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隐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武侠 > 侠隐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出版日期:2007-05
ISBN:9787208069053
作者:张北海
页数:413页

作者简介

旅美作家张北海几十年来围绕着纽约、北京这两个城市写作。他的“粉丝”中不乏文化名人:阿城、王安忆、王德威、陈丹青、张大春、骆以军……
《侠隐》讲述1936年的北平,青年侠士李天然,为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务、亲日分子、豪门旧户、黑帮老大、交际花、外国记者等轮番上阵。而老百姓的日子依旧悠悠然地过着。庙会、堂会依循旧例;东城、西城一如往日。人情冷暖、旧京风华扑面而来。然而卢沟桥一声枪响,北平淹没在战争烟尘中。

书籍目录

1.前门东站
2.巧红
3.蓝公馆
4.燕京画报
5.八月节
6.蓝兰的舞会
7.小跨院
8.圆明园废墟
9.夜店
10.无觅处
11.长城试枪
12.一宇洋行
13.火烧仓库
14.卓府堂会
15.羽田宅
16.掌毙羽田
17.燕子李三
18.什刹海
19.盗剑
20.香槟鱼子酱
21.冬至
22.访客
23.蓝氏兄妹
24.卓十一
25.查户口
26.腊八
27.东宫
28.顺天府
29.春节
30.春饼
31.卓府留帖
32.断臂
33.午夜的承诺
34.绑架
35.五月节
36.事变卢沟桥
37.围城
38.东站送别
39.第一件任务
40.第二件任务
41.血溅顺天府
42.夕阳无语

编辑推荐

  ★阿城、王安忆、王德威、骆以军倾城推荐!  ★张北海,张艾嘉之叔,被张艾嘉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嬉皮士。  ★一本打着武侠旗号反武侠的小说,民国的武林,江湖已成为过去。  ★一部老北京的哀悼之作,1936年,民国北平繁华的顶点,而当第二年日军铁蹄踏入古都之后,美好的一切都随之消失。  《侠隐》开篇而且通篇即在我很熟悉的北京,细节精确,我甚至可以为有兴趣的读者作导游……国际、国家、民间的复杂关系令人惊异,其中个人武功能力展现得又合理又不可思议,是那种贴骨到肉的质感,不涉此前武侠小说一目十行的陈词。果然好看。  ——阿城  张北海所依赖的,不是悼亡伤逝的情绪,而是文字的再现力量。他是在跨越时空的睽违,观看北京当年的回光返照。除了怀旧,他更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  ——王德威  皮影戏般的飞侠、戏台上的爱情对白,乃至大型战争场景的动员及历史幻景,全在不忍删除的细微末节知识掌故中,边界模糊而让人相信“在1937年的北京城里,真的曾经存在过那样一座城市”。  ——骆以军  1936年,北平,日本人的势力蠢蠢欲动,抗日活动也已悄然展开。  青年侠士李天然,为寻找五年前师门血案的元凶,深入古都的胡同巷陌。随着他调查的深入,京城各路人马的斗智斗狠浮出水面,日本特务、亲日分子、豪门旧户、黑帮老大、交际花、外国记者等轮番上阵,一起酝酿着山雨欲来的局势。  而老百姓的日子依旧悠悠然地过着。庙会、堂会依循旧例;东城、西城一如往日。历经春夏秋冬,李天然的衣食住行顺应着古城的节拍,人情冷暖也暗合世道人心,旧京风华扑面而来。  然而卢沟桥一声枪响,北平淹没在战争烟尘中,李天然,这位末代侠客,身负国仇和家恨,“侠”将如何行,“隐”又该隐于何处?  不管是纽约,还是北京,张北海至今仍乐此不疲地书写着他所热爱的城市。他的文字简约、冲淡,笔法从容、潇洒,洋味十足,阿城谓之曰“风度”,并认为他的写作已经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白话文“文体”。张北海写“侠”,他本身也是个“游侠”,游历于东西方之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从容摆渡。与这样一个作家相遇,遭遇久违的干净优雅的现代汉语,将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隐隐有一点儿回家的感觉,虽然北平也不是他的家。……晒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阳,一溜溜灰房儿,街边儿的大槐树,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墙头儿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嗽叭花,一阵阵的蝉鸣,胡同口儿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车,板登儿上抽着烟袋锅儿晒太阳的老头儿,路边儿的果子摊儿,刚才后头跟着的那几个小子,秃头流鼻涕的小伙计……他觉得心中冒着一股股温暖。

前言

  梦回北京 王德威 北京(或北平)叙事是台湾及海外文学的一个小传统。1970年代,唐鲁孙 (1915—1985)以一系列追怀古都饮食风情的文字引起广大回响。一时之间,像是号称“老盖仙”的夏元瑜(1913—1995)、名报人及小说家陈纪滢(1915 —1997)、学界耆宿梁实秋(1920—1987)以及后来以((喜乐画北平》见知的喜乐(1915—)、小民(1929—)夫妇等,都曾与唐相互唱和。透过他们的文字,旧京的风华仿佛又熠熠生辉起来。  这些作者所烘托的北平知情守礼,韵味悠远醇厚。在他们笔下,同仁堂、瑞蚨祥这些老字号总让客人宾至如归;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小翠花、马连良、金少山……多少角儿,名噪一时。城里的节庆喜丧永远有规有矩,从出生的洗三抓周到大去的送殡出殃,都有讲究。尤其饮食,热豆汁、涮羊肉、茯苓饼、碗豆黄、奶酪、灌肠、炒肝儿,冬天夜半叫卖的冻梨、心里美……求之他处,何可复得?当然,遍布城内外的古迹名刹,宫殿园林,千万的胡同人家,还有那一大圈城墙,更是老北京安身立命的所在。这里曾是六百年的帝都,一景一物,都有它的来头。  1949年前后,上百万的军民曾随国民党政府播迁来台。他们背井离乡,常怀故园之思。到了70年代,当令的政治论述已由彼岸过渡到此岸,怀乡者的热情也似乎因为时移事往,而渐渐由浓转淡。唐鲁孙和他的北平知交却在此时异军突起,就不能不令人另眼看待。离开北平二十多年了,这些作家渐渐老去,他们立意要记下所思所怀,自是人情之长。而相对的,他们心中的北平印象非但不曾褪色,反而益发鲜明活泼起来。梁实秋记得小时候吃春饼的盒子菜(《雅舍谈吃》);郭立诚(1915—1996)不忘饽饽铺油盐店,羊肉床子猪肉杠(《故都忆往》);白铁铮遥想当年上元中秋重阳端阳的礼尚往来( 《老北平的故古典儿》),齐崧、刘嗣、丁秉链虽则是一再回味四大名旦、言高谭马的台上台下(《谈梅兰芳》、《国剧的角色与人物》、《孟小冬与言高谭马》、《国剧名伶轶事》);甚至“台湾姑娘”林海音(1918——2001) 在北平一住二十六年,再也不能忘情当年的城南旧事种种(((我的京味儿回忆录》)。要不是这座古城的蕴藉丰厚,地灵人杰,也不可能有如此历久而弥新的魅力。  在唐鲁孙、侯榕生等人的北京纪事将近三十年后,旅美作家张北海(张文艺,1936—)出版了长篇小说《侠隐》。这本小说以1936年到1937年的北平为背景,敷衍了一则侠义奇情故事。这个时期的北平局势暗潮汹涌,日本人的势力蠢蠢欲动,抗日的活动已自展开。与此同时一场江湖恩怨面临摊牌阶段。古城里各路人马斗智斗狠,危机一触即发。当卢沟桥中日两军开火,一切都卷入战争的洪流中。  张北海写的虽然是个侠义故事,他最不能忘情的却是故事发生的场景— —北平。在他的笔下,七七事变前夕的古都有着山雨欲来前的宁静。庙会市集的人群熙来攘往,街头城下的光景一如往日。胡同深处,四合院里,寻常百姓的生活还是优哉游哉地过着。但立足多少年后的张北海明白,他是在跨越时空的暌违,观看北京当年的回光返照。贯穿《侠隐》的抒情风格,恰与故事所要铺陈的电光石火,形成强烈对比。  张北海生于1936年,恰是《侠隐》故事发生的那年。1949年他随家人离开大陆,在台湾完成中学与大学教育,之后赴美留学就业,定居以迄于今。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他的北平经验仅止于少年时期。但这座城市已经让他难以忘怀。多年以来,张北海以有关纽约生活的散文,享誉海外。然而他执笔创作首部长篇小说时,这位老纽约却必须回到老北平。  张北海的创作时间与位置,使我们想到了如下问题。比起在台湾曾风靡一时的唐鲁孙、夏元瑜,甚至侯榕生等这些“老北京”,张北海可说是其生也晚,他其实错过了前辈作家笔下北平的好时光。到了90年代末期,这些作家或已过世,或已停笔,而在台湾一片本土化的呼声中,故都种种更不折不扣地成为明日黄花。不仅如此,大陆文学自新时期以降,老中青“京派”作家又卷土重来。汪曾祺、邓友梅、陈建功、刘心武等雕琢京味语言,描写京城人事,一时打动不少旧雨新知。比较起来,张北海少小离家,哪里有本地作家那样多的现成生活资料,供他挥洒?别的不说,他的叙事语言就未必带着京味儿写作的正字标记。  我却认为《侠隐》是近年有关北京叙事的特例。世纪末的北京又经历了一轮新的大建设。在一片拆迁更新的工事中,蛰居海外的作家却怀着无比的决心,要重建京城的原貌。当年侯榕生所痛失的城楼必须复原,唐鲁孙所怀念的生活情调必须唤回。而张北海所依赖的,不是悼亡伤逝的情绪,而是文字的再现力量。除了怀旧,他更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是在这里,回忆与虚构相互借镜,印象与想像合而为一。  这是“北京”梦华录的又一要义了。当年来台的前辈作家怀念往事无常,于是有了惊梦之叹,张北海则反其道而行,正准备要悠然入梦。北京的繁华,他“原来”就已错过,既然如此,他反而得以大肆发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奥妙。张将《侠隐》故事的发生点设定在他出生的那年——恰是民国北平繁华的顶点,将故事的主人翁塑造成为由美国回到北京的青年侠士。种种巧合,不言可喻。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张的主角回到北京,由秋初到盛夏,度过四时节令,遍历衣食住行的细节。为了营造叙事的写实气氛,张显然参照了大量资料,自地图至小报画报、掌故方志,巨细无遗。他的角色特别能逛街走路。  他们穿街入巷,干面胡同、烟袋胡同、前拐胡同、西总布胡同、月牙儿胡同、王驸马胡同、东单、西四、王府井、哈德门、厂甸、前门……所到之处,旧京风味,无不排挞而来。张北海(或他的角色)几乎像是对照着唐鲁孙等人的文字,走进了他的前世,他的梦中北平: 他隐隐有一点儿回家的感觉,虽然北平也不是他的家……但是今天,晒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阳,一溜溜灰房儿,街边儿的大槐树,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墙头儿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喇叭花儿,一阵阵的蝉呜,胡同口儿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车,板凳儿上抽着烟袋锅儿晒太阳的老头儿,路边的果子摊儿,刚才后头跟着的那几个小子,秃头流鼻涕的小伙计……他觉得心中冒着一股股温暖。  《侠隐》所渲染的并不仅止于大量北平的生活特征,景观符号。在这些 “写实”印记之上,我们不曾忘记小说本身极度“不写实”的色彩。这是一个有关侠客复仇的故事,有师门血案,万里寻凶,更有侠情义胆,快意恩仇。种种旧派江湖小说的人物与行动被穿插在北平日常生活的描写里,由此所造成的叙事风格的反差,在在引人侧目。时序已经到了民国二十五年,就算北平饶有旧日遗风,江湖会党的那一套恐怕也已经过时。更不可思议的是,美国医生记者、日本特务、时髦男女,也都涉入复仇的恩怨中。  张北海如此怀念、书写北京的方式,识者或要不以为然。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何尝不就是“他的”’故都春梦?出虚入实,他的北京不乏人情世故之美,也无从避免已经和将要发生的忧患。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北京仍然拥有自己的传奇。这是历史神秘的一刻,最家常的和最不寻常的场合交相为用。日本人的天罗地网挡不住神出鬼没的燕子李三;冬夜的胡同再怎么弯曲寒冷,回到旧京的游子还是能找到心上人的门来。  但传奇何必只是匪夷所思的事情?1936到1937年的北平,洋人可以坐在四合院的天棚底下喝威士忌;好莱坞的Anna May Wong可以向名媛唐凤仪买到便宜珍珠项链;真光戏院的首轮西片上演着;旧派宅子里的堂会一样锣鼓喧天。中西新旧的事物都能在北京找到适当的位置。而一切的一切都必须融入四时更替的生活礼仪中,从中秋到冬至,从春节到元宵,再到清明,到端午……再到卢沟桥的那一声枪响。  在世纪末的纽约,张北海如是地写着北平。他写的当然是一个有关巨大时差的故事。与他的前辈不同,他不再苦苦追忆那失去的盛年,反而能仔细咀嚼北平宜古宜今的都会魅力——一种最特殊的现代性。一切可信的和不可信的,记得的和不记得的,恍然都暂时抹去了时间的向度,权充说故事者的材料。惟其如此,他下笔反而有了一种意外的从容。  在记忆的尽头,想像豁然开朗。我们可以这么说吧:有多少夜阑人静的时分,张北海就是他笔下的那个年轻侠士,一身轻功,飞檐走壁,从一个胡同溜向另一个胡同,从一堵墙头蹿上另一堵墙头。他隐入古城的黑暗阒寂里,寻寻觅觅。这仿佛是梦游者的旅行:他找的是有关自己前世今生的印记,梦同北京的线索。  我以为《侠隐》的出现,标志着过去半个世纪的台湾——以及由台湾延伸而出的海外——有关北京写作的转折点。俱往矣。当年流寓台湾和海外的 “老北平”多已老成凋谢,就算他们有机会旧地重游,也难免不兴起人事两非的感慨。张北海离开北平时年纪还小,但一鳞半爪的经验已足以让他想像,有那么几年,各样的故都百态、春明好景,如何曾乍现即逝。南宋《东京梦华录》所描写的东京,早已荡然无存。北京梦华录所描写的北京,又有多少痕迹,留得下来?瞬息京华,求诸他日,惟有梦寐,惟有文章。

内容概要

张北海,本名张文艺,祖籍山西五台,1936年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著作随缘。

媒体关注与评论

  侠之隐去以后——读《侠隐》有感  肖复兴  武侠不是小说的内核,而只是外壳,就像砸开一枚核桃纹路密实又坚实的壳,里面藏着的是喷香绵软而富于纯真油脂味道的桃仁。读完张北海的长篇小说《侠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版),久久弥漫在我心头的,是这样的感觉。  就小说写法而言,并不是新潮笔触,青年侠客李天然去国五年,在美国整容之后以“海归派”的形象,焕然一新出现在1936年的北京城,穿街走巷,上天入地,出神入化,为师傅复仇的故事,最后在抗战烽火里将个人恩仇融合在爱国情怀之中,也不是什么新奇的构架。一部《侠隐》却让作者写得从容不迫,丝丝入扣,就像老太太絮的棉被,将饱含着阳光温度与味道的新棉花,不紧不慢地一层一层絮了进去,絮得那样妥帖,富有弹性,绵绵软软。读每一章节,都像躺在这床棉被上那样舒服惬意,更重要的是,它里面充满的是如同母亲絮进去的情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对于大陆读者,《侠隐》的作者张北海还比较陌生。这位出生于北京,13岁离开北京,就开始海外漂泊的游子经历,是这部小说的背景与底色。北京对于他亦近亦远,亦真亦幻,确实,距离产生美,在遥远的思念、回忆和想象中写出成的小说,才会如陈年的酒。因此,小说所弥散的味道、感觉,都是作者对母亲一般,对故土挥之不去的情感。侠之隐去,浮出水面的,是老北京的浓郁的风土人情;浮上心头的,是作者无法掩饰的怀旧之情。借小说细雨梦回,在四季轮回中再现京都的清明上河图,江湖侠士传奇,帝都家常百态,虚实相映,血肉交融,用的是新火新茶,道的是旧景旧人,思的是故国故里。武侠只是小说的外化,最后沉淀而结晶的是这份沉甸甸的情感。  看来,艺术只有变化,没有进化。形式的新旧并不能主宰一切,在唯新是举的潮流面前,《侠隐》以久违了的扎实的笔触与沉稳的心迹、干净的文字和严谨老道的叙事方式,特别是意在笔先,认真做足了功课,稔熟于心地融入了大量的老北京地理(从前门火车站到干面胡同、烟袋胡同到东斯隆福寺到海淀县城、圆明园、什刹海,一一如地图般准确),和民俗民风(从中秋节到元宵节到立春到端午节,特别是写雪还没化榆树发芽时分吃的那春饼,端午节将菖蒲和艾草以及黄纸朱砂纸上的印符一起扔出门外的那“扔灾”的描写),真的是地道,写得那样韵味醇厚,精描细刻,逸笔氤氲,宛若一帧墨渍淋漓的水墨画。或者说是如小说中那位慧心巧手的裁缝巧红裁剪合体、做工精道的那一袭袅袅婷婷的京式旗袍。方才让一册小说写得如此蕴藉,让一座京城舒展得如此丰厚,耐得住咀嚼和回味。  《侠隐》重新书写了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的魅力和潜力。它的白描,它的细节,它的人物出场、高潮处理,包括它的那些让你会心会意的巧合,都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子,依然是那样的根深叶茂,婆娑多姿。  自老舍和林海音先生之后,虽有刘心武《钟鼓楼》等努力,老北京再未能以艺术巅峰状态呈现在我们的小说创作之中。我们并未出现如雨果一样写巴黎、如索尔?贝娄一样写芝加哥、如白先勇一样写台北这样大都市的出色作家与小说。作为一座世界闻名且罕见的古都,老北京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潜力以及丰富的矿藏,远未被我们的小说家洞悉并重新谦恭地弯腰拾起,如张北海一样有着如此文学的自觉。特别是在老北京面对推土机的轰鸣,老街巷老宅院在“拆”字下大片消失的今天,如张北海一样的写作,显得越发弥足珍贵。在现实的天地里,老北京渐行渐远;在小说的世界里,老北京却魅力永存而且愈加其彰显。  海外作家张北海《侠隐》一书在内地的出版,便给我们本土作家一点启发和压力,当然,也包含一份期待。期待在老北京的艺术天地中,能够多出几个李天然,前来潇洒打擂而一展拳脚。

章节摘录

  上哪儿去?北平大街没什么好逛的,先绕一圈儿再说吧。  他大致还认得路。反正外城内城皇城,大圈圈里面小圈圈,小圈圈里面黄圈圈。可是为了保险起见,他出了干面胡同西口,就沿着哈德门大街上的电车轨道向北走。没一会儿就到了东四南大街。他记得北平的几路电车都穿过前门,再绕着皇城跑。只要不进小胡同儿,不离轨道,准丢不了。  他今天是个百分之百的闲人,没事在大街上溜达的那种闲人。马路上人不多,只有在东四牌楼那儿过街的时候有点儿挤。他等了会儿。牌楼东北角搭着一座高高的警察亭子,可是里边那位交通警好像只管红绿灯,只管汽车电车,其他什么洋车马车,别说行人,连硬闯红灯的自行车,他都不理。偶尔挤不动了,他才在上头用扩音喇叭喊一声,“奔东的洋车快着点儿!”  他刚过六条就止步回头,进了胡同口上那家杂货店,问有没有月份牌儿。一个秃头流着鼻涕的小伙计打量着他,“快八月节了,还买月份牌儿?”  那小子一副寒碜相,李天然瞄了他一眼,“有今年的吗?”小伙计用头一指墙上一张美女挂历,“我们自个儿要用。”  “查查行吧?”  小伙计不搭碴儿,可也没说不行。李天然过去翻。是一天撕一张那种。  今天是九月二十二,阴历八月初七。他一直翻到十月十五,才是阴历初一。好,十月十五。他掏出一角钱给那个小伙计,把那小子吓了一跳,不知道该拿不该拿,也不敢伸手。李天然把钱塞了过去,故意一瞪眼,“去擤擤你鼻子!”  十月十五,九月初一,还有二十来天。出了铺子,太阳晒得有点儿热。他脱了黑短褂,立刻感觉到有人在看他运动衣胸前那几个外国字。没走了几步,又发现后头跟了好几个小孩儿。他又套上了短褂,那几个小子跟了两三条胡同,也就不跟了。  他隐隐有一点儿回家的感觉,虽然北平也不是他的家。可是,他也根本没个家。自从师父一家人一死,他更没家了。但是今天,晒在身上暖乎乎的太阳,一溜溜灰房儿,街边儿的大槐树,洒得满地的落蕊,大院墙头儿上爬出来的蓝蓝白白的喇叭花儿,一阵阵的蝉鸣,胡同口儿上等客人的那些洋车,板凳儿上抽着烟袋锅儿晒太阳的老头儿,路边儿的果子摊儿,刚才后头跟着的那几个小子,秃头流鼻涕的小伙计……他觉得心中冒着一股股温暖。  他顺着轨道拐上了北新桥西大街。想了想,改天再去雍和宫吧。  到了鼓楼。一上地安门大街就看见右手边不远的什刹海,拐个弯到了皇城根。南边就是北海。星期二,还有这么些人。其中几个像是日本人,一个女的还穿着和服。他远远看见他们几个出了公园,上了街边一辆黑色汽车。  都快一点了,难怪觉得有点儿饿。他开始留意,看有什么馆子可以进去试试。电车轨道在个街口分成两路,往南往北去的都有。他想了想走的方向,朝南上了西四北大街。  刚过了西四牌楼,一阵香味儿飘了过来。他没再犹豫就进去叫了碗羊汤面。  坐在那儿吃,每次抬头往门外看,都瞧见斜对面街边停了部黑色汽车。这次又抬头,觉得很像刚才在西皇城根看见的那辆。他又多看了一眼,不自觉地吃慢了。  他心不在焉地付完账,上了街,继续慢慢往南走。等他在街这边经过那部黑车的时候,看见有四个人从一家饭庄出来。不错,是那几个日本人。三个黑西装男的,和一个穿和服的女的。其中一个男的矮矮壮壮,圆脸,让他心猛跳了两下。再要细看,他们四个已经上了车,往北开走了。  隔着条大马路,前面又是人,又是车,又才几秒钟。可是,他又怎么能忘记这张圆脸?上次也是几秒钟,可是,那几秒钟就是永远。

图书封面


 侠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4条)

  •     在北京,好像特别多提到侠。比如京都球侠,比如烧饼大侠,反正电影里我老看到这些侠。就好像每个美国城市都要有个城市英雄一样(诸如哥谭的蝙蝠侠,比如底特律的机械战警,比如纽约的蜘蛛侠,比如……),那时候北京好像侠客也特多。但是看这本书,其实因为看了电影《一代宗师》。虽然一个是小说,一个是电影,但是背景基本差不多。而对于武林最后的回忆,其实也都集中于民国。因此,也就赶紧把这本书读一读。书里用简单的复仇故事做了一个主线,但其实是展现了北京民国时期的生活。我觉得书中,讲关于武林的部分其实并不是很多,但在这个时代交替中,或多或少表现了武林时代的陌路吧。清末民初,其实是武林的大发展时期。各种帮会林立,各种起义不断,各种武学流派产生。但是武林的规则也是在这期间形成了大发展。但这过程极为短暂,也就三四十年,因为时代变革中,武学的发展必然受到冲击。比如,以前师傅能养徒弟(和学生不同,学生是要交),现在很难去做。再比如,武器越来越先进了,好多学武的意义,也就不一样了。反正学武的目的现在很不明确了,回归到武学本身,就换了层意义。故事总体来说,没太多的跌宕起伏。但是武林的消灭,却随着时代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可能就是在抗战时期,武林就销声匿迹了。但武林本身,其实就是很小众的世界。现在佛山的武馆依旧很多,但在北方就不太多了。有时候京津地区还会比较活跃,交流也很多,但其它地方,武者更多的是孤独了。又跑题了。接着说故事。武林其实是不掺合政治的。武林和江湖不同,江湖可以有官家,但是武林是不崇尚做官的。更多的是低调的圈内活动,去做行侠仗义之事。比如,八国联军时期,比如抗战时期,都会有武林人士出现。但平时,比武切磋什么的,都是很低调去做的。书中,可以看到,武林人的习惯,其实和普通人,没什么不同。但就是民族自尊心极强,主人翁意识极强,国就是家——虽然执政的不是他。但终归,能在京城惹起一阵轰动,最终也要面临侠隐的局面。书最终的复仇,也就说明了这个。侠隐一词,其实是有着几层意思。往小了说,是侠客消失了;往大了说,是武林消失了。现在人看来,它好像是一个神秘的奇幻世界。飞檐走壁、以一当百、一日千里,在现在看来,都像是传说。但在很多武林书籍中,有些传说在那时却是现实。比如《逝去的武林》,就讲的是民国的武林故事。武林虽然神秘,却并不独立,在那个时期,就和政治有着很多交集。一方面武林想逃避,另方面却逃不掉。警察、政府、江湖事,平日素无往来,但却会因为一些事被卷在一起。我想,《侠隐》更多的是个稍加雕琢的入门书,一方面让人接近了武林,一方面表达了武林人士对那个时代的怀念——虽然那个辉煌的时间很短暂。小说中还将许多历史人物和武林世界有了交集,比如张自忠在37年的遭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说的事不一定真,但这些人,却以某种形象而真实存在过。另外,这本书还展现了一些老北平的风俗旧事。类似的书,还有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随写的是清末,但也多少讲了武林,提到了大刀王五。不过总体来说,武林的故事,总和复仇多少有点关系。不知道是卖点如此,还是真就是恩怨情仇那么多。其实真实的武林,都多少会避免这样的仇事发生。
  •     没有想象中的惊天的才气。我原以为阿城推荐,或者,《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个专访的张北海要写出什么样的北平来?事先看网友的评价,发现不是一本武侠小说,确切应该是一部“北平回忆录”,还有许多人在感慨主人公好能吃好能走啊!原来,这本书的定位是“风物志”罢~听听吆喝,逛逛胡同,吃吃炒肝尖,过个年点个炮仗……国仇家恨的北平城就在这里了。不过,风物志也有风物志的风情,一切最难的不过是”恰好“二字罢了。
  •     如果看不懂古文写的老北京记略,有不喜欢畅销书里记录的介绍的北京的景点,大可以看看这本小说。主人公在老北京城内城外地飞檐走壁,带你领略老北京的寒来暑往。没当另类武侠小说读,只当一本有意思的老北京行知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感觉结局有点仓促,不够解恨,不太尽兴!
  •     地域背景是南到王府井东到朝阳门北到交道口鼓楼西到后海这么一小片地方,故事是写一个身负血海深仇的人在1937年在这块地方报仇的事儿。故事很适合在这一片生活过的人看,也适合从来没有来过北京的人瞧。
  •     酣畅淋漓,一幅古都的写实画卷、一段小个体在大时代中的别样传奇。
  •     读着特舒坦 也特想吃涮羊肉 期待电影上映。
  •     古都侠隐,残阳无语。
  •     看到一半才意识到根本不是武侠小说,但是一本很好的小说。这几年几乎看不进小说了,非常好看,有意思。
  •     干啥都不能耽误了吃吃喝喝啊
  •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里则不同,快意恩仇也不在。老北平的余韵,就像那片江湖,被洋枪大炮打的支离破碎,纵使盖世大侠,也要隐而自保。
  •     徐浩峰说武侠的焦虑是礼崩乐坏,其实还是社会变迁下旧有的特权阶级式微该如何自处。这里却又进一步探究,拳脚遇到枪炮,侠义遇到政治,旧有的秩序坍塌,家仇加了国恨,格局和野心都变大。啊,还是姜文拍,可真期待。
  •     一周一本书。
  •     流水账且真实的记录了那个年间的北京,至于武侠谈不上吧。可能是华侨的缘故,行文有些怪。看到有评论孤独的美食侠,倒也真不为过。
  •     喜欢,平和淡然,娓娓道来,连关于仇恨的描写都没有那么浓烈。作者很喜欢写走路,走了哪条胡同,非常详细;写食物,那个年代北平的食物,猪油葱花烙饼,烧饼果子,爆羊肉,香椿豆腐,肉片汤,让人常常看着看着,就饿了。即便之前并不热爱这些食物,看完之后,糅合历史感、年代感,我不仅对北京的食物,更对北京本身多了一份喜爱。这是来京读书以来少有的感觉。电影开拍了,来协和取景,关注,等上映了去看。
  •     张老笔下的老北平真是蕴藉丰厚,韵味十足。边读边跟着男主在胡同街巷游荡吃逛,故事本身倒没那么重要了。
  •     二流武侠,一流文化小说。
  •     看完觉得故事精彩,人物生动丰满,那个时候的北平被写得抬手就能摸到。虽然故事是师门血仇,千里追凶,但其中详实的生活细节更像是在看梁先生的雅舍小品。是因为姜文要拍这个故事才看的,但是看完之后倒觉得应该让侯孝贤或者李安来拍似乎更合适。现在就等姜文了
  •     燕子侠隐,永在人间。
  •     带有一定阶级性,但没有做作的腔调。有无数对于北平生活的描写,也讨论到了一些民族的问题。故事有缺陷,寻仇全靠碰上。仍旧好看,值得一看。
  •     小说情节并不精彩,甚至有些拖沓,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想要写出一座千年古城在悠悠乱世中的闲适姿态,一个民族在沦为亡国奴之前的那种苟且与悲壮。老北京的面目,我只在《霸王别姬》中看到逼真的一瞥,之后看到的那些,都太假了。 ps:寡妇巧红至今让人魂牵梦绕~
  •     李天然啊,李天然。 结尾处写着一只燕子,北平的燕子,从此就不叫北平的燕子了,那是被侵略后新的北京。但可惜后来的事体比故事还让人惊悚啊……
  •     平生第一次看这类小说。非常喜欢李天然这个人物。听说要拍电影了,期待谁能演泽这样一个侠士。
  •     写北京风物是既别具风情又温暖亲切,勾人思念。背景设定也很费心。不过情节老套,结构松散,武侠上的创新不多。看评论五年前就有人提到张艾嘉就找了姜文来拍。姜文拍北京自然是别具匠心的,对年代感的把握也高人一等,但故事大概得大改。还是蛮期待的。
  •     2017已读01 小说对于北京风物人情的描写精准到位,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清楚地感受到90年代老北京的味道。 不满意的地方在于结尾部分。就像《大圣归来》一整部电影憋到最后直接一棒子解决,让人感慨前戏太长高潮太短,《侠隐》也是一样。灭门之仇是李天然整个人生的巨大包袱,复仇也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的主题。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最后的复仇竟然只用了几页的篇幅就寥寥结束。本以为一身武功的李天然和同门师兄之间会有一场精彩的决斗,最后手刃仇人。没成想最后竟然是一枪崩掉了对方。这样的「复仇」简直可以说是简陋了。 不过毕竟《侠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关于武功的部分也不是小说强调的重点。「武侠」也只是时代大背景下的一个分支。这样说起来,《侠隐》是一部优秀的文化小说。
  •     3.5 总觉得差点意思
  •     觉得很一般啊,为什么为他背书的人那么多…是因为作者辈分高资历老么。
  •     窗外有雪,窗里有梦。
  •     家仇大得过国恨,少了些正义凛然的热血沸腾。逝去的武林和老北京,爱四处遛弯的少侠李天然,曾在那些旧砖瓦顶上窜下跳,伺机行动。
  •     越看越精彩
  •     18章弃,跟我理解的“侠”和“隐”都不沾边
  •     作为外人,看北平是观光,主要还是看故事。但情节没什么出奇,又变成了看北平。主人公天天在北平吃东西谈恋爱,一个仇报了一整本书。 当武侠小说看的,看完觉得不算完全的武侠,过分平稳的报仇主线,书里的人还都不接地气,不差钱的公子小姐和一大堆美国人。像是看一个人过活,自己和时代的算盘打得不一样的时候,是我妥协一点,还是你把我丢开一点。这么权衡对峙一下,也就顺便给人看明白了,侠义道若要消失,不是正不胜邪,而是时代把你的同伴和对手都给带到别的地方去了,没人和你唱对台戏,一个人也就再撑不起江湖。
  •     挺周正一故事,但总觉得没展开了写。诸多细节对北京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影视剧作感挺强的,难怪要拿来改电影。
  •     家仇与国恨
  •     赶紧该买的买,等姜文电影一出来又得爆。书很好读,典型的通俗武侠写法,倒也没什么,好在稳健流畅,尽显老北平的风土人情(美食地图),字里行间都是一股浪漫乡愁。潇洒浪漫,令人神往,直爱上李天然。
  •     不错的一本书,很有江湖气氛,小有瑕疵,但是总体还不错。
  •     断魂枪
  •     民初的武林,江湖已成为过去。
  •     真实的历史背景,一个侠义绅士,远在他乡却将老北京写得玲珑剔透。小说背后的东西应该比本身更有味道
  •     说它是武侠小说,不如说它是文化散文,非常详尽地描述了抗战前后的北京以及风土人情,确实跃然纸上。但是人物塑造实在是有点欠缺,给李天然安了一个cp也是我最恶心的地方。怎么说呢,全文看的并不是酣畅淋漓而是有点累,看到最后我是迅速浏览的,因为实在有点乏味,剧情并没有引人入胜。
  •     味道很好。民国时,人们说现在的新北平以前的老北京;而现在,人们说现在的新北京以前的老北平。
  •     回家路上看张北海的《侠隐》,隐约又真切地想念我的北京,国仇家恨撂一边,分明是一座城市的回魂。一边看一边咬牙切齿地想,回去先吃一顿涮羊肉
  •     这是个喧嚣的世界,以至于一本书要几个月的时间才可以读完,老北平的样子只能在回忆录似得东西里找寻了,家恨夹杂了国仇,似侠而又非侠,羊蝎子和白干的畅快,不问身世只给你温暖的女子,坦诚相待不计祸福的友人,是武侠,又像是一部北平民俗画卷,期待电影版.
  •     被骗了。。这不是武侠小说。。还以为姜文要拍武侠。。失望。。。
  •     随着一声枪响,江湖侠客的刀光剑影终于伴着古都的湮没隐藏成了市井的传说。
  •     完全是为了偶像姜文的电影去读这本书的。扬善除恶,总归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江湖的事情办完了,那又要投身于拯救国家了。
  •     各位读者不要被骗了,这其实是个美食番!
  •     老派故事老派文风,前1/3是个槛:读不过去,可弃;读过去了,一马平川。
  •     “张北海所依赖的,不是悼亡伤逝的情绪,而是文字的再现力量。除了怀旧,他更要创造他的理想城市。是在这里,回忆与虚构相互借镜,印象与想象合而为一。”——而我的后遗症是,只想大吃几顿涮羊肉以及每晚回家都有一杯加冰威士忌等着我,梦回北平~(这个星期每晚睡前读此书,心平气和呀) 【201702】
  •     越洋归来 替天行道 一了恩仇 穿云而去
  •     作者对老北京真是太迷了,但是故事并不是有多好
  •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用kindle读完的,非常过瘾,也很期待姜文的电影
  •     腔调,语言,人物都不对,不着三四,太烂了,姜文要拍这个电影,不看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