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冷冰冰》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有人喜欢冷冰冰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8
ISBN:9787208071919
作者:[美] 林·拉德纳
页数:332页

想看

"有人喜欢热呵呵/有人喜欢冷冰冰/有人喜欢她们不太老的时候/有人喜欢胖的/有人喜欢瘦的/有人只喜欢十六岁的/有人喜欢黑头发的/有人喜欢浅头发的/有人喜欢深夜在公园/有人喜欢轻浮的/有人喜欢真诚的/可我喜欢的/是在她们正像你的时候"

翻译小说。。。

当年1元钱的呼啸山庄,被翻译的淋漓尽致,仿佛灌入了中文的生命,仿佛它不曾以英文的形式出现过。书越来越贵,翻译却越来越生硬,可惜了作者在原著中的引人发笑深思的讽刺笔迹,中文读者看来,只是索然无味的一句一句英译中。。。真不愧是“冷冰冰”

有人喜欢冷冰冰

如果打yrxhlbb,可能出来的是有人喜欢拉粑粑,哈。 《有人喜欢冷冰冰》,林·拉德纳短篇小说选。我想这23篇如果折半分成两册最妙,因为有多篇内容题材"神似",分开吃更香,放一起起腻。孙仲旭的翻译很到位。最喜欢:老人的圣诞节、金蜜月、一笑倾人心、团员、回头是岸,可能还有弗里斯比先生、冠军。看来是老了——这几篇多都是温暖的。值得推荐的书。

我与孙仲旭老师互通的4封电子邮件

2007年孙仲旭老师出版译作《有人喜欢冷冰冰》,我曾就其中的翻译问题向孙老师提出若干意见,不料很快就收到了孙老师的回复,其谦逊谨严令人印象深刻。以下是我与孙仲旭老师交流的4封邮件的原文。*******************************************第1封(我提出的意见):孙先生: 您好!我是您的新作《有人喜欢冷冰冰》的一个读者。 其中《自由居》一篇此前我正巧原作读得比较细,感到您常有妙笔,但也有以下几处似乎是误译,故冒昧按您博客所留信箱去信商榷: 1. 页39,行7,“有三个记者打电话采访本”,原文“called to interview”此处“call”我认为是“面见、拜访”,interview虽可译为“采访”,然在英文中主要作“面对面谈话”之意。从上下文看,也应该是“面见”对本更成问题。 2. 页42,行14,“几英里长都是房子”,原文“miles of room”此处问题比较大,“几英里长都是房子”不可思议,况且room为单数。此处“room”应为“空间”。 3. 页43,倒数行3,“读书灯,壁橱够大”,原文中间还有半句遗漏:“a big dresser and chiffonier”(可能是版本问题) 4. 页44,倒数行9,“塞耶先生说”,原文“Mrs. Thayer”(可能是版本问题) 5. 页45,行1,“男主人手拿烟盒说”,原文“holding out”应为“递出”,请本来一根。 6. 页46,行5,“种植法”,原文“planting”应指这片林子。 7. 页48,行15,“‘我不喜欢喝巴卡第’,本说”,原文下面还有一行遗漏:“‘Wait till you taste this’, said Mr. Thayer”(可能是版本问题,但觉得这句不该漏) 祝好 刘未央2007/08/26*******************************************第2封(孙老师的回复):刘兄,谢谢您的邮件。我还需要对一下原文,不过我感觉您的意见可能都对,感觉很惭愧。对完后再回复您。再次感谢您的仔细阅读。孙仲旭 上*******************************************第3封(孙老师再次回复):刘兄,回家查了原文, 您的意见基本上都对,重印时应该会更改过来, 除了:1条:called to interview我觉得还是维持原译法好,因为当时本和太太都在别人家,记者直接去这家上门面见也不太自然。6条,“planting”我还是倾向于把它看成动名词,在词典上也查不到可以直接指林子的。再次感谢!孙仲旭*******************************************第4封(我的回复):孙兄:不客气。您的态度十分可敬!这两条我的意见是:1条:我还是保留自己的意见,呵呵。记者上门采访,我认为也是主人显摆的一种方式,正如请大家都来听本弹琴。6条:planting在英汉大词典第二版(陆谷孙编)专门有一词条,列有“1. 花圃、苗圃;2. 大面积栽培植物,人工林;3. 栽植,种植”。我倾向于2,你倾向于3。当然,以上是见仁见智的。其余小说我将继续拜读、学习!刘未央*******************************************遗憾的是,孙老师已没有机会再修订译著了。不久前,我斗胆重译了所讨论的这篇《自由居》(更名为《安乐窝》),对孙老师前译的妙语多有参考,另新译《晚宴》《结婚周年纪念日》两篇,结集为《林•拉德纳幽默小说三篇》发于豆瓣阅读,聊补孙老师之憾。链接:《林•拉德纳幽默小说三篇》封面:

好冷的嚄

林·拉德纳是继马克·吐温之后,又一位美国文学史上的搞笑大师。他的短篇小说里,讲的大多是中产人士的故事。努力中产,努力被笑话。

努力中产,努力被笑话

“中产”一词,在国人看来,充满了自由和享乐的色彩。这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去旅行,比如去西藏净化心灵,去新马泰散财,去爬山过戈壁坚其心志;有更多精力被打发掉,比如去田汉大剧院看一场高雅的音乐演出,去诺亚游轮灯红酒绿;有更多的感情可以付出,这点大家心知肚明。总之,“中产”是诱惑的,我们宁可错吃了果子,也要努力中产。而中产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大伙儿嘲弄的对象。集古代笑话之大成的《笑林广记》,有不少篇章记录了古代“中产”人士们的笑话,比如讲到一个喜欢古董的富人——好古董而且富,乃是有品味的“中产”,在市面上买了个高级技工虞舜生产的漆碗、大圣人孔夫子坐过的席子,和周公周大人用过的手杖之后,花完了囊中的资财,没有了路费。可惜那个时候还没有自动提款机,害他左手拿着虞舜漆碗,右手拿着周公手杖﹐身披孔子席子﹐在街上做起乞丐的行当来。这笑话大概和当今某些毛笔字爱好者一样,多一笔少一笔都无妨,只要写字的人有来头即可。毕竟是雅好嘛。可是有的人也做腻了“中产”。马克·吐温在他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里,借那个从穷得叮当响到突然变成百万富豪的小伙子的经历,为“中产”人士们诉苦:你以为跟钱打交道容易吗?N多人来结交你,那个烦啊,不是常人能胜任的。还有很多美女对你放高压电,为你争风吃醋,情圣都处理不过来。最后还是觉得做穷人好。穷人的哲学就是:自得其乐地晒晒太阳,还可以冲着挡阳光的人发脾气。当然,马克·吐温冷不丁地嘲弄了一下中产们品质中的一种:虚伪。可是谁把虚伪这种人类共性和中产画上等号,此人一定是极左余孽。林·拉德纳是继马克·吐温之后,又一位美国文学史上的搞笑大师。他的短篇小说里,讲的大多是中产人士的故事,比如《自由居》、《弗里斯比先生》、《爱巢》等等。这些现成的中产故事略过不说,单说《梅斯镇诗客》。斯蒂芬是梅斯镇煤气公司的会计,无论如何,这样的会计只能算是工薪阶层。收账、抄表、制作账单、催缴是他的日常事务,到了月末,就为他的不得志买醉。可是他会写诗,有一天罗伯茨发现了这个奇才,并把斯蒂芬用了半个小时写给他太太的情诗发表在报纸上。罗伯茨给他算了笔账:一行一块钱,十七行十七块,一天干十个小时,可以挣三百四十块。另外,为了解决灵感缺席导致的产量问题,罗伯茨采用了我国诗坛“梨花教”教派的做法:多使用回车键,把一行砍成两很多行。每周工资二十二块五的斯蒂芬于是决定辞炒掉煤气公司,做专业“诗客”。如果你一天赚的钱是你的周薪的十多倍,你还想挤公车上班么?你不想中产么?可是罗伯茨确实跟斯蒂芬开了个玩笑,代表命运开了个玩笑。斯蒂芬后来邮寄出去的两首诗共51行,被邮局退回来了,邮戳上有“查无此人”、“地址不详”之类的字样。斯蒂芬一怒之下撕毁了所有的手稿,继续当他的会计。奋斗在中产之路的房奴们,前路正有光芒照耀,明明灭灭,召唤大家前行。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大伙的优雅笑料——笑料上都是打了领结的,不管打成麻花状还是葵花状,那也正好:恭喜,你成了中产。2007-10-23 长沙马栏山

没看懂。。。。请看懂的讲讲

我是在网上看的《有人喜欢冷冰冰》为名的小故事、一个姑娘跟一个男人的通信内容。。不过,还有什么什么更深层的意义么?莫非是我思想太简单,看不到深入含义。。。。请看懂的给我讲讲。

译后记

我翻译林·拉德纳的短篇,可以说是一次“偶遇”。在阅读我最喜欢的文学名著——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几次在书中遇到拉德纳这个名字,书里的主人公霍尔顿这样宣称:“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我哥D.B.,其次是林·拉德纳。”我因此对这位陌生的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去查资料、买书。一读之下,对他的短篇小说特别喜欢,就萌生了为他译一个短篇集的想法,也这样做了,结果便是您手头的这本拉德纳短篇小说选。考虑到拉德纳并非人所共知的大作家,还是有必要花点篇幅介绍一下:林·拉德纳(Ring Lardner, 1885—1933),美国体育新闻记者,幽默作家。他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小城耐尔斯,大学未上完即进入报界,先后为芝加哥的几家大报工作过,当过编辑、记者,而令他崭露头角的,则是他独树一帜的体育报道,主要与美国的“国球”——棒球有关。他是上世纪20年代时美国最著名的体育专栏作家,至今在美国仍被认为无出其右。拉德纳声名鼎盛之时,同时有超过一百家报纸刊登他的专栏。他还是个多面手,创作了十几部音乐剧,写过无数歌曲。为拉德纳赢得文学声誉的是他的短篇小说,他总共创作了130篇左右,一些优秀之作布局精巧,情节紧凑,文字幽默,讽刺力度十足,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逼真的美国生活场景及人物肖像。尽管他从未写过长篇小说,他的这些短篇小说获得了英美文学界中人如F.S.费茨杰拉德、H.L.门肯、埃德蒙·威尔逊、弗吉尼亚·伍尔夫、V.S.普里切特等人的激赏,如美国的文学巨人H.L.门肯称:“对本国的文学,拉德纳的作品是天才的贡献,具有永恒的价值。”拉德纳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他是位天才的讽刺作家,写人写事形象生动,入木三分,多数情况下,还是通过被描写者的话语及行动表现出来,更是加强了讽刺效果,他曾被称为是乔纳森·斯威夫特以来下笔最一针见血的讽刺作家,也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之后最优秀的幽默作家。在语言上,拉德纳采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拼法,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双敏锐的耳朵,笔下的文字,尤其是人物对白极具真实感,摆脱了书面语的束缚,更贴近口语,自然而流畅,这一点对后来的写作者影响巨大。据一位翻译界的老前辈所言,解放前,拉纳德在国内有些小圈子里颇为吃香,但是多年来拉德纳的作品在国内介绍得不多,只有一两个短篇而已,希望我这次请拉德纳先生携其二十几个精选短篇“亮相”,能让更多的读者喜欢上这位天才的幽默家、讽刺家。孙仲旭 2007/6/10 于广州

很好的短篇小说

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会看不下去,觉得有些墨迹。好吧,很有可能使翻译的问题···但是看着看着,用微博上的话说就是“心里莫名的空了”,不能说这本书揭露了什么人性,这不靠谱。但是书中的某些故事,很滑稽却能引人深思。对这个作者不是很熟悉,但是他的讽刺小说写得真的很好。某种程度上,比卡夫卡更对我胃口。所以就一口气看完了~很少有书会让我看第二遍,但此书让我有冲动再看一遍英文原版,也许会比译本好一点吧。之后有机会再看吧!

这个真像谁谁谁

人性的丑陋面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阅读感受却大多是轻松愉快的.虚荣心,自私,这些谁又没有呢,没有必要人人都去当圣人,只要不危害他人,这些缺陷倒也无害.比起沉重的经典,描写人性的手法往往用长篇的剧情铺下伏笔,设计高潮,再加个富有深意的结局,这本书里的短篇用一些闲聊漫谈,神情动作反映出的人性百态反而更容易被读懂.不得不佩服林·拉德纳细致的生动的描写,他笔下的人物是那么鲜活,以至于要跳出书本到你面前.那一段段对话仿佛就在耳边.那些人是如此贴近生活,甚至可以看到周围的人的影子.尤其记得<此处禁止喧哗>那个喋喋不休地吹嘘的护士,实在太像一个认识的人,给好友看,他十分有同感.读这本书的感觉现在还记得,即使很多情节都不记得了,但是看到虚构和现实的重叠的奇妙感受实在是妙不可言.

我有时冷冰冰

很少看这种体裁的作品,近来脚受伤,只有我在家里。感谢小强带来的这本书。笑料百出... ...很欣赏这种文笔。只是有时候冷冰冰,当我热情似火时,请大家配合,谢谢。。。呵呵,阿拉老开心的啦。

一晒而愈

用最后一篇做了标题。看完第一篇的时候觉得不是我不懂纽约人的幽默就是作者是个只会写流水账家伙。可是从第二篇开始我发现我误解了这本短篇集更误解了ring lardner。他正是喜欢这样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地讲故事。当他说一个人讨厌说一个人可爱说一个聪明说一个人愚钝的时候不会直接告诉你,他告诉你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然后你便切身体会到“他好讨厌/可爱/聪明/愚蠢!”很多时候甚至都啰嗦的看得有点儿累,可是不正是这样的描写方式把他们那些个家伙的模样赤裸裸的展现在了我面前嘛?于是便细细琢磨起那些对话来,有时候真的是忍不住一个人傻笑。23个短篇给我的感觉是从23部电影或者23个故事里拉出来了23个片段,乍看会没头没尾,看完却又让你深陷其中,浮想联翩。

一晒而愈

用最后一篇做了标题。看完第一篇的时候觉得不是我不懂纽约人的幽默就是作者是个只会写流水账家伙。可是从第二篇开始我发现我误解了这本短篇集更误解了ring lardner。他正是喜欢这样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地讲故事。当他说一个人讨厌说一个人可爱说一个聪明说一个人愚钝的时候不会直接告诉你,他告诉你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然后你便切身体会到“他好讨厌/可爱/聪明/愚蠢!”很多时候甚至都啰嗦的看得有点儿累,可是不正是这样的描写方式把他们那些个家伙的模样赤裸裸的展现在了我面前嘛?于是便细细琢磨起那些对话来,有时候真的是忍不住一个人傻笑。23个短篇给我的感觉是从23部电影或者23个故事里拉出来了23个片段,乍看会没头没尾,看完却又让你深陷其中,浮想联翩。

缩写

引用《此处禁止喧哗》中的一段:“也许我是个D.F.,不过你可不可以告诉我B.F.和G.F.指什么?”原来像BF,GF这样的缩写在上个世纪初就这么流行了。那是我上大一的时候,新的寝室新的室友新鲜事情,其中某个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电话中跟某个姑娘提到BF,当初我压根儿也没有意识到这会是英文字母也当然不会想到这会是个缩写,于是我问它,这个什么的BF是什么意思,是“蝙蝠”的意思吗,当然他也没有意识到其实我是真的不知道,只当我是在搞笑,笑着咐和道,是啊是啊,就是蝙蝠。当然之后慢慢地我也倒是猜出来了BF原来是男朋友(Boy Friend)的意思,就像在之后一段漫长的时间中我慢慢猜测着“考研”“文青”之类词的意思,直到跟MSN上的某个SBC(Singapore Born Chinese)聊天学习到许多的网络聊天用的英语简语后——比如说THX,它即不是音响方面的词汇也不是一部科幻电影只是谢谢而已,我终于觉得自己不再是个DF(Damn Fool)了。我想所有的简语缩写集合在一块的话可以创造出一种衍生语种来了——一种混杂了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方块汉字的杂种语言,甚至都不需要特别限定的语法,有点土著语的感觉,我想,这大概也算是互联网对现代语言学的一大重要贡献了。说扯了,林·拉德纳的短篇小说也当然也可以用“缩写”或“简语”这样的词来形容,像《冠军》这种另类龌龊的拳击手写照,刻画的简洁凝练,而且就这样的题材来说——赤裸裸的自私自大的人性写照,一般人都想也不会去想,因为,对于缩写自己的某个影子,还是那么龌龊的影子,简直是件世间最为尴尬的事情。不往自己身上贴金敢于在人前吐出深藏于自己心中的污秽之人,在这世上是少之又少。PS.好像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说是翻译很糟,当然我不会说得这么苛刻,但是有些地方实在是读不通顺……

有人喜欢冷冰冰

有人喜欢冷冰冰——林·拉德纳短篇小说拉德纳的作品是美国文学的天才性贡献,具有永恒的价值。——H.L门肯看过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人都知道,霍尔顿是一个纨绔子弟,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红色、张扬的鸭舌帽。在书中,几次在遇到拉德纳这个名字,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这样宣称:我最喜欢的作家是我哥D.B,其次是林·拉德纳。由此看来,塞林格很欣赏拉德纳。林·拉德纳,美国新闻记者,幽默作家。他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小城市耐尔顿,大学未上完即进入报界,先后为芝加哥的几家大报工作过,当作编辑记者,而令他崭露头脚的,则是他独树一帜的体育报道,主要与美国的国球——棒球有关。他是上世纪2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体育专栏作家,至今在美国仍被认为无出其右。拉德纳是一个多面手,创作了十几部音乐剧,而为林·拉德纳赢得文学声誉的主要是他的短篇小说,他总共创作了130篇左右,刻画了众多引起人们共鸣的人物和故事,让人过目不忘,深刻记忆,思考故事本身和延展出的意义。爱情中的多面手《我透不过气来了》是用书信体描写女人订婚的喜剧。以前和另一个男人订婚了。来度假的地方又爱上了一个男人。这个女的很透不过气。在结婚日期临近,女人却和另一个男人结婚了。开始时出现矛盾,随着发展,矛盾越聚越多,变成了三个男人的竞争,读者陷入迷惑,不知道该如何收场,结果却是出人意料。女人日记写的很孩子气,很可爱,像叙述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而对爱情的描述中,《有人喜欢冷冰冰》就显得不是那么温馨。故事写一个去大城市发展的钢琴家和一个在火车站认识的女人的故事,也是通过书信体,但是结尾是冷冰冰的,男人为了事业娶了作曲家的妹妹。故事前面的极力宣扬爱情即将开始,但是结尾一转,转到爱情瞬时终止,这种爱情的不确定性或许就是现代人的通病。骗局和爱情好像是天生的一对,她们诞生的是喜剧。《理发》就是这样:一个医生来到镇上,一个大学女学生爱上了他。搞恶作剧的人也喜欢这个女的,就做了一个恶作剧,模仿医生的声音骗女的去见他。故事从一个小理发店带出整个小镇上人物,所以看起来像个群体喜剧。对交警生活的描写,拉德纳是不熟悉的,但是他却熟悉爱情,所以《一笑倾人心》中交警的爱情写的风趣而凄惨。一个喜欢开快车故意违反交通规则的女孩葬身车祸,原本宽容风趣的交警从此变得铁面无私。男人和女人的爱情始终停留在路上,一直没有进展,但是这让人感到很美。看到结尾的时候,让人感慨:爱情的力量真是伟大,可以让一个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婚姻中的爱情,拉德纳拿捏的特别准确,描写的特别风趣幽默。《此一时,彼一时》是写陷入婚姻中前后的变化。刚结婚时,两个人感觉遍地是天堂;但是三年后就开始变得物是人非,男人变得冷漠,女人渴望出轨。通过书信的题材叙述故事显得真实而易于使别人受感染;在人物上,很明显的就是三个人,一个前后变化的丈夫,一个始终如一的朋友,一个被逼迫出轨的妻子;时间前后的变化,显示出爱情随着时间逐渐淡化。《该谁发牌了》用很新颖的手法写婚姻中的夫妇。在和老朋友打牌的桌上,妻子絮絮叨叨地说丈夫当市长、当作家的事情。最后都不知道到底该谁发牌了。构思很新颖,很少看到打牌的桌上妻子的絮叨还能成为一篇小说。在小说里,妻子是个虚伪的人,一直在自夸丈夫,还显得低调的样子。婚姻中爱情的不幸福是多方面的,《一面之辞》故事中是写因房子引起的矛盾。妻子喜欢旧房子,感觉那才是家,那才是幸福;但是“我”却不这样以为。标题是一面之辞,让我们猜测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他们分居、离异。爱情最后的破裂,让我们珍惜身边的幸福,细心化解矛盾,维护爱情。好心人的素描《自由居》是典型对好心人的嘲笑。夫妻两个热心招待音乐家,处处为他着想,但是这完全干预了音乐家的平常生活,所以音乐家逃出自由居,因为他感到一点都不自由。夫妻俩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尽力为音乐家自由像家一样,可是音乐家却受不了了。故事设置的矛盾性让我们感到搞笑,语言幽默充满喜剧性。《“搞定”夫妇》也是一个好心人的故事。夫妻俩帮助我们安排一切,即使我们安排好的,但是他们做出种种努力帮你取消,让你深感他们好心过度,感情泛滥。最后我们只好逃出那个镇。故事列举出形形色色的夫妻,但是搞定夫妇最有趣。他们的好心是没有节制的,全心全意为你,你都不好意思拒绝。相对前面两个好心人,《此处禁止喧哗》是医院里的好心人——喜欢说话。“我”住在医院,不宜多说话,看护护士却絮絮叨叨地说着她的爱情。故事中有两个幽默的地方,一是医生嘱咐要在安静的环境下静心修养,但是身边的护士确实是个话痨;二是护士自言自语的故事,三次的对比显示出爱情变迁中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弗里斯比先生》是讲述帮助人的好心人的故事。“我”是弗里斯比先生的高尔夫球童,先后帮助他妻子买钢琴,然后帮助他儿子开汽车,最后设计帮他女儿实现了自己的爱情夙愿。故事设置巧妙,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带着读者的参与性;不忘幽默的同时,还给读者讲述高尔夫的知识,让读者一边笑的时候还能学到一些知识。对艺术家群体象《斯特镇诗客》描写煤气公司的小职员酷爱写诗,这让他陷入旅行推销员的小圈套。作者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是因为小职员成功了,但是故事结尾让我们知道,我们被欺骗了——小职员被耍了。小职员自不量力的行为给那些想出名想疯的人一记惊醒,让我们深刻考虑自己的能力,切勿好高骛远。对艺术家最好的注释应该是《诺拉》。剧作家和作曲家和音乐剧作人在一起谈剧本《诺拉》。他们嫌剧作家写的故事没有娱乐性,所以就把剧作家的剧本说的乱七八糟。剧作家出来后,不要优质的威士忌,而要黑麦威士忌。主要写一个剧作家的无奈。剧本是很具有超越性的,但是被他们要求修改的即庸俗又无聊。最有意思的是,剧作家走出来后,对劣质威士忌的选择,能看出剧作家无奈地选择了向世俗投降。为艺术家虚伪一面的揭露是《康拉德·格林的一天》。格林是个戏剧家,今天他的机要秘书死了。走进办公室,他让买来所有的报纸,然后找昨天去贵人家的宴客名单,但是没有发现他们夫妻。给秘书送去四十五块的丧葬花费嫌贵。被人抓住赌博的把柄要挟订广告;来了一个喜欢戏剧的人讲了自己的构思,格林把他打发走。下午的时候,格林装肚子痛,让秘书代替自己去机要秘书吊唁。格林对歌词作者叙述听来的喜欢戏剧人说的故事,被揭穿。歌词作者走后,妻子过生日来了,格林只好把珠宝送给了他的妻子;妻子走后,情人来索要珠宝,格林只好答应过几天送她。秘书回来陈述机要秘书妻子的话,格林说自己也想。故事中的讽刺味道是浓重的,我们从前后的变现就能看出一个艺术家的虚伪和狡诈;格林内在的虚伪和外在的光鲜的对比,也在增加讽刺的味道。《爱巢》更像是艺术家的末路。巴特利特采访大名人格雷格,格雷格邀请他去他家采访。他家极其奢华,爱人是自己手下演员西莉亚。西莉亚在巴特利特跟前演出一场夫妻秀。在格雷格有事外出的空闲,喝醉酒的西莉亚说出自己只是格雷格的一个“物品”。格里格回来后,西莉亚又回到伪装的世界。锁在笼中的小鸟就是西莉亚正在经历的生活。西莉亚牺牲了自己的艺术,不幸福地做着全职太太,人前欢笑,人后悲哀,只好偷偷喝酒解闷。这让我们思考婚姻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们为这个优秀的表演者牺牲掉而惋惜。《回头是岸》写的是一个作家被被朋友救的故事。一个作家怀才不遇,女朋友抛弃,家人受穷,因此想在海上自杀,朋友请一个人讲述一个比他更凄惨的生活,让他重拾生活的自信。讲故事的人给人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是他确实比较凄惨,而且活的这么有声有色;随着剧情的展开,才知道这都是朋友为避免他自杀鼓励他的信心而设局欺骗,好善良的骗局,我们看完只会欣喜,而毫无怪罪之意。众生象的剪影对老年人生活的无奈的描述是《老年人的圣诞节》的主旨。故事讲述老年夫妻为了过好圣诞,为女儿、儿子买了好多礼物;但是长大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时间陪父母;于是老夫妻俩只好互相送东西来过圣诞。在人人都欢天喜地的节日里,老人的圣诞节却如此悲哀,为了儿女的幸福,他们做出让步,一让再让,牺牲了自己的兴趣和快乐,只好彼此赠送礼物,以此来不寂寞。同样写老年人的生活,《金蜜月》就显得温馨而感人。老年人夫妇旅行,遇到从前的情人,于是一场爱情包围战开始,最后他们成功捍卫住自己的爱情。老年人的生活,不光是无奈的,还是有很多让人高兴的,像夕阳乐。故事把老年人的生活写的生动活泼;故事选择也很符合老年人的心态。最让人感到温馨的还是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再次谈了一次恋爱。有相互竞争,有彼此吃醋,又争风竞技,语言生动幽默;让人不禁莞尔。《冠军》是描写拳击手的生活的。矮子”凯利在十七岁的时候打了残疾的弟弟和妈妈,然后离家出走。在拳击俱乐部,靠垫底赛赚钱,但是很快挥霍掉;并且欠酒保很多钱。在一次比赛中,因为被人收买,所以刻意输掉比赛,被永久赶出比赛。他被汤米·黒利救起,让他从新进入拳击界;很快他就成为冠军。妈妈和妻子都寄来信要钱,但是他把钱都给了女人格蕾丝。随后把恩人踢出去。后来又抛弃了格蕾丝转而和另外一个女人厮混。当地报纸却把他说成是个十全十美的人。“矮子”这么名字不光个头是矮子,更主要的是人品是卑劣的,打弟弟,打妈妈,抛弃妻子,使妻子饿死;对妻子的哥哥和搭救恩人很残忍;勾引新经济人的老婆。人品绝对是“矮子”,可笑的是主流媒体和人们对他都是极口称赞的,这很是讽刺。同样写拳击手的生活的《弄假成真》却像个童话。一个人因为喜欢一个女生而去打拳击,非要打败拳击冠军。结果真是心想事成,但是从此后,只想找个喜欢的女生,并且也不出重拳打人。在争夺拳击冠军前,他喜欢上了一个女生。朋友用女生的姓名写了几封信,让他欣喜若狂,于是他打败冠军。在去另一个城市的时候,看到喜欢的女生,但是女生不认识他,他很失望;在火车上问女朋友,发现名字都是假的。于是他就拖延着比赛。虽然看着像很傻,却是一个很温馨的故事。能看出爱情力量的伟大,可以使一个拳击手为之出重拳,为之悲欢。旅途中的见闻也是拉德纳描写的对象,《旅途见闻》和《一晒而愈》就很有代表性。《一晒而愈》写的是火车上,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另一个男人根本没有机会说话。一个月后,他们再次在火车上见面,一个男人问一个男人答。而《旅途见闻》描写的是两个女人黑兹尔和米尔德里德旅行,遇到男人杰普曼。黑兹尔见多识广,对杰普曼滔滔不绝地说在各地的见闻,使杰普曼没有机会插嘴,米尔德里德更是没有机会说话。杰普曼和黑兹尔说话时,没有说话的机会,于是是他约会米尔德里德,给她讲他的见闻。通过后面的叙述,才知道黑兹尔是虚伪的,因为她好多地方没有去过,好多人只是一面之缘;然而她说的都像老朋友似的。杰普曼找不到卖弄的对象,所以才主动找没有出过远门的米尔德里德说话。讽刺不言而喻。对姐弟间亲情疏离的描写是《团圆》的主题。姐姐丽塔和弟弟鲍勃二十年没有见面。丽塔住在城市里,鲍勃生活在农村。丽塔邀请鲍勃和妻子一起来家里来团聚,丈夫斯图特地请假。但是来到后,他们在各个方面没有共同点。拖延了三天后,斯图想在吃饭的时候赶他们走,但是鲍勃主动提出走。鲍勃和妻子住在旅店里,开始了自己的计划。一个很幸福的词语,看完后感觉很让人无奈;斯图和鲍勃的隔阂,不是亲情上的,而是兴趣和性格各个方面的;丽塔和鲍勃的隔阂,不只是亲情上的冷淡,还有人生经历和个人丰富上;最大的隔阂还是在城乡观念的差距上。在《有人喜欢冷冰冰》这本书中,精选了林·拉德纳的23篇短篇小说,每个故事都有它独特的风格,布局精巧,情节紧凑,文字幽默,讽刺力度十足,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逼真的美国生活场景以及人物肖像。他的这些短篇小说获得英美文学界中诸如F.S,菲茨杰拉德,H.L.门肯,埃德蒙·威尔逊,弗吉尼亚·伍尔夫,V.S,普利切特等人的激赏,被称为乔纳森·斯威夫特以来下笔最一针见血的讽刺作家,也被以为是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之后最优秀的幽默作家。拉德纳的声音是与众不同的,它摈除你周围的喧嚣,让你听到他那有个性的话语,他讲述着我们最熟悉的故事,而他的说话方式又是如此的坦诚与直接。尤其突出的是拉德纳的克制:他创作的人物如此平易近人,在显得可笑时,也不会忘记了提醒我们在笑他们时也是在笑我们自己。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二日星期六23:50:16两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今天偶尔翻出来,就贴出来了;博客为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85fd1010099x1.html

一篇小说一句话

梅斯镇诗客daydreamer一笑倾人心beautiful girl团圆different taste自由居refuse such kindness有人喜欢冷冰冰shorter letter means……you knowhe didn't like herhe really didn't like herbut he married herhe really didn't like her?of course,he just was not sure that he could win her heart,so the letter to you was insurance he bought for himself弄假成真even he was stupid,he wanted a better,better and better girl一晒而愈he was just talking and talking……

果真很冷

读他的小说就像是听一个50岁的老婆婆叨念她经历的种种破事。刚开始你很有兴趣,被她不同寻常的叙述方式吸引(那也只是因为你很少听老人家唠叨);然后你觉得厌烦,说来说去就这么点事,还反反复复讲个不停;再然后,呵呵,就只想对她说:“你给我闭嘴!再说一个字我就打飞你!”

翻译太差

看书扉页上对作者拉德纳的介绍,隐约知道他的小说还是狠不错的。可是看完了中译本,并没有觉得有多好。书中,那些个故事是不错,文笔却有点差,尤其是一些语句还有明显的错误,看来是翻译的问题。

有人喜歡樂呵呵

林•拉德納,有人喜歡樂呵呵,小品式的寫作。他筆下那些“社會新聞”如同從哪張報紙副刊上截取來的,簡單、有效,地方風俗逸事,引人入勝又讓人忍俊不禁。這些故事既不新奇,也不宏大,故事裡的人物既非英雄也沒甚特別,甚至那些懸念的設置也並無意向讀者的閱讀發出挑戰,只是平易地一筆筆宕開,順著波紋漣漪便能順利地閱讀下去。那又是什麼讓拉德納的小說如此經得起時間的打磨,經得起品讀與回味呢?我想一是他的語言,新聞報到式的簡明扼要,毫無拖沓滯怠,往往幾筆便將一個人,一件事勾勒得惟妙惟肖,一個故事總能被講述得綱舉目張式的清晰;此外他更是將他一針見血般的揭露與深藏不露式的嘲諷調和的相得益彰。其次,是他社會學田野調查般的記錄,當然這即在故事之內,也在故事之外,當時當地的各式各樣的人們的工作、消費、生活、娛樂盡在其中。

黑色幽默与讽刺不分家。

还没读完,但是读到《自由居》那个短篇时忍不住拍案叫绝,很想贴出来,可惜网上没有地方有的看。黑色幽默与讽刺不分家,美国人的方式一读味道就满溢。这个故事是写,当一位古典作曲家实在不愿意住在热情过分的别人家的时候,就拜托朋友打一个电报,上书“女主唱患喉炎。全部音乐必须降半调重写。速回”,即可脱身(我操我承认这句话笑死我了)。南都的人物分析,写得很好。其实说到E.B.怀特,我倒觉得《这就是纽约》、《重游缅湖》那两本应该比《夏洛的网》更值得一读。拜这评论所赐,我几乎忘了这沧海遗珠还没看过。还有塞林格的《九故事》,老书新翻,安静下来时,倒是非常怀念当时作为图书编辑的日子。

爵士时代的讽刺大师

罗豫/文网络时代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3分钟内你总可以找到表达和交流的场所。当读者越来越容易拥有话语权时,那些不易产生公共话语的作品,也越来越被忽视。这似乎是一个有趣的悖论:那些已经把思想和体验表达清楚,让人觉得在此处多著一言都显得画蛇添足的作品,没什么可谈论的。倒是那些漏洞百出的作品,谁都可以插一脚,显得人气很旺。居于中间的,仿佛有很多可说,却又很难说清,被称为“经典”。  林·拉德纳是谁其实,文学作品很少依赖一时的轰动成就经典,反而历经岁月的淘洗,若干年后重放异彩的例子比比皆是。林·拉德纳的短篇小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一直没有机会一睹其幽默天赋,那么不妨在读塞林格和E.B.怀特的书时放缓目光,翻到《麦田里的守望者》第18章和《重游缅湖》第162页——看到了么,这两位在中国知名度远甚于他的作家可都是林·拉德纳的粉丝。拉德纳是20世纪初叶美国著名的体育记者,毕生也曾不断尝试音乐剧的写作。他的音乐剧并没有获得太大成功,体育报道却让他成为美国至今无出其右的体育专栏作家。写小说,似乎只是他红极一时后的业余玩票。虽然第一部作品《你知道我,艾尔》于1916年出版后备受好评,甚至得到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赞誉,拉德纳仍然觉得自己只是个体育专栏作家,所写小说的影响并不会持续太久。近百年来,即使在美国本土也少有人研究拉德纳,但他的130余个短篇小说,被公认为幽默讽刺小说的经典。E.B.怀特对他的评价可谓深中肯綮:  二十世纪(按:上海译文版此处误为十九世纪)二十和三十年代,林·拉德纳是职业幽默作家和其他许多人的偶像;但我完全可以说,即使在事业巅峰时,他也算不上美国名头最响的文学人物,知道拉德纳大名的,只有数千人,而不是数百万人。他从来不像马克·吐温,能打动美国的先生和女士,甚至所有远洋航行的轮船上,都有读者捧场,我怕他今后也无此可能。总的说来,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欢乐的幽默作家,是那些笔下人物鲜明,故事生动的人,是那些爱说故事的人。拉德纳也讲故事,也创造了一些人物,但我想他首先是个现实主义者、嘲弄者、讽刺者,而非虚构小说作家。  拉德纳是如何搞笑的这本短篇集里的多数篇什要忍着笑才能读完。这大概源自拉德纳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能说的主儿:要么本身就是讲“单口相声”的高手;要么絮絮叨叨让人发笑,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别人看来是个彻头彻尾的丑角。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不是作家怎样搞笑,而是司机、交警、理发师、闲汉、老头……各自用自己最有个性的平民语言搞笑。拉德纳喜欢借角色自己的声音讲故事:或闲聊,或自白,或书信,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都是他隐藏在文本背后,牵动着读者的笑神经。正如漫画常常固定场景和人物、通过事件的切换制造对比效果,拉德纳也特别喜欢用“此一时”、“彼一时”来构思故事,制造惊愕。这在男女恋爱里显得尤为有趣。同题小说《有人喜欢冷冰冰》中,芝加哥的年轻作曲家刘易斯打算到纽约闯荡,等火车时结识了年轻女孩梅布尔,二人开始鸿雁传书:  刘易斯投石问路:“丫头,我是星期一在拉萨尔街车站晃悠的那个帅小伙子,‘碰巧’坐在这个貌如天仙的丫头旁边……”梅布尔欲纳还羞:“我担心你们男的多数都是些浪荡的骗子,可是也许你‘与众不同’……我真诚地希望你相信我,除了跟你,我还从来没有像我们那次一样,跟人说话并结识……那个‘不乖’的小丫头因为在火车站跟一个陌生人说了话,到现在还脸红呢。”  刘易斯反复声明自己对纽约女孩不感兴趣,不管是那些虽然“想再少穿点已经没可能”但还是热晕在百老汇大街上的,还是滨河道那些“长得还行”但“连洗碗布跟熨斗都分不清”的,和“化妆厚得非得清洗掉,才能看清楚她长什么样”的,尤其是新朋友冷冰冰的妹妹。梅布尔的幻想也继续升级,“暗示”自己天生丽质,善于持家,有母亲许诺婚后赠与的许多家具,而且“我只是个安静的‘小耗子’,喜欢待在家里。”二人的通信日见暧昧,可刘易斯不久发现壮志难酬,不得不面对现实,找了份夜总会的工作,并与那个冷冰冰的小姐订了婚。梅布尔也立即翻脸,往日热情马上消退,给刘易斯回复了最后一封“冷冰冰”的信。恋爱中男人的浮夸浪荡、女人的虚荣做作,在每封信的对照中表现得栩栩如生。类似手法在其他篇中也屡见不鲜,比如《团圆》中两种生活方式的对照,《旅途见闻》中两个性格各异女孩的对照,《爱巢》中女主人当面之辞和背后之辞的对照。拉德纳喜欢让主人公在内心和现实对照中自我否定,从而不动声色地刻画出可笑、可怜或可悲的一面。这种叙述结构加上辛辣的讽刺意味,不得不承认他的小说具有极强的漫画感。  爵士时代的众生相林·拉德纳活跃的年代,正处于美国历史上的“爵士时代”,横跨一战结束(1918)到经济大萧条(1929)。这是个迷茫混乱的年代,又是个浮华享乐的年代:私酒贩卖PK禁酒令,爵士乐VS默片电影,短发平胸的美女、福特汽车、三K党风行一时。F.S.菲茨杰拉德一言以蔽之:“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会纵乐、最绚丽的时代,关于这个时代将大有可写的。”拉德纳同菲茨杰拉德保持着长期友谊,其讽刺短篇虽知名度输于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却用迂回的手法表现了和老朋友相似的主题。拉德纳最“偏爱”的人物形象,是受过一定教育、自以为是的中产阶级男女。在《我透不过气来了》、《此处禁止喧哗》等篇中,虚荣自私、沉迷于享乐、毫无原则可言的年轻女子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在《自由居》、《该谁发牌了?》、《团圆》等篇中,各种虚伪做作的中产阶级夫妻也粉墨登场。他们表面热情好客,实则冷漠自私、各怀鬼胎。这群人虽然物质进步、生活优越,美国梦的破灭悲剧,却早已在追求金钱和享乐的过程中埋下了种子。如果说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是爵士时代悲剧的主角,那么拉德纳笔下的许多人物,可谓悲剧开始前插科打诨的小丑了。菲茨杰拉德说过,“进入我头脑的故事都包含着某种灾祸,在我的长篇小说里,可爱的青年走向毁灭。”相比之下,拉德纳却很少直接描绘走向毁灭的过程,而是喜欢描写人物如何毫无察觉为自己的毁灭播种施肥。进入拉德纳头脑中的故事都在搞笑中蕴含着可怜和可悲,在他的短篇小说里,人物毫无自我意识、洋洋自得、春风得意,甚至到结尾都不知悔改。但读者却能预感到,小说结束的那一刻,他们就会有灭顶之灾。从这一意义上讲,爵士时代春梦的幻灭,是由拉德纳和菲茨杰拉德两位好友携手描绘的。如今,美国历史上的爵士时代早已远去,化身却来到了光怪陆离的中国。拉德纳笔下的人物:虚荣的女孩、落魄的小职员、耍小聪明的主妇、无奈的中年男子……似乎就在你我眼前,触目可及。读拉德纳,常常能在他的小说中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仿佛被他一眼窥中人性之要害。那些可笑可叹的滑稽人物和日常琐事,也将沿着经典的轨迹流传于世,不管拉德纳本人是否料到。  

林.拉德纳:一点遥远的笑声

这本书的名字叫《有人喜欢冷冰冰》,不过,书可不冷,读了叫人捧腹大笑,热情满怀。这是美国作家林拉德纳的短片小说选,译者孙仲旭。作为一个听惯了教授们只读经典训导的家伙,我很少去翻那些陌生人也就是不知名作者的书。但是,这样的阅读观其实存在较大问题。首先,名家成名之后,往往江郎才尽喜欢炮制一些速成品,以至我们浪费了时间却慨叹无书可读。其次,陌生人是一个相对概念,由于上帝制造了语言的樊篱,不谙熟外文的我们不得不依靠翻译来认识外面的世界,所以很多精品就被那些业内人士遗漏了。林.拉德纳属于后者。据说这是他的第一本中文集子,此前仅有一两篇短篇被译成中文。又据说,解放前曾有一批人喜欢他,后来就渐渐消失于我们的视野之中。总之,我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是想说,这是一本好书,我没有浪费时间。20多篇短小精悍的小说,几乎都能让人赞不绝口:原来世上还有这么一位高手!他的高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口语的纯熟自然地运用。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还很少看见有人能够全部用口语支撑起一个完美的故事,同时不流于啰嗦琐碎。而林拉德纳这本集子中的大多数篇章均是用口语构筑的,让人佩服,且喜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口语化需要极高超的控制能力。在我写新闻稿的时候,常常碰到类似的麻烦问题,以后应该多向他学习,如何更精炼,更自然,更流畅,更巧妙。林.拉德纳的第二个高明之处是运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第一人称是最俗,也是最难出彩的方式,容易被恶心和自以为是的“自我”所扰乱,变得甜腻,从而破坏故事的客观性、真实感,而他的故事个个讲得自然,看不到丝毫矫揉造作。那种冷冰冰的幽默感从第一人称里出来,真是好奇怪。你无法不佩服乃至惊讶作者的想象力,他有一种在文字中演戏的天才。作为一名记者,林拉德纳选择短篇小说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所,也许是因为他理解时间的珍贵。作者的时间很紧张,写惯了新闻,无法静下心来搞长篇宏论;读者的时间更加紧张,在这个年代,有多少人会抱着一本厚书啃来啃去呢?呵呵,我搞错了,林拉德纳其实不是这个时代的人。百度搜索里这样介绍他:“林·拉德纳(Ring Lardner,1885-1933年),美国体育新闻记者,幽默作家。为拉德纳赢得文学声誉的主要是他的短篇小说,他总共创作了130篇左右,刻画了众多逼真的美国生活场景及人物肖像。他的这些短篇小说获得了英美文学界中如F.S.费茨杰拉德、H.L.门肯、埃德蒙·威尔逊、弗吉尼亚·伍尔夫、V.S.普里切特等人的激赏,被称为是乔纳森·斯威夫特以来下笔最一针见血的讽刺作家,也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之后最优秀的幽默作家。”既然他让人笑不拢口,让人爱不释手,我们就姑且认为:林.拉德纳的小说正是为80年后的今天所写,他属于那个时代,也属于这个时代。我们的笑声,没准拉德纳先生在遥远的那头,也能听见。

《自由行》

我只想知道《自由行》那篇,本为什么成了兰姆酒吧里最有名的酒客,抱歉,暂时只读了两个故事。。。。。。。。。。。。。。。。。。。。。。。。。。。。。。。。。。。。。。。。。。。。。。。。。。。。。。。。。。。。。。。。。。。。。。。。。。。。。。。。。。。。。。。。。。。。。。。。。。。。。。。。。。。。。。。。。。。。。。。。。。。。。。。。。。。。。。。。。。。。。。。。。。。。。。。。。。。。。。。。。。。。。。。。。。。。。。。。。。。。。。。。。。。。。。。。。。。。。。。。。。。。。。。。。。。。。。。。。。。。。。。。。。。。。。。。。。。。。。。。。。。。。。。。。。。。。。。。。。。。。。。。。。。。。。。。。


 有人喜欢冷冰冰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