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荡荡的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空荡荡的家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1
ISBN:9787020094974
作者:(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页数:236页

作者简介

《空荡荡的家》是托宾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托宾以其温柔而独特的敏感,刻画了一系列人物未被言说、潜意识中的渴望。他用爱、孤独和欲望将不同时代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从当代爱尔兰,到一九七零年代的西班牙,到十九世纪的英格兰。从一个在陌生的小镇寻求安定的年轻巴基斯坦移民,到那个不情不愿地回到都柏林的爱尔兰女人,托宾笔下的每一个故事包含着整个世界:那是逃离过去、回到家庭的故事,是亲情失而复得的故事。
托宾擅长刻画沉默中的情感,未被承认、难以启齿的亲密关系。《空荡荡的家》再次证明,托宾是“他这一代表现‘爱的复杂与矛盾’最有才华的作家”(《洛杉矶时报》) 。
——————————————————————————————————
这些短篇小说都充满着孤独、渴望和遗憾,但作者对叙事有一种钢铁一般的节制,避免人物的悲伤滑向伤感或自怨自艾。托宾的语言看似简单——简单并不是容易,而是相反——而又惊人地准确。他用这种罕见的精确,刻画复杂而挣扎的心灵。
——《观察家报》
这是托宾写得最美、几乎令人心跳停止的一部分创作。其中的短篇小说《街头》,无论是否涉及同性恋题材,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爱情故事之一。
——爱德蒙•怀特
如同乔伊斯笔下那些都柏林人,我们在《空荡荡的家》中遇到的许多人,也无法逃避从家乡呼啸而来的、凛冽的风。他们重访出生地,体会回归的愉悦,发现记忆与残酷现实之间巨大差异的震惊,但又心知自己远走他乡的所有原因。
——弗朗辛•普罗斯,《纽约时报》

书籍目录

一减一
沉默
空荡荡的家
两个女人
采珠人
新西班牙
阴影的色彩
巴塞罗那,一九七五年
街头

编辑推荐

托宾擅长刻画沉默中的情感,未被承认、难以启齿的亲密关系。《短经典:空荡荡的家》再次证明,托宾是“他这一代表现‘爱的复杂与矛盾’最有才华的作家”。

内容概要

科尔姆·托宾是具有国际声誉的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他一九五五年生于爱尔兰东南部一个积极投身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家庭,毕业于都柏林大学,主修历史和英文。
自一九九〇年发表处女作小说《南方》以来,托宾已出版六部长篇小说、两部部短篇小说集、一部戏剧和多部游记、散文集。《黑水灯塔船》、《大师》先后入围布克奖决选名单,后者荣获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2006)。《布鲁克林》获二〇〇九年度英国科斯塔最佳小说奖。
托宾的作品主要描写爱尔兰社会、移居他乡者的生活、个人身份与性取向的探索与坚持等。他文笔优雅恬淡,内敛含蓄,被誉为“英语文学中的语言大师”。
托宾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得克萨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写作。从二〇一一年九月开始,他接替马丁•艾米斯,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创意写作教授。二〇一一年,英国《观察家报》将其选入“英国最重要的三百位知识分子”。目前,托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系梅隆讲席教授。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些短篇小说都充满着孤独、渴望和遗憾,但作者对叙事有一种钢铁一般的节制,避免人物的悲伤滑向伤感或自怨自艾。托宾的语言看似简单——简单并不是容易,而是相反——而又惊人地准确。他用这种罕见的精确,刻画复杂而挣扎的心灵。——《观察家报》这是托宾写得最美、几乎令人心跳停止的一部分创作。其中的短篇小说《街头》,无论是否涉及同性恋题材,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爱情故事之一。——爱德蒙·怀特如同乔伊斯笔下那些都柏林人,我们在《空荡荡的家》中遇到的许多人,也无法逃避从家乡呼啸而来的、凛冽的风。他们重访出生地,体会回归的愉悦,发现记忆与残酷现实之间巨大差异的震惊,但又心知自己远走他乡的所有原因。——弗朗辛·普罗斯,《纽约时报》

章节摘录

月亮低悬在得克萨斯上空。月亮是我母亲。今夜她是满月,比最亮的霓虹灯更亮,辽阔的琥珀色上带着红色的褶皱。也许她是一轮丰收月,科曼奇人的月亮。我从未见过月亮挂得这么低,如此充溢着她深沉的华彩。今夜,我母亲已逝世六周年,爱尔兰距此地时差六小时。你已人眠。我在走路。路上投有其他人在走。要穿过瓜达卢普不容易,车开得飞快。集体全食食品店(蚤欢迎所有客人,收银台的姑娘问我要不要加入本店的俱乐部。她说,只要我付七十美元,我的会员资格就永不过期,买东西有百分之七的折扣。六年。六小时。七十美元。百分之七。我告诉她,我只在此地待几个月,她笑着说欢迎我。我也笑了一下。气氛融洽,随意,和善。如果我现在给你打电话,你那里是凌晨两点半,会吵醒你。如果我打电话,我会回顾六年前发生的一切。因为今晚我就想着这些,仿佛时间未曾流逝。仿佛月光的力量施了某种厉害魔法,选定在今晚将我带回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后一件重要的事。在打给你的越洋电话里,我会回顾我母亲葬礼前后的那些日子。我回顾这些细节,像是会把它们忘掉似的。我会提醒你,比如,你在葬礼上穿着正装,系着领带。我记得,我在祭坛上为她致辞时能看到你,你在对面的侧廊,右侧。我记得是你,还是别人,说你从都柏林搭出租车过来,因为你错过了火车还是汽车。我知道我在人群中找你,弥撒过后,灵车开到,将母亲的棺材送往墓地,我们所有的人都跟在后面走,我没看到你。她下葬后。你来到宾馆,与我还有我妹妹西尼德一起用餐。她丈夫吉姆当时一定在旁边,还有我弟弟卡瑟尔。但我不记得吃完饭人群散场后,他们去做什么了。我知道快吃完时,我母亲有位把一切全都看在眼里的朋友,走过来看了看你,小声对我说我朋友来了,这可真好。她加重了‘朋友”这个词的语调,口气温和暖昧。我没告诉她,她看到的已经结束,已成往事。我只说是啊,你来了真好。你知道,当我不停地说笑闲聊,不把话直说时,你是唯一恼怒摇头的人。从来没人像你这样在意这事。只有你总是要我说真话。此刻我正朝我租的房走去,我知道,如果我打电话对你说,在今晚这陌生的街头,痛苦的过去带着猛烈的力量又回到我身边,你会说你并不惊讶。你只会奇怪为何六年后才来。那时我住在纽约,这城市正要进入它纯真的最后一年。我在那里租了套公寓,我走到哪儿,就在哪儿租公寓。公寓在第九十街与哥伦布大道交汇处。你从没见过它。这是个错误。我觉得这是个错误。我在那里没待很久,六七个月,但已是那些年以及之后的年月里我待得最久的地方了。这套公寓得装修一下,我有两三天沉浸在购物花钱如流水的喜悦中:两把安乐椅,后来我运回爱尔兰了,从布鲁明代尔百货店买来的皮沙发,最后给了我一个学生买的大床;从市中心某处买的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l从旧货店买的廉价书桌。九月初的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天,那几日我忙着处理送货时间、信用卡,搭出租车嗖嗖地从一家店跑到另一家店,而我母亲病危,却无人能找到我。我投有移动电话,公寓的电话线路也没接通。需要打电话,我就去街角的公用电话。我把一个朋友的号码给了送货公司,便于他们送家具来时通知我。我每天给朋友打数次电话,有时她与我一起去购物,她很有趣,那些日子我挺开心。那些日子里没有爱尔兰的人能找到我告诉我母亲快死了。最后,星期天深夜,我溜进一家金考快印店上网,发现西尼德从三天前开始接连给我发了好几封电子邮件,标题是“紧急”,“你在吗”,“请回信”,“收到请回信”,接着就是。求你了!!!”我读了一封,回信说我找到电话机就立刻打过去,然后我一封接一封地读了剩下的邮件。我母亲在医院里。她可能要动手术。西尼德要和我通话。她住在我母亲家中。其他就没什么了,与来信的频繁程度,以及她发邮件使用的不同标题相比,邮件的语气并不那么急迫。我在爱尔兰的夜里叫醒了她。我想象着她站在楼梯底端的客厅里。我想听到西尼德说母亲想见我,但她没说这类话。她说的是医疗上的细节,还有她如何得知我们的母亲在医院,如何绝望地想找到我。我说我次日一早再打电话去,她说到那时她会得知更多情况。她说,我母亲现在并不痛苦,虽然之前痛苦过。我没告诉她我三天后就要上课,因为我不必说。那天夜里,她似乎就想与我说话,告诉我事情。别的没什么了。但到了早上我打电话时,我发觉她之前一听到我电话中的声音,立刻就想到了我没法安排在星期天深夜去都柏林,要到次日傍晚才有航班,于是决定在次日早晨之前什么都不说,让我睡个好觉。我确实睡得不错,早上我打电话去,她简单地说家里要做决定的时刻很快就会到来。她说起家里的口气,仿佛那是一个类似市区议会、政府或是联合国之类的遥远的地方,但她知道我知道家里就我们三个人。我们是一家子,而在医院里,家庭被要求做出决定的事只有一件。我告诉她,我会回家,搭下一班飞机。我不会在新公寓里等几个家具商送货,也不会在学校里上开学的第一节课。我要找个航班去都柏林,尽快与她见面。我朋友打电话给爱尔兰航空公司,发现还有几个为类似紧急事件保留的座位。我当晚可飞走。……

图书封面


 空荡荡的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总有一天,人们会开始讨论爱情的。大多人并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时候会离去,有时候即便面面相觑,也互不相识。喜欢上一个人,你会发现万物甚美而爱上一个人,你会开始梦见死亡当爱情来了又走,一切看似风平浪静,可她终究不会饶过任何人。不久前读完科尔姆·托宾的《空荡荡的家》,对其中一篇叫做“两个女人”的故事印象深刻:故事的主角叫弗朗西斯,是个年事渐高却又雷厉风行的设计师,她这一生只谈过一次恋爱,但他们从来没有在一起生活过,她喜欢跟他聊工作和生活,他们会在不同的城市见面,做爱,欣赏彼此的身体。三十年前,他们分手了,她知道他在之后的日子里结过婚并且过得不错,直到十年前,他去世。他的死对于她来说,是件遗憾痛心的事,直到有一天,他的遗孀来到弗朗西斯所在城市。恰巧,她们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见面了。以下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分享给你们“她注意到门口附近的桌边坐着两个客人在喝酒,一个是年纪较大的女人,另一个是年轻小伙子,她们的杯里满满的,老板离开之前给他们上了酒,仿佛这是一种临走示威。她和布景员开始打开箱子。过了一会儿,她抬头一看,只见戈比正坐在那里和那两个客人聊天,看上去就像某个星期天的下午坐在安静的相见酒吧里的一伙朋友。她差点隔着房间吼起来,叫戈比马上来帮忙,但她还是等了等,等到戈比过来。‘是你叫他们来的吗?’‘不是,他们碰巧来了这里。瑞吉尔多年前来过这里,她好多年没来了。’‘瑞吉尔?谁是瑞吉尔?’‘瑞吉尔·斯威夫特。她是卢克·弗雷尼的遗孀。’弗朗西斯望向那两个人,那女子正在听她同伴说话。‘你有没有告诉她我是谁?’弗朗西斯问。‘她对这部电影没多大兴趣,’戈比说,‘她只是想把酒喝完。’‘你有没有告诉她我的名字?’‘我没有,天啊,你为什么问这个?’弗朗西斯出门向汽车走去,她的手提包留在车上。她坐到后座上,没有对司机说话,拿出化妆包。她开始慢慢地在脸上化妆。涂上浅色睫毛膏、眼影还有眼线。多年前,她从好莱坞一位顶尖化妆师那里学到,对她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嘴边的区域最重要。要把唇线画出来,遮盖嘴边和下颌的皱纹。她梳好头发,打扮完毕后,再次从手镜中仔细打量自己。她叹了口气,没法再多做什么了。她回到酒吧,径直走到那两人坐着的桌旁。‘瑞吉尔,’她说,‘我是弗朗茜。’她看到这女子抬头看她时忍着悲伤,然后她笑了开来,但笑容中愁绪更多。‘啊,天呐!我真的不知道。’‘我明白。我们从来没见过,是吗?’‘他说起过你。’瑞吉尔说着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跟她握了握手。她是英国口音。‘他说起过你。’瑞吉尔又说了一遍。‘我不知道是你,’弗朗西斯时候,‘直到戈比刚刚告诉我。’‘我以为你住在...’‘是的,瑞吉尔,我只是在这工作。’‘希望我们没妨碍到你妹。’‘没事的。’‘你能坐下来和我们聊一会儿吗?’瑞吉尔问。‘当然能,瑞吉尔。’瑞吉尔将弗朗西斯介绍给她的同伴。‘她是在我之前和卢克在一起的。’她说,她的笑容再次透出万分悲伤,但更有一种端庄优雅的气度。‘这位女士是他此生的最爱。’瑞吉尔对她同伴说,又朝弗朗西斯一笑。‘他有我们两个真幸运,不是吗?’弗朗西斯说问。‘他是我此生的最爱,’瑞吉尔说,‘我可以这么说。’弗朗西斯从她的声音和神情里能够看出她是多么和善,她一定待他很好。‘他喜欢这家酒吧,’瑞吉尔有说,‘他认识米利很多年,就是这里的老板。’‘我都不知道这个,’弗朗西斯说,‘你知道,我们从来没有一起再爱尔兰,一次都没有。’‘我知道。他说过你很多事,尤其是在他生病的时候,但其他时候也说。他很乐意离开爱尔兰。这里是少数几处他怀念的好地方。’她们看着彼此,都没有说话,工作的噪音围绕在周围。弗朗西斯什么都说不出来。她知道瑞吉尔也说不出什么别的话。这些年过去了,事情如此简单。卢克得到过爱和关怀,他临终之前,只有这个女人照顾过他。-完-
  •     看完《空荡荡的家》之后,我找来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之后又把《采珠人》里面,男高音和男中音二重唱的选段挑出来听。无非是想再次寻找到小说里面的情景,想身临其境再感受一回。但实际这次阅读在心里走了太远,反倒这种身外之物的映衬没有让自己更投入到里面去。《三重协奏曲》当然很神秘,优雅又不乏激情。《采珠人》也情绪饱满,符合托宾小说中人物坐在台下,对台上两位男士歌者的有关臆想。虽然如此,但如果还是想重温托宾,也许只能再读一次《空荡荡的家》才好。难免拿托宾比较一下之前所看的特雷弗还有吉根。某种程度上,托宾和吉根还有一点点像,都善于气氛营造,这种营造使得一些其实很无聊的场景变得非常动人。(相比较,青山七惠就可能差很多……)也擅长抒情,很多段落我自己禁不住念起来。很久没有念出声的阅读了,这种抒情让人动情,也没法不让人难过。还有一点,似乎托宾和吉根都希望自己的人物有点强硬,执着的性格,即使是被压抑,也能通过一些列沉默的抵抗来凸显人物某方面的执着个性。这种执着,在过分阴翳的爱尔兰小说中起到了像是支起遮阳伞的顶杆的作用。而特雷弗的小说,很像把这个顶杆拆卸了,化开了,从而没有一个尖锐的突起物扎到读者敏感的皮肤。很多时候,特雷弗让小说里的人物无能为力,即使是在想象中,也要让那个高潮遭遇一块礁石,这样,想象中的高潮也破灭了。不得不说,《空荡荡的家》里面最动人的故事还是跟基佬有关的。《一减一》、《空荡荡的家》、《阴影的色彩》、《采珠人》以及煽情的要了卿命的《街头》。其中的基佬小心思自然也荡漾无疑。实际上,《一减一》、《空荡荡的家》还有《阴影的色彩》倒是没有十分提到基佬的事情,可是都借用了,爱人身份的缺席让故事变得让人难言的动容,属于锦上添花。基佬故事里,少不了寂寞、离别、遗忘和寻访,因为这大概是种常态。提到爱尔兰,能够调动托宾写作情绪的,也许不是什么儿时的建筑啦,哪条七扭八拐的羊肠小道啊,就是那些人嘛,擦身的爱过的留下交集的再也不见的。也许只有这样,寻访才更有意义。寻访可能是真实的,也许是在梦中的,像《空荡荡的家》里那样,但都能勾起更多回忆和爱。物都是人的替代品,没有了所依傍的情感和过往人沾染的气味,物也不值得一提,同样家也是一样。所以这几篇小说,能打动你的地方也许是:母亲去世,而你不在。梦中回访,你也不在。你消失在姑母的隐忍词语里,没有出现。你提起裤子落荒而逃。你抗拒你疏离你忘记。于是索性,托宾好心地把《街头》安排到了最后,而我为了避免像上次看《母与子》里面——最后一篇,也是最长的——《长冬》的不耐烦,而提前把《街头》看掉了,最后一篇看到的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巴塞罗那,一九七五年》。看托宾写女人也很有意思。即使写女人,托宾也免不了写写压抑的情感。《沉默》如篇名一样,托宾塑造了一种在基佬世界大概算是欣赏的女人。没那么漂亮,但是温和,通情达理,在社交场合自有地位,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智性上占有绝对优势。她受制于垂死的老贵族,有一段出轨的恋情,和一位诗人,当然这样的事情是不能够声张的。但是,爱的表达有它自己的欲望,有时落到词句,有时变成话语。所以,她写了诗,却藏在诗人诗中发表。她不想声张这件意外的情事,却通过另外一个故事脱胎换骨成别人的事,被记录在作家的日记里。显然,托宾津津乐道于这种压抑之中的“偷”和“放”。而在《两个女人》中,你显然也可以琢磨出很多基佬喜爱王菲的原因。所谓姿态这种东西,绝对是迷人的,保持静默总比夸夸其谈快意恩仇高贵。弗朗西斯,一位顶尖设计师,虽然年岁大了,但表现出一种少有的干练。她真实的有些尖酸,也因为这点而不大好接触。对工作决不拖泥带水,对爱情也是。所以当情感出现裂缝,她走的很率性。只是,当自己的爱人与别人结婚,并最终离世时,她感到后悔,伴随着一个难缠的问题是,到底这个男人最后有没有想到她。于是,当离世爱人的妻子出现在片场,她不顾一切,化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妆,粉饰对于爱的依依不舍。所以在托宾构造的女性情感世界里,粉饰成为一种必要,同样你也可以在《新西班牙》找到女主人公的粉饰。这种粉饰,扮强硬,也多少能猜到托宾的态度。在他塑造常规的世界时,实际上,同时也将这种粉饰,通过女主人公释放了,这或许是他在《空荡荡的家》中自嗨的另一个表现。所以,听着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写东西确实哀伤不了,这个曲子实际出现于托宾小说里两个男人在床上对嗨的场景中。那嗨肯定是短的,那篇小说也是全书中最短的,心头空茫茫才是永远。昨天还跟luren聊天说,虽然嘴上不愿承认对自己的出生,成长,生活之地没有更多留恋,但心里想着,托宾实际上是对的,家最终也会变得空荡荡。忘了曾经在哪个电视剧集里听到一句当时听来非常动人的话,这里当然是有你才是家呀。所以,没有你呢?我就只好走马天涯啦。
  •     朋友分享了《一减一》里很美的唠叨,让我对托宾的书产生了无限向往。结果有点失望。对于译文这种再创作的成果,我可以容忍它不够准确,没忠实重现原文风格,但我需要看到足够爽的中文哦…特别是托宾写的很多纤细的感触,文字稍微随便一点,美感就大打折扣唉。我厌恶《采珠人》《巴塞罗那》等文章里对同性性行为那么露骨的书写。似乎是降低了格调。不适合有克制习惯的我。压抑、含蓄、别扭等种种吸引我的特质被这些性描写蹂躏压制了,就好像一个美人突然随地擤一坨大鼻涕。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不是读的很懂,有时间要再来一遍。感觉故事中的人物都被深深的孤独裹挟着,渴望爱但说不出口。尤其喜欢两个女人和街头这两个故事。
  •     最喜欢第一篇<一减一>,晚上吃饭又看了一遍。第一页就被拖进水里。
  •     你们这帮小文青的评分……这再看下去我就弯了啊!!
  •     看了一半,觉得还是很不错,第一次接触短经典这种题材。
  •     很不错的一本书。 觉得很好。
  •     好看到买了三本。
  •     不错,最喜欢《街头》。
  •     最喜欢《街头》,第二喜欢《新西班牙》。
  •     好看到一次买三本
  •     决定以后看书也标记了…我天我好喜欢这本短篇小说集啊!!!每分每秒每个字都是切肤的虚无空乏,touch the void的感觉!隔几行就有摘抄欲望,《沉默》《空荡荡的家》里“想打电话给你“被反复反复再反复的念叨,用望远镜看着海潮,一往而深,但无处着力,好喜欢。
  •     小说小说
  •     有些人永远无法回家
  •     看完《空荡荡的家》之后,我找来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之后又把《采珠人》里面,男高音和男中音二重唱的选段挑出来听。无非是想再次寻找到小说里面的情景,想身临其境再感受一回。但实际这次阅读在心里走了太远,反倒这种身外之物的映衬没有让自己更投入到里面去。《三重协奏曲》当然很神秘,优雅又不乏激情。《采珠人》也情绪饱满,符合托宾小说中人物坐在台下,对台上两位男士歌者的有关臆想。虽然如此,但如果还是想重温托宾,也许只能再读一次《空荡荡的家》才好。
      
      难免拿托宾比较一下之前所看的特雷弗还有吉根。某种程度上,托宾和吉根还有一点点像,都善于气氛营造,这种营造使得一些其实很无聊的场景变得非常动人。(相比较,青山七惠就可能差很多……)也擅长抒情,很多段落我自己禁不住念起来。很久没有念出声的阅读了,这种抒情让人动情,也没法不让人难过。还有一点,似乎托宾和吉根都希望自己的人物有点强硬,执着的性格,即使是被压抑,也能通过一些列沉默的抵抗来凸显人物某方面的执着个性。这种执着,在过分阴翳的爱尔兰小说中起到了像是支起遮阳伞的顶杆的作用。而特雷弗的小说,很像把这个顶杆拆卸了,化开了,从而没有一个尖锐的突起物扎到读者敏感的皮肤。很多时候,特雷弗让小说里的人物无能为力,即使是在想象中,也要让那个高潮遭遇一块礁石,这样,想象中的高潮也破灭了。
      
      不得不说,《空荡荡的家》里面最动人的故事还是跟基佬有关的。《一减一》、《空荡荡的家》、《阴影的色彩》、《采珠人》以及煽情的要了卿命的《街头》。其中的基佬小心思自然也荡漾无疑。实际上,《一减一》、《空荡荡的家》还有《阴影的色彩》倒是没有十分提到基佬的事情,可是都借用了,爱人身份的缺席让故事变得让人难言的动容,属于锦上添花。基佬故事里,少不了寂寞、离别、遗忘和寻访,因为这大概是种常态。提到爱尔兰,能够调动托宾写作情绪的,也许不是什么儿时的建筑啦,哪条七扭八拐的羊肠小道啊,就是那些人嘛,擦身的爱过的留下交集的再也不见的。也许只有这样,寻访才更有意义。寻访可能是真实的,也许是在梦中的,像《空荡荡的家》里那样,但都能勾起更多回忆和爱。物都是人的替代品,没有了所依傍的情感和过往人沾染的气味,物也不值得一提,同样家也是一样。所以这几篇小说,能打动你的地方也许是:母亲去世,而你不在。梦中回访,你也不在。你消失在姑母的隐忍词语里,没有出现。你提起裤子落荒而逃。你抗拒你疏离你忘记。于是索性,托宾好心地把《街头》安排到了最后,而我为了避免像上次看《母与子》里面——最后一篇,也是最长的——《长冬》的不耐烦,而提前把《街头》看掉了,最后一篇看到的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巴塞罗那,一九七五年》。
  •     《一减一》。
  •     托宾的文笔真是厉害,看似平淡如水实则波涛汹涌,暗藏的情感早已翻腾如海。总是从微小的情感点入手,轻松地一笔带过,但悲伤等痕迹溢于纸面,人物那平静的面孔,愁思的眼神印入脑海,如小溪河般缓缓从心中滑过,唤起阵阵涟漪。
  •     很少有新一代小说家具备托宾的这种语言本领,简洁准确、紧凑又流畅,并且生动而不俗气,将城市场景结合得天衣无缝。那份冷漠中暗藏的愤世颓靡,绝对独一无二。
  •     物流挺快的,隔天就收到了
  •     因为[采珠人]彻底迷恋上托宾。 空气凝滞,底色变成灰色以及莫名低落的心情突然造访的时候,我大概会出现在图书馆爱尔兰文学的那个转角,抽出这本书,068,见一见性格有点相似,或许是异次元时空里的自己。
  •     冲着书名下单的
  •     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集
  •     稍微统计一下,最多人喜欢的故事《采珠人》,《街头》,《一减一》。故事能有共鸣,也许是因为相似的经历。个人更喜欢《釆》,因为有时也会幻想"如果",如果当初坚持了,现在会不会比较幸福呢?所以,还是不要跟ex做朋友。
  •     死妈基佬辣眼睛……
  •     游子专辑。经年回乡,时过境迁,人去家空,回忆像海浪一波一波打过来;身在异乡,孤零漂泊,但是也知道自己远走他乡的所有原因。感觉《阴影的色彩》应该收在《母与子》里。五星给《街头》。
  •     一个赤诚又炽烈的托宾
  •     在非常无助的时候看是一剂良药。。。
  •     主人公回家后拿望远镜观察海浪,「它朝我们而来的姿态,仿佛是来拯救我们,但它什么也没做,而是露出嘲笑的样子后退了,好像在昭示这世界便是如此,而我们在世界上的时间、一切的可能、所有复杂问题和心血来潮的冲动,都在这一小片沙滩上化为乌有,然后往后退去,回到空荡荡的家,我们正是从这个家中鼓气勇气,带着不明所以的力量,独自出发。」 孤独的人,到不了的远方,冷静到冷漠的世界,空荡荡的家,回不去的起点。
  •     对同性恋可能觉得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赤裸裸的性爱的话,还是有点接受不了,毕竟第一次看到相关题材。
  •     街头太棒。
  •     有个人的心跳曾是我的心跳,有个人的血液成为我的血液,我曾蜷缩在此人体内,而她本人正病卧在医院中。要失去她的这个念头让我心如刀割。看的时候几次想哭,一减一让我想到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虽然科尔姆托宾行文中通篇撇不去的孤独,像一个在寒冷冬夜里独行的人的孤独。可是另一面又克制得多,表达孤独渴望的手法,所以作为读者我可能是入戏太深。
  •     喜欢前两篇
  •     有的人可以去任何地方,却回不到理应属于他的“家”。“家”远不止是一栋建筑,它是每个灵魂的根基与寄托,亦是人际关系的发起与枢纽,我们从中发生、荣、发、展。但是,并非每一朵花都能含苞绽放,童年的缺少导致有些人无法习得如何爱与被爱,无法融入普通的人与事的幸福的孤独。当追求成为一种堕落时,要如何抽离的冷漠的对待这个世界方才能够停止下坠。
  •     一减一、巴塞罗那,一九七五年、采珠人和两个女人。第一次读托宾,主题还是爱、遗憾和家,读起来倒是像飘在空中的灰尘一样。街头的结局太温和,反而让人不知所措。待读原版。
  •     可能内心比较浮躁吧,除了基的几篇,其他看不下去(ಥ_ಥ)
  •     空荡荡的家,却演绎着丰富的内容。
  •     读不懂异乡。
  •     果然是小众啊。
  •     非常喜欢新西班牙!长街可以直接拍电影了…怎么讲呢 就是这本感觉托宾完全放飞了自我啊
  •     素的堪称小说极品,荤的几近毛片脚本。
  •     非常喜欢《沉默》与《采珠人》
  •     实在是爱不释手。那些女性也好、伪女性也好,她们不无逞强的平静姿态里泄漏的惊人洞察力和炎凉感,一定是作者极为用心的自省所积累的成果。这是一本文学性和通俗性达到恰切平衡的小说集。
  •     买回来还没有看,应该不错
  •     这本书让我看到勃起。
  •     爱尔兰又诞生了一个伟大的作家。
  •     《街头》。就像电影一样,很有点拉美同影的风格。估计托宾写了也是给自己乐呵乐呵的吧。
  •     我说我真正的家人是你。
  •     2013-8
  •     很好的作品,我很喜欢
  •     微妙
  •     同性恋人的细腻,惶恐,半推半就。 第一篇一个个有关你的虚指让人莫名怜惜。 《街头》不愧盛赞。
  •     非常细腻的笔触。最喜欢一减一。
  •     太喜欢的语言。太喜欢的篇幅。每一句话都没有娇柔做作,每一句话却都孤独的让人心疼。一句短短的话,瞬间却红了眼。
  •     我处在一个到处空荡荡的地方,因为这里从来没有被填满过 个人最喜欢两个女人这一篇
  •     
  •     等车时看的,刚刚才发现书丢了:(
  •     喜欢他写基佬爱
  •     特别喜欢《街头》这个故事,很温暖……
  •     内敛、克制,忧郁中的希望与温情。
  •     最深刻的是 两个女人 采珠人 街头 这三篇 细腻精准的笔触,叙事力高超
  •     写的不错,但同性恋让我恶心
  •     书本身很不错,价格也实惠,但物流从来不按顾客指定时间送货!如果做不到就干脆不要提供送货时间选择项!
  •     正版书,还没开始看,先评价
  •     非常喜欢看托宾,可能是因为他跟他妈有仇吧。
  •     倒是描述不出看完的心情,也无法评价,但内心安静,仿佛沐浴苏导新作最后一幕的圣光之中(已经可以死掉了...正紧一点,没有曲折的情节,单单描述一件事情,语言文字把控力很强(赞一波翻译),顶喜欢回忆与现实穿插的写法
  •     注定漂泊的旅程
  •     20161215。题材很广,主题一致,孤独离开回归。第一次看到关于男同的文字。
  •     那几个同性恋的故事实在是太棒了。 语言风格很舒缓,很不经意地讲究着。 “对生活的自省和节制的忧伤。”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