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二册)》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二册)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5
ISBN:9787532133154
作者:[俄] 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1100页

比小说更精彩

断断续续,花了三个月才把这部小说看完,无比惊叹列夫·托尔斯泰的才华,他可以不仅仅是小说家,更是一个社会学家、哲学家,内容中各种各样关于社会、农业、宗教哲学的描述,都无不让我佩服。对于安娜·卡列尼娜文中的两条主线,更喜欢描述列文和吉娣的那一条,但作者对安娜内心世界的描述十分精彩,把一个自私、骄傲、视爱情为一切的女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更鲜明地对比出列文和吉娣思想的纯洁与善良。

边读边记

1. “列文想起,当尼古拉笃信上帝,坚持斋戒,常做礼拜,过修士生活的时候,当他求助于宗教来抑制他的情欲的时候,谁也没有鼓励他,大家还要嘲笑他,”……“可是后来他变得放荡了,谁也不帮助他,大家都怀着恐惧和嫌恶的心情回避他。”……“他的灵魂深处,并不比那些蔑视他的人更坏。”陈小春演的电影里,或许不止一次的出现过这样的话:“我只想做个好人,可是你们不给我机会。”我决定,再努力,用更肯定的话去对人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而这样的转变,与根植与我的成长经历中的顽固相比,是艰难的。我决定继续去做。2008-12-8

其实列文是男一号

列文的乡村农活描写得真多……挺无聊的,农业改革神马话题也挺无聊的,篇幅真多……列文的乡村生活真是舍得着墨啊,农村家庭琐事什么的……打猎、聚餐、聊天……实在没意思啊托老爹……对于安娜的激烈又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描写的确是很称道,但是我总感觉着墨不够多,反而托老一直在列文身上浓墨重彩,虽然小说一直是两条主线,安娜和列文,但是我总觉得托老是偏向列文这条主线的,通过列文说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而列文的尴尬遭遇和思想斗争似乎也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自传的感觉。

爱的悲喜剧

安娜,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人如断臂的维纳斯, 因缺撼而极度完美虽然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但任何一个经过时间磨练的常人,都能理解她心里的苦闷和矛盾安娜的命运应该是生存还是毁灭,已不再重要那只不过是她自己作了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已列文,一个让人嫉妒的小地主形象衣食无忧却依然深植土地、思想不辍尽管好事多磨,却最终赢得了吉娣的爱情男人一生若此,夫复何求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最完美的爱人伏伦斯基对安娜的一见钟情列文对吉娣的肺腑之爱结局一悲一喜道出的爱情却是同样地深沉厚重

死了赖谁?

当安娜的事迹已经成为吉娣一家饭后阳台上的谈资时,不知道不知道遗落在何方的绚即一时的亮眼的星作何感想,安娜的出场是在火车站,落幕在是在火车站,如果安娜最开始同弗伦斯基在一起她会获得幸福吗,抛开所有意外来说,她不会死的这么惨同样也不会太开心,因为婚姻的本质是繁衍是结伴而行,二者均是畜生本能所以婚姻压抑人性,人往往安于现状然后说那是幸福,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那些自以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的人在折腾了一遍后顿悟到珍惜已有的才是生活的智慧和真谛,似乎哪条路都不能刚刚好,写小说的都好像要给人们提个醒然后称之为幸福的大多数中世纪以来俄国没有文字,后来确定了文字积压已久的感情终于爆发了,我想列文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农民的一些运动一些思想正事他写作之前做的事,不过放在小说里有太大的局死的时候是没有计划的,是边走边死的,是即兴死的,但死的结局却是必然的,死了赖谁?俗话说赖这个世道,世道没错,人应该迎合世道的法则,没有金刚钻就别整幺蛾子啊!

因为一共有81万字,看了很久!

看的很漫长,从上学期看到这学期才看完,主要是我感觉情节不是太吸引人,有时间因为过分的枯燥差点放弃了! 正所谓,坚持到最后才能感受到整个著作的魅力所在! 看到安娜卧轨自杀那一节,心里有种难过,也觉得列夫 托尔斯泰有些残忍。在整部小说中,他从刚开始把安娜刻画的非常善良、美丽动人、温柔、纯洁、高尚。。。。。 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善良女人,可是写到最后竟然因为对爱情的猜忌而变得令人难以接受,多少也让我有些生气,这样的女人是自作自受!不过把一个好女人写到最受写成一个坏女人,一个爱情的牺牲品的确让人难过,安娜不应该有那样的结局! 列夫 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家庭、婚姻、信仰等等,在这本小说中他以列文为口,写出了自己的很多矛盾的地方,尤其在第八部提到列文差点要自杀,可想而知当时托尔斯泰的精神危机到了何种地步,而他也是在积极的去追求信仰,在基督教、佛教、儒教、伊斯兰教之间挣扎、在有信仰与无信仰之间挣扎。在晚年,列夫 托尔斯泰曾对高尔基说: 少部分人需要真主,因为除了真主他们什么都有了;大部分人也需要真主,因为除了真主他们什么都没有。 列文最后因为获得信仰而变得平静,这或许就是信仰的力量! 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奇怪的安娜

托尔斯泰一冲动,安娜就卧轨了,这值得深思。安娜的死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悲剧情节,但这实在不能怪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出生在俄国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作为俄国贵族,托尔斯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办过学校,当过公务员,参加过高加索战役和克里木战争。正如典型的俄罗斯人,托尔斯泰年轻时也酗酒,沉迷性爱,33岁迎娶比他小16岁的索菲亚,但耽于声色的他在老年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清教徒。所有这些,让我们大致看到了一个身影活跃,个性鲜明的托尔斯泰。他爱憎分明,血气方刚,他笔下的安娜,注定只是男人对女人的理解,跟真实的女人无关。他认为,安娜会卧轨。这不公平,但不是托尔斯泰制造的不公。在写《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托尔斯泰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妻子索菲亚忙着照顾孩子,还帮着誊写手稿,托尔斯泰感念爱妻操劳,送了她一枚镶有钻石和红宝石的戒指,并将戒指命名为“安娜•卡列尼娜”(他小说中卧轨自杀的女人的名字)。但索菲亚在日记中哀叹:“我很累,怀孕让我变得愚笨,经常失眠。”她在和托尔斯泰结婚的17年中,为他生了13个孩子。女人为男人放弃了很多,目的往往只是一个戒指。为了婚姻,女人全心全意、毫无保留的奉献着,青春、身体、精力、爱情、思想,而男人只用一个戒指就轻松换取了女人的全部。故事和真实,让我们开始思考,婚姻是什么。婚姻不一定就能和幸福划上等号。安娜被定义为一个反叛而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人。反过来看,19世纪俄国上层社会中的女人为了婚姻,多少都牺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比如《安》开篇写到的陶丽。其实确切地说,安娜只不过是个感情至上的女人,本来这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她把所有的感情和幸福寄托在了一个男人身上,而不是她自己。所以,当这个男人抛弃她的时候,除了卧轨,她还能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痛苦,并让她的爱人感受到同样的伤痛?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娜•卡列尼娜》诠释的是一个非常男权的社会。因为从托尔斯泰刻画的女人形象中,可以看出来,他所理解的,女人的幸与不幸,完全取决于男人。吉娣,在书中就是安娜的鲜明比照。吉娣嫁给了列文,因而过上了宁静而祥和的生活,安娜为了伏伦斯基抛弃了自己婚姻,结果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最后感情受挫,只能卧轨。两个不同的男人,造就了女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当女人的幸福完全来自于男人的时候,这会是真正的幸福吗?从18世纪到20世纪,从简奥斯丁的爱玛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忙碌的女人们都在筹谋着自己的婚姻。对女人来说,让人艳羡的幸福,评判标准往往是家庭,丈夫,和孩子。谁曾真正关注过女人本身?如果对女人幸福与否的评价,只能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那这种幸福,会不会太男性思维,太过于虚幻和脆弱了?因为家庭会因为婚外情而遭受震荡,丈夫可能有外遇,孩子十八岁之后就拥有自己的世界了。什么都不属于女人,除了女人自己。安娜的悲剧如今仍然有现实意义,尽管这部小说已经写了半个多世纪了。爱情和死亡,作为永恒的文学主题,在不同的故事当中给人带来迥异的感受。安娜最终卧轨了,她的选择或许并不值得同情,因为她死于自己幻想。

我亲爱的安娜

读完《安娜-卡列尼娜》了,心里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在我看来,安娜的悲剧,几乎是注定的。她的性格和她生活的环境决定了这种悲剧的发生。当她义无返顾地离开卡列宁,挣脱开原来的生活时,悲剧几乎已经注定了。社交界上流人士对她的隔绝和疏远,让她失去了可以倾诉的朋友,虽然那些和她交往的人也许算不上什么真正的朋友,但至少,这样的交际可以帮她缓解压力,让她有更多的出口。就像堵住的水一样,如果只有一个开口,那必定所有的水流都从这个开口倾泻而出,必然是激烈的;如果有多个出口,那么,水流也相对变得细小得多,在情绪的发泄上也会变得温和许多。另一方面,她的亲戚比如陶丽这些人,并没能给她太多的安慰。毕竟,许多的话,她还是无法向她们倾诉的,虽然她确实想对她们说很多,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她却难以启口----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还是要看情景的。所以,她从她们那里没能得到太多的理解和安慰。虚伪、冷漠、无情的卡列宁,一直找各种借口拖着不肯和安娜离婚,以让安娜获得光明正大的身份---这对安娜是致命的打击。而卡列宁不肯将安娜所深爱的儿子谢辽查还给她,也是对她长时间以来无法承受的痛。卡列宁这样做无非是想惩罚安娜,而对他自己其实也并没什么好处,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的人就是如此卑劣的。唉。最致命的打击当然是来自伏伦斯基对安娜感情的日益冷淡。安娜为这份爱情抛弃了一切,那么,她自然会将重心转移到伏伦斯基身上。又因为缺乏交际,和外界隔绝,于是,敏感的安娜不停地无中生有地猜疑伏伦斯基对其不忠,一次又一次和伏伦斯基吵架。在这样的争吵中,两个人的感情一点一点地变淡、变浅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女人,把感情当作生命中最重要寄托的女人啊,从这点上来讲,真是一个悲剧。但这悲剧,却又源于女人自身的局限性。在我看来,男性是形而上,是擅长并且热衷于抽象的东西的,而女性却是形而下,是脚踏大地的。有一份可靠的感情、一份温暖的爱,对她们来讲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非常理解和同情那些被抛弃或得不到爱情的女人。唉,想来,这也是生为女性注定要承受的悲剧吧。其实,伏伦斯基一直是非常爱安娜的,即使他们感情变淡,她还是在他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而且他从来没想过要抛弃安娜。可惜,深陷于感情困境之中的安娜看不清,并且由于找不到出路而感到深深的绝望。所以,安娜的自杀,似乎也是必然的。尽管在她死的那一刻,她幡然醒悟:我这是在干什么?但一切都为时太晚,火车已经如巨兽一般突突地开来.....唉。读完之后,我深陷其中,悲伤了两三天。那天晚上,从图书馆回到家,看到天上只有半轮月亮,被宽宽的晕圈包围着....我便知道,要起风了。而那种起风刮雨之前的闷热,却如同我的心情一样,郁闷难解。小说中的安娜,是一个多么美丽、聪慧和优雅的女子呀。托尔斯泰花了多大的心思来塑造这样一位女性呀。看看托尔斯泰是如何描写安娜的服饰和她的万千仪态的吧,看看在这位理解女性、爱女性的大作家笔下,安娜是怎样呈现出她的美的:1.安娜的出场:遇见伏伦斯基时,“.....她那可爱的脸上现出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强调安娜是“亲切温柔”的,而法国苏菲扮演的安娜就是不够亲切。2.舞会上的安娜:安娜并没有像吉娣所渴望的那样穿紫色衣裳,却穿了一件黑丝绒的敞胸连衫裙,露出她那像老象牙雕成的丰满的肩膀和胸脯。----丰满的身材是她傲人的资本,当然,仪态也是优雅大方的。托尔斯泰说:她的魅力在于她这个人总是比服装更引人注目,装饰在她身上从来不引人注意。她身上那件钉着华丽花边的黑衣裳是不显眼的。这只是一个镜框,引人注目的是她这个人:单纯、自然、雅致、快乐而充满生气。P1133. 当安娜的灵魂却被伏伦斯基的爱情唤醒时,她彻底觉悟了:“...八年来他窒息了我的生命,窒息了我身上一切有生气的东西,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生活的女人。”“...我是一个活人...我需要恋爱,我需要生活...”“该怎样就怎样吧!不论什么总比谎言和欺骗好!”----安娜的诚实和勇敢让她破釜沉舟,让她做回她真正的自己,这也正是她的勇气所在。4. 安娜还很沉得住气,有不动声色的本事。在伏伦斯基和她经常吵架之后,有一次,“伏伦斯基向她宣布要出门了,但是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安娜听到这消息竟若无其事,只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仔细对她打量了一下,弄不懂她怎么能这样泰然自若。她看到他的注视,微微一笑。伏伦斯基知道她有不动声色的本领,还知道只有当她暗地决定什么事却不告诉他时才会这样。”P8605. 看托尔斯泰借助陷于生育怪圈的陶丽的眼睛来描绘安娜:安娜慢悠悠地骑着一匹鬃毛剪过的短尾英国矮脚马。她那戴着一顶高帽露出一绺绺乌黑头发的漂亮脑袋,她那丰满的肩膀,她那穿着黑色骑装的苗条身段,以及端庄优美的骑马姿势,这一切都使陶丽感到惊讶。.....安娜的优雅风度:她的姿态、服饰和举止都朴素文静,落落大方,十分自然。P8186. ...陶丽却在安娜脸上发现那种只有当女人在热恋时才会出现的昙花一现的美,因而感到十分惊讶。一切都在她的脸上表现出来:双颊和下巴上分明的酒窝,嘴唇的优美线条,荡漾在整个脸上的笑意,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动作的优美和灵活,说话声音的甜美和圆润,就连她回答维斯洛夫斯基时半是嗔怪半是撒娇的媚态---这一切都使人神魂颠倒。P820不过,安娜也知道她有这种魅力。“看来安娜自己也意识到这一层,因此洋洋得意。”------所以说,女人应该一直在恋爱。7. 在和陶丽熟悉之后,“安娜不再觉得局促了。她落落大方,镇定自若。陶丽看到她完全克服了由于她来临而产生的激动,说话客客气气,从容不迫,似乎把那通向她真实感情和内心思想的门关闭起来了。”P827-----有见识的女人,应当如此。

由安娜的恋爱看出的爱情“秘籍”

我从不喜欢读一本书的前言,它除了在我写老师布置的规规矩矩的概括或读后感时有用,其它时候对待 这几页我都是跳过的。它看似是向读者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本人的生平,由归纳总结出某位作者的写作特色,偶尔还会举出作品来验证前面所说,在我看来,实则是在毫无意识的读者脑中形成一种思维预式,让你在阅读中跟着它为你设定的方向思考。于是没有阅读前言,我就直接开始了故事。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她的丈夫在俄国政界步步高升,比她大二十岁,与她有一个不到十岁 的儿子。平时安娜自如出入上流社会各种社交场合,生活安逸但没有什么激情。一次偶然的相遇使她结识了年轻帅气的伏伦斯基。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但当时的俄国社会是无法接受两人的行为的,安娜抛弃了丈夫和儿子搬出与情夫同住,却发现上流社会的圈子开始将她拒之门外,于是她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情夫身上,情夫虽深爱她,但却越来越难以忍受她的神经质和无理取闹,两人渐渐矛盾凸显、升级,最后安娜承受不住精神的重压,卧轨自杀。伏伦斯基也因同安娜的交往,断送了前程,最后在安娜死后被迫上了战场……凡是看过此书的人,无不为安娜的悲惨遭遇扼腕叹息,据说托尔斯泰最后不得不把安娜写死时,内心也极度不舍甚至痛哭流涕。而我从头至尾对安娜毫无怜悯和叹息,倒不是我心肠狠毒,而是我认为安娜所受的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的结果。首先来看看她与卡列宁的婚姻。她与卡列宁年龄差二十岁,代沟肯定很大,但在当时社会,这种婚姻肯定是正常的。也许两人爱情意识淡薄,但责任和依赖确实确确实实存在的:卡列宁的声名和财富都可以为安娜的生活和社交娱乐作强大的支撑,足以满足安娜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享受;而小说通过卡列宁的一段回想也让我们知道,安娜在认识伏伦斯基以前,对卡列宁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是无比依赖的。此外卡列宁作为一名上流社会的人,拥有极好的修养和道德。安娜与他的结合,为自己不光带来了高品质的生活,也获得了身份上的满足感。再来分析一下安娜出轨的原因。安娜在物质生活上虽富足,各种社交活动一个接一个,几乎占据了她生活的全部,她已渐渐麻木了一颗少女对爱情追求的心。(这种心可从吉娣当初对待伏伦斯基上看出。)直到年轻帅气的伏伦斯基出现,才又唤起了她那颗对爱情蠢蠢欲动的心。伏伦斯基不像卡列宁,他更年轻、强壮、有活力和激情;相比一心扑到政治上的卡列宁,他显得更加潇自由;而且他本身又是一位极善于同女性打交道的多情的人,一旦他对安娜有好感,就更容易引诱安娜上钩;他主动表现出对安娜的喜爱和倾倒,更使安娜内心肯定了自己的魅力和产生洋洋自得的神气。再次来看一下安娜此后与伏伦斯基的感情。安娜不顾一切搬出来与伏伦斯基同居,使得她失去了儿子,使伏伦斯基丢掉了大好前程。最使他俩尴尬和不能忍受的是:他俩被上流社会的交际圈拒之门外了,尤其是对安娜。当时的上流社会,交际是生活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重心。可想而知,当两人的感情趋于稳定,却被迫切断了社交生活,使生活陷入无聊。这时伏伦斯基又有了一些新的活动来调剂生活,但安娜作为人们眼中的“荡妇”,远远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于是她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了伏伦斯基的身上,她开始怀疑伏伦斯基对她的爱,小心翼翼地经营,殊不知她越珍惜越会使两人间的气氛紧张,于是争吵不断,让爱她的伏伦斯基苦不堪言。最终安娜在这样痛苦的精神高压下选择卧轨自杀了。所以,这一切的发生在我看来是这么的合情合理,符合人欲和人性,安娜丝毫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由安娜最终的崩溃我总结出来的就是:女人一定要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事可做,不能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别人身上,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男人身上。我认为,爱情对于双方,应该只是一种孤独生活中的调剂品(人需要一定的时间保持孤独),它使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再单调,增加了个人生活的色彩。如果恋爱或婚姻带给双方的更多的是烦恼、忧愁、对对方的担心和关心以及更少的专注自身事业的精力,那么,恋爱就变成了能主导人的一种可怕的情感或者说情绪了。(前几天看过一篇报道,说英国有人在做关于婚后分局的调查研究,有部分人是自愿分局,来保持一种独处的能力和空间。)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是一个独立的、爱自己的人。二零一三年年八月二十九日

经典中的经典

读这样的书,才明白为什么被列作经典。《安》中,涉及到了社会生活、历史背景和俄国农业这样的大问题,也涉及到了关于人的生命、生活、情感的思考,和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信仰。托尔斯泰实在是一代大师级人物。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分析及其他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第一次见托马斯时拿着一本书,那书正是《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还把她的狗取名卡列宁。我当时就在思索为什么米兰要把一只狗取名卡列宁。其实直到现在我也没能够想明白。所以这篇文章,只是借以抒发我对《安》中主要人物的看法以及它所带给我的启示。我唯一感动落下眼泪的地方,是卡列宁刚刚得知安娜病危快要死了的时候,立刻放下一切从外省赶回去看她,并且在心中真正而真诚的试图宽容她犯下的所有过程的那些心理活动。我真是不能想象,面对把自己伤害的体无完肤,甚至从来没有爱过他的女人,还能做到如此的仁至、义尽。他包含了一种怎样的伟大的感情啊!这怎么能是用宽宏大量这种词语来形容的呢?我深深地感到,在卡列宁的内心深处,他是想爱的。他是想要给予安娜所希冀的爱的。可是悲哀的是,他不知道如何给予。这本由于他所处的地位、背景、人际等因素严严的限制了他内心深处自由思想的解放。他嘲弄奥博朗斯基是思想自由,而实际上,他又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冲破这一切的阻碍达到精神的自由啊!可他直至最终也没能做到,反倒听信别人善意的和恶意的蛊惑,变得神志不清,更加悲哀了。在这一点上,此书译者草婴与我持有截然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卡列宁是一台冷酷无情的机器,他一心所想的只有权力,即使对安娜有同情心、怜悯心也只是对自己的“赎罪”,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私。我认为则不然。如果卡列宁真的那么心狠手辣,那么他不会几次三番原谅安娜,不会为了安娜的事情把自己搅得心神不宁,甚至连工作都受到了影响。一个人的关心体现在很多方面,即使是恨,也是关心。况且卡列宁还是一种带有爱的恨。不管这种爱是哪种爱。当然不可能是安娜要求的那种简单激情的爱。这更像是一种上流社会普遍的真实而又虚假,少了轰轰烈烈却多了一丝温柔暖存的爱情。在一个家庭中,天天保持着激情似火,热情似骄的爱情是不现实的,是会使人厌烦的(安娜和伏伦斯基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卡列宁这种爱,是亲情层面上的关爱(尽管由于现实因素掺着各种各样的杂质),这种爱才应该是最持久,最温暖的。他的妻子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最后自杀于和伏伦斯基见面的那个铁轨上。呼应了全篇开题“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同时也为这段自始至终悲哀和悲剧的爱情划上了一条终点线。终于让它停止了邪恶的运转。安娜是一个幸运的人。最开始,他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哥哥奥博朗斯基当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而最重要的是他会很好的调节气氛。这也就从侧面影响安娜成为了一个热情向上、活力奔放的女人。这本没什么不好,可惜她嫁给了卡列宁——一个在她看来冷酷无情、不懂得什么叫作“爱”的机器。她忍受了八年虚无空洞的生活,在家庭的禁锢下灰暗地过着每一天。唯有儿子谢辽查能够给她带了一丝快乐,但这是远远不够的!直到在火车站,她遇到伏伦斯基——那仪表堂堂、温文尔雅,对生活充满热情,尤其懂得“安娜所期望的爱”的男人。便一下子坠入情网,结果一发不可收拾,酿成一幕又一幕的惨剧。犹如刚刚脱落枯死的树干的枯叶,摇摇晃晃的向地上靠拢,最后落到地上,化为了尘埃。关于她的爱情观我不想赘述。使我相当感到气愤的是她的自私。这种自私体现在多方面。首先是对卡列宁的自私。她同伏伦斯基坠入情网以后便对卡列宁更加冷淡,最后竟然在马车上表白决心的时候说:“我怕您,我恨您。”这实在是太令人觉得无地自容。一个犯了错的人,面对着受她迫害(可以这么说)而精神每况愈下的丈夫竟然还恬不知耻的说出恨一类的话。实叫我不寒而栗。如果没有了爱情不能生活,那就彻底地抛开他,不要再有过多的想法。而安娜没有这样。她不但使丈夫痛苦,还要求要回孩子谢辽查。她甚至觉得谢辽查本应是她的。根本没有站在卡列宁的立场上——一个失去了妻子的男人,在社交界已经颜面扫地,居然还要将他的希望夺走——想问题,只是依照自己的欲望。同时也没有站在谢辽查的立场上。她没有考虑过这种背叛式的恋爱对于儿子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影响,也没有考虑过伏伦斯基会和儿子产生什么冲突。关于这一切,是想到了她自己。她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还有她对伏伦斯基的自私。伏伦斯基本性好找拈花惹草,她却霸占着他,甚至连同女性说话也感到难受、愤恨、猜疑,难道她自己不是因为被挑弄才和他结合的吗?这么说或许有些偏激。我只是认为,一个抛弃自己身份的人没有资格去要求些什么,既然选择,就要接受,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其争取的越来越好(当然这种事情永远是好不了的),而不能去怨这怨那,这样显得自己自私而又卑微。在铁轨上的安娜的死,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女人的死。这是一段痛苦的结束,一场错误的句号。经历了那晚过后,人们都像在圣池中淋洗了一般变得纯净、透亮,即使忘不掉从前的伤痛,也知道必须要进行新的开始。伏伦斯基也不例外。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本性善良,聪明而且正直的人。对于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是他给予我的最大感受。他恪守着财务计划、坚持着对安娜的爱恋(即使到后来他自己已经完全知道他对她的爱完完全全的淡了)、恪守着对雅希克的爱护,一切都说明了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还喜欢挑逗女人,这在当时可说不上是坏习惯,按奥博朗斯基的看法,这才是真正应该做的事!总之,他身上的无限魅力攥紧了女人们一颗颗孱弱的心脏。让吉娣痛苦,让安娜疯狂。即使这样,也完全不是他的错!和安娜坠入情网也许有些超乎他自己的意料,但是他又有什么错呢?在火车站看到安娜受压迫却热情萌动的眼神,凝丽端庄外在而又活泼开朗内在,令谁不倾心呢?(后来列文的心动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他本以为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永远幸福的。可是没想到在结合后不久,问题越发暴露出来——最重要的就是安娜的猜疑。这些让他无法喘息——一个渴望自由与爱的男人怎么能生活在单一的束缚下呢?但尽管安娜一次次挑战他的底线,他却一次次予以让步。甚至拉下一个作为男人、作为贵族的颜面让安娜充当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或许坏处很多)的胜利者。安娜的死讯让他呆若木鸡,他说“他作为一个机器是有用的,作为一个人就成了废物。”这就是他的爱——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与狂放,犹如熊熊烈火燃烧在一望无垠的平坦草原上。而当这场大火突然被暴雨浇灭的时候,剩下的只是被烧过的贫瘠的土地——无穷无尽的沙漠——无穷无尽的悔恨!这种爱情,不会长久。但并不等于我反对这种爱情。这种热情、激情占上风的爱情尽管不能长久,但在那期间所经历的快乐、快感,足以让你回味一辈子。那是一种无穷尽的欢乐,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绝对境界——可不是放松。而卡列宁的爱情,是一杯温度刚刚好的咖啡。不冷不热,不急不燥。所带给你的是一种真正的家庭感的幸福与温情。没有短暂的快乐,只有永恒的幸福。有时静静回味生活,那些点点滴滴就如细语般丝丝入扣,沁入你内心的每一个角落。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绝对放松。两种爱情,两种观点,两种结果。一旦有人想要改变,那么他所面临的只有无休止的苦难。再说说列文。文章对他的描写篇幅完全不次于安娜,但对于他我又没有太深刻的体会。只觉得他是一个可爱而负责任的热情青年。最大的一个特质就是敢爱敢恨,有爱有恨就大声说出来。这与上层社会虚伪的模式是格格不入的。但他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后仍坚持自己,保留原我。这一点值得肯定。至于死的看法,我不想在这里高谈阔论,毕竟没有经历,就不要乱说。韩非子说:“不知而言,不智。”最后让我说说谢辽查,我为他的成长而感到快乐和无比的快活。他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成长到了微谙世事的少年,这种内心上的转变是现实生活所迫的,但却是很有益的。一些事情,早经历总比晚经历来的好。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当奥博朗斯基殷切地问他关于她母亲的事情(那时已分居多年)时,谢辽查思索一番随即拒绝了这个话题的探讨。这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做的事情——无法改变的事情加以接受,改变能改变的——就是自我、本心。人拥有了本心就变得明朗,拥有了信仰就变得安宁。爱情观丰富人类的感情,宗教观则深化人们的思想。或许某一天,我又翻开了这本书的哪一页,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到时照样会记录不误,但现在,我要向前看,去继续寻找——揭开心中的薄幕。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共二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