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难寻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好人难寻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802257863
作者:(美) 奥康纳
页数:300页

作者简介

弗兰纳里•奥康纳最重要的一部小说集,含《好人难寻》《救人就是救自己》《人造黑人》《善良的乡下人》等篇章。

书籍目录

好人难寻

救人就是救自己
好运降临
圣灵所宿之处
人造黑人
火中之圈
临终遇敌
善良的乡下人
流离失所的人
附录:弗兰纳里·奥康纳年谱

编辑推荐

  对弗兰纳里·奥康纳而言,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  ——雷蒙德·卡佛 我相信,就像弗兰纳里·奥康纳说的,一个小说家最后总会写到他的童年,这是必须的,是这个时期决定了他的命运。  ——勒克莱齐奥 弗兰纳里和三岛由纪夫生于同年,我时常思考他们的生死观。  ——大江健三郎 我深信她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会永远活在美国文学中……她的作品比十几部诗集有更多的真正的诗意。  ——伊丽莎白·毕晓普 奥康纳要是不做小说家,真是天理都难容。就是她发现的故事,让我们这些作小说的人都叹为观止,我特别佩服她。”

内容概要

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1925-1964),是与麦卡勒斯齐名的美国天才女作家,被誉为“南方的文学先知”。她39岁时死于红斑狼疮,美国评论界称她的早逝是“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尔德去世以来美国文坛最重大的损失”。 2009年,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全集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60年唯一的最佳小说奖。
奥康纳被公认为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在世界文学中影响巨大,伊丽莎白•毕晓普称“她的作品比十几部诗集有更多的真正的诗意”。雷蒙德•卡佛的写作曾受过她的影响,米兰•昆德拉、大江健三郎多次引用其作品内容。中国作家马原对奥康纳推崇备至,称之为“邪恶的奥康纳”,认为“奥康纳要是不做小说家,真是天理都不容。”
奥康纳风格怪诞,独树一帜。她擅长描写南方乡村人物生活,对人性阴暗有着惊人的洞察,故事诡谲、恐怖、阴郁到令人窒息,语言精准有力,常常在看似轻松幽默中抵达不测之深。
新星出版社这次将集中翻译出版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全部主要作品,包括《好人难寻》《智血》《暴力夺取》《上升的必将汇合》《生存的习惯》五本,将在2010年出齐。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对弗兰纳里·奥康纳而言,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  ——雷蒙德·卡佛  我相信,就像弗兰纳里·奥康纳说的,一个小说家最后总会写到他的童年,这是必须的,是这个时期决定了他的命运。  ——勒克莱齐奥  弗兰纳里和三岛由纪夫生于同年,我时常思考他们的生死观。  ——大江健三郎  我深信她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会永远活在美国文学中……她的作品比十几部诗集有更多的真正的诗意。  ——伊丽莎白·毕晓普  奥康纳要是不做小说家,真是天理都难容。就是她发现的故事,让我们这些作小说的人都叹为观止,我特别佩服她。”  ——马原  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嚼雪茄,没有任何花钱的坏习惯。希望有·天,这儿到处是孔雀。  ——弗兰纳里·奥康纳

章节摘录

  1《好人难寻》第一部分  老太太不肯去佛罗里达,她要去东田纳西见老熟人。她抓紧一切机会在柏利耳边喋喋不休,劝他改主意。柏利和她同住一个屋檐下,是她的独生子。此刻柏利的屁股正搭着椅子边儿,俯身去看餐桌上杂志橙色版面的体育专栏。“柏利,你瞧,”她说,“你瞧瞧,你倒是读读看这个呀。”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1)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2)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3)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4)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5)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6)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7)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8)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9)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10)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11)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12)  《好人难寻》:好人难寻(13)  《好人难寻》:河(1)  《好人难寻》:河(2)  《好人难寻》:河(3)  《好人难寻》:河(4)  《好人难寻》:河(5)  ?好人难寻》:河(6)  《好人难寻》:河(7)  《好人难寻》:河(8)  《好人难寻》:河(9)  《好人难寻》:河(10)  《好人难寻》:河(11)  《好人难寻》:河(12)  《好人难寻》:河(13)  《好人难寻》:河(14)  2《好人难寻》第二部分  史福特利特先生初次踏上这条路的时候,老妇人和她女儿正坐在门廊上。老妇人溜到椅边儿,倾身向前,手搭凉棚,挡开刺眼的落日余晖。女儿看不到远处,仍旧自顾自玩着手指。老妇人和独生女一起住在这个人迹罕至之处,之前从没见过史福特利特先生,但隔着老远她就认出他不过是个  《好人难寻》:救人就是救自己(...  《好人难寻》:救人就是救自己(...  《好人难寻》:救人就是救自己(...  《好人难寻》:救人就是救自己(...  《好人难寻》:救人就是救自己(...  《好人难寻》:救人就是救自己(...  《好人难寻》:救人就是救自己(...  《好人难寻》:救人就是救自己(...  《好人难寻》:救人就是救自己(...  《好人难寻》:好运降临(1)  《好人难寻》:好运降临(2)  《好人难寻》:好运降临(3)  《好人难寻》:好运降临(4)  《好人难寻》:好运降临(5)  《好人难寻》:好运降临(6)  《好人难寻》:好运降临(7)  《好人难寻》:好运降临(8)  《好人难寻》:好运降临(9)  《好人难寻》:好运降临(10)  《好人难寻》:圣灵所宿之处(1)...  《好人难寻》:圣灵所宿之处(2)...  《好人难寻》:圣灵所宿之处(3)...  《好人难寻》:圣灵所宿之处(4)...  《好人难寻》:圣灵所宿之处(5)...  《好人难寻》:圣灵所宿之处(6)...  《好人难寻》:圣灵所宿之处(7)...  《好人难寻》:圣灵所宿之处(8)...  《好人难寻》:圣灵所宿之处(9)...

图书封面


 好人难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6条)

  •     对弗兰纳里•奥康纳而言,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雷蒙德•卡佛我相信,就像弗兰纳里•奥康纳说的,一个小说家最后总会写到他的童年,这是必须的,是这个时期决定了他的命运。 --勒克莱齐奥    弗兰纳里和三岛由纪夫生于同年,我时常思考他们的生死观。 --大江健三郎我深信她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会永远活在美国文学中……她的作品比十几部诗集有更多的真正的诗意。 --伊丽莎白•毕晓普奥康纳要是不做小说家,真是天理都难容。就是她发现的故事,让我们这些作小说的人都叹为观止,我特别佩服她。”                    --马原
  •     宗教意味和地域特点奥康纳自己说过,“南方历来对外来者有敌意,除非依照她自己的主张。”《流离失所的人》《善良的乡下人》《瘸子应该先进去》《火中之圈》《善有善报》共同的情节形式是:外来者闯入原本虽有罅隙,但还算平静的原住民的生活中,带去灾难和毁灭。用《流离失所的人》中法官的话说就是:“你知道的魔鬼总比你不知道的好。”这种形式,就是奥康纳所说的那种“敌意”的感性表达。当然更深层的涵义是宗教的惩罚和救赎。奥康纳笃信天主教,每篇小说里主人公们的罪名各不相同。下面我逐篇分析。1《流离失所的人》《流离失所的人》中,原住民是5个人:农场主麦克英特尔太太和她的白人雇农肖特利夫妇,黑人雇农阿斯特老头和小伙子萨尔特。外来者是波兰难民古扎克先生。麦太太是个六十多岁的孤寡老太太,虽是地主却不富裕,艰难地维持着农场的运作,苦恼于手下人的不得力:白人狡猾懒惰,黑人愚蠢偷窃。肖特利夫妇是她多年来雇佣过的雇农中不错的一家,但是肖先生爱抽烟,她常担心会引起火灾。肖特利夫妇收入微薄,生活也看不到希望,可也没有别的出路。至于黑人,在麦太太眼中差不多是牲口,没头脑,但听话。老黑人在这片田地上工作了一辈子,小黑人是过去黑奴的后代,除了给人干活也别无去处。他们就这样彼此将就着。一主四工,五十英亩的农场。有一天,神父送来了古扎克一家。他们的国家被德国占领了,与其说是他们来找工作的,不如说是来找活路的。麦太太雇佣了他们,农场的平衡从此打破。古扎克先生不但精明强干,正直勤劳,还会操作各种农机。他的技能创造了甘蔗田里的效率奇迹,令麦太太喜出望外,肖特利夫妇随即被冷落了。不久他们的立足之地也被古扎克先生驾着农机松动了,麦太太要解雇他们,省下钱来给古扎克先生加薪。肖特利太太偷听到了麦太太的这个计划,在被赶走的前一天,组织一家子人收拾行李,又偷了些东西,开着汽车逃走了。他们刚一走,麦太太就发现,古扎克先生是个魔鬼:他竟然能想把他16岁的表妹接来,嫁给黑人萨尔特。麦太太万不能容忍这种越界,这是对她所生存的社会形态的破坏。她找来神父,宣布要解雇干活能手古扎克。她怀念起农场旧秩序,这时肖特利先生回来了,原来肖太太刚一离开农场就中风而死,肖先生带着两个女儿没处可去,所以又回到了农庄。麦太太如见亲人,马上收留了他们,并告诉肖特利她决定赶走古扎克,肖特利也添枝加叶地鼓动她这么做,巩固她的决心。可是麦太太言出不行,一直拖延,说不出口,直到鬼使神差的,一个合谋的意外杀死了古扎克。一切就这样结束了。外来者死了,旧秩序却不复存在,几个雇农死走逃亡,麦太太一病不起,时常来看她的只有那个神父,给她读读圣经。表面的情节就是这样,我看到的是两种社会秩序,通过一个闯入者产生碰撞,最终同归于尽。现在看看奥康纳想表达的深层寓意。奥康纳笔下的几乎每个人物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声明自己信不信教,然后他们就分成了三组:教徒、无神论者和伪教徒。这个故事里,孔雀象征着神谕——“宇宙图景”。神父敬畏和爱护孔雀们,麦太太则一直猎杀它们,作为无神论者,她对美丽神奇的造物没有敬畏之心,她自己才是宇宙中心。书中有几次讨论“流离失所的人”这个概念,肖特利先生对黑人萨尔特说,流离失所的人就是不在自己的出生地呆着的人,但萨尔特不算,因为他的爷爷是被迫卖到这儿来的,这个理解还是含着同情的;而在麦太太眼中,这块地盘是她的。她的雇农都是“流离失所的人”,是“多出来的人”。她甚至对来布道的神父说,“基督不过是另一个难民”“一个多余的人”。在奥康纳建筑的这个世界中,麦太太的伪善和狂妄,是因为没有信仰,也就没有敬畏和自我节制。不过那句渎神的话也道出了一点事实——外来者是带着创造新世界的任务的。古扎克先生完成了他的任务,在奥康纳看来,麦太太和黑人之间的关系才是罪恶的,该被消亡的。神父无意识地替天行道,促使了这个消亡。2《善良的乡下人》《善良的乡下人》中,闯入者是那个推销圣经的小伙子。原住民是3个女人:离异的霍普维尔太太和她32岁的残疾女儿乔伊,帮工的弗里曼太太。小说的开场是弗里曼太太在吹嘘,她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炫耀她的两个漂亮女儿早婚早育,顺手刺痛乔伊这个没有魅力的老处女。很多妇人都是这样,别人的苦难是她们幸福的源泉。“弗里曼太太对神秘的传染病啦,外表看不出来的残疾啦,孩子受到骚扰啦……都有种特别的嗜好。至于疾病,她喜欢那些慢性的或无法治愈的。”奥康纳在的另一篇小说中形容另一个类似的帮工太太,“她要求不时闻到血腥味来维持体内的平衡”。霍普维尔太太对弗里曼太太不但不反感,还很喜欢她的多嘴,也喜欢她的两个女儿。对于自己的女儿乔伊,霍普维尔太太尽量宽容,她有亏欠感,只希望她肯快活点。“乔伊”是她为女儿起的名字,joy欢乐。霍普维尔则是hopewell,愿望良好。霍普维尔太太当然是个教徒,所以才有这样的温厚。但乔伊是个目空一切的无神论者。她拒绝欢乐,自己改了个难听的名字,叫做胡尔加。她是哲学博士,在学校里上尽了学也没有出路,只好又回到家里。慧而不美的女孩都会有一个孤傲的阶段,用硬壳来保护自尊心。乔伊因为残疾定格在了这个姿态上。她的专业是抽象的思考人生,这种学识也为她傲慢的态度提供了根据。对弗里曼太太,她时常尖刻地嘲讽,对自己的母亲,她也不大理睬。一家人就这么过着。推销圣经的小伙子打破了胡尔加的平静。她其实也瞧不起这个乡下小伙子,认为他们的约会是源于自己勾引了他。她想借他来试试男女交往的滋味,她理论十足而经验为零,小伙子则正好相反,没有什么文化却油滑大胆。胡尔加满腔形而上的理论没敌住小伙子简单的调情。他吻她的时候,她脑子里还想出一个比喻来蔑视自己的初吻和一切人的亲吻,等他们上到谷仓后,她开始想和他私奔,幻想“每晚他会把腿取下早上再安回去”。人物真相揭晓了:她鄙夷的是正她渴望的。小伙子只用了一点亲昵和花言巧语就取下了她的木腿,和她的防备,然后把它们带走了。临走的时候,他宣布:“你还不够聪明”。受惩罚的又是无神论者,这次的罪行是自以为是。小伙子是打着推销圣经幌子的骗子,却也完成了布道。奥康纳有点残忍,因为她理解胡尔加傲慢的原因,却不宽容,就像个严刻的法官,不因为罪犯的处境悲惨而轻判。这有种教徒自省的意味。查了一下奥康纳的生平简介,她1925年生于美国南部,自幼表现出文学才能,39岁死于红斑狼疮,终生未婚。在生命的后十年中,她也成了一个瘸子,需要拄拐杖,《善良的乡下人》是这个阶段的作品。奥康纳曾在信中坦言:胡尔加就像我自己。3《瘸子应该先进去》《瘸子应该先进去》中只有3个人物:丧偶的谢帕德先生,他的独子的诺顿,流浪儿约翰逊。约翰逊是那个“不知道的恶魔”,诺顿是“知道的恶魔”。谢帕德先生家庭的不睦是单向的:他厌恶自己的10岁的儿子诺顿,觉得他是个小自私鬼。作为一个教养院里的心理顾问,他自认是个无私的、普度众生的人。他看中了工作中认识的男孩约翰逊,这个孩子14岁,因为搞破坏和偷窃在教养院拘禁一年,成为了他的教育对象。约翰逊智商140,因此被谢帕德先生认为是个好苗子,他想拯救他。谢帕德是个无神论者,约翰逊则是个基督徒,尽管他认为自己是被撒旦支配的。在谢帕德看来约翰逊行为不端是因为没机会受教育,还有自卑——约翰逊的一只脚畸形,是个瘸子。他计划用知识灌溉约翰逊聪明的头脑,用善意的照料感化他叛逆的心,让他成个科学家什么的。约翰逊毫不领情,谢帕德却不肯放弃,而且自认为已经初见成效。奥康纳指出:他像一个贪食者一样用善行去填喂自己的空虚, 却无视自己的孩子需要他去喂养。终于,这个自称撒旦派来的孩子在刑满释放后进驻他家了。他似乎是来挑战谢帕德的,他嘲讽谢帕德“以为自己是耶稣基督呢”。约翰逊住下以后,不但自己的恶行没有收敛,一再招来警察,还把一些混乱的宗教观念灌入了诺顿的头脑里。他赢得了全面的胜利,谢帕德在一次一次的失望和攻击面前,逐渐失去了信心,暗暗盼望约翰逊会自己离开。最终,约翰逊被警察带走,谢帕德松了一口气,像麦太太一样,他想还原到从前的生活,这时却发现诺顿自杀身亡,谢帕德过去的生活和信念都破碎了。他对自己和两个孩子的判断都是错误的。他不是那么无私,没有力量改变约翰逊,甚至都无法长期容忍他,约翰逊不但没有被他帮助过,反而憎恨他。诺顿也并不是他以为的那样自私,他真挚地怀念逝去的母亲,维护父亲,信任欺负他的约翰逊,把自己的东西和食物都跟他分享,是个天真善良的孩子。奥康纳在小说中惩罚的人物有许多是这样:他们因为学习了知识或者掌握了财富而自大,不信仰或不再信仰上帝,或者成为一个虚伪的教徒,只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来理解宗教,其实他们最相信自己的力量。奥康纳所做的,就是派一个魔鬼去敲门,先激起他们的愿望,然后贴近他们,摧毁他们。我一直纳闷高智商的人如何维持有神论,何况是奥康纳这种天性尖刻的人。现在这个问题有了一点答案,她的小说虽然是从描绘神迹出发,讨论的问题却是更宽泛的自然和人、人和宇宙的关系。这是个大和小的关系。人类并不真的掌握了宇宙运行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只能驯顺。如果宗教不是为求什么,不是为统治什么,使人保持这种恰当的态度,那就是无法辩驳的了。奥康纳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听人说,基督教信仰对于作家是一种妨碍,但是我自己没有发现任何偏离真理的东西。实际上,它让小说家得以自由地去观察。它不是一套你在世界上看见什么的规则。它保证了作家对神秘的尊重,从而在本质上影响他的写作。”这种神秘,在她的小说中表现为幻觉、神迹、和诗意,令小说产生一种幽深的美。还有一篇特别打动我的小说,也明显是自传性质,《圣灵所宿之处》。写一个愤怒、古怪的12岁小姑娘,处处与人作对,利用自己的聪明嘲弄别人。心里其实也不快乐,她不知道怎么能改变她和世界的这种紧张的关系,直到从两个轻浮的女孩口中,她听到那个游艺会里的双性畸形人的声明:“上帝把我造成了这样,要是你们发笑的话,他也许会让你们遭受同样的折磨。他希望我长成这样,我不是对他的做法提出反抗。我展示给你们看是因为我得好好利用它。我希望你们的举止能像绅士和淑女一样。我从未对自己做过这种事,而且我也与此无干,我只不过好好利用它罢了。我不反抗。”这是教徒才有的沉着,这个以展示身体残缺为职业的人,却能这样去接受自己的处境,并要求别人也尊重他。你确实找不到比这更从容的认识了。性格的格格不入也是一种怪异,小女孩后来参加赐福仪式的时候,先是向上帝乞求改变自己,然后,她想起了那句话:“我不反抗,他就希望我生成这样。”她接受了修女的拥抱,脸被修女衣服上的十字架硌了一下,这当然是个暗喻,她被救赎了。回家的车上,她从自然的风景中看到了圣体。奥康纳的人生是坎坷的,红斑狼疮先是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又在她26岁的时候缠上了她,此后的人生就一直伴随着越来越重的疾病,但创作上她却一路走向高潮。在她去世前的最后几封给朋友的信中,她谈论农场的小动物,也平淡的叙述自己去就医的情况,还鼓励她的朋友。她的心态直到生命最后都是乐观的,没有沮丧,没有抱怨。对正在一点一点吞噬自己的病魔简直是不卑不亢。她有信仰,还有照料她的慈母和保障生活的农场。这三者合力支撑了她。趣味和结构奥康纳的小说有童话色彩,每篇小说的开场描写都像卡通片一样充满趣味。人物之间的外貌和性格对比非常强烈。纳博科夫说“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为大作家,得利于此。”人物们刚一出场,就展现出各异的性格和构成冲突的不同欲求。这种鲜明和果断,富于装饰美感。如果她画画,估计也是表现主义的。而在几个漫画式的人物之间,最后竟发展出难以概括的复杂意味,让人在读时和读后都感到满足。趣味由对比创造,阅读动力则由冲突创造。现在简单归纳一下这几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冲突。《流离失所的人》这篇小说中有十来个人物,涉及了年龄,种族,性格都不同的人。老年人麦太太、阿斯特老头和神父,中年人肖特利夫妇,古扎克夫妇,青年萨尔特,少年是两对夫妇的孩子们,还有一个已经入土,但作用不小的法官。种族上有白人、黑人、还有异族的波兰人。性格上,麦太太外表和善,心里精明(外貌描写“眼睛睁大时是柔和的蓝色,但是眯起来查看牛奶罐时,却比较像钢铁或者花岗岩的颜色。”);肖太太市侩;老黑人饱经世事的睿智,小黑人听天由命的懒散;肖特利先生得过且过,爱好装死;古扎克先生精明强干,正直勤劳。小说一开场就是古扎克一家来到农场,古扎克的愿望是留下来,麦太太的愿望是这一家能好好干活,肖特利夫妇的愿望是赶走他们,两个黑人经过讨论,觉得他们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古扎克一家争取留下来,方式是努力干好农活,肖特利太太想赶他们走,方式是到处宣传鼓动,先试着与黑人结盟,又向麦太太煽动。开场冲突就是关于古扎克家去留的问题。开场时的悬念是古扎克怎么样?他能留下来么?随着事情的进展,又变成了:麦太太会解雇黑人还是肖特利?最后是她会赶走古扎克吗?《善良的乡下人》胡尔加的刻薄和霍普威尔太太的大度;弗里曼太太多嘴多舌的庸俗和胡尔加寡言少语的清高,弗里曼两个女儿的风流热闹和胡尔加的孤僻冷清;推销圣经小伙子的老练油滑和胡尔加的天真轻信,这些都形成对比。开场的时候这个家庭的主要矛盾是弗里曼夫人和胡尔加之间的矛盾,她们明争暗斗,彼此攻击。开场的悬念是她们的矛盾会不会升级?然后是她和他之间会发生什么?他们会私奔么?《瘸子应该先进去》形成对比的是谢帕德的对儿子的挑剔和儿子对他的敬爱,约翰逊的邪恶叛逆和诺顿的单纯温顺。开场的时候家庭的主要矛盾是谢帕德的矛盾。他不喜欢儿子,可也无法改造。他想收养约翰逊,而约翰逊并不领情。读者会想知道约翰逊会来到谢帕德家么?他能改造他么?最后是谢帕德怎样收场?上帝的爱奥康纳那双聪明挑剔的眼睛,看到了太多的丑和罪恶,有些赤裸裸的令人恐惧,有些藏在自利的解释之下令人作呕。这个世界对于有双火眼金睛的人来说,到处都是魑魅魍魉。张爱玲也是一个这样的女人,但她没有信仰来支撑乐观,她既看到别人的攻击性,也看到自己的,所以任自己在荒原般的处境中流离。而奥康纳幸运的持有一种坚信:上帝的爱是无限的,他会救赎所有的人。她把罪人们(包括她自己)都捕捉起来,交给上帝,上帝一个都不放过。信仰让她的思路有了一个终点,那个终点在天上,在太阳里。
  •     我第一次知道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是通过作家马原的解读文章。马原是个十足的小说技术主义者,他喜欢把小说像手枪一样拆开,让大家看看到底是怎样的构成让子弹爆炸飞出的。他对奥康纳也一样,他把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和《善良的乡下人》一点点拆开,做了梗概式的叙述与分析,他得出了结论:这个女人是邪恶的!由于马原广泛存在的影响力,“邪恶的”三个字成了中国读者谈论奥康纳时的必要语汇。的确,当我读到奥康纳的小说时,也非常震撼于她对人性之恶的展示,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塞满了阴郁的意境和人物。但是,我却觉得用“邪恶的”这三个字来概括这个不幸的女作家相当不确切。那种邪恶只是像油花浮在水面上,而在水面的下方,我更是读到了罪恶后的悲悯、绝望后的信仰,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我想,奥康纳小说的魅力假如不是来自于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思想光辉,那么她的小说还剩下些什么呢?一个因为老太太唠叨就在小说中惩罚她、杀死她的作家(马原对小说《好人难寻》的解读)还会是个值得一再阅读的杰出作家么?不过话虽如此,奥康纳也“绝非善类”,她的作品中亦密布着难以索解的黑暗。有的评论对这种黑暗视而不见,以为奥康纳的小说并不绝望,以为她只是喜欢恐吓读者,并用这种恐吓给读者带来阅读的快感。我只能说,这样的阅读太浮光掠影了,完全没有融进到她的小说中去,她的小说中可是处处都充满了令人压抑的绝望。她对人类弱点的讥讽是尖酸刻薄的,甚至于她在描写一个妇人的矮小时,说她“身形和骨灰罐差不多”,一个简单的比喻,将她内心的刻薄、残酷与悲凉展现得淋漓尽致。试想,一个从二十五岁芳龄起就被红斑狼疮这种绝症所折磨的美丽女人,她的内心会没有绝望吗?会没有对死亡的焦虑么?恐怕可以肯定地说,她是一个背靠着绝望来写作的作家。另外,说她喜欢恐吓读者,这样的说法已经让奥康纳成为斯蒂芬•金那样专营恐怖小说的通俗作家了,如果在这个意义上奥康纳取得了认同,她的小说集倒是会在中国热销上一阵子。可是,奥康纳生前就不同意有些评论家把她的作品归为酷爱渲染恐怖氛围的哥特式小说,她认定自己是个“天主教现实主义”作家,或许可以理解为,她的写作是用天主教的世界观来看待和建构世界的方式。当然,客观来说,她的小说身上还是有着哥特风格的味道的,只不过拿她和同时代的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相比,她远没那么浓郁罢了。麦卡勒斯的名作《伤心咖啡馆之歌》完全可以看作是哥特风格在现代的集大成者。而奥康纳的小说集《好人难寻》,可以沿用她自己的说法,是天主教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天主教,或说基督信仰,这是她作品的最重要的切入点,就像她饲养的孔雀,总是带着点神明的意味。她的小说在语言的描写与讽刺上最见功力,而在结构上却都是天主教劝诫式的。她的小说大体说来,前文的铺垫都是为了抵达一个或诡异、或暴力、或残忍的意境,而这个意境之后便是对救赎的追寻与渴望。像在小说《好人难寻》中,老太太的死亡迎来了救赎的降临,她描写道:“她(老太太)的两条腿像孩子一样盘在身下,面孔朝向无云的天空微笑着。”而在她最为自爱的小说《人造黑人》中,这一点的表现更是典型,甚至都有了一点点直白与说教了。《人造黑人》的故事很简单,外祖父黑德先生为了“教育下”孙子尼尔森,便带他进城去游玩,那城正是尼尔森出生的地方。一路上黑德先生都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尼尔森纯真无邪的心灵,比如,他就想方设法要把对黑人的歧视塞进尼尔森的心里,但是尼尔森却不大理解外祖父的那种观念。后来发生了一件小事,尼尔森撞伤了一位老女人,这老女人很生气,要黑德先生赔偿。但黑德先生竟是如此怯懦,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说不认识尼尔森。就因为怕惹事花钱,他居然连亲孙子都不认了!这让尼尔森感到了巨大的背叛,两个人之间裂开了一道鸿沟。这时,小说的智慧出现了,奥康纳是这样解决问题的:两个人一前一后走着,互不搭理,忽然,祖孙二人看到了一座用石膏造的黑人塑像,那塑像少了一只眼睛,浑身破败不堪。——对于一般的小说而言,没有鲜明特异的变动事件而仅仅凭依着这样一个静态的意象,是没有办法进行关键情节的叙事的,可这对奥康纳的“信仰文学”来说,却是进行思辨与升华的绝妙契机。小说中那个再明白不过的隐喻,便是黑人塑像与耶稣之间的深层联系,是耶稣让黑德先生成了“年老的孩子”,让尼尔森成了个“小老头”,他们两者终于平等了,罪恶被宽恕,两个人和解了。这是鲜明的基督教思想:不宽恕,便是在人类当中划分了界限,人类会因此而永久的割裂。奥康纳以小见大,将如此重大的哲理寓于渺小的祖孙纠葛当中,颇见功力。而她对黑德先生内心的大段描写,活脱脱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牧师前的忏悔之辞。不过我这样说并非暗指奥康纳的行文枯燥,而是恰恰相反,我很惊异于她的叙事,她完美地将环境、人物、对话、思辨、神启编织在了一起,营造了一种诗意和哲理的氛围,如“天上悬着大朵的白云,像灯笼一样被点亮了,树梢比天空还要暗。”再如黑德先生说:“这里没有多少黑人,他们只好自己塑了一个。”阅读奥康纳的小说,总让我想起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法国女圣徒:西蒙娜•薇依,我不确定奥康纳是否读过薇依的著述,但是她们在对信仰的态度与思想上竟然有着许多的暗合之处。比如她们都厌弃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她们都对上帝有着复杂、绝望而执着的爱,尤其是薇依在《重负与神恩》一书中的名言:“人的生活是不能忍受的。但只有不幸才会使人感到这一点。”这简直是奥康纳小说的最好诠释。其实,奥康纳的对人类的讥讽并不来自于她的“邪恶”,而正是来自于她对人类生活的不堪忍受,我们只有理解了她的不幸,才能读透她的小说,进而理解人类存在本身的不幸。从奥康纳的小说来看,其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有着某种身体上的不幸,疾病或残缺和他们如影随形,但这绝非奥康纳借文学之手的“邪恶”报复。她生前在致友人的信上这样说过:“生前害病是件非常好的事情,我想没有这种经历的人错过了上帝的一个恩惠。”话里自然不乏黑色幽默的自嘲,可也表明了她对残缺与病痛的态度。对她这个虔诚的基督徒来说,残缺与病痛是人类有限性的最鲜明的体现,只有在这样的处境下,才更容易领悟到来自上帝的启示。其实,奥康纳的思想绝非是独一无二的,更非是空穴来风的,她最深刻的地方——对暴力与恶的容纳与探究,正是基督神学的题中之义。俄罗斯思想家舍斯托夫在《开端与终结》中写道:“完全可以假设,上帝在选择善与恶时,更倾向于选择恶。”他在论述这点的时候,引述了马丁•路德的一段“骇人听闻”的话:路德在谈到弥赛亚先知第五十三章时,他说:“一切先知都在精神中谛视,基督是最大的强盗、私通者、窃贼、罪犯、亵渎神灵者,世界上从未有一个人能超过他。”坦率说来,这些话语对我们的理解力有着严峻的考验,不过,不是我们的理解力不够,而是信仰总是站在理性的上一层。基督教思想博大精深,有末世审判的严厉,也有基督化身为恶的大爱。我个人觉得,“恶”的正当性有三种形态,历史的恶、精神的恶与基督的恶。黑格尔认为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卡夫卡认为,“我们称为感性世界的,其实是精神世界中的恶,我们称为恶的,只是我们永恒的发展中一个瞬间的必要。”而基督的恶,是最难理解的。基督,既是救世主,也是上帝之子,他来到尘世,并非为了定罪世人,而是为了救赎世人化身为罪恶本身,他替我们受罚,然后给我们一个无罪的、完全的、干净的人之地位,这就是好人的诞生。从基督的恶之救赎出发,再度去审视奥康纳小说中的“邪恶”,便会更加明朗,她笔下的暴力与罪恶实际上都是一种基督莅临的方式,残酷的惩罚都是为了逼近救赎抵达的那一刻。但是,问题也出在这里。她的思想太过纯粹了,不仅一成不变,失之于单调,更是缺乏强烈的思想与张力。很难想像一个作家可以讲那么多的故事,却用的是同样的结构与方式。将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比较,就会很清楚地看到她的局限。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一个广义的基督教作家,但他所表达出的混杂、挣扎、哲理、博大、怀疑、探询、洞察与宽容,都是奥康纳所不具备的。奥康纳像是刀片,非常锋利,过肉见血,但是却太薄了,容易断裂。这也正如她的赎罪观,她的宽恕是一种不宽恕的宽恕,她对上帝的爱太多,以至她对邻人的爱过少。她之所以那么喜欢《人造黑人》,就是因为那是她小说中难得的救赎时刻。她其余的篇章都很难有那样的超然与喜悦。在《善良的乡下人》中,假如说买圣经的小伙子对残疾女博士的欺骗是对她虚无主义思想的一种嘲笑与捉弄,那么在《救人就是救自己》中便是对尘世的彻底弃绝了。恶人史福特利特先生为了骗走一辆汽车,竟然不惜用结婚的方式和一个智障女人成亲,然后再将她抛弃在途中的一家餐厅里。那个女人非常单纯,就连餐厅里工作的男孩都忍不住说:“她像上帝的天使一样。”可是史福特利特先生依然抛弃了她。不过,更绝望还在后边,有个小男孩搭了史福特利特先生逃亡途中的车,看到小男孩的孤苦无依,史福特利特不禁心有所动,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他说自己的母亲是上帝的天使,可自己却离开了她,那天是自己最后悔的一天。说完,他的眼睛上还蒙上了一层泪水。就在这个良心发现的时刻,奥康纳笔下的小男孩突然发怒了,他吼叫了起来,骂道:“我妈是个邋遢货,你妈是个臭婊子!”然后纵身一跃,从车里摔进了路边的沟里。史福特利特先生深深感到这个世界实在是烂透了,他猛踩油门,义无反顾地逃亡而去。这个故事让我的心里沉重了好久。我总是想起另一个故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一小段。一个很恶的农妇死了,鬼把她抓去扔到了地狱的火海里。善良的天使不忍看到她的惨状,便去向上帝求情。天使说:“上帝,她行过善,她曾经在菜园里拔了棵葱施舍给了乞丐。”上帝说:“那你就用一棵葱去拉她吧,能拉上来就放她去天堂。”天使就用葱去拉农妇,没想到葱是如此坚韧,马上就能把农妇给拉出来了。这时候,地狱的其他人看到了,都跑来拉住农妇的腿,想一起被拉上去得救。农妇是个恶人,容不得别人也得救,便用脚去踹别人,喊道:“这葱是拉我的,不是拉你们的!”这话一出口,葱就断了,从此,那农妇一直呆在火海里煎熬。——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爱与恕道。上帝可以用一根葱的小善就去宽恕并拯救罪人,甚至可以拯救全部的人类,但是人却不明白这一点,人葬送着自身。不过,奥康纳毕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同,除了天主教与东正教在气质上的差异,她更是值得同情和可以理解的,她的长期病痛导致的死亡焦虑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刑临行前突然被取消的死亡震颤是大不相同的,绝症作为一种漫长的抑制,肯定损害着她创作的心境,她的绝望是一种最真实的本能情感。人类的情感在很多时候都是物极必反的,信的极致不免犹疑,疑的终结不免笃信。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罪与罚》的初衷不就是为了看看没有了上帝的世界会怎样么?奥康纳的小说在中文语境中的费解、晦涩与误读在所难免,我也经常感到那种把握的困难。不过这并不奇怪,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已经完全和宗教脱离了关系,文学也随之与宗教绝缘了。我们也续写神话,但我们看到的多是故事,甚少神性。而在为数不多的“信仰文学”中(比如北村和张承志的),我们的确望到了神性,仅仅是那样的惊鸿一瞥,就已经令人有了极致的狂喜。作家的皈依,让文本洋溢着一种掷地有声的坚毅感。不过,在一个没有严苛宗教传统的文化里,在一个搁置超越性价值几代人的国度里,个体的信仰会显得格外“突兀”,因而有了一种事件性的社会学涵义,这样一来,在和周围处境的比照中,信仰反而变成了一种比较容易确定的事物。我想,这应该不会太费解,就像是相对于阳光我们有了阴影,但是我们对阴影一时半会儿还难以做出内在的认识与反思。所以我觉得,仅仅有坚毅感是不够的,必须回应阴影与阳光中的一切犹疑。不过,千万不要把这些话理解成苛责,它们只是一种文化间的观照与自我的反思。其实对于文学来说,有无“神性”并不构成一个美学判断,就像奥康纳也有她的偏执与局限,只是她逼迫着我们认识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我们除了想想宗教的超越性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文化意味着什么之外,还可以想想,天主教现实主义是如何表现真实的,而我们的真实又是如何表述的?这个世界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真实? (载2010年11期《书城》)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迄今为止读到的最好的短篇小说,浓烈的宗教感贯穿始终,带有受难和救赎的生命意义。作者绝对是细节控,细小到肌肤与肌肤之间的接触、缩影在咖啡壶里的窗外风景,各种场景的构建非常引人入胜。关于时代、关于种族、关于阶层。
  •     个人觉得一般,不知为何受到如此赞誉,下一个目标是安吉拉.卡特。
  •     脑洞奇特,结尾与构思惊异,有才华。“人生并没有真的乐趣”
  •     好人难寻
  •     悲悲的故事,凄凄的人生
  •     南方怪诞
  •     两面体人性 有点无奈
  •     10.15 这个世界上不仅有正义的故事,也有黑暗的故事
  •     邪气满满,真的真的太好看太印象深刻了,意犹未尽
  •     第二遍在读。救人就是救自己,圣灵所宿之处,人造黑人,善良的乡下人,喜欢得不得了。 对白和情节怪异但又异常地表达了一种真实感,很多自己生活的影子。
  •     震撼。剧情推进和对话都是顶级呀,翻译得也不错。
  •     可以说是恐怖小说了。
  •     好看,短篇就是不能把故事说透,点到为止,读者没反应过来就结束了,任由他们想去吧。还要带点小阴暗,冷冰冰的最好!
  •     正是吾辈观念中的“好”文学,对于残酷的现实而言,哪里谈得上什么“邪恶”和“救赎”?不过是对真实与真相的冷眼旁观,奥康纳将眼中的毒刺通过文本中的撕扯与哀叹,传染给了每一个人
  •     奥康纳真是冷静又残酷啊
  •     《河》《善良的乡下人》《流离失所的人》。印象最深的是《人造黑人》,值得反复阅读。
  •     86读书以来碰到的最啼笑皆非且无可奈何的事情--我把一本短篇集当成了短篇来读。
  •     重读人造黑人
  •     YAZI
  •     高中放学的地铁读掉的、现在倒是能读懂英文的了
  •     惨痛的回忆
  •     人性阴暗,令人瑟瑟发抖。
  •     暂时还无法描述奥康纳到底给我怎样的感受,不是邪恶,不是冷酷。
  •     感覺都是PTA會拍的故事....
  •     坏人当道,好人难寻。
  •     好邪,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棒的短片小说。让人毛骨悚然的情节转换,肮脏邪恶的小人物布满全书,应了书的名字—好人难寻啊
  •     有趣
  •     2017完结的第一本书。
  •     很好。人类很好。
  •     邪恶的O'Connor哈哈哈,每篇故事都有个急转直下的收尾
  •     两遍 太kepa
  •     奥康纳捕捉故事的角度真的新奇!即使不考虑作者信仰背景,摆脱隐含的宗教影射,甚至平推叙事,削弱让人脑回路急转直下的闪光,依旧可以对故事本身的好看叫好!
  •     十年前
  •     卧靠,还有这个样子的小说?
  •     世界上最绝望的莫过于人性之恶将人性之善扼杀在你面前。看完之后,慢慢的抑郁
  •     看完书模模糊糊的,看了书评仔细想了会,有些豁然开朗。
  •     为了作业看了好人难寻,看完觉得真的觉得人性更多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私欲利益安全,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最后老祖母可能是解脱了也是顿悟了吧,人之将死,所以她才说那个杀人犯也是她的孩子,她是觉得她可以救赎他吧,这篇真的要慢慢细读才理解作者真正表达的涵义……反正我是不懂更深层的意思。
  •     没有读过类似的暗黑系的小说,刚读完第一篇吓的我赶紧去看书评。语词贫乏,奥康纳真是厉害啊。
  •     结尾派
  •     读奥康纳的小说,能听到灵魂里有两只拳头在激烈地碰撞——砰!砰!砰!
  •     走马观花一样看完了。
  •     人性阴暗面组成的一个一个阴暗短篇。奥康纳慢慢诉说着一个个人的所说所做,由你去判断他们到底是好人坏人。
  •     写得真好。最喜欢《河》、《好运降临》、《人造黑人》。读完第一篇就意识到这可能又是一本意义非凡的小说集。你会在其中看到一部足够优秀的现代小说所需要的一切,但最终令你着迷想要了解的是奥康纳本人的生活。这样的故事们究竟是怎样写下来的?星星有很多颗,只有奥康纳担得起世上所有的孔雀。
  •     特别的小说,邪恶又悲哀,人性中的软弱、伪善和残忍表达得淋漓尽致
  •     同期了看了梦见街,梦见街先看完。现在只好去吧梦见街改成四分。对我来说,天才式的作品。
  •     读完有点毛骨悚然的刺激。
  •     奥康纳风格怪诞,总被人冠上邪恶的称谓。她讲述的是美国南方的乡村生活,但风格诡谲、恐怖、阴郁,人性中晦暗的地带,都被她一一撕开了
  •     过于阴郁,麻木,恶毒了,里面的每个人都过着没有出路、难以被拯救的生活(即使有拯救)
  •     暴力,阴郁,充满电影的质感。
  •     2016.11.01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