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 动物农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一九八四 动物农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6
ISBN:9787544702249
作者:乔治·奥威尔
页数:290页

作者简介

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乔治·奥威尔可谓声名显赫。他凭着强烈的社会良知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生动地再现了极权主义盛行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时代的良心……过去几十年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道德力量”。其代表作《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既是关于政治的讽喻小说,也是文学艺术的杰作。被翻译成六十多种文字,销售数千万册,并被作为英美大学的重要研读书目。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的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此外,在世界各地几乎每年都举办大型的“奥威尔学术研究会”或“奥威尔电影纪念周”之类的学术活动。这一切构成了世界文坛中奇特的“奥威尔现象”。

书籍目录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我为何写作

编辑推荐

  《一九八四·动物农场》收录了两部经典作品。包括:乔治·奥威尔,英国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英语文体家。代表作《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是世界文坛最为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在他死后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生前。两部作品被译成六十多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四千万册。

前言

  一个复杂多变、充满巨大冲突的世纪已然过去。这个世纪里,人们的心灵中前所未有地弥漫着希望与失望、乐观与悲观的情绪;这个世纪的文坛,也因此空前地喧哗与骚动,文学作品数量繁多,审美倾向丰富多彩,思潮流派更替频繁。  文学即入学。当下读者全面认知20世纪和彼时文学情状的需求正在增加,作为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译介的专业出版机构,我们希望以必要的责任心,翻译介绍更多更好启迪民智、打动心灵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实现对人,特别是对其精神取向的尊重与关怀。是以译林出版社精心推出“20世纪经典”,从对20世纪世界文学的整体回望出发,遴选百年来的文学名著翻译出版,以供热爱文学的读者及各界人士丰富学养、陶冶性灵之需要,并力图借此实现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一己之力。  20世纪文学史上作品异彩纷呈,作家灿若群星。“20世纪经典”旨在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选择在文坛已有定评且契合社会现实与人的心灵需求的作品,使丛书的每一选篇日久弥新、传之久远。出于对翻译出版现状的认真思索,我们在遴选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中译本的译文水准,无论名家新人,均以实力取舍。译林出版社努力以披沙拣金的态度,为读者献上品位高尚和质量一流的翻译作品。在整体装帧的庄谐雅俗上,也尽量考虑现时读者具有共性的需求。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自身水平所限以及选目因海外授权获得与否而受影响,这套丛书的不足之处恐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海涵。“20世纪经典”的书目将是开放性的,我们热诚期待读者的评判与指正,帮助这一志存高远的事业高质量地进行下去。

内容概要

乔治·奥威尔(1903—1950) 英国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英语文体家。他的一生如彗星,短暂而耀眼。代表作《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是世界文坛最为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在他死后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生前。两部作品被译成六十多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四千万册。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和“新话”等词汇已经被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
孙仲旭 1973年生,供职于广州某航运公司,业余从事文学翻译,出版译作《奥威尔传》、《门萨的娼妓》、《乌托邦彼岸》、《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人喜欢冷冰冰》等十一种。

章节摘录

  另外一位是个男的,名叫奥布兰,是名内党党员。他的职务重要而不可测,温斯顿对其性质只是略有感觉而已。看到一名身穿黑色工作服的内党党员走过来时,椅子周围的这群人中出现了片刻的肃静。奥布兰高大结实,脖子很粗,面容粗糙,为人幽默而又冷酷。虽然外表让人望而生畏,但他的举止有一定的魅力。他有一招,就是推一推架在鼻子上的眼镜,这个动作很奇怪,能让人解除戒心,说不上为什么,但是奇怪地给人以文质彬彬的感觉。如果还有人这样想的话,这个动作也许能让人想起一位十八世纪的贵族在邀请别人用他的鼻烟。十几年来,温斯顿见到奥布兰的次数可能差不多也就是十几次。他感到奥布兰对他而言很有吸引力,不仅因为后者温文尔雅的举止与职业拳击手块头的反差让他觉得很有趣,更因为他有个秘密信念,也许根本不是信念,而是一丝希望,即奥布兰在政治正统性方面并非完美无瑕,他的表情无疑说明了这一点。话又说回来,也许他脸上表现出的根本不是非正统性,只不过是智慧。但不管怎样,从外表上看,他是那种可以跟他谈谈心的人,如果有办法躲过电屏跟他单独在一起的话。温斯顿从未付出一点努力去证实这种猜测,确实,也没办法证实。那时,奥布兰看了一眼手表,看到马上快十一点了,显然决定留在档案司,直到两分钟仇恨会结束。他跟温斯顿坐在同一排,中间隔了几张椅子,一个黄红色头发的矮个女人坐在他们中间,她在温斯顿隔壁的小隔间工作。那个黑头发女孩正好坐在温斯顿身后。  这时,大厅那头的电屏里突然传出一阵令人难受的刺耳讲话声,如同一台巨大的机器在缺少润滑油的情况下运作时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能让人咬牙切齿、义愤填膺。仇恨会开始了。  照例,当伊曼纽尔·戈斯坦因,这个人民公敌的面孔闪现在电屏上时,观众发出此起彼伏的鄙夷之声,黄红色头发的矮个女人带着恐惧和厌恶发出一声尖叫。戈斯坦因是叛徒和蜕变者,很久以前(谁也记不清有多久)是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几乎跟老大哥平起平坐,后来参加了反革命活动,被判处死刑,然而又神秘地逃走并藏匿起来。两分钟仇恨会的进程每天都不一样,但无一例外,每次都以戈斯坦因为主角。他是头号卖国贼,是最早破坏党的纯洁性的人,所有后来对党所犯的罪行、变节、破坏活动、异端邪说以及越轨行为都直接出自他的煽动。在某个地方,他仍活在人世并策划着阴谋:也许在大洋彼岸,在豢养他的外国主子的保护之下,也许甚至,时不时会传出这种谣言,就潜伏在大洋国本国的某处。  温斯顿感觉胸口发闷。每次看到戈斯坦因的面孔,他都会有百感交集的痛苦感觉。这是一张瘦削的犹太人面孔,头顶有一圈浓密的白头发,毛茸茸的,下巴上蓄着一小撮山羊胡,这是一张聪明人的面孔,但不知为何,从本质上让人觉得可鄙。靠近他又细又长的鼻尖处,架着一副眼镜,给人一种年迈昏庸的感觉。这是一张类似绵羊的脸,就连声音也像绵羊。戈斯坦因在一如既往地恶毒攻击党的各种教义,这种攻击夸张而荒谬,连小孩子都能看穿,但又刚好貌似有理得会让人警惕,即其他头脑没那么清醒的人有可能上当受骗。戈斯坦因侮辱老大哥,谴责党的独裁,要求马上与欧亚国和谈,他鼓吹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思想自由,他歇斯底里地叫嚣革命已被背叛,全是以快速和多音节的方式讲出来,是对党的演讲家那种惯常风格的拙劣模仿,甚至也包含新话,没错,比任何党员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使用的新话还要多。而且自始至终,为避免人们可能对戈斯坦因那貌似有理、哗众取宠的讲话所掩盖的事实有所怀疑,电屏上他的脑袋后面,有无数排着纵队的欧亚国军队在前进,那是一排又一排长得很壮实的人,有着缺乏表情的亚洲人面孔。他们涌现到电屏上,然后消失,代之以其他长相完全类似的军人。单调而有节奏的沉重军靴声成了戈斯坦因那咩咩叫声的背景声。  仇恨会进行了还不到半分钟,房间里有一半人发出了不可遏制的怒吼。那张自鸣得意、绵羊脸一般的面孔以及这张面孔后面欧亚国军队那可怕的力量令人无法忍受,再者,看到或甚至想到戈斯坦因,就能让人们不由得感到恐惧和愤怒。他比欧亚国或东亚国更经常成为仇恨对象,因为大洋国跟这两大国中的一个进行战争时,一般跟另一大国处于和平关系。然而奇怪的是,尽管戈斯坦因被所有人仇恨、鄙视,尽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的理论每天上千次在讲台、电屏、报纸、书本上被批驳、被粉碎、被嘲笑、被一般人认为是可鄙的垃圾,然而这一切似乎从来没能让他的影响降低过,总会有一些新的上当受骗者在等着被他诱惑,每天都有奉其指令的间谍和破坏分子被思想警察挖出来。他是一支巨大的影子部队的司令,那是由力图颠覆国家的阴谋制造者所组成的地下网络,这个网络的名称据说叫兄弟会。另外,还有一些悄悄流传的说法,是关于一本可怕的书的。它汇集各种异端邪说,由戈斯坦因所写。这本书到处秘密流传,没有名字,人们在不得已提到它时,简单称之为“那本书”。不过人们都是通过不清不楚的谣言得知这些事情,凡是一般党员,都会尽量避免谈及兄弟会和“那本书”。  进入第二分钟,仇恨会达到了狂热状态。人们在座位上跳上跳下,用最大的嗓门叫喊着,想盖过电屏里传来的发狂的咩咩叫声。黄红色头发的矮个女人脸色通红,嘴巴一张一合,像条离水的鱼。就连奥布兰那张严肃的脸庞也涨红了。他在椅子上坐得笔直,健硕的胸膛气鼓鼓的,还在颤抖,似乎正在忍受波浪的冲击。温斯顿后面的那个黑头发女孩开始喊:“猪猡!猪猡!猪猡!”突然,她捡起一本厚厚的新话词典掷向电屏,打中戈斯坦因的鼻子反弹回来,但那个声音仍然无情地响着。很快,温斯顿发现自己在和别人一起呼喊,用脚后跟猛踢所坐椅子的横档板。两分钟仇恨会的最可怕之处,并非你被迫参与其中,恰恰相反,避免参与才不可能。过上二十秒,任何装扮都变得毫无必要。一种出于恐惧和报复心理的可怕情绪,一种去杀戮、拷打、用大锤去砸人脸的渴望像电流般通过整个人群,将一个人甚至是违背其意愿地变成面容扭曲、尖叫不止的疯子。但他们感到的那种愤怒是种抽象而盲目的感情,因此有那么一阵子,温斯顿的仇恨根本没转向戈斯坦因,恰恰相反,而是向着老大哥、党和思想警察。那一刻,他的心向着电屏上那个孤独的、被嘲笑的异端分子,他是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上真理与理智的唯一守护者。然而就在接下来的一刻,他跟周围的人们站到了一起,对他来说,他们所说的关于戈斯坦因的一切全都属实。那些时候,他对老大哥私下的厌恶变成了崇拜,而老大哥好像高高屹立,是位所向无敌、无所畏惧的保护者,岩石般矗立着,对抗亚洲的群氓。而戈斯坦因,尽管他孤立无援,甚至他本人是否存在都尚存疑问,但他仍像个阴险的巫师,仅仅凭借话语的力量,就能将文明的架构摧毁。  有时,甚至有可能故意为之地将个人的仇恨目标转来转去。突然,就像在噩梦中猛然用力把头从枕头上扭到另一边,温斯顿成功地将对电屏上那张面孔的仇恨转移到他身后那个黑发女孩身上。他的脑海里出现了生动的幻觉:他会用胶皮警棍把她殴打至死,会把她脱光衣服绑到一根木桩上,然后向她射满一身的箭,正如那些人对圣塞巴斯蒂安所做的;他会强奸她,然后在高潮之际割断她的喉咙。另外,他也比以前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恨她。他恨她,是因为她年轻漂亮却毫不性感,因为他想和她上床却永远无法做到,因为她那可爱的柔软腰部,像是在请人去搂,围着的却只是一条可恶的鲜红色饰带,那是代表贞洁的咄咄逼人的标志。

图书封面


 一九八四 动物农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3条)

  •     我成为一名教师已有一年多,本着谋生的意图,始终对这片领域有着叛变的念头。以教育谋生,是不仁道的,我从来都这样认为。于是,我始终对无力寻找别的出路的自己相当不齿。今天是开学第一个周末。寒假前后,我的转变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从苦于与孩子的对立,到这两天和孩子其乐融融。教师的存在,不是执念于孩子的错误。有时候,教师的子女为何被称为最可怜的人群之一,原因便是教师过分的“教师”了。这应该归功于那两三个星期,我看的十五六本书。它们使我有了生活的目标,有了存在的意义,以及最初的善良。我在精神上就像吸满水的黄豆,颗颗饱满。尤其是《一九八四》。《一九八四》读完已有一个星期,始终想写些东西来纪念这本我有生以来看过的最有想法的书。这应该是一本“禁书”,我猜,因为政府会恐惧人民有自己的思想。我虽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是我对这种逆反十分感兴趣,就像当初看《死亡笔记》一样。蔡康永在《有一天啊,宝宝》一书中曾说到“邪恶’的趣味:邪恶,并不是一件无聊的事。如果抱持很高的兴趣去描绘邪恶,邪恶很可能会变得太有趣、太吸引人、太灿烂、甚至太有深度。我觉得《一九八四》对于正统意识来说可以算是邪恶,而我看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我想,是因为它太有深度。意识形态的控制、人性的扭曲,在《一九八四》中极端到残暴;在教育领域虽没有那么严重,却也是明目张胆地存在着的。而教师,则是其中作用关键的布道者,掌握着控制的权力。我并没有对教育存在怨恨或鄙视的念头,我嫌弃或轻视的只是我自己。不配,是最大的原因。我从小到大,是应试教育标准的产物。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很多,我觉得其中最坏的可能便是会使教育者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形成大一统的方式。现在的我除了读书外,应该就并无其他特长,有时连自己的想法也谈不上,尽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而已。都一样,就利于和谐,就便于管理。人数多的时候,这是我自己都常用的管理手段。《一九八四》中第一句震撼我的话,便是“正统就是无意识”。工作后,很多人都不再激进,甚至丧失了上进的念头,因为忙。忙是一种意识控制的好手段,可以让人无暇思考。梭罗说:“劳动者每天都是如此,根本没有做别的事情的时间。他正是吸取愚蠢而成长,他怎么可能自知自己的愚蠢,尽管他也时常思考。”我觉得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无意识的人逐渐行尸走肉、丧失活力的根源。但还好,我喜欢读书,我还能从书中学到东西,形成想法。所以,我说书呆子也很好。人能养成阅读的习惯,确实会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事。我相信我的后半生因此不会太失败。 孩子们现在所处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和我那时是一样的,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我所处的社会竞争的大环境,同样也是就业堪忧,很多人难以经济独立的时代。于是,我最近越来越少叛变的念头,或许就是懦弱;或许还是时机未到,得卧薪尝胆;又或许正如《一九八四》中涉及,自由是相对的。2008年,我写《我为什么不愿做老师》;2010年,我以局外人的身份重新看待教育事业,看着在那个舞台上忙忙碌碌的自己,便有此新的想法。或许有些故作高深,但我确实觉得《一九八四》让我能分离出第二自我,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行为。我很感谢这本书。开学了,我不知道忙碌的工作让我能坚持自我多久。但至少在这一刻,我相信自己已经有了新的开始。“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罗素如是说。
  •     -------------------------------------------------------------------大四的最后时光,1984划开脑子,从此再也挥之不去。--------------------------------------------------------
  •     摘自《凤凰网》 作者:陈 灼有些书如同没有剑柄的剑,不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握它,它都要把你割的鲜血泠泠,但你为了欣赏它,就不得不拿起它。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躺在那里,灿灿光芒照得的眼花缭乱,但你敢拿起来看么?它是没有剑柄的剑,霍的一声就会触疼你。  《动物庄园》是童话,它符合我们传统意义上那些童话的所有要素,以动物为主角的中篇故事,会说话的动物。但我不想去普及《动物庄园》在说些什么之类的干巴巴的东西,如果你不了解20世纪的人类世界发生了什么,那你根本就无法明白这个荒谬的童话在影射什么。  它影射的是极权主义。  其实任何童话都有所影射,你以为神经兮兮的安徒生写的那些故事全然是为了逗小孩子乐么?你以为格林童话里没有凄惨恐怖的欧洲中世纪生活么?奥威尔生活的年代叫做20世纪上半叶。  《动物庄园》里的很多思想后来在《一九八四》里发扬光大了,比如抹去记忆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动物庄园里,“拿破仑”的宣传家斯奎拉为了抹去早期的庄园早期领导人斯诺鲍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用尽了很多手法,逐步把他丑化成大叛徒,后来干脆就不是叛徒,斯诺鲍成了从起义一开始就混到队伍里来的奸细。在《一九八四》中,“英社”开动宣传机器不停的变更人们的记忆,把历史玩弄于鼓掌之上,昨日之白即是顷刻之黑。非常令人眼熟的是斯奎拉对数字的摆弄,他总是力图要让动物们相信自己比起义前过的好,总是要用数字证明每年每年的产品增长了多少;《一九八四》也是如此,这些做法的根本保障在于,已经没有人记得革命或者起义前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了。没有比较。  你不能说《一九八四》比《动物庄园》更伟大,毕竟后者还是前者的前身,我觉得《动物庄园》更注重于描写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变化的全过程,以粗线条的方式来展现,而一九八四则是深入到已经成型并且无比夸张化的未来极权主义国家中一对恋人的故事来细细的刻画这个制度。  很多事情就是常识!虽然《动物庄园》会看的你心惊肉跳,《一九八四》看的你目瞪口呆,这仅仅说明你连常识也不知。看了这两本书,就多了一些常识。  其实说起来,《一九八四》里除了那句BB IS WATCHING YOU!之外,最直指人心,让我们这些唯唯诺诺的人一辈子胆战心惊的还是真理部墙上的那几行字儿:    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愚昧就是力量   啧啧,而《动物庄园》里最令人恐怖的还是那句话,被篡改的只剩下一条的戒律:    所有动物一例平等     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     更加平等   猛然看到这句话……就什么也不用说了,点破了,奥威尔点破了这个事情的全部本质。  最后想谈谈结尾,个人感觉《动物庄园》的结尾固然很好(猪变成人),但仍不够震撼,应该说,是一种在预料之中的结尾吧,而且来的那么理所当然……远没有《一九八四》来的残酷,一九八四的结尾也是可以预料的,甚至你在看全书的第一章第一节就能预料到结尾,但你还是如同被抛入冰河的人一般,没办法,看着这个结尾慢慢来临,真的,那颗子弹杀不杀温斯顿又有什么区别,2+2都等于5了。    在遮荫的     栗树下     我出卖了你     你出卖了我     他们躺在那里     我们躺在这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同志们!
  •     瞧那群猪 跟人一样!
  •     2014年3月23日 读完
  •     动物们也许早就知道乌托邦式激昂的梦想不存在,无论是人还是猪,都没在实际层面改变现状。一穷二白的时候达成共识去革命的雪球却因为“一山不容二猪”最后只能以革命孤独而终,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奥威尔的寓言竟神奇的预言了当年苏俄的历史。神。。。
  •     看到新闻说译者孙先生前两日因抑郁症辞世。 想起他译的这些名著里,我只有动物农场看的是他的版本。 借别人的一句话,每一个不能阅读原著的人,都有两个老师。 虽然有时也烦一些译者自以为是,在书的前面加一堆自己的观点,夹带私货。 但译者为我们和外文作品间搭起桥梁,非他们不能读。至少不能快读。 阅读是最好的纪念。
  •     一九八四太绝望,动物农场其实也差不多,但感觉好很多。
  •     这个世界本是有我们和他们之分的,后来我们就成了他们
  •     正三观
  •     这个我居然忘了标记
  •     讽刺
  •     想推荐所有认识的人读一读。纪念孙仲旭老师。
  •     是孙仲旭先生的版。当时在图书馆,拿到手里有两本,看了第一页的翻译对比,就选了孙先生版。在读我就不断想象,如果是这样,那些最底层的人,除了生活物质,倒也无其他忧虑;太可怕,总觉得这样的世界应该不可能啊。
  •     我觉得每个人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有文革这样的历史,以及今后怎样避免。极权主义很可怕,逃避政治也是鸵鸟一般的自欺欺人呢。
  •     毫无疑问,乔治奥威尔是伟大的,文学大师,小说家,更是预言家;苏联历史,中国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段历史彷如《动物庄园》里所描述的那般
  •     一连看了1984和动物农场,我觉得我真好像动物农场后期出生的白痴马
  •     看了以后,联系到现实,何等的神似。
  •     一九八四半看半翻,因为那种感觉实在太压抑,太绝望,难以想象的世界,但在理论上完全可能存在这样的极权世界,动物农场作为寓言,太生动,太形象,对苏联历史有些了解的马上可以对号入座,往往就是乌托邦的理想不过是野心家、权谋家用来煽动、奴役下层百姓的手段而已。最后证明不过就是循环。这些书籍的正常出版多长也是代表了我们社会的进步。
  •     其实奥威尓这两部作品都是对苏联的吐槽。在那个年代或许有相当轰动的反响,如今,像1984这种拙劣的思想控制手段的集权社会很难持续了。那种在人心中形成共同信仰的思想才是最容易使独裁和集权再次现世于自由社会的因素。
  •     政治性写作。看1984时,总是想到我国的某个时期;紧接着,看animal farm又和1984联系起来。
  •     多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就多一份对自由的保障
  •     好压抑看完,深感生活在恐惧和压迫的可怕
  •     对集权社会和乌托邦的无情讽刺
  •     纸书丢失。
  •     大学的时候听说的 只看 不说话
  •     相识恨晚
  •     大爱此书,最爱的英国作家,一口气看完了几本他写的,可惜了。。。
  •     反乌托邦补完计划
  •     不禁让我反思,心甘情愿地受苦,是不是被迷惑的表现
  •     乌托邦小说,切割心灵的小说。
  •     结局…很失落
  •     我以为结局是反抗成功,结果却出人意料。作者自开始就埋下伏笔,一〇一也好,消失不存在也好,在走廊里背后开枪也好。你永远都无法想象,那是真实的血腥,而只能在男主人公的失望与希望之间、回忆与彷徨之间震颤。#YuanReading#
  •     动物农场好像要拍电影了 期待~
  •     三种不一样的境界,反转酸爽,事实上没有戈斯坦因也说不定,塑造假想敌就是为了揪出主角这样的人……最后的《我为何写作》,奥威尔活得真明白啊
  •     v字仇杀队
  •     动物农场和1984几乎完全一样...
  •     真心的大师级作品,奥威尔对政治的深刻体验和对讽刺隐喻手法的熟练运用,都让他这两部代表作水准极高,特别的,最后一部分的『我为什么协作』为整本书大加分。
  •     最喜欢他的两本之一,另一本…你知道的
  •     一九八四看起来有点压抑,不过动物农场描写的很有趣。“如果她自己对未来有一个设想,那将是一个让所有动物免遭饥饿和鞭打的社会,一律平等,各尽所能,强者保护弱者。”
  •     万恶的共产主义
  •     看的这个译者的版本,1984还没看呢。赞的,果然是大师作品,视角真是太精确了,完全是各种国家未来历史的提前演绎了!
  •     我只对《1984》打分,第一部分很不错,监控、篡改记录还有最让我震撼的“新词运动”(从根本上消除不同意见,让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都不错,各种反讽元素的穿插很别致。第二、三部分无力吐槽。
  •     哪个是猪,那个是人了。很容易猜到结局但也是难以释卷的作品,总是怀着一点点渺茫的希望在读,最终归于尘埃。
  •     不寒而栗
  •     隐喻。
  •     1984的深刻以及动物农庄的讽刺,能从中看到很多历史的影子。乔治·奥威尔以先知般的冷峻笔调描写了人类的未来,其中1984中的“老大哥”一词更是作为描述某种政权的代名词。恐怖的集权主义,在奥威尔的作品中已经展示了其恐怖、阴暗的一面,历史的荒唐与可笑,就在于它真的就这么出现了。
  •     每天读一两章,车站、公车上、等人空隙,今天配合耳机里的交响乐,更加的恐怖。
  •     自由是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此成立,其他同理。
  •      思想上的专制才是最可怕的。政治是一种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存在。永远保持自己思想与人格的自由,大概是我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基本前提。离了这个前提,我们的生命与生活都将丧失意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完全无效的。乔治·奥威尔是真正的世界级大师。
  •     把造反,夺权,腐败,一层一层的变化展示出来。用动物去说,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看完孙老师的译本,很好。等入了kindle再看一次英文原版
  •     看过1984,已经觉得够荒谬了,等到看动物农场,发现一点也不逊色,一个美丽的世界固然好,但是否要掂量下付出的代价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