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十年第四季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暗访十年第四季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222081079
作者:李幺傻
页数:245页

作者简介

《暗访十年(第4季)》内容简介:每一个楼盘,在广告中都像天堂一样美妙,但是现实中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问题。每一个售楼小姐,都会以种种借口让你赶快交定金,交完定金后,你就被套牢了。每一个楼盘,先卖的都是户型位置不佳的房屋,房源并不像售楼小姐说的那样供不应求,排队等候。不要相信墙壁上的销售进度表,说卖出去的其实并没有卖出去;房产商提供的价格表也不要相信,那肯定高于实际交易价格,你不说打折,就当了冤大头。顶层房屋如果结构相同,一定会低于顶二层的价格。
煤老板在煤价低迷的时期,举步维艰。进入新世纪,煤炭价格一路高扬,煤老板迅速暴富,他们演绎着当代阿里巴巴的传奇故事,成为了财富的象征。于是,围绕着煤老板,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贪官、假记者、黑社会、劫匪、殓尸工……上演了一幕幕当代社会的悲喜剧。而煤老板的种种传奇故事,砸奔驰、嫁女儿、烧钱点烟、煤二代留学、零钱饭店买单……更让人惊叹不已。直到近年,随着煤炭资源重组的实施,黑煤窑小煤窑才逐渐被取缔。
此后,世间再无煤老板。

书籍目录

前言
引子富不过三代,穷不过百年
【第一章】卧底房地产
1.抓住机遇就能发财
2.建筑行业的潜规则
3.房价是被唤醒的魔鬼
4.售楼集训
5.往死了吹
6.注意资质,资质
7.到底谁在炒房
8.购房陷阱
9.中介的猫腻
10.老板的能量
【第二章】煤老板发家史(上)
1.这次是我主动辞职
2.女殓尸人
3.人间地狱
4.午夜惊魂
5.假记者敲诈
6.灾难随时会发生
7.夜半偷牛贼
8.煤老板的初恋情人
9.两麻袋零钱买单
10.得罪小人
【第三章】煤老板发家史(下)
1.上门砍杀
2.女色诱惑
3.绑架,很不专业
4.富二代在海外的奢靡生活
5.办证骗子
6.煤老板嫁女
7.瓜庵外的鬼叫声
8.绝境求生
9.煤老板的辛酸往事
10.世间再无煤老板

编辑推荐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南方报业集团资深记者,十年历险,卧底各种黑暗利益集团,为底层民生利益呐喊的同时,也谱写了从蹬三轮到总编助理的励志传奇。  ★卧底揭秘房地产内幕和潜规则,深入探寻煤老板发家史,暴富背后,如何与暗黑相连。  ★煤老板这个与二奶、悍马、伟哥、矿难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成为了财富的象征。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贪官、假记者、黑社会、劫匪、殓尸工……上演了一幕幕当代社会的悲喜剧。  ★本书部分内容在天涯社区发表,点击量目前已达12000多万,近来获天涯超人气牛帖颁奖台的颁奖。

内容概要

李幺傻,曾从事过公务员、记者等职业,在全国多家知名报社工作过,曾任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采访部主任、编辑部主任、总编助理等职务,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数百万字,出版有长篇小说两部,散文集一部,为著名暗访记者,著名调查记者,现供职于南方某著名报业集团,被业界誉为“最神秘的记者”、“业界无名英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幺傻通过暗访经历写出的这本书,目的是让人们了解真相。对于他书中写到的真相,颠覆了人们对这些灰色群体的一般了解,也超过了一般小说中的描写。对此,李幺傻说:“现在的作家如果要写出好作品,一定要扎根生活。”   ——《生活新报》   有媒体同行评价说,读《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就像看一部真实版的记者遇险记。猎奇者看故事,文学者看语言,社会学者看问题和矛盾,可谓各取所需。   ——《新商报》

章节摘录

  引 子  富不过三代,穷不过百年  说一个在我们老家流传很广的离奇故事,这个故事与地震有关。  老家人说,这个故事发生的那一年,我们那里大地震,死了很多人。人们正在路上走着,突然地面就裂缝了,人呀马呀房子呀全都掉下去,然后,裂缝又合拢了,把这些都埋在了深深的地下。老家人说,那年的地震,十个人有九个人都被“震”死了。  我曾经查阅过老家的县志,得知这一年是1556年,确实发生过一场大地震,县志认为这场地震是空前绝后的。  对于老家的这场地震,《明史》也有确凿记载: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 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史称华州大地震。  《明史》中记载的河指黄河,渭指渭河,都是流经老家的河流,而华山和终南山,都属于秦岭山脉,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举目可及。可见,史书所言不虚。这场地震死亡83万人,明朝的中国才有多少人啊,如果按照今天的比例来计算,死亡的人数就是上千万啊。所以,这场地震绝对是空前绝后的。  然而,我要说的,不是这场空前绝后的地震,而是与地震有关的一个离奇故事。  我们那里有一户人家,姓杨,叫杨老九。杨老九在家中排行老九,他前面有八个哥哥姐姐,都没有成活,所以家中只有他一个人,名为老九,实不老九,名不副实。过去,在我们那里,婴儿的成活率都非常低,九个孩子,最后能够成活一个的,还不算最惨的。我们那里有一个老太太叫十娃妈,生了十个孩子,没有一个存活;还有一个八老婆,生了八个孩子,全都夭折了。  记得那年我考上初中专,要去外地上学的时候,村子里有人对我说:“你能活到今天真不容易啊,还能考上大学,成了公家人,不容易啊,你可得好好活啊。”老家人分不清中专和大学的区别,把中专生也叫大学生。  杨老九有一个儿子,名叫杨发,比我高两个年级。我们小时候故意把他叫羊娃,叫成习惯了,以至于现在老家人都知道他叫羊娃,而把他的正名杨发忘记了。  当年,杨老九家很穷,吃不饱穿不暖,杨老九走到每个人的跟前都习惯性地低着头,自惭形秽。羊娃只有一件夹衣,冬天的时候,夹衣中间填上破棉絮,用来遮风挡寒;夏天的时候,夹衣拆成单衣。因为衣服破烂,小时候的羊娃经常被人欺负,我记得他的眼睛总是红的,饱含委屈的眼泪,梨花带雨,摇摇欲坠。  杨老九家当时很穷,可是他的祖上富甲一方。老家人说,杨老九家的祖上在省府曾经买了一条街道的门面房。  老家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富不过三代,穷不过百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谁也甭把别人看扁了。  杨老九家祖上的发迹,与这场史书中所说的“华州大地震”有关系。这事老家人到现在还在说。  杨家的祖上叫作杨二旦。老家人都这样说,也不知道是真名,还是他的外号。二旦,在我们那里的语言习惯中,是对人的蔑称,如果说谁有点傻有点愣,就说谁是二旦,或者说冷娃。那一年地震突然来临的时候,杨二旦正在终南山上砍柴,突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紧接着就霹雳雷鸣,天崩地裂。杨二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抱紧一棵大树,把自己变成了一块烙饼,紧紧地贴在树干上。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差点吓破了杨二旦的苦胆。  半个时辰后,天空放晴了,地也不摇了。杨二旦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魂飞魄散地回到村庄,却发现全村的房屋都倒塌了,村庄变成了废墟,几条野狗惊慌失措地在废墟间乱窜。那时候的墙壁大都是用土垒起来的,家境殷实的人家才会用青砖。这样简陋的房屋,是无法抵御这场史无前例的地震的。  全村人都死于这场灾难中,只有杨二旦因为上山砍柴,才逃过了一劫。  村口有一间庙宇,青砖垒成,松木苫盖。那时候的老家人,无论家境是否富裕,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敬苍天敬神灵。所以,全村最好的建筑就是这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这场地震中,全村唯一没有损毁的建筑物,就是这间庙宇。但是庙宇也被震出了几道裂缝,看起来随时都会坍塌。  无家可归的杨二旦就在这间庙宇里暂时栖身。  地震前,杨二旦有父母,还有一个弟弟。杨二旦把父母和弟弟都从房屋的废墟中刨出来,安葬在了一棵皂角树旁。那棵皂角树很高大,浑身长满了尖刺,像只巨大的发怒的刺猬。在过去,没有洗衣粉没有洋碱,人们洗衣服,就摘取皂荚树上的果实,夹在衣服中,浸在水里,用木棒槌捶打,这样就能洗干净衣服。杨二旦之所以把父母和弟弟安葬在这里,因为有这棵皂荚树,便于辨认。  安葬完家人后,杨二旦重操旧业,继续砍柴卖柴。尽管遭遇了这么大的灾难,但是集市很快就恢复了,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得吃饭啊,还得做买卖啊。  集市距离杨二旦的村庄有十多里,十多里地在现在看来是遥远的距离,在古代根本就不算什么,过去的人们都是依靠双脚行走,上京赶考都是靠双脚,何况赶集这牙长的一段路。我们老家距离明清两代的京城有两千里,有钱的书生可以骑着马,带着书童;而穷书生背着干粮和书本就上路了,这一走,就是两个多月。  杨二旦在地震后的第三天,在卖柴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改变了杨二旦的一生。  杨二旦见到这个女人的时候,这个女人已经奄奄一息,脸上长满了疥疮,浑身散发着恶臭,她有气无力地躺在路边,看起来活不过两个时辰。很多赶集的人从这个女人身边走过,看也不看一眼,甚至有人捂住了鼻子躲避。地震过后的那几天,对于死人,大家见得多了,都来不及掩埋。  杨二旦从这个女人身边走过,女人用无助的眼神看了他一眼,就闭上了眼睛,她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就是这一个眼神,打动了杨二旦,杨二旦决定救她。  杨二旦把这个女人背回破庙里,用砂锅给女人煮了一锅玉米面糊糊,喂给女人喝。女人喝过了玉米面糊糊后,居然能够坐起来,杨二旦没有想到,女人只是饿昏了。  光棍杨二旦救了女人一条命,但是,在这个女人面前,杨二旦连多看她一眼的勇气也没有。这个女人太丑了,满脸满身都是疥疮,像一只巨大的癞蛤蟆。  来到破庙后的第四天,女人身体恢复了,她问杨二旦有没有纸和笔,杨二旦大字不识一个,哪里会有纸和笔。女人就告诉杨二旦说,让他到集市上卖柴后,去生药铺买硫黄、胡椒,到肉铺买猪大油。杨二旦问买这些干什么,女人说,她自有用处。  下午,杨二旦从集市上买回来了这些后,女人放进瓦罐里捣碎,杨二旦疑惑地看着女人,不知道女人在干什么。女人对杨二旦说:“你先出去,半个时辰后再回来。”  杨二旦忠厚老实,他不知道女人为什么让他出去,但是女人让他出去肯定是有原因的,他就走出去了,在野外溜达,看蚂蚁打架,看野狗撵兔,看鸟雀斗嘴。半个时辰后,杨二旦回来了,看到女人脸上涂着厚厚的一层黄色黏稠的东西,像糨糊一样,脖子上也是,肯定衣服下面的身体上也是。杨二旦不明白女人为什么要把这玩意涂在身上,但是女人既然涂了,就有她涂的道理。杨二旦觉得这个女人有些怪异。  以后的几天,杨二旦听女人的话,每天卖完柴后,都要买点硫黄、胡椒和猪大油。女人每天都把这些黏稠的散发着异味的东西涂抹在自己身上。  日子平静地过去了,平静得不留任何痕迹。每天杨二旦都去山上砍柴,女人在家做饭洗衣,等着杨二旦回家吃饭。  杨二旦每天就要去集市上卖一次柴,然后买回家里需要的粮食。这一天,杨二旦从集市上回来,突然远远地看到庙门口坐着一个女子,美若天仙,肤如凝脂。杨二旦一下子愣住了,他不知道这个女人是谁,她怎么会来到自己的破庙前。  女人对着杨二旦笑着,笑容像带露的花朵在绽放。杨二旦脸红脖子粗,双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女人笑着说:“大哥不认识我了,我就是你救的那个人。”  杨二旦搓着手掌,不知道该说什么,啊呀呀,莫不是碰上狐仙了,一眨眼丑婆子变成了大美女。  女人对杨二旦说:“谢谢大哥救了我,我现在要回家去。我已经出来很久了,家人一定很着急。”  女人袅袅娜娜地离开了,杨二旦望着女人的背影,半天没有回过神来。女人的身影从视线里消失了以后,杨二旦才醒悟过来,汗流浃背,毛发倒竖,他相信自己碰上的确实是狐仙。  一直到今天,我们老家还有关于狐仙的各种传说,时不时会听说谁谁半夜赶路,在月亮地里遇到了狐仙;谁谁夜晚看西瓜,看到狐仙从瓜地边走过;谁谁夜晚回娘家,听到狐仙在坟地里哭。  女人走了,没有再来。  杨二旦胆战心惊地过了几天后,觉得没事了。有一天,破庙前突然来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老太太拄着拐杖,端着破碗,衣衫破烂,一看就是草花头,我们老家把乞丐叫草花头。老太太站在破庙前,对着庙里的杨二旦连连作揖,一言不发。  那天,杨二旦刚刚卖柴回来,他还没有来得及做饭。他看到老太太面黄肌瘦,神色悲戚,就说:“老人家,你等等,我给你做饭,很快就好了。”  杨二旦把砂锅架在三块青砖上,然后在墙角划拉划拉,划拉出了一把柴火,擦燃火镰火石,破庙里有了袅袅的青烟。老太太一直站在庙门前的台阶上,她看着杨二旦弓起的肌肉结实的背脊,又看看青烟缭绕中时隐时现的土地神和护法金刚的泥塑,脸上是捉摸不定的神色。  砂锅里的水烧开了,杨二旦把玉米面撒进去,边撒边搅拌,这就是玉米面糊糊,杨二旦也只会做这种饭。杨二旦把玉米面糊糊端到了老太太的跟前,老太太的嘴唇贴着碗沿滑动,吸出了一串扯布的声音。  喝完一碗玉米面糊糊后,老太太突然失手把瓷碗掉落在地,打碎了。这是杨二旦家唯一的一个碗,杨二旦吃饭就要靠它。老太太看着杨二旦,杨二旦说:“没事,没事,我明天到集市上再买一个就行了。”老太太一句话不说,就捡起拐杖,转身走了。杨二旦把老太太送到了庙门前,他说:“老人家走好。”老太太连头也没有回,自顾自地走了。  第二天,老太太又来了;第三天,她又来了;第四天,她依然来了。她每次来的时候,恰好杨二旦就卖柴回来,准备做饭。而老太太每次来的时候,一句话不说,杨二旦做好玉米面糊糊,盛在瓷碗里,端给她。她吸溜吸溜喝完后,转身走了,连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  杨二旦觉得这个老太太很怪,草花头讨饭,不会只在一个人跟前讨,这样会让人家讨嫌的。可是这个老太太为什么总是找他讨饭?想到大地震过后,饿殍遍地,杨二旦也没有多想。  然而,第五天,老太太没有来;第六天,老太太还没有来,以后的好几天,老太太都没有来。杨二旦有些牵挂老太太了,莫不是她出了什么事情?  多日后的一个黄昏,杨二旦在卖柴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媒婆婆。每朝每代里,媒婆婆都是我们老家方圆几十里的名人,她有一身职业性的打扮,穿着府绸衫,头戴大红花,一双小脚经常欢欢喜喜地走在乡间的大路小径上,给一个个陌生而害羞的男男女女牵线搭桥,把他们捏合成一对姻缘。方圆几十里的人,谁能不认识媒婆婆?  不过,媒婆婆这个职业现在消失了,现在的青年男女早就自由恋爱了,更时尚的通过网络认识,相隔几千里几万里也能恋爱结婚,中国人都和外国人结婚了,媒婆婆这种职业也就寿终正寝了。可是,在过去几千年的时光里,谁的婚姻能够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那天,杨二旦在赶集的路上遇到了媒婆婆,他没有想到地震之后,短小精悍的媒婆婆不但毫发无损,而且生命力愈加旺盛。媒婆婆问杨二旦:“订婚了没有?”  杨二旦摇摇头,地震前他家穷得叮当响,地震后更穷得没有立锥之地,谁家会把女子嫁给这样一个穷烂杆?媒婆婆说:“我这里倒有一门好亲事,不过需要你入赘。你愿意不愿意?”  杨二旦已经穷得只剩下身上穿的裤子了,父母双亡,现在对他来说,入赘不入赘,都是一样的。他点点头。  媒婆婆说:“你明天一早在这里等我,我带你去看看那户人家。”  第二天,杨二旦去得很早,等到了媒婆婆,媒婆婆还牵着一头毛驴。媒婆婆说:“咱们去县城吧。”  媒婆婆骑在毛驴上,杨二旦跟在毛驴后,他们一起赶往县城。古时候,毛驴是媒婆婆的标志性交通工具,就像今天的煤老板一定要开着悍马一样。  他们走了一个多时辰,走到了县城。这是杨二旦第一次进县城,县城里人很多,街道两边的房屋,尽管因为地震而倒塌了一部分,但仍旧能够看出昔日的辉煌。杨二旦走在县城的青石板街面上,诚惶诚恐,他感到路边的每一个人都在看他。毛驴在他的前面欢欢喜喜地走着,颠着碎步,摇着屁股,像一个风骚的小媳妇。杨二旦想:毛驴都不怕生,我还怕什么?  杨二旦挺着胸脯跟着媒婆婆来到了一间坍塌了一半的大厦前,媒婆婆从毛驴背上滑下来,杨二旦拴好了毛驴,猛一抬头,突然看到大厦的廊柱边站着一个美艳的女子,看着他笑着。这就是杨二旦救活了的那个女子。  女子的后面还站着一位老太太,杨二旦总觉得她似曾相识,仔细辨认,突然醒悟了,原来老太太就是那个草花头。  杨二旦突然恍然大悟。  华州大地震发生后,杨二旦把路边饿得奄奄一息,而且患有疥疮重症的女子救回破庙,并买来医药进行医治,让女子起死回生。女子回家后,向母亲说起了自己的奇遇,母亲就假扮成草花头考验杨二旦的人品,发现杨二旦是一个极为忠厚老实的人,就托媒婆婆把杨二旦招为上门女婿。  在过去,忠厚老实是一个男人最优秀的品质。  和杨二旦家一样,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也让女子一家人阴阳两隔,一个偌大的家族,只剩下了她和母亲。  女子一家祖传中医,世代都在县城经营一家生药铺,积攒了万贯家产。  地震来临的那一天,女子跟着做先生的父亲出外给人治病。在我们老家,医生不叫大夫,叫先生;教师也不叫老师,还叫先生。先生是我们老家世世代代最受人尊敬的人,在路上遇到先生,要避在一边,让先生先走。很多年里,先生在我们老家德高望重,一言九鼎,而先生也是人们的道德楷模。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有一个冷先生,是一个医生;还有一个朱先生,是老师。白鹿原距离我们老家很近。  那天,父女两个人还没有走到病人家里,突然就天崩地坼,女子摔倒在地。等到她爬起来的时候,就看不到父亲了。父亲消失在了滚烫的地壳深处。  女子急火攻心,昏倒在地,等到她再爬起来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房屋全都倒塌了,树木全都折断了,原来平坦的路面变得高低起伏,像波浪一样,她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女子在旷野中独自行走,失魂落魄,四周是死亡的肃杀,没有任何生命的气息。她漫无目的地走着,走得跌跌撞撞,终于看到一个集市,她一下子昏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  她饥渴难耐,身上长满了疥疮,奄奄一息。从她身边经过的人匆匆忙忙,地震后的每个人都很忙碌,没有人能够顾得上这样一个浑身散发着恶臭的,行将倒毙的人。  是杨二旦救了她。  几天后,她身体康复,一路打听回到了县城,终于见到了劫后余生的母亲。  母亲听了她这些天的历险后,就决定见见这个助人为乐的杨二旦。没想到,一看到身体健壮、贫穷善良的杨二旦,母亲就很喜欢,决定招他为上门女婿,于是找到了媒婆婆。  接下来的一切顺理成章。  杨二旦和美若天仙的女子结婚了,共同赡养女子的母亲。两人相亲相爱,过上了传说中的幸福生活。  女子懂中医,母亲更懂中医,杨二旦跟着媳妇和岳母学习中医和文字,几年后,杨二旦就成为了县城里首屈一指的先生。  有一天,杨二旦想起当初地震过后,匆匆忙忙掩埋了父母和弟弟,心有愧疚。现在有钱了,就想迁坟,找一块好的坟地,重新掩埋父母弟弟。  杨二旦带着风水先生来到了老家那棵皂荚树旁,也多亏有了这棵皂荚树,杨二旦才能知道父母埋在哪里。  在我们老家,看风水的也叫先生,这种职业现在还有。谁家死了人,需要安葬,都得请风水先生看穴,风水先生选好了穴位,才能安葬。在过去,风水先生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位列中九流第三位。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庄田。中九流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棋琴。下九流是: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剃头的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街,九卖糖。  那天,风水先生站在皂荚树下,左看看,右看看,突然惊讶地问:“谁给你挑选的这块坟地?”  杨二旦说:“没人挑选,当时地震了,慌慌张张的,我就地挖坑埋了。”  风水先生说:“啊呀呀,这是风水宝地啊,背山面水,这地方可遇不可求。”  杨二旦四周望望,看到父母的坟地背靠华山,脚蹬洛河,两边是低矮的丘陵,形同环拱,恍然大悟。杨二旦想,他之所以能够幸狗屎运,半夜起床就捡到金元宝,原来与父母的坟地有关。  洛河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是黄河的支流。  杨二旦说,要让父母坟地永远占着这块风水宝地,保佑世世代代升官发财。  杨二旦的故事有些像《三言二拍》中的故事,《三言二拍》中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明朝,明朝的田园生活可能就是这样离奇而悠远,又有一些神秘的色彩。  杨家的历史是从杨二旦开始的,杨二旦往上,就没有人知道了。  杨二旦的儿子,子承父业,把家族生意做得更大,他们把生药铺搬迁到了省城,省城里的达官贵人有病,也会请杨家儿子医治。儿子后来娶了省城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为妻,两家生意人互相帮携,财富积攒得更多了。  但是,杨二旦的孙子可就不成器了,他自小娇生惯养,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把偌大的家业败光了。  老家人从杨二旦一家三代人身上得出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是不是一定不会超过三代,但是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看看过去那些曾经富甲一方的人,他们的后代现在在哪里?在干什么?几乎都已经泯然众人了。我在作田野调查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一些袖着双手晒太阳的老汉,眯着红烂的眼圈,用没牙的嘴巴向我津津有味地说起祖上的光荣往事。而身边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又几乎是从绝境中拼杀出来的。  所以,富贵算不了什么,富贵于我如浮云。  杨家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尽管改朝换代了,但是杨家的生活照样没有起色。后来,破败的杨家出了一位读书人,考上了进士。古人讲穷文富武,是说穷人家的孩子通过苦读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富人家的孩子吃饱喝足,才有力气练武。杨家的读书人屋无片瓦,就在破庙里栖身苦读,穿着一双露着脚指头的破鞋上京赶考,终于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杨家在清朝的时候,曾经出过多位大官。听说最大的一个官职是山东盐运使。盐运使是清朝的肥缺官职,只在盐产地设置。古代食盐实行专卖,老百姓只能从官家手中买盐,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私盐,贩卖私盐是要被判刑的,瓦岗寨上的程咬金就是贩私盐的。过去,老百姓自给自足,粮食是自己地里的,衣服是自己纺线织布加工的,而棉花也是自己地里生产的,唯独食盐,必须购买。食盐也是官府唯一能够从老百姓身上赚取利润的商品。  杨家后代还有做生意的,最富裕的富可敌国。传说左宗棠西去平叛的时候,清政府无力支付军费,左宗棠就找到了杨家这位做生意的,答应只要支付部分军费开支,免其50年赋税。  可叹的是,50年还没有到,外强中干的大清帝国就覆灭了。  再后来,民国建立,军阀混战,杨家人颠沛流离,家业逐渐破败。到我上学的时候,杨家传人羊娃,恓惶得只剩一件衣服了。  前几年,我回家,听说羊娃做建筑老板发财了,在省城买了房子,还买了小轿车。每次羊娃回来探望父亲杨老九,就把小轿车停在村口,惹来全村的孩子观看。杨老九喜欢家乡,他不愿意去省城居住,说在城市闷得慌。住在城市的高层房子里,不沾地气,人就没有精神。他对乡村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很留恋,像陶渊明一样。  每次我回家的时候,都能听到人们谈论杨家的往事,老家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富不过三代,穷不过百年。有钱了,你别张狂;没钱了,也甭灰心丧气。  老家人还喜欢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人在做,天在看,啥事都有个因果报应,谁发家了,那是积德行善的结果;谁倒霉了,那是做坏事造孽的结果。所以,做人,要做好人,甭做坏人;做事,要做好事,甭做坏事。  我相信这些话。老家人的这些话看似有点唯心,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富贵思淫欲,致使家道中落;穷则思变,而后光宗耀祖,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古老的戏文里演的也是这样的故事。常做好事,就能够积攒广泛的人脉资源,为以后的事业发展铺平道路;坏事做绝,则就会千夫所指,被人唾弃,事业又怎么会成功?  古代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那些能够建立百年产业的创始人和继承人,无一例外地都讲究商道;而那些坑蒙拐骗的商家,即使阴谋一时得逞,但终究会被人们揭穿,就像三鹿奶粉和双汇火腿肠一样。  我相信天地之间,自有公理,在维系着人类的发展和繁衍。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他成功的道理;而每一个失败的人,也有致命的弱点。  命苦不能怪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  ……

图书封面


 暗访十年第四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者很有勇气卧底暗黑集团找出利益链的真相,只是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出身决定一切,农民有多么的淳朴善良。凸显了作者眼界是狭窄的。经过30年的商品经济洗礼,城市的扩展使得农民急速转型成长。每次动迁,农民都会用很多方法使得利益最大化,同时有媒体人搭便车分得一杯羹。很多暗黑的群体要么与时俱进,产业升级。要么被淘汰。改变是不变的,利益链是不变的。作者的系列作品能够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中的暗黑是巨大的进步。
  •     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2324112313428/同步更新到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cc42b8010106ke.html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2127315640在一个师姐的推荐下知道了这本书,两个星期看完4本《暗访十年》,总有些一气呵成在里面,不是因为对书中的故事的急于阅读的渴望,更多的是被里面文字所展露的现实所吸引,与其说这是一本纪实文学,不如说这是一本悬疑小说,当然,不是去怀疑作者讲述经历的真实性,于我一个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而言,透过书中的文字,我能看到这个光彩社会中低层人群的生活现状,从这一角度看,这是一本纪实文学类的书。因为暗访,所以我对书的作者的身份产生了好奇,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啊?深入险境,足迹遍布房地产、代孕、妓女、乞丐、盗墓、医托、血奴、假烟贩子等人群行业,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事情真相和行业的潜规则,种种让人防不胜防的骗术,描摹了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作者叫李幺傻,兴许是化名吧,天涯杂谈知名写手,中国最神秘的暗访记者,现供职于南方某报业集团,所能掌握的所有关于他的资料就这些,但人总有好奇心,南方哪份报纸我们也许能猜到大概一二,但作者到底是谁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书中文字展现的大量社会现实才是我们应该把目光聚集的。无可争议,这本书披露了大量社会底层或者社会边缘化人群的生活现状,什么样的人是属于社会底层?在我理解看来,那些真正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为了得到钱,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做一些最辛苦最没有地位的事情来谋取生路,而这些人中有些人已在现实种种逼迫下泯灭了良知和道德,甚至不择手段,变得让人不寒而栗。而书中所描述的这些群体便是这样的人。然而,那些徘徊在良知边缘的人群更让人悲凉和心寒,比如那些卖血的血奴,比如那些依靠肉体被大多数人所不齿的性工作者·······有时候,颇让人感慨,同样的城市、同样的社会,对一些人就是不同的意义,无尽的冷漠、孤单、恐惧在他们看来已经是常态了,在人来人往的都市繁华中,他们渐渐迷失,由近到远,又远到近,直至慢慢消失。书中的故事,都太沉重,读来总让人郁郁不能开怀。是不是我们看到的世界和体验过的世界总是有些不同,甚至要往相反的方向去看?在热炒的一片大好和谐的情况下,我们总要从那些只言片语的网络中找到社会的另一面,但总是失败告终,幸好,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日渐开放的社会让我们可以透过很多东西来注意到这个社会的底层,而我们遇到的是李幺傻,一个个沉重得足以让你呼吸困难的故事,被他讲得惊险刺激,在你被黑暗击中的时候,他会适时送来幽默诙谐之语,让你被自己的笑声照亮。 卧底、暗访,十年以来,深入险境,却总能一次次幸运逃脱,也曾遭遇追杀,但也幸运躲过了,或许这就是社会的艰险之处同时又是个人命运的幸运之处,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有这样的勇气总能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敬佩感,但辩证性的思维又提醒我,书里还是有个别无法解释的成分,或是说有些情节的过于巧合让我有些怀疑它的真实程度。但它部分内容的是否真实性在我看来已经显得不是很重要了,而是突然想到这些暗访记者的宿命,是一辈子只能隐没自己却做着在我看来已经非常伟大的事情,不断地与死亡交集,在一次次暗访卧底中,这些记者是不是会变得绝望?李幺傻未必没有这样的绝望。抑或是选择公开自己身份,选择用聚光灯的身份来保护自己,现实生活,这些人都有!而他们的命运,往往我也关注。李记者,或者李幺傻说,这里的故事,与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如果有时间闲下来,不妨看看这本书!记得一个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要看这个社会的保障水平有多高,就要看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得到了社会多少保障。而这,我们远远不够!
  •     怎么说呢,如果说房地产大概有些了解,记得那时候老板是个韩国人,老板的朋友卖房子还把我们拉过去当过一天托儿。那煤矿就一点都不清楚了。因为生活的地方并没有接受到有关这方面的。所以非常的陌生。看了以后才知道原来不是自己想像的简单的侵吞方式,其很多方面跟在身边发生的一样,很多厂长成为了老板,而权商之间的互动虽然比其他行业要精彩几分也跳不出一个圈,基本的东西是一致的。所以说有的时候真的恨自己没有那样的智商吧,因为无论是去效仿还是去纪录都做不到,只能把自己体会到的记录个大概,也许缺少灵光一现的契机吧。腐败也好,国进民退也好,国进民退之后权进也罢都是有规律的,是一种可以形成模式的东西。也许再过个几年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些东西的根本,就能把这些东西的牵连,关系都捋顺吧。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内容没的说,有良知的记者。
  •     房地产那一块感觉还是有点粗浅啊
  •     一如既往的喜欢《暗访十年》..
  •     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社会的另一面,作者真的是很有勇气的,非常好看,不论是做为纪实文学还是小说。
  •     不为人知的事情其实不只书中讲的那么少。
    但是,如果看过这本书的我们对自己有一个审视,我们从自己做起,不搞这种地下之流,我想光明很快就揭穿无边黑暗。
  •     写得有点乱了,感觉没有之前三本写得认真。书还是不错的。
  •     详细、生动地描写了一个煤老板的发迹史,文章中不乏联想和虚构,但是比较合情合理,将目前人们对于暴力、暴利、文化层次低的煤老板勾勒的栩栩如生。掩卷长思,在奔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政策和制度偏向和漏洞造成了经济、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的差异,而且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国家已经开始慢慢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经济差距还会不断扩大。 就拿北京近几年的各种房地产政策来说,目的都是好的,是想让老百姓住上房子,但是在很多限购政策都不具备执行性。众多民生政策,最终成为食利阶层的盘中餐! 目前资源行业已经开始面临匮竭,万年的积累仅仅富裕了几个人,然而采煤造成的环境问题确实所有人来买单。地表下沉、空气污染……不知道,我们的明天在何方。
  •     惊心动魄,简直就是像警匪片一样,不过真实性就有待考究了。
  •     比前面淡了点,没那么惊险
  •     已经被絮叨死了。。。可以改名叫 x老板的风流韵事
  •     我觉得写得很好,虽然我们一直知道这个社会是黑暗的,但却不知道他具体是怎么黑暗的,本书给出了一部分答案。
  •     世界的确有黑暗 内心要保持光明!
  •     可震撼了
  •     贴近现实,值得反思,值得一看··
  •     文笔犀利,言语生动,诙谐。无数次死里逃生的经验才有这么厚重的笔墨。
  •     还不错,不过感觉不是那么深入
  •     该系列书都很不错,值得一看,一口气一个系列4本书全部看完了.
  •     期待暗访5的出版.
  •     刚买来,就认真阅读,作者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人,作者深入行业了解真实内幕,让我以后少了被骗的机率,也让我看到社会的黑暗面。
  •     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该读的一本书,受用一生
  •     写的非常好,非常欣赏作者!
  •     房地产,煤老板,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
  •     刚刚收到,感觉只有点暗。
  •     真是的世界永远都不是丑陋的
  •     很不错的内幕,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虽然文笔没有想象中的好,不过有些事实却是是很吓人的,只是希望后边买了看的人,不要太偏激的对待同样行业的销售者。理智对待书里曾经提到的一些销售行业,以及看到需要帮助的人,能够尽自己所能
  •     内容不错,再接再厉
  •     看4分1
  •     还行 感觉没有前三季的经典 可能是因为有压力?
  •     123季都看过了,老公也在看
  •     封皮脏脏的,都不能给我一本干净的吗
  •     不愧是中国最有良心的记者之一!!!
  •     这一部刚刚出版,说的是房地产、煤老板,这两个当今红得发紫的词语,内容自然也非常火爆。

    至少我知道了开发商如何炒作,炒房团如何运作。

    国家调控房价了,要不然也不会允许此书出版。

    五星一颗!
  •     胡编乱凑,像是百度搜索出来,还没有一篇有诚意的新闻报道有价值。总之是书商骗钱之作。后来发现还是我尊敬的魔铁出的,失望之极。
  •     夹带的私货越来越多。。。
  •     记者的生命力在于敢于申第正义,为老百姓说话,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我们为这样的记者呐喊,助威.
  •     边缘故事,神秘煤老板
  •     暗访十年,确如网友所说的“堪称当代的平凡的世界”,或许他比平凡的世界具有更多的时代反思和人性审视。
    虽然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更多的是无可奈何,我们悲情的容忍着一切的不公和屈辱,可是我们却无法凭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于是只好让暗访继续震撼我的生活。
  •     一直很佩服作者的 看完以后觉得很绝望
  •     书写了现实
  •     很棒,让我们知道了一个不一样的社会。
  •     钦佩作者的勇气,希望多一些这样的好记者
  •     《暗访十年第四季》一如既往的好,作者的文字犀利,内容真实,值得一读。能把当今社会上很多真实的东西写出来,是需要有一定勇气的!
  •     好看,果真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啊!”
  •     给我的感觉就是真实,让我能体会在一个复杂社会环境中不同的人生状态,让人深思。
  •     书表皮很脏,看上去很旧
  •     不错,很满意!以后还会买~
  •     虽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但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很真实。
  •     每季都很好看,这季主要是买房子和煤老板的一些故事,房价一直在涨像击鼓传花一样传到谁的手里不涨了开始掉,最后一个人就挂了,谁都怕做最后一个,但是又都想做前一个。
  •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     感觉有点没意思了
  •     一如既往的好看,作者文笔精彩,描写的是赤裸裸的现实。
  •     非常有助于了解社会现实。很喜欢李幺傻
  •     本来想给3星但是开始看了第五季,还是给四星吧。。。。傻哥的文笔啊,不能为凑字出书吧!
  •     从第一季到第五季 作者所披露的越来越尖锐 同时也不禁让我们为作者的经历捏了一把汗(如果书中所写的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话)
  •     了解了房地产和采矿两个行业的部分内幕。
  •     很写实的一本书!
  •     虽然还未看,但是纸质不错
  •     喜欢李幺傻的书,带领我们去了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支持李幺傻支持当当~~~5本一次购齐,爽~正好碰上有活动,再爽~~继续支持
  •     送货很及时 写得很好 正版
  •     2014.9.25
  •     学校图书馆只有两本书 看不到二三了
  •     帮家人买的 很是喜欢
  •     很好的一本书,学到很多,期待下一季
  •     连续看到第四本了,作者写的很实,很生动。

    受益匪浅
  •     内容好但是包装有点简陋
  •     一直追着看,很好看
  •     写出了记者的心酸与无奈
  •     这是我读到的反映社会现实最贴近真实的一本书,文笔自然,却句句直陈而不曲婉,让你未在其位便可窥斑见豹,引起共鸣,在文学角度虽无从谈起,但其揭露社会的问题、不合理的诸多事情,确实已有深度、让人震惊了!期待他继续多出几季。
  •     很真实,有点象小说,孩子喜欢。
  •     一如既往裸陈血淋淋的真实!
  •     超级好看 强烈推荐 不会后悔的的的
  •     很好看
  •     一直当纪实文学读的,深受吸引。我就说这越写越不靠谱,后来发现是小说,立马弃。
  •     煤老板早期的辛酸生活,以及煤炭价格上涨后发家,过山车般的生活轨迹。
  •     看完了,没有前三部好看。
  •     从第一本就追看到第四本,里面的内容写尽中国社会的百态,也是我和朋友们讨论的话题,希望作者能够坚持写下去,中国最真实的声音一直响起。
  •     字字带血,这一类书更多的是让了解一些社会不为人知的黑暗,若干年后可以说是了解这荒唐的时代最好的一本百科全书式读物。那些评论里叽叽喳喳的小清新圣母婊喷所谓是不是亲身经历都根本不重要。
  •     快结束了,有些段子一看就不是亲身经历的。
  •     一直看,不错,长经验了。
  •     初中读的。。。有的环境描写感觉跟小学生一样。。
  •     有很具体的黑幕,也有过于戏剧性的地方
  •     越写越满嘴跑火车我也是醉了,离奇的是第三本开头作者还说“不得不以小说上架”,这不是小说是神马啊……猎奇党可供一观,写的“防骗术”大概可以拿来教育我外婆。
  •     《暗访十年》4季全看完了。触目惊心,也觉得悲哀。突然觉得我们中国人连假鸡蛋都做出来的,还有什么理由不能称霸世界?可惜啊,诺贝尔到如今也不承认咱啊!!!!!!
  •     暗访煤老板那一段还真是给人很多思考。
  •     追了几年的暗访十年终于出了最后一季,向作者致敬!
  •     很新 价格还便宜的 很好看
  •     作者的社会经历非常丰富,文笔好的一塌糊涂!我看完了,别人马上拿去看了!
  •     第四本。
  •     感觉内容不是很真实了,民间故事多了起来,道听途说多了起来,但还是一鼓作气看完了这本书。
  •     暗访十年出了第四季每部都是经典
  •     对于作者,一贯支持。现在这个社会需要另一种声音。到了第四季,明显感觉到作者的进步,深为感动。
  •     已经看过第1-3季了
  •     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     读到一半实在读不下去了,黑暗的社会啊!
  •     书好,值得买,收藏,送货速度也快
  •     画风激变,公知嘴脸,没有前几本的可看性,什么鬼
  •     终于看完了,第五季决定放弃,做个心理素质好的姑娘,积极对待强迫症
  •     好书无需评论
  •     一口气看完了书。
  •     一直在追,不用解释。
  •      真汉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