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德者》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背德者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3
ISBN:9787801735140
作者:(法)纪德
页数:369页

什么是正当的生活?

刚好在这个当口,我正在想,到底什么样才是正当的生活?纪德在开篇中写,“本书既不是起诉状,也不是辩护词,我避免下短语......我并不断言中立性是一位巨匠的可靠标志;但是我相信,不少巨匠十分讨厌......下结论,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也并不意味着推定它早已解决了。我在此使用‘问题’一次也是违心的。老实说,艺术上无问题可言,艺术作品也不足以解决问题”。

背德者或许只爱他自己

外面下着雨,我就自己一个人躲进了图书馆。本来的是一心想找《卡拉马佐夫兄弟》来看的,可是在书库那转了半天也没找到这本让我想了很久的小说。无意之中,我看到纪德的名字 ,说实话我是先看到纪德的名字才去翻这本书的。安德烈纪德,他帮过我一个大忙,高中作文有一次我就用了他作为素材,结果得了高分,由此我也得出了一个黄金法则:作文想得高分一定得有高逼格的素材。言归正传,这不是本看完后你立马就会有所感悟的小说,它需要你去细细的品味,慢慢的咀嚼。如果你在看完后还没反应过来米歇尔到底哪里背德时,那只能说明你中了作者的圈套。纪德在序中也说了,他自己对米歇尔的态度是不明朗的,他没有去批判他,也没有去支持他。他所做的只是把故事讲完,把米歇尔的画像一点点勾勒出来,然后点燃一支烟,撅起小胡子,半睁着眼,仔细又显得漫不经心地开始观察你的反应。那我们也不妨伪装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静静看着作者的后续动作,静静去体悟米歇尔的所作所为。小说以一种信件的方式开始的,占据整本书绝大部分的篇幅就是一封信的内容,而信中所叙述的又是米歇尔向其挚友倾诉的内心世界。通过米歇尔的述说,我们知道他有一个由父母做主的婚姻,有一个他一开始不怎么爱的妻子。在他父亲病逝后,他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于是,他和新婚妻子开始了一段在北非的旅游生活。在此期间,他开始真正接触大自然,开始崇拜自然的野蛮和原始。以至于他改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倾心于原始民族的创造力。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他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身心俱病的人对于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他喜欢一切原始,还未被社会打磨的纯净的灵魂。于此同时,他的病情好转,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体魄重新变得强壮,或者说他对这种有着强大体魄的人有着极大的向往。这与尼采的超人理论有一定的相似,他们同样在追求一种强力,一种超脱俗世规制,超脱家庭伦理的极端心理。米歇尔在病情好转后,他回到了俗世社会中,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适应。他厌倦了俗世的道德准则,厌倦了那些耗费精力且毫无意义的社交。这点其实很好理解,就像一个孩子心一旦野了,就很难再收回来了。此时的米歇尔的心中已经深深的落下了自由主义的印记,他想要逃脱,他想重新回到那个自由的世界里去。恰好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位信奉及时行乐,勇敢追求的学者,在他的言行的刺激下,米歇尔终于看到了活生生的范例,他心动了。这事小说的第二部分,他预示着米歇尔的彻底转变。随后,米歇尔的妻子患上了疾病。在米歇尔生病时,妻子对其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照顾与关心挽回了米歇尔的生命。可是在妻子同样面临疾病的折磨时,米歇尔虽然嘴上说着要好好照顾她,可事实上却带着病重的妻子到处旅游。显然,这些旅游对妻子的病情有害无益。他继续迷恋着男童,时常夜晚偷偷跑出去寻找他眼中的快乐。他全然不顾妻子的病情,到最后甚至开始嫌弃妻子这种弱者。米歇尔的思想发展到这个程度就已经彻底陷入了极端自由主义的旋窝,他无视亲情,爱情,无视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他深信自己对道德的鄙弃是一种高逼格的处世态度。妻子死后,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堕落与不堪,他继续着对男童的迷恋,终日无所事事,等着生命的完结。回过头来看米歇尔,我们会发现他走到这一步的一种必然,作为一个高层知识分子,他也是一个十足的自私分子。他的一切行为的目的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虽然他用种种看似参透了生活真理的理论来为自己建立心理安慰,可他终究逃不过生活的惩罚。这种对俗世的鄙弃很像卢梭的观点,卢梭在《爱弥儿》中也狠狠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道德观念,他同样推崇自然,鼓励人们回到自然中去。可是,如果回到自然的结局就是对文明社会的彻底抛弃,那么回到自然后我们的生命就一定会纯净吗?如果连最基本的爱人之心都舍弃了,那么这种所谓的返璞归真真的是有益的吗?就米歇尔的结局来看,我们发现,这种尝试的结局无非是一种以追求自然来掩盖自身兽欲的自私主义。

纪德和尼采

纪德的小说里有段描写可以让人笑破肚子。很像纪德和尼采主演的短片。导演corlee:Action!场景:梅先生(尼采饰)请米歇尔(纪德)到他家做客:“你愿喝点甜烧酒吗?”梅先生直接开口米歇尔同意了。当看到仆人只送来一个杯子时,米歇尔奇怪了。“请原谅,我几乎从来不喝这种酒。”“你是怕喝醉?”米歇尔不解。“啊。恰恰相反。我认为戒酒的淡泊生活比喝醉酒更有威力——我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但你斟酒叫别人喝”梅先生笑笑“我可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具有我的优点。能在别人身上看到我的缺点,那已经很了不起了。。。。。。”“至少你抽烟吧?”梅先生又笑笑“也不抽。用抽烟来陶醉自己,显不出一个人的个性,这是一种消极的做法,而且太轻而易举了。我要通过陶醉来振奋生活,而不是缩短生命。。。。。。”

“高尚”的人,往往是典型的背德者

看了一些书评,大家都各有心得。该书不外乎是对人性的挖掘,不同的人能从上面看到人性不同方面与所谓高尚道德的矛盾,这自然也是纪德作品的魅力所在。纪德说小说是艺术品,无关问题的解答。因而他也不会发表任何观点,并不探讨米歇尔是对是错,哪些对哪些又错。即使他的书名叫《背德者》,也不代表背德就是错,反而有可能德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从我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本书恰恰是在描写一个不断追求“高尚道德”的人最终却如何背离了道德。米歇尔生活环境优越,无疑算是典型的欧洲贵族。不仅拥有丰厚的资产,还受到他人望尘莫及的高等教育。这种人无疑有自己极高的底线,并一直追求“高尚的道德”。这种人极少被人质疑,一般人与其谈论几句也许就已经被其渊博的学识和敦实的财富刺得产生自卑感(从书中可以看出,米歇尔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对人的态度是强势的,自然不容易有人愿意当面怀疑他)。导致的结果便是,米歇尔开始独自在追求道德的路上摸索爬行。可最后,他发现自己常常背离道德。我对一些读者称其故意背叛道德的说法持不同观点。其实他是在追求道德,否则也不会总是思考总是质疑自己。甚至他对自己的态度是有很多客观的一面的,比如他也明白自己只是在追求道德而并非对人真正友爱,他也知道自己对妻子有所疏忽,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本性压根就常常背离道德。不过是有“道德”这面旗在指引他强迫自己做些贵族该做的事罢了。然而他又想挖掘人性的“艺术”。他发现那些和善顺从的人并没有探索的价值,反而很多违反道德的行为被他看做是艺术。所谓艺术,便是使人能产生莫名震动的存在,这是我的理解。也许他一开始只想追求道德和学术,然而他的心境从故事的开始到后来,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他的追求也变了很多次。到最后他更多的想探究人性的“艺术”,他发现那些才是一直以来引起他内向极大兴趣的东西。所以,那些不道德的心理和行为是他本性使然,而迎合道德反倒是他故意要去做的事。我也经历过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的自负被周边人的抬举培养的越来越重,由于知识的广博和善辩的思维,人们也难以指责他们如何有问题。所有瑕疵都会被华丽的辩词和强势的气场掩盖,在他们眼里,至少其他人都比他们更偏离道德。而事实上,这种人往往更具有自私的人格,可悲的是,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自私,却可以拿各种书中的理论为此辩解。他们私下里做龌龊卑劣的事情,心里自然有愧,可在人前却依然高贵。他们有多背离道德,自己一清二楚,可人们对其产生的敬畏感加重了他们想要作恶的念头,平凡而拘谨的人们在他们眼里只显出无趣,任何打破世俗的行为,无论有多龌龊,均被看做艺术。这样的人更孤独,孤独到不被自己承认。当然,也的确是不平凡的。

3个故事

这本书里有三个故事。《梵蒂冈的地窖》、《窄门》和《背德者》。因为我长久以来没有读序言的习惯(谁让这些该死的序言总是剧透),于是毫不知情的我就按着这个顺序读了下来。《梵蒂冈的地窖》让我觉得非常爽快,男主角毫无动机的作风,尽管作者没有做过多评价,但我很喜欢这样。同时我也很喜爱那个从无神论者转变成为的笃信宗教的家伙。让我觉得这很戏剧。“一个浪漫并且荒唐的故事就该这样发展”,我想。然后我兴致勃勃的读《窄门》,不得不说我爱开篇的话:“你们要努力挤进窄门。”(不管它出自于哪里)但是故事中反反复复的姐弟之情,徘徊于宗教和爱情之间的纠结,让我感到甚是乏味。我想,这只不过是几个富二代酒足饭饱之后的闲情逸致。最后是《背德者》,一位沉迷于婚姻假象的学者,夸张的表现自己的爱情,越是沉迷于背德的情感(他和他的那些少年们),越是殷勤的表达对妻子的“挚爱”。这与背德没有关系。大概可以说是自虐?

不知不觉.看完书已经一点多了.外面传来几声滴答声,仔细听还有淅淅沥沥的声音.大抵是下雨了.在书中,雨总是事物新开始的前兆.在临看完的时候,我不自觉的试图回忆.年轻的时候的我,那个年少癫狂的时候,那个辜负了美丽枉负了青春的姑娘.那风沙四起,阳光灿烂的沙漠.在一间房子内,在一张亭台上,在一个土砌的阿拉伯小镇上.现实中是我也有一种难以言实的自负,这种自负包括了不愿意去回忆过去,跟书中的那位教授(梅纳尔克)一样.用一种玩世不恭的离世来抚慰自己内心深处那种莫以名说的不安全感.离世是一种药.梅纳尔克用他来寻找镇定.在开始那段时光里,我用它来建立了恐怕是要追忆一生的自负.我不愿意去回想,我想要去诉说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感.它带我真正去了底层的世界,可同时它又带走了我身边最爱的人.离世是一种病.当玛丝琳觉察出这一点的时候,她就已经明白,就如同梅纳尔克与我一样.我们像是环绕南北经线运行逆行车辆而已.在比斯克拉,正巧打了一个照面.也注定了短暂一生的颠簸与祈祷.离世是一种信仰.我坚信离世会拯救我深深爱的,我要保护的一切.但是这就犹如玛丝琳的祈祷一样.我不知道的是,在我第一次接到玛丝琳的念珠的时候,我耻笑的不是宗教的唯心,而是自己的愚蠢.最终也是我的所谓唯心夺去了那怕是"平静的幸福."离世是一种贪婪.我知道我想要的,也知道我想做的,我要做的.然而终究,就像梅纳尔克说的,这是一次选择.只遗憾了被他一语成谶.离世是一种爱.一种对自己的爱,对自然性情的爱.在这超脱的爱里面.我想到了<围城>里的那句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当然这里说的不仅仅是结婚了.我想,人便要生的达观吧.北岛说生活是网.生活不过油盐酱醋茶罢了,入的了山珍海味,也调的了街头大排.不知道哪里,突然想起来<蝇王>的结局.下午,在惠泽公园那.有很多很多的蜻蜓在飞.人的本能是追逐从他身边飞走的东西,却逃避追逐他的东西,人的本能是追逐从他身边飞走的东西,却逃避追逐他的东西.多多少少有些词不达意.本来没打算往离世和入世上面写的.真想配上一首张国荣的<追>.7-14这些天又想了想.作者并非只看到了尘间与仙境作者在说那些小孩子的时候,感到了万分的遗憾.他们都因为世故而变得丑恶.他们曾经情非得已.他们在主人的眼睛底下偷东西,甚至还在和主人相互观察对方的反应.而在不远处,梅纳切克也在注视着他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做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却不知道不远处,远处.都会有"老大哥"一样的身影存在.7-19要是再一想的话.人会有追的什么,放弃什么.我们都处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时候.

既不忧伤也不快乐

记德一开始就将此书对于他人生的价值,用一个尽含苦涩渣滓的果实来比喻。这个果实也许并不美味,也不理想,“仿佛荒漠中的药西瓜,吃了不但不解渴,还会让人感到火烧火燎,然而这生长在石灰质地带的药西瓜,也可以是金色沙上的瑰丽之态”。当读者在吃这颗果实的过程中,至于“解渴”与否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因为他开始就没有提出一个“问题”,自然也不会出现答案来“解渴”。而正是什么也不渴望试图解答,什么也不求证明,只是投进全部热情,全部泪水和全部心血来坦诚诉说的人生,就足以让这个篇章不同凡响。坦白说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自然会抱着寻求什么的目的来阅读的。一开始我也并不明白,只是想知道同一个世界下,生活不同的模样。尤其是在目前既不忧伤也不快乐的生活下。虽然还没有到达难以通过的生活关口,也还没有到厌倦,但也的确存在不易理解的世间百态。允许我举个例子,豪华盛大又或者简单温馨的婚礼,是为了感动他人,继而感染自己?还是说习俗要求结婚需要有这样的仪式,不和别人一样,为什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婚姻对个人的又可能意味什么呢?生活里的恐惧又从何而来呢?强烈支撑不同人们活下去的欲望到底是怎样的不同?人们总是在探索着触动他们的身心的一切。身体的官能如果一直沉睡,心灵又怎样舒展感知呢。他之所以喜欢和那些男孩子们玩耍,也许是因为他们唤起了他身体那些沉睡的官能,保持神秘的青春,让他开始热爱起生活来。显然我不愿单纯去用恋童癖或同性恋来去总结作者的性向,认为这不免狭隘。要知道在身体在长期保持病痛折磨的情况下,要是有什么能让人重新燃起生活的热爱,光靠思想有用么?时间呢?爱人呢?当我们能够发现有什么事情能让他们不同往常,不再拘谨,迂拙,又或者不需要装腔作势,自然会感到快活吧。“重大政治事件引起的兴奋,远不如诗人和某些行动家在我身上复苏的激情。”“在被死神的羽翼拂过的人看来,原先重要的事物失去了重要性,另外一些不重要的变得重要了,换句话说,过去甚至不知何为生活。知识的积淀在我们精神上的覆盖层,如同涂的脂粉一样裂开,有的地方露出鲜肉,露出这在里面的真正的人。”“因此,我不再是病弱勤奋的人,也不再烙守先前的拘板狭隘的观念。这本身不止是康复的问题,还有生命的充实与重新进发、更为充沛而沸热的血统;这血流要浸润我的思想,一个一个浸润我的思想、要渗透一切,要激发我全身最久远、敏锐而隐秘的神经,并为之傅彩。因为,强壮还是衰弱,人总要适应,肌体依据自身的力量而组结。””头一次在岩石上脱光身子的那天“ 切实的行动意义,感官彻底复苏。而后我们所理解的生活,真的开始变化了。至于人们所说的幸福,不过是他理解的安宁。而他恰恰不愿意,也不能够安常处顺。而他到底行动了什么?又对思考产生了什么影响?我想需要反复咀嚼,也不为过。

想什么就做什么吧

纪德笔下充满了道德与欲望,现实与理想,灵与肉之间的冲突。《背德者》相对来讲对这样的冲突刻画没有《窄门》那么明显,不过当读到最后一页,心中有种疑惑,这个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他似乎总在顺从所有人的意愿,他看到小男孩偷剪刀却纵容着;他极力的听从夏尔的建议,甚至不顾一切辞退佃农把庄园交给他管理;他顺从另外一群男孩,和他们一起捕猎,却忘了自己本身是庄园主,是应该禁止捕猎,惩罚捕猎者的人。还有那个他既是偷猎人的保护者,又是对抗者的身份令人感到好笑。这些从一方面讲是他一直在遵循着别人的意愿,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同性恋的身份,同时也看出他是随欲望,随念头形式的。他仿佛就是个新生婴儿,对于世事一概不知,也觉得新鲜。什么都要尝试一下,对所有人也觉得新鲜,希望窥探所有人的秘密,得到所有人的青睐。米歇尔觉得自己的缺点就是自己还很年轻,什么时候都可以产生生活才刚开始的念头。每一天都可以是人生的开始。因为年轻,他错过了可以重来,所以可以无视那些传统的框框条条,随自己的欲望而行了。以至于他说“我能自主选择我的意愿吗?”,仿佛意愿才是“我”的主人。结婚旅游前他是个埋头苦干的学者,一心思投在学问上,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何物,“徒有生活的样子,却不知道自己在生活”。这可以看成之前的米歇尔的写照了。他大概以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考据过去,追寻过去,叩问过去。他对房间的昏暗无所察觉,对于和妻子的结婚也一点不在意,仿佛只是相识已久的人某一天约好了在一起生活而已。后来旅游中的大自然唤醒了他,加上大病一场,还有那些小男孩,活泼,健康,美丽,开朗,生活呼唤了他,他开始了他真正的生活,才有了后来的蜕变。对书中人物印象最深的要属米歇尔的同事梅纳尔克,他是一个否定过去,只追求现实的快乐的人。他对于时间和回忆的论断是惊人的。他不喜欢回忆,认为回忆会阻碍未来的到达,并且让过去侵入。不相信死去的东西,把不存在的东西和从未有过的东西混为一谈。这些说法大概说明了及时行乐的必要。然而对我来讲,当我读了这段话,我不由想到了自己的“怀旧”,有时我宁愿自己是梅纳尔克,我能够从过去的魔掌中走出来,那该多好?因为,过去对我来说虽然是美好的,但无论如何,时间的逝去,青春的流逝,还有某些人某段情感的不复存在都让所有美好披上了一层忧伤的雾,挥之不去。话说回来,其实我对“背德者”这个题目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我没有很明显的感知到他到底怎么抛弃了传统道德,只听从自己的欲望的。大概需要再读读才能发现吧。P.S. 刚写完《背德者》的读后感,再看看别人的读后感,发现原来“背德”是逃避社会道德,社会关系,事业,亲人朋友,甚至是婚姻,之所以我在读的过程中不大能理解小说名的真正含义,大概就是因为我觉得逃离这些只是逃离了“社会中的人”,而找到了真正的“我”。所以我不把它看成是违背道德。同样的,对于一个有着丰厚家产的人来说,常年在国外旅游算是放纵自己,但是当我们想想他,刚从书本,研究,学问中觉醒,刚开始发现了生活的美,刚经历了一场几乎要命的病,他的挥霍和放纵是不是就比较可以理解了?况且他后来的挥金如土也只是为了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为了他那个病入膏肓的妻子。

做一个不很好的人

做一个不完美的自己,还是做一个别人眼中完美的自己?从我们出生开始,就有一条无形的轨道摆在面前,每个人的边界或多或少有一点差别,但是大趋势都是通往美德的。鲜少有怀疑,很多时候在个人问题上,我们是用一种社会思维去思考的。譬如,大学选专业,是要自己喜欢,还是符合社会、家庭对我们个人的期待?譬如,谈恋爱,是注重内心的感觉还是对方的背景、家世?这些条条款款都不威胁我们的生存,但是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会经历一些阻力,是改变顺位的阻力,但我们不这样做,又会离我们的真实生活越来越远。很多人在实现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之后还是会有一种缺了点什么的感觉。甚至回头一看还会吓一跳,我怎么走到这里来了?如果不发生一些大事,我们是很难把自己的喜好放在第一位的。这样会在别人眼中是个自私、冷漠的人。我们背弃了一些美德,会得到什么呢?是自由吗?但答案从来都不是肯定的,于是我们走来走去,变来变去。真累啊。通往精神自由也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啊,谁知道我们走的是不是正确的方向呢?所以有时候都想偷偷懒,信仰上帝算了。

Let it go

我只能赞美那些一边抱怨一边探索的人。纪德是地地道道的那种人,苦闷着,追求着,不是想找到那件最合群或者最精致的衣服,而是要挖空自己的肉体,找到心的模样。我最想谈谈他的《背德者》,纪德用隐忍的文字来埋葬一段往事,牵引出一系列心境的转变,更准确地说,是某种意识的逐渐加强。译者是这样解释的,我第一次看几乎要笑起来,“《背德者》写一个自私的人,它是一副利己主义者阴暗的画像。”这真是一段过分客观的评价,硬塞给读者一个美丑分明的世界,我想笑,是因为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言论,这样的假装,“利己主义”,我用铅笔在底下画了三条横线。真正的利己主义是普世的合群法则,而另一种则会带来孤独与无尽的怀疑与反省,正如纪德认为:“《背德者》是对一种个人主义的批判”, 《背德者》是纪德最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背德者》是纪德的自我批判,但我不认为这句话是完整的,隐去的情感都要到书中寻。背德者本身的含义并不难解释,即违背道德的人,但贯之以行为却要复杂地多。随心所欲、扰乱理智将诞下虚无的幸福,如何让这层简单而粗俗的外壳下孕育出更贴近人性的文明,这便像是《背德者》想要探讨的。书中提示的一点是抛弃占有的概念,让自我的生存模式倾向于流浪者,即首先摆脱物质的牵绊,随即在流浪的过程中保持对当下的敏感,仿佛假装在进行一场紧张的冒险,这才不算浪费行为本身的价值,这些观点贴近于小说主角米歇尔的朋友梅纳尔克,米歇尔羡慕他,他才是更为理想的背德者,却不够贴近人性。米歇尔的存在更像是一个活跃的大脑在不断地进行精神搏斗,他既受到俗世的引诱,又听得见内心的呼唤,这才让背德者的形象丰盈而真实起来。没有绝对的背叛,但能为背叛提供理由。米歇尔因为一场大病开始迷恋健康,学会享受生活,而不是在历史的废墟里穷究当下生命的价值,另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看透了人类的伪装,用学识、金钱、外表来粉饰自我,没有那一切,我们依然存在。生活的外观在扼杀我们真诚地生活。米歇尔厌倦了迂腐的社交、错综的人情,这一切都阻碍了他得到幸福。那场病就好像是人类的终极问题,生与死,临近死的边缘,我们才开始思考如何生活,我们才看得见自己只活过屈指可数的几天,余下的时间都只是那几日重复的叠加。背德者的中心始终是个人主义,这可爱又可恨的四个字,不再为他人的标准而强制自我,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自然地成长、创造,形成健康的分别。物质富足的米歇尔可以为这样的个人主义发狂,但极为可悲,这种思想对于弱者来说是有害的,甚至让弱者无立锥之地。无法进行绝对的背叛,只能为背叛提供理由。米歇尔也清楚意识到其间的危险,“追求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状态”结局的可怕,所以他还是那个迷茫的人,无止尽地怀疑与反省。即使这些蜕变历程看起来就像一个圈套,但不妨造就一个希望,给茫茫的深海预留一座灯塔。我们总该相信生命的降临绝非无意识,我们的诞生总归是要去追寻一种启示,这种神秘性不言而喻。《背德者》虽然是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却也难免流露出纪德对其的向往,借梅纳尔克之口提出了个人主义的宣言。那些紧张的神经啊,置身于慵懒到停滞的世界,有的绷断了,有的松懈了,事先知道这是一场不会结束也不会胜利的战争,生活所能提供的,仅有选择。所以,我永远赞美那些一边抱怨一边探索的人。

执迷不悟

看这么一本书,不容人中途停止,不容人抽身思考,乃至掩卷闭目,整个人都陷入在一种不自知的状态,明明如此击扣心悬的故事,却总结不出个所以然,明明如此遥远而陌生的故事,却让人忐忑不安.这不是本帮人解决问题的答案集,而是让人心急如焚的问题集,至始至终,读者都只能是个听着,而且,所有听故事的人都被严严实实的隔离在四壁皆空的小屋里,黑暗压将下来~~米歇尔早期生活循规蹈矩,逆来顺受,身体羸弱,一次大病,让他羡慕朝气蓬勃的少年,强烈的对健康的欲望让他步步战胜了病魔,他的身体与心灵都获得重生,他成了众人乃至自己眼中的背德者,并享用于这种想法,他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寻找自己的人生的价值,最终陪伴自己的妻子再也受不住奔波和疾病的摧残,米歇尔在朋友面前完整的阐述了自己的故事米歇尔在最病弱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让米歇尔后半生为之倾狂的是什么,一本书字字句句明晃晃的指向他为之效力的神秘的上帝,就是那~~~~没见过没触摸过的最自然最直接最诚实的美,但能让自己停下脚步的美能在何方,没有,因为只有在追逐的过程中那份醉美的欲望之花才为他绽放最开始,作者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是把自己同世人分开,于是米歇尔饥渴的寻找区分开自己与世人的东西,别人所谓的生活只是做个活在世上的姿态,却并不知道自己在生活,别人固守着遵循着现有的道德文化,别人大肆弘扬人道主义,把生命献给人道主义的宏伟建设,别人醉心于模仿,唯恐与众不同,别人沉迷于回忆无法自拔,把不再存在和从未有过两种情况混为一谈,别人对邻人充满同情,同情让悲伤与懦弱在人群中滋生蔓延,别人拥有的所谓的诚实,只是着了面纱的拘谨与世俗,米歇尔屈服于自己无法抑制的思想与欲望,确实,他成了大众眼中的背德者,背弃了道德,逃避了责任,但是他却是在真真实实的生活,道德如果成了众人怯懦的理由,何必道德,责任如果自己已一无所有,何须背负.他是最诚实的存在,最虔诚的信徒,诚实于她身心力行的热爱生活,虔诚于对一切美的矢志不渝的热爱.于是他发现自己的价值:一个执迷不悟的人.时间,空间,以及散播在所有时间空间里的感触与心绪,以及任何空间时间都在变化的他人与她物,人本身很难找到自己与这一切的平衡点,以为占有,殊不知反被占有,以为生活,殊不知在被生活,如此混乱,如此矛盾的境地~~~越是看清越是糊涂,越是明白越是孤独~真实的活着就是一句话~~~问题是有的,出路是没有的米歇尔的一生注定都在疯狂的赶路,因为一直在探索,因为一直在孤独冒险,没有可模仿的对象,一路上没有成功者为之引路,没有失败者给他警示,注定一路的艰辛,但他不需要可怜,不需要同情,不需要赞美,因为他生活在其中.像个伟大的艺术家,小说最后几句我反复的读了几番,原来,执迷不悟的他又要开始他新的旅程

关于《背德者》

对于《背德者》,读后第一感是循环与冲突。男主人公和他的妻子的命运有是一种相反的道路。前者由对生命的漠视、任由自己走向死亡,到热爱生命;后者由充满活力到奄奄一息,走向绝望。病痛在他们身上上演了不同的戏码。他不爱她,但从她身上得到了爱,他想,他也许是爱她的,他照顾她,愿一掷千金。但后来,随着他对生活的认识,对生命的爱的涌现,他找到了不爱她但爱生命的自己。他在孩子的身上看到生命,又看到这生命被践踏、摧残,变得面目全非。他放纵、随心所欲,成为异于别人的人,成为自己。“这是平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本身价值,这就是:使我跟其他人区别和分开的东西,才是重要的,除了我以外没有人能说和会说的东西,才是我要说的。”何为道德?道德与人的自我有何关系?在《背德者》中,舍弃“德”,到达自我。而在《窄门》里,他们都努力舍弃自我以接近道德。

一边可怜玛丽琳,一边纵容米歇尔

背德者,违背道德,听着贬义,其实我觉得不过是违背传统道德,而且,传统,本来就是给一部分人用来打破的。这部小说和纪德的身世是有重叠的,而且他特别用了中性的态度去写,我相信,他心里大概也是这么想的:我知道这样做你们不喜欢,但是我就想这么做,并且,因为与众不同,甚至挺骄傲。 就如同开篇引用——"天主啊,我颂扬你,是你把我造就成如此卓异之人。"卓异之人,不能用世俗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与众不同,背弃传统,在平淡中寻求刺激,在幸福里要求冲动...啊,米歇尔,我喜欢他。他就不该遵循传统道德去结婚生子,他天生就应该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他与妻子结婚,并不是他的本意,是尚未觉醒时,基于世俗的惯性;他觉醒后,也尝试去弥补,可如同他自己所说——"玛丽琳给我的幸福,犹如向不累的人提供的休憩。"他辩白自己和她有爱情,其实他早就不满足于妻子和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生活了。但他始终是脱胎于传统道德的背德者,他一直在维护什么,放不开,他不敢去承认自己的与众不同,不停摇摆...米歇尔的矛盾,也是纪德自己内心的纠结。因为我也幻想与众不同,也执迷不悟,所以我闭上世俗的眼睛,放他在我道德的窄门里通行。————————————————————也想说说玛丽琳,她在我看来是世俗,或者说传统道德的一面。她的话不多,但是读起来很让人心碎:“您呢,只有让他们暴露出某种恶癖,你才心满意足”“您喜爱非人性”很苍白疏远的话,有一种距离感,无力感。读她的时候,一直让我想起断背山里那个妻子的形象:我看不懂你,仿佛你不是我初识的那个丈夫。纪德还特意把这位妻子塑造的温良贤淑,我认为这是一种赎罪,他希望激起读者对米歇尔的憎恶——游走在道德边缘的人反而迫切希望得到判决,哪怕是判处他是背德者。可是他失败了,我们一边可怜妻子,一边纵容着米歇尔的“背德”行为,留纪德一个人还摇摆在矛盾里。


 背德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