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房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流动的房间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32146895
作者:薛忆沩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当代小说家薛忆沩最漂亮的小说集,收录了他十四个短篇小说。作者重写了2006年初版中的多篇小说,并增添了新的篇目。作者在新版《自序》中说:“必须对存留的部分进行全面彻底的整缮和装修”,才能完整并全新地向读者呈现这本书,而对“个人”的同情依然是新的《流动的房间》显眼的品 质。

书籍目录

自序
有人将死
乳白色的阳光
公共澡堂
那位最后到会的代表
手枪
走进爱丁堡的黄昏
已经从那场恶梦中惊醒
出租车司机
“深圳的阴谋”
两个人的车站
无关紧要的东西
流动的房间
我们最终的选择
“你肯定听不懂的故事”

编辑推荐

薛忆沩所著的《流动的房间》是中国当代小说家薛忆沩最漂亮的小说集,收录了他十四个短篇小说。作者重写了2006年初版中的多篇小说,并增添了新的篇目。作者在新版《自序》中说:“必须对存留的部分进行全面彻底的整缮和装修”,才能完整并全新地向读者呈现这本书,而对“个人”的同情依然是新的《流动的房间》显眼的品质。

前言

这本新的《流动的房间》存在的理由当然就是那本旧的《流动的房间》。    2005年夏天,在加拿大定居三年半之后,我准备回国度假。出发的前夕,得知花城出版社有意出版我的小说集,于是,我匆忙将1990年底以来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汇集在一起:这其中包括了读者厚爱的《出租车司机》,名家垂青的《首战告捷》和《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以及曾经引起“非议”的《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六个月之后,我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上市。《流动的房间》是这本书最后选定的书名。    这次出版引发了我“不可收拾”的回归。尽管在那次短暂的假期之后我本人又有四年多的时间没有跨入国门,我的作品和关于我作品的评论却不断在国内的报刊上露面。我在《南方周末》和《随笔》杂志上的“读书专栏”以及我的“深圳人系列小说”尤其引人关注。    2009年秋天,《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被选人“中篇小说金库”,与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十一种经典一起作为“金库”的第一辑出版。因为篇幅上的考虑,我将《首战告捷》等同置于《流动的房间》中的另外三篇历史和战争题材小说也收录在书中。这是我对《流动的房间》实施的第一次强行的“拆迁”。    这次“拆迁”让我意识到匆匆成集的《流动的房间》事实上需要进一步“拆迁”:其中的两篇“十二月三十一日”小说应该分离出来,等将来有更多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小说写出来之后,它们可以独立成书;而所有历史和战争题材的作品也都应该分离出来,自成体系。经过这样的“拆迁”,剩下的作品(或许再补充一两篇新作)将形成新的《流动的房间》。    2012年初夏,我包括《遗弃》重写本在内的五本新书由上海的三家出版社同时推出。这使得《流动的房间》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兴趣。它顺理成章地成了我将要出版的“下一本”书。    但是,翻读旧的《流动的房间》,我立刻意识到仅仅“拆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存留的部分进行全面彻底的整缮和装修。也就是说,《流动的房间》只有在修葺一新之后才能够上市,才值得上市。    结束五本新书紧张的推广活动回到加拿大之后,我立刻进入了更加紧张的“重写”状态。“黑白颠倒”的时差为我的“疯狂”提供了机会(我在随后近三个星期的时间里,每天只睡不到四个小时),而在2011年积累的丰富的重写经验为我完成这新一轮的重任提供了特殊的帮助。    旧的《流动的房间》的封底上有这样的一句话:“个人”或者说个人忍负的“普遍人性”是薛忆沩全部作品的共同主题……这共同主题因为这“拆迁”和“整修”更加明确和突出。对“个人”的同情同样是新的《流动的房间》显眼的品质。    你即将进入的就是这新的《流动的房间》。    薛忆沩    二零一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于加拿大蒙特利尔

内容概要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利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6年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2007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2010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
已经出版的作品有:《遗弃》、《流动的房间》、《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文学的祖国》、《与马可•波罗同行》、《不肯离去的海豚》、《白求恩的孩子们》等。

章节摘录

苦思冥想者在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天突然中断他为期一年的旅游计划,匆匆忙忙回到了他在中部那座古老城市的套间里。苦思冥想者已经在外面游荡了八个多月。他的心情就像他每次在外面游荡时一样轻松明朗。可是,他毫无收获。八个多月了,他毫无收获。这当然并不是苦思冥想者突然中断自己旅行的原因。他没有计划过任何收获。他只是想出去走走。他刚一走,蜘蛛就开始在套间的厨房和卧室里造网。这一次,因为他忘记关上厕所的门窗,良好的通风使那个角落变成了整个套间里唯一的“净土”。苦思冥想者回来以后径直冲向那里。他在那里蹲了三十分钟。也就是在这三十分钟里,一个完整的清扫方案出现在苦思冥想者的头脑之中。他从厕所出来之后马上就开始行动了。他忙了几乎整整三天。第三天的傍晚,苦思冥想者疲惫不堪地坐到录音机旁,听起一段法国口音很重的英文演讲来。这标志着清扫工程的完成。苦思冥想者十分满意自己的劳动成果。满足感使他的听觉极为灵敏。他好像听清楚了那位法国教授演讲每一个词。那位教授正在讲述法国新哲学对法国社会的影响。他提到了格鲁克斯曼、奈莫、让贝这样一些名字。听着听着,苦思冥想者突然又强烈地体会到了语言带给人的自由。这种更深的满足感使苦思冥想者记起了自己突然中断旅游的原因:他预感到他的生活中将要发生一件重要的事情。当时他正在北京车站的售票大厅里。于是,他买了往回走的车票,而不是按原计划继续北上。苦思冥想者在候车室里等候的时候情绪波动。他预感重要的事情将要发生。回家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但是,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呢?那当然不可能是他推开房门时那扑面而来的霉烂气味。在回家的路上,苦思冥想者不断提醒自己:你的那个“狗窝”可能早就变成一只毛茸茸的霉球了,连弗罗伊德也不知道它的出处。而现在,他十分满意的清扫已经恢复了他的套间的“元气”。当然,接下来的那几场特大暴雨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苦思冥想者专注于清扫,几乎没有时间去想象那几场暴雨的后果。不过第二天深夜在入睡之前的片刻,他想起了他外婆跟他讲过那些关于水灾的故事。外婆的讲述让那年复一年的灾难听起来就像是南美街头的狂欢节……毫无疑问,重要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是,它一定会发生的!苦思冥想者对此有强烈的预感和强烈的焦虑。他相信,强烈的焦虑很快就会剥夺他刚刚从语言中体会到的那种自由。正在这个时候,电话铃响了。    苦思冥想者起初还以为那是自己的幻听。他当然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他迅速朝电话机扑过去。他夸大的动作将一些稿纸弄到了地上。“重要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拿起话筒的时候兴奋地自言自语。    电话是母亲打来的。她正在七百公里以外的那座海滨城市里度假。在寒暄了几句之后,她提起了他们的一位亲戚。那是他们最有才华的亲戚。从小到大,苦思冥想者总是听到其他亲戚们在赞扬他的才华。他们说他从小就博览群书,他们说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他们说他不仅能写一笔好字,还擅长做对联和写诗词。可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一辈子都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他只是在东北的一座小县城里的一个小机关里做了一个小小的办事员。亲戚们都替他的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他得了肺癌。”母亲说,“说是已经扩散到了大脑里。”    “这可以算是重要的事情吗?”苦思冥想者沮丧地问。    “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说,“难道还有什么事情比死亡更重要吗?”    苦思冥想者放下了话筒。可不是吗?!他心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重要的事情吗?!他非常喜欢他的那位亲戚。他的话不多。他说话的时候语气很卑微。他从他与众不同的眼神里能够感觉到他的才华。苦思冥想者不知道那种眼神怎么可以突然传递出死亡的气息。这时候,苦思冥想者意识到母亲刚才并没有提到那个将死的亲戚的才华。这是她的疏忽还是她的闪避?他迅速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对一个将死的人来说,这可是一个不容疏忽的事实!苦思冥想者在等待母亲接听电话时自言自语。他想知道一个有才华的人对死亡的感受有什么特别之处。    电话那一边传来了酒店接线员的声音。她告诉苦思冥想者,他母亲的房间里没有人接电话。“你有什么需要我转告的吗?”她问。    “请转告她,那个人是亲戚中最有才华的人。”苦思冥想者说。    “哪个人?”接线员冷漠地问。    “那个正在死去的人。”苦思冥想者回答说。P3-6

图书封面


 流动的房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我这人懒,看书也有点随遇而安,要靠点缘分。开始看薛忆沩也不知道是运气还是真有只看不见的手。那时候人很迷茫,以为继续读书是盘定局,我再彷徨再不愿意,生命也只有这一种可能性。逃避去图书馆时,在一二年一本《收获》上看到他的《异域的迷宫》,才给我开辟了另一种可能。那时想,信号通路之类的科学问题我研究得再透彻,也不能解决我心里的疑问和困惑,何况还得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前方黑茫茫一片,焦躁不安。看了他的经历后才轻舒一口气。看原版《遗弃》的时候,冲击很大。他的文字和我的思想阅历相当吻合,且在平面和第三维度上都有延伸。 我在日记里写:可我庆幸什么呢?我似乎不能从里面得到什么。庆幸这个人有同样经历甚至体会得深得多得多?不,这只让我挫败和惋惜。书出版的时候,他二十四。我现在二十三了,才看到他十五岁的开端。还差着时代赋予的经历。庆幸这个人用平实、尖锐、顺畅、异样的语言和令人惊叹的结构把这些经历和想法写下来了?可是这对我的寂寞并不能撼动分毫,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甚至带上更多的死气。我恐惧惊诧讶异喘不过气来,但在平静的表面下仍潜伏着惊涛骇浪式的兴奋、喜悦和颤栗。我欣赏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似乎没有空隙能让我停一停。刚开始还大段大段摘抄,到后面我却放弃了。每一个细节都有他自身的完美,而所有这些细节又组成另一幅完美。可悲的是,当我为其曾经的文字欣喜悲伤时,此时的他,已经远离这段岁月,已经到了可以回顾、俯视从前的地方了吧。记忆无法复原曾经,未来无尽飘渺,现在才有最大可能。所以,不论何时何地,这种寂寞,这条不是路的路,也只能我自己承担。一二年夏,薛忆沩包括《遗弃》在内的五本新书由上海三家出版社同时推出,这次的回归委实有点大手笔。我庆幸终于不必各处搜集他的关于“人”的叙述和关于“书”的叙述,也庆幸终于有了《遗弃》的纸质版。这一次,我把它放在床头,每天阅读一点。第二次阅读还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快感,书页的空白处被我写满了文字。但是它带给我的愉悦仅局限于小篇幅、某个段落、某个句子,或是对他的前后呼应微微一笑,再没有整体浩瀚磅礴的心灵和情绪上的大冲击。当时我不清楚问题出在哪。是因为改写使得文字叙述更符合他现在的心态,而远离了他当初的冲动和激情?还是我的心情已趋于平和,时过境迁。这一次阅读他重写的《流动的房间》,我终于找到点痕迹。我选的开局方式很不好,我不知道这样的选择会带给我怎样的“纠结”和“痛苦”。在阅读完第一篇《有人将死》后,我翻出2006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老版本逐字逐句核对,想看看他到底做了哪些改动。我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他的语言已越来越成熟,节奏也把握得更好。但是对完前半部分之后,我开始纠结。老版更容易引发我的视觉想象,这样即便有语言上的问题也会被快速的阅读带过去;而且我喜欢的丰田汽车广告、头长得像马又像狮子的巨龙都在新版中退居幕后。这样的改变让我痛苦,不得不说我是个念旧的人,尤其在我还不太理解新版的意义时。我在阳台上踱步,心里被几千张蛛网密密团住,脑袋里的蜜蜂飞舞不停。还好,我还是成功地解救了自己。我将新版《有人将死》从头到尾诵读一遍之后,终于释然于它给我造成的听觉和节奏上的享受。而且不得不说,主题更加突出。或许我的固执和幻觉正是带来这场“痛苦”的原因。第二天,就在去长沙的火车上,我再次体验到了阅读的快感,并且得到了视觉的回归。我合上第二篇,抬起头,仿佛看见一束乳白色的阳光透过车窗,停留在我的肩膀上。至于这些新的体验,请允许我在新的篇章中述说。
  •     《流动的房间》,有两个版本,一个是2006年的旧版,一个是2013年的新版。新版收入《公共澡堂》等十四篇中短篇小说,这十四篇都经作者重写。旧版之《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等九篇,没有收入新版,原因不明。本文所写,主要为新版所收作品。两相对照,旧版更尖锐,新版更委婉,可以看出,薛忆沩对“同情”的把持度,有了变化。无论新版还是旧版,篇篇皆堪称精品。有些意思的是,这些篇目在集结成书之前,就已在坊间流传,尤其是知识界,对其篇目的熟识,甚至超过对作者名字的熟识。如《流动的房间》、《出租车司机》、《公共澡堂》、《那位最后到会的代表》等篇目,还有长篇小说《遗弃》等,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私下流传,人们乐意像猜谜一样去传阅薛忆沩的小说。这一读写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时段里,极为少见。中短篇小说的篇名,能让读者记住的,在当代,也不多见。在“创作”盛行、语言难以精致的今天,“牢记”其实就是对写作者最实在的认可。《流动的房间》显示出薛忆沩驾驭故事及铺设隐喻的过人才华。或者这样说,在薛忆沩的小说里,故事及隐喻混为一体,故事即是隐喻,隐喻自成故事,两者的结合,有如天作之合。最妙的是,故事中的隐喻,隐喻中的故事,创造出独特的思想识见。可见,薛忆沩并未止步于写作的“游戏”,他的小说,有不凡的思想抱负,有对人性困境的深刻洞察。《有人将死》里的“重要事情”,是绝妙的隐喻。“重要事情”打乱了计划。由此可以问,计划的人生,究竟是热爱生命还是逃避生命呢?“重要事情”逼问出了“逃避”这一离经叛道的答案。《乳白色的阳光》通过税务员的陌生感揭示了人的永恒困境,陌生感是孤独感的世俗化身,“人哪怕是死了也同样还会遭受陌生感的折磨”,孤独的你与我,每时每刻,都在与最心爱者“分手”。《公共澡堂》的预言精准:公共澡堂营造出幻象,暖气升腾,看似有希望,但事实却无法让人取暖。暴力让私人生活“呼吸困难”,能赋予尊严的事物,彻底丧失。《那位最后到会的代表》里的“暴动”是神来之笔。作者以“暴动”暗喻性生活,这性生活显然“干预”了“开会”的程序。性的亢奋、暴躁、疲倦,是否正好挑战了权威?淫乱里,是否也有深深的恐惧?《走进爱丁堡的黄昏》的核心词是乡愁,在疑似辉煌的过去及未来之间,年轻的哲学家永远“走”在异乡的旅途中,是不是未来与进化把人都变成了异乡人?薛忆沩善于把人心引向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只有在那些绝境,至美才能与绝望真正相知相遇。《出租车司机》称得上是薛忆沩写得最“言情”、最世俗的小说。也许,《出租车司机》充满了内疚与忏悔之情,对妻子的,对孩子的,对父母的。死亡只是一种象征,在任何时候,你对他们的爱,都是“隔”着的,无论其爱是专制还是开明,都一样。《两个人的车站》所含的信息量巨大,小说里既有不同文明的互相爱慕与拒绝,又有个人灵魂的内在冲突。《流动的房间》构思精妙,思想最为宏博。作者以“城市”喻人生及人世。这座看不见的城市,有“非常复杂的记忆”,知识、物质、女人等等,各占据一部分记忆。欲望是挣脱宿命最生猛的力量,但时间———小说中时常出现的闹钟———按时敲响终结之声。对凡俗的溺爱,对黑暗的洞察,在这里,同等重要。信仰与理性,实乃使人高贵之法,而非救赎之法。这也是为什么,救赎之外,始终有灵魂冲突的存在。看到这一点,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神学不能统治人的精神世界,而文学永远在人的精神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向生的恐惧,终归需要“逃避”来承担。所以,人极度贪恋世俗生活,家、乡愁、婚姻、爱情、亲情、友情、美貌、书本、身体,能抓住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的贪恋,在时间里变得虚幻的贪恋,值得同情。写世俗人生,极为细腻,苦思冥想,去到极致,很少有薛忆沩这样的作者,能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运笔自如———小说出世越深入世越深,既懂得享乐生活的难,又懂得沉思生活的好。薛忆沩看似远离祖国,却最知她心,他不是看不到她的祸福前程。但如果你执着于挖掘隐藏在小说中的那些历史与现实,那你就中了薛忆沩的圈套。历史与现实,即使分量极重,在薛忆沩这里,也只是走向“终极”的过程,他无意审判孰是孰非。在禁忌为核的语境里,隐喻无疑是表达“历史”的最高明办法。愤怒的写作者,执着于社会与现实的隐喻,只有聪明的写作者,才能越过社会与现实的障碍,看到人性中那些值得同情的罪恶及其苦难。薛忆沩,是聪明的小说家。以生与死搭建生命的故事,最是精彩,读薛忆沩的小说,有如打探语言与知识、历史与现实、思想与灵魂的神秘城堡,劳心伤神,但个中的思维乐趣,却又无穷无尽。本文作者:胡传吉来源链接: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3/03/content_1813137.htm
  •     文/ 冯新平薛忆沩称他的一生终将是“苛求语言的祭品”。这种“苛求”促使他不断重写已获得好评的旧作。新版《流动的房间》就是他这种重写的范例。通过重写,薛忆沩的作品对存在困境中个体的同情显得更加强烈。  直面死亡时的恐惧不安和寻找自我中的孤独焦虑,是薛忆沩在《流动的房间》中呈现个体存在困境的两大母题。《有人将死》和《税务员》堪为表现前者的代表作。税务员在一场怪病后发现以往熟悉的世界突然变得陌生,死亡的问题如阴魂般盘旋于他的内心,人与世界的疏离感如大山般压在他的头顶,即便从另一个世界回来的马略面对这个终极性的问题都无以言对,反而是小店主质朴的话语启发了迷惘中的他,“人哪怕是死了也同样还会遭受陌生感的折磨”。这样的领悟是悲观和透彻的。而在小说的结尾,“税务员朝回家的方向走去”。这句话之前的税务员是悲观、回避和消极的,之后的税务员则显示出积极和抗争的悲剧精神。  与直面死亡而获得向死而生的生存方式不同,《有人将死》中心灵苦闷的“苦思冥想者”,从起初认为“死亡”是最重要的事情到最后意识到“生日快乐”才是重要的事情,这种转变呈现了死神笼罩下生命积极的意义。生之本质在于死,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恐惧。死亡并不是存在敞开的唯一可能,正如死亡可以照见存在,欢乐也同样可以使存在呈现。这两篇存在主义的好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存在主义。  结构颇为相似的《两个人的车站》和《流动的房间》在小说集中分量很重。摧毁一切的“时间”是两篇小说的隐含主题,而与之呼应的补充主题就是“记忆”。记忆既是这两篇小说的叙事结构方式也是主题呈现模式,孤独焦虑中的“我”在唤醒过去的同时隐含着当下的向度,回忆既是沉溺过去,找回过去的自己,更是建构此在,对此在的“我”的认定和救赎。但是,失去的时间真的能被找回吗?自我真的能够被确证吗?  在《两个人的车站》结尾处,“你”关于非意识记忆的碎片经验瞬间就把“我”依靠想象力构建的精彩回忆击得粉碎,所有的记忆都不能复活一个人活着时就已那样无名的内心世界,所有的往事都不能重现一个人在世时就变动不羁的完整自我,而《流动的房间》这篇作品本身则更为悲观:人生就是死亡的一个注脚,我们在欢笑时不知道欢笑只有此时,我们在悲伤时不知道悲伤也是一种奢侈。  这种生命及欲望与时间的冲突在《我们最终的选择》中有进一步的体现。此在的“我”一无所有,只能凭借过去发生的一切确定自我,但消逝的时间在记忆中变成了乌有的空间,曾经的“故乡”已是时光流逝中的幻象,往昔真切发生的一切变为回忆中的“浮光掠影”,这就是追寻自我的悖论和困境,尤其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时间成为永远的现在时而具有了空间性,而随着时间纵深感的消失,心理归趋和稳定感也就失去了,其表现就是孤独、焦虑,烦躁和抑郁。所以,《走进爱丁堡的黄昏》中的主人公崇拜古人的生活,向往灵魂可以自由徜徉的空间和心灵能够随意放飞的时间。这样的存在境界也是其他短篇主人公求而不得的。  同样,无论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和《你肯定听不懂的故事》中的“爱情”故事,还是《手枪》中的“侦探”迷宫,抑或《深圳的阴谋》里的“悬疑”叙述,在作者双面隐喻的叙事手法下都呈现了存在困境中个体的心理状态。  薛忆沩的小说着力于开掘普通人的人性深度,趋向于对人的意象性呈现,表现的是生命的荒诞与虚无,人生的孤独与无奈,人与世界和他人的疏离,观照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对非人化处境的揭示和抗争。其多重叙事使得小说话语在表层结构上是对故事的陈述,但叙述效应却又把读者导向其隐喻性的深层结构和深邃的象征性空间,叙事艺术如此高超的作品中流露的是作者的悲悯和诚恳,我以为这是大器之象。原文链接:http://bjyouth.ynet.com/3.1/1303/29/7916768.html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语言精准,字字抵达心灵。作者不用复杂的字和词。竟然大多是笔画简单的字词;高明。本书得到纸很好啊。微微泛黄,有感觉。比太光太白的那种纸舒服。
  •     商品挺好的,包装的也不错
  •     如果错过他,您就像错过一场最刻骨铭心的恋爱,爱读小说的人都应该读读薛忆沩的文字。
  •     文笔不错,感觉很优美,喜欢
  •     把其中几篇反复读了几遍,终于确认这是我在2016读过最好的中国短篇小说集。语言简练优雅,煞是迷人。看过《遗弃》后就对他颇有好感,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好作家
  •     前天收到书,纸张泛黄,全是折痕,好像在库房里放了好几年被人翻过无数遍。因为发票扔掉了,这次就算了,但以后再不会从这家买书了,再见。
  •     还是出租车司机好。
  •     一开始抱着随意的心态去读的时候 读不进去这本书 觉得好难懂 泡着脚认真看倒觉得蛮好理解了 因为这本书 我记住了一个厉害的作家 写法不像中国的作家 颠覆了我对中国作家的看法 我喜欢这种写法
  •     明显就是开过封的嘛,旧旧的,真是的。
  •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看。
  •     最喜欢深圳的阴谋
  •     买这本书是冲着作者薛忆沩,可收到这本书,外表有折痕,像是旧书,真让人遗憾!
  •     留着慢慢看,慢慢品味。
  •     写作要张弛有度,他做到了。特别是“张”方面。
  •     视觉是有些特别,但是仪式感太强,玩弄文字。
  •     薛忆沩称他的一生终将是“苛求语言的祭品”。这种“苛求”促使他不断重写已获得好评的旧作。新版《流动的房间》就是他这种重写的范例。通过重写,薛忆沩的文学对存在困境中个体的同情显得更加强烈。直面死亡时的恐惧不安和寻找自我中的孤独焦虑是薛忆沩在《流动的房间》中呈现个体存在困境的两大母题。《有人将死》和《税务员》堪为表现前者的代表作。税务员在一场怪病后发现以往熟悉的世界突然变得陌生,死亡的问题如阴魂般盘旋于他的内心,人与世界的疏离感如大山般压在他的头顶,即便从另一个世界回来的马略面对这个终极性的问题都无以言对,反而是小店主质朴的话语启发了迷惘中的他,“人哪怕是死了也同样还会遭受陌生感的折磨”。这样的领悟是悲观和透彻的。而在小说的结尾,“税务员朝回家的方向走去”。这句话之前的税务员是悲观、回避和消极的,之后的税务员则显示出积极和抗争的悲剧精神。
  •     不知所云
  •     纸张质量不好,有点失望。
  •     第一本应该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遗弃》吧?
  •     非常好,迷人。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还有点卡夫卡。
  •     薛忆沩的另类文字恰好折射了他的另类经验。
  •     一般般。。。搞错版本了,不该买这版,经典篇目不在里面。看序的时候作者说自己对此前的版本大幅改动,顿时就觉得完蛋了。
  •     有的语言略欧化
  •     说不上为什么,不太喜欢
  •     催眠书,完全木有feel,一读就着
  •     在看完“深圳的阴谋”和《两个人的车站》后本来想说,如果能适应理工男对自己文字操控欲的炫技和对形式的刻意追求的话,还是能感受到他的诚恳和表达核心的,但后面那篇沾沾自喜的《流动的房间》,彻底毁了这灵光一闪的好感,一星,没商量。我居然从头到尾认真读过了才来吐槽,受不了自己的强迫症和滥好人了!
  •     文字还是冷硬的西化,仿佛从外语翻译过来的中文。。。。
  •     不是单纯的小说,但是很好。
  •     一开始几篇突然很有感触。
  •     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这样写、写成功
  •     具有某种世界观上的魅力w
  •     這本書也是偶然買到的,讀的頗有意思,但高中同學卻不喜歡
  •     找这本书找了好久 终于在卓越找到了 书的内容都是一些忧伤的小故事 读的时候总能略微的感觉出一丝凄凉 有的地方很能产生共鸣 比如在描述一个男人的无聊时作者说“就像公费出了趟公差回来的感觉”比喻的很贴切 每天在睡前读上两页 把心交给故事里的人物 体会着他们的悲凉 思索着自己的现实 合上书 合上眼 久久的思绪萦绕在脑海中不能消散 说这些并不是为了刻意的提及悲伤 作者的文字 跟安妮宝贝之流的颓废 忧郁有本质的不同 她的文字与其说是忧郁 不如说是 郁闷 阻挡不了的“为填新赋强作愁”的味道 薛的文字不带丝毫的做作与矫情 很用心的描写故事中人物的心理 他们的处境 读薛的书会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 思考着现实 思考着人生 思考着故事里故事外的人间烟火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某几篇 读来时有障碍。停滞一段时间,然后畅快无比。#咳咳豆瓣阅读有售#
  •     哐嘡 的场景感。
  •     两个人的车站,流动的房间,“你肯定听不懂的故事”。
  •     薛忆沩的第一部小说集
  •     大部分我没看懂。。。而且到后面。。。
  •     用这样纸出书,既对不起读者,也对不起作者——尤其是出过那样精良的九星文库的花城出版社!当然以这种方式调戏读者的始作俑者还是上海译文。这种书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说内容)——就是读完就会扔掉的消耗品!
  •     记忆里读这本书的惊艳过了这么长时间还留在鼻腔。
  •     亚马逊的比这个电子版便宜 一毛钱。另外我不喜欢小说。
  •     还没细看,大概翻了下,不错~
  •     感觉有过各种经历的人才可以读懂~我一个大一学生不太懂
  •     看小说也有种快点看完的冲动,其实我又是拿小说来发泄学习的焦虑是吗。(挺好看
  •     薛忆沩80年代后期就开始搞小说艺术写作,光是这点,我就有打五星的冲动。因为这不仅需要勇气,而且他很好地实现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     amazing u.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