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厚土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020062485
作者:李锐
页数:226页

这书的时代性太强

这书的时代性太强,过时以后就不适合读了,不知道好在哪里。李锐如果想成为大师,眼界还需要放开阔一点。中国文坛对农村的已经过了。但对新农村的描写又没有。作家们不能老生活在过去,那样会和文学一样没有进步。

朴素而反复让人失望的历史感引发的一次文人式的“浅薄惊叹”

在书最后,李锐对《厚土》出版后收获到的批评表达了失望:“……但在这些评价的背后,我看到的却是一种不约而同的文化决定论的视角。我得承认,这多少叫我感到一种遗憾。”二十几年前的人怎么想的,可能跟当时流行情绪和积累到的经验有关,我不很感兴趣。然而,能够确定的是,李锐在《厚土》中展现出来的,绝不是什么文化决定论的观念。这将李锐局限了,不仅他本人,作为粉丝的我也不能接受。李锐的小说,能够吸引震撼读者,我想最主要的是那罕见的历史感。这种深厚会在他发现插队乡村的农民依然用千年前的古称而瞬时将人甩向时间隧道,就像只要看见眼前薄薄的一张纸,烦人的一个塑料袋,就会想到多少亿年前某只翼龙振翅离开后晃动不停的树枝。而李锐的历史感,不是对历史的诗意向往,而是冷峻的,残酷的。他清楚的认识到这个世界,这个历史的推进,正是由于这每一个参与到历史中间去的人最朴素的欲望,这些朴素的欲望,想活,想饱,想上女人,想偷懒……交错相间,推动着它们的主人也本来都没有意识到,似乎与他们毫无干系的历史或进或退。在他的吕梁山上,没有英雄,只有这些人们来构成的迟滞的生活,甚至这座山,那段特殊的时期也不重要,因为这种迟滞,这种构成历史却忽视历史的常态,作为一个已经是成熟了太久的秋天的中国里,乃至整个世界比比皆是的现象,实在是太不特殊了。朴素而反复让人失望的历史感所引发的一轮又一轮文人式的浅薄惊叹,让李锐的小说保持活力。他一直试图深入进这片秋景,去琢磨这些凝滞现象,而却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探寻和发现可能对他们和整个秋天本身无法产生任何影响。在他的告白之后,实在很难不为这种纯粹打动。尽管我们也看到他更多的是在自己的强项短篇小说集这个领域有成就,而在长篇中发生一些结构失误或者与之前略微矛盾的地方,但只因为他在《厚土》中表露出的诚挚的热情,我就会一直对他报以期待。《厚土》可以省着读,重合或者一些衬场的篇目可以跳过。比较有意思的有:《锄禾》、《眼石》、《看山》、《假婚》、《秋语》、《送家亲》、《驮炭》、《篝火》、《青石涧》、《二龙戏珠》、《天上有块云》。

绝望的人生

因为大骨结病,你一年四季不得不穿着一条破破烂烂的棉裤,你的身高三尺,脑袋占了身高的三分之一。你一辈子吃的都是玉茭面,没完没了的玉茭面。吃下去的时候,“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鼓起许许多多的欲望,不管落空过多少次,也还是会从装满了玉茭面的肚子里再发生出来。也许落空的次数太多了,也许是衰老的肚子再也磨不动这么好的玉茭面了。”你已经老了,无休止的重复让你每一个毛孔都感到疲倦,于是你想到了死,死亡对你来说就是休息,就是对重复生活的一种摆脱,于是你心平气和地上吊死去,那一瞬间,你那破烂的棉裤脱落下来,“乌黑的一团当中,萎缩着那个一辈子也没有使唤过一回的男人的器物。”这就是《厚土》所描绘的绝望而残酷的人生中的一个。还有吃不饱肚子睡不着女人的光棍汉,被男人侮辱被男人打骂的女人,全家死绝的被称为地主崽子的年轻后生,无人送终的老头。。。。。吕梁山的日头一次又一次升起,他们在这片黄土上活了一茬又一茬,生活从来没有什么改变。这是一部好小说,语言内力十足,不动声色。仿佛一个真正的农民在向你诉说,仿佛你就是其中的一员。阅读把你带入进入情境,你会觉得受苦受难的不是别人,就是你的母亲,就是你的父亲就是你的兄弟姐妹。他们让你爱让你恨,他们的人生让你感到深深的绝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或多或少都是农民,他们的命运也就是我们的命运。柏杨读罢中国的历史,掩卷长叹:“中国人,你活得没有尊严。”写道这里,我突然想起陈忠实在《白鹿原》扉页上的一句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成功描写农民的小说,就是中国人的社会史,它诉说着我们过得是怎样的一个人生。悲苦,苍凉,绝望就像那吕梁山区冬天的黄土地,就像中国所有的乡村那黑漆漆的夜晚。

说不尽的乡土

适逢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前夕,莫言的名字赫然在上。似乎对于古老的中国而言,唯有传统才是这个国家的灵魂。陶渊明之于桃花源,鲁迅之于绍兴,再到近代的韩少功、阿城等等,书写的起点都是从故乡开端。正处在风口浪尖的莫言,更是用东北高密乡一个接一个的传奇,改变了中国人启蒙中的感官感受。在看王德威的《当代小说二十家》时,就特别注意到他把一个名声远远低于苏童莫言们的名字列入范围,瞬起奇意。三个月后找来精选集时,居然发现作者所描述的故事竟离我如此之近。吕梁山印象,何尝不是每一位山西人民记忆的属地。有趣的是,作者本人是插队到山西的北京人,身份的转换再次让我挂起个问号:“除了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这片地区还有值得称道的事吗?”  答案仍然在书里。与乡土势不两立的城市,其实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地方。因为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向来将传统和愚昧划等号,批得一文不值。到了沈从文跟京派的笔下,才变得浑圆,纵然那种至纯至净的田园牧歌难免刻意,不过开辟的这层角度滋养了往后的乡土元素。反而是活在城市的“漫游者”与“乡下人”,在生与死,追求与幻灭的过程中吸引我满腹的激情。作为一个山西人,当文章反复出现诸如“恓惶”“玉茭”“饸饹”的方言,甚至于像“咋”“娃娃”“款款”这么地道的口语脱口而出,就像在外奔波多年的游子赶回家中过春节,围炉夜话的浓浓暖意,重燃往日的火苗。李锐,一个外乡人,他对于土地与蓝天的思考,远远超过游山西村的各路人家。  还是来谈谈《厚土》这个集子。起初我以为是类似《马桥词典》的风俗记录,几篇之后才发现一段接着一段的故事,活像村委书记的长串笔记。既不是六朝志怪,也不是唐朝传奇,这位平静的撰文者不苟言笑,专门记录着村子里的风景家常。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同样一件假婚之事,不再是20年代作家对愚昧的口诛笔伐,反而变成生存的卑微。也不再像沈从文漫漫长河里的质朴湘西,恰是一幅山猪嗷嗷、粗鄙豪言的农家真情。这些农人对羊,对牛,对篝火,对锄具的狂热迷恋,又仿佛回到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土地才是赖以生存的命根。作者的思考由此开始。  一如传统的伦理教条,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是民间的头号纲领。无论是生于此地的本土光棍,还是由城市“入驻”的进步青年,孔武有力或是孱弱犹豫,吕梁山遵守是遗留的祖训,沿着种田——娶媳妇——生子的命运循环,繁衍一代又一代的村民。所有的故事都没跳脱这条隐形的线索,放牛童,合坟的银女,喝水的小工,遇挫结婚的好汉,娶了旧媳妇的瘸拐,扎根在村中的生命心力交瘁地苟活。他们没有希望,日复一日的上山下地造就着一批批光棍儿童身;他们甚至没有怨念,三句脏话逃不出吃喝拉撒的局限。每一把锄头撅下去,刨出一方方的黄土,日头下的蚁人们折射出两千年来亘古不变的原始生命力。无论谁当家做主,庙堂的影响微乎其微,饥饿仍然是生存的最大问题。难怪中国小说反复渲染对男性阳具的疯狂崇拜,谁都想做居高临下的皇帝,但一张健壮卓群的身体显得更切实际。只有异于常人的四季耕耘,人的价值才会源源不断地呈现给村民。  反观男性的对立面,女人,完全沦为另一种工具。她们没有名字,走投无路靠出卖身体给外村的男人,反被嫌弃村长玩弄狠狠抛弃。出嫁的新妇身怀子嗣,男人的苦苦紧逼殊不知女人难言之隐,孩子的父亲和爷爷是同一人。至于有名有姓的知青楷模玉香,即便荣膺抗洪英雄的光荣,最后不过在“先生”提议下跟个村中老头合坟,死了也得有归宿。我们审视这些无辜,隐忍,卑微,脆弱的女性时,又何尝听不到作者背后的声声叹息。在物质匮乏,生存挑战的贫困山区,自尊哪里比得上填饱肚子,思考何曾踏出一口破窑。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当知识精英高高在上地指责她们麻木的精神,愚昧的奴性,其实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作者一再隐藏起自己的悲天悯人,从旁观者嘴里理所当然的口吻中,听者纷纷,刻骨铭心。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是李锐似乎特别钟意各种动物,并且不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民间童谣,他的小人物遇到的是蛐蛐、苍蝇、黑蛇,或者是委琐的蝙蝠,冷清的乌鸦,不知可否理解为向民间传统的意识形态彻底决裂。当我看到主要译作中,马悦然的大力褒奖,似乎暗示着一个讯息:世界眼中的中国,永远戴着乡土的魔咒。


 厚土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