输工具既是运送病员的载体,又是现场及途中实施抢救、监护的场所。救护车要配备必要的设备,可实施气管插管、输液、心脏除颤等措施和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在沿海地区、边远地区、牧区及有条件的城市,应因地制宜,根据急救需要发展急救直升机或快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完善急救运输工具的使用管理制度,保证其功能正常良好。3.加强急救专业人员培训 编著统一并不断更新的适合我国院前急救实际情况的培训教材,对急救专业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建立院前急救人员准人制度,确保院前急救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应的业务水平。建立急救专业人员复训和考试制度,促进急救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EMSS的管理人员需要具有医学资格,并接受管理培训。4.普及社会急救 政府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广泛宣传培训,普及急救技术,如徒手心肺复苏、骨折固定、止血、包扎、搬运等。意外灾害发生时,在专业人员尚未到达现场时,现场人员能自救和互救。广大群众在各种场所遇到急诊时,有义务向就近医疗机构或急救部门呼救。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接到呼救信息,必须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方面给予全力援助。5.完善卫生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的急救医疗规范、装备配备标准、急救人员培训与使用、院前急救服务标准还不统一,因此,需要完善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稳定急救队伍,加快学科发展,提高服务质量。6.组建布局合理的急救网络 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卫生资源的配置利用不平衡,。EMSS的各环节存在衔接不良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卫生行政部门在县以上地区应组建本地区急救站、医院急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结合的医疗急救网。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建立急救中心,掌握急救信息,承担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培训和科研等工作。通过建立统一管理机构,优化急救网络,合理利用急救资源,促进EMSS更加完善。

图书封面


 急危重症护理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买错了,考高级职称的时候没考到。
  •     内容还可以,但实际操作性不是很强
  •     没有习题集,不是我想要的。我要申请换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