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虬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大虬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806807170
作者:韩怀仁
页数:556页

作者简介

《大虬(修订版)》小说主人公出生时,因产婆赞其裆间“本钱”壮硕,其父便随兴为其命名曰“大□”。省知人事后,本人颇觉其名不雅,遂恳请一老先生为其另取。不料先生却主张:“读音仍旧,字改其一,‘大□’改为‘大虬’即可。”经探询请教,主人公始知——“□”乃男根之俗称,“虬”则是颇有灵性之小龙。“大□”曾是世界各族先民生殖崇拜之神物,“大虬”则是中华民族团结仰敬之图腾。前者是原始生命力强盛威猛之标志,后者则是精神境界超拔升华之象征。于是主人公便欣然领受先生所赐,定名“大虬”。 
大虬成年之后,果然因其生命力的强大顽勇及其精神境界的不同凡俗,便发生了“一个男人两个女人六十年爱恋”的故事,其爱情轰轰烈烈令人艳羡,又凄凄婉婉令人慨叹。一场挚爱,折射了中国大地六十余年的沧桑变化——剿共、抗日、内战、土改……“四清”、“文革”直至改革开放。小说展示了小人的阴毒、匪兵的凶暴以及“极左”政治对人性的压抑戕害,更多的则是赞颂关善对丑恶所进行的机智而顽强的搏斗,于苦难中彰显美好人性的坚韧、温暖与光明。故事波澜起伏,情节扣人心弦。小说以“张扬硬汉雄风,展示人性大美,反思民族命运,抒写历史风云”为主旨,堪称“华夏百姓之赞美诗,民族精神的交响曲”。

书籍目录

(上册)
 再版前言
 楔子 老翁辞世村寨传奇省长上坟众人瞩目
 第一章 美少女憧憬真男人俊小伙扮演假女婿
 第二章 赴县城真情救人命 回竹寨暴雨搭鹊桥
 第三章 冯天时榻上忆旧事陈大虬床前接重托
 第四章 义子明志披肝沥胆干妈顾家觅计寻谋
 第五章 香泉镇玉锁传心事 暖窑屋红灯耀柔情
 第六章 捉奸无获小人失望看戏受惊老妪中风
 第七章 心毒计狠族叔捣鬼义正辞严大舅安神
 第八章 冯成海竹寨播谣言陈大虬麦场溅热血
 第九章 白家院天欢暗调唆碧竹林莲仙惨受辱
 第十章 星耀南山大虬脱险月照坟地莲仙诉情
 第十一章 连长贪财水潭上钩大虬报仇竹寨除害
 第十二章 成刀客大虬暗含悲做北宫莲仙甘忍情
 第十三章 王老七计谋启懵懂冯天喜叔嫂成夫妻
 第十四章 践承诺大虬舍亲子酬旧情谷雨救恩公
 第十五章 陈大虬费心救伤员 冯天欢落魄归故里
 第十六章 新媳妇窑屋遇难堪老朋友竹寨偿夙愿
 第十七章 云月夜色狼诡作案艳阳天社长冤蒙羞
(下册)
 第十八章 霾消雾散木根落网水落石出暄璋离婚
 第十九章 护竹林大虬成右倾拾玉米莲仙做典型
 第二十章 炒面救命存根承恩竹笼捞鱼天喜遇难
 第二十一章 天边福来乐中添喜意外祸降雪上加霜
 第二十二章 赴省城断鸿勾旧事 寻旅社秋夜沐春风
 第二十三章 陈大虬巧制介绍信毕莲仙哀怜忠贞郎
 第二十四章 毕莲仙日梦花蝴蝶陈大虬夜惊野鸳鸯
 第二十五章 山重水复暄璋探亲柳暗花明莲仙出院
 第二十六章 阴风暗吹鹊桥路阻暖流轻涌鸿影屏开
 第二十七章 探表哥春来得怪病撕工票存根惹灾星
 第二十八章 事出有因强壮脱颖情迫无奈存根低头
 第二十九章 心灰意冷存根喝药众叛亲离强壮装*
 第三十章 善良女人坦荡舍己 刚猛铁汉沉着应敌
 第三十一章 慰苦念大虬探义子哭成分莲仙辞尘寰
 第三十二章 经磨历难暄璋投水入死出生大虬救人
 第三十三章 陈存根探路入虎穴冯强盛劫狱布奇兵
 尾 声 天翻地覆沧桑巨变谜破疑解真相大白
 跋(初版)
 再版后记
 附录评论摘要
  

编辑推荐

《大虬(修订版)》张扬硬汉雄风展示人性大美,反思民族命运抒写历史风云。

前言

  2009年《大虬》初版问世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许多文化名家的肯定。数十家媒体对小说进行了宣传报道与评论,小说部分章节在新浪读书网上发布后,网上转载、点击者难计其数,不仅成为“09《当代》年度最佳长篇小说”评选候选篇目,还被网友列为“好看的乡土小说”之一。所有这些,既让我喜出望外,又令我感动不已。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我所在的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现更名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的领导对此书的出版及产生的社会反响极为重视,学校积极联合陕西省作家协会,于2010年10月23日举办了“韩怀仁长篇小说《大虬》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以及著名评论家李星、肖云儒、畅广元、秦天行、雷涛、李国平等数十位身在陕西的文坛名士亲自到会参加研讨,雷达、王贵如等居住外地的评界巨擘也特意撰文,都对《大虬》说了不少称赞的话——  陈忠实先生说:“这个作品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甚为和谐的统一。读来令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动与震撼。”  李星先生说:“《大虬》写出了农民生活最本质、最深刻、最直观的东西。”“近些年,在描写旧中国家族生活的长篇小说中,我们很少读到这样深刻精彩、入木三分的描写。”  肖云儒先生的感觉是:《大虬》“反映了人性的、爱情的、美善的、道德的力量是永恒的,让我们在悲苦的生活背后,感到了对中国社会的信心。”  王贵如先生认为“无论是思想分量的沉重,还是艺术表现的沉着,都可以表明,《大虬》是近年来农村题材创作的重大收获。”  畅广元先生甚至觉得“这一部作品可以抽取出所有人类的东西,就像《老人与海》那样的作品一样。”雷达先生在评论文章中说:“在一切都走向现代文明的时刻,这样一部回头看的、注重民间道德理想的小说,无疑有着独特的醒世意义。”  鹿志峰先生称大虬为“爱情英雄和悲剧英雄”,吴凡女士则称赞书中所表现的“大虬精神”体现了一种高贵的人生价值追求……  评论《大虬》的文章不少,但散见在不同的报刊上却如同美丽的珍珠散落在沙滩上一样,很容易被忽视而埋没。为了引起更多目光更集中的注意,2011年3月,孙宏亮、马桂启两位同志经过一番精心披拣,整理出版了一本《韩怀仁长篇小说评论集》,为《大虬》的进一步传播又做了一项极为有益的工作。  我自己非常清楚,《大虬》不过是一本读者还基本能看下去的小说而已,广大读者的赞誉和文化专家的首肯,只能让我产生这样的感想:读者真善良!专家真宽厚!那喜爱,那称赞,就是对作者最大的关爱与鼓励!我一定要把这些关爱、鼓励永远珍藏在心底,同时还要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读者最大限度的满意。正是在这种情愫的驱使下,我决定要在《大虬》再版时对其进行一次认真的修订。实事求是地说,初版《大虬》行世后,大家在对其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和修改建议。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这次再版,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修订:  第一,增加了方言、典故的注释。在《大虬》研讨会上,陈忠实先生提出过一个问题:书中有许多方言,一旦走出陕西,就会在许多读者中产生阅读障碍。写书是为了让大家看的,如果因为使用方言而让读者感到云山雾罩、莫名其妙,这就违背了作者的写作初衷。我以为这是深中肯綮的真知灼见,我应该采纳,必须对过于“地方化”的语言进行修改。但是当进入具体修改的时候,我又有些“纠结”了:要把书中那些外地人难以理解的方言都改成可以“一目了然”的“普通话”,其实并不困难,然而这样改了以后,地域特色、人物个性、乡土风格、人情韵味等等,则显然会受到不小的影响。要想既保持“地方乡土味儿”又能让外地读者没有阅读障碍,添加注解是一种办法。然而有人又认为那样将显得十分“古典”、“陈旧”,缺少“现代性”。到底该怎么处理呢?我踌躇了很久,最后决定还是采用“加注”的方法,虽然显得“古旧”一些,但是利弊相较,总的看利还是略大于弊的。  ……

内容概要

韩怀仁,陕西蓝田人,1953年出生,1972年参军。现为某军校高级教授。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军队院校育才奖”。荣立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现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集《今夜又是月圆时》、中篇小说集《朝霞红晚霞红》、小说散文集《一路走一路唱》、《烟云过眼》等6部。其作品获国家及省级奖励20余次。

媒体关注与评论

  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  ——鲁迅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滋川县境内,有个村子叫碧竹寨。 一九九二年夏天,阴历六月初九,碧竹寨死了一个人——一个八十三岁的老男人。 这个人的死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有人难过,有人惋惜,更多的人则是惊奇。 世界上每天都在死人,而且死人的数量辄以万计,碧竹寨死一个已经八十三岁的老汉,有什么好惊奇的呢? 一位伟人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惋惜与惊奇。人们之所以惊奇,一是老汉的生平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二是老汉死的时间与方式,很有些出人意外。 老汉有个外号,叫“刀客”。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刀客”一般都和杀戮血腥有关。 这老汉确实杀过人。碧竹寨的老辈人都知道:他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曾经杀过两个军官——一个排长,一个连长。 照常理,欠债的应该还钱,杀人的就该偿命,可是他杀了人之后不但没有偿命,反而有了三大收获:一是和自己心爱的女人住到一起时再无所顾忌;二是有些人对他从此心生恐惧,只要想起被他所杀的那两个人的面目,自己身上的肉就有发紧发颤的感觉;三是赢得了更多的同龄人乃至后生们对他的仰慕与敬重。 他活着的时候,其经历给人们提供了许多茶余饭后谈论的生动材料,没想到他死的时候,竟然还留下了一个更加与众不同的传奇故事。 以老汉的体质而论,虽然平日里偶尔也会有个头疼脑热,但身体的“大零件”——五脏六腑躯干腿脚——都还是相当结实的,说他“八十多的人看起来比六十岁的人还年轻”绝不是夸张之词。以老汉的胸怀性格而论,虽然也有生闷气发怒火的时候,但总体看他是十分乐观非常坚强的,平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天不杀咱,咱就绝对不死!”根据他的生理与心理状态,一位医道颇深的医生曾下过这样的断语:没有意外伤害的话,老汉活到二十一世纪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然而,在距二十一世纪还有八年的时候,老汉死了。 他没有得病,肯定不是病死的;被他杀死的两个军官都没有后人,所以也不存在其子孙为先祖复仇而杀死他的可能;同时,也没有遇到任何意外的天灾人祸。 好端端的,老汉怎么就死了呢? 老汉是被一个年轻媳妇在一个墓坑里发现的。 关于发现老汉的经过,方圆几十里流传了好几个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版本—— 那天吃过晌午饭工夫不大,很多人都躺在家中的凉席上“下晌”呢,有个勤快的媳妇想多于点活,就右手牵着两只羊,左臂挎着个准备盛青草的竹笼,从碧竹寨后头的竹林边上顺着一段上坡路来到了一个叫背洼地的地方。这地方有大约十余亩土地,由于不能灌溉,所以土地承包者在收了麦子以后就没有“安”玉米高梁之类的秋庄稼,为的是让土地歇够了劲,下一年更好地长麦子。偏巧麦收后连着下了几场好雨,“歇着”的白地里一下子竟长满了青草。于是这片草地就成了养羊户放羊和割草的好地方。

图书封面


 大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一读完《大虬》,在回肠荡气之后,我强烈地感觉到了这部具有浓郁的关中风情的小说所传达的大秦腔般的悲剧气氛。在对陈大虬和毕莲仙超常的爱情精神敬佩之余,我断定这是一部东方式的爱情悲剧和英雄悲剧,在主人公陈大虬的灵与肉的复合体上,分明洋溢着悲剧性的英雄主义精神与超俗性的浪漫主义精神,让人联想到东方爱情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西方爱情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当我在中国既有的文化背景下,以现有的文学理念试图对爱情英雄和悲剧英雄大虬作一基本评价时,却出现了文化精神的价值悖论和文学观照的理论局限,让我陷入了欲说难言的困惑。二也许东方式思维定势的中国先哲,其时站在黄河边上面对滔滔河流与悠悠时空,早慧的大脑最初不是基于人的个体存在思考人的精神自由,探索人的生活命运,追索人的生命价值,而是处心积虑地研究对人的思想控制、对人的精神限束和对人的道德规范,因而初始就对人不具有本真的认识、善意的理解和美好的定位,基本否定了个体生命的基本权利、自由精神和存在价值,以所谓东方的“道德族群”和“礼仪之邦”将人置于社会性、等级性和尊卑性的伦理礼法和政治纲常的家国同构的文化背景之下,从而完全家禽化、奴役化和世俗化,因而在哲学层面、思想层面和学术层面就丧失了对人生命的自由性研究和悲剧性思考。当人的生命与生活被层层包裹的沉重理念和灰色理论压得干枯和扁平,耗尽激情、活力和光泽,当人类最具生命种源性、本能性、激情性的男女的最富诗意活力与浪漫情调的爱情,被当作鸡鸭配对式的封建婚姻、肉体结合和传宗接代的伦理模式,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人,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爱情,又怎么可能产生具有哲学性悲剧意义的爱情精神和浪漫情调呢?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在没有悲剧哲学理论前提下,就不可能产生爱情英雄和悲剧英雄的文学角色,因为无法给予理念命名,即使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角色。简单说,就是在中国既有的文化背景下和文学理念中,不具备真正哲学意蕴的“悲剧理念”的理论前设。既然如此,如果以以往对《梁山伯与祝英台》这种东方经典爱情进行评析的“悲剧理论”作为理论前设,就无法准确评论《大虬》这部长篇小说中陈大虬和毕莲仙的“悲剧爱情”,因为无法给予这一独具个性的超俗性和传奇性的“悲剧爱情”以崇高意义上的价值定位。由是,我只能引借西方哲学和文学的悲剧理念,来评论陈大虬和毕莲仙的具有超俗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悲剧爱情”。三也许由于在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先哲站在爱琴海边,面对悠悠历史和茫茫大海,思考人的存在命运与探讨人的精神自由的缘故,因而悲剧这一理念最先源于古希腊文学。在古希腊的文学中悲剧文学最具对人存在命运深刻解读的哲学意味。从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悲剧”,到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的“命运悲剧”,再到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的“家庭悲剧”,不仅深刻揭示了人的叵测命运悲剧,指出人的叵测命运悲剧正是人为的结果,而且颂歌了普罗米修斯拯救人类的英雄主义精神与美狄亚抗争邪恶的反叛主义精神以及悲剧意味中洋溢的浪漫主义精神。正因为有了古希腊哲学家、文学家对人的命运的精神性探索与悲剧性思考,才有了后来叔本华和尼采等哲学家对人性本质的不断揭示,对悲剧根源的不断挖掘,对人生价值的这一定位,这就是:哪怕人生是一场悲剧,但既然已经走上了悲剧的舞台,为了对生命、对爱情、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就应该把自己扮当的角色演好,而且要富有悲剧英雄主义精神和超越悲剧的浪漫主义精神。在我看来,长篇小说《大虬》中陈大虬对毕莲仙的爱情,就具有上述的悲剧英雄的特质,用上述的“悲剧理论”来评论陈大虬和毕莲仙这两个人物,尤其是评论陈大虬这个超常的人物典型,才有可能达到揭示人物性格的效果和探究社会根源的目的。四这部小说以中国西部关中地区“滋川县境内的村子碧竹寨”为舞台,以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生活背景,集中笔墨,以传统小说传奇故事的叙事方式饱含悲情、激情和不无欣赏之情,用原汁、朴素、诙谐而不无粗粝的关中方言和乡村语调,叙写了英雄男人陈大虬和美丽女人毕莲仙这对“野男人”和“野女人”,违背中华民族传统婚姻道德的凄悲动人的传奇性爱情故事,甚或是一场生死相恋可歌可泣“完美的”悲剧性爱情戏剧。所谓悲剧性爱情故事,如果按照西方悲剧文学的理念来讲,就是本该是人类最美好、最神圣、最庄严的两性之爱,却受到了生活叵测命运的捉弄和戏谑所经历的磨难和毁灭,从而构成对人存在命运的怀疑、质问和悲叹以至宿命论的思索。而鲁迅所认为的“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表达同样的涵义。我之所以将这场爱情称为“完美的”悲剧,是因为其以东方式的生活意愿和文学希冀为之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看到,在作者粗墨重彩悲壮动人的笔下,塑造了一对将爱情当作生命信仰的生死情侣,尤其将具有东方秦地男子汉气魄的陈大虬塑造成了义无反顾的爱情英雄和悲剧英雄,正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因为这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人物典型。在这一对“野男人”和“野女人”60余年的相爱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的曲折引人、凄悲动人和真挚感人的生活故事,陈大虬和毕莲仙生死相依、忍辱含悲和不离不弃的真爱大情中,弘发着正义、仁义和侠义,洋溢着激情、野性和狂热,然而又不乏理性和智慧,让人感到了这对恋人所品尝的真正属于人性爱的生命欢愉的高峰体验,让人感到了他们为了实现爱的价值在生活磨难中所经历的人生情感和精神洗礼,让人感到了这对情侣以爱情的决绝意志冲破生活厄运的生命强力。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既然来到这世上,就要追求自己的真爱,真正地当一回男人当一回女人,哪怕死了今辈子也值了。这相互的表达里,所蕴涵的精神价值元素,不仅仅是两性情爱的,而且是生命精神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不让其绽放健美而灿烂的精神花朵呢?小说给人至少带来了两重观念的冲击,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第一重冲击是性爱观念的冲击:陈大虬与毕莲仙几次热烈做爱和裸体拥抱向世人宣告,性爱并不是耻辱的事情,而是合乎人性的行为。按照自然生命的存在价值来说,这是“上帝赋予人的肉与灵的精神盛宴”,如西方的“天赋人权“说一样;然而在中国传统的诸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和“嫁鸡随鸡”等文化、政治和道德观念中,性爱除了在“传宗接代”的意义上是合理的之外,其他即是淫乱甚或是可耻的;可是在陈大虬和毕莲仙看来,性爱是美好的欢快的幸福的,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生活精神内容。第二重冲击是人性观念的冲击:陈大虬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根本不顾及毕莲仙家庭是地富成分或是反革命分子,他完全从人性观念出发认为毕莲仙只是一个漂亮、善良、多情而具有悲悯情怀的好女人,因而才有了在批判斗争毕莲仙的大会现场背着垂死的情人出现在大众面前的动人场景和英雄举动。按照西方的人文主义观念,这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可见,二元对立式的阶级划分观念和极端性的阶级斗争理念,对于丰富的人性的伤害、对美好的爱情的折磨;而陈大虬在此刻则变成了人道主义的化身。由此可见,阶级这一观念只是片面的政治学和社会学观念,而人性才是永恒的。这部小说之所以成功地塑造了陈大虬这一人物典型,就在于小说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生死爱情的层面,而是将笔触伸入到更为深刻的人性领域,使这一悲剧爱情的精神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放射出夺目的人性光芒。五小说是虚构的真实现实,是比现实生活更本质化的现实生活,小说的指归在于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模拟,通过对特定时代的概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反映人在社会现实中的存在命运和彰显人性的优劣,从而评析与引导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人性精神、道德精神与信仰精神。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由于古希腊悲剧意识与基督教悲悯情怀的双重影响,悲悯与拯救一直是最重要的两大精神主题,文学最终弘扬的就是人道主义精神,无论埃斯库罗斯还是维克多•雨果或者托尔斯泰的文学都是如此。应该指出,中国的文学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学观,悲悯情怀、拯救使命和人道主义一直是中国文学最淡漠的主题精神,且少有这样的文学的小说文本。《大虬》这部小说,之所以让我称道,就在于作者通过刻画陈大虬和毕莲仙这两个人物典型,叙写他们的悲剧爱情故事,体现了他们超越爱情本身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性所在。在“哭成分莲仙辞尘寰”一章中, 我们看到了最为动人一幕:在积极分子的口号声中,陈大虬背着毕莲仙从台子后面走了出来。一个虽已年过半百但却依然强壮而痴情的男人,背着同样走过了五十多年人生风雨的憔悴瘦弱、形容枯槁的女人,站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那古铜一般的男人,脸色是平静的,那白雪一般的女人,脸色也是平静的。平静得就像是台风眼里的海水,就像人祖庙里的人祖爷爷和人祖奶奶,就像经历了千万年风雨剥蚀却仍然挺立的岩石,曾经搏击过大海里的狂涛巨浪,如今再不怕任何风吹草动、潮起潮涌了。杀过国民党反动军官的大虬和经历了种种苦难的莲仙,如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死都不怕,还怕批判斗争么?只要两颗相爱的心灵和两个相爱的肉体紧紧地相拥在一起,天地间还有啥可怕的呢?毕莲仙的头垂在陈大虬肩上,没有愤怒,也没有悲伤,居然流露出了一丝满足的微笑。看到陈大虬背着毕莲仙走上台子的时侯,台下起了一片唏嘘之声。这是一段极为准确极为动人极为精彩的描写!这一段描写之所以令人赞叹,因为这不仅是一幅神圣的悲剧爱情的经典画面,更是一尊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雕像,其双重的精神价值在于:这体现了人性与爱情、爱情与人性结合之后所能达到的超越残酷政治、超越非人文化、超越世间万物的精神高度。此刻,在中国特定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下,陈大虬和毕莲仙的神圣爱情和崇高人性已经超越社会施于他们的苦难、厄运和悲剧,升华为这个民族少有的一面生命信仰、爱情信仰和精神信仰的金色旗帜,飘扬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翻卷着极“左”乌云的天空,闪耀着人性主义的精神光芒。同时,让陈大虬在这一特殊社会背景为生活场景的画图中,成为普罗米修斯式的爱情英雄和悲剧英雄。六在《致祸的文学和受难的爱情》一文中,针对前苏联社会对帕斯捷尔纳克和伊文斯卡娅的严重迫害,我曾经说过,一个不准伟大文学和崇高爱情存在的社会绝对是一个野蛮的社会。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让陈大虬和毕莲仙的真正的生死相依的崇高爱情成为悲剧爱情的呢?他们相亲相爱带来的人间苦难从何而来?谁是导演这一多幕爱情悲剧的幕后黑手?这迫使我们不能不深思造成如此人性灾难的文化、道德和政治的社会根源。前面已经说过,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政治的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婚姻,是一种奴隶婚姻和封建婚姻,男婚女嫁的目的是肉体结之后传宗接代。由于不是为了体现男女二人世界的生命价值、爱情价值和精神价值给予人的幸福意义,因而对婚姻的“派对”也就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和社族规定,也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婚姻道德、纲常和戒条,违背这些世俗婚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惩诫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便是典型的证明而成为爱情悲剧的,他们只能在破坟化蝶之后比翼双飞。比之梁山伯与祝英台,陈大虬和毕莲仙的爱情更为叛逆,因为他们是婚外恋,按当时的说法是跨越婚姻道德的“偷情”,因而也就注定了爱情的曲折和磨难。前面已经说过,在传统的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道德背景下,对于逾越与违背婚姻道德的人,对之进行惩诫的首先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家族的族规,无论《边城》中对违背族规的偷情者的沉潭,还是《白鹿原》中对无视族训的苟合者的驱逐,都说明了这一点。别的不说,鹿黑娃和田小娥“自由恋爱”或者“私订终身”的悲惨命运,就是例证。我们应该看到,陈大虬与毕莲仙的自由恋情,在本书叙写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下,面临三重障碍和惩诫:一是家族的伦理观念,二是村社的群众道德,三是政府的政治纲领。在这里应该指出,小说叙写毕莲仙惨受国民党匪兵的侮辱,尽管与族人告密有关,但显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小说只有在必然性中叙写故事、形成冲突和刻画人物,才最具合理性,也才能更为深刻地揭示悲剧根源、塑造人物性格。)《白鹿原》在刻划鹿黑娃和田小娥的爱情悲剧时,正因为正面叙写了家族和村社对二人的惩诫,才深刻的揭示了封建宗法观念和世俗婚姻道德非人性的文化根源。在我看来,小说《大虬》在这一点上缺乏深刻的生活观察、文化思考和文学表现。我们看到的是,也许正是基于人物刻划的需要,或者也许由于这场爱情的自然合理、真挚感人和超常顽强,陈大虬和毕莲仙的爱情竟产生了道义性的变化和突破,这就是本该仇恨报复二人的罗英和天时默许了,甚至天时临死前还将毕莲仙托付给了陈大虬,家族对二人的惩诫也逐渐消除,继而整个碧竹寨的人们包括一些政府人员也视以为常和合理了。尽管这在小说中是不真实的并且削弱小说要表现的精神主题,但从另一方面说,也许正是这场爱情的超常坚韧,表现出了神圣爱情对世俗心灵的征服,对美好人性的唤醒,人们才宽容了或者世俗才妥协了,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复苏和道德的进步。然而,在中国特定社会境遇下,混合着传统宗法观念和封建意识的现代政治意识形态却不可能放过他们。于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了!如果说在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毕莲仙惨受侮辱是战争给她带来的身体伤害,那么在社会主义革命时代,扭曲扩大了的阶级斗争则给她带来了精神伤害。这两次人为的灾难相加,可以说让追求爱情的毕莲仙饱受了肉与灵的双重打击和折磨,其悲惨凄苦让人不禁为之悲愤交加洒泪同情。不难分析,这正是缺乏人性、人权和人道、不讲自由、民主和法制的残酷的政治意识形态在起决定作用。在那样的极端年代,当文化和教育都成为政治的喉舌,当丰富的人性被阶级斗争的裁刀分解成简单对立的阶级性,当人们丧失了追求人间正义、善良、真实、美好的人性时,又怎能容许陈大虬和毕莲仙跨越婚姻道德和抹杀阶级界限的爱情存在呢?于是,灾难降临了——他们的神圣爱情变成了一场在所难免的灾难。这是多么顺理成章而又符合逻辑!然而这就是陈大虬和毕莲仙爱情悲剧的真实存在的社会根源,也是这部小说给予我们最为深刻的启示。七有人说,正是宙斯的残酷和命运的苦难,才塑造了普罗米修斯这个西方神话中的悲剧英雄。如果生活的辩证法果真如此,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正是政治的残酷和生活的苦难,才造就了陈大虬和毕莲仙的悲剧爱情,塑造了陈大虬这位爱情英雄和悲剧英雄。性格即命运在这样的情形下才是符合逻辑的。于是,符合性格逻辑的陈大虬,也才做出更超常的英雄举动。小说写道:“当天晚上,毕莲仙终于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她是在陈大虬的怀里死去的……陈大虬和毕莲仙竟然身上都一丝不挂!赤裸裸盘腿坐在炕上的陈大虬把同样赤裸的毕莲仙紧紧地搂在怀里,石头雕像似的一动不动。……赛秋兰还想起了一幅画,那是她在美术学院舅舅家里看到的一幅画,画名叫《哀悼基督》。”这样的描写,其实还没有为他们的悲剧而神圣的爱情画上最后的句号,当时间走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夏季的某一个宁静的早晨,我们惊讶而钦佩地看到实为不可思议的一幕:八十三岁高龄的陈大虬,在无任何疾病和意外变故的情形下,独自一人悄然不告、一丝不挂,仰躺在先前修在罗英和毕莲仙两墓之间的“箍墓”墓道里安详地死去。他陪护她们孤独且受到凶鬼骚扰的灵魂去了。他留下了一纸超越生死界限告知后人的遗书,也留下了他超常的爱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和毕莲仙的悲剧爱情、神圣爱情和传奇爱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惊俗的叹号和深思的省略号,也为这部关于悲剧爱情的传奇故事解释了悬念,而留下了无尽的猜想和永远的思索。至此,无论是生活典型还是文学典型,陈大虬爱情英雄和悲剧英雄的形象完全树立起来了。八现在,让我回到开头的话题,从文化理念对陈大虬这个人物典型作一归结。在《小说的艺术》中,昆德拉称小说家是“存在的勘探者”,并认为小说家的使命是“通过想像出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深思”,“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方面。”我以为,对于小说而言,一是对“显存在”进行分析,二是对“隐存在”进行揭示,前者是观察的现实,后者是想像的现实。所谓虚构,即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对存在与现实的本质透视和文学呈现,指归在揭示人的存在命运。可以说,陈大虬这个人物就是作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塑造的东方式的爱情英雄和悲剧英雄。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在于:一是人物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悲剧时代,因为这个时代不容许真正的神圣爱情的诞生与存在;二是在陈大虬灵与肉的复合体上,洋溢着悲剧性的英雄主义精神与超俗性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人文性的人道主义精神;而在中国文学的人物典型中,这是少有的。因为在中国的政治、道德和文化构成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极难产生这样的人物。因而,在没有真正悲剧哲学、悲剧人生和悲剧文学的中国文化理念下,我们只能借助西方的悲剧理念对陈大虬这一人物进行观照和评论。尽管作者采用了中国传统和古典的叙事方式,好在并没有因之掩蔽陈大虬这个悲剧人物的形象特征。当然也许如果作者能采用现代性的叙事方式,不采用章回式的标题、起承转合和结构以及方言俗语,无论对于渲染悲剧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突出精神主题和推进故事发展……从而通过这一文学文本引发我们对人的存在命运进行深思,对产生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进行探究,将更为自然和有效。因为叙写悲剧就应该运用悲剧的叙事方式、情调和笔触。比如《白鹿原》就是成功的范例。小说正是采用现代性的叙事方式、精神性的情绪把握和欧化式的叙述语言,从而收到揭示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精神、生活与心灵的沉痛秘史的悲剧性效果的。然而,长篇小说《大虬》对陈大虬这个爱情英雄和悲剧英雄的刻画无疑是成功的。感谢作者为我们塑造了这样的英雄典型,让我们在感受悲剧性的英雄主义精神与超俗性的浪漫主义精神的同时,在这个高贵堕落、精神异化和神圣消亡的“消费主义爱情”时代,以文学文本的形式,在心理上满足了一回对爱情英雄的赞赏、对神圣爱情的向往和对悲剧意识的认同,且又从文化层面思索到,我们只有建立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社会,才能避免爱情悲剧、精神悲剧和生命悲剧的发生,而为了实现这样的社会,我们尚需要弘扬陈大虬这样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悲剧还正在发生,尤其是原本神圣的爱情又面临着消费主义观念的瓦解而畸变和消亡。
  •     这是一部普通百姓的颂歌,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颂歌。主题思想很好。但故事性又特别强,非常好读好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歌颂传统道德,又极具现代色彩。凡看过这本书的青年人都说,这书对当代青年人的启发意义太大了。关于人生,关于爱情……  全国著名评论家李星对这部小说有很高的评价。相信所有看过此书的朋友都不会失望的。我刚看过,觉得值得大力向各位读友推荐。
  •     带着好奇激动的心情读完了《大虬》,怎么说呢,几年来我曾看过不少的小说,真正让我流泪读着的小说还不多,记得看《红楼梦》时为宝玉挨打一段我读着读着哭了,事后才感到作者写作确实有水平,宝玉挨打,宝玉、贾母、王夫人、李纨、贾政、袭人等人都为宝玉挨打而哭,但各人哭的意思又有各的不同,一环扣一环,哭声一片,伤心事一片,我曾在作品的一片哭声中不由己地哭着读完了宝玉挨打一段。同样,读着《大虬》,我曾为里面大虬、毕莲仙的无奈、悲哀、不幸无法控制自己流下了泪,以致有些章节看看停停,回头合上《大虬》,我思考很多,为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写出一部这样的作品而激动,这就是我对这部小说的总体评价。  作品《大虬》对我来说可学习的方面太多了,今天简略地谈谈自己看后几个方面的感想:  其一:这是一本记录文化大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记忆史  我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时期,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也不多,读过大虬后,我好像亲历了一次文化大革命的真实,感受了一次人为什么欺骗自己,为什么全员大生产反而没有饱饭吃,甚至后来形成人被饿死,人吃人的悲惨结局,感受了一次当时好人难为的现实等。  其二、这时一段浪漫的爱情史。  大虬因一次的人性冲动还了一辈子的情债,我记得有人说得好,说 “爱”一个字只需一秒,但偿还一个“爱”字却要一辈子(后面我将详谈)。  其三:这是一部关中文化的生活史  读着文章,里面形形色色的故事及谚语、段子等好笑的,解馋的,听过的,见过的等等,一切的一切好像都能在关中这块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出处和原型。例如作者用文字的手法为大虬和毕莲仙画了一张“鹊桥鸿飞”的和谐图画,说句实话,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幅画。  其四:这是一顿关中人的营养快餐  作品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关中浑厚的方言,读起来特爽特解馋。  最后,作家学识渊博,在作品中运用古文为大虬留遗言,用诗歌为毕莲仙写忠诚的一对鸿雁,用谐音褒贬给作品人物的取名,用冲破传统的旧文化去触动新时期的文化。最后,为作者,也为该部作品留言:“集众家之长,抒一部大虬”,愿韩老师多出优秀的作品以飨读着。    读着:张雄利  写于2011年1月13日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喜欢
  •     几年前看的,现在突然想起来,还不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